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洗手液大全

黄连芦根抑菌液贴使用方法-黄连芦根抑菌液多少钱

黄连芦根抑菌液贴使用方法-黄连芦根抑菌液多少钱

1 清热凉血

元参性凉,味苦、咸,如肺经,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口渴舌绛、烦躁、夜寐不安、神识不清或身发斑疹等症,常和鲜生地、麦冬、黄连、连翘、银花、竹叶卷心等同用于以上诸症;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鼻咽干燥,常与芦根、黄芩同用;用于毒犯营血,高热迫血妄行、神昏谵语者,常与犀角、生地、丹皮配用;用于胃热炽盛,口干舌燥,胃中灼热疼痛,常与蒲公英、黄连、吴茱萸同用。

2 滋养肾阴

元参为咸寒之品,质润多液,入肾经,有滋养肾阴的功效,常与地黄配合同用。但元参苦泄滑肠而通便,泻火解毒而利咽,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一般不作长服的滋补之剂;地黄则功专补肾养阴,可作为久用的滋阴药品。

3 抗菌抑菌

元参50%煎剂用平板稀释法,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元参叶鲜法用平板打洞法,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60对须癣毛菌、羊毛状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元参叶的抑菌效力较根强,尤对金**葡萄球菌有效,对白喉、伤寒杆菌次之,对乙型链球菌等作用差,但弱于黄连。

4 降压

元参流浸膏对于麻醉兔静脉注射,小量能使血压先略有上升,继而下降;大量则仅使血压下降。水浸剂、乙醇-水浸液及煎剂,对于麻醉犬、猫、兔等有显著地降压作用。

哪些药方有益于治疗小儿口疮?

麦粒肿又名睑腺炎,即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睑腺开口处进入睫毛根部的皮脂腺或眼睑深部的睑板腺而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发生于睫毛、毛囊或周围的皮脂腺者,称为外麦粒肿;发生于睑板腺者,称为内麦粒肿。这是一种普通的眼病,人人可以罹患,多发于青年人,预后较好,无损于视力,但反复或多发者,日后可能影响眼睑外观或功能。

麦粒肿中医称其为“针眼”,又称“土疳”、“土疡”。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硬结,推之不移。局限于眼睑部,形如麦粒,痒痛并作,继则红肿热痛加剧,拒按,初起多伴有表证,后期多溃破流脓。

方一芩薄汤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黄芩6克,薄荷3克。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明目。

主治内、外麦粒肿。

方解本方中黄芩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之功;薄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效,两药配合,相得益彰。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的抗菌谱较广,薄荷所含薄荷脑能兴奋中枢神经,扩张毛细血管,麻痹末梢神经,两药合用具有消炎、止痒、止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3次服,5日为1疗程。

方二秦皮汤

出处《普济方》

组成秦皮、黄连(去须)、细辛(去苗叶)各60克,黄柏15克,青盐30克。

功用清热燥湿,消肿止痒。

主治内、外麦粒肿。

方解方中秦皮、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解毒,细辛祛风止痛,青盐消肿止痒。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秦皮所含秦皮素、鞣质等能抑制组织胺所致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另可镇痛、抑菌。细辛有镇痛、抗炎、局部麻醉作用。

用法上药共研末,和匀。每用30克,以水3盏,煎取1盏半,去渣,趁热洗患眼,洗后避风。每日洗3次。

方三解毒汤

出处《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

组成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草、肿节风各等份。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睑腺炎,红肿疼痛。

方解本方用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草清热解毒,肿节风散结消肿止痛。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含有蒲公英固醇、蒲公英苦素,能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率,能激发机体免疫功能,并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地丁草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金**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一般共取80克,加清水1000毫升,煎数沸,先取药汁200毫升,日分2次内服,再将剩余药液倒入碗内,趁热先熏后洗患眼。最后将毛巾浸透,热敷患处。每日1剂,日洗2~3次。

方四四黄膏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份。

功用清热燥湿,攻积祛瘀。

主治麦粒肿,睑缘局部红肿压痛。

方解方中大黄泻火攻积,黄柏、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所含黄连素有加强白细胞吞噬金**葡萄球菌的功能,黄柏、黄芩亦有较强抑菌作用。

用法将上药制成外用药膏。用75%酒精局部消毒患眼眼睑皮肤后将四黄膏均匀敷于患处,敷药面积为眼睑的大部分,盖敷料固定。次日揭去敷料,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再换药,一般2~3次治愈。

按语此法应由医务人员在医院操作,切勿让患者自行敷药,敷药时药膏不可进入结膜囊内,用此方法时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方五消炎明目方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食盐15克,明矾10克,冰片3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炎明目。

主治热毒上攻型麦粒肿。

方解方中明矾解毒明目,冰片清热消炎。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明矾可从细胞吸收水分,使之脱水收缩,减少腺体分泌,减少炎性渗出而消炎;并可使局部小血管收缩,血液凝固而止血,低浓度可有消炎、收敛、防腐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置碗内(大碗),捣细,即冲入沸开水一大碗,拌匀,泡化,澄清后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液加热至沸,先熏患眼,待温凉后用药棉蘸药液洗患眼,每次洗3~5分钟。日洗3次。

方六银蒲解毒汤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组成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天花粉、黄芩、赤芍、菊花各15克,荆芥穗、白芷、全蝎、甘草各10克。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行血,消肿散结。

主治麦粒肿热毒上攻型,症见胞睑局部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方解方中黄芩、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菊花、荆芥穗、全蝎疏散风热,通络止痛;赤芍清肝火,散瘀血;天花粉排脓消肿。且本方除口服外,又用药渣煎汤热敷,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促使炎症消散,内清外消,获效颇捷。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含有蒲公英固醇、蒲公英苦素,能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率,能激发机体免疫功能,并对细菌、真菌有抑制作用。金银花可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

用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浸泡1小时后,煎至400毫升,每日服1剂。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滤出药液,分2次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湿热敷患眼(重复使用时需再加热)。

方七银翘散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薄荷6克(后入)、淡豆豉9克、荆芥穗12克、牛蒡子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淡竹叶12克、芦根12克。

功用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主治风热客睑型针眼,症见病初起,胞睑局部微红肿痒痛。

方解方中薄荷、豆豉、荆芥、桔梗、牛蒡子疏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竹叶、芦根、甘草以助清热。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金银花、连翘均具有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薄荷所含薄荷醇作用于皮肤或黏膜的神经末梢,血管收缩,局部产生清凉感,同时麻痹神经末梢,发挥消炎、止痛、止痒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八仙方活命饮

出处《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金银花15克、天花粉3克、防风10克、白芷12克、陈皮6克、赤芍12克、归尾9克、乳香6克、没药6克、皂角6克、穿山甲6克、贝母9克、甘草3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热毒壅盛型针眼,症见胞睑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

方解方中金银花、天花粉、甘草清热解毒,消赤退肿;防风、白芷疏散风热,使蕴结之热毒从外消散;配陈皮利气化滞,赤芍、归尾、乳香、没药活血消滞止痛;贝母散结;皂角、穿山甲以消肿攻坚。

药理金银花具有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赤芍对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九竹叶石膏汤

出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组成石膏30克,黄连、黄芩、栀子、竹叶、赤芍各9克,白术、扁豆各10克,升麻、生甘草各6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主治脾胃伏热型麦粒肿。

方解方中石膏、竹叶、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生津,赤芍活血散瘀消肿,白术、扁豆健运脾胃,升麻引药上行。

药理石膏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消炎、抗水肿作用,煅制后能收敛黏膜、皮肤等组织,减少分泌。方中所用栀子、黄连、黄芩对金**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十生斛花粉汤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生地黄、天花粉、夏枯草各15克,石斛、连翘、金银花、黄芩、黄柏、焦白术、白扁豆、党参各10克,枳壳6克。

功用养阴清热,益气明目。

主治脾胃内热未清,气血虚弱,余邪未净,热毒蕴伏所致的复发性麦粒肿。

方解方中生地黄、天花粉养阴清热,石斛、连翘、金银花、黄芩、黄柏清热解毒,焦白术、白扁豆、党参益气,枳壳行气。全方以清热解毒,养阴益气,祛风散结为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所含黄连素有加强白细胞吞噬金**葡萄球菌的功能,黄柏亦有较强抑菌作用。天花粉对多种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对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夏枯草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十一二子明目汤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决明子、青葙子、牡丹皮、夏枯草各15克,桑叶、谷精草、淡竹叶各9克,菊花、赤芍、刺蒺藜各12克,生地黄、赤小豆各24克,生石膏30克,薄荷3克,番泻叶、生甘草各3克。

功用清肝泻脾,祛风明目。

主治急性睑腺炎。

方解方中决明子、青葙子、夏枯草、谷精草、菊花清肝泻火明目,桑叶、淡竹叶、生石膏、薄荷疏风清热,牡丹皮、赤芍、刺蒺藜凉血活血散结,番泻叶泻脾胃积热。本方诸药协同清肝泻脾,凉血活血,祛风明目,解毒散结。

药理决明子醇浸液有抑制细菌的作用,菊花对金**葡萄球菌有明显杀灭作用,赤芍对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以武火煎沸后再文火熬半小时,成人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煎至300毫升顿服。小儿每日1剂,水煎2次,共煎取汁200毫升,分2次服,每次服100毫升。

方十二和血蒸剂

出处《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

组成桑叶9克,明矾、石斛、食盐、山龙胆各3克。

功用疏风散热,养阴燥湿,消肿止痛。

主治麦粒肿初期,胞睑肿胀明显者。

方解方中桑叶疏风散热,明矾燥湿消肿止痛,石斛养阴清热。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叶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抑制作用,也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明矾可从细胞吸收水分,使之脱水收缩,减少腺体分泌,减少炎性渗出而消炎;低浓度可有消炎、收敛、防腐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加水400毫升,煎数沸,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眼、洗目。每日熏洗1~2次。

枇杷清肺饮加减

小儿口疮是口舌黏膜上出现淡**或灰白色小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尤以实热证较为多见,常伴有发热,流涎,纳差,大便干结等症状。

方一白芨连冰粉

出处《新中医》

组成白芨15克,黄连9克,冰片2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敛疮。

主治小儿口疮属脾胃积热者。

方解黄连清热泻火,解毒疗疮;白芨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冰片能散热止痛、防腐消肿,全方合用,有清热解毒止痛、祛腐消肿之功效,用于小儿口疮证属心脾胃素有蕴热之实火者确有良效。

药理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白芨其主要成分白芨胶及挥发油的止血效果迅速而确实,并有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碾成极细粉末,过130目筛后装瓶备用。令患者先用蒸馏水或淡盐水漱洗口腔后,取药粉约2克,分撒在口腔溃疡处,每天1~2次,5天为1疗程。

方二导赤散加味

出处《江苏中医药》

组成生地黄5~15克,麦冬5~12克,木通3~9克,车前子3~10克(包),鲜竹叶5~6克,甘草梢3~6克。

功用清热泻火。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生地黄、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木通、车前子、鲜竹叶上清心经之火,下清小肠之热而利水;甘草梢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性味甘寒,清心养阴,利湿导热。此方有利水不伤阴、泻火不伐胃之功。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麦冬有镇咳祛痰、强心利尿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车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锌能治疗急慢性炎症。

用法水煎频服,日服1剂,重者可日夜各服1剂。

方三釜底抽薪散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

组成吴茱萸15克,胡黄连、川大黄各6克,胆南星3克。

功用导热下行,引火归元。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吴茱萸为主药,以热治热,引热下行,《本草纲目》曰:“吴茱萸,咽喉口舌生疮者,以吴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热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从治之义。”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使浮游之虚火制;小儿多热易惊,以胆星清热镇惊;大黄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醋溶合诸药,且敛中有散,协同引热。诸药合用,寓有引热下行、引火归元之义。

药理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并有利尿作用,还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胆南星具有祛痰、抗惊厥、镇静及镇痛作用;胡黄连有利胆、抑菌作用。

用法上方共研细末,制成散剂备用。1岁以下小儿每次用药3克,1岁以上可酌情增至6~12克。用时将药末与陈醋适量调成糊状,候患儿睡熟后涂敷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包扎,晨起去之。

方四黄连泻心汤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黄连、黄芩各3克,竹叶、生地黄、木通、赤芍各6克,元参、山栀各5克,连翘10克,生甘草2克。

功用清热泄火解毒。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黄连、黄芩苦寒泻火,解毒疗疮;山栀清泻三焦之热;生地黄、赤芍、木通清热凉血降火利火,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走;竹叶、连翘清心除烦,导热下行,质轻性淡善走上焦,配合元参养阴清热使元阴得固,不发明火;甘草清热导火,并能促进溃疡面愈合。

药理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水煎滤汁200毫升,每日分2~5次服完,每日1剂,3日为1疗程。

方五甘草泻心汤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炙甘草20~30克,黄连3克,黄芩6~9克,干姜3~5克,党参10克,半夏6克,高热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咽部破溃者加桔梗1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5~10克,小便赤黄者加滑石15克,阴虚火旺者去干姜加沙参、知母各10克。

功用健脾、清热、化湿。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炙甘草补虚健脾,宜重用为主药;党参补益中气;黄连、黄芩苦寒泻热;半夏燥湿化痰为辅;干姜温脾助运,同时防苦寒太过为佐。

药理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天为1疗程。

方六复方五倍子散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

组成五倍子50克、儿茶30克、冰片少许。

功用清热泄火、敛疮止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五倍子属收涩药,《开宝本草》中记载“疗湿癣疥痒脓水……,小儿面鼻疳疮”。《本草纲目》中记载“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湿烂”。儿茶:《本草纲目》中记载“清上膈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本草求真》中记载“……功专清上膈热……收湿,凉血……治一切口疮喉痹”。冰片清热止痛,可消炎,又避免了五倍子对溃疡面的刺激性疼痛。

药理五倍子对小肠有收敛作用,可减轻肠道炎症止腹泻,并有抑菌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儿茶有收敛、止泻、降压、抑菌的作用。

用法共研细末,以香油调和,涂于患处,每日1次。

方七鸡黛玉汤

出处《江苏中医药》

组成鸡苏散15克,黛蛤散20克,玉泉散20克。

功用清热利湿,泻火止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鸡黛玉汤方中,鸡苏散由滑石、甘草、薄荷组成,清热利湿兼解表,使热邪从小便而泄,故热可退,渴可解,祛邪而不伤正,利湿兼能和胃;黛蛤散由青黛、蛤壳组成,清热解毒、生肌疗疮且有较强的止痛作用;玉泉散由生石膏、生甘草组成,石膏善清肺胃之火,泻火解毒,为疮家圣药。

药理滑石所含硫酸镁有吸附和收敛功效,内服能保护肠壁;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泽泻能增加尿量并加快尿素、氯化物等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因此也能抑制疱疹形成,与石膏有协同作用。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煎煮,头煎取药液100毫升,二煎取药液50毫升,将二煎药液混合,分3~4次服完,连服3日。若采取漱口方式,同样有效。

方八口疮清饮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组成生石膏(先煎)10~30克,川连3~6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连翘9克,薄荷(后下)5克,淡竹叶10克,生军(后下)3克。

功用清上泄下。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以生石膏、黄连、黄芩、山栀之大苦大寒,泻中焦气分之火;配连翘、薄荷轻扬清上以通达宣泄;伍生军、淡竹叶泻腑实、清心火,并引三焦火热从水道、谷道而出。全方共奏清上泄下之功。

药理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九口疳八味散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大青叶、鲜生地、生石膏各30克,鲜芦根25克,黑玄参15克,京赤芍、粉牡丹皮各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热养阴,活血凉血。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生石膏、鲜芦根性甘寒,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大青叶解毒力强,又能凉血,对此症有良效;生地黄、玄参养阴清热,兼能通便;牡丹皮、赤芍既凉血又能清心除热,散血化瘀;再调以甘草,和中解毒,缓和生石膏、大青叶的峻烈作用,药虽八味,功效擅一。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大青叶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亚甲型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显著的抗白血病作用;芦根具有解热、镇静、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抑制骨骼肌收缩作用;玄参有降血压、降血糖、解热和强心作用;牡丹皮有解热、镇静、镇痛、解痉、抑菌、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每日1剂,煎二汁,每汁150毫升,少量频服,服药期间,均不服其它药物。

方十验方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组成吴茱萸15克。

功用引火归源。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吴茱萸加醋有引火下行之功效,且涌泉穴属肾经,有引火归源、退虚热的作用。

药理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用法将吴茱萸研成细末,加醋调糊,敷于双侧涌泉穴,连续治疗3天。

方十一口炎散

出处《江西中医药》

组成吴茱萸6克,重楼6克,乌贼骨5克,黄连6克,蒲黄5克,大黄6克。

功用清热解毒,化瘀敛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本方以吴茱萸为主药,其性虽热但取其引热下行,引火归原功效;重楼、黄连有清热解毒、散瘀作用;乌贼骨有收敛创面、破瘀血功效;而大黄苦寒,长于通下泄热;加用蒲黄以加强活血祛瘀生新止痛功效。

药理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并有利尿作用,还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蒲黄有促进凝血,降血压,改善微循环,抗炎,利胆,利尿,镇痛,平喘等作用;乌贼骨有抗消化性溃疡、抗肿瘤、抗放射及接骨作用。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瓶装密封备用。使用时用棉签沾取药末涂在溃疡面上,每日3次。一般使用1~2天创面即可愈合,3天为一个疗程。

方十二龙胆泻肝汤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龙胆草2~5克,山栀、黄芩、柴胡、生地黄、当归、木通、泽泻、竹叶各6~10克,车前子、地榆各12~20克,甘草3~6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选用胆草、黄芩、山栀苦寒泻火、解毒,直拆其火势;选用泽泻、木通,重用车前子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清利;当归、生地黄活血养血益阴;柴胡祛风透热;竹叶清热除烦,导热下行,质轻性淡、善走上焦;甘草抗炎抗过敏,对溃疡面有保护作用;地榆能泻火解毒,并有收敛作用,能使溃疡面渗出减少,疼痛明显减轻,愈合加速。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车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山栀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柴胡有镇静、安定、镇痛、解热、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龙胆草有抑菌、镇静、肌松、降压、健胃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泽泻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作用。

用法日1剂,水煎服。

小孩可以喝双黄连口服液吗

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清肺饮中药上是一味处方药,它的作用功效是清肺解毒,活血化瘀以治疗丘疹、痤疮、酒渣鼻等,它的作用有很多,还是人们家庭常备的恶意中药品,及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清肺饮加减1

  枇杷清肺饮的'组成与功效作用

  组成用量

 枇杷叶12g,桑白皮、黄柏各10g,人参、黄连、甘草各8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中以枇杷叶、桑白皮、人参宣肺利气,黄连、黄柏、甘草清热燥湿。全方共奏宜肺、清热、化湿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肺胃湿热引起的面部粉刺(痤疮)。

 本方具有抑菌,消炎等作用。

  辨治病证

 中医临床运用以面有痤疮、疖肿、色斑、口臭、脉滑数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丘疹、痤疮、酒渣鼻等,而症见颜面或背胸部发生丘疹,周围色红,挑破挤压有白色粉状糊汁,或酒渣鼻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油彩皮炎(肺热型)治宜清肺利气,益胃清热。

 以本方加白茅根、生槐花、苦参各9g为主治方。

  2、色素性口围红色病(胃火熏肺型)治宜清泄肺热,活血化瘀。

 以本方去黄柏、人参,加黄芩、山栀子、赤芍、当归、丹参各9g,生地黄30g,桔梗、菊花、白芷、陈皮各6g为主治方。

  3、面部色斑(肺热型)治宜宜肺清热。

 以本方为主治方。

  4、酒渣鼻(肺胃积热型)治宜清泄肺胃,散除积热。

 以本方加减、白花蛇舌草15g,生地、山栀子、黄芩各12g,枇杷叶、桑白皮各10g,当归、白芷各9g,桔梗、菊花、夏枯草、龙胆草、白各6g,生甘草3g为主治方。

  5、青春期痤疮(肺热血热型)治宜清热宜肺,凉血解毒。

 以本方去人参、黄连,加白花蛇舌草30g,生地、连翘各15g,黄芩、山栀子、当归各9g为主治方。

 若身体健壮、气粗、鼻息热者,加生石膏、大黄、紫草、槐花。若皮疹色深黯,口渴咽干,舌红绛有紫瘀斑点者,加红花、水蛭、皂角刺、王不留行。若皮疹溃烂如水、胃纳不佳、脘腹胀满、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者,加苍术、苦参、土茯苓。若皮疹呈囊肿样、口苦无味、头昏疼痛、脉滑弦者,去甘草,加兰棱、莪术、昆布、海藻。气促乏力者,加黄芪、白术。

  6、耳鼻咽喉结核(阴虚湿热型)治宜清化湿热,养阴解毒。

 以本方去人参,加生地、浙贝母、玄参、天花粉、鼠粘子各15g,连翘、射干、僵蚕各12g为主治方。

 若溃烂深,或已成瘘者,加猫爪草15g。若气血两虚,流脓清稀,久溃不愈者,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随证加减

 1、体壮、气粗、鼻息热去人参,加生石膏、大黄、紫草、槐花。

 2、皮疹色深黯,咽干口渴,舌红绛有瘀斑点去人参,加红花、水蛭、皂角刺、留行子。

 3、皮疹溃烂如水,腹胀满,饮食不香,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去人参,加苍术、苦参、土茯苓。

 4、皮疹呈囊肿样,口苦,头昏疼痛,脉滑弦去人参、甘草,加三棱、莪术、昆布、海藻、5、气促乏力加黄芪、白术。

枇杷清肺饮加减2

  枇杷清肺饮

 方剂名枇杷清肺饮,出自清·《医宗金鉴》。

 组成枇杷叶二钱(9克)、桑白皮二钱(9克)、黄连钱(6克)、黄柏一钱(9克)、人参三分(6克)、甘草三分(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肺,清热,化湿。

 主治主治面部粉刺,色红疼痛,破出白汁。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痤疮、脂溢性皮炎等病症。

 1、痤疮、以枇杷清肺饮加减口服治疗35例,与消痤丸口服治疗35例对照。疗程4周,通过痤疮皮损的评分来判定两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皮损评分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在疗效判定方面,治疗组临床痊愈9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

 对照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14%,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第9期)

 2、脂溢性皮炎、以枇杷清肺饮治疗45例,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治疗44例对照,疗程4周,以皮损面积的大小、红斑、脱屑等症状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0、15%;治疗组痊愈29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1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川中医》2010年第11期)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肺胃湿热引起的面部粉刺。方用枇杷叶、桑白皮等宣肺利气,合以黄连、黄柏清燥湿热,人能性甘温,益气托毒外出。枇杷清肺饮临床就用以面有疖肿、色斑、口臭、脉滑数为辩证要点。

 方歌枇杷清肺枇杷叶,参草黄连桑白皮,黄柏同煎食服远,肺风粉刺尽皆宜。

枇杷清肺饮加减3

 枇杷清肺饮加减一疗程是10天,一天一剂,早晚温服、煎药的过程、用瓷器,或铝制品煎、煎药时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具体煎煮方法为、

 先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水漫过药面,浸泡30-60分钟,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药煎两次为宜,第一次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滤出药液、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第二次煮沸后煎15-20分钟,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合并(约250毫升),然后分次服用、

 1、枇杷清肺饮是治疗肺胃有热的方子,一般来讲7天一个疗程,一剂吃一天、

 2、这个方子是有点寒凉的方子,而且你应该是治疗上半身,头面部的疾病,所以应该在饭后吃药、

 3、煎药现在一般主张一剂煎熬两次就可以了,但是为了节约药材可以煎熬三次、

 4、煎熬需用砂罐或者陶瓷罐,不要使用金属类的煎熬器具、

 5、煎熬之前需要浸泡药材20-30分钟、你这个方子是治疗上焦,就是身体上部分的疾病的,可以少熬点时间,一般把水熬开10-15分钟即可、

 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痤疮组成、枇杷叶15g,北沙参10g,黄芩10g,黄连6g,栀子10g,桑白皮10g,金银花15g,连翘15g,升麻10g,皂刺5g,赤芍6g,芦根15g, 甘草5g。

 加减法、皮损色红明显者加生地10g,丹皮6g;结节囊肿者加浙贝母12g,夏枯草15g;脓疱加蒲公英15g,野菊花15g;皮脂溢出多者加山楂15g,白花蛇舌草15g;

 色素沉着加桃仁10g,丝瓜络6g;大便干者加大黄3g。水煎服,每日1剂。先用温水约200ml浸泡药物约30分钟,然后煎10分钟即可,重复再煎第二次,方法同前。将2次药水混匀分2次(早晚各1次)服用,两周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治疗3个疗程统计结果。服药期忌食油腻辛辣食物。

孩子由于身体发育不成熟,抵抗力较弱,经常容易生病、发烧、感冒。很多家长为此很揪心,出现“病急乱投医”的情况,常常没有弄清病情,或者听一些亲戚朋友说的什么药管用,就盲目给孩子喂药,结果孩子病越来越重。

其实,“是药三分毒”,如果没有对症用药,孩子的身体承受不住很多药的副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坚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辨证用药,对症下药。

还有一部分家长会给孩子服用成人药,有的家长还好,还会注意用量要比成人减少,有的就直接按成人量给孩子服用,造成副作用增加。但其实,孩子有专门的儿童药,更对应儿童的体质,副作用较小。

一、体虚感冒——反复感冒、遇风流鼻涕打喷嚏

有的孩子三天两头就感冒了,或者在流感、病毒性肺炎爆发时期很容易中招,或者遇到风就容易打喷嚏、流鼻涕,反反复复,总好不了。

这种情况,是由于孩子抵抗力弱导致的。在中医看来,属于表虚不固,也可以称为体虚感冒。

代表中成药:玉屏风口服液/玉屏风颗粒

组成

黄芪、白术、防风。

功能

益气固表止汗。

用于表虚证。症状多见反复感冒,怕风,一吹风就容易感冒、打喷嚏、流鼻涕,白天容易出虚汗(自汗),有时晚上也盗汗,气短乏力,面色白,舌淡脉虚弱。

应用

现代多用于感冒反复发作、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荨麻疹、喘息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属于表虚不固,外感风邪者。

也常常从用来作为呼吸道流行病期间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预防病毒感染使用。

注意

(1)玉屏风更适合于在感冒前的预防,或者在反复感冒间歇期使用。但如果是感冒中后期,发热、咽痛、咳嗽、鼻塞等较重时期,不宜使用,容易加重病情。

(2)热病、面红出汗者慎用。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者慎用。

(3)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应相对于成人用量减量使用。

二、风寒感冒——怕冷重,咳嗽痰稀,头痛

之前讲成人药的时候提到(链接见文章底部),风寒感冒是人体感受寒凉所致,多发生在秋冬寒冷之际,或者突然降温,温差很大的时节。如果增减衣服不及时,就容易着凉而诱发风寒感冒。

症状则是以寒证为主:初期怕冷较重,轻微发热,头痛,身体酸痛,鼻塞,口不渴或仅喝热水。如果有咳痰,多是清稀白痰,如果有鼻涕,多是清鼻涕。中期会有一些较轻的热证,如口微渴,口苦等。

1、代表中成药:小儿清感灵片/小儿感冒散

组成

羌活、荆芥穗、防风、炒苍术、白芷、葛根、川芎、生地黄、炒苦杏仁、黄芩、甘草、人工牛黄。

功能

发汗解肌,消热透表。

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怕冷,肌表无汗,头痛口渴,咽痛鼻塞,咳嗽痰多,乏力疲倦。

注意

(1)本药为小儿处方药,需凭医师处方购买,按照说明书服用,周岁以内、1-3岁以及3-5岁小儿用量不同,注意区分。

(2)风热、暑湿感冒不宜。

(3)如出现高热不退,或咳嗽、气促、鼻翼煽动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其他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由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组成。症状常见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常用于风寒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风寒头痛、偏头痛等。注意儿童使用该药,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用量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减量使用。

(2)小儿至宝丸:由紫苏叶、广藿香、薄荷、羌活、陈皮、制白附子、胆南星、炒芥子、川贝母、槟榔、炒山楂、茯苓、炒神曲、炒麦芽、琥珀、冰片、天麻、钩藤、炒僵蚕、蝉蜕、全蝎、人工牛黄、雄黄、滑石、朱砂组成。用于小儿风寒感冒,停食停乳,发热鼻塞,咳嗽痰多,呕吐腹泻。

注意本药为处方药,需医师处方才能开具。

另本药中含雄黄、朱砂,不宜过量服用、久服。

三、风热感冒——发热重,咽喉肿痛,痰黄黏稠,口渴喜冷饮

风热感冒是由于风热邪气侵犯体表,常发于春、夏、秋季较暖和的季节,但如果冬季在较温暖的房间里,也有患风热感冒的可能性。

典型症状以“热”证为主:发热较重,轻微怕冷,微有出汗,头胀痛,鼻塞,鼻腔干燥发热,流黄鼻涕,口干咽干,喜喝水,咽喉肿痛,咳嗽黄痰。

这类感冒的患者以“发热”为主,区别于风寒感冒的以“怕冷”为主。而风寒感冒后期,也有可能转化为热证,比如也开始发热、鼻塞、咽喉肿痛等,此时也可以用风热感冒药。

1、代表中成药:小儿感冒颗粒

组成

广藿香、连翘、菊花、薄荷、大青叶、板蓝根、地骨皮、白薇、石膏、地黄。

功能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要用于小儿风热感冒,症状见发热、头胀痛、咳嗽痰黏、咽喉肿痛。

应用

现代可应用于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见上述症状者。

注意

(1)风寒感冒不宜。有脾虚腹泻症状的患儿不宜,或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2)按说明书服用,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用药药量的区别。

(3)高热不退、咳喘加剧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本品不能用来预防流感。

2、其他中成药

(1)小儿清咽颗粒:由玄参、蒲公英、炒牛蒡子、薄荷、蝉蜕、板蓝根、连翘、牡丹皮、青黛组成。用于小儿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音哑,咽喉肿痛。

(2)双黄连口服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发热,咳嗽,咽痛、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鼻塞、流黄鼻涕、舌红苔薄黄等。现代常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腮腺炎、乙型脑炎等初期阶段。儿童宜减量服用。

注意:本品也不能用于预防流感、肺炎。

(3)小儿清热灵:由柴胡、黄芩、黄连、白屈菜、牛黄、板蓝根、射干、北寒水石、重楼、菊花、蝉蜕、麝香、冰片、珍珠、天竺黄、紫荆皮组成。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