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产品展示

消瘀本草抑菌液-消瘀本草抑菌液怎么用

消瘀本草抑菌液-消瘀本草抑菌液怎么用

半枝莲的功效: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淋,赤痢,黄疸,咽喉疼痛,肺痈,疔疮,瘰疬,疮毒,癌肿,跌打刀伤,蛇咬伤。

半枝莲的作用:

抑菌作用。半枝莲50%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金**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解痉祛痰作用。所含的红花素有较强的抗由组胺引起的平滑肌收缩作用,并有较好的祛痰作用。

对抗肿瘤。研究表明,半枝莲提取物对很多人类肿瘤细胞都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在治疗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统癌症,白血病以及绒膜癌方面,均有半枝莲提取物的报道。

降压。浸剂对动物作静脉注射有降压作用;经口给予则未产一同样作用。

利尿。浸液的提取物经动物实验有利尿作用。

对血管作用。黄芩素甙有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对抗由二磷酸腺工苷引起的血小板凝聚作用。

半枝莲(学名:Scutellaria barbata?D. Don)(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别称:赶山鞭(四川成都)、瘦黄芩(四川普格),牙刷草(江苏苏州),田基草(江苏宜兴),水黄芩(江苏南京),狭叶韩信草(广州植物志)。[1]是马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半支莲株高可达55厘米,丛生密集,花繁艳丽,花期又长,是装饰草地、坡地和路边的优良配花,亦宜花坛边缘和花境栽植,盆栽小巧玲珑,可陈列在阳台、窗台、走廊、门前、池边和庭院等多种场所观赏。

哪些药方有益于治疗小儿口疮?

皂角刺又名皂角针,是皂荚树的棘刺,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那么,皂角刺有哪些功效?皂角刺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皂角刺的功效

1.消肿排脓:皂角味辛温咸,有消肿拔毒。

排脓之功。

《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

于疡毒药中为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而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

2.搜风拔毒:本品辛成,温。

辛能散,能行血,成能软坚散结,温能搜风,祛瘀。

托里排胀,常用于厉痈,癣疮等证。

3.:本品味辛减温,入肝肾经,有行血,温经通络,祛瘀,催胎衣下行之功,常用于胞衣不下,妒乳,闭经等证。

皂角刺的作用:

1.作用。

体外试验,热水浸出物对JTC-26抑制率为50-70%。

体内实验,对浊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

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60g/kg灌胃对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2.8%。

2.、作用。

皂角刺能抑制或杀灭多种G+菌和革兰阴性菌。

3%的皂角刺水煎液对星形奴卡菌等有抑菌作用。

琼脂平板打洞法检测显示,皂角刺煎剂对金**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噬菌体筛选法提示皂角刺有抗噬菌体作用。

皂角刺还可抗麻风杆菌,外治麻风。

皂角刺作用显着。

3.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皂角刺可调节体内的免疫系统。

用皂角刺的乙醇提取物作用于肉仔鸡,以观察其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皂角刺的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可显着提高肉仔鸡T、B淋巴细胞转化率,对免疫系统有促进作用,同时有促进生长作用,但高剂量组具有相反的作用。

4.抗过敏作用。

皂角刺还可抑制肥大细胞依赖性过敏反应。

皂角刺水提物可抑制大鼠全身过敏反应,同时也显着抑制由antiDNpIgE致敏的局部过敏反应。

新研究发现,此作用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实现的。

5.抗肿瘤作用。

皂角刺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用于多种肿瘤的,已被列为中草药之一。

皂角刺热水浸出物对人体子宫颈癌培养株JTC6抑制率为50%~70%,对小鼠肉瘤_180也有抑制作用。

皂角刺和皂角树枝水煎剂可用来鼻咽癌。

皂角刺还可软腭乳头状癌、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及胃癌,均取得很好的疗效。

通过Ames试验和SOS着色石版图检测,皂角刺甲醇提取物具有抗诱变的作用。

6.抗凝血作用。

皂角刺水煎剂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

体外实验,皂角刺水煎剂明显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明显减轻大鼠动静脉血栓重量。

同时,单次灌胃15g/kg可明显延长家兔血浆复钙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增强血浆抗凝血酶活性;而对家兔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无明显影响,对血管舒缩功能亦无显着作用。

7.其他作用。

皂角刺可降低血脂;还可各种病因引起的面部神经麻痹、神经性、三叉神。

曾用皂角刺取嚏治癃闭,取少许皂角刺粉末吹入鼻中,患者随即出现喷嚏,数声后小便自行下遗。

以上就是皂角刺有哪些功效,皂角刺的功效作用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本愈裂液”的功效,“草本愈裂液”哪里有的卖?

小儿口疮是口舌黏膜上出现淡**或灰白色小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尤以实热证较为多见,常伴有发热,流涎,纳差,大便干结等症状。

方一白芨连冰粉

出处《新中医》

组成白芨15克,黄连9克,冰片2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敛疮。

主治小儿口疮属脾胃积热者。

方解黄连清热泻火,解毒疗疮;白芨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冰片能散热止痛、防腐消肿,全方合用,有清热解毒止痛、祛腐消肿之功效,用于小儿口疮证属心脾胃素有蕴热之实火者确有良效。

药理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白芨其主要成分白芨胶及挥发油的止血效果迅速而确实,并有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碾成极细粉末,过130目筛后装瓶备用。令患者先用蒸馏水或淡盐水漱洗口腔后,取药粉约2克,分撒在口腔溃疡处,每天1~2次,5天为1疗程。

方二导赤散加味

出处《江苏中医药》

组成生地黄5~15克,麦冬5~12克,木通3~9克,车前子3~10克(包),鲜竹叶5~6克,甘草梢3~6克。

功用清热泻火。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生地黄、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木通、车前子、鲜竹叶上清心经之火,下清小肠之热而利水;甘草梢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性味甘寒,清心养阴,利湿导热。此方有利水不伤阴、泻火不伐胃之功。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麦冬有镇咳祛痰、强心利尿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车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锌能治疗急慢性炎症。

用法水煎频服,日服1剂,重者可日夜各服1剂。

方三釜底抽薪散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

组成吴茱萸15克,胡黄连、川大黄各6克,胆南星3克。

功用导热下行,引火归元。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吴茱萸为主药,以热治热,引热下行,《本草纲目》曰:“吴茱萸,咽喉口舌生疮者,以吴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热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从治之义。”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使浮游之虚火制;小儿多热易惊,以胆星清热镇惊;大黄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醋溶合诸药,且敛中有散,协同引热。诸药合用,寓有引热下行、引火归元之义。

药理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并有利尿作用,还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胆南星具有祛痰、抗惊厥、镇静及镇痛作用;胡黄连有利胆、抑菌作用。

用法上方共研细末,制成散剂备用。1岁以下小儿每次用药3克,1岁以上可酌情增至6~12克。用时将药末与陈醋适量调成糊状,候患儿睡熟后涂敷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包扎,晨起去之。

方四黄连泻心汤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黄连、黄芩各3克,竹叶、生地黄、木通、赤芍各6克,元参、山栀各5克,连翘10克,生甘草2克。

功用清热泄火解毒。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黄连、黄芩苦寒泻火,解毒疗疮;山栀清泻三焦之热;生地黄、赤芍、木通清热凉血降火利火,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走;竹叶、连翘清心除烦,导热下行,质轻性淡善走上焦,配合元参养阴清热使元阴得固,不发明火;甘草清热导火,并能促进溃疡面愈合。

药理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水煎滤汁200毫升,每日分2~5次服完,每日1剂,3日为1疗程。

方五甘草泻心汤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炙甘草20~30克,黄连3克,黄芩6~9克,干姜3~5克,党参10克,半夏6克,高热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咽部破溃者加桔梗1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5~10克,小便赤黄者加滑石15克,阴虚火旺者去干姜加沙参、知母各10克。

功用健脾、清热、化湿。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炙甘草补虚健脾,宜重用为主药;党参补益中气;黄连、黄芩苦寒泻热;半夏燥湿化痰为辅;干姜温脾助运,同时防苦寒太过为佐。

药理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天为1疗程。

方六复方五倍子散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

组成五倍子50克、儿茶30克、冰片少许。

功用清热泄火、敛疮止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五倍子属收涩药,《开宝本草》中记载“疗湿癣疥痒脓水……,小儿面鼻疳疮”。《本草纲目》中记载“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湿烂”。儿茶:《本草纲目》中记载“清上膈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本草求真》中记载“……功专清上膈热……收湿,凉血……治一切口疮喉痹”。冰片清热止痛,可消炎,又避免了五倍子对溃疡面的刺激性疼痛。

药理五倍子对小肠有收敛作用,可减轻肠道炎症止腹泻,并有抑菌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儿茶有收敛、止泻、降压、抑菌的作用。

用法共研细末,以香油调和,涂于患处,每日1次。

方七鸡黛玉汤

出处《江苏中医药》

组成鸡苏散15克,黛蛤散20克,玉泉散20克。

功用清热利湿,泻火止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鸡黛玉汤方中,鸡苏散由滑石、甘草、薄荷组成,清热利湿兼解表,使热邪从小便而泄,故热可退,渴可解,祛邪而不伤正,利湿兼能和胃;黛蛤散由青黛、蛤壳组成,清热解毒、生肌疗疮且有较强的止痛作用;玉泉散由生石膏、生甘草组成,石膏善清肺胃之火,泻火解毒,为疮家圣药。

药理滑石所含硫酸镁有吸附和收敛功效,内服能保护肠壁;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泽泻能增加尿量并加快尿素、氯化物等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因此也能抑制疱疹形成,与石膏有协同作用。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煎煮,头煎取药液100毫升,二煎取药液50毫升,将二煎药液混合,分3~4次服完,连服3日。若采取漱口方式,同样有效。

方八口疮清饮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组成生石膏(先煎)10~30克,川连3~6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连翘9克,薄荷(后下)5克,淡竹叶10克,生军(后下)3克。

功用清上泄下。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以生石膏、黄连、黄芩、山栀之大苦大寒,泻中焦气分之火;配连翘、薄荷轻扬清上以通达宣泄;伍生军、淡竹叶泻腑实、清心火,并引三焦火热从水道、谷道而出。全方共奏清上泄下之功。

药理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九口疳八味散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大青叶、鲜生地、生石膏各30克,鲜芦根25克,黑玄参15克,京赤芍、粉牡丹皮各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热养阴,活血凉血。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生石膏、鲜芦根性甘寒,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大青叶解毒力强,又能凉血,对此症有良效;生地黄、玄参养阴清热,兼能通便;牡丹皮、赤芍既凉血又能清心除热,散血化瘀;再调以甘草,和中解毒,缓和生石膏、大青叶的峻烈作用,药虽八味,功效擅一。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大青叶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亚甲型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显著的抗白血病作用;芦根具有解热、镇静、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抑制骨骼肌收缩作用;玄参有降血压、降血糖、解热和强心作用;牡丹皮有解热、镇静、镇痛、解痉、抑菌、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每日1剂,煎二汁,每汁150毫升,少量频服,服药期间,均不服其它药物。

方十验方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组成吴茱萸15克。

功用引火归源。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吴茱萸加醋有引火下行之功效,且涌泉穴属肾经,有引火归源、退虚热的作用。

药理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用法将吴茱萸研成细末,加醋调糊,敷于双侧涌泉穴,连续治疗3天。

方十一口炎散

出处《江西中医药》

组成吴茱萸6克,重楼6克,乌贼骨5克,黄连6克,蒲黄5克,大黄6克。

功用清热解毒,化瘀敛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本方以吴茱萸为主药,其性虽热但取其引热下行,引火归原功效;重楼、黄连有清热解毒、散瘀作用;乌贼骨有收敛创面、破瘀血功效;而大黄苦寒,长于通下泄热;加用蒲黄以加强活血祛瘀生新止痛功效。

药理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并有利尿作用,还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蒲黄有促进凝血,降血压,改善微循环,抗炎,利胆,利尿,镇痛,平喘等作用;乌贼骨有抗消化性溃疡、抗肿瘤、抗放射及接骨作用。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瓶装密封备用。使用时用棉签沾取药末涂在溃疡面上,每日3次。一般使用1~2天创面即可愈合,3天为一个疗程。

方十二龙胆泻肝汤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龙胆草2~5克,山栀、黄芩、柴胡、生地黄、当归、木通、泽泻、竹叶各6~10克,车前子、地榆各12~20克,甘草3~6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选用胆草、黄芩、山栀苦寒泻火、解毒,直拆其火势;选用泽泻、木通,重用车前子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清利;当归、生地黄活血养血益阴;柴胡祛风透热;竹叶清热除烦,导热下行,质轻性淡、善走上焦;甘草抗炎抗过敏,对溃疡面有保护作用;地榆能泻火解毒,并有收敛作用,能使溃疡面渗出减少,疼痛明显减轻,愈合加速。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车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山栀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柴胡有镇静、安定、镇痛、解热、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龙胆草有抑菌、镇静、肌松、降压、健胃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泽泻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作用。

用法日1剂,水煎服。

请问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

草本愈裂液具有强效广谱抗真菌作用, 采用了中科院ERF(上皮细胞修复因子)生物技术,内含多种天然护肤营养成份,能促进胶原细胞、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的生长、分裂,促进衰老细胞的凋亡、脱落。引进外国最新生产工艺精制而成,所有成分为纯草本萃取所得高科技绿色产物,富含沙漠植物高效保湿因子NMF、“锁”水因子,本草精华、滋润因子及多种维生素。原配方已经过全国临床实践,效果显著,实为治疗手足皲裂的佳方,配方经过改进后采用超微技术萃取。对损伤皮肤组织的断裂、破损,加速裂口愈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粗糙、皲裂有强力修复和预防保护作用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广泛的作用。

产品对风寒、干燥、化学及物理刺激、皮肤油脂分泌减少等日常生活劳作引起的皮肤干燥、粗糙、皲裂、脱皮,有着预防、护理、修复作用。能使皮肤柔嫩细滑、富有弹性。

适用人群

1.老人,小孩,手、脚皲裂

2.冬季户外工作出现的手脚皲裂。

3.常年冬季出现手脚冻裂的人士。

草本愈裂液5大特点

1.治疗皲裂。本品可以在很短内抑制住皲裂的现象并持续杀菌 加倍滋润!

2.去角质化。所含有效成分迅速溶解角质,消除角化组织。同时由于局部微循环的改变而滋润皮肤,延缓皮肤的衰老。

3.消炎抑菌。所含中药有效成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令细菌难以生存和再生,促进皲裂的愈合。

4.滋润保湿。能够有效锁住皮肤水分防止流失长达十几小时,足部可超过一昼夜,足够保护您白天学习工作,尤为适合北方寒冷、多风的干燥气候。

5.柔嫩肌肤。经过几天的规律使用后,即可改善皮肤粗糙现象,并可以持续改善,使皮肤滋润细腻,光滑红润。对爱美的女士来说,在夏季足部外露时节实乃润足美足之佳品。

主要成份白及 紫草 干姜 肉桂 甘油等

适用范围本品具有活血散结,生肌止痛,适用于手足皲裂。

适用方法每日早、晚各一次,涂搽于肌肤使其充分吸收。

注意事项外用品,切勿入口;放置于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皮肤过敏者及孕育期慎用。

规 格100ml

储 藏置阴凉干燥处。

石香有什么功效?

中文名称:

大蓟

英文名称:

Herba seu Radix Cirsii Japonici (拉);Japanese thistle herb;Japanese thistle

root

定义:

菊科植物蓟 Cirsium japonicum DC.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

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二级学科)

多年生草本,高0.5~1m。根簇生,圆锥形,肉质,表面棕褐色。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有白色丝状毛。基生叶丛生,有柄,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5~30cm,羽状深裂,边缘齿状,齿端具针刺,上面疏生白丝状毛,下面脉上有长毛;茎生叶互生,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外被蛛丝状毛;总苞片4~6层,披针形,外层较短;花两性,管状,紫色;花药顶端有附片,基部有尾。瘦果长椭圆形,冠毛多层,羽状,暗灰色。花期5~8月,果期6~8月。

大蓟花[1]

大蓟-性状

大蓟草:地上部分呈圆柱形,基部直径可达1.2cm。褐棕色或绿褐色,有很直的棱线(有数条纵棱),质略硬而脆。断面灰白色,髓部疏松或中空。叶皱缩,多破碎,绿褐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边缘具有不等长针刺,茎,叶均被灰白色蛛丝状毛,质松脆,头状花序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黄褐色,苞片披针形,先端微带紫黑色,花冠常脱落,露出灰白色羽状冠毛,气微味淡。气微,味淡。

大蓟根:呈长纺锤形,常簇生而扭曲,长5~15cm,直径0.2~0.6cm。表面暗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灰白色。气微,味甘、微苦。

本品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DC. 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

采制:

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地上部分,或秋末挖根,除去杂质,晒干。

大蓟

主要成分:

全草含生物碱、挥发油。根含乙酸蒲公英甾醇、豆甾醇、a一香树脂醇、B-香树脂醇、B-谷甾醇。鲜叶含柳穿鱼花甙2.1%。根含挥发油,油中含4种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为单紫杉烯、二氢单紫杉烯、四氢单紫杉烯、六氢单紫杉烯。

性味:

性凉,味甘,苦,无毒。归心、肝经。

生长地:

生于山野、路旁、荒地。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大蓟(10张)

鉴别:

生于山野、路旁、荒地。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大蓟(10张)

鉴别:

本品根的横切面:表皮细胞壁木栓化,有时脱落。皮层较宽,紧靠内皮层处有类圆形分泌道,直径80~130μm,较密地排列成环;内皮层明显。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断续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少数,放射状排列,周围常伴有木纤束髓。薄壁细胞含菊糖。

叶的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下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3~5个。非腺毛4~18

细胞,顶端细胞细长而扭曲,直径约7μm,壁具交错的角质纹理。

编辑本段功能主治

功能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带下,肠风,肠痈,

大蓟

痈疡肿毒,疔疮。

药理大蓟的水浸液、乙醇一水浸液和乙醇浸出液,试验于狗、猫及兔等麻醉动物,证明有降血压作用。小蓟的同上试验,证明有较显著和持久的降血压作用功用 大、小蓟均有清热解毒,消炎,止血以及恢复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热病炎症性出血,黄疽,肝炎,热淋、尿血等。

编辑本段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全草含生物碱、挥发油.根含乙酸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yl

acetate)、豆甾醇(Stigmasterol)、α-香树脂醇(α-Amyrin)、β-香树脂醇(β-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药理作用

大蓟

1.抗菌作用 根煎剂或全草蒸馏液1:4 000

浓度时在体外能抑制人型有毒结核菌的生长.酒精浸剂1:3 000 时对人型结核菌即有抑制作用.水煎剂的抑菌浓度比酒精浸剂的浓度为大.

2.对血压的作用 水浸剂、乙醇-水浸液和乙醇浸出液,

应用于狗、猫、兔等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大蓟对离体蛙心、兔心心率及心收缩力有抑制作用, 可降低犬血压,并有快速耐受性,

尚可抑制BCO的加压反射.提示其降压作用与抑制心率及抑制心收缩力有关。

3.止血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 大蓟对凝血过程第一阶段(即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有促进作用,用于血热妄行所致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崩漏、尿血等。可单味应用或配伍其他止血药。

治病药方

大蓟

1.[传染性肝炎] 大、小蓟鲜草适量,捣烂绞汁,温水和服,每次服一小杯。大蓟根每日30克,分2次水煎服。

2.[尿路感染,(膀恍炎及肾盂肾炎)血尿] 小蓟草15克,马兰根15克,水煎服。

3.[肾炎尿蛋白不消失,肝炎转氨酶不下降] 大蓟根15克,意茁仁根30克,水煎服。

4.[血友病,口鼻出血,紫斑] 鲜大蓟草捣汁,和入少许黄酒,每次服一小杯,一日2-3次。

大蓟

5、[妇女血崩,经漏] 大、小蓟连根苗30克,益母草15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

6.[高血压] 大、小蓟3~15克,水煎代茶。

7.[刀伤(外伤)出血] 小蓟苗洗净捣烂涂敷,干则换之。

8.[小儿黄水疮,湿烂痒痛] 小蓟叶捣烂,涂疮上,干即换之。

9.[痈疮热毒,疥癣湿痒] 用于热毒痈肿,内服或鲜品捣烂外敷。鲜小蓟根、叶与食盐少许,一起捣烂敷于患部,或煎汤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1~2两),捣汁或研末。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大蓟

禁忌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脾胃虚寒、无瘀滞、血虚极者不宜使用。

1、《品汇精要》:忌犯铁器。

2、《本草经疏》: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食之证。

[2]3、不良反应:大蓟煎剂、片剂亦可引起少数人胃内不适或恶心等胃肠道反应。

制法 大蓟草:洗净,润软,切段,干燥。

大蓟根: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大蓟炭:取大蓟段或根片,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编辑本段备注和说明

(1)同属植物中下列数种在不同地区也作大蓟入药。

大蓟

1.野蓟Cirsium maackii

Maxim. [C. japonicum DC. var. maackii (Maxim.)Nakai]。

2.虎蓟 Cirsium

spicatum Matsum。3.烟管蓟 Cirsium

pendulum Fisch.。

4.青刺蓟(滇大蓟、白马刺)Cirsium chlorolepis Petrak。

5.藏大蓟Cirsium eriophoroideum (Hook. f.)Petrak。

大蓟-植物形状

(2)此外,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尚有以同科飞廉属植物飞廉Carduus crispus L.的全草,

山东以麝香飞廉Carduus nutans

L.的全草混作大蓟入药。

东北地区还有以小蓟(刺儿菜及刻叶刺儿菜)作大蓟者,按小蓟虽亦有凉血止血之功,但不能消肿,此与大蓟之功效有所差异,故应分别使用,不可混淆。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辑本段医药典故

大蓟

三国时期,庞统在一次战斗中身中数箭,血流如注,跌于马下。士兵中有知医识药者,忙从道旁扯来一把草药,揉搓后塞入他的伤口,很快止住了血。我曾去过庞统中箭的地方。沿着古驿道,山间田野的确生长着许多曾为庞统止血的小草。这草支支直立,高逾尺许,开着紫红色的小花。它的学名就叫作大蓟。

大蓟以菊科植物大蓟的全草或根入药。大蓟为多年生宿根草本,多生于山野、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中医学认为大蓟性味甘、凉,有凉血、止血、祛瘀、消痈肿的作用。据研究,大蓟能降低血压,对结核菌等有较好抑制作用。

大蓟

大蓟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出血、感染性疾病和高血压。取大蓟全草和根,捣烂,绞汁,每次服一小杯,频服,治口干、吐血、鼻出血。将大蓟鲜根洗净,捣碎,加水煎服,治咳血、小便热涩、疼痛、尿血。大蓟配伍艾叶、白鸡冠花子、黄柏,治妇女白带不止、崩漏。鲜大蓟叶,榨汁,加白酒饮用,治跌打损伤、疼痛不止。大蓟新鲜根,用冷开水洗净后捣烂,外敷,治漆疮、汤火烫伤、疔疖、疮疡、红肿疼痛。大蓟加水煎服,治脓胸、鼻窦炎。将大蓟加水煎服,或将大蓟做成注射剂由气管滴入,治疗肺结核,过半数患者病灶能逐渐吸收,甚至完全吸收,部分人咳嗽、排痰、胸痛、发热等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个别服药者会出现胃部胀满不适,可改为饭后服药,或加生姜、半夏,可使反应减轻。将大蓟根或叶煎汤内服,治高血压,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根的疗效优于大蓟叶。腹部冷痛,得暖则舒,属中医学所谓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大蓟。

编辑本段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 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根芽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种子繁殖:春播3-4月;秋播9月,以秋播为好。7-8月种子成熟后,割下头状花序,晒干,脱粒,扭净,备用。穴播: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穴深3-5cm,种子用草木灰拦匀后播入穴内,覆土。分株繁殖:3-4月挖掘母株,分成小丛,每穴1丛,覆土压实,浇水。根芽繁殖:利用带芽的根进行栽种。

田间管理

生长期进行中耕除草2-3次,结合追施人畜粪肥,倒苗后要增施堆肥、厩肥等。 

编辑本段相关典籍

沈括·梦溪笔谈·大蓟

予使虏至古契丹界,大蓟茇(1)如车盖,中国无此大者。其地名蓟,恐其因此也,如杨州(2)宜杨、荆州宜荆之类。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3]

注释

(1)大蓟茇(bá):草名,通称“大蓟”,有的方言也称“大蓟菜”。

(2)杨州:史书一般写作“扬州”,“扬”很少作“杨”。

原文翻译

我出使契丹,到了契丹人从前居住的地界,见到大蓟茇就像车盖一般大,在中原没有这么大的。这地方所以以蓟为地名,恐怕就是因为这种大蓟茇特别多的缘故,有如扬州适宜杨树生长、荆州适宜荆木生长之类。荆又称作楚,楚也是荆木的另一名称。[3]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公元1063年(仁宗嘉祐八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1082年(元丰五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中药有很多种类型,比如有我们比较常见的植物药,还有一些动物药矿物药等等,而植物药除了本身有很多种类型之外,还要根据入药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有的植物药可能只是用一部分,石香也是一种植物药,那么,一般石香都有哪些功效呢?

出处《四声本草》

拼音名ShíXiānɡRóu

别名石苏(《开宝本草》),蚊子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石艾,独行千里(《陆川本草》),青香薷(《中药志》),五香草(《杭州药植志》),细叶香薷(《湖南药物志》),小香薷(《贵州植药调查》),广香薷、小叶香薷(《中药材品种论述》),野香薷、细叶七星剑(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香薷、痧药草、山茵陈、土荆芥、野紫苏、香荠、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十香草(《广西中草药》),荠_(《江西草药》)。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夏季采收地上部分,除去根部,晒干。

原形态

石香薷(《纲目》),又名:华荠_。

一年生草本,高15~45厘米。茎直立,方形,绿褐色或略带淡红色,被逆生长柔毛,多分枝。叶对生,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2厘米,宽2~4毫米,先端突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疏锯齿,两面均密被白色细柔毛,并密布腺点。花轮生,海轮着生2朵,由数轮聚成头状或总状,通常顶生;每花具苞片1枚,苞片卵圆形,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圆形,密被白色短柔毛;花萼筒状,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被短柔毛,边缘密生缘毛;花冠2唇形,淡紫色,上唇较短,先端凹缺,下唇3裂,两面裂片小而全缘,中间裂片大而具疏锯齿,花冠内外均光滑,仅于下唇中裂片内侧簇生长柔毛;雄蕊2,退化雄蕊2,花丝极短,着生于花冠简内;子房2深裂,花柱自子房基部着生,柱头2裂。小坚果4,圆形,藏于宿存花萼内。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边、田边,山坡草丛中。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主产湖南、湖北。此外,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

干燥全草,全体被毛,长约20~30厘米。茎细,上部方柱形,稍呈波状弯曲,有分枝;基部紫红色,上部灰绿色,节明显,节间长约3厘米;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叶对生,披针形,灰绿色至绿色,皱缩,易破碎,多无花序。气香,味辛凉而微有灼感。以苗矮,色青绿、叶多,枝嫩者为佳。

本品在湖南、湖北、广西等地作香薷使用,参见香薷条。

化学成份含挥发油约0.7%,香荆芥酚65%、香荆芥酚乙酸酯6%,尚有对-聚伞花素、α-侧柏烯、芳樟醇、龙脑、α-石竹烯等。

药理作用挥发油,性质稳定,有芳香气味。试管内证明对金**葡萄球菌、β-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卡他球菌、枯草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不仅可以抑菌,且有杀菌作用;其杀菌力大大超过石炭酸及大叶桉的挥发油等;血清对其作用无明显影响。香薷油在试管中对A型脑膜炎双球菌抗菌作用很强。0.1%挥发油混悬液喷喉,能在3天内控制流感。体外试验(鸡胚接种)对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灭活能力,灭活浓度在1:1000~1:2000之间;其水提取物的灭活浓度在1:200~1:400之间。香薷油50毫克皮射于幼兔,可出现某些毒性反应。

性味

辛苦,温。

①《开宝本蕈》:味辛香,温,无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微温,味辛。

功能主治

祛暑,活血,理气,化湿。治夏月感冒,中暑呕恶,腹痛泄泻,跌打瘀痛,湿疹,疖肿。

①《开宝本草》:主调中温胃,止霍乱吐泻,心腹胀满,脐腹痛,肠鸣。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解蛇毒,散瘀定痛,化浊解暑。治毒蛇咬伤,跌打瘀痛,中暑发热,皮肤湿疹瘙痒,多发性疖肿。

③《江西草药》:祛暑理气。治小儿夏季热初期,中暑作呕。

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暑行气,解表,止痛。治中暑,感冒,胃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研末。外用:煎洗、捣烂或研末调敷。

附方

①防治感冒;荠_、薄荷、陈皮各二钱,金银花茎叶四钱,葱白三个,煎水当茶饮。

②治中暑腹痛:荠_一两,水煎服,红糖为引。

③治胃痛:荠_、黄毛耳草各等量,晒干研末,每次二至三钱,每日三次,温开水送服。(①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④治女性私处湿疹:细叶香薷煎水洗患处。(《广西中草药》)

⑤治蛇伤疖肿:野香薷鲜品,捣烂外敷。(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①预防流行可爱冒

将石香蕾挥发油加工成含片,每片含挥发油1.5毫克左右,每天2~3次,每次2~3片;或以冷开水1000毫升加入石香蕾挥发油1毫升,振摇至乳浊状,使成1‰的混悬液,用于喷喉,每天2~3次(每次喷3下),连续2~3天。据观察,片剂含化与混悬液喷喉效果相似,在大面积用药后可控制流行或大幅度降低发病率。

②处理白喉和脑膜炎带菌者

用石香薷油含片,每日3次,每次2片,共用3天。各观察4例,均于1~2天转阴。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和咽部炎症,也有一定疗效。

③用于手术野皮肤消毒

先配制成0.5%露华荠_挥发油乙醇溶液,在每100毫升中再加5%碱性复红酒精溶液0.1毫升,即成消毒液。手术前于手术野消毒1~2次,手术后于切口再行消毒1次。观察手术170例,其中包括脾切除,胃次全切除、胃空肠吻合、疝修补、子宫切除、阑尾切除、剖腹探查、卵巢切除及男女绝育手术,除7例化脓可爱染手术和1例因用2%浓度消毒致表皮剥脱外,切口均呈Ⅰ期愈合。应用后并无不良的全身反应,对局部虽有一定的刺激性,但未发现有脱屑、红疹等不良现象,故适用于一般健康皮肤的消毒。对于敏感皮肤及粘膜,因有刺痛感,不宜采用

④治疗女性私处霉菌

女性私处冲洗后用女性私处棉花塞蘸100~300%石香薷蒸馏液塞入女性私处内,24小时取出,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或将蒸馏液稍稀释后作女性私处灌洗。对不明原因的外阴瘙痒者,用稀释蒸馏液坐浴。共治疗28例,下次月经后复查痊愈26例。经2年多临床观察,疗效稳定,治愈率达90%以上。如改用油剂,效果更好。

用药贴士

中药能隔夜喝吗

一般来说,中药最好是当天煎熬当天喝完最好,喝不完的药如果是要隔夜的话,只要保存得当,也是可以服用的。有说法成隔夜药不能喝,那是在没有冰箱等制冷设备的情况下而言的;喝剩下的汤药如果在常温下放置近12个小时,不但会失去药效,而且药液会出现馊味,变质,这样的药当然不能服用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