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苦参和连翘败毒丸-苦参当归连翘白芷抑菌液
毛囊炎为毛囊发生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较为常见。一般皮肤不清洁、搔抓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中医称之为“发际疮”、“髭毛疮”、“须疮”等。
毛囊炎好发于头部,但其他有毛部位也可波及。本病初起为粟粒大毛囊性丘疹,其中心贯穿毛发,逐渐发展成丘疹性脓疱,继而干燥结痂,约1周左右脱痂而愈,自觉痒痛,易反复,常绵延数周乃至数月。愈后一般不留疤痕,但严重者可形成秃发及瘢痕疙瘩。
由于毛囊炎的发病部位不同,因此所表现的形式也各异。如生在头部的毛囊炎,治愈后可出现米粒至指甲大的脱发斑,而且患处不再生发,这通常称为秃发性毛囊炎;有的毛囊炎呈集聚排列,其深部相互贯通而融合成片,称为穿凿性毛囊炎;如毛囊炎发生在枕部,因部位特殊常增殖呈乳头状硬结,称为乳头状毛囊炎或枕部硬结性毛囊炎。
(一)内治方方一消炎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黄连6克,黄芩9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蚤休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验方一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己10克,车前草10克,白鲜皮15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证毛囊炎的治疗。
方三验方二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干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天门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野菊花10克,地丁10克,板蓝根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素体虚弱的毛囊炎患者的治疗。
方四验方三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金银花、天花粉各18克,白芷4克,甘草2克,赤芍10克,贝母、当归尾、陈皮各6克,乳香、没药各3克,防风5克,生黄芪15克。
功效清火解毒,佐以托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头部穿掘性毛囊炎病久体虚患者。
方五验方四来源中国医药指南,2003:(8)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干生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野菊花10克,地丁10克,板蓝根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益气。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阴虚型毛囊炎。症见:素体虚弱,面色苍白,食少纳差,躯干及四肢有散在性炎性丘疹或脓疱,与毛囊一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方六验方五来源中国医药指南,2003:(8)
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已10克,车前草10克,白鲜皮15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湿热型毛囊炎,症见:头部及四肢有散在米粒大淡红色、与毛囊一致的炎性丘疹,或小脓疱,自觉疼痛刺痒。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微弦。
方七升麻消毒饮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升麻、羌活、防风、白芷、桔梗、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连翘、赤芍、当归、炒牛蒡子、花粉各10克,野菊花、草河车各12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风热毒盛证。
方八蜂房散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蜂房6克,泽泻、地丁、赤茯苓、赤芍各12克,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羌活4.5克,土贝母10~12克,升麻10克。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毒证。
方九托里消毒散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黄芪、党参、麦门冬、石斛、草河车、当归各12克,地丁、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15克,生地黄、茯苓、浙贝母、陈皮、天门冬各10克。
功效益气托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素体虚弱,病情反复发作的气虚邪恋者。
方十排脓散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当归、黄芪、防风、羌活、泽泻、白芷各12克,草河车、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30克,皂刺、甲珠、川芎各6克,金头蜈蚣1条。
功效清热化痰,利湿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项部硬结性毛囊炎。
方十一清热解毒汤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金银花18克,七叶一枝花6~9克,赤芍、黄芩、黄连、牡丹皮各10克,山栀子、黄连、生甘草各6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6~9克,大青叶15~30克。
功效清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一般头部穿掘性毛囊炎。
方十二消毒饮来源新中医,2002:34(5)
组成升麻、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叶、金银花、苍耳子、赤芍。渐欲成脓者加白芷、皂角刺、桔梗;丘疹色红坚硬者加大黄、牡丹皮;反复发作者可加土茯苓。
功效祛风清热,解毒凉血,行血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五味消毒饮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9)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各2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清疖汤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学杂志,2004:3(3)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0克,生黄芪20克,当归6克,陈皮6克,赤芍10克,浙贝母10克,炒穿山甲6克,炒皂角刺6克。肿痛明显者,可加连翘、黄芩;日久皮损暗红者,可加党参、川芎;便秘者加大黄、芒硝;结节坚硬者,加用大黄□虫丸。
功效清热解毒,托毒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治疗项部硬结性毛囊炎。
(二)外治方方一龙胆草擦剂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龙胆草5千克。
功效清热解毒,止痒止痛。
制法水煎,第1煎加水20升,开锅后煮1小时,第2煎加水10升,开锅后煮40分钟,合并两次药液浓缩为9.6升,装瓶。
用法涂擦患处。
方二芫花水剂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芫花15克,川椒15克,黄柏30克,苦参30克,水3升。
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痒。
制法共研粗末备用。
用法取药一包用纱布袋装好,加水煮沸20分钟,温洗或布袋敷患处,也可外搽。
方三解毒洗药来源《外科外治疗法》组成蒲公英30克,苦参、黄柏、连翘、木鳖子各12克,金银花、白芷、赤芍、牡丹皮、甘草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腐排脓。
用法水煎温洗患处,每日1~2次。
方四解毒泻火洗方来源中医药信息,1997:(4)
组成木瓜、一枝黄花、半枝莲各20克,夏枯草、公英、葎草、马齿苋、一见喜各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1次,连用7日。洗后用拔毒膏外贴。如有蓄脓,可先用五五丹药捻连用3~5天提脓拔毒,待脓出肿消,再以生肌散薄撒疮口,连、柏水纱(黄连、黄柏等份煎开即成)外贴,隔日换药1次,直至收口痊愈。
备注适用于治疗头部穿掘性毛囊炎。
方五何首乌方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
组成何首乌10克,苦参10克。
功效清热燥湿,活血消肿。
制法将何首乌、苦参加水200毫升浓煎至100毫升。
用法用药液将消毒过的纱布浸透,拧至不滴水,湿敷患处,每次敷30分钟,早晚各1次。一般于用后24~48小时即可消肿,3~4天炎症消散。
方六藿黄浸剂来源四川中医,2005:23(4)
组成藿香、大黄、黄精、枯矾各30克。
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杀虫。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2次,连续用药4周。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方七中药外洗验方来源广西中医药,2005:28(6)
组成黄柏30克,黄芩30克,黄连15克,龙胆草15克,土荆皮30克,花椒30克,藿香30克,丁香30克,苦参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紫花地丁15克,地榆30克。14岁以下用量酌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每日1剂,加水2500~5000毫升,沸后煎煮15~20分钟,滤药渣,取药液。
用法待水温降至15~20℃时,浸泡患处,反复搓洗以微热为度。药渣复煎。每日2次,每次30~45分钟。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
方八雄黄解毒散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组成雄黄30克,生白矾120克,寒水石30克。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撒布患处,或植物油调敷患处。
方九四黄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大黄末15克,黄柏末15克,雄黄末15克,硫黄末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麻油调涂。
方十发际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五倍子末310克,雄黄末30克,枯矾末30克。
功效杀虫止痒,收湿化毒。
制法先将雄黄及枯矾研细,后加五倍子末研和。
用法香油或醋调敷。
方十一黄散来源新中医,1999:(7)
组成蛇床子、密陀僧、硫黄、雄黄、枯矾各120克,轻粉、冰片各60克。
功效祛风止痒,燥湿杀虫。
制法共研细末混合。
用法用白醋调搽患处,每日2次,连续用药4周。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方十二茄蒂去毒散来源江西中医药,2003:34(4)
组成秋季熟透了的老茄蒂。
功效清热解毒,补津生肌敛疮。
制法将茄蒂晒干,放进锅内焙干脆焦黄存性,冷却后研成细末,收至瓶内贮存,用法将适量药粉麻油调拌成稀糊状,涂敷患处疮头上,每日1~2次,7天为1疗程。
方十三复方三黄散来源江苏中医药,2006:27(8)
组成大黄3克,黄连3克,黄芩3克,氟康唑两片(100毫克)。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制法上药碾粉,加适量蒸馏水调成糊状。
用法清洁局部皮肤,冷喷机冷喷10分钟,局部皮肤消毒后,用痤疮针清除皮损内容物。后用复方三黄散约10克均匀涂于患部,勿使干燥,干后以水湿润之,约30分钟后擦拭去除。每周1~2次,每日患者自行涂药1次,连续治疗1个月。
备注适用于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方十四抗炎酊来源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6)
组成马钱子、黄芩、紫草。
功效通络散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外搽皮损,每日4次。对皮损较大或呈片状分布的用2~3层纱布块浸抗炎酊湿敷患处,每日2次。
方十五毛囊炎酊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3)
组成生乳香、生没药、藜芦、密陀僧各6克,生白芥子、冰片、生牵牛子、生鸦胆子、生苍耳子、生天花粉各10克。
功效拔毒攻毒,清热解毒,透毒外出。
制法将以上中药除冰片外均捣烂,与冰片一起置密闭玻璃容器中,以75%酒精10倍量(840毫升)浸泡2周。在浸泡期间随时振摇或搅拌,浸泡到期滤出提液。加75%酒精至1000毫升即可。
用法外擦,每日2次。
志清宁新包装是志清清么
上火会导致牙肉肿痛
天气非常干燥,人体的唾液分泌减少,呼吸道干燥,血管的脆性增强,本来就很容易感染细菌。如果再吃补品或者辛辣刺激的食物,就会加速血液的运行,中医称之为“血热妄行”,将病菌带到全身,引发牙肉肿痛、流鼻血、干咳、喉咙发炎等症状。
注意不要吃太多易上火的煎炒油炸的东西,喝点凉茶。
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足阳明经络于上齿龈,手阳明经络于下齿龈,故牙痛与肾、胃、大肠有关。引起牙痛的原因不一,有胃火上盛、风火上攻、肾阴不足、寒热刺激及蛀齿等,故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一、 胃火上盛:症见牙龈肿痛,患侧面颊肿胀,甚则不能嚼食,局部灼热,口苦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等,治宜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方用清胃散加减。石膏25,黄连10,生地15,丹皮6,升麻10,淮牛膝15,大黄6,赤芍10,知母10,刁竹10,痛甚者可加白芷10。若牙质过敏,每触热辣即痛者也同此治。
二、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见齿龈微肿、微红,隐痛绵绵,齿摇不固,或兼有牙血,余无特殊。治宜滋阴降火、补肾固齿。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25,女贞15,萸肉10,淮山15,淮牛膝10,泽泻10,骨碎补10,细辛3。若牙龈红肿较甚,则可加知母10,黄柏6。
三、 风寒牙痛:症见突然发作,痛连头额、两侧,势如电掣,牙龈不红不肿。其中,若痛有游走,痛如电掣,连及头额、两颊者,是为风痛。若吸触冷气冷物即痛,部位固定者,是为寒痛。治以祛风、散寒、镇痛。寒痛为主者用当归10,细辛6,川芎10,白芷10,川椒5,只壳10,桔梗6,甘草6。风痛为主者用桂枝6,防风6,白芥子10,桔梗10,苏叶6,细辛3,刁竹6,白芍10,甘草5。不论风痛或寒痛,均可用细辛、白芷、苍耳子、甘草各10克,煎水含漱,日多次。
四、 龋齿牙痛:蛀齿引起的牙痛也很多见,单纯内服药物,疗效一般较差,宜结合局部处理为佳。内服方用定痛散,当归10,生地12,细辛6,白芷10,连翘10,苦参10,川椒5,黄连10,乌梅10,桔梗6,甘草6。外用川椒、胡椒、五倍子各5克,冰片0.5克,共研为细末,用消毒药棉裹药末少许,放入龋齿洞内,流涎出后,痛可停止。也可用牙痛一粒丸一粒塞入洞内,可得同样效果。
齿痛的预防:平时注意口腔清洁,勤刷牙、勤漱口;早晚各叩齿10分钟;善待牙齿,勿咬过于坚硬之物,避免牙齿与牙龈损伤;牙齿一旦出了问题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单位诊治。
冬天气候寒冷,牙齿容易过敏酸痛,尤其是牙齿有磨耗和牙颈部有楔状缺损的中老年人,吃苹果、葡萄、橘子和糖果等甜酸食物就会引起牙齿酸痛,有的痛得不敢进食。对付这种过敏牙痛可用以下方法防治:
一、用温水刷牙、温茶水漱口:因为牙髓神经对温度比较敏感,尤其是患有牙齿磨损,牙本质暴露的牙齿,一遇冷刺激就可引起牙痛,而温水对牙齿来说是一种天然的保护剂,可防治过敏性牙痛;茶水含氟,常用温热茶水含漱,可护齿防龋治牙痛。
二、进食宜温热,勿吃过酸过甜的食品,因为牙齿最适宜在35℃—36℃的口腔温度以及PH值为6.8左右的弱酸性环境中进行新陈代谢,若吃过冷、过热温差很大的饮食或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品,都会引起牙痛。
三、常用脱敏或防酸牙膏刷牙。这两种牙膏中含有氟,而氟可阻止牙齿在酸性环境中脱磷脱钙,有抗酸、防龄、止酸痛之功效。
四、用大蒜头磨擦止痛:有较严重磨损的牙齿,并有明确的酸痛区者,可用生大蒜头反复磨擦敏感区,每天1—2次,每次1—2分钟,1—2周后酸痛就会明显减轻或消失。
五、吃酸性食物如醋、酸奶或带酸味的水果后,如出现牙齿酸痛,即可用核桃仁放在嘴里咀嚼,因为核桃仁为碱性食品,慢慢咀嚼可中和牙面上的酸性物质,牙齿就不会酸痛了。
一、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
2、发现蛀牙,及时治疗。
3、睡前不宜吃糖、饼干等淀粉之类的食物。
4、宜多吃清胃火及清肝火的食物,如南瓜、西瓜、荸荠、芹菜、萝卡等。
5、忌酒及热性动火食品。
6、脾气急躁,容易动怒会诱发牙痛,故宜心胸豁达,情绪宁静。
7、保持大便通畅,勿使粪毒上攻。
8、勿吃过硬食物,少吃过酸、过冷、过热食物。
二、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寿堂牙痛安胶囊,每次2片,每日3次。
(2)灭滴灵片,每次0.2克,每日3次。
(3)牛黄解毒丸,每次3片,每日3次。本方有通便泻火作用。
(4)补肾固齿丸,每次4克,每日2次。用于年老牙松、隐隐疼痛者,宜久服。
2、验方自疗法
(1)徐长卿12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1剂。
(2)马鞭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五倍子15克,煎浓汁含漱。
(4)赫石、生石膏、生地黄各30克、麦冬12克、川牛膝20克、知母9克,水煎,每日3次,每日1剂。
(5)葱白1根、白矾15克,将上药共捣烂,置于牙痛处,每隔5小时换1次。本方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包括实火牙痛、虚火牙痛、龋齿牙痛等,牙痛是多种牙齿疾病和牙周炎等疾病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症状。
(6)老蒜2瓣、轻粉5克。二者捣烂贴经渠穴,用小蚌壳盖住,或以他物盖上亦可,捆好,少时觉微辣揭下,内起一泡,用针挑破,流净黄水即愈。经渠穴在两手大拇指根上,脉下小窝处。
(7)生姜6克、大蒜6克、茶叶12克、威灵仙12克,将药物捣烂,调拌麻油、蛋清,外敷贴合谷穴、涌泉穴。本方主治虚火上炎、肾阴虚之牙痛。
(8)独头蒜2-3只,将蒜去皮,放火炉上煨熟,趁热切开熨汤痛处,蒜凉再换,连续多次。本方用治牙齿疼痛,具有灭菌、解毒之功效。
3、饮食自疗法
(1)绿豆100克、甘草15克,水煮熟,去渣,食豆饮汤,每日2次,每日1剂。
(2)猪腰子1只、食盐少许、骨碎补15克,水煮食肉饮汤,每日1剂。用于肾亏牙浮、牙隐痛,劳累后易发者。
(3)红糖适量,荞麦根一把,水煎,分数次服。用于治小儿牙痛。
(4)猪肉适量、水芹鲜根30克,水煎,分数次服。
(5)鲜姜100克、丝瓜500克,将鲜丝瓜洗净,切段,鲜姜洗净,切片。二叶加水共煎煮3小时。每日饮汤2次。本方用治牙龈肿痛,口干鼻涸,鼻膜出血(流鼻血),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4、外治自疗法
(1)云南白药粉加热水调成稀糊状,直接涂在龋洞和牙龈上即可。
(2)取六神丸数粒,置于龋洞中,咬紧即可止痛。
(3)切一片生姜咬在痛处,必要时重复使用,即可止痛。
(4)樟脑、冰片适量,共研成细末,放于牙痛处,并令病人吸气即可止痛。
(5)荔枝10只,在其肉内填入少许食盐,用火煨干后研末,擦痛处即可。
(6)取陈醋120克、花椒30克、熬10分钟,待湿后后含在口中3-5分钟吐出(切勿吞下),可止牙痛。
宝宝溼疹破皮流水怎么办 五种方法帮助解决宝宝溼疹
不是。志清宁的主要功能是消肿通便,清热泻火。新包装不是志清清,还是志清宁。该药由抑菌液和抑菌膏两种产品组成,抑菌液是有苦参、白芷、白鲜皮红花等成分组成,而抑菌膏是由薏苡仁、冰片、甘油、白油等组成,产品属于草本配方,而且温和不刺激,除痘效果好。
宝宝溼疹会出现破皮流水的症状,因此很多家长想知道宝宝溼疹破皮流水怎么办?
宝宝溼疹流水,药膏涂抹 青黛黄柏油方药组成:青黛50克,黄柏、炉甘石各100克,枯矾5克,麻油500克。
使用方法:分别将黄柏、青黛、炉甘石、枯矾研成细末,加入麻油调和备用。有明显渗液者,用地肤子、黄柏、苦参、五倍子各适量,煎水洗涤后,除以青黛黄柏油,日数次。
适应病症:婴幼儿急、慢性溼疹。
宝宝溼疹流水,口服中药治疗 消疹汤方药组成:苍术、黄柏各7克,银花、连翘各10克,白芷7克,土茯苓15克,蝉蜕7克,地龙9克,白藓皮、地肤子各15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
1.煎剂。清洁水适量,先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煎沸10分钟,滤取汁;
2.再取适量的水,煎沸15分钟。滤取汁;再人适量的水,煎沸15分钟,滤取汁去渣。
3.将3次煎取的药汁和匀,收200~250毫升。以上药汁分4~5次温服,一日1剂,7~14天为一疗程,食前食后服均可。
清热祛溼汤方药组成:白芷4克,生地、地肤子、败酱草各9克,青黛3克,荷叶、白藓皮各9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浸泡,浓煎1次,开锅后约15分钟,去渣滤取清汁备用。每日服用2~3次,其量随患儿年龄大小而异。
适应病症:顽固性溼疹、皮疹大量渗出或结痂瘙痒。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切忌鱼腥、牛羊肉及-一切过敏食物、辛辣食物。若外感伤风,可缓服数日。
清热解毒活血利溼汤方药组成:黄芩、连翘各6-10克,蒲公英6~15克,川芎、当归各6~9克、地肤子6~10克,白藓皮6~12克,荆芥6~9克,川椒3~6克,赤芍6~9克,蛇蜕、防风各3~6克。
使用方法: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文火煎30分钟,取汁200-300毫升,一日分数次频服。剩余药渣再加水1000毫升,水煎外洗患处。一日1剂。
适应病症:溼疹,溼热型。红色丘疹瘙痒流黄水,反复发作。
婴幼儿溼疹方方药组成:忍冬藤9克,炒黄芩2克,制僵蚕6克,蝉蜕2克,白藓皮6克,藿香、陈皮各5克,炒积壳2克。
使用方法:先将诸药加水(约400毫升)浸泡15-20分钟,然后用文火煎至一半量,每日分2次服。以上午9~10时,下午3-4时为宜。7剂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溼疹外发于头面、躯干、四肢,瘙痒不安,初起为丘疹,继则中起水泡,搔破流脂水,平时胃纳欠佳,大便多粗糙不化,气秽,昔白腻,脉濡稍数。
紫草苦参汤方剂来源:周端求自拟方。
方药组成:紫草10克,苦参6克,土茯苓10克,地肤子5克,生地10克,薏苡仁10克,僵蚕4克,草薛、黄柏各5克,滑石6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40毫升,滤出药液再加水200毫升,煎至30毫升,.二次药液共70毫升为一日量。日2次,饭前服用,7岁以上患儿分两次服;7岁以下者可酌情递减。
适应病症:溼热蕴结、郁于肌肤之急、慢性溼疹症见丘疹密集,奇痒,寝食不宁,或伴有疱疹、糜烂、渗出、结痂等症。
宝宝溼疹流水,中药薰洗治疗 溼疹洗剂方药组成:苦参、蛇牀子各30克,白藓皮、明白矾各20克,川椒15克。
使用方法:将药用纱布包扎,用瓦罐或铝锅加水2000~3000毫升,煎煮30分钟,去药待水温洗涤患处或全身,用干毛巾擦乾,穿衣避风。每日1次,连用3天。
适应病症:小儿溼疹,疱疹性荨麻疹。症见遍身皮肤瘙痒,起粟粒状小丘疹或包块状中起水泡,破流黏液,反复分批出现,烦躁不安等。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 *** 性和鱼、虾等海产食物。
新加萆薛渗溼汤方药组成:革薛、土茯苓各6克,苦参5克,黄连3克,黄柏4克,茵陈5克,白藓皮6克,车前草5克,白花蛇舌草、麦芽各6克。
使用方法:加水煎熬,煮沸后15-20分钟即可取计待用,每剂煎3次。口服,一日分4次服完,煎第3次药计外洗患处。
适应病症:奶癣溼热型(婴儿溼疹)。症见婴儿头部、两耳垂后向面部漫发密集丘疹,或臀部、前后 *** ,状如粟粒,色红,有黄水渗出,融合成片,奇痒,吵闹不宁,小便短黄。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息食辛辣、腥味食物。
燥溼止痒方方药组成)苦参30克,蛇牀子、荆芥、防风各15克,川椒、艾叶各9克。
使用方法:头煎急火煎煮10分钟,二煎文火煎煮20分钟,共煎500~1000毫升。每日1剂,用煎液洗浴局部2次,第2次洗浴前应先将药液煮沸。
适应病症:小儿溼疹(渗液多者疗效更好),小儿溼疹并发感染。
宝宝溼疹流水,中药外敷治疗 苦参溼疹方方药组成:苦参、黄柏、蛇牀子、地肤子、败酱草各30克。
使用方法:上药水煎后冷却,浸纱布做冷溼敷,然后用药水洗之。每次10~20分钟,每日3次,每付药可洗1天。
适应病症:婴儿溼疹。症见头面、眉间、颈部甚或全身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水疱,糜烂渗液,浸*成片或结**厚痂,瘙痒无度。
注意事项:
1.病儿及乳母应忌食海腥发物及辛辣 *** 食品。
2.患儿不宜穿着动物羽毛做的衣被枕头、化纤织物,不用热水及肥皂之类烫洗皮疹局部。
3.患者暂缓接种牛痘及预防注射。
溼疹散药物组成:白芨、白芷、白枯矾、黄连、黄柏、硫黄各等份。
使用方法:
1.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备用。其中白矾必须焚化成枯矾方可人药。
2.将药末放人胡麻油内(油必须提前煮沸待凉),调成稀糊状备用。
3.如溼疹尚未流水或糜烂时可直接将调好的药涂敷患处;如渗水淋沥,皮肤糜烂甚者可直接撒药末于患处,24小时换药一次。换药时用温开水将疮面洗净,再用药棉擦乾,保持疮面清洁,一般连续上药3~5次即可痊愈,不留疤痕。
4.疮面不需用纱布覆盖。如系慢性溼疹,皮肤丘疹瘙痒且不局限,可用凡士林油调药末涂擦患处。
适应病症:小儿溼疹、黄水疮。成人亦可应用。
宝宝溼疹会出现破皮流水的症状,因此很多家长想知道宝宝溼疹破皮流水怎么办?
宝宝溼疹流水,偏方外洗治疗方药组成:地榆、川黄柏、野菊花、苦参、白藓皮、蛇牀子、地肤子、百部各20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加水2000毫升煎至1250毫升左右,置盆内薰先患部,每日洗3~5次,每次洗15分钟。
适应病症:脂溢型婴儿溼疹。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糖及肥腻食物。
溼疹效方方药组成:青黛3克,紫草10克,荷叶6克,败酱草12克,地肤子、生地各9克。
加减:皮疹以面部为主加蝉衣、菊花;以臀部、躯干、四肢为主者加苦参、黄柏;痒甚加白藓皮;溼疹长久,痒甚不休加鹤蝨、贯众。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每剂煎3遍,第3遍用于外洗。
适应病症:急性溼疹,皮肤可见密集的对称性小点状斑丘疹或疱疹、水疮,糜烂、渗出淡**液体,伴奇痒,寝食不安等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