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洗手液大全

黄连芦根抑菌液有什么用-黄连芦根抑菌液有什么用处

黄连芦根抑菌液有什么用-黄连芦根抑菌液有什么用处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使用化湿药后,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药”或“化湿悦脾药”。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易为湿邪所困,湿困脾胃(又称湿阻中焦)则脾胃功能失常,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困脾胃、身体倦怠、脘腹胀闷、胃纳不馨、口干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症。此外,对湿温、暑温诸症亦有治疗作用。

化湿药性味大都辛温,归入脾胃,而且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

化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1.化湿药的功效有化湿、燥湿之不同,说明作用有缓弱、强烈之异,应根据湿阻中焦之程度适当选用,以免病重药轻或病轻药重之弊。

2.化湿药主要用于寒湿中阻之症,常配合温里药同用;如为湿热之症,须配合清热燥湿药同用。此外,如兼气滞,可配行气药;脾胃失运,可配健脾和胃药;如湿邪较重,还可与利水渗湿药相配伍。

3.化湿药功能化湿、燥湿,易于耗阴伤津,故阴虚津少,舌绛光剥者宜慎用。

4.化湿药物多含挥发油成分而气味芳香,煎煮过久可降低或丧失疗效,故不宜久煎,有的则应后下。

藿香

药用唇形科草本植物广藿香Pogostemincablin(Blanco)Benth.或藿香Agastacherugosus(Fisch.etMey)O.Ktze.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脾醒湿,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等症

藿香气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湿,为芳化湿浊之要药,故适用于湿阻中焦、脘闷纳呆之症候,在临床上常与佩兰等同用。用于湿温出起,可配薄荷、茵陈、黄芩等同用。

2.用于呕吐、泄泻等症。

藿香芳香辟秽浊而能和理脾胃,适用于感受秽浊、呕吐泄泻之症,可配苏叶、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对于胃寒呕吐之症,可配半夏同用;如湿热者,可配黄莲、竹茹;脾胃虚弱者,可配党参、甘草;妊娠呕吐,可配砂仁同用。

3.用于暑湿症。

藿香微温,化湿而不燥热,又善于解暑,为解暑要药。其治暑湿之症,不论偏寒、偏热,都可应用,临床经常与佩兰配伍同用。

4.用于发热恶寒、恶寒发热、胸脘满闷等症。

本品既能化湿,又能解表,故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湿阻中焦的症候,常配伍紫苏、陈皮等同用。

此外,可治鼻渊,常可配猪胆汁等同用。

处方用名藿香、土藿香(洗净,晒干,切碎用)

广藿香(产广东者,一般认为功效较好。洗净,晒干,切碎用)

鲜藿香(新鲜者,洗净,切碎用。主要用于解暑)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鲜者加倍,煎服。

按语1.藿香气味芳香化湿辟秽而和脾胃,性味辛温,散表邪而除表证,兼能解除暑邪,为夏令要药,鲜者尤佳。又治鼻渊,颇有良效。而辛香而不过散,温熙而不燥烈,故为临床常用药也。

2.紫苏与藿香皆有发表和中的作用,

紫苏长于散寒解表,且能安胎、解鱼蟹毒;

藿香长于化湿醒脾,且能解暑、治鼻渊。

3.香薷与藿香皆为既能发表,又能解暑之药,

香薷散寒解表力佳,且能行水消肿;

藿香则化湿醒脾力优,且能治鼻渊。

方剂举例藿香正气散(《和局方剂》):藿香、厚朴、陈皮、大腹皮、桔梗、半夏、白芷、茯苓、苏叶、甘草。治外感不正之气,内伤饮食,头痛发热,或霍乱吐泻,或发疟疾。

不换金正气散(《和局方剂》):藿香、法半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治湿浊内阻兼有外感。

文献选录《药品化义》:「其气方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以此快气,除秽恶痞闷。且香能和合五脏,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进饮食,有醒脾开胃之功。」

《本草正义》:「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和胃,振动清阳妙品。......霍乱心腹痛者,湿浊阻滞,伤及脾土清阳之气则猝然撩乱,而吐泻绞痛,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

「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熙而不偏于燥热,能袪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乏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亦辟秽恶,解时行疫气。」

「藿香虽不燥烈,然究是以气用事,惟舌有浊垢而漾漾欲泛者为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

佩兰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佩兰EurpatoriumfortuneiTurcz.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平。归脾、胃经。

功效化湿醒脾,解暑。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以及口中甜腻等症。

佩兰气味芳香,善于化湿醒脾,功效与藿香相似,治疗湿阻脾胃症候,两药往往相须为用。本品气味清香,性平不温,故又为治疗湿温病症要药,常与藿香、黄芩、苡仁等药配合应用。此外,又适用于湿热内阻、口中甜腻多涎、口气腐臭之症。

2.用于暑湿症。

佩兰能醒暑化湿,用于内蕴、畏寒、发热、头胀、胸闷、胃呆等症,常配合藿香、厚朴、荷叶同用。

处方用名佩兰、佩兰叶、陈佩兰(洗净,晒干,切碎用)、鲜佩兰(新鲜者,洗净,切碎用。主要用以解暑)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鲜者加倍,煎服。

按语1.佩兰《本经》称兰草,性味辛平,气味芳香,专入脾胃,有化湿悦脾之效,又能解暑,为治疗暑湿内蕴之药,其为脾瘅要药,亦因化湿之功。鲜品用于夏令作用尤佳。

2.藿香与佩兰均能化湿和中、解除暑热,故临床往往相须配用,但

藿香性偏辛温,又能祛风寒、治鼻渊;

佩兰则性属辛平,又为湿温、脾瘅之要药。

方剂举例芳香化浊法(《时病论》):佩兰、藿香、陈皮、制半夏、大腹皮、厚朴、荷叶。治夏月霉湿,胸腹满闷,气机不畅。

辛苦香淡汤(《湿温大论》):佩兰、藿香、川朴、半夏、黄芩、黄连、枳实、滑石、苡仁。治湿温症。

文献摘录《素问?奇病论》:「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本草纲目》:「按『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本草经疏》:「肺主气,肺气郁结,则上窍闭而下窍不通,胃主纳水谷,胃气郁滞,则水唋不以时化而为痰癖,兰草辛平能散结滞,芬芳能除秽恶,则上来诸症自疗,大多开胃除恶,清肺消痰,散郁结之圣药也。」

砂仁(附:砂仁壳、砂仁花)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阳春砂AmonumvillqsumLouv.或海南砂A.longiligulare T.L.Wu或缩砂A.xanthioidesWall.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泄泻等症。

砂仁气味芳香,辛温通散,善于化湿行气,为醒脾和胃之良药,对于湿阻脾胃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呕吐泄泻等症,常配合白术、陈皮等同用;对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常配合陈皮、厚朴、木香等同用;对于脾虚气滞,可与党参、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胃虚寒,腹痛泄泻。

砂仁辛温入脾,能温中止泻,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泄泻,多与温中祛寒的干姜、熟附子,陈皮等同用。

3.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砂仁又能安胎,故适用于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症。临床上用治胎动不安,常配合白术、苏梗等同用;治妊娠恶阻,可配合半夏、竹茹等同用。

处方用名缩砂仁、西砂仁(产国外,质较差,去壳,打碎用)、春砂仁、阳春纱(产广东阳春县者,质佳。春砂仁,附去壳者;阳春砂,附带壳者。打碎用)、砂全壳砂(带壳的西砂仁,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入汤剂宜后下。

附药1.砂仁壳:即阳春砂或缩砂的果壳。性味、功效与砂仁相同,但温性略减,力较薄弱。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呕恶等症。一般用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2.砂仁花:即阳春砂的干燥花。功用及用量同砂仁壳。

按语1.砂仁气味辛温,气味芳香,化湿而能行气,故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温中而能止泻,故治寒湿为患,大便泄泻。更有行气安胎之功,能治胎动、恶阻诸症。以其入脾胃肾经,故为中下焦寒湿气滞要药。

2.前人临床处方应用熟地黄又恐其滋腻妨胃,每以砂仁拌用,诚有补而兼行之利,维亦可另用佐之,不必拘于相拌而施之。

方剂举例香砂六君汤(《医方集解》):木香、砂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治气虚痰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

文献摘录《珍珠囊》:「治脾胃气结滞不散。」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本草经疏》:「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

「若咳嗽多缘肺热,则此药不应用矣。」

《本草汇言》:「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盖气结则痛,气逆则胎动不安,此药辛香而散,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暖肺醒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所以善安胎也。」

《玉揪药解》:「和中调气,行郁消滞,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阴而化谷,呕吐与泄泻皆良,咳嗽与痰饮俱妙。善疗噎膈,能安胎妊,调上焦之酸腐,利下气之秽浊。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谓逆。」

白豆蔻(附:豆蔻壳、豆蔻花)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胸闷气滞,以及湿温初起等症。

白豆蔻气味芳香,辛温通散,功能化湿醒脾,兼能行气对湿阻气滞作用较好,可与苍术、半夏、陈皮等同用。本品气清上浮,能入肺经,又可用于气滞胸闷之症,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此外,还可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2.用于恶心呕吐。

白豆蔻能温中散寒,具有止呕作用,用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细末,常渗口中。

处方用名白豆蔻、豆蔻、紫豆蔻(带壳,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入汤剂宜后下。

附药1.豆蔻壳:即白豆蔻的果壳。功用与豆蔻相同,但温性略减,力亦较弱。适用于寒湿气滞、脘腹胀闷、胃呆、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2.豆蔻花:即白豆蔻的干燥花。功用与用量同豆蔻壳。

按语1.白豆蔻辛温而不热,芳香而气清,入肺经宣滞宽胸,入脾胃化湿行气,温中而能止呕,为中上二焦寒湿气滞之要药。

2.砂仁与白豆蔻,性味相同,皆入脾胃,均有化湿醒脾、行气宽中作用,惟

砂仁芳香而气浊,能温中止泻,且入肾经,适用于中下二焦寒湿气滞,尚有安胎作用;

白豆蔻芳香而气清,能温中止呕,且入肺经,适用于中上二焦寒湿气滞之症。

方剂举例白豆蔻汤(《沉氏遵生》):白豆蔻、藿香、陈皮、生姜。治反胃呕吐。

文献摘录《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本草经疏》:「主积冷气及伤积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有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玉揪药解》:「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秽,嚼之辛凉,清肃肺腑,郁烦应时开爽。」

《本草求真》:「本与缩砂属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不似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其它部则止兼而及之也。」

苍术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或关苍术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脚膝肿痛、痿软无力等症。

苍术温燥而辛烈,主要用于寒湿较重的症候一般以舌苔白腻厚浊作为选用的依据。由于其燥湿力强,湿去则脾胃得以健运,故称其功用燥湿健脾。临床用治湿阻脾胃,而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腻厚浊等症,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应用;用治寒湿白带,可配白芷同用。本品虽属温燥之品,然燥湿力强,又每配合清热之品以治湿热为患之证,如湿热白带,又可配知母、苦参、木头回;湿热、脚膝肿痛、痿软无力,可配黄柏、牛膝、苡仁等同用;湿温病证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肢体关节疼痛。

本品既能温燥除湿,又能辛散祛风,散除经络肢体的风湿之邪,对寒湿偏重的痹痛尤为适宜,可配合羌活、独活等同用。

3.用于风寒表证。

本品辛散,兼能散寒解表,适用于感受风寒湿邪的头痛、身痛、无汗等症,常与羌活、细辛、防风等同用。

4.用于夜盲、眼目昏涩。

苍术生用有明目之功,为治夜盲要药,可与猪肝或羊肝、石决明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气味芳香,又能辟秽,民间每于夏历端午节用苍术与白芷在室内同燃,用以辟疫。经近人实验,此法确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处方用名制苍术(用米泔水浸透,再蒸黑,减少辛燥之性。)

炒苍术(用麸皮拌炒至微**为度,减少它辛燥之性。)

生苍术(用米泔水浸润,切片,晒干。药性较辛燥。)

茅术、炒茅术、焦茅术、灸茅术(麸皮拌炒)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苍术苦温,能入脾胃,燥湿健脾,以除寒湿中阻之症;辛香且主行散,祛风胜湿,以治风湿痹痛之候。兼能发散除风湿在表,且可明目愈雀目夜盲。

2.苍术性偏温燥,易于伤阴,以湿浊内阻、舌苔厚腻者用之为宜。如阴虚有热、大便燥结及多汗者,不宜应用。然雀目夜盲之症则不必拘于有湿才可应用的说法。

方剂举例平胃散(《和局方剂》):苍术、知厚朴、陈皮、甘草治呕吐腹泻,上腹部痞满疼痛。

二妙散(《丹溪心法》):苍术、黄柏。治下肢红肿疼痛,痿弱无力。

白虎加苍术汤(《活人书》):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术。治湿温,汗多,身重足冷;或湿痹化热,以及夏秋季高热,具头重如裹,胸闷,口渴不欲饮,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者。

神术散(《和局方剂》):苍术、高本、白芷、细辛、羌活、川芎、甘草、生姜、葱白。治外感风寒湿邪,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

文献摘录《本草通玄》:「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术,补中除湿,其力不胜白术。大抵卑坚之土,宜以白术以培之,敦阜之土,宜于苍术以平之。」

《药品化义》:「味主辛散,性温而燥,燥可去湿,专入脾胃,主治风寒湿气,山岚瘴气,皮肤水肿,皆辛烈逐邪之气也。统治三部之湿,若湿在上焦,易生湿痰,以此燥湿行痰;湿在中焦,滞气作泻,以此宽中健脾;湿在下部,足膝痿软,以此同黄柏治痿,能令足膝有力;取其辛散气雄,用之散邪发汗,极其畅快。」

《本草正义》:「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切上切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霾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胸膈满闷,甚则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而脾家郁湿,或为胀,或为肿满,或为泻泄疟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肿,或积滞而二便不利,及湿热郁蒸,发为疮疡流注,或寒湿互结,发为阴疽酸痛,但有什浊不可见证,茅术一味,最为必需之品。是合内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厚朴(附:厚朴花)

药用木兰科乔木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行气,降逆平喘。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以及气滞胸腹胀痛,便秘腹胀,梅核气等症。

厚朴既能温燥寒湿,又能行气宽中,为消胀除满之要药,常与苍术、陈皮等配合用于湿困脾胃、脘腹致胀满等症。本品行气作用较佳,对气滞胸腹胀痛,可配木香、枳壳同用;便秘腹胀,可配大黄、枳实同用;治痰气互结梅核气,可配苏叶、半夏等同用。

2.用于痰湿咳嗽等症。

厚朴又能温化痰湿,下气降逆,故可用于痰湿内蕴、胸闷喘咳,常与苏子、半夏,或麻黄、杏仁等同用。

处方用名厚朴、制川朴、制厚朴(用生姜、苏叶煎汁,趁热拌入,细匀拌透,干燥后用。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功。)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厚朴花:即厚朴的花蕾。功能宽中利气,化湿开郁,适用于湿阻气滞所致的胸痞满及肝胃气郁、胃脘疼痛等症。一般用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按语1.厚朴苦温,性燥味辛善散,能燥除脾家之湿浊,行散胸腹之气滞,无论有形、无形,凡属胀闷之症咸可用之,为燥湿行气、除满消胀之良药。复能下气平喘,以治痰湿咳喘之症,但内热津枯者忌用。

2.苍术、厚朴苦辛而温,性均温燥,善治寒湿中阻之症,唯

苍术燥性较烈,燥湿而健脾,且能祛风胜湿以治痹痛、发散以解表、明目而治夜盲之证;

厚朴则燥湿以行气,除满消胀之力佳,且能下气平喘以治喘咳之疾。

方剂举例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厚朴、大黄、枳实。治腹满而大便秘者。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治七情郁结,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闷不舒的“梅核气”;或痰湿壅阻,胸满气急;或中脘痞痛,伴有呕吐者。

连朴饮(《霍乱论》):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山栀、芦根。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湿涤痰。

心腹气痛丸(《上海市药品标准》):麝香、冰片、朱砂、珍珠、琥珀、木香、佛手、川朴、陈皮、沉香、降香、橘红、桃仁、三棱、莪术、乳香、蒲药、延胡索、郁金、鸡内金。治气滞不舒,胸腹胀痛,突然发作者。

文献摘录《本草经疏》:「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状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耆致成喘胀,诚为要药。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

《本草汇言》:「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滞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胃气上逆,恶心呕秽,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

草豆蔻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近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行气,温胃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

本品性味辛温,气味芳香,而温燥之性较强,功能燥湿行气,可用于湿阻脾胃之脘腹胀满,尤以寒湿偏盛者为宜,常与川朴、砂仁、陈皮等配合应用。

2.用于寒湿呕吐。

本品辛温散寒,专入脾胃,又能温中止呕,用治寒湿郁滞呕吐,常与半夏、生姜等配伍应用。若是寒湿脚气兼有呕吐者可配吴茱萸、槟榔等同用。

处方用名草豆蔻(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方剂举例草豆蔻散(《证治准绳》):草豆蔻、紫苏、赤茯苓、前胡、木通、槟榔、吴茱萸、半夏、枳实。治脚气呕逆,胸中满闷,不下饮食。

文献摘录《本草衍义补遗》:「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

《名医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本草纲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

草果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草果Amomumtaso-kocrevostetLemarie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散寒,截疟。

临床应用1.用于寒湿中阻、脘腹胀满、吐泻等症

草果香浓辛烈,有较强的燥湿散寒功效,可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及呕吐腹泻等症,可与草豆蔻、厚朴、苍术等同用。

2.用于疟疾。

草果又能截疟,药性温燥,以治寒湿偏盛之疟疾为宜。对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尤为常用,可与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处方用名草果、草果仁、炒草果仁(炒,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方剂举例草果饮(《证治准绳》):草果、高良姜、厚朴、藿香、半夏曲、丁香、青皮、生姜、大枣治寒湿内积,胸腹胀痛。

达原饮(《温疫论》):槟榔、厚朴、芍药、黄芩、草果、甘草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先憎寒而后发热,继而但热不寒,或发热傍晚益甚,头疼身痛,脉数。

文献摘录《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

《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

「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霾湿浊之蕴崇。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

《本草求真》;「草果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其它具有化湿功效的药物

1.化湿:扁豆(补虚药)

2.化痰湿:石菖蒲(开窍药)

3.清化湿热:海桐皮(祛风湿药)

4.温燥寒湿:白芷(解表药)、橘皮(理气药)、半夏、南星(化痰止咳平喘药)、白术(补虚药)。

口臭怎么办

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区分与治疗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许多家庭都备有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有的人患感冒后吃了不少药,但病症并没减轻。关键在于没有辨证用药。中医认为感冒一般可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大类。这两种感冒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及用药差别很大。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药。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毒散》。服中成药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患风寒感冒也可服用验方:葱白5节、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红糖30克,煎汤分三次服用。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3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 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如何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最近经常听到朋友说感冒啦,在喝板蓝根,在喝抗病毒口服液,喝金银花,在喝凉茶等。我一般都会劝告朋友,你没正确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为什么这么说呢,最近时间广东天气降温,这时候受凉感冒,十之八九是风寒感冒。就是吹风受凉了呗。通常在休息不好,身体虚弱,以及穿衣不足,大汗吹风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中医将常见的感冒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其实很多朋友都分不清什么是风寒感冒,什么是风热感冒。风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风寒感冒属于太阳经症,太阳开机受阻。其特征症状为:* 后脑强痛,就是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 怕寒怕风,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 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带点黄。如果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开始流清涕,这也属于风寒感冒* 舌无苔或薄白苔* 如果你会把脉,你应该可以测到脉像是浮紧,浮脉的意思是阳气在表,轻取即得。我到药店,很奇怪地竟然没有找到合适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是需要出点汗(中医称辛温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打一场篮球(如果你还有力气的话)、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吃个辣辣的麻辣火锅等等。风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汤,伤寒论首方,也称和剂之王(麻黄汤也主治风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下面我将抄录桂枝汤的组方,有心的朋友可以记下来,以备不时之需。桂枝 10g 白芍10g 炙甘草 6g 生姜 3片红枣 6枚很简单的一条方,不过两三元钱。师父说过,学懂了桂枝汤,就学会了如何开方治病,真值得好好研究。风热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便秘两天以后,喉咙痛一两天,然后出现感冒症状,这就是风热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热邪,首先犯肺)。为什么便秘会引致感冒?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排便不畅,大肠影响肺就出现感冒症状啦。同样反过来,风寒感冒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对对症也会外邪内进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实风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医属于变症,属于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随便使用止泻药。风热感冒的症状:* 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痰通常**或带黑色。* 浓涕,通常*** 舌苔带点**,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体通常比较红。* 便秘* 身热、口渴、心烦* 脉像通常为数脉或洪脉,就是脉搏比正常的为快,为大。搞清楚了风热感冒成因,治疗很简单,大多数情况就是通便(再配合清热解表药物,通常很快见效)。方法很多,喝点凉茶;吃些清热解毒药板蓝根等。中成药有三,银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板蓝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疗风热感冒的金银花口服液之类的。阳明经症的代表方剂是白虎汤,不过我不主张大家随便用,属于猛药之一,这里也不抄录了。最后澄清几点朋友们可能会搞混的概念。* 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风热感冒,病毒是西医的提法,中医更关注的是人体。所以有些医生将病毒性感冒等同于风热感冒来治疗是不正确的。* 喉咙痛并不是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关键,风寒感冒很多时也会引致喉咙痛的。* 同样的,咳嗽和流涕还有发高烧也不能作为这两种感冒的区分。* 不要同时进行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这是两种是不同的治疗体系,开了抗生素了,就没必要再喝姜糖水啦。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想办法给身体降温,一个是想办法让身体出汗,几乎是反着干,身体能受得了吗?这既会减低中医效果,也会降低西医疗效

上消肺热津伤型有哪些医治方法?

再加一方偏方: 口臭:芦根*(鲜、干均可)一两,煎汤一碗加冰糖适量内服,一日一次,早晨空服,连服一星期。清火解毒,治内热胃火。

请用如下偏方几样:任你挑选其中对口的。

1、胃火口臭:多由火热之邪犯胃所致。其证除口臭外,每兼面赤身热,口渴饮冷,或口舌生疮,或牙龈肿痛,流脓出血等。应清泻胃火。宜用清胃散(黄连、升麻、生地、丹皮、石膏、当归)治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2、食积口臭:多由过饱伤胃、缩食停滞胃中引起。其证口出酸腐臭味,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嗳气口臭等。应消食导滞,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均可随症选用。

 3、热痰口臭:多由热痰犯肺或热痰郁久化脓化腐引起。其证除口臭外,每兼咳吐痰浊或脓血,胸痛短气等。应清肺涤痰。未化脓化腐者,宜用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萎)治之;化脓化腐者,宜用千金苇茎汤(桃仁、苇茎、冬瓜子、苡仁)加味治之。

 4、虚热口臭:多由阴虚生内热所致。口臭而兼见鼻干,干咳,大便干结,为肺阴虚弱之候。当清润肺脏,宜用清燥救肺汤(石膏、桑叶、杏仁、枇杷叶、人参、麦冬、阿胶、胡麻仁、甘草)化裁治之;口臭而兼见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肌肉跳动,爪甲不华,为肝之阴血亏损。当补益肝之阴血。用酸枣仁汤(酸枣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合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加减治之,其效颇佳。口臭而兼见腰腿酸软,多梦遗精,口干咽燥,夜间尤甚,为肾阴虚损,相火妄动之证。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久服必验。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中医治法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用药]选用具有清热润肺生津作用的药物,如天花粉、芦根、瓜蒌、玄参、沙参、麦冬、黄芩等。

[主方]消渴方:生地,天花粉,玄参,知母,葛根,黄连,麦冬,乌梅,五味子。

中药处方

(1)合二冬汤加减

[主治]花粉以生津清热,天冬、麦冬养阴生津,黄芩、知母以清肺热,配合黄连清胃热,生地滋肾阴,沙参益气生津,诸药相伍,共达清肺润燥、生津止渴、兼顾胃肾之功。

[处方]生地30克,麦冬15克,天冬10克,黄连3克,知母10克,天花粉30克,沙参20克,生藕汁60毫升,黄芩10克。

[用法]水煎服。花粉为传统治疗消渴之要药,宜重用。生地、黄连之配合,生地必10倍以上于黄连,则黄连之苦燥被制,而专清热之功。

(2)白虎人参汤

[主治]烦渴引饮,喜饮冷水,汗出量多或上半身汗,兼疲乏、苔黄而干,脉洪大而无力者,则属肺胃热盛、耗伤气阴。采取清泻肺胃、益气养阴。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粳米30克。

[用法]水煎服。方中生石膏、知母甘寒,清肺胃之热而又可生津止渴。其中石膏、人参、知母同用,为治消渴病之常用组合,若用党参或沙参其效大减。

(3)合白虎汤

[主治]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红、苔黄,脉滑数。

[处方]黄连6克,生地15克,天花粉15克,生石膏20克,知母15克,麦冬20克,甘草6克,玄参15克,葛根20克,桃仁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如上症合并乏力气短,烦渴不止,脉细无力,为气阴两虚,可加人参或黄芪、黄精、五味子,去黄连,以益气养阴。

(4)降燥润肺汤

[主治]用于糖尿病燥热伤肺者。

[处方]生石膏30克,条黄芩10克,地骨皮、知母各15克,天门冬、麦门冬、天花粉、粳米各20克,生甘草8克。

[用法]水煎服。

(5)竹叶石膏汤

[主治]适用于消渴病胃热炽盛,消谷善饥者。

[处方]竹叶15克,石膏30克,麦门冬15克,半夏9克,人参、炙甘草各5克,粳米15克。

[用法]水煎,去渣,入粳米,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每日1剂,日服2次。

(6)生津止渴汤

[主治]生津止渴,活血温阳。适用于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等阴虚燥热证者;或诊断为消渴病(糖尿病)。

[处方]淮山东50克,生地25克,知母20克,玉竹15克,石斛30克,红花10克,附子5克,肉桂5克,沙苑子20克,猪胰1具。

[用法]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放火上煎煮30分钟,共煎3次,将煎出的药液和匀。猪胰切碎。药液早、晚各服1次,猪胰分3次生吞。偏上消,加天冬25克,麦冬25克,沙参15克;偏中消,加生石膏50克,天花粉15克;中气不足,加人参10克,黄芪30克;偏下消,加山萸肉15克,枸杞子15克,五味子15克。

(7)气阴固本汤

[主治]益气养阳、阴,生津止渴。适用于糖尿病。

[处方]黄芪20克,淮山药2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苍术10克,麦科10克,五味子8克,五倍子8克,生牡蛎20克,云苓10克,花粉10克,葛根10克,山萸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8)健脾化瘀丹

[主治]健脾益气,生津摄气,化瘀生新。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处方]白术150克,淮山药230克,太子参180克,天花粉200克,石斛100克,丹参180克,赤芍150克,鬼箭羽200克,地骨皮120在,黄芪2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0”号胶囊,每粒0.5克,每次5粒,每日服3次,1个月为1疗程。若口渴甚,加水参、玄参;多食,加生石膏;多汗,加牡蛎;失眠,加龙骨、炒枣仁;五心烦热,加黄柏;胸胁胀满,加紫胡、枳壳;胃热津伤甚,加水参;血脂高,加山楂、虎杖;眼底改变,加草决明、石决明;皮肤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

(9)益气滋阴清热降糖汤

[主治]益气养阴,清热生津。适用于糖尿病。

[处方]生地15克,黄芪15克,葛根10克,天花粉10克,玄参10克,牛膝10克,石斛10克,黄连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10)两瓜饮

[主治]清热生津,利水降浊。适用于糖尿病口渴、尿浊症。

[处方]西瓜皮15克,冬瓜皮15克,天花粉12克。

[用法]加水煎服,每日2剂,每次半杯。

(11)消渴汤

[主治]消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处方]生猪胰子10克,生地、山药各30克,山芋肉、黄芪各15克。

[用法]食肉,饮汤。

(12)猪胰汤

[主治]益气健脾、润燥止渴。主治因中气不足、气不化津而致气津两虚之消渴。

[处方]猪胰子1个,苡米30克,黄芪60克,淮山药120克。

[用法]取汁饮用,不拘时间。

(13)玉液汤

[主治]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处方]生山药30克,花雕芪15克,知母15克,生内金6克,葛根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

[用法]水煎服。

(14)增液汤

[主治]滋阴清热,润燥通便。阳明温病。症见津液不足,大便秘结,脉沉细无力。

[处方]玄参30克,麦冬24克,生地24克。

[用法]水煎服。

(15)消渴方

[主治]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热在肺经,烦渴欲饮,尿频,舌边尖红,苔薄黄少津,脉数。

[处方]天花粉30克,黄连3克,生地黄30克,藕汁、姜汁、人乳、蜂蜜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

针灸治疗

[治法]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背俞穴为主。中刺激。针用补泻兼施。

[处方]肺俞、太渊、少商、鱼际、合谷、膈俞。

[方义]口渴多饮,热伤肺津,取肺俞,清泄上焦火热之邪;肺之原穴太渊可补益肺阴;取少商、鱼际,清泄肺热;加膈俞血会,益血生津;阳明热盛,口干舌燥,取合谷,清泄阳明经之热。热邪去,津液生,烦渴则止。

[做法]胃俞、水泉、列缺、内庭可参酌配用。

饮食疗法

(1)宜食食物

上消病位偏上,主要在肺,康复时,应以养阴清热、润肺止渴为法,宜食用鲜番石榴、苦瓜、葛根等食物。

(2)忌食食物

罗汉果性味甘、凉,具有清肺润肠的作用。但是,罗汉果含有较丰富的果糖,糖尿病患者食用后可导致体内的血糖升高,加重病情。所以,夏季糖尿病患者忌食罗汉果。

食疗药膳

(1)炒菠菜

[原料]菠菜250克,植物油25克,精盐、味精、葱片、姜末、花椒各适量。

[做法]菠菜择洗干净,切成3厘米长的段,用沸水稍烫后捞出,然后用冷水过凉。起油锅,待油热时,下入花椒炸出香味捞出,再放入葱片、姜末稍炸,下入菠菜煸炒片刻,加入精盐、味精,炒匀即可。

[功效]清热泻火,润燥调中。适宜于糖尿病伴高血压属火盛津亏者食用。

(2)芹菜煮豆腐

[原料]芹菜100克,豆腐250克,葱花、姜末、精盐、味精、五香粉、湿淀粉、麻油各适量。

[做法]将芹菜去根、叶洗净,下沸水锅中焯一下,捞出切成小段(长约1厘米),盛入碗中备用。将豆腐漂洗干净,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待用。烧锅置火上,加植物油,中火烧至六成热,加葱花、姜末煸炒出香,放入豆腐块,边煎边散开,加适量清汤,煨煮5分钟后加芹菜小段,改用小火继续煨煮15分钟,加精盐、味精、五香粉,拌匀,用湿淀粉勾薄芡,淋入麻油即成。

[功效]宽中益气,清热降压,降血糖。适宜于燥热伤肺型糖尿病,对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病的中老年患者尤为适宜。

(3)芹香炒鳝丝

[原料]芹菜200克,香干50克,黄鳝丝150克,葱花、姜末、料酒、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芹菜去叶理好,洗净后切成段,用开水焯一下;香干洗净,剖片后切成香干丝;黄鳝丝洗净,切成段,放入烧至六成热的植物油锅中煸炒,加入葱花和姜末煸出香味,烹入料酒炒后,再加入芹菜段和香干丝,急火翻炒片刻,下入精盐、味精及清汤各少许,用大火快炒几下即成。

[功效]清热利湿,平肝降压,降血糖。适宜于各类型糖尿病患者,对中老年人阴虚阳浮、胃燥津伤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适宜,对兼有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病者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4)川贝炖雪梨

[原料]川贝母5克,雪梨2个,糯米50克,陈皮5克,冬瓜30克。

[做法]把川贝母打成细粉,雪梨梨皮切块,糯米淘洗干净,陈皮洗净切丝,冬瓜洗净,切成4厘米长的块。把冬瓜、陈皮、雪梨放入蒸碗底部,把糯米放在上面,加水淹过糯米。把蒸碗置武火大汽上蒸50分钟即可。

[功效]滋阴生津,润肺止渴。适宜于胃燥津伤糖尿病、口咽干燥、心烦口渴、盗汗、大便干结等症。

(5)菠菜炒猪肝

[原料]菠菜250克,猪肝200克。

[做法]将菠菜用底油煸炒,火要旺,锅要滑,稍煸即盛起。将猪肝切片清炒,然后放入菠菜同炒,加调味品适量调味,炒熟即食。

[功效]止渴润燥,止血通便,降压,疗疮。适宜于糖尿病伴发高血压、痔疮、出血、便秘等。

(6)蛋包西红柿

[原料]鸡蛋3个,西红柿150克,黄油30克,牛奶50毫升,葱头15克,食用植物油、精盐各适量。

[做法]磕开鸡蛋,放入瓷碗内,加入牛奶、精盐,共搅匀成蛋糊备用。新鲜西红柿,用清水洗净,用沸水汆一下,去皮,挤去籽及水分;葱头洗净,切碎备用。起煎盘,将黄油烧化,放入葱头煸炒,炒至微黄时,加入西红柿炒透,起锅装盘。将食用油烧至六成热时,倒入已制好的鸡蛋糊,转动煎盘,使鸡蛋糊成一饼状,待其完全凝结时,将炒熟的西红柿放于蛋饼的中间,把蛋饼两边叠起,成椭圆形,再翻动数次,使蛋饼两面上色即可装盘食用。

[功效]清热止渴,降脂降糖。适宜于高血糖病、高血压、冠心病、肾炎、肝炎等。

(7)苦瓜炒胡萝卜

[原料]苦瓜150克,胡萝卜150克。

[做法]苦瓜切片,胡萝卜切丝,油炒,常法调味。

[功效]清热解暑,降糖。适宜于暑天烦渴、糖尿病患者。

(8)芹菜瘦肉炒腐竹

[原料]芹菜200克,腐竹50克,猪瘦肉50克,葱花、姜末、黄酒、酱油、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腐竹用温水泡发,沥去水分,入沸水锅中焯透,切成3厘米长的小条。将猪肉洗净后切成薄片,盛入碗中。将芹菜择洗干净,去叶后切成3厘米长的小段。炒锅置火上,加植物油,烧至六成热时加葱花、姜末煸炒出香,加肉片熘炒,烹入黄酒,加腐竹条及芹菜段,不断翻炒,加适量清汤,并加酱油、精盐、味精,再炒至肉片熟烂即成。

[功效]清热润燥,平肝潜阳,益气降糖。适宜于阴虚阳浮型糖尿病,对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病的中老年患者尤为适宜。

(9)蒜蓉拌黄瓜

[原料]嫩黄瓜400克,大蒜头30克,精盐、酱油、味精、麻油葱花、姜末各适量。

[做法]将嫩黄瓜用清水反复洗净外表皮,放入沸水锅中烫一下,捞出,用刀顺剖为两半,连瓜瓤斜切成片,码放入盘碗内,待用。大蒜剥去外皮,切碎,拍成蒜蓉,放入碗中,加精盐、酱油、味精、麻油、葱花、姜末,调匀,倒入盛放黄瓜的盘中,拌匀即成。

[功效]清热解毒,消脂减肥,润燥降糖。适宜于阴虚阳浮、燥热伤肺型糖尿病,对Ⅱ型糖尿病的中老年患者伴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等症者尤为适宜。

(10)清炖鲫鱼

[原料]鲫鱼250克,肉汤250克,熟鸡脯肉50克,火腿15克,冬菇、料酒各5克,葱、姜、盐各5克,味精2克。

[做法]先将冬菇用热水发好,去蒂,切成小块;火腿、熟鸡脯肉切成薄片;姜、葱切成细丝。鲫鱼去鳞,去鳃,去内脏,洗净,用刀在鱼的两侧划上斜棱形的刀口,刀深到鱼肉的一半即可,不要切透,便于入味;然后撒上盐、味精少许,浸泡约30分钟。把鸡汤放入砂锅,用武火烧开,放入鱼及火腿片、熟鸡脯肉、冬菇、姜丝、葱末等佐料,文火炖10分钟,待煮开时,鱼肉即已熟透,洒料酒,加剩下的盐、味精等略煮,即可出锅。鱼摆在盘中,其他佐料取出,摆在鱼身上,并将汤倒在鱼盘中即成。

[功效]滋阴润燥,祛燥消渴,降血糖。适宜于糖尿病患者以及肺燥久咳、乏力倦怠等症。

(11)烩鸡丝

[原料]鸡脯肉100克,冬笋50克,姜末4克,植物油100克(实耗15克),淀粉10克,肉汤300克,蛋清1个,盐8克。

[做法]鸡肉切成薄片,再切成丝,用蛋清和5克淀粉拌匀;冬笋切成细丝。油锅烧热后,旺火煸炒鸡片,炒至发白起出,沥去油。另在沙锅中放入鸡汤、冬笋丝等佐料煮开,加入剩下的一半淀粉汁和炒好的鸡片,煮开后盛入汤碗中即成。

[功效]行气降糖,生津止渴。适宜于糖尿病患者,体弱多尿、阴虚盗汗者食用更佳。

(12)酒醉冬笋

[原料]冬笋500克,上好白酒、鸡汤各25克,鸡油20克,胡椒面、盐、葱、姜各适量。

[做法]把冬笋切成薄厚均匀的扇形状,投入沸水锅中焯一下再捞出。把冬笋片、盐、葱、姜、鸡汤、鸡油、白酒装在一个小盆里,用保鲜纸密封,放入蒸锅蒸一刻钟,取出凉凉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平肝去脂,延年益寿。适宜于糖尿病、脂肪肝及肥胖病。

(13)西瓜皮炒胰片

[原料]西瓜皮150克,猪胰100克,黄酒、精盐、味精、五香粉各适量。

[做法]将西瓜皮洗净,削去薄层外皮,切成细丝,用精盐少许腌渍30分钟,挤去渍水,放入碗中备用。将猪胰洗净,切成薄片待用。将炒锅置火上,加植物油烧至六成热,加葱花、姜末熘炒出香,加胰片熘炒,烹入黄酒,加西瓜皮丝,急火熘炒至胰片熟烂,加精盐、味精、五香粉,继续翻炒片刻即成。

[功效]清热生津,补虚止渴。适宜于各种类型糖尿病。

(14)素炒凤尾菇

[原料]凤尾菇500克,生姜、葱白、麻油、植物油、芡粉、盐各适量。

[做法]将凤尾菇剪去菇脚,洗净,把大朵的凤尾菇切成小块,用开水拖过,滤干水分备用。起油锅,下姜丝、葱白爆香,放入风尾菇,调味,下芡粉炒匀,装碟后淋入麻油即成。

[功效]清热润燥、健脾化痰。适宜于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者。

(15)粉皮拌黄瓜

[原料]干粉皮100克,黄瓜100克,麻酱、精盐、蒜蓉、醋、麻油各适量。

[做法]将黄瓜洗净,切丝。粉皮放入盆内用热水泡软,切条。麻酱加凉水调开,待用。将粉皮、黄瓜放入盆内,加入麻酱、精盐、蒜蓉、醋、麻油,拌匀即成。

[功效]清热利尿,生津降糖。适宜于胃燥津伤型糖尿病。

(16)苦瓜酿肉

[原料]鲜苦瓜500克,猪肉150克,虾米、香姑各24克,鸡蛋清、面粉、淀粉、大蒜、胡椒粉、调料各适量。

[做法]把苦瓜洗净切去两头,去掉瓜瓤切成段,放入锅中加水煮熟,捞出放入冷水盆中浸凉,沥水,再将猪肉、虾米、鸡蛋清、面粉、盐等制成馅,用这些制成的馅把每段苦瓜装满,两头用淀粉封口。用烧至八成热的食用油将其炸至淡**。捞出加入炸好的大蒜瓣和酱油,然后上笼屉蒸熟;片刻之后,取出撒入胡椒粉,淋上香油即可。

[功效]清热、祛暑、明目。

(17)肉丝炒苦瓜

[原料]苦瓜280克,瘦猪肉、红辣椒各40克,生粉、白糖、花生油、调料各适量。

[做法]瘦肉洗净切丝,用湿淀粉和盐浆好;苦瓜去瓤洗净切丝;红辣椒去籽、把,洗净切丝。将油烧至四成热,把肉丝滑过后出锅沥油;锅留少许底,放入小辣椒,将苦瓜炒6分钟,加少许精盐;将肉丝倒入锅中翻炒,再加入姜丝、白糖、酱油、醋调匀即可。

[功效]清热祛暑,除湿开胃。适宜于糖尿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

(18)玉米须炖龟

[原料]玉米须100克,乌龟1只,葱、盐、黄酒各适量。

[做法]将乌龟放入热水中,排出尿液,再放入开水中烫,去头、爪及内脏。玉米须洗净,放入纱布袋中,扎紧袋口。将乌龟(连甲)、纱布袋放入砂锅内,加葱、盐、黄酒、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炖熬至熟,去纱袋即成。

[功效]润燥止渴,降血糖。适宜于糖尿病伴高血压,症见口渴多饮眩晕者。

猪巴氏杆菌病用什么药?治疗巴氏杆菌首选药物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特征。大多数由病毒引起,少数为细菌所致。若全身症状较重,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者,称为“流行性感冒”。感冒是感受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最易转变他症,为常见外感症之一。现代医学的普通感冒、病毒性、流行性感冒以及细菌性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与中医学感冒或时行感冒相似。

方一苏杏丸

出处《土、单、验方选编》

组成苏叶10份,杏仁5份。

功用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性流感、感冒,症见恶寒、咳嗽者。

方解苏叶发汗解表,杏仁润肺止咳,二者合用共奏解表止咳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苏叶煎剂具有解热和抗菌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紫苏成分石竹烯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对丙烯醛或枸橼酸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小鼠酚红法实验表明有祛痰作用,紫苏成分沉香醇也有平喘作用。

用法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或打成片剂,每服2钱,日服2到3次,温水送服。

方二败毒散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柴胡6克,前胡6克,太子参6克,川芎6克,枳壳6克,茯苓6克,桔梗6克,羌活5克,独活5克,薄荷3克,生姜3片。

功用扶正祛邪,祛风解表,开肺降气。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本方是益气扶正解表的方剂,适用于感冒风寒湿邪而体虚不耐发散的病症。方中羌活、独活、川芎、生姜发散风寒湿邪,羌、独、川芎又善除头、身之痛;柴胡、薄荷升清透表,能散肌表之热;前胡、枳壳、桔梗下气化痰,可除咳嗽胸闷等症;党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尤其是在表散药中配用太子参一味扶正祛邪,可鼓邪从汗而解。前人以感冒时行,为疫毒所致,故以“败毒”名方。

药理柴胡有较明显的解热、镇静、抗惊厥、镇痛、镇咳作用;前胡有较强的祛痰作用,能显著增加呼吸道的黏液分泌;羌活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和抗菌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三流感合剂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板蓝根30克,鱼腥草30克,茵陈蒿30克,贯众15克,虎杖15克,牛蒡子10克,黄连10克,薄荷10克(后下)。

功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疏风利湿。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方中板蓝根、鱼腥草、茵陈蒿、贯众清热解毒,牛蒡子、薄荷利咽消肿,虎杖、黄连疏风利湿,本方虽以清热解毒药为主,但清中寓散,表里双解,并入渗利之品,故有清热解毒、疏风利湿等功效,与本病大多由于感受风热疫毒,且多兼夹湿邪的病因病机吻合,故获效显著。

药理板蓝根、鱼腥草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免疫增强的作用;茵陈蒿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贯众、虎杖有抗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剂对金**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四一马煎

出处《福建中医》

组成一枝黄花50克,马鞭草50克。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活血散瘀。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一枝黄花功善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浙江省民间多用于以治疗上感咽喉肿痛,效果显著;马鞭草功能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两药配伍,对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用于发热、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

药理一枝黄花煎剂对金葡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红色癣菌及禽类癣菌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并能缓解喘息症状、有祛痰作用;马鞭草水及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水煎剂有一定的镇咳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五感冒退热饮

出处《甘肃中医》

组成羌活10克,薄荷6克,防风10克,青蒿15克,板蓝根20克。

功用发汗解表退热。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

方解方中羌活、防风发汗力强,解表力胜,辅以苦寒味芳的板蓝根、青蒿,辛凉解表的薄荷,既发挥了辛温解表的特长,又可避免其助热、过度耗散之弊,诸药合用,旨在汗出邪除,邪随汗解。

药理防风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对溶血型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葡菌、产黄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青蒿有平喘、抗变态反应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六感冒平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黄芪25克,板蓝根25克,藿香15克。

功用疏表解毒,益气健脾。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气虚者。

方解方中板蓝根、藿香功能清热解毒,发散风邪;黄芪益气固表,三味配合,共奏疏表解毒,益气健脾之效。

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板蓝根、藿香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故对上呼吸道感染气虚者有良效。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七加味麻杏石甘汤

出处《福建中医药杂志》

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45克(先煎),杏仁10克,甘草6克,羌活10克,荆芥10克,板蓝根30克,前胡10克,炒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后下)。

功用宣泄肺卫,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型感冒。

方解麻杏石甘汤乃治疗喘咳(寒包火证)的名方,加入羌活、荆芥、板蓝根、前胡、炒牛蒡子、薄荷,其宣泄肺卫,清热解毒之力尤胜。

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板蓝根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羌活与板蓝根配合,即羌蓝汤,据称其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更强。

用法每剂药服头煎(不服2煎),日2剂,连服2天,热退停服。

方八蝉蚕解表汤

出处《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组成蝉衣10克,僵蚕10克,板蓝根10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薄荷9克,芦根15克。

功用清热解毒,透邪外达。

主治风热感冒。

方解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蝉衣、僵蚕疏风清热解毒;桑叶、薄荷、芦根透邪外达。寓清于疏之中,清润结合,宣散有致。

药理蝉衣、僵蚕有抗惊厥作用、镇静作用、解热作用;连翘在体外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如金**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等。

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15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根据病情轻重,每日1~2剂,分2~4次温服。

按语若高热神昏,加生石膏、知母、清瘟散;身热恶寒头痛,加菊花、钩藤、清化散;身疼、四肢疼痛,加桑枝、忍冬藤;咽红肿痛,加马勃、公英、牛蒡子;咳嗽,加杏仁、贝母,口渴不欲饮水,芦根加倍;有热便稀,加葛根、泽泻;烦躁不寐,加竹叶芯、莲子心、连翘心、元参心;鼻衄,加白茅根、大小蓟。

方九暑令感冒合剂

出处《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组成香薷8克,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炙枇杷叶12克,鸭跖草15克。

功用宣散表卫,清暑热。

主治夏季感冒,高热头痛,胸闷脘痞,身体重痛或咽痛,咳嗽,或身痛无汗,舌质红苔薄腻微黄,脉象濡数。

方解本方系宗黄连香薷汤意,加减化裁而定。方中香薷、厚朴取自于黄连香薷汤,合佩兰功在解署除湿,枇杷叶则具有保金肃肺之长,鸭跖草倍其清热泻火之力,以保无虞。

药理香薷、藿香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直接抑制流感病毒;鸭跖草抗炎、抗细菌内毒素。

用法每剂加水适量,浸泡半小时,武火煎煮10分钟,过滤取药液备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若入暮高热不减,可酌情加服1剂,再分2次温服。

按语若患者体温高于39.6℃,必须在方中加入黄连5克,咽红肿痛明显时,可加入板蓝根12克。

这些中药的作用是什么

猪巴氏杆菌病有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呈现急性败血症症状,常忽然亡。急性型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咳嗽,流鼻液,可见脓性结膜炎。慢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症状。无论是哪种类型,一旦发明猪有感染该病,都应及时用药治疗。

1、20%磺胺噻唑钠,20-40ml(50kg 体重剂量),1次肌内注射,每隔4-8小时注射1次,普通治疗不少于2-4次。

2、磺胺噻唑,6-10g(50kg体重剂量),加适量水,1次灌服,每日2 次。

3、青霉素40-80万IU(50kg 体重剂量),链霉素50-100万IU,注射用水10-20ml。混合1 次肌内注射,每隔6-8小时注射1次。

4、盐酸土霉素30-40mg/kg 体重,用葡萄糖生理盐水稀释,静脉或肌内注射,每日2 次,连用数日。

5、链霉素,25-50mg/kg ,每日1 次,肌内注射。

敏感药物:

1、头孢菌素类。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等。

2、氟喹诺酮类。乙基环丙沙星等。

3、青霉素加链霉素。

4、林可霉素加壮观霉素。

5、重方磺胺。

处方1:射干、山豆根、金银花、牛蒡子、寒水石各30g,连翘24g,马勃18g,僵蚕15g,甘草9g(架子猪用量)。水煎去渣,早晚分服。

处方2:大青叶、大黄、葶苈子、山豆根、麦冬、黄芩、龙胆草、生石膏各15-25g。水煎服。+

处方3:银花、荆芥、连翘、野菊花各25g,山豆根、桔梗、知母、芒草、桅子各15g,芦根10g。水煎取汁加蜂蜜100g,喂服。

处方4:大黄、芒硝各10g,荆芥、连翘、玄参、射干、金银花各6g,桔梗、防风、桅子、黄岑、甘草各5g。煎汤1次灌服。

处方5:黄连、黄芩、黄柏、桅子各15g,金银花、连翘各20g,贝母10g,白矾6g,蜂蜜50g。煎汤1次灌服。

处方6:紫草30g,麦冬24g,山豆根、大黄各21g,芒硝、丹皮各15g,射干12g,黄芩9g。水煎灌服。

处方7:白药子、黄芩、大青叶、枇把叶、炒牛子各9g,知母、连翘、桔梗各6g,炒葶苈3g。共为细末,加蛋清2个,拌饲料喂服,每日1剂,连用!3日,早期有疗效。

伤寒是什么病?

1. 泽泻,又名建泽泻、福泽泻,为泽泻科泽泻的干燥块茎。其性寒、味甘淡,入肾、膀胱经,常用于小

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热淋涩痛、高血脂症等,被誉为“利水第一良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泽泻内含多种四环三萜酮醇衍生物泽泻醇A、B、C及其乙酸泽泻A酯、B酯和表泽

泻醇A等,以及卵磷脂、胆碱、天门冬素、植物甾醇、脂肪酸、树脂、淀粉、蛋白质和钾等成分。

药理实验证实,泽泻具有下列作用:1.有降低血清胆固醇、-脂蛋白、甘油三脂,并升高对人体有益

的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可预防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2.可改善血液动力学和心肌的血液供应。3.有抗脂

肪肝的作用。4.可改善糖代谢。5.泽泻浸膏有降血压的作用。6.有较强的利尿作用。7.对金**葡萄球菌

、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由于泽泻本身具有降低胆固醇、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对于中老年人,适当用泽泻煎汤饮服既可清

湿热、利小便,又可控制体内胆固醇的升高。若用于健脾化痰、利湿降脂,可选用泽泻30克,半夏、橘红

、山药、白术、山楂、枸杞子各10克,薏仁、何首乌、车前草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完。好

转后,可继续以泽泻、车前草、生首乌各15克,山楂、枸杞子各12克,煎汤代茶,每日频饮,坚持服用3

个月,必有良效。

泽泻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并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

2.谷芽

功效主治

1.和中消食,谷芽味甘性温,入脾、胃二经。具宽 =消谷之功,故可用于食积不化等证。《本草纲

目》:“快童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

2.健脾开胃,谷芽味甘性温,能温煦脾阳,调理中气。故可用于脾胃虚寒所致各种病证。《本草经

疏》:“具生化之性,故为消食健脾,开胃和中之要药。”

3.热毒下痢 , 是指腹痛,里急后重,便下粘液夹杂赤白脓血为特征。《病因脉治·痢疾论》:“

痢疾之症,便下脓血,或赤或白或黄,或三色杂下,里急后重,欲便不得便,既便又复登而厕,逼迫恼人

。”多发于夏秋季,暑热熏蒸,感受时气疫毒,入胃肠与血气相搏,则化为脓血而下痢。谷芽为健脾开胃

、和中之要药,并具下气宽中之功,用后脾强气下,邪热自除。《本草经疏》:“脾胃和,中自温,气自

下,热自除也。”《中草药手册》:“治脾虚,心胃痛,胀满,热毒下痢。”

4.津伤烦渴 , 因大病、久病之后,或阴虚火旺,虚火煎灼,或脾虚不能转输津液,均致津少而口

渴。症见日中干燥,喜饮水浆,饮不止渴等。谷芽味甘,可生津除烦,健脾调中,行气而除热。《中草药

手册》:“治烦渴,消瘦。”

5.鉴别应用,谷芽平甘,功效和大麦芽相同,尤善消化谷食和滞。但消食之力较麦芽和缓,每每同

麦芽相须为用,治食积胀满之症。

性味

甘,温。

①《纲目》:甘,温,无毒。

②《本草经疏》:味苦,无毒。

归经

入脾、胃经。

①《本草汇言》:通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能主治

健脾开胃,和中消食。治宿食不化,胀满,泄泻,不思饮食。

①《纲目》: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

②《食物本草会纂》:除烦消食。

③《中药材手册》:治脾虚,心胃痛,胀满,热毒下痢,烦渴,消瘦。

3。

荆芥炭又名黑荆芥。是将荆芥切段后,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喷清水,取出晾干入药者。主治:治

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4。《中国药典》:芦根

拼音名 Lú Gēn

英文名 RHIZOMA PHRAGMITIS

别名苇根、芦头

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

、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

性状鲜芦根:呈长圆柱形,有的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cm。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

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及芽痕。体轻,质韧,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中空,壁厚1~2mm,有小孔排列

成环。无臭,味甘。

干芦根:呈扁圆柱形。节处较硬,节间有纵皱纹。

鉴别取本品粉末 1g,加氯仿 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芦根对照药

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

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

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

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或切后晒干。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汁用。

贮藏干芦根置干燥处;鲜芦根埋于湿沙中。

备注(1)本品常配合麦冬、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配竹茹、枇杷叶以清热止呕;配瓜蒌皮、知母、浙

贝以清肺止咳;配冬瓜子、生苡仁、桃仁以清肺排脓。

(2)芦根一药,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二个方面,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能清胃热而生津止呕。它虽

属性寒,但味甘淡而力,用清肺胃,只能作为辅助的药品。不过,它有一优点,即性不滋腻,生津而不恋

邪,凡温病热恋卫、气,或热病后如有伤津口渴的证候,都可应用。苇茎汤原用芦苇的地上茎,不是芦苇

的根茎,但因一般药店不备,故以芦根代替,临床使用已久,这说明苇茎和芦根的作用相同。故在农村合

作医疗站中可以采集新鲜的芦根和苇茎同用,不但可节约挖掘芦根的人力,且可扩大药源。

5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药。有

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

、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我们

借助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用在真菌培养杂菌感染特厉害,用黄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农业病害防治

最理想的一味药。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6 黄连

概述:

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又名川连、味连、鸡爪黄连。以根状茎入药。因其根如连珠而色黄,故名

。主要产于中国四川、湖北、陕西等省。以四川栽培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80%,销全国各地

,并有出口。黄连是国家保护植物。

株高15-25厘米。根状茎**,常分枝成簇生状,形如鸡爪,节多而密,生多数须很。复叶基生,叶片卵

状三角形,3-5全裂,裂片再作羽状深裂。春季开黄绿色花,2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花3-8朵。春末夏

初结果。种子长椭圆形,褐色。

根状茎用作中药时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功效,可治时行热毒、高热烦躁、泄泻痢疾、口疮、痈疽疔毒等

症。药理试验证明,有抑菌及抗病毒、抗原虫作用,并能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黄连含小檗碱、黄连

碱等多种生物碱,另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等成分。

同属中尚有三角叶黄连,又名雅连、峨媚连,主产于四川;云南黄连又名云连,主产于云南。其根状茎也

供药用。

7黄柏的功效: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 。主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

热;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性味:苦;寒。黄柏与黄连同样含较多的小檗碱,

故其药理作用亦大体相似,参见黄连条。但含量较黄连低,并含有其他成分,作用亦有些差异。

8紫花地丁Zi hua di ding 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产于我国长江下游至南部各省。春秋

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切碎,鲜用或干燥生用。

药性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应用1.疔疮肿毒,乳痈肠痈。本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血分,故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消痈散结,为治血热壅滞,痈肿疮毒,红肿热痛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用治痈肿、疔疮、丹

毒等,可单用鲜品捣汁内服,以渣外敷;也可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用治乳痈,常与蒲公英同用,煎汤内服,并以渣外敷,或熬膏摊贴患处,均有良效;

用治肠痈,常与大黄、红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2.毒蛇咬伤。本品兼可解蛇毒,治疗毒蛇咬伤,可用鲜品捣汁内服,亦可配雄黄少许,捣烂外敷。

此外,还可用于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外感热病。

9蒲公英的功效:

蒲公英

1、清热解毒 可用于热毒证,尤善清肝热,治疗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多种感染、化脓性疾病。

2、消痈散结 治疗热毒壅结于肌肉所致的痈肿疮毒,高热不退。对乳痈有良效,能解毒散结通乳,可内

服或外敷,常配金银花等同用。另外还可配大黄、丹皮治疗肠痈。

蒲公英的作用:

1、 抗菌:50%鲜草汁用平板挖沟法,对金**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50%全草煎剂用平板挖沟

法,对金**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2、抗真菌:水浸液用试管稀释法,1:4对奥杜盎小孢子菌许兰黄癣菌,红色毛癣菌等有抑制作用。

3、抗肿瘤:蒲公英热水提取物30~40mg/kg腹腔注射,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皮下接种后11~20天给药有抑瘤

作用,对接种后的1~10天给药无效,其抗肿瘤作用类似香菇多糖,是通过免疫机制实现的。 另外,本品

还有抗胃溃疡、利胆、保肝等作用。

蒲公英用途:

1,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热毒疮痈。

a.实火热毒上攻,目赤咽肿,口舌生疮。

b.热毒疮疡,乳痈肿痛,疔毒内攻。

c.肺痈咳 吐脓血,肠痈腹痛发热。

2,利湿:可治热淋涩痛,及湿热发黄。

蒲公英主治: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疠,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

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10 功用主治-浮小麦的功效治骨蒸劳热,止自汗盗汗。

①《本草蒙筌》:敛虚汗。

②《纲目》: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③《现代实用中药》:补心,止烦,除热,敛汗,利小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炒焦研末。

选方①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文武火炒令焦,为末。

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

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

(《卫生宝鉴》) ②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

(《奇方类编》)

名家论述①《本草汇言》:卓登山云,浮小麦系小麦之皮,枯浮无肉,体轻性燥,善除一切风湿在脾

胃中。

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

倘属阴阳两虚,以致自汗盗汗,非其宜也。

②《本经逢原》:浮麦,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

11桔梗知识介绍: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桔梗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地草坡、林缘,有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

播种2年或栽培当年秋季采挖,割去茎叶,挖出全根,洗净泥土,乘鲜用碗片或竹片刮去外皮,放清水中

浸2至3小时,捞起,晒干;或去芦切片,晒干。

桔梗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长6至20厘米,直径1至2厘米。表面淡黄白色,微有光泽,有纵沟纹、皮孔、

及支根痕;顶端根茎长0.5至4厘米,直径约1厘米,茎痕排列呈盘节状。质硬脆,断面可见放射状裂隙,

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棕色,木部淡**。气微,味微甜、苦。

以根肥大、色白、质实、味苦者为佳。

桔梗营养分析:

1. 除含糖量较高外,还含较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C以及多种桔梗皂甙、远志皂甙、前胡皂甙和桔梗聚

果糖等。

2. 桔梗皂甙祛痰作用,并能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胆酸的分泌。此外还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等

作用。

3. 桔梗具有祛痰排脓等功效。可作为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等病症的辅助食疗。

桔梗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桔梗、炒桔梗、蜜桔梗,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桔梗适合人群:

阴虚久咳及咳血者禁服;脾胃虚弱者慎服。

桔梗食疗作用:

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

升中有降;具有宣肺祛痰,下气利咽,消痈排脓的功效;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失音,胸满肋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闭,肺痈吐脓。

桔梗食物相克:

桔梗畏白及、龙眼、龙胆;忌猪肉。

桔梗做法指导:

1. 可配伍治疗各种痰多咳嗽,临床运用广泛,常与苏叶、杏仁、前胡、薄荷、菊花等配伍。

2. 用于咽痛咽肿、声嘶音哑,常与荆芥、连翘、射干、牛蒡子。

3. 用于肺痈咳吐脓痰,多与甘草,鱼腥草、苡仁同用。

12前胡

性味性微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降气化痰。用于风热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咯痰黄稠。

13淡竹叶

herba loophatheri

(英)common lopatherum herb

别名 竹麦冬、长竹叶、山鸡米。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ongn.的茎叶。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茎短缩而木化。须根稀疏,中部常膨大为纺锤形。秆直立

,中空,节明显。叶互生,广披针形,长5~20cm ,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柄状,无毛蔌

两面有小刺毛,脉平行并有小横脉;叶鞘包秆,边缘光滑或略被纤毛;叶舌短小,质硬,具缘毛。圆锥花

序顶生,小枝开展;小穗狭披针形,长7~12mm,宽1.5~2.5mm,最下1花为两性,余为中性,脱节于颖之

下;颖不等长,先端钝,有5脉;第1稃长6~7mm;不育外稃相互包卷,先端有短芒。颖果深褐色。花期7

~9月,果期10月。

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处,主产浙江、安徽、湖南、四川、湖北、广东、江西。

采制 夏季未抽花穗前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 含芦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lindrin)、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豆甾

醇、菜油甾醇、蒲公英萜醇(taraxerol)及氨基酸等。

性味 性寒,味甘、淡。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

伤寒typhoid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远端回肠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痛、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及缓脉。伤寒病人及带菌者都是传染源,病源随粪、尿、呕吐物等排出体外,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病后常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本病属中医温病学中“湿温”的范畴。

病原体:

伤寒杆菌属于肠道杆菌沙门氏菌属,不形成芽胞,无荚膜,有鞭毛,革兰区染色阴性。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加入胆汁后生长更好。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能耐低温,对热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杀。对一般化学药品敏感,5%石炭酸5分钟可杀灭。伤寒杆菌具有复杂的抗原构造,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这三种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应用已知的O抗原和各型H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现代医学病理:

伤寒杆菌随污染食物进入消化道后,在小肠繁殖增生。细菌穿透肠粘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固有层,迅速为区域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吞噬并在胞浆内继续繁殖。部分病菌可逸出局部淋巴组织,通过淋巴液进入血循环,此为原发菌血症(一般在摄入病菌后24-72小时即可发生)。由于迅速被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的网状内皮细胞清除,故为时短暂,多无任何症状,属潜伏期。

伤寒杆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后继续增殖,并随淋巴、单核细胞散布至全身。病菌再次进入血液,此时相当于病程第1周。患者处于持续菌血症状态,血培养阳性率可达80%。细菌在胆囊内大量增殖,不断随胆汁排至肠道。病菌长期在胆囊存在,可使病人成为慢性带菌者,且常伴有慢性胆囊炎,为伤寒的重要传染源。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部分则经肠粘膜再次侵入肠壁组织发生坏和溃疡。

伤寒的特征病理变化为大单核细胞的浸润和高度增生,形成伤寒结节。从结节中央血管开始逐渐阻塞,导致该处坏和溃疡形成。病变处血管损伤可引起肠道出血。肠道病变一般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偶可穿透肌层和浆膜层而导致穿孔,常见于病程第3周。肝脾肿大,肝脏有灶性坏使肝细胞混浊肿胀,有伤寒结节。脾脏有网状内皮细胞增生。严重者心肾有中毒变性。

中医病机分析:

湿温病邪由口鼻而入,主要蕴结脾胃而造成病损。本病初起以湿邪阻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湿热抑郁肌表则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身热不扬等卫分证;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邪停聚、阻遏气机,则见胸闷脘痞,舌苔厚腻等气分证。初起阶段,虽湿中蕴热,但多见湿重于热证。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寒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病在太阴则湿重热轻,病在阳明,则湿轻热重。湿热化燥化火,即可深逼营血,血络受伤则出现斑疹及出血,肠络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而阳气外亡。热盛日久则耗损阴液而出现邪去正衰余邪未净之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15天。未经治疗的典型伤寒自然病程约为4周,要分4期:

初期:多数病人起病隐匿、缓慢、有头痛、肌肉酸痛、厌食恶心。初起体温呈驰张型,以后梯形上升。每天递增上升。每天递增1℃左右;脉搏与体温平行。腹部钝痛不适,常有腹胀、便秘。少数有轻、中度腹泻及鼻衄。至第1周末,肝脾可扪及。

极期:病后57天,高热持续于39-40℃,达2-3周。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病人极度虚弱,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可出现谵妄、昏睡、腹泻次数多、大便可带血、腹胀、腹痛或压痛,以右下腹最显著。30-40%患者有相对缓脉。1/3-3/4患者有脾肿大,而肝脾大更多见。部分病人有玫瑰疹,散在分布于前胸和上腹部,大小2-5mm,色泽暗红,压之褪色,略高于皮面,数目常不到20个,2-4天后消退,但可再发。肝功能转氨酶常升高。可有轻度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虚性脑膜炎等。

缓解期:病程第3周末体温才渐下降,病情开始改善。

恢复期:第4周后体温渐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也随之消失,但全身状况的恢复约需1个月左右。

复发与再燃:复发是指本病的临床表现于消失1-2周后又重出现,已转阴的血培养又呈阳性。这常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在胆囊、骨髓、肠系膜淋巴结坏中心,或巨噬细胞内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循环有关。再燃是指发病2-3周时,体温逐渐下降而尚未正常时重又升高,持续5-7天后方正常。此间血培养常阳性,其发生机理与复发大致相同。

并发症:

1. 肠出血:病程中肉眼血便占10-20%,但严重肠出血仅约2%,多见于病程第2-3周,也可见于恢复期。患者常于全身情况好转过程中,血压或体温突然下降,脉搏增快,并出现血便。近年来肠出血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2.

肠穿孔:抗生素应用后肠穿孔发病率已降至1-2%,好发于回肠末端,多见于第2-3周。常先有腹胀、腹泻、肠出血等。肠穿孔发生时患者突然感腹痛、腹肌强直等腹膜炎体征。肝浊音界可消失。腹部平片可见游离气体。

3.

中毒性心肌炎:多发生于极期,表现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低钝、奔马律、血压降低等。心电图P-R间期延长、T波改变及ST段偏移等心肌损害改变。

4.

中毒性脑病:昏迷或半昏迷,意识模糊,谵妄,有的表现为肌紧张或震颤麻痹,与内毒素干扰基底节的神经传导有关。多见于病程第1-2周;也可见于恢复期或病后两个月。

5.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一般见于病程第1-3周。患者贫血、轻度黄疸、有酱油色血红蛋白尿。严重者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目前认为其发生与机体异常的免疫状态有关。也有认为由于内毒素或免疫复合物造成肾小球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管内凝血及急性尿毒症。

6. 中毒性肝炎:25-50%患者肝脏受累。除细菌、内毒素外,尚与免疫复合物及补体作用有关。伤寒患者同时具有肝炎临床表现,且肝大或肝功能异常随伤寒病情好转,于2周内恢复正常者,为本病并发症的特点。

诊断:

1.

流行病学:当地伤寒流行,患者无伤寒病史与伤寒菌苗接触史,有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为3-4×109/L左右,并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消失为特征。嗜酸性粒细胞随病情好转而逐渐上升。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10-20%有黑便或肉眼血便;大便潜血阳性者更多。

血培养:是本病确诊的依据。第7-10病日血培养阳性率可达90%,第3周降为30-40%,第4周常为阴性。故应在体温上升阶段,抗生素应用前作血培养,要提高阳性率。采血量不应少于5毫升。

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对已使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宜。

粪便培养:在本病任何阶段,均可从粪便中分离到病原菌。第1周时阳性率10-15%,第3-4周时可达80%左右。3%患者粪便排菌可超过1年。

尿培养:第3-4周培养阳性率较高,约25%。

免疫学检查:肥达氏反应用于本病诊断已近90年。病后1周出现O、H凝集素,第3-4周时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而递增,第4-6周达到高峰。约10%患者肥达氏反应始终阴性。应用标准抗原检测,未经免疫者O凝集素≥1:80,H凝集素≥1:160时有诊断价值。病程中应逐周复查,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上升4倍以上才有意义。O凝集素增高提示为沙门氏菌属感染,而H凝集素则可鉴定沙门氏菌组别。预防接种后,H凝集效价明显上升,可持续数年之久,在其他疾病时可出现“回忆反应”。肥达反应的特异性不强,故评价时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近年来有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抗体,较肥达氏反应特异、敏感和快速。

鉴别诊断:

1.粟粒性结核:长期发热,呈消耗病容,中毒症状显著,与本病表现相似。但该病盗汗及呼吸道症状较突出,脉搏增快,胸片可见大小一致对称均匀分布的结节变。抗痨治疗有效。

2.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可有发热,全身中毒表现,白细胞总数不高,甚至相对缓脉等酷似伤寒的表现。但该病往往先有胆道、泌尿道或用腹腔内感染等原发病灶。病程中易出现休克、DIC等。白细胞总数虽不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3.病毒感染:热程可长达10-14天以上,白细胞总数不高;一般肝脾不大。肥达反应和细菌培养阴性。病程有自限性。

4.何杰金病:热型多样,多汗,有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但无明显毒血症状,白细胞不高。确认需有淋巴结病理检查为依据。

5.布氏杆菌病:长期发热,肝脾肿大,粒细胞正常或低下。有与牧畜(牛、羊、猪)接触或饮用未消毒的乳制品史,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波浪型),常有转移性关节疼痛或肌痛,出汗较多。血或骨髓培养可分离出布氏杆菌,Wright凝集反应可呈阳性。

6.恶性网状组织病:本病也可见持续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但病情进展快而凶险,出血与贫血显著。同时骨髓中可见异常增大的网状细胞,胞浆丰富,核染色质细而成网状,多有核仁并有淋巴样、单核样及多核巨细胞等异常类型的恶网细胞。

7.斑疹伤寒:也有发热、皮疹、脾肝肿大。但本病发病急骤,体温上升迅速。脉搏也增速,皮疹增多,脱落后有色素沉着。白细胞在正常范围或稍增,中性粒细胞常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外斐氏反应阳性。应用特效抗生素(氯霉素、四环素等)后24-48小时体温即可退至正常。

8.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短程自退,热渗(肿)并存。皮疹多呈出血性,肾脏损害早而严重,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与血小板减少。临床呈五期经过。

现代医学治疗:

1.

一般护理: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轻度活动到逐步恢复正常生活。随时观察体温、脉搏和血压变化,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卫生,防止褥疮与肺部感染。饮食应给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恢复期病人饮食亢进忌吃质坚渣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发生。

2. 药物治疗:

氯霉素:每日2-3次,每次0.5克,口服。当体温降达正常后1-2日可减为半量,疗程14-21日。间歇疗法可减少复发率,初用量与上同,当体温降达正常后再用3日,停药5-7日,再用半量约1周,总疗程同上。用药期间应定期(1周)查白细胞计数。

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每次2片,口服,疗程为2周左右。对磺胺过敏、肝肾功能减退与孕妇患者慎用,后者服本品期间停止哺乳。

氨苄青霉素:限用于白细胞显著降低(3×109/L以下)或对以上两药治疗无效的伤寒患者。由于本品在淋巴液内浓度很高,且以活性形式自胆道排出,具有肝-肠循环作用,因此对胆囊感染、孕妇和带菌者尤为适宜。分3-4次肌注或静脉滴注,疗程为2-3周。

呋喃唑酮:复发率较低,对造血系统无明显影响。每日600-800毫克,分4次口服,待体温降至正常后,减半量服用5-7日即可停药。但它退热慢、对胃有刺激并可能导致末稍神经炎。

甲砜霉素:为本病次选药物,结构和氯霉素相似,在体外的抗菌效能较氯霉素略弱,对骨髓的毒性不著,常用1.5-2克/日,分3-4次口服。疗程与氯霉素相同。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阻卫气型: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重,午后热重,胸闷脘痞,面色黄滞,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藿香10克,半夏9克,赤茯苓12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蔻仁10克,猪苓12克,泽泻10克,淡豆豉12克,厚朴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2.湿重于热型:

症状:身热起伏,午后热增,头重身重,困乏纳呆,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渴不思饮,苔白腻或白腻兼黄,脉濡。

治法:宣气化湿、佐以淡渗。

方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2克,蔻仁12克,薏仁15克,半夏10克,厚朴12克,通草10克,滑石20克,竹叶10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3.湿热并重型

症状:发热渐高,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心烦脘痞,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

方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10克,厚朴、菖蒲各12克,半夏10克,山栀10克,淡豆豉10克,芦根20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4.热重于湿型:

症状:身热壮盛,口渴引饮,面赤大汗,气粗,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象洪大。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白虎汤加减。

知母12克,生石膏2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厚朴12克,甘草10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5.热入营血型: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或神昏不语,斑疹隐隐,便血,舌绛少苔。

治法:清营泻热,凉血散血。

方药:清营汤加减。

水牛角30克,生地黄20克,赤芍15克,黄连10克,山栀子10克,地榆15克,丹皮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6.气虚血脱型:

症状:腹部不适,大便出血,量多,身热骤降,颜面苍白,汗出肢冷,脉象细数。

治法:补气固脱止血。

方药:先服独参汤,后用黄土汤加减。

灶心土30克,生地黄20克,白术12克,制附子10克,阿胶12克,黄芩10克,甘草10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7.气阴两伤,余热未清型:

症状: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神疲懒言,或低热不退,脉细弱,舌质嫩红,苔黄而干或光剥无苔。

治法:益气生津,清解余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10克,生石膏、太子参各15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淮山药20克,薏苡仁15克,白扁豆20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预防: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及带菌者。患者停用抗生素后1周,每周作尿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者,方可解除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尤其要注意保护水源,注意饮食消毒,做好粪便、污水、垃圾的管理和处理。

提高人群免疫力,在本病流行区可进行预防接种。国内常用伤寒、副伤寒甲、乙的三联混合菌苗。成人每周1次,连续3次,分别以0.5毫升、1.0毫升、1.0毫升菌苗作皮射。为维持足够的免疫水平,每年应加强注射1次,接种后2-3周,O凝集素效价即上升,维持数月,而H凝集素效价持续较久。预防接种可大大降低发病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