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洗手液大全

万足泡脚霸王本草抑菌液-霸王洗脚

万足泡脚霸王本草抑菌液-霸王洗脚

夏天穿鞋子脚长水泡怎么办

夏天穿鞋子脚长水泡怎么办,简介 夏天,很多的人的脚上都会出现有水泡的情况,很多人都觉得是自己身体的原因,觉得是皮肤病,但其实不是的,很有可能是鞋子的问题,夏天穿鞋子脚长水泡怎么办。

夏天穿鞋子脚长水泡怎么办1

1、煮黄豆水可治脚气 用150克黄豆打碎煮水,用小火约煮20分钟,水约1公斤多,待水温能洗脚时用来泡脚,可多泡会儿。

治脚气病效果极佳,脚不脱皮,而且皮肤滋润。一般连洗三四天即可见效, 无花果叶治脚气 取无花果叶数片,

加水煮10分钟左右,待水温合适时泡洗患足10分钟,每日2次,一般三五天即愈 。

2、按摩穴位可治脚气与脚臭 洗脚时,将双脚放在盆内温水中泡两三分钟,待双脚都热了,

用一只脚的足跟压在另一只脚趾缝稍后处,然后将脚跟向前推至趾尖处再回搓,回拉轻,前推重,以不搓伤皮肤为宜。

每个趾缝搓50一80次,双脚交替进行。速度为每分钟100一120次。每晚一次,脚气较重上部皮肤已破者不宜用此方法。

3、白醋可防治感冒和脚气 感冒初起,或者流清鼻涕时,可用卫生棉球浸白醋塞鼻孔,一日两三次,当天或第二天即可治好,

脚气病患者,可用棉球浸白醋涂患部,止痒又杀菌,有轻微脱皮,涂一次可半个月不犯,再犯再涂。

4、啤酒可治脚气 方法是把瓶装啤酒倒入盆中,不加水,双脚清洗后放入啤酒中浸泡20分钟再冲净。每周泡1.2次。

5、高锰酸钾水泡脚可治脚气 方法:用半盆温水放人两粒(小米粒大小)高锰酸钾,水成粉红色,双脚浸泡三五分钟即可。

6、黄精、食醋治脚气 黄精250克、食醋2000克,都倒在搪瓷盆内,泡3天3夜(不加热、不加水)后,把患脚伸进盆里泡。

较好次泡3个小 时,第二次泡2个小时,第三这泡一个小时。泡3个晚上可。

7、以每50毫升的温水加2茶匙盐的比例制成盐水溶液,将脚浸人此混合液中,一次浸5—10分钟,反复地做到情况好转为止。

盐水溶液有助于提供一种不适合霉菌生长的环境,并减少流汗过量。

8、将生蒜切成小片,放人鞋内一起穿几天。这些蒜汁将被皮肤吸收。穿棉制的吸汗袜。让鞋子透风,并且每日更换袜子。

9、脚趾甲是霉菌最喜爱的繁殖地,因此至少每2—3天清理一次指甲垢。刮指垢时,使用牙签或火柴棒等木制品,勿用磨指甲的金属片。

10、鞋应透气、吸汗,否则你就会为霉菌营造一个温暖、潮湿的生存环境。

勿连续两天都穿同一双鞋。每双鞋穿过后,至少需24小时,才能快速风干。而且你可以经常让鞋子晒晒太阳。如果你的脚很容易流汗,则一天应换两次鞋。

11、沐浴后,先让足部风干5—10分钟,再穿上鞋袜。若要加速风干,可撑开脚趾间,用吹风机吹干,然后撒一些爽身粉。

如果怕撒得四处都是粉,可将粉先撒人一个塑胶袋,再将脚伸人袋内均匀地沾满粉。

夏天穿鞋子脚长水泡怎么办2

核心提示: 脚气是一种很尴尬的病症,如果得了水泡型脚气还会因为去抓挠而使皮肤破溃。在家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办法治水泡型脚气,

如用白醋杀菌,用生蒜止痒等,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脚部的卫生,并穿透气的鞋子。只要双管齐下就能治愈该病

水泡型脚气是的症状是出现水泡,并伴有痒、脱皮等特征,一旦因为瘙痒而去抓,就很容易因为抓破皮肤而导致感染周边皮肤,甚至会感染到手上。

水泡型脚气一开始出现在趾间、脚心和足外边缘,有透明水泡,水泡较小,皮质较厚,在夏季容易复发。那么,如何治疗水泡型脚气呢?

一、白醋杀菌

一个很好的家庭方子是用棉球浸白醋涂患部,在涂之前先挑破水泡,由于水泡破了,所以涂白醋时会此许的刺痛感,涂几次后,就会有脱皮现象,

等患处的皮掉完了,皮肤就会恢复光滑。

除了平时涂抹白醋,在晚上睡觉前,也可以用醋泡足,有利于预防正常部位感染脚气。

二、生蒜止痒

如果水泡消退了,脱皮后患处会有瘙痒感,为了止痒可以把生蒜切片,涂抹瘙痒处,从而止痒灭菌,避免脚气复发。

三、泡脚

水泡型脚气如果时间比较久或者面积比较大,尽量不用药膏涂抹,因为如果面积太大,整个脚部都是真菌,药膏难以涂抹,而没涂到的地方还是会存在真菌,所以当面积较大,建议使用泡脚的方法来治疗。

四、穿合适的鞋

夏天穿的鞋子应该要透气,尽量不穿布鞋或运动鞋和皮鞋,因为这些鞋子捂住脚,不利于散热和发汗。同时,患了脚气,更要坚持每天更换干净的鞋子,

穿过的鞋子要常洗并在太阳下暴晒。脚汗如果太多,要经常洗擦脚并晾干,免得脚部潮湿加重脚气。为了保证脚的'干爽,洗澡后或泡脚后要擦干脚,必要时可以扑一些爽身粉。

总之,水泡型脚气的形成最主要是因为真菌感染,所以,只要平时注意穿透气性好的鞋子,保持脚部干燥清洁,不要在公共场所穿没消毒的鞋等,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得该病。

夏天穿鞋子脚长水泡怎么办3

换一双合脚的鞋子

脚长水泡,一个是鞋子不透气引起的,另一个是鞋子因为磨脚而造成的。所以,不妨换一双合脚的鞋子,让脚从挤压中释放出来。

水泡处要喷上药膏

部分脚上水泡是脚气引起的,清洁脚部后,擦干在患处喷上益可肌抑菌喷剂,消除脚部寄生虫。

无破损处酒精消毒

如果水泡没有破损,可以用医用酒精进行消毒,用棉签沾上酒精,轻轻地在水泡的四周涂抹,帮助减少周围细菌感染,避免更严重脚气。

破损处不要撕掉皮

如果有破损的地方,记得千万不要把皮撕掉,否则会让脏东西或者是细菌进入,带着那层皮会自然干掉,脱落的。

天天记得清洁脚部

天天清洁脚部,这个是必须的。只是有些人夏天觉得脚也不脏,就忽略了这一步,记得,即使是你冲澡了,也要再用温水泡泡脚,缓解疲劳并减少水泡。

注意事项

晚上也可以用食醋,或者是盐水来泡脚,这样也能起到减少起泡的机率。

我的脚很臭怎么办 我的脚也冻了还很疼呢快帮我吧

寒冷的天气泡一泡脚,快活似神仙呀!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湿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濡;冬天泡脚,丹田温灼”的说法。中国人非常讲究泡脚,用热水泡脚时,脚部的温度上升,腿部和脚部的末梢血管逐渐发生扩张,脚部血流量随之增加,从而放松全身,促进睡眠。

艾草泡脚有什么功效?

艾草除了入药,也可以外用,其外用的保健功效更被很多人啧啧称赞。

都知道艾草有驱寒的作用,热水加上艾草通十二经络,刺激足部穴位的同时加速血液流通,调理阴阳赶走体内湿寒。

当代对艾草进行药理研究,发现艾草中的挥发油具有镇咳、祛痰及抗过敏作用,脚底经脉丰富,用艾叶熬的水泡脚可循经脉入肺肾。另外艾草的香气通过热水散发至鼻腔,缓解呼吸道不适。

艾草对于呼吸道疾病有预防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真菌大多因为热毒所致,艾草的清热解湿化毒作用,对于真菌类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

下面给大家推荐几个比较好的艾草泡脚配方,只需要简单搭配就能发挥更大疗效。

艾草+姜:艾草和姜都有祛湿寒的作用,两味药搭配在一起对于风寒感冒、支气管炎、哮喘都有不错的疗效。另外对于因湿寒导致的关节疾病也有不错的功效。

艾草+红花:红花对于血液循环有不错的效果,而艾草和红花通过热水将功效加倍,对体寒、淤血、静脉曲张都可以缓解。

艾草+盐:艾草加盐有败火的功效,对因上火导致的咽喉痛、牙周痛、气躁心烦都有一定的作用。

艾草+花椒:花椒本身有驱湿寒作用,与艾草搭配可以扬长避短,对于湿疹、脚臭、妇科都有辅助疗效。

这些人泡脚要谨慎

1.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足患者的皮肤比较脆弱,脚部末梢神经对温度不敏感,正常人感觉很烫的水温,他们却感觉不到,所以很容易被烫伤。一旦被烫伤,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水泡,若不及时就医,都可能导致足部感染、溃烂,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截肢。

2.静脉曲张患者。静脉曲张的主要病因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脚部温度的升高只会增加局部血流量,不能改变静脉回流的速度,反而可能加重静脉回流负担,导致曲张的静脉进一步扩张,加重下肢充血,使病情加重,很可能把脚越泡越肿,所以千万不要用热水泡脚、泡腿,也不宜用热水袋暖脚或洗桑拿浴。

3.足癣皮肤病患者。很多人误以为泡脚能减轻足癣症状,其实用热水泡脚反而可能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对于皮肤已经破溃的伤口,热水泡脚更是雪上加霜,一定要敞开伤口,干燥通风。足部患有疱疹、湿疹等疾病的患者也不要用热水泡脚,一旦将皮肤弄破,很容易造成感染。

4.儿童。如果孩子的脚不是很凉,就没必要泡脚。人体足弓在儿童时期逐渐形成,此时如果经常用热水泡脚,可能会导致孩子足底的韧带变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维持,长此以往,会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风险。

艾草泡脚,有许多注意事项

艾草泡脚虽然是很日常的保健方式,但使用的时候也稍有讲究,毕竟中医讲究平衡。

1、艾草泡脚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分钟即可,否则容易头部供血不足的情况。

2、艾草泡脚不宜过于频繁,一般儿童用艾草泡澡每周1-2次即可,水温不宜过热,老人用艾叶泡脚每周2-3次最佳。切记好的方子频繁使用,最后会消耗元气。

3、艾叶泡脚本来具有泻火的作用,此时不宜再吃寒凉属性的食物,否则容易泻火过猛。

4、艾草泡脚的时候会微微出汗,此时最好多穿一点衣服注意保暖,避免寒气入体。

寒露时节中药泡脚正当时

简单版:

通常说的脚气是足部真菌感染,不及时控制会波及其他部位,治疗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主要有达克宁、兰美抒、贵州神奇、华陀膏等多种,只要坚持使用,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一周维持通常可以治愈。同时需保持足部干燥、清洁,鞋子要透气性好。

完全版:

脚气(脚臭)是由于身体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细菌、霉菌分解下产生秽臭。出汗促使细菌容易繁殖,因此脚臭常与多汗症伴发。

自疗注意事项:

(1) 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脚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 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

(3) 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脚汗、脚癣等。

(4) 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5) 情绪宜恬静,激昂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脚臭

(6) 本症以外治法为主。

自治疗法:

(1) 将脚放在50-60℃的热水中多烫几次,每次15分钟,每日1-2次。

(2) 用重物将丝瓜络压平做成鞋垫,可除去脚汗引起的脚臭。

(3) 葛根15克、研成细末,加白酒15克、再加适量水,煎后洗脚,每日1次,1周后,可除去脚汗引起的脚臭。

(4) 洗脚时,在水中加入米醋10-15毫升,调匀后,将双脚浸泡15分钟左右,每日1次,连续3-5天,脚臭即可消失。

(5) 洗脚时,在热水中加50克白矾,浸泡10分钟左右,可除脚臭。

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1.家庭用药

(1)糜烂型: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然后外涂龙胆紫或脚气粉,每日2次,待收干后再外搽脚气灵或癣敌药膏,每日2次。

(2)水疱型:每日用热水泡脚后外搽克霉唑癣药水或复方水杨酸酊剂一次。皮干后再搽脚气灵或癣敌膏。

(3)角化型: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膏或与复方水杨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最好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扎,使药物浸入厚皮,便于厚皮剥脱。

(4)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足光粉治疗各型脚气,疗效显著,每晚泡脚一次,3次奏效。具体用法可见说明。

2.中药及偏方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3.脚气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激发感染。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4.用药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穿的鞋袜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日光曝晒或开水烫洗,最好用布块蘸10%福尔马林液塞入鞋中,装入塑料袋封存48小时,以达灭菌目的。

预防

1.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鞋子要通气良好。

2.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3.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用漂白粉或氯亚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传染脚气。

治疗脚气九法

1、脚上患有脚气、脚癣,连续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愈。

2、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病。

4、夏天脚癣犯了,可先将患脚洗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洽搽患处,每天1~2次,一般次数便可见

效。

5、取得烟灰撒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6、犯有多年的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效果十分灵验。

7、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香港脚的丝状菌有特效。

8、取麦饭石1000克,加开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脚气或痤疮、湿疹、痱子等疾患

处,有显著疗效。

9、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匀,晚上将脚冼净擦干后,用药干搽患处。一般3在左右可见效。

脚气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病。一旦发病,病人往往感到奇痒难忍,脚趾间出现红斑、脱屑,症状严重的患者整个脚底都会发红、脱皮。脚气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还极易传染给他人。然而,因患脚气而就诊的病人并不多。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赵俊英说,大多数脚气患者都是在症状比较严重的时候才来医院看病,而在发病的初期、症状较轻的时候,通常是利用一些民间土方进行自我治疗。

家住北京宣武区的张先生是一位“老”脚气患者了,为医治顽疾,多年来,他用了许多偏方:往患处抹大蒜,用花椒水洗脚,将脚浸泡在浓醋里,甚至往脚上涂蜂胶……方法用尽,可是脚气病不仅不见好,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当张先生不得不到医院看病时,脚底已经整个溃烂,走路也不利索了。

赵主任指出,用土方法治疗脚气,有时虽能起到止痒的效果,但绝对去不了根。而且有些土方法由于刺激性较大,还会造成过敏反应。如往患处抹大蒜,反而会使患处出现红肿甚至流水的症状,导致病情加重。因此,赵主任提醒脚气病患者,一旦出现脚气症状,应该尽早接受治疗。早期治疗,不仅用药少,而且有利于痊愈,而一旦病情加重,治疗也就更加困难。

从临床表现来看,脚气可分为三型,治疗方法也因型而异。当患者足部出现脱皮、裂口子的症状时,属于角化干燥型,对于此类患者,用药应以霜剂、膏剂为主;如果是水泡靡烂型的患者,即患处渗水,对这类患者就不能像角化干燥型患者那样,使用刺激性过强或软膏等药物,而应先将患处处理得干一点,然后再用粉剂药物进行治疗;还有一类患者属于间插型,即有的部位干燥、脱皮,有的部位靡烂流水,此时就应根据具体情况用药。除了辨型用药,患者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足疗程用药。许多脚气患者只注重在急性期坚持用药,一旦症状减轻便停止用药,殊不知,脚气是一种极易复发的疾病,无论患者使用哪种药物进行治疗,都要坚持到足够的疗程才能彻底清除脚气。

除了药物以外,日常的足部保健对治疗脚气也非常重要。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李若瑜教授介绍,脚气是由一种皮肤癣菌引起的疾病,而这种癣菌在比较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更容易滋生。因此,人们应注意保持足部干燥,选择比较吸汗的线袜和透气、宽松的鞋子;每天坚持洗脚,并擦干脚和脚趾缝。

脚臭自我治疗小妙方

1.经常洗脚

2.在脚上使用爽身粉

3.使用止汗剂

4.经常更换袜子

5.穿通风的鞋子

6.睡前以酒精擦拭脚部,再撒些除臭粉,然后用塑胶袋套脚,以诱发流汗,次日清洗脚 部,再予以擦乾,连续如此一周,接著再每周一至两次

7.经常泡脚

8.以茶包煮水,再用脚浸入二十至三十分钟,擦乾后撒爽身粉,可防止脚臭复发

9.也可以粗盐溶於水泡水

10.醋酸铝、重碳酸钠及醋溶於水泡脚,都有除臭的作用

11.冷热交替的泡脚,有助减少流汗,防止脚臭

12.保持平静

13.注意饮食

14.勿过度劳动足部

脚气(脚臭)是由于身体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细菌、霉菌分解下产生秽臭。出汗促使细菌容易繁殖,因此脚臭常与多汗症伴发。

自疗注意事项:

(1) 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脚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 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

(3) 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脚汗、脚癣等。

(4) 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5) 情绪宜恬静,激昂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脚臭。(6) 本症以外治法为主。

自治疗法:

(1) 将脚放在50-60℃的热水中多烫几次,每次15分钟,每日1-2次。

(2) 用重物将丝瓜络压平做成鞋垫,可除去脚汗引起的脚臭。

(3)葛根15克、研成细末,加白酒15克、再加适量水,煎后洗脚,每日1次,1周后,可除去脚汗引起的脚臭。

(4)洗脚时,在水中加入米醋10-15毫升,调匀后,将双脚浸泡15分钟左右,每日1次,连续3-5天,脚臭即可消失。

(5) 洗脚时,在热水中加50克白矾,浸泡10分钟左右,可除脚臭。

治疗脚气九法

1、脚上患有脚气、脚癣,连续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愈。

2、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病。

4、夏天脚癣犯了,可先将患脚洗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洽搽患处,每天1~2次,一般次数便可见效。

5、取得烟灰撒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6、犯有多年的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效果十分灵验。

7、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香港脚的丝状菌有特效。

8、取麦饭石1000克,加开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脚气或痤疮、湿疹、痱子等疾患处,有显著疗效。

9、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匀,晚上将脚冼净擦干后,用药干搽患处。一般3在左右可见效。

=====================================

冬天又来了,好多人的手脚又会被冻伤了,我这里有一个好用的方法,大家不妨一试哦!非常简单,就是去药店买一盒“十滴水”,一盒里有十小瓶(象眼药水一样的小瓶子),大概1块钱,药水是黄褐色的,用带塑料头的小图钉在瓶口正上方扎一个小眼,将药水涂在被冻伤的地方(洗过手就涂,或者有时间就涂,没有次数限制,当然涂的次数多了会好的快些),涂过后还将图钉扎在小眼上,这样即使瓶子倒了药水也不会洒出来,有时间的话最好按摩一会儿,当然如果冻伤的厉害被冻烂了就不要按摩了,一般情况下一瓶药水用不完就会好了。这样一盒药就够自己和亲戚朋友用上一个冬天了。

这个方法非常好用哦,以前我也不相信这么简单就能治好的,我的手也是年年冻,但是并不厉害,得到了这个方法后买了一盒十滴水但是并没有试,药一直在那儿放着,后来我的同事让我帮她找找有没有治冻伤的方法,她的手每年都被冻烂,而且试了很多药都不见好,于是我拿了两瓶十滴水很她用一下,谁知竟然很快就好了,如今我们同事冬天手冻了都会用这个方法。当然脚被冻伤了也可以用的

为防冻,冬天应常吃狗肉、羊肉、鹿肉、龟肉、麻雀肉、鹌鹑肉、鸽肉,虾、蛤蜊、海参等,这些食物均可增加热量防寒增温,同时再穿暖一点。

至于汤肴,小的时候就和家里人一起吃大白菜加些肉、鱼、海鲜类制汤菜火锅取暖防寒,生活好一点的人家在旧历九月九日起加菊花锅就是杂品火锅,取暖保温,如脾胃一暖,四肢受益,再尽量穿暖,自然不会冻伤了。

菊花火锅是以海米煮汤取味,可加各种冻肉(不限羊肉)就地取材,荤素杂烩冻豆腐、粉条、肉(素)丸子、焖子(以肉汤淀粉制成的冻胶)海带、海藻、海白菜、墨斗鱼、海参、大虾根据情况适当调料,多喝鲜汤就饭,吃一些饼子、馒头、花卷。

产妇、体弱、幼儿、老人、病后者可于锅中加黄芪、当归,黄芪补气生血,当归补血通达四肢百骸,四肢末端或暴露在外面眼耳鼻口等部位皆可达到,所以说可以预防冻伤。另外,可食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5克,生姜5克,羊肉500克,可以炒、炖、汤、火锅,随个人喜好而服食。一个说法“芪外参内草中央”,芪指黄芪,可以做菜吃,补外防寒;参可用指党参,也可以用种植的人参,它补内脏;甘草,内蒙、山西、长城内外均可见野生品种,之补中央,即脾胃。比例可以4∶2∶1。

如果真是手脚冻肿了,可千万别往火炉旁烤,因为一化一冻就破溃了。我在家乡时曾采生甘草用油炸取其油曰“甘草油”涂在冻手冻脚上,不破的可以消肿,到城市后,很多外科名家也有此办法,如北京市中医院用甘草油治烧伤瘢痕疙瘩,与我们民间土办法,可谓不谋而合

另外冬病夏治也很好,夏天可以在冬天冻肿的地方涂上蒜汁然后在太阳下暴晒半个小时,常这样就冬天不会冻了

身体一碰凉的就会觉得凉入骨,比如手凉了挨着腿马上就感觉凉进骨头了,半天都缓不过来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不露脚,要给足部保暖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博士生导师彭康教授介绍,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意指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至,秋意更浓,褪去炎热人们感觉更为舒爽,但有句民谚叫“寒露不露脚”,说的是到了寒露,就不要再赤足穿凉鞋了,要给足部保暖。传统医学认为,“病从寒起,寒从足生。”彭康教授解释说,因为足部是足三阳经脉以及肾脉的起点,如果足部受寒,寒邪就会侵入人体,对肝、肾、脾等脏器造成损害。现在医学理论也证实了足部保暖对 健康 的重要性。足部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相对较少,而且足部表面脂肪层很薄,自身保暖能力弱,所以足部对寒冷非常敏感。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足部受冷,还会反射影响到鼻、咽、气管等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削弱这些部位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从而导致致病菌活性增强,人体更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寒露时节,用中药泡脚也是很好的方法

彭康教授建议,要想做好足部的保暖工作,除了注意“不露脚”外,用中药泡脚也是很好的方法。

1.姜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鲜品为生姜,干品为干姜。在我国,生姜的食用及药用的 历史 很长,作烹调配料或制成酱菜、糖姜等。茎、叶、根茎均可提取芳香油,用于食品、饮料及化妆品香料中。生姜除含有姜油酮、姜酚等生理活性物质外,还含有蛋白质、多糖、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集营养、调味、保健于一身,自古被医学家视为药食同源佳品。具有祛寒、祛湿、暖胃、加速血液循环等多种保健功能。生姜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和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中鱼蟹毒等病症。还有醒胃开脾、增进食欲的作用。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用于中焦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用于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亡阳证;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现代研究表明,生姜中含有辛辣和芳香的成分,用于风寒感冒,可通过发汗,使寒邪从表而解。姜辣素对口腔和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可使肠张力、节律和蠕动增加。姜油酮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生姜煎服,每日3-10克。生姜捣汁服,功效偏于开痰止呕,便于应急服用。如遇中药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治中风痰热神昏者,也可配竹沥,喂服或鼻饲给药,用量3-10滴。足疗方,生姜或干姜50克煎水,或打粉制成药包泡脚。也可配红花15克、食盐10克,水煎后泡脚。

2.艾叶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植株有浓烈香气,全草入药,味苦、辛,性温,入脾、肝、肾。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等功效,用于虚寒出血,尤宜于崩漏,以及下焦虚寒或寒客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胎动不安等。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艾草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植株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材料,故又被称为“医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现代研究表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本品水煎服,每日3-10克。温经止血宜炒炭用。本品50克,水煎后泡脚。或配当归10克、桂枝10克、红花10克,煎水泡脚。

3.当归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根。 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或“寸身”。支根称“归尾”或“归腿”,全体称“全归”。 本品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通便的功效。主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等。当归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血中之要药。因而,它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经,又能活络。凡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血虚闭经,面色萎黄,衰弱贫血,子宫出血,产后瘀血,倒经(月经来潮时,出现口鼻流血)等妇女的常见病,都可以用当归治疗。当归是临床常用药,也可用于煲汤,特别适合于贫血患者。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藁本内酯、当归酮、等,尚含阿魏酸、丁二酸、尿嘧啶、腺嘌呤、当归多糖、氨基酸、维生素A、B12、E等,能显著促进机体造血功能,升高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能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及扩张血管等作用。水煎服,每日5-15g。一般生用,为加强活血则酒炒用。通常,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足浴可用当归煎水泡脚;还可配肉桂、丁香、乌药、川芎各15克,煎水泡脚,或打成粉用。

名医简介:

彭康: 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导师;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现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慢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分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健康 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药药理与临床》常务编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专家指导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中药学》第一版、第二版主编,全国高等学校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创新教材《中药药性学》主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7部,获国家、部、省基金课题7项,获军队 科技 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017年获得“荣耀医者”,“中华医药突出贡献奖”。

师承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保健专家臧堃堂教授,曾任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7-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作访问学者,从事中药降血糖药理研究和参与筹备香港浸会大学首届中医本科班。

医疗特长: 擅长各种头痛及神经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癫痫、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脑损伤及脑手术后康复等脑病专科。并诊治急慢性咳喘、慢性胃肠疾病、月经病等内科杂病及肿瘤的中药调治及亚 健康 中医保健治未病等。

出诊时间: 周一上午(治未病科专家诊室),周四上午(门诊四楼名医治未病科)。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湿毒是指湿气郁积日久成毒而言。湿毒积于肠而,可致“湿毒便血”,症见粪便有血水,或便血而色紫暗不鲜,但腹不痛;若湿毒,郁于肌肤,则小腿部易生疮痈,称为“湿毒流注“,症见疮形平塌,根脚漫肿,包青或紫黑,溃破后脓水浸渍蔓延,久不收口。 现在告诉大家一个去湿毒的小方法,希望可以给有这种情况的朋友们一些帮助。 适用人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