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产品展示

黄连抑菌液多长时间会有效-探雅黄连抑i菌液

黄连抑菌液多长时间会有效-探雅黄连抑i菌液

一、东南亚基本历史文化简介 (九千多字)

东南亚地区深刻地受到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印度、中国、伊斯兰、西洋的影响。首先,最早对东南亚产生影响的是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中的宗教(尤其印度教、佛教)、语文、风俗习惯、法政等可能在公元前就已经传到东南亚部分地区。东南亚许多地区都有印度教、佛教影响之下所产生的文物,如高棉吴哥(Angkor)的寺庙建筑;印度对东南亚的语文影响甚大,早期东南亚多数地区(越南北部及菲律宾除外),若不是直接使用梵文(Sanskrit)或巴利文(Pali),就是借用印度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如柬埔寨(即高棉)的高棉文、缅甸的骠文(Pyu)。

其次,是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早自汉朝即开始与东南亚进行贸易活动,丝绸、陶瓷器外销各地(东南亚就是「海上丝路」的一部分),茶叶、布帛、纸札、漆器等也都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而且中国人口因贸易往来等因素南移,唐、宋、元、明以降,都有人移往东南亚。其中东南亚地区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是越南,自秦汉时期至元明清,越南与中国持续政治或军事上的往来。越南在法政、学术思想、社会制度、宗教及艺术、风俗习惯,以及经济文化上都与中国有所交流。

第三个对东南亚产生影响的文化体系是伊斯兰,公元十世纪以后东南亚开始有穆斯林(Muslim/Moslem)活动,其主要范围大抵在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含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Borneo、苏拉威西Sulawesi、摩鹿加群岛Molucca,香料群岛等)、菲律宾南部等地方。在十五至十七世纪间,印度尼西亚群岛又相继兴起几个家,岛屿东南亚陆续被纳入伊斯兰文化圈(菲律宾中北部除外)。伊斯兰成为马来世界的主要宗教,并且深深地影响住民的文学、艺术、生活(食、衣、住、用)等方面,例如不碰猪肉。

第四个对东南亚产生影响的文化体系是西洋文化,西方国家从十六世纪起,为了寻找香料而航向东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相继进入东南亚、建立殖民地。法国、英国也于十九世纪起在越南、柬埔寨、寮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Brunei)等建立殖民地。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几乎已经把整个东南亚都纳为殖民地(泰国除外,其忍痛割让土地以维持独立)。各殖民者无可避免地把本国文化带到殖民地,。并且或多或少影响了殖民地。例如菲律宾受西班牙之影响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天主教国家。数十年来,西洋文化更藉由新式传播媒介,深入东南亚多数地区。

四大文化体系影响了东南亚,但东南亚有自己的思维,现有的东南亚文化,应该是外来文化与在地(indigenous)文化融合而成的。东南亚有受到外来文化(尤其四大体系)的影响,但并没有照单全收;东南亚有自己的在地文化。目前的东南亚文化,并非纯由外来文化所成,也非单因在地人士的创发;应该是双方、多股势力长期接触、交织、融合而成的,因此东南亚看来复杂多样。东南亚的文化持续在变动中。

中国文化圈--越南

越南因为领土与中国相邻,而且中国较为强势,所以两千年来越南受中国的影响很大。在公元前,越南北部已直接由中国统治。千百年下来,进入越南的不只是儒家学说而已,还包括中国一整套的政治、社会、宗教、伦理、家庭、性别、婚姻等观念以及物质文化。不论是文是武,长久下来,越南深染华风。举例来说,越南基本上是父系社会,男尊女卑,女性居于弱势的地位;社会呈阶层化,但阶层之间可以流动(如透过考试);家族常是维系人伦关系的单位,而且村落密集-这些可能与农业社会、集体稻作有关(因为必须有一定规模的人数以便同心协力进行农耕)。现今的越南中、北部仍有许多带着大乘或中国风味的文物。但是,不少文化产物别具一格,换言之,越南宗教综合了儒、释(大乘佛教)、道等,加上在地的泛灵信仰。越南也有科举制度,如同中国以考试举才。但越南儒、释、道三教并试;这是在中国所未见的。越南的文字「喃字」脱胎于汉字。「喃字」也是方块字,形状与汉字相似;它直接借用汉字,或者取汉字的部首、部分、一字抑或两字予以排列组合,然后变成新字,代表新意。这种字在十二世纪就已经存在了。

以地区来讲,越南中部的占婆较少濡染华风。占婆是一个古国,其主要遗迹在岘港(Da Nang)一带,该国长期与越南北部对立,甚至交战。占婆在种族上以占人(Cham)为主;越南北部则以越人为主。虽然占婆受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教的影响颇深,但该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例如,该国女性地位高,「贵女」,不同于印度。

越南近两千年来战争不断,男性为了作战,时常在外。女性遂常成为主要的生产劳动者,做小生意的,也往往是女性;越战期间,甚至农事也几乎由女性一手包办,农业合作社亦由女性掌管。因此,女性也能拥有、继承土地。战时她们身兼数职,辛苦度日;战后因为很多人丧偶(先生阵亡)于是成为女家长,继续身兼数职。随着经济发展,女性成为劳工主流。虽然,依照中国传统父权式文化来说,女性讲「三从四德」,地位低于男性,但是就经济(实际劳动、肩负家庭生计、成为家里的支柱)这方面女性在越南的地位、角色非常重要。

越南「好女性」的文化边界与越南的性别文化变迁有着密切关系。越南性别文化虽然持续变迁,但主要的内涵并未脱1960年代以欧美社会为首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诉求,同时也贴近于「母性主义(Maternalism)」的理念;但无论如何发展,越南在十五世纪以前曾经拥有且为学者赞誉为「东亚文明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男女平权现象(Frenier and Mancini 1996:30-34),未曾再出现于越南社会。(台湾东南亚学刊第三卷第一期,2006年4月,P44)

目前越南人的信仰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佛教、道教、祖先崇拜等亦盛。有十分之一为天主教徒,中部与南部有不少信仰印度教教徒;回教亦在中部流行。(越南简史,2003,梁锦文,P7)

越南教育制度:

越南在教育培育方面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国民识字率达百分之八十八、六。越南教育制度原师法苏联及东欧模式,近年来因为开放改革需要,教育制度及内容有相当大变革,其教育学制大抵为五、四、三、四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部份学系如建筑科系为五年,医科为六年,硕士二年,博士二年至四年),国民义务教育为九年至初中阶段(驻越南代表处,2006)。

在西洋文化影响方面,越南在十九世纪时曾被法国「保护」,法国在越南推行罗马拼音文字,也连带改变了越南两千年来以汉字为主的文化。且宗教增多,加上越战带来的冲击,美、苏文化的传入,这种外力相继进驻的情形,对越南的民族性产生了不小影响,而在此历史、环境的塑造下,也促使越人的民族性具强韧的生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及有时愿意牺牲小我以成全大我的精神等。

伊斯兰文化圈—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近五六百年来为家,是目前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早先就有泛灵信仰,也有原始部落,例如被荷兰称为达亚克(Dayak)的人。他们的艺术功力颇佳,伊卡(ikat,染色布料织品)的图案设计美观,珠饰细工有名。在第一个千纪里,印度尼西亚受印度文化影响,因此印度教、佛教的色彩清晰。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是婆罗浮屠。其所展现的观念取自印度;其浮雕内容既有佛教义理之阐发,更有丰富的生活场景、风土民情。其中央大塔和每层的众多小塔都呈钟形,顶端都有多角的石质柱状塔尖。在印度尼西亚古文化里,多角的柱状立石,乃是祖灵的象征。于是,我们从这个建筑上可以看到印度尼西亚在地的崇拜、印度的观念、爪哇的诠释及实践等三者之结合。另外,印度教的建筑,可以普兰班南(Prambanan)陵庙为。

大约在十三至十五世纪,印度尼西亚走上「伊斯兰化」之路。清真寺成为主要的宗教建筑,亚齐的大清真寺可为代表。但以东南亚自然及人文环境之复杂,东南亚清真寺的状貌也各有千秋,「在地化」的情况不时可见。清真寺的主体未必都像阿拉伯世界那样有个穹窿顶,也不一定有瘦瘦高高的宣礼塔。相反的,它们可能有在地传统建筑的造型,也就是上下二或三层,每层周围都伸出长长的屋檐,而且屋顶呈大斜面(屋檐和大斜面的屋顶,都有利于排水)。

印度尼西亚的「统一与多样」

印度尼西亚有上万个岛屿,从西到东,疆域绵延四千八百公里。岛上住民的种族、习俗各异,光是时区(从西到东)就有三个。其次,印度尼西亚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国家及朝代,近代被西方长期殖民,二次大战时又被日军占领,战后复归荷兰,然后独立。在文化上接受过各种体系,也经历过各种转变,确实是复杂多样。印度尼西亚政府自独立建国后就追求「多样中的统一」,但「统一中的多样」似乎与它相伴而生,长相厮守。

※本文资料主要节录严智宏的〈东南亚文化与社会〉,该文收录于教育部,《东南亚文化教学参考手册》,页79-116。

二、略论东南亚的槟榔文化

(南洋研究院04硕专门史 胡尧瑶)

摘要:槟榔在东南亚有一段长久的历史,槟榔树是棕榈科热带植物,果实为椭圆形,可以食用,又是药材,东南亚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嚼槟榔的习惯,早从二千年前就有嚼槟榔这项传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它并不局限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而是广布在东南亚印度洋至太平洋这片海岛之中,范围大致与南岛语系民族的扩张的地区相符。它与东南亚各地域的文化有十分紧密的连结,从语言上、器物上、史籍中都可以找出一些端倪;如:生活口语、神话传说。在西方人的眼中嚼槟榔是一项不雅的行为,由于这样的成见,它背后深深扎在传统文化里的根往往被忽视。其实,这项传统是十分丰富古老的,即使在日趋全球化、传统价值屈于西方主流文化的今日,它深入各个文化面向里的根仍是不可否认且值得回头仔细看看重拾的。关键词:东南亚;槟榔;槟榔文化

槟榔的属名Arecae由马来西亚土名拉丁化而来,其种名catechu则是马来语的“一种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液汁”之意,可见槟榔可以用来做为天然染料。除了中国南部之外,印度、锡兰、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嚼食槟榔的风俗,至少沿续两千多年,是平民与贵族共有的嗜好。槟榔见诸于文献上,可追溯一千年前的南北朝时代。李后主的《一斛珠》:“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里残殷色可,杯深被香醪涴。锈床斜娇无那,烂嚼红葺,笑向檀郎唾。”词中的“红葺”即为槟榔。本文首先阐述了槟榔的由来及其盛行原因。接着略述了一下它的药用和主要功效,最后在此基础上浅显探讨了槟榔所体现出的东南亚传统文化,槟榔在东南亚文化重的地位和影响等,不胜浅薄。

一、 槟榔的由来及其在东南亚地区的盛行

据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一卷“槟榔 槟榔别录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宾门李当之药对仁频音宾。洗瘴丹〔时珍曰〕宾与郎皆贵客之称。稽含南方草木状言: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雷斅炮炙论谓尖者为槟,圆者为榔,亦似强说。又颜师古注上林赋云:仁频即槟榔也。〔诜日〕闽中呼为橄榄子,槟榔子。”槟榔树是棕榈科热带植物,果实为椭圆形,可以食用,又是药材。槟榔的果实有红、白两种,红的小而软,白的大而硬,须切成小块嚼。槟榔的口感通常是先苦后甜,还可使人略生醉意,刺激提神、槟榔汁液呈红色,长期嚼食,牙齿可被染成黑色,而有的民族也自以“黑齿”为美。

本草纲目还有关于其气味的记载,曰:“气味苦、辛,温,涩,无毒。〔甄权曰〕味甘,大寒。〔大明曰〕味涩。〔弘景曰〕交州者味甘,广州者味涩。〔珣曰〕白者味甘,赤者味苦。〔元素曰〕味辛而苦,纯阳也。无毒。〔诜曰〕多食亦发热。”

中药大字典中也有关于槟榔的记载:槟榔,Areca catechu L.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辩宿存,熟时红色。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分布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以海南为多。本植物的雄花蕾(槟榔花)、未成熟的果实(枣槟榔)、果皮(大腹皮)亦供药用。

槟榔怎么包、它的材料组合、形状大小都随着地域的差异而不同;最基本的共通元素是以荖藤叶包石灰与槟榔核在口中咀嚼。有的地区食未成熟的槟榔核(也就是槟榔树的种子)有的则吃已成熟的,未成熟的种子较柔软多汁也比较甜,已成熟的较苦较硬。槟榔核也分生食与熟食,一般来说,住在潮湿地区的人多为生食,在干燥地区的为熟食,方法有以水滚烫过、用阳光曝晒干燥、或是腌渍。老藤叶也是如此,有的地方是趁青绿的时候摘下来,有的是等到转黄了才采下。石灰有的是从岩石里采来,用法是磨成粉再参水成膏状。临海的地方则来自海底的贝类、珊瑚、软件动物,要用时得以火烧之再击碎磨粉。有出产香料的岛屿会在槟榔中加入麝香、胡椒、丁香等香料 。

对此本草中也有相应的记载:“修治头圆矮毗者为榔,形尖紫文者为槟。槟力小,榔力大。凡使用白槟及存坐稳正、心坚有锦文者为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以刀刮去底,细切之。勿令经火,恐无力。若熟使,不如不用。〔时珍曰〕近时方药亦有以火煨焙 用者。然初生白槟榔,须本境可得。若他处者,必经煮熏,安得生者耶?又槟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贲灰为使,相合嚼之,吐去红水一口,乃滑美不涩,下气消食。此三物相去甚远,为物各异,而相成相合如此,亦为异也。俗谓"槟榔为命赖扶留"以此。古贲灰即蛎蚌灰也。贲乃蚌字之讹。瓦屋子灰亦可用。”

嚼槟榔所带来的轻微兴奋麻醉作用大概是使它如此流行的主要原因,槟榔核中的生物碱与单宁会刺激神经放松肌肉,使人觉得放松。此外也可以帮助中和胃酸、镇定胃痛。吃槟榔所散发出来的香气主要是因为老藤叶,其汁液也有抗菌的效果常被用来治疗伤口、皮肤病、或是发烧头痛。在食物的分类上,槟榔核属热,槟榔叶属寒,是十分相配互补的食物。槟榔有其疗效也有致病的风险,如口腔癌、牙周病。长期的嚼食槟榔会将牙齿染成黑色、嘴唇变成红色。在西方文化尚未渗入东南亚之前,这样的外表被为视为美丽的,因为当时的人认为它有别动物的白牙齿显现出人的不同。至今,愈来愈少人坚持这样的审美观了。

东南亚许多国家和民族自古就有嚼槟榔的习惯。槟榔还被人们当作待人接客的礼物,甚至是表达爱情的信物,在求婚、请客和办红白喜事时,均送摈榔。人们对盛槟榔的器具也很讲究,甚至可以通过槟榔盒判断一个人的地位。嚼槟榔的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东汉时,杨郛在《南洲异物志》中记载:“(南人嚼槟榔)则滑美下气及宿食消谷。”这一古老的习俗,一直传至今天。

激起活力、使人看起来好气色(嚼过槟榔后的红色嘴唇被视为美丽的象征)、带来好运、唇齿留香、预防疾病,这几项嚼槟榔的原因在第六世纪时曾在印度的典籍上记载。此外,嚼槟榔也被列为人生八大享受之一。槟榔在社交活动是个重要的角色,借着彼此分享、赠送,他们传达了一些讯息。如,送人一篓槟榔,表示了此人的大方、慷慨与对对方的重视。这些使得槟榔在东南亚地区十分盛行。

二、 槟榔的药用和功效

本草三十一卷载:“主治消谷逐水,除痰澼,杀三虫、伏尸,疗寸白。别录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道。傅疮,生肌肉止痛。烧灰,傅口吻白疮。苏恭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甄权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大明主贲豚膀胱诸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宿食不消。李珣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好古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发明〔元素曰〕槟榔味厚气轻,沉而降,阴中阳也。苦以破滞,辛以散邪,泄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故治诸气、后重如神也。〔时珍曰〕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久之,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又且赋性疏通而不泄气,禀味严正而更有余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又朱晦庵槟榔诗云:忆昔南游日,初尝面发红;药囊知有用,茗碗讵能同。捐疾收殊效,修真禄异功;三彭如不避,糜烂七非中。亦与其治疾杀虫之功,而不满其代茶之俗也。”可见其功效是十分显著且多样的。

《中药大辞典》是这样记述槟榔的功效,将其分为几个方面:“药理①驱虫作用 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全虫各部都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节片则影响不大。体外试验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槟榔碱对蛔虫也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则无影响。槟榔与雄黄、肉桂、阿魏混合的煎济给小鼠灌服,对血吸虫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与萱草根、黄连及广木香一起用于治疗小鼠血吸虫病则无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 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剂和水浸剂对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

③对胆碱受体的作用 槟榔碱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一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免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1%溶液用于青光眼可降低眼压,但作用持续较短,且对角膜有明显的刺激性。由于增加肠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排出。出能兴奋N一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可减少或阻断这一作用。

④其它作用 小鼠皮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对氯丙嗪引起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平时嚼食槟榔者有食欲增进,腹泻少,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毒性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笔者翻阅了相关文献,发现记述槟榔功用和药效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以下文献有相应的记载:(1)《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2)《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雍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3)《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4)《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5)《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6)《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下五膈气。"(7)《医学启源》:"治后重。"(8)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9)《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争。疗诸疟,御瘴疠。"(10)《本草通玄》:"止疟疗疝。"(11)《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12)《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近来还有研究扩展了槟榔的功效,美国加州大学药学博士郑慧文在「英国心理学期刊」指出,精神分裂患者嚼食槟榔,有助于减轻病情。研究人员针对70位患者,嚼食槟榔的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天嚼食10颗以上时,症状比较不激烈,比不吃槟榔的人来得舒服。因为,槟榔含有「arecoline」成份,对人体的影响类似于神经讯息传导物质「acetylcholine」。这种物质会让脑部的多巴胺减少,达到类似于精神分裂症药物之治疗目的。

三、 从槟榔看东南亚的传统文化

首先是神话传说中的槟榔。许多口传文学中,槟榔是重要的象征,从中,也可追朔出槟榔传统的源头。在高棉,一位名叫Prah Thong的公主送给他的新婚丈夫槟榔,作为对婚姻忠实的象征,而后世的人则延续之,将槟榔当作男女关系的忠实承诺。在一个越南的传说中,一对双胞胎兄弟同时爱上了一位女子,由于两个兄弟感情十分的好,为了成全对方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投河自杀,哥哥后成了石灰岩,弟弟在岩石旁成了槟榔树,那位女子受兄弟情义的感动也投河化成了攀附在树上的荖藤;国王得知了这件事叫人采了石灰、叶子回来,尝了之后倍绝美味,自此越南便有了嚼槟榔这项习俗。

再来看看槟榔与皇室文化的关系。皇室贵族的社交生活、外交活动总少不了槟榔。它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当两个国家相互往来,槟榔是一项贵重的礼物,代表两国彼此的关系,有时国王会交换彼此的槟榔盒子。而槟榔也是招待贵宾的重要佳肴。国王也是吃槟榔的,其制作槟榔的器具与过程十分考究,身边也少不了服侍他用槟榔的随僮。许多工艺精品因此应运而生,就如同中国宋朝、明朝的瓷器一样;国王贵族藉所使用器具精巧、华丽程度来显现、夸耀他的财富、地位

槟榔与祭祀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槟榔在东南亚被当成超自然与人之间的媒介,与米同为主要的祭祀品,是当人要酬谢、请求神鬼时的「礼物」。土地与水在从事农业的东南亚是十分受重视的。所以槟榔常被拿来祭祀水神与土地之神,如:在泰国,槟榔是祈雨的献品。有时也用来驱除邪灵,特别是生病怀孕的时候。在葬礼中,槟榔被视为可帮助者安息的东西或是在后的世界有较好的境遇。

另外槟榔在很多地方还与终身大事有着十分奇妙的联系。除了人与神之间,槟榔在男与女之间也扮演微妙角色。在马来文中pinang(槟榔核)也有求婚的意思;sireh(槟榔叶)的另一个意思是已达适婚年龄的年轻女孩;Khan mak(一盆槟榔核)也代表了婚礼。由于嚼槟榔使人看来更加有活力、漂亮,往往也容易吸引异性的目光,这可能也是槟榔与男女情事有所关联的原因之一。在缅甸,当一个女孩中意前来的求婚者,她就请他吃槟榔,并藉此暗示其它追求者知难而退。在马来西雅的Iban男子以槟榔叶向女子求婚,女方若同意,便接受之。在印尼爪哇,女人以不同的包槟榔方式来暗示对男方的意思;如果她喜欢对方便把朝上的槟榔叶子折在一块;若是没意思,便将下头的叶子折在一块。雕刻精美的槟榔盒子是泰国新娘的必备嫁妆,在婚礼中父母喂新郎新娘米饭、水果与槟榔,为这对新人的婚姻带来和谐、幸福。洞房过后,如果新郎将槟榔盒子倒放过来,表示新娘的贞操受到质疑,整个家族对新娘的疑虑也会伴随而来。

小结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嚼槟榔的传统已日趋没落,特别是在繁荣现代化的市区,一些贩卖槟榔食用工具的店已逐渐消失。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都秉弃了这项传统,认为是个不雅的旧习。此外,槟榔的制造方式也有所改变:以前人们总是在家里自己包槟榔,现在则是喜欢到外头买现成用机器切成、经冷冻包装的。香烟的传入也减少了嚼槟榔的人口。现代化的今日,槟榔的衰微是个渐进的趋势,除此之外,它也以不同的风貌出现在生活之中,在传统文化中的光辉似乎正逐渐消逝、为人所遗忘。仅写此文追溯一下槟榔的由来和其所体现反映的东南亚传统文化。

参考书目:《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Rooney, D.F. 1993 Betel Chewing Traditions in South-East A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uala Lumpur。

 1 体外抗真菌活性 临床报道,较多的中药方剂对真菌感染性疾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作用[7-11]。通过实验研究亦发现中药复方制剂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目前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主要为琼脂稀释法、琼脂扩散法及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的M27-A、M38-A方案。琼脂稀释法是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初筛方法,其方法是在琼脂平板内掺入不同浓度的抗真菌药物,以多点接种法将相同量的待测真菌接种于琼脂表面,以菌不生长的最低浓度定为该药对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多数研究者在试管内或在平皿内进行, 此方法适合于大量菌株测定实验。胡圣爱等[12]应用固体培养基试管内药基法测定了肤癣消搽剂(连翘、苦参、大风子、鸦胆子、黄柏、蛇床子等)对石膏样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 其MIC为1:100倍。杨志波等[13]采用沙氏培养基试管内药基法观察到复方二矾浸液(枯矾、皂矾、儿茶、侧柏叶、地骨皮、土槿皮、黄精、公丁香、血竭、食醋)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0.25%、0.5%、0.5%。谢淑霞等[14]采用沙氏培养基试管内药基法观察到祛癣洗剂(白藓皮、苦参、地肤子、土槿皮、羌活、紫地榆、黄柏、椒目、百部、蛇床子等)对我国南方常见的9种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6.25%~50%,对癣菌的抑制作用优于白念珠菌。卢全德等[15]报道采用试管内药基法测得肤疾安喷雾剂(金银花、野菊花、苦参、血竭、薄荷脑等)对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的MIC为0.39mg/ml,对须癣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的MIC为0.78mg/ml,对白念珠菌、青霉菌为1.56 mg/ml。陈超等[16] 以琼脂稀释法观察到复方黄连皮康酊(黄连100g、苦楝皮50g、海桐皮50 、藁本30g、槟榔50g、大风子15g、郁金30g、白矾30g、芦荟30g、地肤子50g、芜荑30g 组方制成酊剂)对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及深部真菌(白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使菌落缩小,与克霉唑癣药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得出复方黄连皮康酊对表皮真菌的抗菌作用大于对深部真菌(白念珠菌)的结论。魏蓉[17]用试管琼脂稀释法观察到祛癣止痒洗剂(丁香、黄精、龙胆草、明矾、百部、藿香、黄连、土槿皮、薄荷脑、冰片水煎液)对9种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浓度分别为0.39% (红色毛癣菌)、0.195%(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癣菌、絮状表皮癣菌)、0.75%(石膏样小孢子菌)、1.56% (白念珠菌)。张玲等[18]采用试管稀释法,进行蟹黄肤宁软膏对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结果蟹黄肤宁软膏对8株浅部毛癣菌属的MIC均在0.03125~0.25mg/mL之间,显示了蟹黄肤宁软膏较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琼脂扩散法是通过测量真菌生长被抑制的范围大小来确定抗真菌活性,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初筛方法。杨国晶等[19]用琼脂扩散法观察了复方苦槿霜(苦参150g、土槿皮150g、黄柏150g、白藓皮150g、地肤子150g、川芎150g、儿茶100g)及其原料药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癣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结果10%、20%复方苦槿霜及10%、20%原料药抑菌效果相同,与达克宁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优于5%复方苦槿霜及5%原料药的抑菌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何定淑等[20]采用纸片浓度梯度法研究硝矾散(枯矾、芒硝)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2%硝矾散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MIC范围分别为0.0625~0.125mg/ml、0.03125~0.125mg/ml。林静瑜等[21]采用打孔药物琼脂扩散法观察到癣药膏(由丁香、蜂房等8味中药组成)5%浓度以上对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1%浓度仅对须癣毛癣菌有抗菌作用,但各浓度均对白念珠菌感染无效。曾嵘等[22]采用管蝶法对玉阴洁冲洗剂进行了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1g生药/ml玉阴洁洗剂体外对白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为(20.0±0.8) mm,MIC为12.5%(1:8稀释度)。徐文跃等[23]采用改良的平皿挖洞灌药法观察到白莲洗剂(由白头翁、半边莲、蛇床子、黄连、黄柏、百部、地肤子等组成)对白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洁尔阴相当。琼脂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的试验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菌接种液的浓度及准备、培养基成分及pH值,孵育时间和温度及不同的终点判定方法等,重复性差,不利于各实验室之间的比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在1997年、1998年和2003年先后提出了酵母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27-A)、产孢丝状真菌的抗真菌药敏试验倡导方案(M38-P)和M38-A方案,这些方案准确性好、重复性高,实验室间结果的一致性可与抗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相媲美。郑玮清等[24]参照CLSI M38-A液基试管法进行改良,观察甲癣中药洗剂(龙胆草40g、黄连30g、射干20g、半枝莲30g、地肤子50g、紫草10g和花椒10g)蒸馏水提取液和乙醇提取液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白念珠菌的抗真菌作用。结果甲癣中药洗剂对皮肤癣菌的敏感性较好,而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较差,同时可明显看出,醇提液的MIC值低于水提液的MIC值,说明中药的抗真菌药物成分不仅包括水溶性物质,而且包括脂溶性物质。尤力都孜·买买提等[25]采用CLSI M-38P方案测定维药雅丽蔓制剂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的抗菌作用,结果,对须癣毛癣菌的MIC90为190.46μg/ml(平均MIC 128μg/ml),对红色毛癣菌的MIC 90为148.57μg/ml(平均MIC 93.42μg/ml),对絮状表皮癣菌的MIC 90为311.27μg/ml(平均MIC 128μg/m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IC90为429.54μg/ml(平均MIC 194.01μg/ml)。雅丽蔓制剂对真菌中不同菌种的MIC90值范围为148~429μg/ml,表明雅丽蔓制剂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具有显著的抗真菌作用。郑玮清等[26]以美国CLSI M27-A液基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检测硝矾洗剂(硼砂、芒硝、明矾1:1水溶液)及其单味药物对红色毛癣菌15株、须癣毛癣菌9株的MFC和MIC,结果硝矾洗剂的MFC为1.25~20 mg/ml(平均为5.26mg/ml),低于芒硝的MIC和明矾的MFC值。  2 动物实验 部分学者利用动物真菌病模型进行了抗真菌中药的研究,相比仅在试管内进行抗真菌试验得到的结果应更有意义。徐洪波等[27]用红色毛癣菌制作豚鼠皮肤真菌感染模型,将25%藿黄散洗剂(藿香、黄精、苦参、茵陈、枯矾等)水煎液涂布感染皮肤,给药2次/d,连续给药21d。豚鼠在用药6d后鳞屑减少,12d后鳞屑逐渐消失,呈浅红色斑,真菌检查均为阴性,18~21d皮肤外观恢复正常。何定淑等[20]用2%和4%硝矾散温水浸泡治疗豚鼠须癣毛癣菌感染的足癣、体癣,1次/d,30min/次,共7d,显示具有较好疗效,与1%足光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蒸馏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曾勇等[28]研究消炎抗癣霜(由升药底、蛇床子、冰片、樟脑等中药组成)对石膏样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导致的豚鼠体癣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2周后观察到消炎抗癣霜能够减轻真菌所致豚鼠皮肤病变程度,提高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的转阴率。杨小洁等[29]观察了中药真菌安胶囊对白念珠菌深部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治疗组、预防组深部真菌感染的小鼠病率和血液内的真菌数,与非治疗组相比明显降低,实验表明中药真菌安胶囊有治疗白念珠菌深部感染的作用。谭元生等[30]对复方苦参液的药效学进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洗液具有较好的抗家兔阴道黏膜人工白念珠菌感染作用,其治疗后阴道涂片、真菌学培养、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洁尔阴组相比无差异。梁君儿等[31]制成大白兔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模型,并使用香荷药条(由黄连、黄柏、丁香、薄荷等7味药组成) 治疗,实验表明香荷药条能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使大白兔阴道白色念珠菌的转阴率与对照组达克宁栓无显著性差异。[next] 3 中药复方制剂与单味药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比较 邱莹等[32]观察大风子、皂角、川椒、百部、蛇床子、大黄、地骨皮、黄柏、苦参、白藓皮、地肤子、红花、桃仁、姜黄、藿香、芒硝、明矾、硼砂、荆芥、防风20种中药水煎液及根据单味中药抑菌实验结果选取的6种(大风子、皂角、川椒、明矾、藿香、地骨皮)抑菌效果最好的中药组成的复方水煎液对皮肤癣菌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复方抑皮肤癣菌MIC:0.625%,对白念珠菌MIC:2.5%,抑菌强度好于单味药,说明这些药物之间有协同作用。郑玮清等[26]检测硝矾洗剂(硼砂、芒硝、明矾1:1水溶液)及其单味药物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MIC,结果硝矾洗剂、硼砂、芒硝、明矾的平均MIC(或MFC)分别为5.26mg/ml、2.313mg/ml、20.19 mg/ml、12.13 mg/ml,硝矾洗剂的抗真菌活性强于芒硝组和明矾组,弱于硼砂组。黄宁等[33]观察方剂1(白藓皮、生姜、大蒜、川椒、斑蟊、丁香即复方白藓皮)、方剂2为复方白藓皮的拆方(丁香、白藓皮、斑蝥、川椒)和复方白藓皮的各单味中药的醇提液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白念珠菌、短帚菌5种甲真菌病常见致病菌的MIC,结果方剂2的抑菌效果明显优于方剂1及各单味中药(P<0.05)。作者认为这可能复方白藓皮酊中各组分药物间还存在一定相互拮抗的作用,因此拆方后表现出更优的抗真菌作用,但因部分中药抗真菌机制多样性,有的可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而抗真菌,故复方白藓皮酊的临床效果也很显著,这有待在临床中做进一步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药物之间具有相互协同、提高单味中药的抗真菌活性,或是相互拮抗、降低抗菌作用,或是中药在体内通过其他途径发挥抗真菌作用,如提高机体免疫力,这也需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4 作用机制探讨 中草药抗真菌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不少学者研究认为,中草药对真菌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破坏其细胞壁、细胞膜的完整,或影响其核酸、脂质代谢等方面。杨国晶等[19]在进行复方苦槿霜及其原料药对常见皮肤癣菌和白念珠菌的体外抑制试验时,通过电镜观察到未经药物作用的红色毛癣菌细胞菌丝体外形充盈,饱满,表面光滑,大、小分生孢子生长良好,经10%复方苦槿霜作用后的红色毛癣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细胞明显变性,细胞膜皱缩,细胞浆中大部分被电子薄区占据,细胞器消失。说明复方苦槿霜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推测其可能通过抑制胞壁和胞膜成分的合成,引起菌体破裂,内容物渗出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另外,近年来提出,一些反复发作的浅部及深部真菌感染,机体常伴有免疫功能的紊乱或低下,中药复方制剂可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起抗真菌作用。太加斌等[34]研究发现竹叶石膏汤能使免疫抑制状态下白念珠菌系统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延长,肾脏内活菌数减少, 对免疫功能正常的白念珠菌系统感染小鼠则无显著性疗效,但与氟康唑合用比单用氟康唑疗效好, 能使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肾脏内的活菌数减少,即有协同氟康唑疗效的作用。通过实验认为竹叶石膏汤对深部念珠菌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时效果更显著,与氟康唑合用能显著提高疗效,其作用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刘春英等[35]的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能显著提高抗体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表现对下降的T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率、淋巴细胞转形率、巨噬细胞Fc受体活性(EA花环率)、溶血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PFC)具有升高作用,与未经药物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补益类中药可促进和调节白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小鼠免疫功能紊乱的恢复,可作为抗真菌治疗的辅助手段。  5 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在中药抗真菌实验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单味中药及提取的单一成分上,有利于明确中药抗真菌的作用位点,但中药应用于临床的多为复方制剂,作用于人体的为多种成分的复合物,对复方中药制剂的研究也十分必要,特别是作用机制的研究,但与单味中药研究相比,复方中药制剂成分复杂,给抗真菌作用机制研究带来了困难。复方中药制剂抗真菌机制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目前中草药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多采用琼脂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由于该方法影响因素多,实验结果不稳定,差异较大,无法进行实验室之间的比较。总结这些方法,寻找可靠、简便、易行的测定方法及实验室条件, 尽快进入标准化轨道,在寻找有体外抗真菌活性的中草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体外抗真菌试验有利于筛选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方药,但体外抗真菌实验结果与体内差别颇大,而动物实验是检验中草药对真菌感染的疗效及了解其毒性、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情况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 应进一步加强利用动物真菌病理模型进行体内研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