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本草的抑菌凝胶效果怎么样-云南本草黄芪抑菌液功能
党参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三种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规定的正品) 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能,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内热消渴等病症。
[成分] 党参含有糖、磷酸盐、皂甙挥发油和生物碱等。从潞党参中已分离出蒲公英萜醇乙酸酯(taraxery acetat)、木全酮、(friedelin)脲基甲酸正丁酯(n-Butyl allophanate)以及几种植物甾醇及其葡萄糖甙、三种甾酮、棕搁酸甲酯等。从山西产的潞党参的水溶性成分分离得到一种党参专属成分——党参甙I(tanshenoside I),从水溶性部分还得到多糖、菊糖、17种氨基酸和14种无机元素(其中K、Na、Ca、Mg含量在1.36 × 10-6以上,还有7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Fe、Ca、Co、Zn、Mn、Cr、Mo,含量在0.34~86.7mg)。以上说明党参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各类物质,为其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
党 参 Radix Codonopsis Pilosulae
(英) Fllase AsiabelI Root Tangshen
别名 潞党参、汶党参、晶党参、台参、仙草根、叶子菜。
来源 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 Nannf.的根。
植物形态 草质藤本,有白色乳汁,具浓臭。叶卵形,长1~ 6.5cm,宽0.5~5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近心形,边缘具波状钝齿,两面被疏或密的伏毛。花单生于枝端;花萼贴生至于房中部,上部5裂;花冠阔钟状,黄绿色,内面有紫斑,先端5浅裂;雄蕊 5,花丝花药近等长,雌蕊柱头有白色刺毛。蒴果短圆锥状。花期 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边及灌丛中。产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河南、内蒙古及东北;现大量栽培。
采制 秋季来挖,反复揉搓、晾晒至干。
性状 根长圆柱状,中下部有时分枝,长15~40cm,直径 0.6~5cm。表面灰或灰棕色,有纵沟并疏生横长皮孔,上端5 ~10cm,部分有较细密的环纹,根头具疣状突起的茎痕,习称“狮子盘头”,破碎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硬,断面皮部黄白色,多裂隙,木部淡**。气微香,味甘。
化学成分 含苍术内酯Ⅰ、ⅢatractylenolideⅠ ,Ⅲ)、烟酸、 5- 羟基- 2- 甲氧基吡啶、党参酸、丁香甙、丁香醛、香草酸,以及植物甾醇、三萜类、单糖、多糖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健脾生津。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四肢倦怠。
黄芪
黄 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
拉丁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中文名 黄芪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中文科名 豆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现状
渐危种。又名膜荚黄芪,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是一种较名贵的中药材,以根入药。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若不加强保护和人工繁殖,有趋于绝灭的危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一150厘米;主根粗而长,直径1一3厘米;茎直立,有细棱,被白色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轴有长柔毛;小叶(13一)21一27(一31),椭圆形至长圆状卵形,长7一30毫米,宽4一12毫米,先端圆钝或微凹,有时具小刺尖,基部圆形,下面有伏生白色柔毛;托叶狭披针形,长约6毫米,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生于上部叶腋,具花(5一)10一20,花梗在果期显著伸长;花**或淡**,长(12一)15一18毫米,有线形苞片;花萼钟状,长5一7毫米,有白色长柔毛,萼齿短,长为萼筒的1/5或1/4,三角状;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几无爪;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较旗瓣稍短,均有长爪;子房有柄,被柔毛。荚果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一3(一3.5)厘米,顶端具短喙,基部有长柄,果皮膜质,被黑色短柔毛,有时被白色毛或二者混生,具3一8种子。
特性
黄芪分布于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为深根性植物。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抗旱、耐寒能力,不耐热,不耐涝。气温过高常抑制植株生长,土壤湿度过大,常引起根部腐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生长,在粘土上则根多,生长缓慢。多生于林缘、灌丛、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保护价值
黄芪根入药,常作滋补中药,又可作兽药,销售量大。根茎之10倍水浸液,对马铃薯晚疫有抑制效率。黄芪还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保护措施
黄芪生长地一般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为不使其灭绝,建议药材收购部门应根据各地不同具体情况确定收购量,并向群众大力宣传,在采挖时注意保护幼苗,对成长的植株应适当保留,以利繁殖和永续利用。还应进一步扩大栽培面积。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在北方于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播种,因种子多具不透水性的硬种皮,播种前应加以适当的机械损伤,播种后注意保持土壤湿度,气温在18--20℃时约9天即可发芽。降雨过多时应及时排水。
1 药证
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大,用5两,主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风水,是全身性浮肿;汗出可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多。《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药味共6味,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外台秘要》则主治风水,“其人或头汗出,……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简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
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肌肉松软,体型肥胖,犹如浮肿貌。由于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便常闭,气喘声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许氏用生黄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药后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愈。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腹大如鼓,后渐及全身,按之软,皮肤不起亮光。病人气喘脉软,十分危急。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黄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肿即消。据传说1920年冬,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并心脏病,全身水肿,协和医院不治,后请中医陆仲安,以大剂量黄芪(10两,相全于300g左右)配党参等而愈。这提示黄芪能退肿。
2 应用
(l)慢性肾病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其处方为: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实,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
民间还有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做法是:活鸭1只(约1kg),黄芪60g,先将鸭子宰杀洗净,放沸水中氽透捞出,肚中放入黄芪、生姜、葱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星水和酒,用棉线缝好,装盆内蒸2小时。去黄芪,吃肉喝汤。一只鸭可分3天吃。可作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大众医学》1999年第4期)。
临床本人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
(2)心脑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病:本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本人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 12g。
②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他说:“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3)糖尿病
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本人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
(4)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
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本人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其组成为: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6)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7)经久不愈的溃疡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匀后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3 参考
(l)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笔者称之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2)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3)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岳美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黄芪以10-30g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500g。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
(4)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5)黄芪证的脉象没有特异性。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所以,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关键是看体型和肌肉是否松软。
川芎
川芎:Chuanxiong
英文名:RHIZOMA CHUANXIONG
中草药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去须根。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灰渍鄱希?厦婊瓢咨?蚧一粕⒂谢谱厣?挠褪遥?纬刹愠什ㄗ椿肺啤F?ㄏ悖?犊唷⑿痢I杂新樯喔校?⒒靥稹?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散有根迹维管束,其形成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形成层环波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多角形或类圆形,大多单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纤维束。髓部较大。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油室,类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淡黄棕色,靠近形成层的油室小,向外渐大;薄壁细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晶体,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粉末淡黄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较多,单粒椭圆形、长圆形、类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6μm,长约21μm,脐点点状、长缝状或人字状;偶见复粒,由2~4分粒组成。草酸钙晶体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类圆形团块或类簇晶状,直径10~25μm。木栓细胞深黄棕色,常多层重叠,表面观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见油室碎片,分泌细胞壁薄,含有较多的油滴。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亦有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4~50μm,有的螺纹导管增厚壁互相联结,似网状螺纹导管。
(2) 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 ,放置10小时,时时振摇,静置,取上清液1ml,挥干后,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与甲醇饱和的氢氧化钾溶液2滴,显红紫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 K)。
炮制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略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用法与用量 3~9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川芎
(一)概述
别名芎劳。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qusticumchuanxiong Franch Hort.)。祛风止痛,理气活血,长肉排脓。治头痛眩晕,气滞肋痛,痹痛拘挛及月经不调,痈疽肿痛等症。在我国四川、西南、中南、华东及华北地区均有栽培。
(二)植物学特性
多年生草本。块茎呈不规则团块状。茎直立,高达100厘米左右,圆柱形,中空有节,节盘较膨大。叶互生,为2~3回羽状复叶,叶绿深裂,叶柄基部宽大抱茎形成鞘状。花白色,复伞形花序,双悬果卵形。
(三)生长特性
喜温和湿润气候,阳光充足,幼苗期忌强光和高温,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含腐质丰富的沙壤上,忌连作,涝洼地。
(四)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高燥向阳、阳坡或半阳山的荒地或水地均可,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上,前茬以玉米(陕西和玉米间种)、洋芋的地为好,如选用新荒地,早点清除地面杂草、树根,集中烧毁,作肥料,提高地温。进行深耕20厘米,耙平做畦。排水好的土壤,做畦宽250~300厘米高畦;排水差的土壤,做畦宽120厘米的高畦。
2.繁殖方法
川芎用茎节(芎苓子)作种。每年地上枯萎后挖出川芎,把根上面的茎节切下来,每节有芽1~2个,每公顷用种量2250千克左右,下面大的根茎加工成商品。将种苗窖藏次年惊蛰前栽种,条栽沟深12~16厘米,株行距20~25厘米*35厘米左右,每穴放1~2块苗,芽尖向上,覆细土6厘米,底肥每公顷15000~22500千克。
3.田间管理
种后土干及时浇水,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4月下旬中耕除草。追肥草木灰2250~3000千克/公顷,腐熟饼肥750~1500千克。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二次除草,第三次7月份除草,如果作种苗用的川芎,第二、三次除草结合基部堆土,利于茎节膨大长成种苗。川芎开花时摘花,生长过于旺盛的川芎,从基部割掉部分茎秆,每丛留5~6根,以利通风透光,集中养分,保证川芎正常生长。秋天栽种,随挖随栽。在早稻田茬,做160厘米宽的畦,沟宽30厘米,深7~8厘米,8月中旬,天晴栽种,用两叉的铁耙划行距25~30厘米,沟深5厘米,栽8个苓子,株距20厘米,行间两头各栽2个苓子封口,每隔6-10行在行间多栽一行密苓子10~20个,封口苓和密苓子为补苗和山区栽种苗用,苓子平放或立放,用农家肥覆土,上面盖草。南方往往在畦沟内种小麦、蚕豆类,北方在畦梗七种玉米。
冬季管理:川芎枯萎割去地上茎,除草松土,上面盖一层薄薄的土,保护川芎越冬,次年春返青后,3月初肥料充足施稀薄人畜粪一次。
4.病虫害防治
(1)黑土蚕
咬食川芎幼苗,使之生长不好。
防治方法:栽种前用致百虫0.5千克加水25千克略浸苓子。如果发生虫害,可用300~500倍25%的滴滴涕乳剂浇灌根部。
(2)白粉病
是由囊子菌引起的,夏秋季发生,叶片如复白粉,界限不明显,后期呈黑色小点,严重时叶变枯黄。
防治方法:收获后清园,消灭病原体。初期喷洒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0.3波美度石硫合剂,7~10天喷1次,连续2-3天。
(3)红蜘蛛
参见甘草病害。
(4)川芎茎节蛾
又叫臭般虫,初期幼虫危害茎顶部,以后虫从茎顶端钻入茎内逐节为害至全株枯。
防治方法:初期50%磷胺乳油1500倍喷雾,或50%马拉硫磷与40%乐果乳油等量混合800倍液喷洒。
(五)采收加工
由于地区不同采收季节各有所异。四川裁后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采收。北京栽后第二年8月上旬采收。云南第二年10~11月间地上部枯萎后采挖,选择晴天,除去落叶,剪须根,泥土,节子(芍苓子)留作种苗不能日晒。按大小分开,用慢火烤干或晒干,干后放在竹箩内摇撞,撞去外粗皮、须根、泥土即可。一般1.25千克鲜川芎得0.5千克干货。加工方法有先去皮潦煮和先潦煮后利皮两种,以前者损失少,质量好,多采用。先用小刀、竹片或玻璃片将根皮刮掉,并分为大中小三级放清水中洗净,再将各级分次倒在开水中潦煮约1-1.5分钟,当颜色略发黄亮,根中心微呈黄白色时,立即捞出,在冷水中漂一下,使其冷却,防止过熟腐烂。或将根弯成圆圈以不断者为适合。如时间不够,不能褶成圆圈。潦煮后稍晾干,用硫磺熏一夜,然后摊在晒席上或用小绳、蔑条穿头悬挂在太阳下晒干,或搭架晾晒。如遇阴雨天应立即炕干,否则变色发霉。川芎质量检查以个大均匀、质坚、香气浓、油性大、无过桥秆、无虫蛀、无杂质为合格,用竹箩包装,内衬草席,置于干燥处保存,每年上半年用硫磺熏,防虫蛀。
中药名称川芎(《汤液本草》)
拼音名Chuanxiong
英文名RHIZOMA CHIUANXIONG
异名山鞠穷(《左传》),芎藭(《本经》),香果(《吴普本草》),胡藭(《别录》),马衔芎藭(陶弘景),雀脑芎,京芎(《本草图经》),贯芎((珍珠囊》),抚芎(《丹溪心法》),台芎(《本草蒙筌》),西芎(《纲目》)。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植物形态川芎
多年生草本。地下茎呈不整齐的结节状拳形团块。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纵直沟纹。叶互生,2~3回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5对,边缘又作不等齐的羽状全裂或深裂,裂片先端渐尖,两面无毛,仅脉上有短柔毛;叶柄长9~17厘米,基部成鞘抱茎。复伞形花序生于分枝顶端,有短柔毛;总苞和小总苞片线形;花小,白色;萼片5,线形,有短柔毛;花瓣5,椭圆形,先端全缘,而中央有短尖突起,向内弯曲;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药椭圆形,2室,纵裂,花丝细软,伸出于花
桃仁桂花固体饮料可以长期服用吗
豆蔻 Doukou 《名医别录》 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 或瓜哇白豆蔻A.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白豆蔻。主产于泰国、柬埔寨、越南,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有栽培;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于秋季果实由绿色转成黄绿色时采收,晒干生用,用时捣碎。 药性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本品可化湿行气,常与藿香、陈皮等同用;若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者,常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如白豆蔻丸(《圣惠方》)。另外,本品辛散入肺而宣化湿邪,故还常用于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证。若湿邪偏重者,每与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温病条辨》);若热重于湿者,又常与黄芩、滑石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2.呕吐。本品能行气宽中,温胃止呕。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可单用为未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药,如白豆蔻汤(《沈氏尊生书》)。若小儿胃寒,吐乳不食者,可与砂仁、甘草等药研细末服之。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鉴别用药豆蔻、砂仁同为化湿药,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之功,常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但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临床上可用于湿温痞闷,温中偏胃而善止呕;砂仁化湿行气力略胜,温中重在脾而善止泻。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乘沸点服尤妙。”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1,4桉叶素,α-樟脑、律草烯及其环氧化物。
2.药理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白豆蔻、石菖蒲、草果仁等六味中药组成益肾降浊冲剂,治疗7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显效51例,有效15例,无效4例,经治疗后Bun明显下降,消化功能紊乱明显纠正,食欲显著增进,感染有所控制,出血迅速制止,症状明显缓解,基本起到了消除毒素,排除体内代谢产物,缓解改善病情,保护残余肾脏功能,处长了CRF病人存活时间(中成药,1993,3:20)。
附药 豆蔻壳
为豆蔻的果壳。性味功效与豆蔻相似,但温性不强,力亦较弱。适用于湿阻气滞所致的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等。煎服,3~5g。
续断入药有什么作用?续断有哪些药用功效?
茯苓
茯苓
(云苓、松苓、茯灵)
[概述]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中医入药,有利尿、镇静作用。
[药物]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秋春间采挖,栽培品一般在接种后三年采挖。洗净,热草,逐层铺叠,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处晾至半干,分部切制,阴干,生用。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药化] 含b-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及甾醇等。
[药理] 1:利尿作用
茯苓利尿机转不明,而且复方较单味药作用明显。
2:镇静作用
茯苓煎剂对小鼠腹腔注射,可以抑制自发活动,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小鼠兴奋过度,对巴比妥的麻醉有协同作用。
3:心血管系统
乙醇提取物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加。
4:消化系统
茯苓对于四氯化碳所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5:抗肿瘤作用
茯苓多糖对小鼠肉瘤有抑制作用,其作用与胸腺有关,可激活局部补体。
(1)在体内具抗癌活性,并能促进人体的免疫功能;所含茯苓聚糖对肉瘤s-180的抑制效率可达96.88%。
(2)浸剂对正常兔作腹腔注射有利尿作用;或乙醇提取物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加强,对家兔血糖则先使升高而后降低。
(3)茯神煎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茯苓的镇静作用次于茯神。
[药性] 甘、淡、平、归肺、胃、肾经。
[药效] 败毒抗癌、利水化饮、健脾宁心。
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药用]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肺癌 茯苓、麦冬、川贝各15克,紫河车、熟地、生地、泽泻、猪苓、紫贝齿、首乌、龙骨各12克,当归、白芍、女贞子、白术、丁香、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阿胶(烊兑)、玳瑁末、芦荟各9克,砂仁、人参各6克,朱砂、琥珀、甘草各3克,牡蛎、禹余粮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接服下方:半枝莲、忽木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1周后,又换服上方。如此交流换服,至痰喘、胸痛等基本症状缓解,x线复查阴影消失。胃癌 茯苓、龙葵、半枝莲各15克,红参、白术、黄芪各9克,诃子肉6克,干姜、丁香、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日1剂。能使面浮足肿、腹胀便溏等症状逐渐改善,饮食好转。食管癌 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肝癌 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淋巴肉瘤 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宫颈癌 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子宫肌瘤 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白血病 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2)利水化饮,用于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 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心神失养 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药量] 煎剂:3~45克。丸散:3.18~9克
临床应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按语
凡用茯苓,其目的在于补不在于泄,茯苓之作用,在于泄不在于补。盖气之所至,水亦无所不至,气之所止,水亦无所不止,利其水所以行其气也。茯苓能宁心益脾补肾,以其行有形之水,布无形之气也。
利水行气,起阴以从阳,布阳以化阴,俾清生浊降,外达下行,而心脾肾三脏得以补益也。
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两得其宜之药也。利水湿以治水肿小便不利,化痰饮以治咳咳嗽、痰湿入络之症,健脾胃而能止泻止带,宁心神治惊悸失眠。药性平和,无伤正气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世补斋医书有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有可行湿。」以为其化痰之功实与利水渗湿攸关,不无道理。然则利水渗湿之品,并非均能化痰,则茯苓之用,亦有所特殊者。
茯苓夹饼
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且此饼当推稻香村最佳。制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拦匀的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
关于茯苓饼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不过这种蜡煎的饼并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于薄”的主张,于是,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
乾隆时山东孔繁台家制的饼“薄若蝉翼,柔腻绝伦”。还有“秦人制小锡罐装饼30张,叫做‘西饼’”也是很薄的。继而,人们又不满足于其淡而无味,随后便加了用多种果仁、桂花和蜂蜜调制的甜馅,即用两张饼合起来,中间夹馅的茯苓饼。这种茯苓既桂香浓郁,又营养丰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补之功。
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们绞尽脑汁,选来几味健脾开胃的中药,发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于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慈禧吃后,很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因此,茯苓饼更加身价百倍,成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后来这种饼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小吃。
现今北京的茯苓饼,就是继承了由清宫御膳房流传下来的传统制法,并经在用料和加工上不断改进而制作出来的。那每张极薄的饼皮,宛如馅料的包装纸,且饼皮外表的模印图案清晰,精美别致,更富有艺术性。因而,以其质佳味美,驰名全国。
龟苓膏
龟苓膏是历史悠久的梧州传统药膳,相传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帝食用的名贵药物。它主要以名贵的鹰嘴龟和土茯苓为原料,再配生地等药物精制而成。其性温和,不凉不燥,老少皆宜, 具有清热去湿, 旺血生肌,止瘙痒,去暗疮,润肠通便,滋阴补肾,养颜提神等功效,因而倍受人们喜爱,并畅销中外。
英文名 poria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
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
制法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性状
茯苓个:呈类球形 、椭圆形 、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赤茯苓:将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鉴别
(1) 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及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3~8μm,少数至16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10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 滴,显淡红色,后变为淡褐色。
(3) 取茯苓片或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 滴,显深红色。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 9~15g。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备注
(1)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摘录《中国药典》
茯苓
(《本经》)
异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
植物形态茯苓
常见者为其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0.5~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本菌核的外皮部(茯苓皮)、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赤茯苓)、菌核中间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茯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二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三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四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药材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药材商品种类
1、茯苓个 野生品于7月-次年3月在松林中采挖;人工栽培者于接种的次年7-8月间采挖。将鲜茯苓堆放“发汗”,使水分析出,置于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发汗”。反复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
◆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
◆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隆起的皱纹。
◆体重,质坚实。
◆断面颗粒状,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有松根。断面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松根。
◆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片 鲜茯苓去皮后切片。内部显淡红色者为“赤茯苓”;白色部分为“白茯苓”。
3、茯苓块 鲜茯苓去皮后,切成方形或长方形块;
◆白(赤)苓块 为扁平方块,白色或微带红色,厚4~6mm,长宽4~5cm。
◆平片:为1~2mm厚的薄片,长、宽5~8cm。白色或微带红色。
◆骰方:各边均约1cm的立方体。生切品色白易碎;蒸后米白色,质坚实不碎
◆苓肉 不规则团块,直径1.5-4cm,为质松易碎的次货加工。灰白色带微红。
◆碎苓 不规则边料碎片,色白或微带红
4、茯苓皮 削下的茯苓皮,干燥。长条形或不规则块片。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体软质松,略具弹性。
5、茯神 中间有松根的茯苓。
6、朱茯苓 取茯苓片,加一定量朱砂细末拌匀,为“朱茯苓”(每100kg茯苓用朱砂2kg)
商品规格等级
按加工方法和部位分为个苓、白苓片(平片)、白苓块、赤苓块、茯神块、骰方、白碎苓、赤碎苓、茯神木等规格,多为统货。
1、个苓
一等:不规则圆球形或块状,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体坚实,皮细。断面白色。大小不分,无霉变。
二等:体轻泡,皮粗,质松。断面白色至黄棕色。间有皮沙、水锈、破块、破伤。
2、白苓片
一等: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质细,毛边(不修边)。厚度每cm 7片,片面宽长不小于3cm,无霉变。
二等:厚度每cm 5片,余同一等。
3、白苓块 扁平方块,白色,厚4~6mm,长宽4~5cm。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无霉变。
4、赤苓块 赤色或浅红色,余同白苓块。统货。
5、茯神块 扁平方块,色泽不分,每块含有松木心。厚4~6mm,长宽4~5cm,木心直径不超过1.5cm,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无霉变。
6、骰方 立方形块,白色,质坚实,直径1cm以内,均匀整齐,不规则碎块不超过10%。无粉末,无霉变。
7、白碎苓 碎块或碎屑,白色或灰白色。无粉末,无霉变。
8、赤碎苓 赤**,余同白碎苓。
9、茯神木 茯苓中间的松根,弯曲不直,似朽木状。色泽不分,质松体轻。每根周围必须带有2/3的茯苓肉。松根直径不超过2.5cm。无霉变。
化学成分菌核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93%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羟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茯苓煎剂3克或临床常用量对健康人并无利尿作用,犬静脉注射煎剂0.048克/公斤亦不使尿量增加,对大白鼠亦无效或很弱,兔口服煎剂(接近临床人的用量)亦不增加尿量。但有用其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腹腔,或用水提取物于兔慢性实验,谓有利尿作用,煎剂对切除肾上腺大鼠单用或与去氧皮质酮合用能促进钠排泄,因此茯苓的利尿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茯苓含钾97.5毫克%,以30%水煎剂计算,含钠0.186毫克/毫升、钾11.2毫克/毫升,故茯苓促进钠排泄与其中含钠量无关(因钠含量太低),而增加钾排泄则与其所含大量钾盐有关。
五苓散在慢性输尿管瘘犬(静脉注射)、健康人及兔(口服煎剂),大鼠口服醇提溶液均表现明显的利尿作用,在犬的实验中可使钠、钾、氯排出增加,但五苓散中主要利尿药物为桂枝、泽泻、白术。也有报道,五苓散煎剂给大鼠口服,剂量增至1克/100克亦未能证明有利尿作用。
②抗菌作用
试管内未发现茯苓有抑菌作用。乙醇提取物体外能杀钩端螺旋体,水煎剂则无效。
③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低胃酸。
④其他作用
茯苓能降低血糖,酊剂、浸剂能抑制蟾蜍离体心脏,或乙醇提取物则能使心收缩加强。对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无镇吐作用。
炮制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捞出,闷透后,切片,晒干。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100斤,用朱砂粉30两)
性味甘淡,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淡。"
归经入心、脾、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大阴,足大阳、少阳经。"
②《本草蒙筌》:"入膀胱、肾、肺。"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小肠三经。"
④《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
功用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
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宜忌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②《药性论》:"忌米醋。"
③张元素:"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④《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⑤《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选方①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五苓散)
②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儒门事亲》)
③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④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
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⑥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⑦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两,南木香半两(纸裹炮)。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二钱匕。(《百一选方》)
⑧治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原病式》获苓汤)
⑨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⑩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局方》威喜丸)
⑾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⑿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证治要诀》)
⒀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德生堂经验方》)
⒁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纲目》茯苓酒)
⒂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补缺肘后方》)
名家论述①陶弘景:"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
②《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③《用药心法》:"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④《汤液本草》:"茯苓,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
各种香料的用途
续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草药,续断的主要功效其实可以从字面意思看出来,主要是用于治疗各种铁打损伤,古时候可以用续断治疗骨裂骨折等的疾病,所以名叫续断,我们也可以在一些中成药里面看到配方。那么,续断入药有什么作用?续断有哪些药用功效?
续断续断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DipsacusaspercidesC.Y.ChengetT.M.Ai的干燥根。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贵州等地。云南、陕西等地亦产。以四川、湖北产的质量较佳。野生栽培均有。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及须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发汗”后再烘干,切片用。
药性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应用
1.阳痿不举,遗精遗尿。本品甘温助阳,辛温散寒,用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阳痿不举,遗精滑泄,遗尿尿频等症。常与鹿茸、肉苁蓉、菟丝子等壮阳起痿之品配伍,如鹿茸续断散(《鸡峰普济方》);或与远志、蛇床子、山药等壮阳益阴,交通心肾之品同用,如远志丸(《外台秘要》);亦可与龙骨、茯苓等同用,用治滑泄不禁之症,如锁精丸(《瑞竹堂经验方》)。
2.腰膝酸痛,寒湿痹痛。本品甘温助阳,辛以散瘀,兼有补益肝肾,强健壮骨,通利血脉之功。可与萆_、杜仲、牛膝等同用,用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如续断丹(《证治准绳》);亦可与防风、川乌等配伍,用治肝肾不足兼寒湿痹痛,如续断丸(《和剂局方》。
3.崩漏下血,胎动不安。本品补益肝肾,调理冲任,有固本安胎之功。可用于肝肾不足,崩漏不血,胎动不安等症。配伍侧柏炭、当归、艾叶等止血活血,温经养血之品,用治崩中下血久不止者(《永类钤方》);或以本品与桑寄生、阿胶等配伍,用治滑胎证,如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4.跌打损伤,筋伤骨折。本品辛温破散之性,善能活血祛瘀;甘温补益之功,又能壮骨强筋,而有续筋接骨、疗伤止痛之能。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伤骨折。常与桃仁、红花、穿山甲、苏木等配伍同用;或与当归、木瓜、黄芪等同用,治疗脚膝折损愈后失补,筋缩疼痛,如邱祖伸筋丹(《赛金丹》)。
此外,本品活血祛瘀止痛,常配伍清热解毒之品,用治痈肿疮疡,血瘀肿痛。如《本草汇言》以之与蒲公英配伍,治疗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崩漏下血宜炒用。
使用注意风湿热痹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伤。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
2.《名医别录》:“妇人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及腕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
3.《本草经疏》:“为治胎产、续绝伤、补不足、疗金疮、理腰肾之要药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皂苷类、挥发油。
2.药理作用:续断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对疮疡有排脓、止血、镇痛、促进组织再生作用。可促进去卵巢小鼠子宫的生长发育。
3.临床研究:川断、菟丝子等治疗先兆流产有效(中医杂志,1983,(12):24);固冲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失调性子宫出血有效(新中医,1993,25(9):27)。
作用
1.补肝肾
续断有补肝肾,壮筋骨功效,与杜仲同用治疗腰肌劳损、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坏和外伤后遗症,辨证为肝肾不足,风湿血脉阻滞之腰背酸痛,腿膝酸冷,喜敲喜温者,常用能强壮体质,改善症状。煎汤服或浸酒服味苦,放入红枣或甘草可改善口味。
2.保护骨质
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坏等均是骨质的器质变。川断、杜仲虽然解决不了骨质的这些病变,但可以明显改善症状。中医虽然消除不了增生的骨刺,但可通过针灸、推拿、中药、药酒、外敷等治疗方法,缓解局部酸痛,实际上是解决了软组织的劳损、炎症、瘀血等问题。只要腰酸腰痛缓解了,病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川续断浸膏、总生物碱及挥发油对未孕或妊娠小鼠子宫皆有显著的抑制收缩作用。若充分排除其对患者和胎儿的毒性,川续断生物碱有望成为治疗早产、流产及痛经的良药。
4.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川续断根的热水提取物中存在着抗补体多糖和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高分子量活性成分。
5.促进骨损伤愈合
续断水煎液及其总皂甙粗提出物均有明显的促进骨损伤愈合的作用,机理可能是该药能促进骨折断端毛细血管的开放量,改善局部血循环,促进血肿的吸收、机化,促进软骨细胞增生,加速各型胶原的合成、改善胶原的结构和排列、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影响骨折愈合中胶原的合成,促进骨折愈合。
6.抗菌作用
川续断挥发油(萜类种类较少,酚类化合物种类较多)对金**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能力,动物实验表明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
7.抗炎作用
实验表明,续断对于一般炎症及其引起的肿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8.抗衰老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服用续断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川续断和VE对淀粉样前体蛋白在神经元的过度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以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力。
求原版本草纲目
01、八角(大料、大茴香)
八角又称茴香、八角茴香、大料和大茴香。是八角树的果实,学名叫八角茴香,为常用调料。八角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故又名茴香。八角是我国的特产,盛产于广东、广西等地。颜色紫褐,呈八角,形状似星,有甜味和强烈的芳香气味,香气来自其中的挥发性的茴香醛。
八角果实与种子可作调料,还可入药。具强烈香味,有驱虫、温中理气、健胃止呕、祛寒、兴奋神经等功效。除作调味品外,八角还可供工业上作香水、牙膏、香皂、化妆品等的原料,也可用在医药上,作驱风剂及兴奋剂。其性温,味辛。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呕逆、寒疝腹痛、肾虚腰痛、干湿脚气等症。
①八角主要用于煮、炸、卤、酱及烧等烹调加工中,常在制作牛肉、兔肉的菜肴中加入,可除腥膻等异味,增添芳香气味,并可调剂口味,增进食欲。
②炖肉时,肉下锅就放入八角,它的香味可充分水解溶入肉内,使肉味更加醇香。
③做上汤白菜时,可在白菜中加入盐、八角同煮,最后放些香油,这样做出的菜有浓郁的荤菜味。
④在腌鸡蛋、鸭蛋、香椿、香菜时,放入八角则会别具风味。
食疗作用:八角性温,味甘辛。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温馨提示★
①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适宜痉挛疼痛者、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食用;
②不适宜阴虚火旺者食用。
特别提醒:
①八角基本都是八只角(偶有9只角的),六只角的是假八角,有毒,勿食。
②某些八角表面出现亮晶晶的东西,那种八角是硫磺熏干的,一种结晶体。自然干八角颜色较暗淡,香味自然,口感纯正。
注意:市面上很多八角都是经过硫磺熏制上颜色,所以本站建议八角做菜前用开水煮3-5分钟,去掉苦味,去掉硫磺,还能增加香味。八角买回后需要通风保存,否则起霜(变白非发霉),如果这样,可以撒一些白酒,捂一天就没有了!
02、白扣(白豆蔻、白蔻仁)
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的成熟果实。产于越南、泰国、老挝等地,我国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秋季采收,晒干生用,用时捣碎。性味辛温。有与砂仁相似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功用。常与砂仁同用。
古籍典注
古籍论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白豆蔻,出 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形似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子作朵如蒲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 《本草纲目·草三·白豆蔻》:“白豆蔻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仁如缩砂仁,入药,去皮炒用。”
《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珍珠囊》:“散肺中滞气,消谷进食。”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用有四:破肺中滞气,退口中臭气,散胸中冷气,补上焦元气。”
《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如《圣济总录》白豆蔻丸。
用于恶心呕吐,如《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用于湿温初起。
《得宜本草》:“得砂仁、甘草,治小儿吐乳;得砂仁、丁香、陈皮,治胃反。”
烹饪指导
①白豆蔻忌见火。
②可粉碎但不可炒用,否则将失去或减弱其特有的芳香美味。
③湿温初起,身热不扬,胸闷不饥,湿重于热者,可与杏仁、薏苡仁、滑石等配伍。
④脾胃寒湿呕吐者,可与半夏、藿香、生姜等配伍。
⑤烹调用途: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香辛。用于配制各种卤汤及供制卤猪肉、烧鸡之用。亦为咖喱粉原料之一。
03、白芷
别名:香白芷,芳香,苻蓠,泽芬,白臣,番白芷,兴安白芷,库页白芷,柱白芷或云南牛防风,香棒,茞。
商品名:
①杭白芷,又名浙白芷、香白芷。为产于浙江者。
②川白芷,又名库页白芷。为产于四川者。
③祁白芷,又名兴安自芷,为产于河北安国,定县者。
④禹白芷:又名会白芷。为产于河南禹州、长葛者。
⑤亳白芷:又名白芷,为产于安徽亳州。
药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切片,生用。
04、黄芪
黄芪,又名黄耆。
野生黄芪实际枝干并不粗壮,自然切片的黄芪都会使人感觉片粒较小、大小不一、卖相不好,所以,市面上很多商贩就用机器压制的方法,先将黄芪打成渣,再通过机器压成片状,使其卖相更好,片状较大!但实际上,加工过程越多就会导致黄芪营养成分丧失更多,甚至可能会有不法商贩添加一些不利健康的东西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我们在此推荐大家购买这种直接切片,未经机械加工的天然黄芪片,虽然卖相不如加工好的东东!但跟大家保证黄芪的天然品质,让大家看得见,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老,红细胞的变形性能减弱,柔软的红细胞逐渐趋于钢性,不易变形。因此,老年人易患心血管疾病。科学家研究发现,黄芪在改善老年人的机体代谢及预防老年病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经常用黄芪煎汤,泡水当茶饮,与糯米煮粥喝,炖母鸡煮黑豆、炖大豆,皆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功能主治: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食疗价值:黄芪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①脾胃气虚之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脏器脱垂。本品为补气升阳之要药。
②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
③气虚自汗,阴虚盗汗。
④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⑤气虚水湿失运之浮肿、小便不利。
使用禁忌:
①从体质上来说,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②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③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
④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用法用量:
①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②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③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05、草豆蔻(草寇、草蔻仁、老蔻、老扣)
别名:土砂仁、假砂仁。
性状:蒴果椭圆形、卵圆形或橄榄形,长1.5~3cm,直径1~2cm;黄棕色或红棕色,两端突出稍尖,皮厚无刺,纵棱线突起,杰棕色开裂,露出种子。
种子不集线结成团,呈不规则的多面形,灰棕色或棕褐色;外被白色假种皮。质梗。气微,味微辛。
功能主治:燥温祛寒,除痰截疟,健脾暖胃。用于心腹冷痛、胸腹胀满、痰间断积滞、消化不良、呕吐腹泻。
06、草果(草果仁)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
草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料中的佳品,被人们誉为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草果用来烹调菜肴,可去腥除膻,增进菜肴味道,烹制鱼类和肉类时,有了草果其味更佳。
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即使羊肉清香可口,又能驱避羊膻味。调制精卤水和烹制肉类、菜肴等增香,如草果煲牛肉;又如云南特产封鸡中亦采用草果增香。
草果除作食品调料外,还可入药,味辛性温,具有温中、健胃、消食、顺气的功能,主治心腹疼痛、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咳嗽痰多等。
使用禁忌:
①草果忌铁。
②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及呕吐腹泻等症,可与草豆蔻、厚朴等同用。
③用于疟疾,对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尤为常用,可与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07、沉香
功效:降气温中,暖肾纳气。
药物配伍:配木香,补气行气;配肉苁蓉,温肾滋阴。
08、陈皮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果皮以陈者良,故名。
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09、川芎
注意:月经过多,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慎服;阴虚火旺者禁服。黄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黄连,反黎芦,这些中药材决不可与川芎搭配使用。
10、大红袍花椒
汉源花椒除了因为品种优良而闻名以外,其独特的采收工艺对汉源花椒的优良程度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待太阳落山后,将晒垫折叠约半小时,让花椒慢慢散热,冷却,将干花椒连仁收回,收至竹筐内。以天气晴好,一天晒干的颜色最红,品质最佳。只有严格按照这个流程收获的花椒,才称得上是正宗的汉源花椒。
区别汉源大红袍与普通花椒的几个要点:
①入口嚼,香麻芬芳,舌头顿时失去味觉,开始感觉麻味在舌尖上的每个细胞中散开,麻味过后会有回甜。
②下锅就麻,普通花椒都需要一段时间麻味才可以出来。
③颜色暗红,普通花椒颜色更亮更红。
花椒气味芳香,可除各种肉类的腥气;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使血管扩张,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服花椒水能去除寄生虫;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的功效。
温馨提示:
①过多食用易消耗肠道水分造成便秘;
②花椒以籽小、壳浅紫色的为好;
③花椒受潮后会生白膜、变味,保管时要放在干燥的地方,注意防潮;
④炸花椒油时油温不宜过高。
当归对头疼好吗?
这就是你想要的 《本草纲目》? 古文版的。0.8个G. 上传就 传了 2个小时。RAR压缩包,用Winrar软件进行解压。
古文版。希望你能 Hlod 得住。在第6张的下方,点“点击下载”,即可下载。
如果无下载项,刷新网页,即可看到。
采纳吧。
中草药五倍子有什么功效求大神帮助
有一定的效果。
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的作用,可以用于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爪甲苍白、头晕目眩、眩晕耳鸣、心烦不寐、失眠多梦、肢体麻木,或者妇女月经量少、月经延期、甚至闭经等的调理。另外由于当归性味辛温,所以也有行气活血的作用。
此外当归也能够起到消肿止痛、排脓生肌的作用,可以用于痈疽疮疡的诊治。由于其也有补血润肠的作用,所以也可以用于血虚肠燥便秘。不过由于当归的补益作用比较强,所以脾虚湿盛、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的人群不宜使用。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当归使用过多是会出现诸如嗜睡、发热、口干等等不良反应的,这些症状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缓解,而且适当使用一般也不会出现以上副作用。
2、肠胃薄弱,泄泻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恶食、不思食及食不消,并禁用之。这类人如果用药过多,会导致肠道的负担加重,使病情更严重。
3、最好是冬天吃,因为当归红枣鸡蛋是好补的,当归补气,红枣补血,二者加起来有的人会虚不受补,会也现流鼻血现象,所以最好在冬天吃。
4、不要在早上吃,在晚饭后2小时吃,吃后半小时后睡觉。
百度百科-当归
百度百科-头疼
五倍子 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 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 (Diels) Rehd. et Wils.)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 (Bell) Baker寄生而形成。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蚜虫,取出,干燥。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性状 肚倍 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cm ,直径1.5~ 4cm。表面 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cm,内壁平滑,有黑褐色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特异,味涩。 角倍 呈菱形,具不规则的角状分枝,柔毛较明显,壁较薄。 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五倍子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酸乙酯-甲酸(5: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g,同时另取本品粉末测定水分(附录Ⅸ H 第一法),精密称定,照鞣质含量测定方法(附录Ⅹ B)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鞣质不得少于50.0%。 炮制 敲开,除去杂质。 性味与归经 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功能与主治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用法与用量 3~6g;外用适量。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压。 来源 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在其寄主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 R.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 R.punjabensis Stew.var. sinica(Diels) Rehd,et Wils.等树上形成的虫瘿。 其它名称 文蛤,百虫仓,木附子 药材 角倍: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心肝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以皮厚、色灰棕、完整不碎者为佳。 性味与归经 酸,平。入肺、胃、大肠经。 功用主治 敛肺,涩肠,止血,解毒,治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自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睫毛倒卷。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或入丸、散。外用: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 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 特征及用途:蚜虫寄生在盐肤木上的干燥虫瘿。盐肤木为落叶小乔木,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3片,总叶柄上着生小叶部分有叶翼。复叶叶翼及嫩叶上生有不规则囊状中心瘿。不类型的蚜虫,在不同植物的部位上,产结不同形状的倍子。产于河北、山东、四川、贵州、广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五倍子含有鞣酸,它有收敛作用,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可以防治白头白嘴病、白皮病、赤皮病、疖疮疮。 使用方法:按2~4ppm计算用药量,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浸泡后,连渣汁一起全池泼洒。 五倍子(文蛤、百虫仓、倍子) [药物] 为植物漆树科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R.punjabensis Ste W.var.sinica Rehd.et Wils.等的叶或叶柄上受倍蚜虫刺伤寄生的虫瘿。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秋季采收,煮虫瘿内部寄生虫,晒干,生用。 [药化] 含五倍子鞣质50~80%、没食子酸2~5%、酸树脂等。 [药理] (1)五倍子鞣质能凝固并破坏癌细胞原鞣质,具抗肿瘤作用,对小鼠肉瘤S-180,人类宫颈癌细胞JTC-26的抑制率均达90%以上。 (2)酸树脂对粘膜、皮肤等组织溃疡有显著收敛作用;并能加速血淤的凝固呈止血作用。 (3)煎剂对金**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对接种于鸡胚的流感甲型PR株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药性] 酸、咸、平。归肝、脾、肾、肺、大肠经。 [药效] 败毒抗癌、收敛止血、医疮消肿。 [药用]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胰腺癌 五倍子、山慈姑各30克,大戟22克,续随子15克,朱砂6克,雄璜、麝香各3克 研匀为玉枢丹。取6克与下方:人工牛黄、青黛各3克,野菊花15克 研末,取3克,1次服,日服3次,用温开水送下。继续数月肿块消失,诸症显著改善。肝癌 五倍子、马钱子、蜈蚣、全蝎、绿矾各150克,铜丹、青黛各90克,白及、乳香、没药各75克,冰片45克,明矾、石膏各240克,大黄、紫草各350克 共研细末,用桐油1000克,调和,配制为膏药。用适量外贴肿块处。配合下方:五倍子、山慈姑、茵陈、兔丝子、鸡内金、党参、山药、大黄各6克,柴胡、青蒿、黄芪各4.5克,白花蛇舌草、黄药子、半边莲、银花各15克 水煎服。能使肿块软缩,黄疸、湿热等症状消失。宫颈癌 五倍子、苦参各15克,冰片6克,蛋黄油(蛋黄适量,置入少量头发,久熬取油)60克 研匀调为黑倍膏。又用:五倍子、制砒、白及各1.5克,硇砂0.3克,三七、雄黄各3克,蟾蜍15克,明矾60克 研匀,用消炎膏60克调为制癌膏。先用花椒水总督行后,局部上黑倍膏,隔3日换制癌膏。如此交替使用,迄肿瘤坏、脱落,检查癌细胞阴性为止。乳腺癌 五倍子、枯矾各12克,硇砂、阿魏各18克,枯矾、铜绿各9克,猪胆6克,冰片3克,蟾酥1.2克,藤黄、乳香、没药各30克 研匀为消 散,用适量滴熟油调糊,搽患处,日1次。连用10~20天,迄癌瘤组织枯,脱落后改用生肌散。亦宜于其它体表癌。 (2)收敛止血,用于滑脱出血:自汗多汗 五倍子适量 研末,水调成糊,睡前敷于脐窝,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一般1~3晚即能制止。肠风便血 五倍子末,纳入去内脏的鲫鱼内,令满,煅存性,研末,每服3克,温酒下。 (3)医疮消肿,用于疮疖炎肿:疖肿脓疮 五倍子、白芷等份为末,外掺。风热眼肿 五倍子、蔓荆子各6克 头煎内服,二煎趁热淋洗。 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回归大自然的思潮日渐强劲,人类的医疗模式已从原来的治疗型逐渐转向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型,而一些具预防与保健功能的中草药也将逐渐受到青睐。专家们分析,保健食品、天然绿色食品开发将成为黄金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原料。定位于保健药品的中草药、国家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同用的天然中草药可适当种植。 五倍子粗看起来很像树上结的一颗颗果实,然而它却并非花朵受精后的产物,而是从一种叫盐肤木树上摘下来的虫瘿。古代科学尚不发达,古人一直误认为五倍子是树上结的果实,直到明代李时珍才有了合乎科学的认识。他在《本草纲目》中说:“五倍子,宋《开宝本草》收入草部,《嘉佑本草》移入木部。虽知生于肤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也”,并将其移入《本草》的虫部。 五倍子,它是倍蚜科昆虫角倍蚜[(Melaphischinensis(Bell)]或倍蛋蚜(MelaphispaitanTsaiatTang)寄生于漆树科(Anaeardiaceae)、漆树属植物盐肤木、青麸杨、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这种盐肤木类树木,古称倍树。主要有5种倍树,所以生长在倍木上的虫瘿便称为五倍子。药用始见于唐《本草拾遗》。 五倍子是我国的特产,又是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中国为世界五倍子的主产国,其产量占90%,无论其产量、种类和质量均居世界之冠,在国际市场上久享盛誉,素有“中国倍子”和“东方倍子”之称。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中心地带,属北亚热带气候,最宜五倍子的生长繁衍,倍树、倍蚜和中间寄主细枝赤齿苔藓类植物资源丰富,自古就是我国五倍子的主产区。主要集中产在安康、汉中两地区的安康、旬阳、平利、白河、城固、西乡、洋县等县市。其次为商洛地区。其种类、产量和质量,又在全国名列前茅。已载入《秦巴山区土特名产》一书。五倍子分商品肚倍和角倍两类;按经济价值又可为肚倍、角倍、花倍、药倍4类,以肚倍质量最优。陕南所产五倍子以肚倍子为主,为我国肚倍分布中心,肚倍产量占倍子总量的80%以上。产品具有个大、皮厚、质坚、完整、无破碎、色泽好、单宁含量高等特点,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据西乡、洋县、宁强、安康、平利、汉阴等县志记载,早在清代光绪年间,倍树即有人工栽培。这里所产五倍子经汉口、西安出口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自古有“漆、麻、耳、倍”之乡的称号,并与“漆、麻、耳”并列为四大传统出口土产商品。据清《安康乡土志》记载:“倍子产于安康北山一带,其用途可制颜色,亦出口货大宗”。新中国建立后,陕南五倍子生产经过一段衰落之后,又重新崛起,再度发展,倍林达到50多万亩,年产倍子200万公斤以上。由于推广应用了科学兴倍,获得稳产高产,已创造亩产百公斤的高产记录和亩产222.5公斤(干倍子)的世界高产记录。 五倍子具有多种用途。自古入药,祖国许多医书药志均有记载。如《本草拾遗》、《开宝本草》、《濒湖集简方》、《日华子诸家本草》、《本草衍义》等,特别是飞本草纲目》用了很大篇幅,详细记述了五倍子的药用价值。五倍子味酸咸,性平。具敛肺、涩肠、止血、止汗、固精之功效。主治久咳、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崩漏、水肿、自汗、盗汗、五痔、遗精、滑精、疥癣、疔疮等。外用治创伤出血、溃疡不敛等多种疾病。目前,用五倍子配成的药方和名贵药品达150多种,诸如铋黄、倍酸甲脂、维生素P等。 五倍子的主要成分为五倍子鞣酸(即单宁酸50%~80%)、没食子酸(2%~5%)、水分(12%)、倍酸、焦倍酸等化学物质。另外还含有少量脂肪、树脂、淀粉、蜡质、蛋白质、植物纤维和无机盐等。因其所含物质具有沉淀、抑浮、固色、防腐、防锈、防垢、缓凝、脱硫、稳定、收敛、增效等功能,是医药、化工、国防、冶金、石油、纺织、鞣革、航海、造纸、印刷、食品、轻工、合成纤维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单宁酸在电子工业中可用于彩色显像管的制造,在医药工业中是增效剂,可使药效增强数十倍。用于纺织,则是合成纤维的固色剂,染色鲜艳牢固。它又是酿造啤酒的澄清发泡剂。石油工业中用作钻探泥浆稀释剂,制革工业作为脱脂剂。稀有金属的分析提炼,以及尖端工业等,都离不开倍酸。可见,五倍子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 五倍子是怎样形成的?五倍子为经济昆虫的产物。盐肤木、五倍子蚜和细枝赤齿苔藓类3个基本要素同时存在,才能结出五倍子。盐肤木是倍蚜虫的夏季寄主,细枝赤齿苔藓为中间冬季寄主。 盐肤木为漆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10米,树皮灰褐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3枚,总叶柄和叶轴有明显的翅,小叶无柄,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4~6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至楔形,边缘有圆粗锯齿。叶面绿色,叶背具棕褐色柔毛。圆锥花序顶生,秋季开黄白色小花。核果扁圆形,橙红色。花期8~9月,果熟期10月。青麸杨,为漆树科落叶乔木。高5~20米,树皮灰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9枚,每叶有极短而明显的柄,小叶长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背面沿叶脉处微有细毛或近于无毛,叶轴圆柱形,有时在上面的小叶片间有狭翅。圆锥花序顶生,微有毛,花小,杂性,带白色,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暗红色,内含1粒种子。花期5~6月,果熟期8月。喜生于向阳山坡、山谷的林缘或灌木丛中。红麸杨为漆树科落叶乔木。高7~12米。小枝被有短柔毛,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1片,最多达17片。叶轴上部有狭翅或幼时叶轴全部有翅,小叶无柄,小叶卵状长椭圆形,长7~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叶背脉上被短柔毛。生于山坡灌木丛中。 五倍子蚜,属昆虫纲、半翅目、同翅亚目、倍蚜科+分有翅与无翅两种:有翅成虫为雌虫,灰黑色,长约1.5~2毫米,头部触角5节,翅2对,足3对;无翅成虫雄者绿色,雌者褐色。长约1.1毫米,一年可繁殖6代,无休眠期,靠吮吸盐肤树液和赤齿藓的水分、营养物质生活。适合倍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一5~40℃。 五倍子的生产过程是:每年春季4月中旬,五倍子蚜为了“生儿育女”,它的越冬有翅迁移蚜,由赤齿苔藓上迁飞到盐肤树刚萌发的嫩芽上,产生有性的雌雄无翅蚜虫。经交配后产生无翅的单性雌虫,称干母。大约7天内,干母爬到盐肤木嫩叶上,开始取食汁液,叶片受到刺激后,细胞迅速增生膨大而形成虫瘿,也就是它的“产房”。干母在密封的“产房”内,旺盛地进行单性生殖,一面吸吮嫩枝叶的汁液养活自己,一面在里面“生儿育女”。在正常情况下,1头干母形成1个雏形倍子。干母在倍子内分别于5~7月连续进行3次单性繁殖,形成3代干雌。每头干雌能繁殖20多头后代。据统计,成熟的倍子内蚜虫可达5000头左右。随着幼蚜的增殖和幼虫长到成虫,这个“产房”也不断膨大。于九十月间逐渐形成有翅成虫,即为秋季迁移型蚜。此时,倍子基部开始自然破裂,有翅成虫便倾巢而出,纷纷飞离“产房”,而迁居于另一寄主赤齿苔藓之上,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幼小蚜虫,并固定于寄主茎上分泌蜡质包围虫体。形成球状茧过夏越冬。次年春,又迁飞至盐肤木上繁殖。药农们在鲜倍为黄白色,在阳光下呈鲜红色或微红色,倍子内幼虫已长至成虫,即将破巢而又尚未破巢之时,摘下倍子。放入开水锅中煮2~3分钟,将倍内虫子杀,捞起晒干、阴干或烘干,即成商品倍子。如果采收过早,一是嫩倍多,个头小,影响当年产量;二是减少或灭绝了次年倍蚜虫的虫源,影响来年产量;三是倍子质量差。据测定,成熟五倍子含单宁量56%以上,嫩倍单宁含量仅42%左右。采收过晚,倍子大量破裂,总色度加深,造成质量下降。因此,应适时采收。 倍蚜在倍子内生活时间只有3个多月,且“多子多孙”。一个雌蚜可繁殖千万个后代,蚜子蚜孙,济济一堂,洋洋大观,使五倍子由肉眼难以看到而长成菱角乃至拳头大的倍子。因为五倍子是商品,要求完整、漂亮,在倍子未破裂前采收,结果倍蚜还未成熟和遗子于自然界就母子灭于商品倍子中了,因而产量极不稳定。加之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即使有倍树,也少有倍子结于叶上。因此,为了达到稳产高产,等树上倍子自然破裂5%~10%时采收比较适宜,或在树上保留一定数量的种倍。这样才能保证当年和来年稳产高产。 五倍子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既是重要的药材,又是不可缺少的现代工业原料,是国际市场上的紧俏货。据报道,世界年产五倍子约700万公斤,其中我国产约600万公斤,而世界年需求量约2000万公斤,缺口甚大。我国是五倍子的主产国,生产的五倍子不仅要有一定数量的出口(限额),还要供应国内数十家企业加工,国内市场也十分紧缺,每公斤售价高达30元以上,每吨约4万元。发展五倍子生产,投资小,见效快,易栽植,用途广,只要科学管理,收入可观。又不与农业争地、争肥、争劳力。既有利于生态平衡,保持水土,又可增加出口,支援国家建设,一举数得。是农村商品生产中颇有发展前途的生产项目。从生态学和经济地理学上看,陕南秦巴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冬寄主资源——细枝赤齿藓。这里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左右,年雨量900毫米上下,≥0.1毫米的雨日约120多天,相对湿度73%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700多小时,日照百分率39%左右,正好适合肚倍蚜及其冬寄主的生长繁衍。当倍子自然破裂,夏迁蚜往冬寄主上飞迁时,正是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晴间多云的天气,有利于倍蚜转主寄生。破裂倍1~2日即可飞迁完毕。每平方米苔藓上的倍蚜寄生数量可达2500头,多的过万头。春迁蚜羽飞时,晴天较多,回迁成活率较高,树缝宿存的雌性蚜数量较多。发育迟缓不羽飞的倍蚜寄生在藓上可继续繁殖,即使某些倍树当年的种倍被采净,翌年仍有一些倍树挂倍。4月中旬,天气凉爽,对干母营瘿十分有利。在陕南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都适宜五倍子生产。特别是肚倍,应该大力发展。陕南完全有可能、有条件建成我国和世界五倍子高产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