中华名医草本抑菌液-中华草本乳膏
每个人的身体最重要 第一,不安全,每种快速减肥的方法都是以破坏你身体的某些功能为前提,而且不宜长期坚持 ,帮助你减肥的,这些方法往往是某种单纯的营养物质在做怪,让你的身体得不到更多的营养,单一的营养会使身体缺乏营养而导致头晕等症状. 第二、这些所谓的快速减肥法,都强调3天、5天、一个星期,不宜时间长 ,但是 ,由于短期的减肥,根本无法让身体处与习惯状态,在恢复饮食后,就会反弹,其结果就是越减越肥。 我所提成的减肥方法,是经过了3个多月的快速减肥法后,结合一些实际经验以及网络中的资料和朋友的帮助,而做的一些计划,而我深信,这个方法会让你在吃饱的同时,达到减肥的作用。 建议你健康减肥。通过饮食来减肥。 以下方法都是我试过的,我是属于喝水都会胖的那种体形,试过三日苹果餐,青瓜鸡蛋减肥法等十余种方法,不过都没有明显的作用。但是用了这几个方法后,感觉效果不错哦!希望对你也有效! 要注意少吃多餐,而且一定要做到:“早上吃的好,中午吃的饱,晚上吃的少。”一、如果你受得了姜的味道的话,可以喝姜茶水。 生姜红茶的制作方法: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已经知道,红茶和生姜有暖身作用。饮用生姜红茶有益增强身体代谢机能,提高脂肪的燃烧率。促使以前因为饮食过量而囤积的废物排泄体外。 材料:红茶一包(绿茶也可以) 去皮生姜五片 蜂蜜适量 做法:把红茶包和生姜一起放入杯中,用九十度以上水冲泡。 等稍温后放入蜂蜜 要点:如果感觉到肚子有灼热的感觉时,要考虑减少生姜的用量 一天饮用2至6杯就好 有个空姐就是喝这个减肥的哦,一个星期就瘦了五公斤啊!希望对你也有用啊! 小建议:建议你每次饭前喝碗汤或者水也行,这样在吃饭的时候你有饱的感觉就会吃得少了,而且吃饭时要细嚼慢咽。饭后最好站立半个小时,以免脂肪堆积在小肚子,形成小肚腩!二、做仰卧半起,比仰卧起坐效果更加明显,和仰卧起坐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锻炼时,上半身不是全部坐起,上半身起来的角度,要和地面保持15度的角度,做此运动时,你会发现,腰腹需要用很大的力,所以很痛苦。 每天需要分5次做,每次30下,5次之间的间隔最好不要超过1分钟,做完后轻轻按摩腰腹部。 这是体育专业人士教授的,只要坚持此运动,半个月内,就可以见效。不过先声明,没有毅力的人不要尝试了,因为真的很痛苦。 腹部是全身最容易堆积脂肪的部位。这里的脂肪因距离心脏较近,又最容易被动员出来进入血液循环造成危害,是名副其实的“心腹”之患。因此,当腹围在90—100厘米以上或腹围与臂围的比值男大于0.9,女大于0.85时,腹部的脂肪就非减不可了。 小腹运动减肥 方法一:仰卧起坐 A:平躺,双腿屈起,双手交叉放在脑后,就像做仰卧起坐的那个准备姿势. B:以小腹为中点,抬起上半身,同时双脚也向前缩起,直到双肘碰到双脚.(这个姿势像缩成一团的样子,这时意念要集中在小腹在) C:回到原来的姿势,重复以上步骤,做三十个. 别小看这个方法,没做到十个就会觉得小腹痛,做到三十个就会出汗了. 方法二:骑自行车 A:平躺,双腿弯曲抬起45度 . B:两腿交替向前伸出,缩回.(这个姿势就像骑自 行车时脚的运动) C:脚向前踩,离地面保持在30-60度左右.保持5分钟 . 这个方 法能锻炼大腿和腰,小腹,也就是说这三个地方都可以减去多的脂肪. 方法三: A:直坐,两脚并拢向伸直.双手交叉放在脑后. B:身子向后倾,同时双腿并拢伸直抬起.身体形成V字. C:动作保持10秒,重复以上动作10次. 以上的方法随便选一个来做,各人认为第二个方法 最全面,第一个方法最见效 ,第三个方法技术含量最高 . 祝你减肥成功
请问一下各位达人中药药方里的“肉草肉”和“肉草果”分别是哪种药材?求详细资料。
是的。鱼腥草的别名就是折耳根。
鱼腥草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褐**,有多条纵棱,节明显,下部节上残留纤维根,易碎易折断。叶子是交替的,折叠和收缩。压扁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
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纤细,基部和托叶结合形成鞘。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摩擦时有一股腥味。在印度、东南亚特别是泰国,鱼腥草嫩叶是一种常见的凉菜调味品。
扩展资料:
鱼腥草阴性植物,怕强光,喜温暖潮湿环境,相对耐寒,-15℃能越冬,避免干旱,在肥沃的砂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生长最好。杂草常见于农田,如果园、茶园、路堤等生产地区:陕西、甘肃及长江流域以南省份,以及日本、印尼爪哇。
鱼腥草对土壤没有严格的要求,在砂壤土和砂土中较好,但黏性土也能生长。在有机肥充足的条件下,地下茎生长旺盛。不严格要求光照条件,在低光照条件下可实现正常生长发育。
百度百科-蕺菜
百度百科-鱼腥草
大蒜可治啥病?
也许是肉蔻和草蔻。又或者是方言‘土名’,可否列出处方,以便推断。
肉豆蔻
别名
迦拘勒、豆蔻、肉果、顶头肉、玉果、扎地、麻失
汉语拼音
rou dou kou
英文名
Nutmeg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归经
脾;胃;大肠经
药理作用
1.镇静催眠作用
本品挥发油中所含的甲基异丁香酚有抑制中枢神经作用,兔耳iv50mg/kg后,可见睡眠时翻正反射、痛觉反射和听觉反射均消失,睡眠时间平均20分钟8s,有加强戊巴比妥的安眠作用。
2.抗菌作用
甲基异丁香酚对金**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MIC分别为0.4mg/ml和0.6mg/ml。马拉巴酮B对金**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坚忍链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前两者的MIC为1ug/ml,后者为2ug/ml,马拉巴酮C对枯草杆菌的MIC为2ug/ml。
3.麻醉作用
本品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酚和榄香脂素对小鼠、兔、猫和狗,iv给药后有麻醉作用。
4.其它作用
4.1. 对胃肠道刺激作用:
本品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且具有祛风作用。少量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和刺激胃肠蠕动,大剂量则抑制。
4.2.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
另有降低大白鼠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
种仁含脂肪油25%-46%,挥发油8%-15%,内含有毒物:肉豆蔻醚(myristicin)约4%。挥发油主含香桧烯(sabinene),α-及β-蒎烯(pinene),松油-4-烯醇(terpinen-4ol),γ-松油烯(γ-terpinene),柠檬烯(limonene),冰片烯(bornyl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α-异松油烯(α-terpinol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δ-荜澄茄烯(δ-cadinene),肉豆蔻醚,榄香脂素(elemicin),还含樟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3,4-二甲基苏合香烯(3,4-dimethylstyrene),芳樟醇(linalool),顺式辣薄荷醇(cis-pinperitol),反式辣薄荷醇(trans-piperitol),龙脑(borneol),顺式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香茅醇(citronellol),对聚伞花素-α-醇(p-cymen-α-ol),黄樟醚(safrole),橙花醇(nerol),β-澄茄油烯(β-cubebene),乙酸牻牛儿醇酯(geranylacetate),丁香油酚(eugenol),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异榄香脂素(isoelemicin)。脂肪油中主含三肉豆蔻酸甘油酯(trimyristin)和少量的三油酸甘油酯(triolein)等。种子还含木脂素:1-(3,4-亚甲二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1-(3,4-methylenedi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1-(3-甲氧基-4-乙酰氧基苯基)-2-(4烯丙基地,6-二甲氧苯氧基)-1-丙醇乙酸酯〔1-(3-methoxy-4-acetyloxyphenyl)-2-(4-allyl-2,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 acetate〕,1-(3,4-亚甲二氧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乙酸酯〔1-(3,4-methylenedi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 acetate〕,1-(3,4,5-三甲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丙烷〔1-(3,4,5-trimeth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e〕, 去氢二异丁香油酚(dehydrodiisoeugenol)即利卡灵A(licarin A),5'-甲氧基去氢二异丁香油酚(5'-methoxydehydrodiisoeugenol),2-(3,4-亚甲二氧基苯基)-2,3-二氢-7-甲氧基-3-甲基-5-(丙烯基)苯并呋喃{2-(3,4-methylenedioxyphenyl)-2,3-dihydro-7-methoxy-3-methyl-5〔1-(E)-propenyl〕benzofuran},即利卡灵B(licarin B),2-(3,4-亚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基)-2,3-二氢-7-甲氧基-3-甲基-5-(丙烯基)苯并呋喃{2-(3,4-methylenedioxy-5-methoxyphenyl)-2,3-dihydro-7-methoxy-3-methyl-5-〔1-(E)-propenyl〕benzofuran}、1-(3,4-二甲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1-(3,4-dimeth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1-(3,4-二甲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1-(3-methoxy-4-hydr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等。脱指种仁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及三萜皂甙,甙元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功效
温中涩肠;行气消食
考证
出自《药性论》(《中药大辞典》)、《名医别录》(《中华药海》)
1.《本草图经》:肉豆蔻今惟岭南人家种之。春生苗,花实似豆蔻而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
2.《纲目》:肉豆蔻,花结实,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类,外有皱纹,而肉有斑缬,纹如槟榔纹,最易生蛀,惟烘干密封,则稍可留。
科属分类
肉豆蔻科
拉丁文名
Semen Myristicae
药(毒)理学
肉豆蔻醚对猫的LD为0.5-1.0ml/kg,sc0.12ml可引起广泛的肝脏变性。猫服肉豆蔻粉1.9g/kg可引起半昏睡状态,并于24小时内亡。肉豆蔻醚和榄香脂素对正常人有致幻作用。
主治
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
生态环境
热带地区广为栽培。
各家论述
1.《药性论》: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
2.《海药本草》: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
3.《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
4.《开宝本草》: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
5.《纲目》:暖脾胃,固大肠。
6.《本草经读》:治精冷。
7.《本草求原》:治肾泄,上盛下虚,诸逆上冲,元阳上浮而头痛。
8.《本草衍义》:肉豆蔻,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9.《本草衍义补遗》:肉豆蔻,温中补脾,为丸。日华子称其下气,以其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駃泄。《衍义》不详其实,谩亦因之,遂以为不可多服。
10.《药性类明》:肉豆蔻,温中补脾,泄痢久不已则用之,故《本草》言冷热虚泄,久则虽热者其气亦虚,非概用以温中也。
11.《本草经疏》:肉豆寇,辛味能散能消,温气能和中通畅。其气芬芳,香气先入脾,脾主消化,温和而辛香,故开胃,胃喜暖故也。故为理脾开胃、消宿食、止泄泻之要药。
12.《本草汇言》:肉豆蔻,为和平中正之品,运宿食而不伤,非若枳实、莱服子之有损真气也;下滞气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气也;止泄泻而不涩,非若诃子、**壳之有兜塞掩伏而内闭邪气也。
13.《本草正》:肉豆蔻,能固大肠,肠既固则元气不走,脾气自健,故曰理脾胃虚冷,而实非能补虚也。
14.《本草正义》:肉豆蔻,除寒燥湿,解结行气,专理脾胃,颇与草果相近,则辛温之功效本同,惟涩味较甚,并能固及大肠之滑脱,四神丸中有之。温脾即以温肾,是为中下两焦之药,与草果之专主中焦者微别。大明谓温中下气,开胃,解酒毒。甄权谓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李珣谓主心腹虫痛。皆专就寒湿一边着想者。若湿热郁滞而为此诸症,则必不可一例论治。故李珣又谓主脾胃虚冷虚泄。濒湖谓暖脾胃、固大肠。要言不烦,最为精切。惟珣又谓治亦白痢,则湿热者多,虚寒者少,不当泛泛言之矣。香、砂、蔻仁之类,温煦芳香,足以振动阳气,故醒脾健运,最有近功,则所谓消食下气,已胀泄满者,皆其助消化之力,固不可与克削破气作一例观。
采收和储藏
定植后6-7年开花结果,10年后产量增多,25年达盛果期。结果期为60-70年,盛果期有两次,即5-7月及10-12月。采摘民熟果实,除去果皮,剥去假种皮,将种仁用45℃低温慢慢烤干,经常翻动,当种仁摇之作响时即可。若高于45℃,脂肪溶解,失去香味,质量下降。
资源分布
分布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地。
选方
1.四神丸(《证治准绳》),主治脾肾虚寒,五更泻泄,不思饮食,或久泻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等。2.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按喜温,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倦怠食少。3.肉豆蔻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脾胃气逆,呕吐不止。4.肉豆蔻散(《太平圣惠方》),治霍乱吐泻不止。5.舒肝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主治肝气郁滞,两胁刺痛,饮食无味,消化不良,呕吐酸水,嘈杂,周身窜痛。
用药禁忌
1.《雷公炮炙论》:凡使,勿令犯铜。
2.《本草经疏》: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动植物形态
肉豆蔻,常绿乔木,高可达20m。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cm,革质,先端尾状,基部急尖,全缘,上面淡黄棕色,下面色较深,并有红棕色的叶脉;叶柄长6-12mm。花雌雄异株;雄花的总状花序长2.5-5cm;小苞片鳞片状;花疏生,黄白色,椭圆形或壶形,长6mm,下垂;花药9-12个,连合成圆柱状有柄的柱。果实梨形或近于圆球形,下垂,长3.5-6cm,淡红色或**,成熟后纵裂成2瓣,显出绯红色假种皮,种子长球形,种皮红褐色,木质。
功效分类
收涩药;温里药;行气药
药用植物栽培
1.生物学特性 喜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适宜生长的气温为25-30℃,抗寒性弱,在6℃时即受寒害。年降雨量应在1700-2300mm之间,忌积水。幼龄树喜阴,成龄树喜光。以土层深厚、松软、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为宜。
2.栽培技术 主要采用种子繁殖,留种应选稳产、高产、粒大、种仁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上结了的完全成熟自然裂开的果实。随采随播,或用湿沙贮藏。种子失水干燥即丧失发芽力。苗床土壤要松软肥沃,行株距10cm×5cm,穴播,种脐向下,保持荫蔽湿润,约60d发芽,至真叶将展出时蔬苗移栽。幼树要艿蔽,苗高20-30cm时定植。在春季3-4月或秋季8-10月选阴雨天种植,行株距5m×4m,穴深宽各60cm,每穴植苗1株。
3.田间管理 幼树生长缓慢,需荫蔽,可在行间种植高杆绿肥,并勤浇水。由于冠幅大,根系浅,作纯林种植时要先种植防风林带,在台风频繁地区必须进行防风。每年施肥3-4次,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化肥。幼龄期每株追施有机肥5-10kg或尿素25-50g,冬季施堆肥。以后随树龄增加,逐渐加施肥料。
4.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斑点病、疫病,可用波尔多液1:1:120倍液或敌克松500倍液喷射;锈腐病、菌核病用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浇灌病穴。另有位枯病、根腐病等为害。虫害有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
炮制方法
1.煨肉豆蔻(煨肉果):洗净,取白面加水揉和包裹。另取蛤粉或滑石粉置锅内加热,将包好的肉豆蔻倒入,拌炒至外面的面呈焦**取出,除去面皮,乘热切片。一法将原药用清水略淘捞起,放在箩内润12小时后,用麸皮置锅内加热炒至老**为度。取出,筛去麸皮,乘热切片。
2.蒸制:取净肉豆蔻浸泡1小时,捞出置笼内,一层麸皮,一层肉豆蔻,层层相间,蒸约2小时,油即润进麸皮内,去净麸皮及时切厚片,干燥,或捣碎用。
3.炒制:将小麦面粉倒入锅内,用文火炒热,将肉豆蔻倒入,炒成微**时,出锅,筛去面粉,摊开,晾凉,配方时捣碎。每肉豆蔻100kg,用小麦面粉50kg。
4.土制:取细黄土,置锅内加热到发泡,倒入肉豆蔻,不断翻动,煨至肉豆蔻热透,油质渗出(防止炒黑),取出,筛净黄土,用时捣碎。
5.制霜:取肉豆蔻,研碎如泥。用多层草纸包裹,压榨去油,反复压榨至去尽油为度。
生药材鉴定
1.性状鉴别 种仁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5cm,宽1.5-2.5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网状沟纹,常被有白色石灰粉;宽端有浅色圆形隆起(种脐的部位)。狭端有暗色下陷处(合点的部位),两端间有明显的纵沟(种脊的部位)。质坚硬,难破碎,碎断面可见棕黄或暗棕色外胚乳向内伸入,与类白色的内胚错,形成大理石样纹理。纵切时可见宽端有小形腔隙,内藏小型干缩的胚,子叶卷曲。气强烈芳香,味辛辣、微苦。
以个大、体重、坚实、破开后香气浓者为佳。
2.显微鉴别 种仁黄切面:外胚乳分内外两层,外层细胞扁平,切向延长,内含黄棕色物质;内层细胞长方形,含红棕色物质,伸入内胚乳形成错入组织,其中常有一个维管束,并有多数油细胞散在,油细胞直径42-140cm,含挥发油滴。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多量脂肪油、淀粉粒及糊粉粒,糊粉粒中有拟晶体。内胚乳有含棕色物质的细胞散在。
药物应用鉴别
1.肉豆蔻生品入药可滑肠,而面煨肉豆蔻具涩肠止泻之作用。
2.肉豆蔻与草豆蔻:二药皆为种子类药物,同具温中,燥湿,行气之功,但不同点为:草豆蔻功专脾胃,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呕吐,泻泄等。肉豆蔻除上述作用外,味兼涩,归大肠经,具涩肠止泻之特性。
性味
辛;苦;温
中药化学鉴定
(1)取本品粉末2g,加8ml,振摇,冷浸2h,取滤液2ml,置蒸发皿中,待挥散后,加茴香醛的硫酸试液0.5ml,则显粉红色,渐变紫色。(检查挥发油)
(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g,加4ml,冷浸2h,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樟醚少许,用溶解后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点样于同一硅胶G(黄岩)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佛(95:5)展开,展距13cm。干后,喷雾5%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基源
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
草豆蔻
别名
豆蔻、漏蔻、草果、豆蔻子、草蔻、大草蔻、偶子、草蔻仁、飞雷子、弯子
汉语拼音
cao dou kou
英文名
Katsumade Galangal Seed, Seed of Katsumada Galanga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Alpinia katsumadai Hayat[Languas katsumadai(Hayata)Merr.]
归经
脾;胃经
药理作用
1.草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浓度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则均呈抑制作用。
2.用巴甫洛夫小胃试验,草豆蔻10%水浸液60-80ml灌入主胃,测小胃分泌情况,结果对胃总酸排出量无影响而显著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1979年,ItokawaH等报道,草豆蔻种子的乙醇抽提物对小鼠腹水肉瘤180几无拮抗作用。1980年李在琉等报道,通过具有三通巴甫洛夫小胃狗进行慢理实验,草豆蔻浸出液对总酸排出量无明显的影响,但使胃蛋白酶活力明显升高。
中药化学成分
种子含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qup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熊竹素(kumatakenin),山姜素(alpinetin),小豆蔻查耳酮(cardamonin) ,生松黄烷酮(pinocembrin);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5R)-反-1,7-二苯基-5-羟基-Δ6-庚-烯-3-酮[(5R)-trans-1,7-diphenyl-5-hy-droxy-6-hepten-3-one],(3S,5S)-反-1,7-二苯基-3,5-二羟基-Δ1-庚烯[(3S,5S)-trans-1,7-diphenyl-3,5-dihydroxy-1-heptene],反-1,7-二苯基-5-羟基-Δ1-庚烯(trans-1,7-diphenyl-5-hydroxy-1-heptene),反,反-1,7-二苯基-5-羟基-Δ4,6-庚二烯-3-酮(trans,trans-1,7-diphenyl-5-hydroxy-4,6-heptadien-3-one),(3S,5R)-3,5-二羟基-1,7-二苯基庚烷[(3S,5R)-3,5-dihydroxylheptane],反,反-1,7-二苯基-Δ4,6-庚二烯-3-酮(trans,trans-1,7-diphenyl-4,6-heptadien-3-one)。肿子的挥发油中含有反-桂皮醛(trans-cinnamaldehyde),反,反-金合欢醇(trans,trans-farnesol),桉叶素(1,8-cineole),α-律草烯(α-humulene),芳樟醇(linalool),樟脑(camphor),4-松油醇(terpineol-4),莳萝艾菊酮(carvotanacetone),乙酰龙脑酯(bornyl acetate)乙酸牻牛儿酯(geranyl acetate),桂皮酸甲酯(methyl cinnamate),橙花叔醇(netolidol),樟烯(camphorene),柠檬烯(limon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龙脑(borneol)。还含有微量元素(μg/g):铜(Cu) 6.94,铁(Fe)54.7,锰(Mn)144。
根茎中含有二氢-5,6-去氢卡瓦胡椒素(dihydro-5,6-dehydrokawain)和5,6-去氢卡瓦胡椒素(5,6-dehydrokawain)。
功效
温中燥湿;行气健脾
考证
出自《雷公炮炙论》。
1.《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2.《海药本草》:豆蔻,其根似益智,皮壳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蒳草树也。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干之,味近苦而有甘。
3.《蜀本草》:《图经》云,豆蔻苗似杜若;春花在穗端,如芙蓉,四房生于茎下,白色,花开即黄;根似高良姜;实若龙眼而无鳞甲,中如石榴子;茎、叶、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
4.《本草图经》: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尤贵其嫩者,并穗入盐同淹治,叠叠作朵不散落。又以朱槿花同浸,欲其色红耳。其作实者,若龙眼子而锐,皮无鳞甲,中子若石榴瓣,候熟,采之暴干,根苗微作樟木气。
5.《纲目》:草豆蔻、草果虽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宁所产豆蔻,大如龙眼而形微长,其皮黄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缩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气,彼人皆用笔茶及作食料恒用之物。南人复用一种火杨梅伪充草豆蔻,其形圆而粗,气味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云即山姜实也,不可不辨。
科属分类
姜科
拉丁文名
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
主治
寒湿阴滞脾胃之脘腹冷痛;痞满作胀,呕吐;泄泻;食谷不化;痰馀;脚气;阐疟;口臭
生态环境
生于山地、疏林、沟谷、河边及林缘湿处。
各家论述
1.朱震亨: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必用栀子之剂。
2.《纲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
3.《本草经疏》:豆蔻,辛能破滞,香能入脾,温热能祛寒燥湿,故主温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呕吐也。脾开窍于口,脾家有积滞,则瘀而为热,故发口臭,醒脾导滞,则口气不臭矣。辛散温行,故下气。寒客中焦,饮食不消,气因闭滞则霍乱。又散一切冷气、消酒毒者,亦燥湿破滞、行气健脾开胃之功也。产闽之建宁者,气芳烈,类白豆蔻,善散冷气,疗胃脘痛,理中焦。产滇、贵、南粤者,气猛而浊,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疠,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
4.《本草求真》:草豆蔻,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似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又功与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见当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热浮散,专治瘴疠寒疟也。故凡湿郁成病,而见胃脘作疼,服之最为有效。若使郁热内成,及阴虚血燥者,服之为大忌耳。
5.《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6.《开宝本草》:下气,止霍乱。
7.《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8.《纲目》: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
9.《本草原始》:补脾胃,磨积滞,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最宜,兼解酒毒。
采收和储藏
夏、秋委果熟时采收,晒至8-9成干,剥除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资源分布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用药禁忌
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禁服,无寒湿者慎服。
动植物形态
草豆蔻,多年生草本,株高1.5-3m。叶柄长1.5-2cm;叶片狭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0-65cm,宽6-9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有缘毛,两面无毛或仅在下面被极疏的粗毛;叶舌卵菜,长5-8mm,外被粗毛。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20-30cm,花序轴密被粗毛,小花梗长约3m,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长约3.5cm,先端钝圆,基部连合;花萼钟状,白色,长1.5-2.5cm,先端有不规则3钝齿,1侧深裂,外被毛;花冠白色,花冠管长约8mm,裂片3,长圆形,上方裂片较大,长约3.5cm,宽约3.0cm,先端2浅裂,边缘具缺刻,前部具红色或红黑色条纹,后部具淡紫红色斑点;侧生退化雄蕊披针形,长4mm或有时不存;雄蕊1,长 2.2-2.5cm,花药椭圆形,药隔背面被腺毛,花丝扁平,长约1.5cm;子房卵圆形,下位,密被淡**绢毛。蒴果近圆形,直径约3cm,外被粗毛,熟时**。花期4-6月,果期6-8月。
功效分类
祛湿药;温里药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荫蔽的环境。以先稀林下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壤土地栽培为宜。栽培技术,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选有一定荫蔽条件的地块作苗床,6-7月间,按行距20cm开沟条播,覆土2-3cm。出苗后及时除草、追肥。第2年春季,按行株距80cm×80cm定植。分株繁殖:2-3月将母株挖起,先1-2年生健壮而且尚未结果的分蘖株作种移栽。
田间管理,定植后经常注意中耕除草、培土、追肥,干旱时及时灌水,遇雨季及时排水。根据草豆蔻生育期要求的光强调整荫蔽度,荫蔽度过大则砍除过多的荫蔽树枝,荫蔽度过小则补种荫蔽树。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1.《雷公炮炙论》:凡使(草豆蔻),须用蒂,取向里子后取皮,用茱萸同于敖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2.《药类法象》:(草豆蔻)面包煨熟,去面用。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种了了团类球形或椭圆形,具较明显的3钝棱及3浅沟,长1.5-3cm,直径1.5-3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中间有黄白色或淡棕色隔膜分成3室,每室有种子22-90(-110)颗,不易散开。种子叶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2.5-3mm,背面稍隆起,较厚一端有圆窝状种脐,合点位于较扁端的中央微凹处,腹面有一纵沟,淡褐色种脊沿着纵沟自种脐直达合点,沿合点再向背面也有一纵沟,沟的末端不达种脐。质硬,断面乳白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质结实、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类梯形或类方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多列。种皮表皮细胞1列,多径向延长,排列整齐,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2列,不含色素。色素层细胞3-5列,内含红棕色或淡**色素。油细胞间断排列于色素层,多径向延长,内含油滴。内种皮厚壁细胞1列,径向延长,圆柱形,长至39μm,直径至29μm,外壁薄,内壁厚,非木化,胸民腔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由微小淀粉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细胞内含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充满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粉末特征:灰棕色。①种皮表皮细胞表面长条一菜,末端渐尖,长至400μm,直径9-31μm,非木化。②下皮细胞长角形或类方形,长至150μm,直径14-31μm,1-3列重迭,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胞腔内不含深色物。③色素层细胞民红棕色,细胞皱缩,含红棕色色素物,易碎成色素块。④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内含黄绿色油状物。⑤内种皮厚壁细胞成片,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直径14-25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直径8-15μm;切面观细胞排也栅状,胞腔位于一端,内含硅质块。此外有假种皮细胞、外胚乳细胞、内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簇晶等。
药物应用鉴别
草豆蔻与草果:性味皆辛,温,归脾,胃经,功效燥湿温中。草豆蔻具有行气作用,草果行气作用几无,草果功效截疟,可用以寒湿偏盛之疟疾。而草豆蔻则无此作用。草豆蔻与肉豆蔻:草豆蔻,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似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
性味
味辛;性温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置水流水浴中加热振摇5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查耳酮作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取出晾干,在100℃烘约5min,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药材基源
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宜后下;或入丸、散。
大葱的药用有哪些
大蒜的医疗效用十分明显,5000多年以前就被人们作为一种药用蔬菜,古罗马人曾发现大蒜可治疗61种不同疾病。我国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曾总结出大蒜具有暖脾健胃、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消咳止血、行气消积、解毒杀虫等多种功效。现代科学分析表明,大蒜除了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以外,还含有特殊气味的挥发油,该油中包含大蒜素以及多种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的硫醚化合物。由于这些有效成分的存在,使得大蒜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
(1)抗菌作用大蒜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病毒等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医生们称大蒜为“天然广谱抗生素”、“地里长出来的抗生素”。大蒜的抗菌作用主要来自于大蒜素(又叫大蒜辣素),它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脑膜炎、肺炎的双球菌、链球菌及白喉、痢疾、大肠杆菌、伤寒、副伤寒、百日咳、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等都有明显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可治疗急性菌痢、百日咳、婴儿腹泻、大叶性肺炎、肺结核、伤口化脓、沙眼等。大蒜素对多种致病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低浓度时主要抑制真菌生长,高浓度时可完全杀真菌。临床已用于治疗肺部及消化道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毒血症、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小儿消化不良、真菌性角膜炎、新生儿鹅口疮、头癣等。大蒜素对消化道细菌的抗菌杀菌作用明显。能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大蒜素还对治疗慢性结肠炎所致腹泻有良好的疗效。实验证明,一些对抗生素,例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及金霉素有耐药性的细菌,对大蒜剂仍然敏感。紫皮蒜的抗菌作用比白皮蒜要强。
大蒜在兽医临床和饲料添加剂方面的应用,显示出广阔的开发前景。据报道,将紫皮大蒜洗净剥皮后榨汁,加水配成20%的大蒜汁,每日2~3次,连服2~3天,可防治牛犊泻痢。取10克蒜头,捣烂后加淀粉30克,对水500毫升给病猪灌服,每日1次,可治疗猪胃肠炎;取蒜头20克,文火烧热,捣烂加颠茄酊5毫升、水500毫升,给病猪灌服,每日1次,可治疗猪冷泻。将大蒜制成注射液,每日静脉注射1~2次,连用3~7日,可治疗猪破伤风。将蒜头捣成泥或榨出汁,涂在牲畜的伤口上,可明显增加白细胞数,促进伤口愈合。大蒜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表现在畜禽食欲增加,胃肠功能和饲料转化率提高,生长发育加快,并可预防胃肠道疾病。在雏鸡日粮中添加0.1%的大蒜干粉,可增进食欲,防治雏鸡白痢、球虫病和副伤寒病。将蒜头捣烂喂猪可防治蛲虫、蛔虫、钩虫等。将大蒜剥皮后加等量的凉开水磨成浆,过滤后将蒜汁按3%的比例加入饲料中,均匀搅拌,可防止饲料发霉,能预防畜禽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近年来,还研制成改性大蒜素饲料添加剂,即在大蒜素饲料添加剂中加入微量元素碘,具有活血化瘀、清瘟解毒、杀菌抑菌、促进生长等作用,饲喂效果明显。
大蒜对为害植物的真菌害,如瓜类白粉病、猝倒病;枯萎病,番茄早疫病、灰霉病,芹菜斑枯病,棉花炭疽病、立枯病,小麦锈病等的病原菌,有抑制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作用。农药抗菌剂401和402就是以大蒜为原料制成的杀菌剂。另外,大蒜对一些为害植物的害虫,如红蜘蛛、蚜虫、螨虫、线虫,也有抑杀作用。(2)抗原虫作用用5%~15%大蒜水浸混悬液可直接杀阿米巴原虫,紫皮蒜效果超过白皮蒜。用5%大蒜滤液5分钟可使阴道滴虫失活。临床验也证明,大蒜剂对阿米巴痢疾、滴虫性阴道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隐孢子虫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原体,可引起婴幼儿腹泻,对隐孢子虫所致腹泻,目前尚无特效药,国内试用大蒜素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大蒜素还能有效杀伤弓形虫速殖子,可抗弓形虫感染、特别是抗弓形虫病复发的作用较明显。(3)抗病毒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大蒜素对骨髓移植者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大蒜素的二丙烯基二硫醇溶液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破坏率达43.5%,证明大蒜素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大蒜对流感、带状疱疹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4)降脂作用大蒜素能有效降低血浆总胆固醇、降血压、抑制血小板活性、降低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液黏度等。研究表明大蒜素具有活血化瘀、散寒通络之功效,应用大蒜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周围血管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利用大蒜素片还可以降低机体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这对预防和缓解冠脉痉挛、减小外周血管张力有重要意义。大蒜素片还有利于防止冠脉痉挛,使机体保持冠脉舒张状态,有效地减轻或消除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血栓的形成。(5)降糖作用不同剂量的大蒜素均可降低血糖值,其降血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来实现的。而且大蒜素在体内同脂肪、糖、蛋白质结合后生成脂质蒜素、糖质蒜素、复合蛋白质,这些结合物发挥作用得到一种与维生素E相同的效果。维生素E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胰岛素的效应,关键是维持胰岛内分泌细胞内质网结构的完整性,保证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6)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大蒜素有减慢窦性心率、抑制心肌收缩、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国内有关专家指出,大蒜素通过延长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降低自律性,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因而可用于以快速心率为基础的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等,可作为辅助疗法。(7)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有实验证实,大蒜素具有预防胃癌发生的作用,其对胃液中分离出的硝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及其产生亚硝酸盐的能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降低人体胃液中亚硝酸盐含量,从而降低患胃癌的风险。大蒜素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大蒜素还能抑制皮肤癌、结肠癌、食道癌、鼻咽癌、肝癌细胞的增长。原因之一是因为大蒜能防止自由基的形成,从而减少了损害DNA、细胞膜和细胞蛋白的机会。(8)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大蒜素是一种较好的免疫激发性中草药,可激活体内巨噬细胞,增强其对异物的吞噬能力,提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大蒜素的排铅作用是持续的,能有效地排出机体内蓄积的铅。此外,大蒜素还具有除头皮屑、抗搔痒、防止神经痛、治疗汞中毒、抗辐射、抗氧化、保护生物膜、抗衰老、防治蚊虫叮咬、抗感冒等医疗保健作用。(9)其他作用大蒜还可治疗萎缩性胃炎和多种慢性胃病,对胃区不适、饱胀、隐痛、返酸、嗳气、烧灼及食欲不振等症状者有明显改善。大蒜对化学性肝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对膜结构的损伤,提高酶活性,增加肝脏的解毒功能,从而对肝脏乃至整个机体起保护作用。大蒜可通过提高肝脏环腺苷酸的水平,调节脂质代谢膜转运及细胞增殖,并增加酶的活性,使血脂水解增加,生物合成降低,增加血脂成分的排泄,维持血清、肝、肾的脂蛋白及甘油三酯在正常范围内,从而防治脂肪肝。
艾叶简介
葱 葱
英文: Scallion
科学分类
域: 真核生物域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百合目
科: 百合科
属: 蒜属
种: Allium fistulosum
葱(学名Allium fistulosum)是中国的一种很普遍的调味品或蔬菜,也是一种荤菜,草本植物,叶子圆筒形,中间空,青色。中国人习惯于在炒菜前将它和姜切碎一起下油锅中炒至金黄后再将其他蔬菜倒入锅中炒。也有在做清汤面时,在面条熟后将切碎的葱末撒在面上。
百合科葱属多年生宿根草本。以叶鞘和叶片供食用。中国的主要栽培种为大葱。叶片管状,中空,绿色,先端尖,叶鞘圆筒状,抱合成为假茎,色白,通称葱白。茎短缩为盘状,茎盘周围密生弦线状根。伞形花序球状,位于总苞中。花白色。有分葱和楼葱(龙爪葱)两个变种。还可按假茎和高度分为长白葱(梧桐葱)、中白葱(鸡腿葱)和短白葱(秤砣葱)3个类型。性极耐寒,-10℃可不受冻害,在中国东北部也可露地越冬。生长适温20~25℃。根系弱,极少根毛。宜肥沃的砂质壤土。常见病害有紫斑病、霜霉病、软腐病和锈病;虫害有葱蛆和蓟马等。
高25~70cm。鳞茎圆柱状,单生或簇生,粗1~2cm,外皮白色,膜质,不破裂,叶圆筒状,中空,粗0.5~2cm,花葶圆柱状,中空,从叶丛中抽出,长30~50cm,总苞片膜状,2裂,伞形花序近球形,多花,小花梗纤细,基部无小苞片,花白色,花被片长5~7mm,先端渐尖,花丝为花被片1.5~2倍,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全缘,子房倒卵形,花柱细长,伸出花被外。种子具6棱,黑色。花、果期2~7月。
胡葱或称火葱和香葱,是中国南方栽培的两个葱种。
葱含有挥发性硫化物,具特殊辛辣味,是重要的解腥、调味品 。葱白甘甜脆嫩。中医学上葱有杀菌、通乳、利尿、发汗和安眠等药效。
补充汉语解释:
葱 #cōng
释义 ①草本植物,茎叶有辛辣味,是普通蔬菜或调味品。②青绿色:葱绿|郁郁葱葱。
葱葱 #cōngcōng 草木茂盛的样子:郁郁葱葱。
葱翠 #cōngcuì 青翠:群山葱翠。
〖例句〗秋雨过后,葱翠的竹林如同被洗过一般,显得格外清新。
葱郁 #cōngyù 青翠茂盛:树木葱郁。
〖例句〗葱郁的松林覆盖着山坡。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葱 <名>
(形声。从艹,悤声。本义:葱,一种蔬菜)
有圆筒状中空叶的植物之一
葱的品种
大葱可分为普通大葱、分葱、胡葱和楼葱四个类型。
普通大葱:品种多,品质佳,栽培面积大。按其葱白的长短,又有长葱白和短葱白之分。长葱白辣味浓厚,著名品种有辽宁盖平大葱、北京高脚白、陕西华县谷葱等;短葱白葱白短粗而肥厚,著名品种有山东章邱鸡腿葱、河北的对叶葱等。
分葱:叶色浓,葱白为纯白色,辣味淡,品质佳。
楼葱:洁白而味甜,葱叶短小,品质欠佳。
胡葱:多在南方栽培,质柔味淡,以食葱叶为主。
大葱按照生长时间的长短在北方地区又有羊角葱、地羊角葱、小葱、改良葱、水沟葱、青葱、老葱等品种。
羊角葱(又名黄葱):是由棵小的老葱叶奇留根,屯在温室池子里长成的,叶色金黄,茎白,味鲜嫩。
地羊角葱:是头年生长不够成熟留到来年开春再上市的葱。茎白,叶绿,叶厚,生吃很辣。
小葱:其根白、茎青、叶绿,生吃有甜味,4月份上市。
改良葱:是用秋末的小葱秧子移栽后长成的。小葱上市完了,改良葱便上市,以补不足。改良葱味较辣,茎小,叶长,叶深绿色。
水沟葱:条杆粗,茎白,但叶老不能食用。
青葱:是在霜降后上市的一种老葱,这种葱一般种植较密,生长中不上土或上土少。
老葱:生长期长,棵健壮。最好的老葱是鸡腿葱,根部粗大,向上逐渐细,形似鸡腿,皮白瓷实,冬天存放不会空心,香味大,宜做调料,每年在霜降以后供应市场。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青绿色
葱 cōng
①草本植物。叶圆筒形,中空,是普通蔬菜及调味品。
②青色:~茏、~翠。
葱翠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春天,大地一片~。
葱郁葱茏。
葱白儿葱的茎。
葱白最浅的蓝色
葱chuāng 1.见"葱灵"。
科属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
别名芤、鹿胎、莱伯、四季葱、和事草、葱白、大葱。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平;入肺、胃二经。
功效主治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凝。主治风寒感冒轻症,痈肿疮毒,痢疾脉微,寒凝腹痛,小便不利等病症。
营养成分每100克含水分90克,蛋白质2.5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5.4克,钙54毫克,磷61毫克,铁2.2毫克,胡萝卜素0.46毫克,维生素C15毫克。此外,还含有原果胶、水溶性果胶、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和大蒜素等多种成分。
食疗作用
1.解热,祛痰: 葱的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具有刺激身体汗腺,达到发汗散热之作用;葱油刺激上呼吸道,使粘痰易于咯出。
2.促进消化吸收: 葱还有刺激机体消化液分泌的作用,能够健脾开胃,增进食欲。
3.抗菌,抗病毒: 葱中所含大蒜素,具有明显的抵御细菌、病毒的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和皮肤真菌抑制作用更强。
4.防癌抗癌: 香葱所含果胶,可明显地减少结肠癌的发生,有抗癌作用,葱内的蒜辣素也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吃葱要抓时机
农历正月生长出来的葱,由于气层和土壤的关系,葱不再只是香料而是特殊的补品。它可以帮助身体机能的恢复,贫血、低血压、怕冷的人,应多吃正月葱,可以充分补给热量。眼睛容易疲劳、出血、失眠和神经衰弱不安定的人,只有正月可以吃葱,过了正月,葱因为刺激性强,会将体内的营养素消除,所以此类人群吃葱的机会1年只有1次,要抓住最好的机会吃葱。
保健食谱
1.葱豉汤 葱30克,淡豆豉10克,生姜3片,黄酒30毫升。将葱、淡豆豉、生姜并水500毫升入煎,煎沸再入黄酒一、二沸即可。此汤具有发散风寒,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病症。
2.葱枣汤 大枣20枚,葱白7根。将红枣洗净,用水泡发,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烧沸,约2O分钟后,再加入洗净的葱白,继续用文火煎10分钟即成。服用时吃枣喝汤,每日2次。此汤具有补益脾胃,散寒通阳的功效,可辅治心气虚弱,胸中烦闷,失眠多梦,健忘等病症。
3.葱炖猪蹄 葱50克,猪蹄4只,食盐适量。将猪蹄拔毛洗净,用刀划口;葱切段,与猪蹄一同放入,加水适量,入食盐少许,先用武火烧沸,后用文火炖熬,直至熟烂即成。此肴具有补血消肿,通乳的功效。适用于血虚体弱,四肢疼痛,形体浮肿,疮疡肿痛,妇人产后乳少等病症。
4.葱烧海参 葱120克,水发海参200克,清汤250毫升,油菜心2棵,料酒、湿玉米粉各适量。先将海参洗净,用开水氽一下;用熟猪油把葱段炸黄,制成葱油;海参下锅,加入清汤和酱油、味精、食盐、料酒等调料,用湿玉米粉勾芡浇于海参、菜心上,淋上葱油即成。此菜具有滋肺补肾,益精壮阳的功效。适用于肺阳虚所致的干咳、咯血,肾阳虚的阳痿、遗精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等病症。
5.葱白粥 葱白1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先煮粳米,待米熟时把切成段的葱白及白糖放入即成。此粥具有解表散寒、和胃补中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身热无汗,面目浮肿,消化不良,痈肿等病症。
6.大葱红枣汤 葱白20根,大枣20枚。将葱白洗净切段,大枣洗净切半;二者共入水中煎煮,起锅前加白糖适量。此汤具有和胃安神的功效,可辅助治疗神经衰弱所致的失眠,体虚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病症。
注意事项不宜与蜂蜜共同内服;表虚多汗者忌食。
文献选录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
《日华子本草》:“治心腹痛。”
《本草纲目》:“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涂制犬伤,制蚯蚓毒。”’
《本草从新》:“发汗解肌,通上下阳气,仲景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并加之以通脉回阳。若面赤格阳于上者,尤须用之。”
文化欣赏
民间习俗:相传神农尝百草找出葱后,便作为日常膳食的调味品,各种菜肴必加香葱而调和,故葱又有“和事草”的雅号。
广西合浦等地流行岁时“食葱聪明”的饮食风俗,说的是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夜,家人人菜园取葱使小儿食,曰食后能“聪明”。
医药趣闻:古时有一员外患癃闭症,小便点滴不通,腹胀如鼓,十分难受。请医服药则呕,家人已准备后事。忽听拨郎鼓声,有一江湖郎中正巧途经此地,忙请入家中。郎中望、闻、问、切四诊之后,说拿葱来,将葱洗净,插人尿道,助病人小便排出。然后服药调理。员外大喜,赐重金谢之。
民间谚语:“香葱蘸酱,越吃越壮。”
葱的常见病害:
葱紫斑病
发病特征:
紫斑病又称黑斑病、轮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花梗。病斑椭圆形至纺锤形,通常较大,紫褐色,斑面出现明显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部长出深褐色至黑灰色霉状物。当病斑相互融合绕叶或花梗扩展时,至全叶变黄枯或倒折。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从伤口、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防治方法:
(1) 重病区实行轮作。
(2)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3) 播前种子消毒40-50度温水浸泡1.5小时。
(4) 加强肥水管理。
(5) 及早喷药,预防控病,用70%日托1000倍液或波尔多液或代森锰锌70%1000倍液交替喷施,前密后疏。
葱疫病
发病特征:
主要危害叶和花梗,大葱、香葱均可受害。患病部位初期呈青白色不明显斑点,扩大后呈灰白色斑,致叶片从上而下枯萎,田间出现一片“干尾“,湿度大时患部长出稀疏白霉,天气干燥时则白霉消失。剖开检查长锥形叶内壁,可见白色菌丝体,这不同于葱生理性“干尾”。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一般借助雨水溅射和灌溉水传播,从气孔侵入,在连绵阴雨的天气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植地,均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1)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2) 高畦深沟栽培,开沟排水,雨后及时降湿。
(3) 适当适时喷施叶面肥。
(4) 根据天气变换,及时喷药控制,可用25%日邦克菌1000倍液或25%甲霜灵锰锌600倍液喷2-3次,7-10天一次。 烹饪相关编辑本段 原料介绍
葱属百合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葱的茎与叶,上部为青色葱叶,下部为白色葱白。
原产于西伯利亚,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以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为重要产地。大葱耐寒抗热,适应性强,四季均可上市。普通大葱,原产我国,遍及南北各地。叶圆而中空,叶鞘基部抱合成“假茎”,幼嫩时叶和葱白都能食用。
根据葱白的长短又分为两个类型。大葱植株高大,葱白洁白而味甜,在北方栽培较多。
葱是日常厨房里的必备之物,北方以大葱为主,它不仅可作调味之品,而且能防治疫病,可谓佳蔬良药。
大葱多用于煎炒烹炸;南方多产小葱,是一种常用调料,又叫香葱,一般都是生食或拌凉菜用。
营养分析
葱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糖类、维生素A原(主要在绿色葱叶中含有)、食物纤维以及磷、铁、镁等矿物质等。
1. 生葱像洋葱、大葱一样,含烯丙基硫醚。而烯丙基硫醚会刺激胃液的分泌,且有助于食欲的增进。同时与维生素B1含量较多的食物一起摄取时,维生素B1所含的淀粉及糖质会变为热量,而提高恢复疲劳的作用。
2. 葱叶部分要比葱白部分含有更多的维生素A、维C及钙。葱中含有相当量的维生素C,有舒张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于防止血压升高所致的头晕,使大脑保持灵活和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
3. 经常吃葱的人,即便脂多体胖,但胆固醇并不增高,而且体质强壮。葱含有微量元素硒,并可降低胃液内的亚硝酸盐含量,对预防胃癌及多种癌症有一定作用。
4. 葱含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油和辣素,能祛除腥腥膻等油腻厚味菜肴中的异味,产生特殊香气,并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挥发性辣素还通过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统排出时能轻微刺激刺激相关腺体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作用。是治疗感冒的中药之一。
5. 葱还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如果与蘑菇同食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脑力劳动者更宜;
2. 患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溃疡病的人不宜多食;另外葱对汗腺刺激作用较强,有腋臭的人在夏季应慎食;表虚、多汗者也应忌食;过多食用葱还会损伤视力。
制作指导
1. 每天食用葱,对身体有益。葱可生吃,也可凉拌当小菜食用,作为调料,多用于荤、腥、膻、以及其他有异味的菜肴、汤羹中,对没有异味的菜肴、汤羹也起增味增香作用。
2. 根据主料的不同,可切成葱段和葱末掺合使用,均不宜煎、炸过久。
3. 葱叶因富含维生素A原,不应轻易丢弃不用。
4. 葱中含有的烯丙基硫醚由于是属于挥发性,因此泡在水里或煮得过久,都会使其效果丧失。
5. 在加入味增汁熄火之后,再洒上葱花,即可使香味更可口,且可发挥烯丙基硫醚的效果。
6. 葱与维生素B1含量较多的食品一起摄取。因为具有消除臭味的作用,因此像猪肉或羊肉等带有腥味的菜肴务必要使用葱来调味。
食疗作用
葱味辛、性温;
能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
主治风寒感冒轻症、痈肿疮毒、痢疾脉微、寒凝腹痛、小便不利等病症。
对感冒、风寒、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痢疾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每100克大葱所含营养素如下
热量 (30.00千卡) ·维生素B6 (0.11毫克) ·蛋白质 (1.70克) ·脂肪 (0.30克) ·泛酸 (0.40毫克) ·碳水化合物 (6.50克) ·叶酸 (56.00微克) ·膳食纤维 (1.30克) ·维生素A (10.00微克) ·维生素K (7.00微克) ·胡萝卜素 (60.00微克) ·硫胺素 (0.03毫克) ·核黄素 (0.05毫克) ·尼克酸 (0.50毫克) ·维生素C (17.00毫克) ·维生素E (0.30毫克) ·钙 (29.00毫克) ·磷 (38.00毫克) ·钾 (144.00毫克) ·钠 (4.80毫克) ·镁 (19.00毫克) ·铁 (0.70毫克) ·锌 (0.40毫克) ·硒 (0.67微克) ·铜 (0.08毫克) ·锰 (0.28毫克)
葱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糖类、维生素A原(主要在绿色葱叶中含有)、食物纤维以及磷、铁、镁等矿物质等。
1. 生葱像洋葱、大葱一样,含烯丙基硫醚。而烯丙基硫醚会刺激胃液的分泌,且有助于食欲的增进。同时与维生素B1含量较多的食物一起摄取时,维生素B1所含的淀粉及糖质会变为热量,而提高恢复疲劳的作用。
2. 葱叶部分要比葱白部分含有更多的维生素A、维C及钙。葱中含有相当量的维生素C,有舒张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于防止血压升高所致的头晕,使大脑保持灵活和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
3. 经常吃葱的人,即便脂多体胖,但胆固醇并不增高,而且体质强壮。葱含有微量元素硒,并可降低胃液内的亚硝酸盐含量,对预防胃癌及多种癌症有一定作用。
4. 葱含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油和辣素,能祛除腥腥膻等油腻厚味菜肴中的异味,产生特殊香气,并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挥发性辣素还通过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统排出时能轻微刺激刺激相关腺体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作用。是治疗感冒的中药之一。
5. 葱还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如果与蘑菇同食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大葱适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脑力劳动者更宜;
(2. 患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溃疡病的人不宜多食;另外葱对汗腺刺激作用较强,有腋臭的人在夏季应慎食;表虚、多汗者也应忌食;过多食用葱还会损伤视力。
6.吃葱可以长寿
中国自古就有吃葱可以长寿的说法
食疗价值 百合科草本植物葱的全草或鳞茎。又称芤、菜伯、四季葱、青葱。有香葱、火葱、大葱等品种,入药多用香葱。鳞茎入药,称为葱白。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多在冬、春采收,去须根,洗净用。
[性能]味辛,性微温。能发表,通阳,解毒。
[参考]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素(葱蒜辣素),又含二烯丙基硫醚、草酸钙。此外,含有维生素B1、B2、C,烟酸、胡萝卜素、脂肪、多糖、钙、镁、铁等成分。
其挥发油对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有抑制作用;经研磨而得的滤液,以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用途]用于感冒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阴寒内盛的腹痛,二便不通,虫积内阻;痢疾等。
[用法]煎汤,煮粥,作调味品。
[注意]体虚易于出汗,及患狐臭者不宜食。多食引起头昏,视物不清,但停用后可以自然恢复。煎煮不宜过久。
[附方]
1,葱白粥:连根葱白20根,粳米60g。加水煮成稀粥,趁热服食。
源于《济生秘览》。本方取葱白辛温发汗解表,以米粥益胃气以助药力。用于感冒风寒无汗的轻症。或感冒初起症型不明显者。
2,葱豉汤:葱白15g,淡豆豉30g。煎汤,乘热服。
源于《补缺肘后方》。葱白配以宣散解表的豆鼓,能增强发汗解表作用。用途与前方同。
3,酒煮葱白:连须葱白15g,切细,用米酒1茶杯,煮开后,分3次服。另用葱白炒热,布包熨脐下。
源于《华佗危病方》。本方能温通阳气,酒煮能增强药力。用于阴寒腹痛,拘急,四肢厥冷,口唇青紫,阴囊内缩。
4,葱汁香油:葱白30g,捣烂取汁,用脂麻油(或豆油)调和,空服顿服(小儿酌减)。每日2次。服后可见轻微的恶心或呕吐,大便可能变稀。
源于《瑞竹堂经验方》。用于虫积卒然腹痛。现代用于蛔虫急性腹痛、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有良好的疗效。
5,葱薤粥:葱白25g,薤白15g(切细),粳米60g。加水煮粥,空腹食用。
《食医心镜》用葱白和米煮粥服食,治赤白下痢。薤白有类似葱治泻痢的功用,配伍应用,其效更为可靠。用于痢疾或腹泻。
6,葱涎液:葱120g,捣烂取汁,每次服2~3题。亦可加适量红糖,用开水溶化,调匀服。
源于《千金要方》。本方既能通气活血,又能解毒,故原方用于“乳痈初起”,谓:“顿服即散”。
野菜小蒜的营养价值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艾叶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植物形态 9 采制 10 性状 11 化学成分 12 性味 13 功能主治 14 艾叶的用法用量 15 化学成分 16 艾叶的药理作用 17 中药中毒 17.1 艾叶作为温里药中毒 17.1.1 不良反应机制 17.1.2 临床表现 17.1.3 治疗 17.2 艾叶作为止血药中毒 17.2.1 不良反应机制 17.2.2 临床表现 17.2.3 治疗 18 艾叶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18.2 来源 18.3 性状 18.4 鉴别 18.5 检查 18.5.1 水分 18.5.2 总灰分 18.5.3 酸不溶性灰分 18.6 含量测定 18.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8.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8.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8.6.4 测定法 18.7 艾叶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艾叶 18.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8.7.1.2 醋艾炭 18.7.1.2.1 鉴别 18.7.2 性味与归经 18.7.3 功能与主治 18.7.4 用法与用量 18.7.5 贮藏 18.8 出处 19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艾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艾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艾叶 * 艾叶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ài yè
2 英文参考folia artemisiae argyi [朗道汉英字典]
artemisiae argyi foli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rgy Wormwood Leaf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olium Artemisiae Argy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rgy wormwood leaf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艾叶(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艾叶
艾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1]。艾叶为灸用材料[2]。又名冰台[2]。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2]。各地均产,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2]。《诗经·王风》:“彼采艾兮”;注:“艾所以疗疾。”《本草纲目·卷十五》:“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用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argy wormwood leaf(《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艾叶的别名蕲艾、灸草[1]。
大艾叶、杜艾叶、萎蒿。
7 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家艾Artemisia argyi Lévl. etVant.的叶。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8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5~1.2m。茎直立,被白色细软毛,上部分枝。叶互生,中下部叶片广阔,3~5深裂或羽状深裂,裂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上面散生白色腺点,疏生毡毛,下面密生白色毡毛。头状花序钟形,长3~4mm,直径2~2.5mm,几无柄;总苞片4~5层,密被白色绵毛,边缘膜质,外层披针形;雌花长约1mm;两性花结实,长约2mm,紫褐色。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期7~10月。
生于荒地、林缘,有栽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各省区。
9 采制夏季花未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10 性状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11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12 性味苦、辛,温,有小毒[1]。入脾、肝、肾经[1]。
13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止痛,止血,安胎[1]。
1.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宫冷不孕,胎动不安,腹中冷痛[1]。
2.治吐血,衄血,便血,血痢[1]。
3.近用治慢性气管炎[1]。煎服:3~6g[1]。
4.治疥、癣、湿疹[1]。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1]。
14 艾叶的用法用量止血炒炭用[1]。干叶捣绒,制成艾卷、艾炷,供灸疗用[1]。
15 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内含桉叶素、β丁香烯、松油烯醇、芳樟醇、蒿属醇、樟脑、龙脑等[1]。
16 艾叶的药理作用艾叶油、β石竹烯及松油烯醇对豚鼠有镇咳及明显的平喘作用,对小鼠有祛痰作用[1]。艾叶油在体外对白色葡萄球菌、甲链球菌、奈瑟菌、肺炎球菌及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1]。此外,艾叶油对豚鼠尚有抗过敏性休克的作用[1]。
17 中药中毒 17.1 艾叶作为温里药中毒艾叶又名冰台、艾蒿、医草、黄草、家艾、甜父、艾莲、草艾、狼尾蒿子、香艾、白艾、大叶艾、野莲头、阿及艾等[3]。本品为菊科艾屑植物艾的干燥叶[3]。主要含挥发油,有34种成分,如α罗勒烯、β罗勒烯、桧烯、α蒎烯、β蒎烯等[3]。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效[3]。
17.1.1 不良反应机制艾叶煎剂小白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3g/kg(生药);艾叶油小鼠灌胃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为1.12ml/kg[4]。本药内服煎剂常用量3~9g[4]。人口服20~30g可引起中毒,100g左右可致亡[4]。有报道用陈艾6根(约80g)煎服,10min后出现头昏、呼吸急促,相继抽搐亡[4]。也有服艾叶水500ml,出现昏迷亡的报告[4]。本药主要损害胃肠道、肝脏及神经系统[4]。
17.1.2 临床表现口服过量艾叶30min至1h后,可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咽喉干燥、恶心、呕吐、胃肠不适、全身无力、头晕、耳鸡、四肢震颤、全身痉挛、肌肉弛缓,严重者出现谵妄、惊厥,甚至瘫痪现象[4]。也可有肝脏肿大、黄疸、胆红素尿等[4]。孕妇可引起出血或流产[4]。
17.1.3 治疗艾叶中毒的治疗要点为[4]:
1.口服中毒者应尽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给予口服牛乳、蛋清或服用药用炭混悬液等[4]。
2.置暗室内静卧休息,避免光、声等 *** [4]。出现痉挛、惊厥,给予地西泮、苯巴比妥钠等镇静、抗惊厥药物[4]。
3.出现腹痛、腹泻时,可给予阿托品1mg皮下或肌肉注射[4]。
4.保护肝脏,可给予联苯双酯、甘利欣等药物[4]。
5.对症、支持治疗[4]。
17.2 艾叶作为止血药中毒艾叶又名艾蒿草、家艾叶、灸草等,属温经止血药[5]。为菊科植物艾的叶片。含有挥发油,包括各种生物成分,叶还含有黄酮类成分[5]。主要药理作用有抑菌,止血,镇咳,祛痰,平喘,保肝和胆,抗过敏等[5]。
17.2.1 不良反应机制其挥发油成分对局部有 *** 作用,可使肢体末梢麻痹,胃肠道急性出血,严重时可引起癫痫伴惊厥,全身吸收后造成肝细胞代谢障碍。[5]
17.2.2 临床表现中毒后先出现咽部干燥、恶心、呕吐等 *** 症状,继而全身无力、四肢震颤,随后局部乃至全身痉挛,多次发作后导致惊厥、瘫痪、精神症状,还可至肝功能异常、肝大、黄疸,慢性中毒者感觉过敏、神经炎、癫痫等。孕妇可致流产[5]。
17.2.3 治疗艾叶中毒的治疗要点为[5]:
1.患者出现抽搐、惊厥时,先给予镇静药控制,缓解后方可给予洗胃、导泻,静脉补液,口服药用炭或用解毒剂处理[5]。
2.对症治疗:腹痛、腹泻明显者可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出现中毒性肝炎者,给予氢化可的松静滴,并口服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肝泰乐等[5]。
18 艾叶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艾叶
Aiye
ARTEMISIAE ARGYI FOLIUM
18.2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18.3 性状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18.4 鉴别(1)本品粉末绿褐色。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T形毛,顶端细胞长而弯曲,两臂不等长,柄2~4细胞;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3~5细胞,顶端细胞特长而扭髓,常断落。腺毛表面观鞋底形,由4、6细胞相对叠合而成,无柄。草酸钙簇晶,直径3~7μm,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2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艾叶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aC)甲苯一丙酮(10:8: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18.5 检查 18.5.1 水分不得过1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二法)。
18.5.2 总灰分不得过1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8.5.3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8.6 含量测定照气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E)测定。
18.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甲基硅橡胶(SE30)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10%;柱温为110℃。理论板数按桉油精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
18.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桉油精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0.10mg的溶液,即得。
18.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如入正己烷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正己烷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8.6.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μ1,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桉油精(C10H80)不得少于0.050%。
18.7 艾叶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艾叶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18.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同药材。
18.7.1.2 醋艾炭取净艾叶,照炒炭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喷酷,炒干。
每100kg艾叶,用醋15kg。
本品呈不规则的碎片,表面黑褐色,有细条状叶柄。具醋香气。
18.7.1.2.1 鉴别(除显微粉末外)同药材。
18.7.2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18.7.3 功能与主治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官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18.7.4 用法与用量3~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18.7.5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18.8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9野菜小蒜的营养价值
野菜小蒜的营养价值,野小蒜是百合科绿色植物的一种,它与平常大家吃蒜类似,全是绿色植物的球茎,但它多以天然的主导,并且块头较小,因此大家喜爱把它称为野小蒜,以下是关于野菜小蒜的营养价值。
野菜小蒜的营养价值1小蒜的功效与作用
小蒜性辛、温,味苦,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功效,用于胃气滞、泻痢等病症。
1、增进食欲
小蒜性温味辛,用来炒食,味道鲜美,可以增进人的食欲。
2、补充营养
小蒜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能促进人体营养的吸收,有益于身体健康。
3、促进代谢
小蒜维生素、胡萝卜素含量高,能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
①《别录》: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中,除邪痹毒气。
②陶弘景:主溪毒。
③《千金·食治》:叶主心烦庙,解诸毒,小儿丹疹。
④《食疗本草》:去诸虫毒,丁肿,毒疮。
⑤《随息居饮食谱》:下气,止痛,杀虫。
野菜小蒜的营养价值2野小蒜的功效与作用大多数是杀菌和解毒,但是也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必须严格遵照医嘱,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只可以帮助恢复,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野小蒜是属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小酸菜是这样,吃了以后可以起到杀菌和消炎的效果,里面含有大量的天然的抗菌消炎成分,襄阳和抗菌的功效和平时生活当中所服用的头孢药物基本相似,对人体内的流感病毒以及出现的链球菌感染,还有葡萄球菌感染等一些不良的病症都具有不错帮助恢复效果。
野小蒜虽然具有不错的杀菌和消炎效果,但是有一定的辛辣性和刺激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微毒性,在用于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严格遵照医嘱,同时不可以长时间或者是过量的摄入到体内,对于肠胃道会产生刺激,也会引起肠胃黏膜受损。
如果在平时生活当中出现了病菌感染,或者是患有了感冒病毒等一些疾病之后,通过吃野小蒜,虽然可以帮助恢复,但是不能代替治疗疾病的药物,需要到医院就诊,根据医生指导,针对病情服用消炎和抗菌类的药物,避免疾病有加重情况。
野菜小蒜的营养价值31、抑菌抗病毒治疗
野小蒜中带有很多纯天然抑菌消炎成份及消炎抑菌作用比常见的头孢克肟也要优异,它对人体内的感冒病毒,及其橙**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也有痢疾杆菌及其肺炎球菌,都是有显著抑止和清除功效,平常服用野小蒜既能防止多种多样发炎产生,也可以让大家病毒感染类病症尽早转好。
2、促进消化
野小蒜不光能体肠道中的多种多样病原菌,它带有的甲基纤维素还能推动身体肠胃蠕动,能够 加速人体内废弃物与内毒素的新陈代谢与排出来,常常服用能够 在防止肠炎腹泻的另外具有促进消化的关键功效,它对保持人体肠道身心健康有挺大的益处。
3、保护视力防衰老
野小蒜中也有丰富多彩的胡罗卜素,这类物质能够 推动人力资源眼周生长发育,也可以提升眼底黄斑作用,能防止眼睛视力下降,也可以降低红眼病产生。
野小蒜中除开丰富多彩的胡罗卜素之外,它还带有丰富多彩的维C和营养元素硒及其维他命e等多种多样对身体有利的营养元素,这种物质能够 消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加速人体内这类物质的新陈代谢,常常服用能够 减缓多种多样衰退病症产生。
野小蒜的伤害
野小蒜营养丰富,健康保健作用优异,可是大家过多服用之后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它味儿辛辣食物,特性湿热,大家过多服用之后会让人体内火毒提升,非常容易引起容易上火并且会让胃痛和双眼不适感等症多发,会立即伤害大家的身心健康。
野菜小蒜的营养价值4小蒜的药用功效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脾、胃经。
功效温中散寒,消谷杀虫。主治脾胃虚寒,吐泻,腹痛,毒虫咬伤,食积。
小蒜的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平,除邪痹毒气。
2、《湿疹本草》:去诸虫毒,丁肿,毒疮。
3、《千金·食治》:叶主心烦痛,解诸毒,小儿丹疹。
小蒜的药用禁忌
1、阴虚火旺及日疾、口齿咽喉诸患忌服。
2、发风损目,病后忌食。
3、脚气风病人及时病后忌食。
小蒜的药用选方
1、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小蒜一升,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2、治霍乱转筋,腹痛不止:小蒜一分,盐一分。烂捣,纳少许于脐中,上以艾火灸五七壮。
3、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小蒜一升,捣取汁三合,顿服之。
4、治卒阴痛如刺,汗出如雨:小蒜、韭根、杨柳根各一斤。上三味合烧,以酒灌之,及热以气蒸之。
5、治心痛不可忍,十年五年者:小蒜,酽醋煮,顿服之,取饱,不用着盐。
6、治蛇毒:捣小蒜,饮汁,以滓敷疮上。
7、治恶核肿结不肯散者:吴茱萸、小蒜等分,合捣敷之。
野菜小蒜的营养价值5小蒜是一种营养价值特别高的野生菜品,它含有蛋白质和脂肪以及粗纤维与一些碳水化和物,另外胡萝卜素、维生素和铁、钾以及钙等矿物质也是小蒜中最重要的存在,这些物质是人体代谢时的必须成分,平时适量食用小蒜,能满足身体对不同营养的需要,对提高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好处。
1、小蒜味辛,性质温和,具有理气、宽胸和通阳等多种功效,平时它入药以后可以用于人类的疮疖和胸腹疼痛与干呕等多种不良症状的治疗,治疗时可以把适量的小蒜加清水煎制后服用,治疗效果十分明显。
2、小蒜能活血化瘀,可以治疗人类的风湿骨痛与关节疼痛,平时治疗时可以取适量的小蒜加入十克当归再加入清水一起煎制,煎好以后取出服用药液,每天一次,连用五到七天以后就能让疼能的症状明显好转。
小蒜要注意烹饪方法。小蒜的烹饪注重保持其“野味”,可炒食、凉拌、做馅,亦可熘、烩、烧、煮。还可做汤或生食,关键在于根据小蒜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烹调方法。
小蒜不可多吃。小蒜一般较少受到污染,也确实别有风味,可谓天然食物,但凡事讲究适度,过量进食小蒜,因多数小蒜性凉致寒,易造成脾寒胃虚等病,这让身体虚寒的朋友们就很不舒服了,是我们需要尽量避免吃到的食物了哦,是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受污染的小蒜不要吃。郊外化工厂等附近的空气不佳,所生小蒜容易吸收铅等化合物,废水边的小蒜也常含有毒素,均不宜食用,虽然这样的小蒜看起来是很不错的了,但是我们也并不是随意的使用了,如果我们不能重视起来,那么就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了,长期服用会让身体健康受到不小的影响。
小蒜这样的食物是现代人很常见的了,而且的确是很有好处的了,是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提高身体素质的了,我们上面就给大家介绍了小蒜的食用功效了,不过小蒜虽好,在服用的时候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了,这是我们要重视起来的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