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抑菌液有什么成分-孕妇可以用孟氏抑菌液吗
消毒,抑菌。根据查询今日头条显示,易涂灵石家庄市延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抑菌制剂产品,产品包含草本成分,主要功能是消毒,产品抑菌液通过皮肤黏膜渗透吸收,达到抑菌率百分之九十的作用。
1、外周血 典型的血象显示贫血,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并可见幼稚细胞,血小板减少。
2、骨髓像 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多数>50%,且细胞形态较一致,原始细胞以下各阶段细胞较少,细胞核形态多不规则有内外浆,外浆中无颗粒,内浆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根据颗粒的大小可分为:
M3a(粗颗粒型):胞质中充满粗大的嗜苯胺蓝颗粒,且密集融合分布,颗粒也可以覆盖在校上。
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细小,而密集分布。
3、细胞免疫学检查 蛋白标CD33,13(HLA-Dr阴性)。
4、细胞遗传学检查 染色体异常,t(15;17)(q22;q21)。
5、出凝血时间、3P试验、纤维蛋白原含量、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ATP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
6、生化及电解质检查、肝肾功检查 在维A酸(ATRA)临床应用之前体外实验证实维A酸(ATRA)能诱导白血病细胞株(如HL-60细胞)和APL原代细胞分化。1986年中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全反式维A酸诱导分化治疗APL并获得了成功目前维A酸(ATRA)诱导分化疗法主要用于APL,并已开始尝试于其他类型的AML及一些实体瘤维A酸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与化疗药物不同,它通过促进APL细胞的分化纠正出凝血机制的异常,避免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和诱发DIC的可能,使白血病的治疗出现了重大的突破,使APL的预后大为改观。
① 维A酸(ATRA)的用法和疗效:
A、一般剂量:维A酸(ATRA)治疗APL的一般剂量为45mg/(m2·d)分次口服疗程30~45天对初治APL患者,维A酸(ATRA)的CR率可达90%左右(表1)。
B、小剂量:小剂量维A酸(ATRA )15~25mg/(m2·d)分次口服治疗APL以减轻维A酸的毒副反应结果表明小剂量治疗可达到一般剂量的CR率。然而在降低维A酸(ATRA)毒副反应方面的报告不尽一致。Castaigne等分别以25mg/m2与15mg/m2 维A酸(ATRA)治疗APL结果认为在疗效、激发高白细胞症维A酸综合征和药代动力学方面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② 诱导期治疗方法的改进:一般主张在维A酸(ATRA)治疗中合并化疗,待白细胞已升至3×109/L以上应用化疗,这样既可防止维A酸综合征的发生又可提高CR率,延长CR期国内孟氏报道,服用维A酸(ATRA )15天后改用化疗治疗APL是安全的。欧洲协作组对93例白细胞数低于5×109/L的初发APL的研究显示,先维A酸(ATRA后化疗和维A酸(ATRA)+化疗的两组病人临床完全缓解率无区别但维A酸(ATRA)+化疗一组病人2年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先维A酸(ATRA)后化疗组。表明维A酸(ATRA)与化疗同时使用更能发挥化疗对维A酸( ATRA)的补充作用并降低复发率意大利协作组用维A酸(ATRA )45mg/m2诱导治疗的第6~8天同时予DA 12mg/(m2·d),完全缓解率高达92%。另外有些病例单纯应用ATRA不能控制病情,也可加用小量的阿糖胞苷(Ara-C)或减量的AADA方案。
单用维A酸(ATRA)诱导和维持治疗患者的主要问题是早期复发,中位CR期仅5个月。此时产生ATRA耐药和白血病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长期使用维A酸(ATRA)使血浆中生成ATRA代谢酶,以致维A酸(ATRA)的血药浓度下降不足以维持白血病细胞继续分化成熟;或白血病细胞在维A酸(ATRA)诱导下合成ATRA结合蛋白从而阻止药物进入细胞核发挥诱导分化作用不少作者发现在始终单用ATRA治疗的缓解患者中大都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持续阳性且其表达与白血病复发高度相关但若加用化疗则可使PML-RARα表达转阴患者的缓解生存期也显著延长。因此尽管使用维A酸(ATRA)治疗已经获得高CR率,化疗对APL的长期缓解乃至治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诱导缓解治疗采用维A酸(ATRA)也有助APL延长缓解。表2摘要介绍国外作者报道的APL治疗效果:患者诱导缓解使用维A酸(ATRA)±化疗,缓解后均用化疗巩固强化,结果显示各家报道的EFS,凡在诱导化疗时采用维A酸(ATRA)+化疗组都明显优于同期或历史对照的单用化疗组这说明维A酸(ATRA)能增加APL对化疗的敏感性明显减少本病复发两者相辅相成。
③ 缓解后治疗:维A酸(ATRA)联合应用化疗能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上海血液病研究所对一组(70例)用DA或HA,维A酸(ATRA)巯嘌呤(6-MP)+甲氨蝶呤(MTX)序贯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平均5年无病生存率为70%±6%另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64例联合应用维A酸(ATRA)和化疗的病人5年无病生存率为58.5%±10.4%,而另一组(47例)单用化疗的病人只有26.7%±9.4%Tallman等开展的前瞻性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即诱导缓解和强化巩固时都使用维A酸(ATRA)的病例疗效好于单用化疗者。在有效预防AT-RA综合征的基础上联合化疗90%的初发病人都得到缓解而单用化疗即使在初发病人缓解率也很难达到80%。法国Fenaux等报告一组54例APL用维A酸(ATRA)治疗,CR率90%,以后用强化疗巩固,2年无事件生存(event free survival,EFS)率68%,生存率81%。白血病研究组于1995年报道109例APL予维A酸(ATRA)或维A酸(ATRA)加化疗取得CR后(89%),予化疗巩固23个月的EFS为75%(66%~83%)取得CR的DFS为81%(7l%~91%)一般主张缓解后应该使用化疗及维A酸交替应用的方案。
④ APL变异型治疗:APL除有典型的t(15;17)易位外还有一种少见的变异型易位t(11;17)(q23;q21),该变异型易位占APL的1%~2%它使RARα与另一转录因子PLZF(promyelocytic leukemia zincfinger)基因融合。t(11;17)的患者对ATRA诱导分化疗法或化学疗法反应均较差或无效其白血病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经ATRA处理不发生分化。该类患者对维A酸(ATRA)+G-CSF或维A酸(ATRA)+化疗治疗有效;另一种变异型易位t(11;17)(q13;q11)发生率更少累及的融合基因为NuMA- RARα该型ATRA治疗有效。M3的另一变异型易位t(5;17)(q32;q21)累及5号染色体上的核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NPM)基因。形成NPM-RARα融合基因,这类患者维A酸(ATRA)治疗有效。
⑤ 维A酸(ATRA)的副反应:包括口唇及皮肤干燥(70%~90%)、头痛(25%~40%)骨关节痛(15%~30%)肝功能受损和血脂增高(12%~30%)等。有2/3~3/4的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升高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维A酸综合征和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发热、胸闷、呼吸困难水潴留伴水肿、胸腔或心包积液高血压、呼吸窘迫缺氧呼吸功能衰竭,少数肾功能衰竭。常发生在高白细胞的患者发生率10%~25%是致原因。合用化疗后这种严重并发症已降至5%~7%治疗方法是大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注射10mg/次2次/d共3~5天。
⑥ 治疗机制:维A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APL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维A酸(ATRA)受体α、β、γ的发现以及它们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阐明,维A酸(ATRA)作用机制的研究,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已有资料结合国内的研究结果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维A酸(ATRA)在诱导分化的同时改变APL细胞的生物学性质,解除其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抑制作用;APL的特异融合蛋白PML/RARα在ATRA的作用下降解PML的分布恢复正常,RARαRARX的正常功能以及原受PML/RARα抑制的早幼粒细胞分化得以恢复;维A酸(ATRA)促进APL细胞凋亡;维A酸(ATRA)上调下列蛋白和基因RARα、RARβ、IRF-2STATlaSTATlbSTAT2、RIG-E、FGH、I、IL-lbG-CSF受体、GM-CSF受体、CD11cCD11bCDl5CD18、CD45RO、蛋白激酶C组织谷氨酰转移酶鸟氨酸脱羧酶碱性磷酸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剂、MCP-1IFN-α纤溶酶活化剂抑制物(PAI)。相反aATRA下调下列蛋白和基因:组织因子肿瘤促凝物质、组织因子连接素ⅧC-MYCCD33端粒酶活性、BCL-2、PARP(多聚ADP核糖聚合酶)、组织弹力酶G弹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CD45RA抗原由此可见,维A酸(ATRA)的作用涉及范围甚广,有的直接影响维A酸(ATRA)的结合和作用,如与RARα结合;有的与早幼粒细胞的功能有关如一些酶的改变;有的涉及出凝血,如组织因子肿瘤促凝物质的下调可解释为何在维A酸(ATRA)诱导分化过程中,DIC改善;有的基因与信号传导密切有关,如STAT、PKC;不少基因的改变可阐明维A酸(ATRA)的促凋亡作用,如BCL-2、PARP的下降。G-CSF、GM-CSF受体的上调可解释维A酸(ATRA)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增高的原因上海血液病研究所研究发现,由维A酸(ATRA)诱导上调的一些基因(RIG-E,FGHI)虽然已初步阐明它们的性质如RIG-G与干扰素刺激基因(ISG)中的一个家族有很高的同源性和相同的染色体定位RIG-E与某些受体如EGFR(上皮生长因子受体),LDL-RuPAR等有一定的同源性,但它们在维A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APL中的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① 诱导缓解:维A酸(ATRA)治疗初治APL虽可取得很高的缓解率,但多数病例易产生耐药性复发后再用维A酸(ATRA)治疗,效果较差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哈尔滨医科大学用以砷剂为主要成分的“癌灵1号”治疗APL,取得较好疗效。诱导缓解治疗方案:成人0.1% As2O3注射液10ml/d,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3~4 h,儿童可按6mg/m2计量,4周为1个疗程每疗程可间歇5~7天也可连续用药2个疗程病情无缓解为无效。
1995年黄世林等报道,应用含巯化砷的中药复方青黛片治疗初治APL的结果。方案如下:口服复方青黛片,每天15片(0.25g/片),一周后逐渐加量至每天30片,持续用药30~60天,CR率可达98.3%。1998年2月起陆道培等应用中等纯度As4S4(TATS)治疗APL,方法为:口服0.5g每天3次,持续2~4周休息2~3周,共维持3~4年之后又开展了高纯度TATS的临床应用方法为:1g3次/d直至CR休息2~3周第4年休息间隔时间可延长至4~6周应用TATS后,血浆砷浓度于第15天达高峰(40~104mcg/L),停药2周后血浆砷浓度降至<2~22mcg/L(平均15mcg/L),停药30天后平均血浆浓度为3mcg/L。A、As2O3治疗APL的适应证:
a、初治APL特别是t(15;17)或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者
b、维A酸(ATRA)或联合化疗治疗无效的难治或复发的APL
c、不能耐受或不宜应用维A酸(ATRA)或联合化疗的APLd.APL CR后巩固维持治疗。
e、伴有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的其他类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ANLL M2M4、M6型)及MDS等。
不宜选用As203治疗的APL:有非白血病本身所致的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用As2O3巩固治疗复发者;有砷中毒表现者。
B、毒副反应:急性毒副反应主要有液体潴留(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体重增加),短期使用利尿剂有效,用地塞米松无明显疗效约20%的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下降1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手足麻木、颜面水肿。常规剂量下20%~30%的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但停药后1~2周大多恢复正常。对肝脏,在原有慢性肝炎的病例易诱发肝细胞坏,引起肝功能衰竭。心电图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必须指出,砷剂治疗过程中也有2/3的患者白细胞升高,有10%~15%的患者并发类似维A酸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及处理与维A酸治疗时发生的相同。部分患者出现有慢性副作用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掌角化病多神经病(感觉运动神经功能均受损),肌肉萎缩。剂量>0.2mg/(kg·d)时可出现弛缓性麻痹肾衰等严重副作用。慢性As203中毒不仅取决于所用的量而且取决于个体的易感性当出现砷剂严重中毒时可用药物来减轻其副作用,如二巯基丙磺酸钠(2,3-二巯基磺酸丙烷)等。
C、砷剂治疗APL的机制:形态学上可见细胞核染质固缩形成凋亡小体。体外研究发现低浓度砷剂(0.1μmol/L)对NB4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在高浓度下(>0.5~1μmol/L),砷剂诱导凋亡。DNA分析,在细胞流式仪检测中可见G1峰前出现凋亡峰DNA电泳示典型的凋亡梯形改变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As2O3可使PML/RARα融合蛋白降解BCL-2基因下调,对BAX基因无作用。以上结果提示As2O3治疗APL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诱导APL细胞凋亡,低浓度诱导分化此外砷剂作用中的一些分子机制包括:
a、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cMAPK)信号通道与应激相关的JNK/SAPK(应激激活蛋白酶)和P38激酶被激活,导致凋亡。
b、砷剂使线粒体膜上的PT(通透性改变)孔通透性增高,致线粒体内AIF及细胞色素C释放至线粒体外。
c、对G1/S及G2/M起作用,使细胞周期延长。
d、三价砷可诱导红白血病细胞的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活力改变,影响多胺的合成抑制肿瘤生长。
② APL完全缓解后砷剂治疗:应用常规剂量As2O3,每疗程2~3周As2O3应用间歇期在CR后第12、3及3年后分别为123或4及6个月;也可将As203与联合化疗(HA、DA或Am-C+米托蒽醌(NVT)/依托泊苷(VP-16)交替进行间歇期同上。 ① 脂质体维A酸(ATRA):目前临床上的维A酸(ATRA)仅使用口服制剂,最近一种静脉使用的脂质体维A酸(ATRA)已开发出来该制剂适宜不能吞咽或吸收的患者及儿童患者,可克服这些患者口服所致血药浓度的不稳定。脂质体维A酸(ATRA)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40mg/m2,90mg/m2的剂量可安全有效地使初发及复发的APL患者达到缓解。所以尽管口服制剂易于使用脂质体维A酸(ATRA)仍可能成为一种方便的替代品。
②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许多基因的转录活性由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所决定;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由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s)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s)调节。HDACs抑制剂具有促分化、抗增殖和凋亡的作用,主要包括有丁酸盐、曲古抑菌素、苯甲酰胺、环状多肽等这些成分与维A酸(ATRA)联用具有明显的抗白血病作用。
③ 单克隆抗体:HuM195是一种人源化的抗CD33单克隆抗体已成功地用于经过维A酸(ATRA)和(或)化疗达到血液学缓解、PCR阳性的APL微小残留病变的治疗。HuM195可与131I90Y和213Bi连接其临床治疗作用尚待观察另外一种人源化的抗CD33单克隆抗体与calicheamicin(CMA676Mylotary)结合的分子已开发出来这种单抗已被FDA批准用来治疗复发的AML初步的结果显示它可控制具有分子生物学复发证据的APL患者的微小残留病变。最新成果: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昨天致信王振义院士和院士,代表卫生部祝贺他们荣获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张茅在贺信中说,30多年来,你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机理和药物遴选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成功地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起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大大提高了该病患者的生存率,使过去高致命的疾病变成了高度可治愈的疾病,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这一卓越成就,代表了该领域的世界最高研究水平,不仅填补了学术上的空白,也使中国和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病人获得了新生。
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日前宣布,将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以表彰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研究中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及开发的全新疗法。颁奖典礼将于3月6日在纽约举行。
王振义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现任中国卫生部部长。据介绍,他们开发的联合疗法已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标准疗法,使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大约25%跃升至95%。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