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产品展示

黄连芦根抑菌液怎么使用-黄连芦根抑菌液贴是往哪贴呢

黄连芦根抑菌液怎么使用-黄连芦根抑菌液贴是往哪贴呢

这种小疙瘩叫麦粒肿,我之前也长过呢!不要担心,过几天就会好,

麦粒肿即眼睑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称为针眼。为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屈光不正、糖尿病、消化功能紊乱、体质虚弱及不良卫生习,惯者易患此病。有内外之分,发生于睫毛、毛囊或周围的皮脂腺者,称为外麦粒肿;发生于睑板腺者,称为内麦粒肿。本病为常见病,多见于青少年,预后较好,无损于视力。但反复或多发者,日后可能影响眼睑外观或功能。 [临床表现]

初起有眼睑痒、痛、胀等不适感觉,之后以疼痛为主,少数病例能自行消退,大多数患者逐渐加重。检查见患处皮肤红肿,触摸有绿豆至黄豆大小结节,并有压痛。如果病变发生在近外眼角处,肿胀和疼痛更加明显,并伴有附近球结膜水肿。部分患者在炎症高峰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外麦粒肿3~5日后在皮肤面,内麦粒肿2~3日后在结膜面破溃流脓,炎症随即消退。也有部分麦粒肿既不消散,也不化脓破溃,硬结节长期遗留者。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即可确诊。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局部湿热敷,用干净毛巾或纱布,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

(2)抗菌素眼药水如氯霉素或利福平或氧氟沙星点眼,每日4~6次。抗菌纱眼膏如金霉素或红霉素涂眼,每日1~2次。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个别重症,可肌注青霉素或口服抗生素。

(3)脓肿成熟,出现**脓头,可切开排脓。但切忌挤压局部。 2.中医药治疗

(1)外治法:外涂玉枢丹或清火眼丸。取药研磨成汁,涂于结肿部位。

(2)内治法:

①风热外侵:睑部肿物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痒痛,伴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金银花、连翘15克、桔梗12克、薄荷6克(后煎)、淡竹叶10克、甘草6克、防风10克、大花 粉12克、牛蒡子10克、芦根10克。

中成药:银翘解毒丸。

②热毒壅盛:眼睑红肿痛难睁。兼有口干,头痛,发烧,尿黄,便秘,舌苔黄、舌质红,脉数有力。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穿山甲12克、栀于10克、连翘1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天花粉12克、皂角刺12克、归尾12克、甘草6克、赤芍12克、金银花各15克、大黄5克、芒硝10克。

中成药:连翘败毒丸或牛黄解毒丸。 [预防与调养]

本病局部切忌挤压,以免炎症扩散,甚至造成海绵窦栓塞,危及生命。

中药治疗麦粒肿共18方

方剂1

金银花、地丁、蒲公英各15克,连翘、赤芍、夏枯草各10克,黄连6克,生苡仁2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麦粒肿早期

方剂2

生地黄、金银花各30克,白菊花20克,大黄10克,枯矾2克

制用法:取上药一半剂量水煎顿服。取另一半剂量研末,用蛋清调成膏状,外敷患处,每日3次。

适应症:麦粒肿早期

方剂3

生芪12克,当归10克,金银花15克,川芎、白芷、陈皮、皂角刺、山甲各6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麦粒肿化脓期

方剂4

黄连3克

制用法:泡入人乳内,2小时后即可用消毒棉签蘸药液涂红肿处,每日6 -8次,两天即可消散。

适应症:麦粒肿

方剂5

芙蓉花、薄荷叶各5克

制用法:共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3次。

适应症:麦粒肿

方剂6

鲜生地50克

制用法:捣烂取汁,与醋同量调匀。外敷患处。

适应症:麦粒肿

方剂7

黄柏、大黄、生地各2份,红花、白芷各1.5份,薄荷叶0.8份,冰片0.2份

制用法:先将生地用竹刀切片晒干研粉,再将红花、大黄、黄柏、白芷、薄荷叶研极细末,后田中冰片混和均匀,瓶装

适应症:麦粒肿

方剂8

甲珠、金银花、天丁各12克,僵蚕、白芷、丹皮各9克,酒洗全蝎、甘草各6克,生地15克,细辛3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风热重加连翘12克,牛蒡子9克;口渴加花粉15克,葛根12克;大便干结加大黄6克,枳实6

适应症:麦粒肿

方剂9

木通3克,滑石、瞿麦各15克,黄芩9克,连翘12克,大黄(后下)、生甘草各6克,蝉衣4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顽固性、屡发性麦粒肿

方剂10

党参、黄芪、银花、赤芍各15克,连翘、防风、皂刺各10克,白芷、川芎各6克,蒲公英2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顽固性、屡发性麦粒肿

方剂11

羌活、防风、荆芥、白芷、归尾、川芎、甲珠、酒大黄各10克,生地、赤芍各15克,金银花20克,皂角刺12克,黄连3克,生甘草6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麦粒肿

方剂12

黄芪、皂刺、银花、桔梗、白芷、川芎、当归、白术、白芍、茯苓、人参、炙甘草各1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老年麦粒肿

方剂13

荆芥3克,蝉蜕6克,桑叶、菊花、忍冬藤、败酱草、蒲公英、赤芍、决明子、白蒺藜、女贞子各9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麦粒肿反复发作

方剂14

夏枯草、蒲公英各20克,穿心莲、野菊花各15克,鱼腥草25克

制用法:煎液。熏洗患处。

适应症:麦粒肿

方剂15

白菊花10克

制用法:头煎内服,第2煎洗眼,每日2剂,分早晚用。

适应症:麦粒肿

方剂16

玉枢丹9克

制用法:醋调成膏状。涂患处。

适应症:麦粒肿

方剂17

枯矾5克

制用法:研末,用鸡蛋清调匀。涂患处。

适应症:麦粒肿

方剂18

薄荷、甘草、枳壳、陈皮、藿香各10克,防风、栀子、赤芍、黄芩各15克,石膏3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麦粒肿

妊娠呕吐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口苦多由于胆囊功能差,特别是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石症等)的病人的一种反应。还有一些由于胃动力差,食道存在炎症的人也可为胆汁反流至胃,也会引起口苦。另一方面,有的人生活不规律,睡眠休息不足,以及打呼噜、张口睡觉、口腔发炎等人群也易出现口苦的情况。 口苦、牙龈出血等情况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长时间或者经常出现口苦应及时到医院查找病因。

口干口苦一般来说是内热炽盛,阴津不足的表现,可试用清热生津的中药,药物如下:黄连15g,麦冬30g,芦根30g,白茅根30g,生地20g,赤勺20g。三到五付即应见效。

另外,引起口苦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均可出现口苦;口腔本身疾病以及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的人也可出现口苦;其他如疲劳、睡眠不足、过度吸烟、酗酒等同样会引起口苦;至于患有某些肿瘤的病人,那口苦就更多见了。一般性的口苦虽算不上什么大病,但严重的口苦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情绪,而且还会使患者味觉减退而影响食欲。

有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药物——维生素C片,对任何原因的口苦症都有效。维生素的用法是每天三次,每次2~3片,放舌下含化,一般说来,轻度的口苦只要服药2~3次就可消失。即使是重的口苦症,连续服药3~4天也能解决问题。服用维生素C无副作用。当然,使用维生素C片治疗口苦症只是救急之法,治标不治本,而口苦仅仅是多种疾病或不良生活因素所致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因此为预防和根治口苦症,最好的办法是医治原发疾病,戒除生活中的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还要注意口腔卫生等。

防治口干舌燥3法

1.莲子芯水可防治口干舌燥:将莲子芯用开水沏,不要过浓也不要过淡,日饮二三次可预防口干舌燥、虚火上升、嗓子疼痒、声音嘶哑、脑觉昏沉等。同时还可治疗咳嗽。

2.吃拘杞子治夜间口于症:每晚吃拘杞子30克,嚼得越烂越好,要坚持不断。但应指出,对长期口干的老年人,应进一步检查,例如有人患癌症, 也有口于的现象,请万万莫大意。另外,对糖尿病或老年人因津液分泌减退而感到口干者,尤其在夜间,可将拘杞子洗净备用,需要时取一粒含在舌心上,几秒钟后,就会从舌根生出津液,解除了口中干渴,入睡前含人,一夜不用喝水。

3.蜂蜜加米醋治咽干舌痛:每天早晚各一次, 每次1匙蜂蜜、2匙米醋,冲一大杯开水,连续喝几个月就会好转,同时对大便异常也可得以恢复正常。

口腔异味多见于口臭,所谓口臭(也有称“口气”的),就是人口中散发出来的令别人厌烦、使自己尴尬的难闻的口气。别小看口臭这小小的毛病,它会使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敢与人近距离交往,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正常的人际、情感交流,令人十分苦恼。

有些人,口臭较重,自己就可以闻到自己的口气臭秽;而有些人,通过他人的反应,才知道自己口臭。自测口气的方法:将左右两手掌合拢并收成封闭的碗状,包住嘴部及鼻头处,然后向聚拢的双掌中呼一口气后紧接着用鼻吸气,就可闻到自己口中的气味如何了。

口臭的原因

一. 口腔疾病: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口腔粘膜炎以及蛀牙、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人,其口腔内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厌氧菌,其分解产生出了硫化物,发出腐败的味道,而产生口臭。

二. 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都可能伴有口臭。近来,我们还发现,导致许多胃疾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其口臭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而根治幽门螺杆菌后,口臭症状明显减轻。原因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直接产生硫化物,引起口臭。

三. 吸烟、饮酒、喝咖啡以及及经常吃葱、蒜、韭菜等辛辣刺激食品,或嗜好臭豆腐、蛋等具有臭味食物的人,也易发生口臭。

四. 节食减肥,或因病不能进食,或老年人的唾液腺功能降低、妇女在月经期间出现内分泌紊乱而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有利于厌氧菌生长,因此发生口臭。

五. 少女口臭:有些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女性,卵巢功能不全,性激素水平较低时,口腔组织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菌从而产生口臭。

口臭可因口腔卫生不良、牙周病、干口症、抽烟、生病或吃了特定食物而产生。当口腔卫生不佳,牙周病或唾液不足,而有细菌堆积时,口臭便会发生,唾液对于洗去食物残渣及细菌而言有其必要性,某些药物,如高血压、精神科用药或特定的疾病也可能会造成干口症,偶尔鼻腔或呼吸道的感染,也可能造成口臭,假如口臭持续发生,可请牙医师检查看看是否与牙科相关疾病有关。

口臭怎么防治?

定期检查是否有牙周病、干口症或其它疾病。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消除牙周疾病,且定期请牙医师洗牙、洁牙,都可有效减少口臭。而不论口臭的主因是什么,良好的口腔卫生仍是最重要的,每天刷两次牙并清洁一次牙缝,若有假牙,晚上必须取下休息,隔天清洁干净后才可戴回,如此对口臭的消除都大有助益

口臭为临床常见疾病。患引病者,不仅令人厌恶,而且患者也常为交际、洽谈而苦恼。为帮助患者消除口臭,特将口臭的种种表现及治法,浅述如下。

胃火口臭:多由火热之邪犯胃所致。其证除口臭外,每兼面赤身热,口渴饮冷,或口舌生疮,或牙龈肿痛,流脓出血等。应清泻胃火。宜用清胃散(黄连、升麻、生地、丹皮、石膏、当归)治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食积口臭:多由过饱伤胃、缩食停滞胃中引起。其证口出酸腐臭味,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嗳气口臭等。应消食导滞,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均可随症选用。

热痰口臭:多由热痰犯肺或热痰郁久化脓化腐引起。其证除口臭外,每兼咳吐痰浊或脓血,胸痛短气等。应清肺涤痰。未化脓化腐者,宜用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萎)治之;化脓化腐者,宜用千金苇茎汤(桃仁、苇茎、冬瓜子、苡仁)加味治之。

虚热口臭:多由阴虚生内热所致。口臭而兼见鼻干,干咳,大便干结,为肺阴虚弱之候。当清润肺脏,宜用清燥救肺汤(石膏、桑叶、杏仁、枇杷叶、人参、麦冬、阿胶、胡麻仁、甘草)化裁治之;口臭而兼见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肌肉跳动,爪甲不华,为肝之阴血亏损。当补益肝之阴血。用酸枣仁汤(酸枣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合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加减治之,其效颇佳。口臭而兼见腰腿酸软,多梦遗精,口干咽燥,夜间尤甚,为肾阴虚损,相火妄动之证。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久服必验

◆口腔异味——疾病的“信号”

在门诊中,常有病人在主诉时,说自己什么病也没有,就是里有一种或酸、或甜、或淡、或咸、或苦、或辣、或臭、或香的味道。由于这个缘故,这些人总感到吃东西不那么香甜可口,甚至“味同嚼蜡”。

根据中医的说法,口腔味觉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心、脾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心开窍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脾者,仓禀之官,脾开窍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若心气不和,脾气不足,运化失常,就会出现口味异常(口腔异味)。故中医认为,口腔异味常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应当引起注意。

口 甜

中医认为,口腔产生甜味,是由于脾胃湿热郁阻,肝脾痰炎内蕴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口腔出现甜感,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有关。由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的含量过多,舌部味蕾受剌激而产生甜感。一般认为,此症也多见于糖尿病患者。

口甜伴有纳呆、脘腹满闷、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濡渭者,方用佩兰一味,开水冲泡代茶服。也可取芡实、茯苓、扁豆、厚朴花、陈皮、栀子、黄连、藿香各15克,水煎内服。

口 苦

口腔出现苦味,多属肝胆热证和肠胃热证。此症多由胆气蒸腾所致。多见于各种炎症急性发作期。

通常认为:口苦与胆汁排泄失常有关。有些癌症患者由于舌微循环发生障碍,舌尖感受甜味的味蕾萎缩,加上唾液成分的改变,所以常有口苦之感。

出现口苦,如伴有头痛、眩晕、目赤、急躁易怒、睡眼欠佳、舌苔黄、脉弦数,可用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郁热,热清则口苦自除。

口 咸

口咸主要是肾阴不足、虚火上浮的一种表现。症见腰膝疲软、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认为与肾有关。多见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有时也可出现在慢性肾炎、肾功能损害者身上。这些人的唾液中所含的钠、钾、钙、镁含量增多,PH值多呈碱性。

口 酸

口酸多系肝胆之热乘脾所致。“肝热则口酸”,这是中医的见解。口酸反映了“脾胃气弱”,多见于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有些胃肠道异常病人的胃酸分泌过多,也往往有口酸的感觉。从口酸患者唾液中测得,这些人唾液中多数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均偏高,PH偏于酸性。

口酸如伴有胸闷肋闷,舌苔薄黄,脉弦数,可服左金丸。或用煅瓦楞(或乌贼骨)30克,水煎服。也可取吴菜萸1克、黄连6克,加水300克,煎至200克,内服。

口 淡

口腔感到淡而无味,多见于脾胃虚寒或病后脾虚运化无力者;此外,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长期发热的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的缺乏、蛋白质及热量不足等,均可使舌部因味蕾敏感度下降而产生口淡之感。患者常常食欲不振,进食无味而厌食。在部分高龄的老年人中,由于味蕾退化,也多出现此症。

如伴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胸腔不畅、舌淡苔白,脉虚而缓,可服参苓白术散补气健脾。

口 辣

肝火偏旺、肾虚痰热者,口腔多感辣味。多为肺热或胃火上炎所致。在大叶性肺炎、支气官肺炎、脓疡、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和长期低热患者中也可出现。

有报告说,口辣还与舌温偏高,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过分敏感有关。

治口辣,可用泻白散泻肺清热;也可取鲜地骨皮煎汤代茶饮服。

口 臭

一般认为:患有牙周病、龋齿、口腔溃疡等疾病的人,口中常有一股难闻的臭味。此外,鼻咽部和鼻腔内有炎灶或脓性分泌物时,也会引起口臭。

也有认为。口臭与消化机能失调有关。这是因为肠胃功能紊乱或消化不良,可使人的唾液成分发生变化而呈现酸性,有利于腐败类细菌的繁殖与活动,从而导致口臭。

祖国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脾胃湿热,内火上熏,就会发生口臭。

口臭患者可内服保和丸。也可单用夏枯草6克,水煎代茶饮服,症状可在短期消失。

口 香

多见于消渴症(糖尿病)重症。患者口腔中常感有一股果味萦绕。出现这种情况时,应去医疗机构检查,对症治疗,切切不可大意!

不良的口气,即所谓口臭,是相当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许多人在日常社交生活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即便衣冠楚楚、举止洒脱,一旦张口时传出不雅异味,也会让人皱眉败兴并进而或多或少地对之产生反感。之所以引起口臭,往往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口腔卫生有着密切关系。口腔唾液的生化成分、酸碱度、杀菌功效、分泌量等皆会受到身体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为了让自己在公众场合的形象风采不留一丝缺憾,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口臭的成因及对付它的积极办法吧。

生活中人们互相交往及社交活动中,人们交谈中常会感到一些人有口臭,要么对方突然与自己拉开距离,要么我们不自觉地疏远对方。这就是口腔异味造成的难堪局面。有哪些原因会引起口臭呢?

● 口腔疾病:

1.龋病等口腔病灶内含大量细菌腐化牙质,食物残渣的发酵,炎症分泌物。

2.牙龈炎、牙周炎、菌斑、牙石、软垢堆积,食物嵌塞发酵造成。

3.拔牙后伤口感染、智齿冠周炎、口腔溃疡等。

防治:

定期上医院检查口腔并利用超声波洁牙机清洗牙齿。如发现牙齿坏损,需及时修补。平时注意洁牙护牙,餐毕正确漱口,并多食苹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 鼻咽部疾病:

1.鼻窦炎、鼻腔分泌物、萎缩性鼻炎。

2.慢性咽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防治:

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消除病灶。

● 胃肠道疾病:消化不良、饱食、胃炎、溃疡病。

防治:

肠胃疾病患者应按时服药治疗并调整饮食结构,尽量避免吃冰冷、油腻、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 肺脓疡:呼出气味带臭味。

● 全身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防治:

及时就医,治疗病症。

● 食物因素:葱、蒜、韭菜、烟、酒等。

烟、酒及蒜、葱、韭菜、芹菜、臭豆腐等气味浓裂的食物一经进食后,很容易被血液吸收,然后经由呼气排出体外,产生难闻气味。

防治:

积极戒烟,少喝酒,吃了蒜、葱等刺激性食物后,应立即漱口,咀嚼茶叶、红枣或嚼些新鲜香菜、饮牛奶、咀嚼口香糖,以减轻口臭。

● 人体代谢运作不畅,如便秘不能进行正常代谢时,体内毒素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也会使口腔产生不佳气味。

防治:

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及豆类、动物肝脏等食物。患便秘的减肥人士如果想控制食物热量,则可从高纤维饮食下手,适当多吃苹果、香蕉、西瓜、竹笋、叶菜、燕麦片、糙米粥等高纤维食物。生活作息规律,适时舒解精神压力以保持自律神经的平衡,对预防便秘也极有助益。此外,平日还应注意多做运动,以刺激肠胃蠕动。

● 有些药物,如镇静药、降血压药、利尿药、减肥药等.服后会使唾液分泌减少,从而引致口臭。

防治:

勿滥服药物,确有病而需要服药时,需格外注意口腔卫生。

因此要消除口臭,必须清楚口臭的原因,去除病因。建议你出门时,尤其是参加重要的聚会前,除了整装修容外,别忘了刷牙,再自测一下口中是否有异味,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自测口气的方法很简单,将左右两掌合拢并收成封闭的碗状,包住嘴部及鼻头处,然后向聚拢的双掌中呼一口气,就可闻到自己口中的气味了。

清新口气速效处方:

1.嚼无糖口香糖。

2.放几片茶叶在嘴里咀嚼。

3.使用口腔清新喷雾剂。

哪些药方有益于治疗小儿口疮?

妊娠呕吐是妊娠早期征象之一,多发生在怀孕2~3个月期间,轻者即妊娠反应,出现食欲减退、择食、清晨恶心及轻度呕吐等现象,一般在3~4周后即自行消失,对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大,不需特殊治疗。少数妇女反应严重,呈持续性呕吐,甚至不能进食、进水、伴有上腹饮闷不适,头晕乏力或喜食酸咸之物等,这时称妊娠呕吐。本病多见于精神过度紧张,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的年轻初孕妇。另外,胃酸降低,胃肠道蠕动减弱,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多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等,与妊娠呕吐也有一定关系。

中医称之为“恶阻”、“子病”、“病儿”、“阻病”等。其主要由于胎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治疗大法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主,并应注意饮食和情志的调节,用药宜忌升散之品。

方一香砂六君子汤

出处《名医方论》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砂仁各12克,甘草6克,陈皮、木香各15克,半夏、生姜各9克,大枣2枚。

功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胃虚型妊娠呕吐。妊娠早期,恶心呕吐,突出食物,甚则食入即吐,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头晕体倦,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方解方中参、术、苓、草、大枣健脾养胃,益气和中;生姜、半夏降逆止呕;砂仁、木香、陈皮理气和中。全方补脾胃、降逆气,使呕吐得止。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二加味温胆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陈皮、半夏(制)、茯苓各3克,甘草(炙)1.5克,枳实、竹茹、黄芩各3克,黄连2.4克,麦冬6克,芦根3克。

功用健肝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肝热型妊娠呕吐。妊娠早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胸胁满闷,嗳气叹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躁,脉弦滑数。

方解方中黄芪、黄连、竹茹清肝热,除烦止呕;枳实、陈皮宽胸和胃,调气降逆;生姜、半夏、茯苓除湿化痰,降逆止呕;麦冬、芦根养阴清热,除烦止呕,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有抗菌、利胆、抗炎等作用。黄芩有解热、降压、镇静、利胆、抑菌等作用。芦根有解热、镇静、镇痛、抗氧化及雌激素样作用,所含苜蓿素对肠管有松弛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三青竹茹汤

出处《济阴纲目》

组成鲜竹茹、橘皮、白茯苓、半夏各12克,生姜9克。

功用化痰除湿,降逆止呕。

主治痰滞型妊娠呕吐。妊娠早期,呕吐痰涎,胸膈满闷,不思饮食,口中淡腻,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方解方中半夏、陈皮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竹茹除烦止呕;茯苓、生姜健脾和胃,渗湿止呕。共收除湿化痰,降逆止呕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四恶阻停胶囊

出处《中国妇科秘方全书》

组成苏梗20克,姜竹茹20克,砂仁12克,黄连12克。

功用化湿行气,降逆止呕。

主治妊娠剧吐。

方解方中苏梗行气宽中,竹茹除烦止呕,砂仁行气温中,黄连清热燥湿。共奏化湿行气,降逆止呕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有抗菌、利胆、抑制胃液分泌等作用。砂仁煎剂可增强胃的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肠道运动,排出消化管内的积气。苏梗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用法共为细末,装空心胶囊。于每餐后及晚睡前服,每次服用3克,连服7日。

方五益气养阴汤

出处《中国妇科秘方全书》

组成沙参、麦冬、太子参、石斛、玉竹各20克,白术、砂仁、甘草各6克,生姜适量(捣汁兑服)。

功用益气养阴,降逆止呕。

主治妊娠恶阻重症。

方解方中沙参、麦冬、太子参、石斛、玉竹养阴清热,白术、砂仁行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养阴,降逆止呕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沙参有提高细胞免疫,祛痰及杀菌作用。石斛能促进胃液的分泌而助消化,使其蠕动亢进而通便,有一定镇痛解热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采用少量频饮法,以防药入而吐。

方六验方

出处《中国妇科秘方全书》

组成香附30克,藿香15克,甘草10克。

功用理气止呕。

主治妊娠剧吐。

方解方中藿香化湿止呕,香附理气,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理气止呕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藿香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

用法共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下。

方七半夏茯苓汤

出处《中国妇科秘方全书》

组成半夏12克,生姜、云苓、厚朴、苍术、陈皮、猪苓、泽泻、竹茹、白术各10克,桔梗6克,生赭石30克。

功用行气利水,降逆止呕。

主治用于治疗较重的早孕反应,恶心呕吐之症。

方解方中半夏、生赭石降逆止呕,云苓、猪苓、泽泻健脾利水,厚朴、陈皮、桔梗理气健脾,苍术燥湿健脾,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生姜温中止呕。共奏行气利水,降逆止呕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作用。生赭石对肠管有兴奋作用,可使肠蠕动亢进。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5剂。

按语生赭石打碎先煎。

方八姜夏茯苓汤

出处《中国妇科秘方全书》

组成制半夏、茯苓各20克,生姜15克。

功用降逆止呕,健脾和胃。

主治主治妊娠早中期恶心呕吐。

方解方中半夏降逆止呕,生姜生姜温中止呕,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共奏降逆止呕,健脾和胃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作用。

用法先用冷水约400ml将药物浸泡1小时,再用水煎40分钟左右,煎取约150毫升药液,每剂药分2~4次服,1天服完。

按语加减法:脾胃虚弱加党参20克,白术15克,甘草3克;痰湿阻滞加陈皮5克;脾胃不和加黄连、竹茹各10克,紫苏叶5克;气阴两虚去茯苓,加入参10克,麦冬15克,乌梅6克。

方九安神平冲汤

出处《中国妇科秘方全书》

组成丹参12克,赤芍、半夏、白术各10克,红花、降香各6克,黑枣仁、珍珠母各30克。

功用活血安神,平冲止呕。

主治主治妊娠剧吐。

方解方中丹参、赤芍、红花活血养阴,半夏降逆止呕,白术健脾益气,降香理气化瘀止血,黑枣仁养心安神,珍珠母安神定惊。共奏活血安神,平冲止呕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酸枣仁皂苷、黄酮苷、水及醇提取物分别具有镇静催眠及抗心律失常作用。珍珠粉可明显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并对戊巴比妥的中枢抑制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用法1日1剂,水煎频服。

按语珍珠母打碎先煎。

方十安冲降逆汤

出处《中国妇科秘方全书》

组成乌梅20克,炒苏子、枇杷叶、炒杜仲、川断、半夏、砂仁各10克,生姜3片。

功用安冲柔肝,理气和胃,止呕。

主治主治重症恶阻。

方解方中乌梅生津止渴,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枇杷叶降逆止呕,杜仲、川断补肝肾,半夏、砂仁理气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止呕。共奏安冲柔肝,理气和胃,止呕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作用。枇杷叶有镇咳、平喘、抗炎作用。续断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

用法1日1剂,水煎频服。

按语腹痛者加炒白芍15克,炒白术12克;脾胃气虚者加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吴茱萸10克;胃热者加黄连、苏梗各10克。

方十一健脾和胃汤

出处《中国妇科秘方全书》

组成党参、麦冬、茯苓、山药各10克,白术、陈皮、竹茹各6克,红枣5枚。

功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主治妊娠恶阻。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红枣、陈皮健脾益气,麦冬养阴生津,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共奏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山药对实验大鼠脾虚模型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对离体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

用法1日1剂,水煎频服。

方十二抑肝和胃饮

出处《中国妇科秘方全书》

组成苏叶5克,黄连4克,竹茹、陈皮、法夏各10克。

功用抑肝和胃。

主治主治妊娠恶阻。

方解方中苏叶行气宽中,黄连清热燥湿,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陈皮理气健脾,半夏降逆止呕。共奏抑肝和胃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苏叶煎剂有缓和解热作用,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用法1日1剂,水煎小量频服。

按语阴津亏虚者加麦冬、石斛、沙参、芦根;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藿香;痰湿偏盛者加茯苓、白术、砂仁、木香;肝气郁结头晕胁胀者加钩藤、菊花、合欢皮、绿萼梅;胎漏下血者加川断、桑寄生、菟丝子、苎麻根、地榆炭。

小儿口疮是口舌黏膜上出现淡**或灰白色小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尤以实热证较为多见,常伴有发热,流涎,纳差,大便干结等症状。

方一白芨连冰粉

出处《新中医》

组成白芨15克,黄连9克,冰片2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敛疮。

主治小儿口疮属脾胃积热者。

方解黄连清热泻火,解毒疗疮;白芨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冰片能散热止痛、防腐消肿,全方合用,有清热解毒止痛、祛腐消肿之功效,用于小儿口疮证属心脾胃素有蕴热之实火者确有良效。

药理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白芨其主要成分白芨胶及挥发油的止血效果迅速而确实,并有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碾成极细粉末,过130目筛后装瓶备用。令患者先用蒸馏水或淡盐水漱洗口腔后,取药粉约2克,分撒在口腔溃疡处,每天1~2次,5天为1疗程。

方二导赤散加味

出处《江苏中医药》

组成生地黄5~15克,麦冬5~12克,木通3~9克,车前子3~10克(包),鲜竹叶5~6克,甘草梢3~6克。

功用清热泻火。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生地黄、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木通、车前子、鲜竹叶上清心经之火,下清小肠之热而利水;甘草梢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性味甘寒,清心养阴,利湿导热。此方有利水不伤阴、泻火不伐胃之功。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麦冬有镇咳祛痰、强心利尿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车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锌能治疗急慢性炎症。

用法水煎频服,日服1剂,重者可日夜各服1剂。

方三釜底抽薪散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

组成吴茱萸15克,胡黄连、川大黄各6克,胆南星3克。

功用导热下行,引火归元。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吴茱萸为主药,以热治热,引热下行,《本草纲目》曰:“吴茱萸,咽喉口舌生疮者,以吴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热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从治之义。”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使浮游之虚火制;小儿多热易惊,以胆星清热镇惊;大黄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醋溶合诸药,且敛中有散,协同引热。诸药合用,寓有引热下行、引火归元之义。

药理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并有利尿作用,还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胆南星具有祛痰、抗惊厥、镇静及镇痛作用;胡黄连有利胆、抑菌作用。

用法上方共研细末,制成散剂备用。1岁以下小儿每次用药3克,1岁以上可酌情增至6~12克。用时将药末与陈醋适量调成糊状,候患儿睡熟后涂敷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包扎,晨起去之。

方四黄连泻心汤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黄连、黄芩各3克,竹叶、生地黄、木通、赤芍各6克,元参、山栀各5克,连翘10克,生甘草2克。

功用清热泄火解毒。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黄连、黄芩苦寒泻火,解毒疗疮;山栀清泻三焦之热;生地黄、赤芍、木通清热凉血降火利火,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走;竹叶、连翘清心除烦,导热下行,质轻性淡善走上焦,配合元参养阴清热使元阴得固,不发明火;甘草清热导火,并能促进溃疡面愈合。

药理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水煎滤汁200毫升,每日分2~5次服完,每日1剂,3日为1疗程。

方五甘草泻心汤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炙甘草20~30克,黄连3克,黄芩6~9克,干姜3~5克,党参10克,半夏6克,高热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咽部破溃者加桔梗1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5~10克,小便赤黄者加滑石15克,阴虚火旺者去干姜加沙参、知母各10克。

功用健脾、清热、化湿。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炙甘草补虚健脾,宜重用为主药;党参补益中气;黄连、黄芩苦寒泻热;半夏燥湿化痰为辅;干姜温脾助运,同时防苦寒太过为佐。

药理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天为1疗程。

方六复方五倍子散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

组成五倍子50克、儿茶30克、冰片少许。

功用清热泄火、敛疮止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五倍子属收涩药,《开宝本草》中记载“疗湿癣疥痒脓水……,小儿面鼻疳疮”。《本草纲目》中记载“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湿烂”。儿茶:《本草纲目》中记载“清上膈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本草求真》中记载“……功专清上膈热……收湿,凉血……治一切口疮喉痹”。冰片清热止痛,可消炎,又避免了五倍子对溃疡面的刺激性疼痛。

药理五倍子对小肠有收敛作用,可减轻肠道炎症止腹泻,并有抑菌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儿茶有收敛、止泻、降压、抑菌的作用。

用法共研细末,以香油调和,涂于患处,每日1次。

方七鸡黛玉汤

出处《江苏中医药》

组成鸡苏散15克,黛蛤散20克,玉泉散20克。

功用清热利湿,泻火止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鸡黛玉汤方中,鸡苏散由滑石、甘草、薄荷组成,清热利湿兼解表,使热邪从小便而泄,故热可退,渴可解,祛邪而不伤正,利湿兼能和胃;黛蛤散由青黛、蛤壳组成,清热解毒、生肌疗疮且有较强的止痛作用;玉泉散由生石膏、生甘草组成,石膏善清肺胃之火,泻火解毒,为疮家圣药。

药理滑石所含硫酸镁有吸附和收敛功效,内服能保护肠壁;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泽泻能增加尿量并加快尿素、氯化物等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因此也能抑制疱疹形成,与石膏有协同作用。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煎煮,头煎取药液100毫升,二煎取药液50毫升,将二煎药液混合,分3~4次服完,连服3日。若采取漱口方式,同样有效。

方八口疮清饮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组成生石膏(先煎)10~30克,川连3~6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连翘9克,薄荷(后下)5克,淡竹叶10克,生军(后下)3克。

功用清上泄下。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以生石膏、黄连、黄芩、山栀之大苦大寒,泻中焦气分之火;配连翘、薄荷轻扬清上以通达宣泄;伍生军、淡竹叶泻腑实、清心火,并引三焦火热从水道、谷道而出。全方共奏清上泄下之功。

药理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九口疳八味散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大青叶、鲜生地、生石膏各30克,鲜芦根25克,黑玄参15克,京赤芍、粉牡丹皮各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热养阴,活血凉血。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生石膏、鲜芦根性甘寒,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大青叶解毒力强,又能凉血,对此症有良效;生地黄、玄参养阴清热,兼能通便;牡丹皮、赤芍既凉血又能清心除热,散血化瘀;再调以甘草,和中解毒,缓和生石膏、大青叶的峻烈作用,药虽八味,功效擅一。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大青叶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亚甲型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显著的抗白血病作用;芦根具有解热、镇静、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抑制骨骼肌收缩作用;玄参有降血压、降血糖、解热和强心作用;牡丹皮有解热、镇静、镇痛、解痉、抑菌、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每日1剂,煎二汁,每汁150毫升,少量频服,服药期间,均不服其它药物。

方十验方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组成吴茱萸15克。

功用引火归源。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吴茱萸加醋有引火下行之功效,且涌泉穴属肾经,有引火归源、退虚热的作用。

药理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用法将吴茱萸研成细末,加醋调糊,敷于双侧涌泉穴,连续治疗3天。

方十一口炎散

出处《江西中医药》

组成吴茱萸6克,重楼6克,乌贼骨5克,黄连6克,蒲黄5克,大黄6克。

功用清热解毒,化瘀敛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本方以吴茱萸为主药,其性虽热但取其引热下行,引火归原功效;重楼、黄连有清热解毒、散瘀作用;乌贼骨有收敛创面、破瘀血功效;而大黄苦寒,长于通下泄热;加用蒲黄以加强活血祛瘀生新止痛功效。

药理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并有利尿作用,还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蒲黄有促进凝血,降血压,改善微循环,抗炎,利胆,利尿,镇痛,平喘等作用;乌贼骨有抗消化性溃疡、抗肿瘤、抗放射及接骨作用。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瓶装密封备用。使用时用棉签沾取药末涂在溃疡面上,每日3次。一般使用1~2天创面即可愈合,3天为一个疗程。

方十二龙胆泻肝汤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龙胆草2~5克,山栀、黄芩、柴胡、生地黄、当归、木通、泽泻、竹叶各6~10克,车前子、地榆各12~20克,甘草3~6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选用胆草、黄芩、山栀苦寒泻火、解毒,直拆其火势;选用泽泻、木通,重用车前子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清利;当归、生地黄活血养血益阴;柴胡祛风透热;竹叶清热除烦,导热下行,质轻性淡、善走上焦;甘草抗炎抗过敏,对溃疡面有保护作用;地榆能泻火解毒,并有收敛作用,能使溃疡面渗出减少,疼痛明显减轻,愈合加速。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车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山栀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柴胡有镇静、安定、镇痛、解热、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龙胆草有抑菌、镇静、肌松、降压、健胃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泽泻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作用。

用法日1剂,水煎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