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洗手液大全

白鲜皮抑菌液的功效作用-白鲜皮抑菌液的功效作用是什么

白鲜皮抑菌液的功效作用-白鲜皮抑菌液的功效作用是什么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起病缓慢而顽固。一般分局限型和播散型两种。皮损呈苔藓样变,不倾向湿润化和阵发性剧痒是本病的特点,以夜间和情绪波动时为重,好发于颈、会阴、大腿内侧、前臂等皮肤易摩擦的部位。中医称本病为“顽癣”、“牛皮癣”、“银屑病”,认为是由于风湿热邪,蕴结肌肤,日久生风化燥,耗伤营血,皮失所养而致。

方一组成马皮100克。

用法将马皮烧灰存性,再调香油,搽洗患处。

功用清热燥湿。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马皮为马的外皮,以其烧灰,配以香油,外洗治牛皮癣,在民间流传,疗效较好,其作用机制有待研究。

方二组成芋头、生大蒜各数枚。

用法将两物共捣烂,取汁,洗涂患处。

功用祛风,解毒,散结。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芋头性味甘辛平,功能祛风散结,能破宿血,去肌。大蒜有解毒祛风的作用,善治癣疮。其浸出液经药理实验证明,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故两者相配,对牛皮癣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方三组成大蒜适量。

用法捣烂取汁,搽洗患处。

功用祛风祛湿。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大蒜治疗牛皮癣,民间多用之,疗效较好。

方四组成野芹菜适量。

用法取其茎、叶揉成团,在皮损处反复揉擦,使药汁完全湿染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视皮损情况可反复使用。

功用清热,祛风,利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野芹菜又名旱芹,性味甘苦凉,功能清热利湿祛风。银屑病多为血燥风热之症,故用野芹菜擦洗,颇为适宜。

方五组成新鲜猪骨(带髓)适量。

用法将新鲜猪骨晒干,砸开骨髓腔,装入干馏器内,加热,收集馏液冷却后即得。搽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解毒疗癣。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猪骨治疮癣,流传民间。本方采用骨馏油系现代新工艺,能保持原有的功效,又方便卫生。

方六组成木槿皮、桑白皮、板蓝根、黄柏、金银花、苦参、大枫子、忍冬藤、蛇床子各25克,丁香、防风各15克,狼毒、蝉蜕各10克,生地黄20克,百部30克。

用法先将诸药加水煎3次,最后把3次煎好的药液倒在一起,用小火慢慢浓缩至500~700毫升,待温后用此药液擦洗患部(皮损区),每日擦洗2次。

功用凉血疏风,杀虫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方中木槿皮、桑白皮祛风利湿,是为主药;板蓝根、黄柏、金银花清热解毒;苦参、大枫子、忍冬藤、蛇床子燥湿;防风、蝉蜕、丁香祛风;狼毒、百部解毒杀虫;生地黄滋阴养血润燥。诸药合用,共奏凉血疏风、杀虫止痒之功。

方七组成木贼、麻黄、紫荆皮、白鲜皮、蛇床子各15克,苍术20克。

用法每日2剂,1剂水煎内服;另1剂加水倍量,煎沸再熬15~20分钟,过滤取汁备用。治疗时,1剂日分3次服;另1剂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每次熏洗15分钟以上。

功用疏风散寒,祛湿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银屑病)。

说明木贼功能去风湿、散火邪。诸药合用,燥湿止痒作用更佳。

方八组成地肤子、生大黄、大枫子、白鲜皮、鹤虱各15克,苦参30克,黄柏、生杏仁、明矾、朴硝、蝉衣、蜂房各9克,丹皮12克。

用法上药煎汤去渣,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风散寒,杀虫止痒。

适应证各期银屑病皮损者。

说明鹤虱,外敷疗疮痈,有杀虫解毒之功。至于地肤子、白鲜皮等均有祛风胜湿的作用,苦参、黄柏燥湿解毒,杏仁,蜂房亦能杀虫,蝉衣、丹参祛风止痒。

方九组成明矾、花椒各150克,朴硝500克,野菊花25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煮沸过滤,趁热洗浴,每日1次。

功用疏风散寒,祛湿止痒。

适应证各期银屑病皮损者。

说明明矾有燥湿收敛作用,配伍花椒燥湿,朴硝、野菊花清热解毒,故对各期银屑病有一定疗效。

方十组成石菖蒲、黄连、黄柏、大黄、枯矾、艾叶、射干、薄荷、知母、百部各30克,狼毒20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煎沸5分钟,去渣取液。待药液冷却至40℃左右时,熏洗,湿敷,并稍用力揉患处。每次洗浴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可用2日,同时配合液氮冷冻,以棉团直接冻融患处。持续3秒,连续2次即为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

功用祛散痰湿,疏化瘀热。

适应证寻常型银屑病。

说明石菖蒲功能去湿逐风,药理学实验表明,本品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是为方中主药。再配伍黄连、黄柏、大黄清热解毒,枯矾、艾叶燥湿,射干、薄荷散邪,狼毒杀虫,故对该病有效。

方十一组成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黄芩、白矾各30克,川椒、艾叶各15克,冰片10克(分次冲化)。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加清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煎沸入冰片冲化,然后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再坐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坐浴1或2次。

功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方中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均有祛风燥湿之功,黄芩、白矾清热燥湿,川椒、艾叶亦能祛风止痒。

方十二组成侧柏叶、紫苏叶各120克,蒺藜秧240克。

用法上药共碾粗末,装纱布袋内,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钟。用软化毛巾蘸汤溻洗,或溻洗后加热水浸浴。

功用清热,润肤,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侧柏叶功能祛风湿、散肿毒、凉血,外敷疗火丹,散痄腮肿痛热毒。紫苏叶能散血脉之邪。蒺藜秧亦有祛风清热的功效。

方十三组成百部、苦参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黄15克,狼毒75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一并装入纱布袋内,用水2 500~3 000毫升煮沸3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用软毛巾溻洗患处,或溻洗后再加热水浸浴。

功用祛风止痒,祛湿杀虫。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百部,善于杀虫。药理学实验表明,百部对多种致病菌、虫虱等均有杀灭作用。雄黄、狼毒亦有解毒杀虫的功效,苦参、蛇床子则能祛风胜湿止痒。

方十四组成透骨草、苦参各30克,红花、雄黄、明矾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3 000毫升,煎取2 500毫升,待温后,用毛巾反复洗患处。每日3或4次,每次15分钟。

功用软坚,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透骨草功能祛风除湿,苦参清热燥湿,红花活血化瘀,雄黄解毒杀虫,明矾有收敛软化皮肤角质的作用。

方十五组成槟榔9克,全虫、斑蝥、蝉蜕、五味子、冰片各3克,白酒150毫升。

用法将上药放入广口玻璃瓶内,加入白酒浸泡1周,过滤去渣,取汁密封备用。使用时先将患处用温开水洗净,拭干,然后用脱脂棉签蘸药酒,涂洗患处。每日早晚各涂洗1次。

功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槟榔能敷疮,生肌止痛。药理学研究表明,槟榔所含生物碱有抗真菌、病毒作用。方中全虫、斑蝥、蝉蜕等虫类药物均有解毒的功效。

方十六组成公丁香、川椒、生半夏、生南星、生马钱子、生白附子各3克,雄黄、黄柏各2克,五倍子、斑蝥各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白酒250毫升,装入瓶内浸泡1周,密封备用。使用时以棉签蘸药酒反复涂洗患处,直至患部皮肤有发热和痛痒感时为止。每日1次。

功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方中公丁香、川椒芳香祛湿,生半夏、生南星、生白附子、生马钱子均有燥湿逐风之功,雄黄、斑蝥、黄柏则能解毒,五味子收敛。诸药合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故能有效地治疗神经性皮炎。

方十七组成细辛、马钱子(生用不去毛)、生草乌、硫黄各3克,雄黄、生白矾各6克,冰片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浸入100毫升乙醇中浸泡1周,时时摇动,去渣取汁备用,使用时用棉签蘸药液涂洗患处,每日擦洗1或2次,以愈为度。

功用解毒杀虫,祛湿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马钱子功能散血热、消肿毒。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所含的(士的宁)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些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故可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

方十八组成细辛、半夏、川椒各35克。

用法上药用95%乙醇500毫升浸泡1周备用。每日涂洗患处2或3次。用药时避免饮酒与吃刺激性食物,涂药后,夜间瘙痒减轻,甚至无瘙痒现象,涂洗1周,局部肥厚部分变薄,有轻度脱皮现象;经3~4周或较长一段时间即可痊愈。

功用止痒,收敛,镇静。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细辛,有除皮肤风湿、止痒作用,药理学研究也表明,细辛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能止痛解热,抑制病菌生长。

方十九组成刺猥皮、枳实、车前草各10克,紫草、蒲公英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500~1 000克煮沸过滤得液,熏洗患处。

功用理气,祛风,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刺猥皮,收涩止血,化瘀止痛,一直以来用于治疗痔疮、牛皮癣等,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方二十组成苍耳子、蛇床子、威灵仙、苦参、吴茱萸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浓煎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祛风除湿,解毒止痒。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

说明方中苍耳子功能散风祛湿、止痛杀虫,其所含的生物碱有毒性,能使组织器官坏,并能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故对神经性皮炎有效。

方二十一组成秦皮12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取汁洗患处。每天洗1次,每次煎水可洗3次。

功用清热燥湿,平喘止咳。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秦皮主风寒湿痹,除热。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有消炎、镇痛作用。

方二十二组成土茯苓50克。

用法水煎洗患处。

功用解毒除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治疗湿热之蕴毒。临床常用本品治疗杨梅疮等恶性皮肤病。

方二十三组成楮桃叶、侧柏叶各25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熏洗患处。

功用凉血,祛风,利水。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楮桃叶性味甘凉,可治疮痈,瘙痒等症,侧柏叶亦有凉血祛风的功效。

方二十四组成徐长卿、地肤子、千里光各30克,黄芩、蛇床子、苍耳子、狼毒、白鲜皮各10克,槐花、木槿皮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方中千里光功能杀虫止痒,洗疥癞癣疮,去皮肤风热。徐长卿、地肤子、蛇床子等均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

方二十五组成秦艽60克。

用法水煎取汁熏洗患处。

功用祛风除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秦艽,能祛风除湿。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止痛作用,并能明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抗感染、抑菌的作用。

方二十六组成苦楝皮45克。

用法水煎取汁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燥湿。

适应证银屑病。

说明苦楝皮功能清热、燥湿、杀虫,临床常用于治疗顽固性湿癣等皮肤病。

方二十七组成土大黄、雄黄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食醋拌匀,使用时取药适量,涂洗患部,每日搽1~3次。

功用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适应证银屑病进行期或静止期。

说明土大黄功能清热解毒,治癣,杀一切虫肿毒。配伍祛风杀虫的雄黄,对各期银屑病均可治疗。

方二十八组成苦参、菊花各60克,蛇床子、金银花各30克,白芷、黄柏、地肤子各15克,菖蒲1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滤得药液,趁热用纱布蘸药汁搽洗患部,每次洗5~1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润燥,杀虫,止痒。

适应证牛皮癣。

说明方中苦参、蛇床子祛风燥湿,配伍白芷、地肤子散风邪,金银花、菊花清热,黄柏、菖蒲利湿。诸药合用,既清热润燥解毒,又能祛风杀虫止痒,故对牛皮癣有一定疗效。

治疗湿疹的36种常用中药

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瘙痒性、炎症性疾病,属中医学胎毒、湿毒范畴,俗称奶癣,是婴儿常见的皮肤病不都是婴儿。轻者皮肤局部红斑、丘疹、水疱,有分泌物渗出;重者以糜烂瘙痒为主反复发作,影响婴儿健康。

方一艾叶外洗方

出处《中医·养生》

组成艾叶少许。

功用利湿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艾叶性味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有利湿止痒之功。

药理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球菌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及煎剂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真菌有轻度抑制作用。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亦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可使菌落减少95%~99.8%。

用法用8~15克艾叶加1千克水煮沸(水沸后即止),将药液用纱布滤取药渣后倾入浴盆,兑入适量清水,调整水温为38~42℃,为婴儿洗浴(艾叶用量视婴儿体重和洗澡用水量而定原则上以洗澡水呈浅褐色为宜),浴后抱出拭干,脂溢型或湿润型湿疹的婴儿可用松花粉均匀涂布患处或皮肤褶皱较多的地方。松花粉(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是花粉制剂,具有祛风收敛祛湿作用。一般每日洗1~2次,1~2周便会痊愈,而且不易复发。

按语①皮肤上的痂皮会逐渐自行脱落,家长不要硬性揭下痂皮。

②不要用婴儿肥皂以及各种浴液和洗液给婴儿勤洗,否则会加重湿疹。③严重难愈的湿疹婴儿可到中医门诊辨证用药。

方二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龙胆草3克,紫草6克,连翘6克,马齿苋5克,生石膏10克,生地黄6克。

功用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湿热型,症见:形体强壮,活泼好动,多食易饥,多怒,大便多干,小便多赤。

方解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胆实火,下泄肝胆湿热,泻火除湿,切中病机;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尤善清胃经实热;紫草、连翘、马齿苋凉血解毒;诸药属苦寒燥湿伤阴之品,故用生地黄养阴,使祛邪而不伤正。

药理龙胆草含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龙胆二糖、龙胆酮和龙胆酸等,有抑菌、镇静、肌松、降压、健胃作用;紫草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并有抗炎作用;马齿苋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便干加重紫草、生地黄用量;皮疹以头面为主加蝉蜕、野菊花;下肢重加苦参、黄柏;渗出液多加土茯苓;痒甚加徐长卿、白鲜皮。

方三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赤苓皮6克,白术6克,泽泻6克,茵陈4克,生地黄4克,竹叶4克,甘草3克。

功用健脾利湿。

主治婴儿湿疹脾虚型,症见:形体虚胖,性格较静,大便易溏,舌多胖,苔多腻。

方解泽泻、白术健脾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使水湿直达膀胱;赤茯苓皮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茵陈、竹叶、甘草利湿清热。

药理泽泻能增加尿量并加快尿素、氯化物等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因此能抑制疱疹形成;白术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赤茯苓皮利尿功效较好;茵陈乙醇提取物对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生地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痒甚加白鲜皮、刺蒺藜。

方四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黄芪9克,白芍药6克,防风6克,甘草3克,当归9克,丹参9克,山药9克,白扁豆6克。

功用健脾润燥,益气养血。

主治婴儿湿疹血燥型,症见:形体偏弱,面色少华,食纳较少,少动懒言,哭声较低,大便多不成形,小便多清,舌淡,苔少或花剥。

方解山药、白扁豆、防风健脾润燥;黄芪、甘草益气;白芍药、当归、丹参养血。诸药合用,则血脉调和,瘙痒自止。

药理黄芪具有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丹参能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纤溶,对抗血栓形成;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扁豆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痒甚加白鲜皮、苦参;烦急加佛手、青皮;皮疹反复不愈加赤芍药、乌梢蛇。

方五冰黛散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青黛150克,苦杏仁(煅存性)100克,黄柏、地肤子各100克,氯霉素80克,冰片10克。

功用健脾利湿,泻火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青黛味咸、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散肿、促进结痂之功;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和防腐之用;黄柏味苦、性寒,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苦杏仁味苦,性微温,杀虫治诸疮疥,将杏仁煅存性用于外科疾病婴儿湿疹的治疗,是杏仁的妙用;地肤子味苦、性寒,有清热利水、止痒的功效;氯霉素为抗生素药,具杀菌消炎、收敛滋液之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收敛止痒、解毒消炎之功效。前贤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训,外用药具有使药物直达病所,见效快的特点,最适合小儿用药。

药理青黛含靛蓝和靛玉红,对金**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有抗菌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黄柏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地肤子水浸液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等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苦杏仁是山杏果仁,味苦,含脂肪油50%,并含有苦杏仁苷和苦杏仁酶和各种游离氨基酸,有杀菌消炎作用。

用法其中将黄柏、地肤子烘干,杏仁在锅里文火煅黑,再把各种药物分别研成极细末,过120目筛,瓷瓶装,密封备用。渗出液多者(湿性),干撒患部,渗出液少或无渗出液者(干性),用小儿宝宝霜与药粉10∶1的比例配制混匀,擦于患部,不需包扎。1日2~3次,连续用药7天为一个疗程。

按语治疗期间忌食海鲜、鱼腥等物,避免搔抓及肥皂、热水烫洗。

方六除湿汤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金银花15~20克,连翘15~20克,地肤子10克,马齿苋10克,苦参15~20克,荆芥10克,蝉蜕10克。

功用清心除烦。

主治婴儿湿疹。症见:头面部皮肤丘疹或红斑,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慢性者皮肤变粗稍厚,可呈苔癣样变。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马齿苋清热解毒;地肤子、苦参清热燥湿;荆芥、蝉蜕祛风止痒,其中蝉蜕既可疏风泄热主外风,又可平肝定惊主内风,达止痒、镇静双重效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作用。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连翘能明显抑制炎性渗出;苦参所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能抑制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介质的释放;蝉蜕有镇静作用;黄柏有广谱抗菌作用;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有环己六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马齿苋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煎浓液外洗,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7日为1个疗程。

按语有**渗液加黄柏10克;有脱屑加土茯苓10克。

方七二黄散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硫磺30克,雄黄24克,松香6克,白矾12克,白芷15克。

功用清热祛风除湿。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方中硫黄归肾心包经,杀虫止痒,补火助阳,阴阳学说中:“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具有护卫保护之意,主治疥癣湿疮;雄黄归肝胃经,解疮毒,主治湿疮疥癣;松香功效生肌止痛收湿止痒,主治痛肿疥癣;白芷辛温主治风热湿疹瘙痒,还能活血排脓,是痛疽疮毒常用药。

药理硫磺主含硫,升华硫有杀菌及杀疥虫作用,局部应用对皮肤有溶解角质的作用;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并含少量其他重金属盐,雄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矾主含硫酸铝钾,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白芷有抗菌、抗真菌、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癌、降血压的作用。

用法共为细末,用新鲜的猪板油搓成糊膏。用法:温开水洗净患处涂抹,每日1次。

方八三黄汤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黄连、黄柏、甘草各5克,苦参、艾叶各10克。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婴儿湿疹湿热型。

方解方中黄连、黄柏具清热解毒燥湿之效;苦参清热解毒,治疗周身瘙痒;艾叶除湿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黄连、黄柏具有消炎作用,其中黄连具有抗菌、抗过敏作用,苦参、艾叶具有抗多种皮肤真菌作用;甘草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法浓煎取液约200毫升,以消毒纱布浸湿敷于患处,每剂用5天。

方九验方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

组成单味马齿苋50克(鲜品用100克)。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马齿苋性寒味酸,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疗疮、止痒收敛之功,为阳症疮疡要药,如《圣济总录》马齿散敷方治甲疽,《圣惠方》治恶疮、翻花疮、白秃等。

药理马齿苋水浸剂不仅有杀菌作用,并证实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和收缩血管的作用,水煎后湿敷并温洗,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所,促进炎症消散,减少渗出,从而迅速发挥治疗作用。

用法药物剂量可视病变范围而适当增减,加凉水适量,浸泡30分钟,然后煎药,水开后改用文火煎10分钟,再待药水温度降至自然凉度后,用纱布或纯棉毛巾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5天为1疗程,渗出型需延长1~2个疗程。

方十三仙汤

出处《湖南中医药导报》

组成炒麦芽10克、炒谷芽10克、炒神曲10克、土茯苓5克、苡仁5克、防风5克、山药5克、苍术5克。

功用健脾消食、清热除湿。

主治婴儿湿疹脾虚湿盛型。

方解方中焦三仙健脾消食,薏苡仁、山药健脾除湿,土茯苓、苍术清热除湿,配以防风清热疏风止痒。诸药合用有健脾消滞、清热除湿之功。

药理麦芽、谷芽对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故能助消化,另外麦芽、谷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分解酶,这些消化酶能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伤食、食积等;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还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

用法水煎,日1剂,分2次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食母乳者其母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方十一三心导赤饮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连翘心6克,山栀心3克,莲子心3~6克,灯芯3扎,木通、淡竹叶各6克,生地黄、车前子各10克,甘草4克。

功用镇静止痒,清解毒热。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连翘心味苦性凉,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栀子心性味苦寒,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莲子心性味苦寒,具清心去热之功。上述三心直清心肺之炽热,辅以生地黄、黄芩、木通、淡竹叶4味,其中生地黄性味甘寒,有清热凉心,养阴生津之功;黄芩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并能泻火解毒;木通性味甘淡微寒,且泻火行水,通利血脉之功;淡竹叶性味甘寒,也具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之功。前二味助三心以扑肌肤腠理之血热,有利于红斑之类皮损消退;后两味导热下行,从游窍而泄心肺炽热,上下分清,则毒热孤矣。方中赤小豆性味甘平,有利水除湿,消肿解毒,和血排脓之功。车前子、车前草性味甘寒,子有清热利水之功,而甘草又能清热解毒,善治热毒痈肿;而蝉衣轻灵宣达,引诸药直至肤腠,合奏镇静止痒,清解毒热之效。

药理本方中黄芩、连翘、栀子、甘草、木通、地黄等,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用法每天1剂,浓煎至100毫升为宜,分3次口服。如为母乳喂养,可由其母每日口服两次,患儿服1次。通过哺乳,使患儿获得药效。5剂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2~3个疗程。

方十二湿疹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组成茵陈9克,茯苓皮6克,山药12克,薏苡仁15克,苍术6克,黄柏6克,乌梅9克,花椒6克,黄连4.5克,滑石6克,蒲公英6克,金银花6克,蝉蜕6克,连翘9克,竹叶2克,灯心草1克。

功用健脾除湿,清热熄风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为主药;茯苓皮、山药、薏苡仁健脾利湿渗湿以治内湿;苍术、黄柏、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而治外湿;乌梅调理肝脾;花椒伍黄连辛开苦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蝉衣清热解毒散风;竹叶、灯心草、滑石导湿热从小便去。诸药合用使风散、热清、脾健、湿除,使机体气机通畅,气血调和。

药理本方中黄连、黄柏、金银花、蒲公英等,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山药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薏苡仁具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茯苓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花椒有镇痛抗炎,杀细菌和真菌,杀疥螨的作用;蝉蜕有抗惊厥、解热的作用;乌梅有抗真菌、抗过敏的作用,又可降低口腔pH值而抑菌。

用法以上药物用适量的清水浸泡30分钟,约煎15~20分钟,两次煎液混合,分次服用。一般1~3个月约服5~10毫升,3~6个月服10~20毫升,6个月~1岁服30~60毫升,1~2岁服60~100毫升。急症、重症每日服3~4次,轻症、缓症每日服2次。

怎样用药浴治疗癣(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

 一、祛风类药

1.防风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肺,脾经。

功效解析: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医学启源》记载,防风“主治诸风及祛湿也”。防风辛温发散,可治疗一切风邪,而且在祛风药物中作用比较温润,祛风而不伤阴液。皮肤科常用其与荆芥配伍,增强止痒之效,治疗湿疹伴瘙痒者。

现代研究:防风含酚类物质、甘露醇、有机酸等,有解热发汗作用,并能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抑制组胺释放。

2.刺蒺藜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肝,脾经。

功效解析:刺蒺藜具有散风行血,疏肝明目的功效。因其辛散苦泄,能祛风止痒,常与防风、荆芥、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相配,增强止痒效力,用于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还可用与何首乌配伍,一补一散,既可养血,又能疏风止痒,适用于湿疹日久,血虚风燥,症见皮损肥厚、干燥脱屑、瘙痒甚者。

现代研究:刺蒺藜含挥发油、皂甙、黄酮类化合物及微量生物碱等。皂甙可以抑制机体衰老过程中某些退化性变化。刺蒺藜提取物有抗过敏作用,并能改善皮损部血液循环状态。

3.全蝎

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归肝经。

功效解析:全蝎具有祛风止痒,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玉楸药解》中记载全蝎:“穿筋透节,逐湿除风。”就是说其药力能够入络脉,祛除深藏于其中的风湿邪。因其祛风而止痒故可用治风邪入络引起的皮肤瘙痒。临床则多用来治疗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效果良好。全蝎与蜈蚣配伍使用,两药走窜搜剔,可以增强祛风活络、息风止痉的功效。另外,全蝎还善解毒,有以毒攻毒散结的作用,尤适宜于风毒恶血蕴结肌肤引起的顽固性瘙痒、皮肤增厚者。

现代研究:全蝎含有蝎素、氨基酸、无机元素、甜菜碱、胆甾醇、蝎酸等成分,具有抗惊厥、抗癫痫、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全蝎与蜈蚣配合使用可达到止痒的原因,与两药均有镇静作用,可降低皮肤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有关。但二药均有毒,用量过大可引起溶血反应,临床曾有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因此,使用时应注意剂量。

4.僵蚕

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归肝、肺、胃经。

功效解析:僵蚕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僵蚕可治“皮肤风疮”。因其祛风止痒,多用于治疗湿疹伴皮肤瘙痒者;又因其有疏风热的作用,可治疗风热蕴结肌肤引起的湿疹,常与桑叶、菊花等疏散风热药配伍使用。

现代研究:僵蚕主要含蛋白质、脂肪、草酸胺,以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醇水浸出液有抗惊厥作用,体外试验有轻度抑菌作用。

 二、祛湿类药

1.苍术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解析: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可祛上、中、下三焦之湿。因其有特异香气,还可以进行香疗,即中医理论所说的“芳香辟秽”。中医认为,身体异味,如腋臭、口臭、汗臭等,真正原因是机体内有湿热,体表孔窍是散味的“门窗”。香疗可以疏通体内代谢,祛湿热,让身体“门窗”自然散发清香。使用苍术时,需要注意因其性味辛温,不宜用于有热象证候者。

苍术对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尤为适宜。如果伴有面色无华,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小便不黄等脾虚症候,可与白术、茯苓、泽泻配伍使用。若伴胸闷恶心,腹胀等气滞症状,常与陈皮、厚朴合用,增强除湿理气的效力。

现代研究:苍术含挥发油,并含丰富的维生素A,有助于皮损部位愈合。

2.厚朴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解析:厚朴具有燥湿消痰,温中下气除满的功效。中医认为,性味苦燥的药物可以祛除湿邪。厚朴苦燥辛散,能祛湿邪,同时,因其性温可下气除胀满,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治疗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常与苍术、陈皮同用,如平胃散。

现代研究:厚朴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对皮肤肿瘤有抑制作用。

3.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解析:茯苓具有渗湿健脾的功效。《世补斋医书》记载,茯苓可以行水,又可行湿。皮肤科常用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泛发性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临床上多同山药、白术、薏苡仁配伍,达到健脾利水之功,如参苓白术散、朱仁康的健脾除湿汤等。

现代研究:茯苓含糖类、酸类物质,有抗菌、利尿的作用。

4.薏苡仁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解析:薏苡仁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的功效。因其性凉,能清热而利湿,又能健脾,临床常用治湿疹证属脾虚湿盛型。常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如参苓白术散。薏苡仁除了是一味中药外,还是一种美容食品,经常食用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雀斑、老年斑、妊娠斑,对粉刺、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现代研究:薏苡仁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薏苡仁酯为有效成分之一,可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作用。

5.车前子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解析:车前子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车前子可利水道,除湿痹。且本药利湿而不伤阴,车前子利水作用大于清热作用。车前子与健脾祛湿药配用,可利湿止泻,用治湿疹水疱明显,皮肤湿烂者;与清热利湿药同用,增强清热效力,并通过利小便的作用使湿有出路,如配伍龙胆草、黄芩、泽泻、通草之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治疗证属湿热的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等。

现代研究:车前子含黏液、琥珀酸等,有利尿作用。

6.茵陈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解析:茵陈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其祛湿作用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为治湿热黄疸的要药,还可用治小便不利,风痒疮疥。茵陈配伍清热药,如茵陈蒿汤,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的湿疹。

现代研究:茵陈含香豆精、茵陈酮、茵陈挥发油,有利胆解热作用,在试管内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7.萆薢

性味归经: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经。

功效解析:萆薢具有祛风除湿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萆薢为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祛风湿功效显著,能治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临床常配伍茯苓、薏苡仁、扁豆以健脾除湿,治疗脾虚湿浊不化之急性、亚急性湿疹。

现代研究:萆薢含薯蓣皂甙,有抗真菌作用,并能扩张末梢血管。

8.藿香

性味归经:味辛、微,性温。入脾,胃,肺经。

功效解析:藿香不仅具有芳香化湿、祛暑辟秽、和中止呕的功效,又可以健胃,助脾胃正气。《本草正义》记载,藿香芳香而猛烈,温煦而燥烈,能祛除阴湿邪,同时助脾胃正气,是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有效药物。皮肤科常用来治疗暑湿引起的皮肤病,如亚急性湿疹、皮炎等,如藿香正气散。

现代研究:藿香含挥发油,促进胃液分泌,并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三、清热类药

1.黄芩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经。

功效解析: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尤其善于清中上焦的湿热。金代医家张元素归纳黄芩泻热功效显著。皮肤科常用其治疗皮炎湿疹类过敏性皮肤病,辨证属湿热者。清代名医邹澍总结张仲景使用黄芩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黄芩与黄连配伍,清中焦之湿热。现代临床中也常使用黄芩与黄连配伍来增强清热燥湿力量。黄芩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对热毒疮疡有治疗效果。

现代研究:黄芩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而且不易产生抗药性。黄芩苷对皮肤和指甲的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2.黄连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解析: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其清热燥湿作用大于黄芩,并且对中焦湿热最有效,而且善于清心经实火。中医认为,火分为实火或虚火,实火多为外感邪气,治宜泻火,若外邪已伤阴则泻火同时还要滋阴。虚火为阴虚而不制阳,治疗宜滋阴,若阴损及阳则需阴阳共补,不过仍以滋阴为主。

黄连可内服或外用治疗湿疹、痈肿、颜面红斑等。黄连配伍黄芩、栀子可治疗急性湿疹皮炎类疾病,辨证属湿热证者,又因黄连可清心胃之火,故心胃经有实火而兼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表现的,使用黄连尤为适宜。黄连制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单味黄连外洗亦有收敛止痒作用,可治疗阴囊湿疹、下肢湿疹。外涂黄连浸汁,可治耳道流脓。

现代研究:黄连主要成分是小檗碱,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同时还能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对抗过敏反应。黄连煎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黄柏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解析: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长于清泄下焦湿热,也是治疗湿疹最常用的外用药之一。内服可用于因湿热、瘀阻经络而引起的诸多皮肤病,症见焮红肿痛、溃破渗出等均可使用,尤其对下肢皮肤病效果较好。若外用该药,还有清热燥湿,收敛疮面的作用。常与苍术配伍使用,即二妙散。皮肤科对湿热见症明显的湿疹,手足汗疱症,脂溢性皮炎等可用此方。

现代研究:黄柏含小檗碱,具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黄柏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

4.龙胆草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析:龙胆草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龙胆草皆能治愈。可见其清肝胆热功效显著。因此,龙胆草常用于治疗以湿热为主证的急性湿疹、过敏性皮肤病,方用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赵炳南创制)等。龙胆草配伍苦参、栀子、黄柏、车前子效力更强。外用龙胆草单味药水煎冷敷,可以治疗急性湿疹。

现代研究:龙胆草含龙胆苦苷、当归苦苷等苷类苦味成分,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对常见细菌及致病性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5.苦参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解析: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自古就是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主药。《本草图经》就评价苦参“古今方用治疮疹最多”。因其清热燥湿止痒,治疗湿热所致的急性湿疹、皮炎效果显著,且常用于治疗阴囊湿疹。内服外洗均有较好疗效。常与蛇床子配伍,蛇床子燥湿杀虫,二药相合,煎水外洗,燥湿功力更强,且寒热相济,可以治疗寒热属性不明显的男子阴囊湿疹。

现代研究:苦参含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苦参碱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且具有类似皮质激素的抗炎、抗过敏效果。

6.玄参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解析:玄参具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的.功效。因其既清热泻火,又可滋养津液,所以热毒实证、阴虚内热证均可使用。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迁延日久,证属阴伤有虚热者,因病程较长,以致耗阴伤血,生风化燥。常见皮损浸润肥厚,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常有舌红苔花剥或舌淡苔光。朱仁康老中医创滋阴除湿法,治疗此型湿疹,方用滋阴除湿汤,便以玄参为其中一主药。

现代研究:玄参含生物碱、糖类、甾醇、氨基酸、脂肪酸、微量挥发油、胡萝卜素等。玄参煎剂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此外,本品对多种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还具有抑制作用。

7.白鲜皮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经。

功效解析:白鲜皮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的功效。《药性论》记载,白鲜皮可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为皮肤科常用药。常与苦参、地肤子配伍,煎汤内服、外洗,治疗风热湿毒所致的湿疹、外阴湿疹、阴囊肿痛。

现代研究:白鲜皮含白鲜碱、白鲜内脂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明显抑制变态反应,减少病变部炎症渗出,促进皮损愈合。

8.金银花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析: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是治疗疮痈的要药。清代陈士铎对金银花大加赞赏,认为金银花最能消火热之毒,主张清火热之毒必用本药。临床中金银花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等辨证属湿热而热象明显者。热象明显且有化毒趋势,常见皮肤大片红斑、丘疹,皮色焮红灼热,疼痛。常与连翘、蒲公英、地丁配伍,以清解热毒,如五味消毒饮。

现代研究:金银花含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金银花茎叶提取物能明显的抑制真菌生长,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金银花水煎剂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

9.青黛

性味归经:味咸,性寒。归肝,肺经。

功效解析: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其性寒能清热,味咸可入血,故能清热解毒,消斑。临床上青黛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过敏性皮炎等,尤其适用于血热引起的皮肤红斑、热痛。外用可与黄柏、石膏等配伍。

现代研究:青黛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青黛中分离出的色胺酮对皮肤病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0.土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

功效解析: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的功效。其功效能入络,清除湿热蕴毒。土茯苓汤最早是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疮毒的,据说,土茯苓还是治疗梅毒的要药。作为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汤对于一般的“湿热”也有明显的功效。现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疮毒以及湿热久郁的湿疹。

现代研究:土茯苓根茎含皂苷、鞣质、树脂等。土茯苓苷能给肌肤补充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促进人体自身对皮脂的调理,达到平衡。鞣质等酸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滋养肌肤,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

11.马齿苋

性味归经:味酸,性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解析: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血消肿的功效,对治疗痈肿毒热有明显疗效。如《医宗金鉴》记载的马齿苋膏即以马齿苋鲜品捣烂外敷,治疗血热毒盛的肿疡。现代临床多用其煎汤外洗,单味水煎剂有明显收敛、消炎、止痒作用,所以,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有渗出糜烂者。

现代研究:马齿苋含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钾盐,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P等,具有抗菌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过敏作用。

12.地肤子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解析:地肤子具有利湿清热止痒的功效。《本草原始》记载,地肤子可以去皮肤中湿热,皮肤外湿痒。临床常用与白鲜皮、苦参、黄柏同用,煎汤外洗,治疗湿疹伴瘙痒者;与猪苓、泽泻、车前子配伍可以清利下焦湿热,止痒。

现代研究:地肤子含苷类及生物碱、维生素A等,有保护皮肤、抑菌的作用。

 四、理血类药

1.生地黄

性味归经:味甘,性凉。归心,肝,肾经。

功效解析:生地黄具清热滋阴,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珍珠囊》记载生地黄“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因其有凉血的功效,所以,可以清解血分热毒,可用于治疗血热毒盛型湿疹。常与黄芩、丹皮等配伍。又因其能润燥生津,也可用于治疗血虚风燥之慢性湿疹。

现代研究:生地黄含地黄素、甘露醇、生物碱、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成分,具有抗辐射、保肝、降低血糖、强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

2.当归

性味归经: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解析: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称“归尾”,全体称“全归”。 《本草新编》记载:“当归,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无毒。虽有上下之分,而补血则一。”当归头止血,当归身和血(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当归尾破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虽然当归有头、身、尾之分,功效也略有不同,但补血为其最大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证的慢性湿疹。常配伍白芍、熟地以养血润燥。

现代研究:当归含挥发油、酯类、菸酸、维生素A类等。当归提取物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致炎物质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作用。当归煎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并且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3.赤芍

性味归经:味苦,性凉。归肝经。

功效解析:赤芍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因其性凉入肝经,可凉血、活血化瘀,临床上适用于血热型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应用时常与丹皮配伍。

芍药以其根入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应用时有人常把两者混淆。白芍味苦、酸,性凉,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白芍补血敛阴,凡虚寒腹痛、泄泻者慎服;赤芍活血凉血,凡血虚者慎服。

现代研究:赤芍含有芍药苷、苯甲酸、挥发油、树脂、糖类、淀粉等,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镇痛、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

4.紫草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心,肝经。

功效解析:紫草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因其长于清理血分之热,所以可以治疗一切脏腑火热炽盛之实火病。常用于麻疹及其他热病发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红活或疹出不畅等。常与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等配伍。

现代研究:紫草含乙酰紫草素(水解后生成紫草醌)、紫草红、异丁酰紫草素等,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时对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5.丹参

性味归经: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解析: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湿热久郁而致血瘀者。与金银花、连翘、乳香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药配伍,用于治疗疮痈肿痛。

现代研究:丹参含丹参酮类、丹参醇类、维生素E等,能改善机体微循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丹参制剂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6.白茅根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析:白茅根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因其可凉血止血,同时又有利水作用,故能导热下行。作用特点是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尤以热证而有阴津不足者,最为适用。

现代研究:白茅根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三萜烯、钾盐、白茅素、芦竹素、羊齿烯醇等,能抑制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其水浸剂有利尿作用。

7.莪术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

功效解析: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本草经疏》记载:“莪术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所长。”莪术苦泄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破血消瘀,行气止痛。临床用于病情迁延日久,湿热毒邪瘀热互结于肌肤的慢性湿疹。常与活血药配伍应用。

现代研究:莪术含有的挥发油成分,有抑菌、抗炎作用,并能促进局部微循环。

 五、补益类药

1.白术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效解析: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术炒用其健脾益气效力更强,临床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常用炒白术配伍党参、茯苓等,以健脾除湿,同时佐以清热药,如参苓白术散。

现代研究:白术能显著增强白细胞吞噬金**葡萄球菌的能力。白术多糖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复的作用。白术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能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的能力。

2.党参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功效解析: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血的功效。党参为常用补气中药,但其力量较人参弱,一般慢性虚弱病证都可选用。皮肤科常用其与茯苓、白术、黄芪配伍,以健脾益气,治疗湿疹属脾虚湿盛证。

现代研究:党参含皂苷、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生物碱以及多种氨基酸等,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3.熟地黄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解析: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补精益髓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熟地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熟地黄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临床常用其与当归、白芍配伍,治疗湿疹迁延日久,有血虚证候者。

现代研究:熟地黄含地黄素、维生素A、糖类及氨基酸等,有抗炎和减少渗出的作用。

4.沙参(南沙参、北沙参)

性味归经: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析:南沙参具有清肺化痰、养阴润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北沙参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南沙参与北沙参虽是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药材,但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细分起来,南沙参偏于清肺祛痰,而北沙参偏于养胃生津。皮科用于治疗慢性湿疹后期,阴伤有热者。

现代研究:北沙参含生物碱,有降温、镇痛作用;南沙参含皂苷,有抗菌作用。

5.何首乌

性味归经: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解析:何首乌具有养血祛风,补益肝肾,乌须黑发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可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其性不寒不燥,是滋补的良药,其功效又在地黄、天冬之上。临床常用何首乌与天冬、麦冬、白芍配伍以养血润燥,用于治疗慢性湿疹而血虚风燥见症者。

何首乌的藤茎可入药,名首乌藤,又名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能养血安神,祛风止痒。《本草纲目》记载首乌藤:“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甚效。”可以治疗失眠多汗、血虚身痛、皮肤瘙痒,特别适宜湿疹肤瘙痒伴睡眠差者。

现代研究:何首乌含卵磷脂等细胞新生和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有利于皮损细胞新陈代谢和再生。

手部顽固湿疹有四五年了 典立l堂典立清和典l基抑菌l膏能去根吗?

癣是由于感染真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属于浅部真菌病,因其发病部位和形状不同,临床有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叠瓦癣、花斑癣等不同类型。

头癣多发生于儿童,俗称“癞痢头”或“秃疮”等。其主要症状是头皮结痂或产生鳞屑,瘙痒,头发逐渐失去光泽,易于拔除和折断,甚至秃头。由于引起头癣的真菌有所不同,因此临床有黄癣、白癣和黑癣三种头癣。

体癣是指发生于面、颈、躯干和四肢皮肤上的癣,中医称其为“铜钱癣”、“圆癣”。其症在光滑皮肤上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鳞屑组成的圆形或同心圆病损,中央皮肤正常或有色素沉着,剧痒,有时抓破结痂。

股癣与体癣基本症状相同,是指局限于大腿内侧靠近和臀部的癣,中医称其为“阴癣”。

手足癣是指发生在手掌和足底(趾)的癣。手癣俗称“鹅掌风”,足癣俗称“湿脚气”、“香港脚”。皮损以水疱、糜烂、脱屑、角化、伴有瘙痒为特征。根据症状的突出表现,可分为:①指(趾)间浸渍型:主症为指或趾间浸润发白,脱皮,剥去表皮,其下为湿润的潮红糜烂面;②水疱型:主症为手掌或足底出现密集或分散的粟粒至帽针大小的水疱,疱液澄清,外周可有轻度潮红,干破后叠起白皮,日久又生水疱,反复发作;③鳞屑增厚型:主症为皮损干燥粗糙变厚,形如胼底,皮纹增宽加深,冬天裂开。以上3种类型均自觉剧痒。

甲癣俗称“灰指(趾)甲”,常伴发于手足癣。其主症为指(趾)甲初起出现灰白斑点,日久增厚变形,表面不平,失去光泽,呈灰白色。

叠瓦癣的形状比较特殊,很像叠瓦,故有此名。其症表现为鳞屑组成的许多同心环,犹如大树横切面的树轮,由于不断搔抓,癣向周围蔓延扩大,同心环逐渐模糊而变成不规则的花纹状。

花斑癣中医称“汗斑”,多发生于颈、胸、背、上臂和下腹部等处。皮肤呈黄豆大小的圆形斑疹,上有细小鳞屑,随着皮疹的增多,可融合成大片状细小鳞屑斑,呈黄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较为清楚。病情夏重冬轻,无明显自觉症状,或出汗时有轻度瘙痒,病程漫长,不治则多年不愈。

方一组成鲜蚕豆适量。

用法将鲜蚕豆捣烂如泥,榨取汁水,外洗患处,每日数次。

功用祛湿解毒。

适应证秃疮。

说明蚕豆性味甘平,微辛,功能祛湿解毒,故适宜于湿热秃疮。如无鲜蚕豆,可用于豆以水煎汁外洗,或捣敷亦有效。

方二组成生白果适量。

用法将白果去壳,切开,水煎取汁,频洗癣疮面。

功用消毒杀菌。

适应证头面癣疮。

说明白果,能消毒杀虫。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果水浸剂对真菌有抑制作用。但须注意的是白果含有小毒,不可内服过量。

方三组成清油1碗,猪胆汁1个。

用法将清油用文火熬熟,与猪胆汁和匀。将患处剃光发,然后取汁擦洗,每日2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秃癣。

说明猪胆汁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可敷恶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猪胆汁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方四组成葱1把,蜂蜜少许。

用法将头部患处用米泔水洗净,葱捣烂如泥,和蜂蜜共拌匀,外洗患处,再以清水洗净。

功用解毒灭菌。

适应证小儿秃疮。

说明葱含有的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葱蒜辣素,又叫植物杀菌素,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特别是对皮肤真菌抑制作用更强。

方五组成干桃30克,黑豆50克。

用法将干桃、黑豆共煮,滤取汁,与猪油少许调和,外洗患处。

功用解毒收敛。

适应证白秃头疮。

说明干桃是未成熟桃的干燥果实,又称碧桃干,有收敛之功。黑豆功能解毒,疗一切毒肿。两者相合,解毒收敛,对头皮癣有一定的疗效。

方六组成火麻仁适量。

用法将火麻仁研为末,以水和绞取汁,与蜂蜜和匀,外洗患处。

功用抗菌杀虫。

适应证小儿头面癣疮或疥疮。

说明火麻仁为大麻的种仁,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外敷治疮癞,杀虫。蜂蜜亦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两者合用,对小儿皮肤真菌或疥虫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方七组成乌梅数枚。

用法将乌梅入锅中,加水煎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抗真菌。

适应证小儿头疮。

说明乌梅的水煎液在试管内对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芽孢菌等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方八组成黑豆适量。

用法将黑豆炒焦,入锅中,水煎取汁,外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祛风清热,活血解毒。

适应证小儿头疮。

说明黑豆,外敷一切毒肿。能祛风热、活血解毒。故可用于热毒引起的小儿头疮。

方九组成生姜适量。

用法将生姜捣取汁,加温后外洗头上患处,每日2次。

功用杀菌止痒。

适应证秃头疮。

说明生姜含辛辣芬香的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姜酚等,对皮肤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方十组成花椒10克。

用法将花椒入锅,加水煎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燥湿杀虫。

适应证头上白秃。

说明花椒有除湿止痛、杀虫解毒之效,主治秃斑。

方十一组成鲫鱼1条,酱汁适量。

用法将鲫鱼烧灰存性,酱汁和匀,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适应证小儿秃疮。

说明鲫鱼功能清热利湿解毒,主各种疮疡,又方用去肠鲫鱼,入皂矾再烧研,外搽患处。或用鲫鱼去肠后,填入大附子1枚,炙焦研末,外敷患处。

方十二组成香油适量。

用法将香油与水等份拌和,外洗患处,每日2次。

功用润燥解毒。

适应证赤秃发落。

说明香油,生用,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功效。

方十三组成马齿苋250克。

用法将马齿苋煎煮取汁,外洗患处,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小儿白秃。

说明马齿苋对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治湿癣白秃,本方还可用马齿苋烧灰,调猪油外涂患处。

方十四组成鲜桑椹适量。

用法将桑椹捣烂,取汁外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赤秃。

说明桑椹为桑树的果穗,能治秃疮,故以桑椹外洗对治疗因真菌引起的秃疮有较好的效果。

方十五组成鲜马齿苋、米醋各适量。

用法将鲜马齿苋洗净,捣烂绞取汁,用等量米醋混合后,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手足癣。

说明马齿苋功能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马齿苋煎剂对某些致病真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米醋亦有解毒杀虫之功。两者合用,其效更佳。

方十六组成茶叶适量。

用法将茶叶煎煮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脚癣。

说明茶叶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茶叶浸剂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方十七组成盐适量。

用法将盐温水化开,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疮癣初起。

说明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性味咸寒,功能清热解毒,能去皮肤风毒,故能有效地治疗脚癣。

方十八组成米仁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煎取汁,趁热蘸药液擦洗患部,每日数次,至愈为止。

功用利湿解毒。

适应证手癣。

说明米仁功能健脾利湿。甘草有解毒作用,以其煎剂外洗,能治疗阴下湿痒等,说明甘草对癣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方十九组成韭菜根适量,猪油少许。

用法将韭菜根烧灰存性,捣为末,以猪油调和,擦洗患处。

功用祛风解毒。

适应证体癣、股癣。

说明韭菜根性味辛温,能治各种癣疾,再配合猪油外敷,其祛风解毒作用更强,故可有效地治疗体癣、股癣等各部位癣疮。

方二十组成豆豉、醋各适量。

用法将豆豉研细末,过筛,和醋相合,擦洗患处。

功用祛风宣郁,解毒杀菌。

适应证白秃。

说明豆豉是豆科植物大豆种子经发酵加工而成,具有祛风宣郁、解毒的作用。米醋功擅散瘀解毒杀虫,现代研究证实有抗菌作用。两者合而用之,对皮肤真菌病有一定疗效。

方二十一组成紫甘蔗皮适量。

用法将紫甘蔗皮加水煎煮,滤去渣,取药汁,外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头癣。

说明甘蔗皮功能清热解毒,能治百毒诸疮,民间常用此治疗疮疡肿毒及癣疮。

方二十二组成黄柏、黄精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煎成汤液,用药汁外洗头皮,每次15分钟,每日3次。

功用清热燥湿,解毒杀虫。

适应证白秃疮(头癣)炎症明显,分泌物多者。

说明黄柏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其所含的小檗碱对常见的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精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

方二十三组成淘米水3大碗,川椒3克,白矾6克,麻柳叶1把。

用法将上药煎熬后熏洗头部。每日1或2次。

功用杀虫止痒。

适应证头癣。

说明淘米水功能解毒止痒,配伍川椒、白矾、麻柳叶,有解毒、杀虫、止痒功效,故对头癣有效。

方二十四组成当归、生百部、木槿皮、紫槿皮、白鲜皮各15克,川椒10克,醋100毫升。

用法上药共入黑醋中,浸泡2小时后煎煮至沸,取汁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洗至药液凉后止,用布擦干,暂禁下水。

功用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润肤。

适应证鹅掌风(手癣)。

说明当归能养血润肤,百部、木槿皮、紫槿皮、白鲜皮、川椒均有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

方二十五组成侧柏叶250克,艾叶65克,桐油适量。

用法先将柏叶、艾叶加清水适量,煎至3 000毫升,候用。再用桐油抹擦患处,以纸蘸桐油,用火点燃,候温度稍低,即将患手置汤中浸泡,泡至药液凉止。

功用凉血祛风,消炎止痒。

适应证鹅掌风(手癣)。

说明侧柏叶功能凉血祛风,药理学研究亦证实,本品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艾叶、桐油均有杀虫止痒之效。

方二十六组成贯众、乌梅等量。

用法用陶器盛药,加水高出药面约4厘米,煎沸20分钟后,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浸患处,待药温变凉即停,每日2次,2日1剂。

功用清热解毒,护发止痒。

适应证鹅掌风(手癣)。

说明贯众功能清热解毒,乌梅有杀虫止痒作用,药理学研究亦表明,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方二十七组成新艾叶90克,苍耳草60克,白鲜皮30克。

用法先将上药入瓦罐中,加水3 000毫升煮沸取汁,将药汁倒入脸盆内,上覆毛巾,再将两手伸于毛巾下熏一会儿,待药汁’转温时,将两手放入药液中浸泡,并转擦洗涤,直至药汁将冷为止,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护皮,祛风,止痒。

适应证鹅掌风(手癣)。

说明艾叶苦温燥湿,能杀虫,药理学实验证明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配伍苍耳草、白鲜皮则作用更强。

方二十八组成川乌、草乌、何首乌、天花粉、赤芍、防风、荆芥、苍术、地丁草各30克,艾叶12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部。每日熏洗2次,每剂连用2日。

功用祛风湿,活血通络,解毒止痒。

适应证鹅掌风。

说明川草乌辛热能散风寒,何首乌、天花粉、赤芍、艾叶活血通络,防风、荆芥、苍术祛风化湿,地丁草解毒。诸药合用,对久治不愈的鹅掌风有一定的疗效。

方二十九组成荆芥、防风、红花、地骨皮各15克,皂角、大枫子各30克,明矾18克,米醋1 500毫升。

用法将上药用米醋1 500毫升,放盆中浸泡3~5日后,备用。治疗时,每晚将手或足人药醋中浸泡30分钟。每剂药可连续浸泡2周,为1个疗程。用之有效,可连续泡2~3个疗程。

功用灭菌止痒。

适应证鹅掌风(手癣)、干脚癣。

说明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胜湿,红花、地骨皮活血润肤,皂角、大枫子杀虫,明矾燥湿。诸药合用,祛风湿、杀虫毒,对手足癣皮肤干涩者均有效。

方三十组成藿香、黄精、生大黄、皂矾各12克。

用法用米醋500毫升浸泡上药5~7天,去渣备用,用时将患部放入药液内浸泡。每次浸泡30~60分钟,每日1或2次。

功用活血润肤,杀虫止痒。

适应证手癣。

说明藿香功能利湿除风,药理学实验表明,藿香煎剂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配黄精养阴润燥,皂矾、大黄清热解毒,故可用于治癣。

方三十一组成枯矾50克,地骨皮60克,猪牙皂、侧柏叶、花椒、雄黄各15克,冰醋酸10毫升(或米醋50毫升)。

用法先将猪牙皂、地骨皮、侧柏叶、花椒加水1 000毫升,煎至600毫升,过滤取液,将渣加适量水再煎,取滤液400毫升,将2次滤液混合后加热并投入枯矾、雄黄、冰醋酸,搅溶;待温浸泡病甲20~30分钟,然后用刀削除肥厚病甲至甲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每周2或3次,至新甲正常生长为止。

功用解毒杀虫。

适应证甲癣。

说明枯矾燥湿力强,猪牙皂搜风杀虫,其他侧柏叶等均有杀癣作用。

方三十二组成苦参50克,蛇床子、生百部、黄柏、土槿皮、白鲜皮各25克,明矾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1 500~2 500毫升,浸泡1小时左右,文火煮沸15~30分钟,将药液倒入脚盆内,浸泡患足。每日1或2次,每次10~20分钟,药液第2天可以加温再用。

功用清热除湿,杀虫止痒。

适应证足癣(脚气)。

说明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在体外对常见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蛇床子等均为燥湿杀虫之良药。

方三十三组成地肤子、蛇床子、苦参、白鲜皮、川黄芩各25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时将患足浸泡在药液中30分钟,每剂浸泡2次,每日1剂。

功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适应证手足癣。

说明地肤子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水煎剂对各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蛇床子、苦参、白鲜皮、黄芩均有清热燥湿杀虫功效。

方三十四组成苍耳子(捣碎)60克,明矾、苦参、地肤子、黄柏各25克,露蜂房20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沸后,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时浸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次,3日为1个疗程,隔4日再继续洗之。

功用清热燥湿,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适应证足癣。

说明苍耳子性味甘温,能祛风湿,止痛。药理实验表明,其煎剂在体外对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至于明矾等亦有抑制真菌功效。

方三十五组成徐长卿15克,甘草、牛蒡子各5克,蒲公英6克,紫草9克。

用法取上药放入药锅或瓷盆内,加水1 500~2 000毫升,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用文火熬至沸10~15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时将患足放入药液中浸泡10~20分钟,并反复擦洗之。每日临睡前或早晚各1次,每剂可用2次。

功用活血解毒,祛风止痒。

适应证足癣、体癣、股癣。

说明牛蒡子,为散风除热毒之要药。药理实验亦表明,其水浸剂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徐长卿、紫草则有活血解毒的作用。

方三十六组成浮萍、僵蚕各12克,防风、羌活、生川乌、生草乌、威灵仙、鹤草芽、白鲜皮、独活、黄精各9克,鲜凤仙花1株。

用法上药用食醋1 0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小火煎开,去渣取醋液备用,浸泡患处,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钟,拭干即可,勿用水冲洗,泡至第3日,煎开1次,再泡2天,1剂可用5日。

功用祛风燥湿,解毒杀虫。

适应证手足癣、甲癣。

说明浮萍能祛皮肤瘙痒之风,僵蚕功能清热解毒,配伍防风、羌活祛风,川草乌散寒,白鲜皮、威灵仙燥湿,凤仙花、鹤草芽杀虫,故对手足癣有较好疗效。

方三十七组成土槿皮、地肤子、蛇床子各25克,黄柏、没食子各15克。

用法加水2 000毫升煮沸20分钟,过滤后加入明矾12克溶化即可,每剂药可连用2日。治疗时将患足浸泡于微温的药液内,每次15~20分钟,每日2或3次。疗后暴露患处,保持清洁干燥,不须包敷。

功用燥湿杀虫。

适应证足癣感染。

说明没食子性味苦温,功能燥湿杀虫,主治小儿疳积,湿疮。土槿皮、黄柏、地肤子均有燥湿杀虫的功效。

方三十八组成苍术、黄柏各15克,川牛膝10克,皂角9克,龙胆草30克,枯矾40克。

用法上药水煎取汁,浸洗患足,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钟,浸洗后待其自然干燥。

功用清热,燥湿,杀虫。

适应证足癣并细菌感染。

说明龙胆草性味苦寒,主疮痈肿毒,药理学实验证明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苍术、黄柏、明矾均有清热燥湿功效,川牛膝既祛风湿,又引药下行。

方三十九组成辣蓼30克,桃叶、羊蹄各15克,乌臼子30克,野菊花、蒲公英各1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煎后过滤,先熏后洗30分钟,1日2次。

功用祛风杀虫。

适应证手足癣。

说明辣寥性味辛温,功能祛风消肿杀菌;桃叶祛风湿杀虫;羊蹄清热杀虫,其酊剂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乌臼子亦能杀虫。

方四十组成苡仁、甘草各适量。

用法将上方按3~4:1组成,浓煎成汁,趁热洗患处,每日数次。若化脓者,除用上方外,可用鹅掌皮烧灰,菜油调涂患处,2日洗换1次。

功用解毒杀虫。

适应证鹅掌风(手癣)。

说明苡仁能清热除湿,甘草功能解毒,两者相伍,解毒杀虫之力更强。

方四十一组成樟木适量。

用法将樟木打碎煎汤,每日早晚各温洗1次。

功用祛风胜湿。

适应证鹅掌风。

说明樟木含有樟脑及芳香性挥发油,辛烈香窜,能去湿气,民间常用以治疗疥癣等症。

方四十二组成艾叶12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取汁趁热先熏后洗半小时,每日1或2次。

功用苦温燥湿。

适应证鹅掌风。

说明艾叶苦温燥湿、杀虫,药理学实践证明,本品对于多种致病真菌有杀灭或抑制的作用。

方四十三组成枯矾、皂矾各35克,儿茶15克,侧柏叶6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煮沸备用,用时先用桐油擦患处,再用浸透桐油的纸捻点燃,熏患处10分钟,然后将上述药液倒入小桶,将患手伸入,用布紧盖桶口熏之,等药液微冷后,再将患手浸药液中20~30分钟。

功用清热燥湿,解毒杀虫。

适应证鹅掌风。

说明枯矾、皂矾、儿茶均有燥湿杀虫的作用,侧柏叶功能凉血解毒。诸药合用,清热燥湿,解毒杀虫,故适用于鹅掌风病人。

方四十四组成冬瓜皮(干品为佳)50克。

用法上药熬汤,取汁趁热先熏后洗,每日1次。

功用祛风胜湿。

适应证足癣。

说明冬瓜皮,利水除湿,干品则向内卷曲成筒状,有粉霜,其祛风胜湿之力较佳。

方四十五组成葛根、千里光、白矾各等量。

用法将上药烘干研为细末,密封包装,每袋40克备用。每晚取粉剂1袋倒入盆中,加温水约3 000毫升混匀,将患脚置于药水中浸泡20分钟即可,7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功用解毒杀虫。

适应证足癣及并发症。

说明葛根功能解毒散郁火,千里光有清热解毒作用,能去疮痈肿毒。

方四十六组成丁香、藿香、百部、明矾、黄柏、苦参各30克,蛇床子、硼砂各20克。

用法用纱布将上药包裹放入瓷盆或瓦罐内,以食醋1 000~2 000克浸泡2日,取上醋液浸泡患脚,每日1~3次,每次10~30分钟。

功用杀灭真菌。

适应证足癣、灰趾甲。

说明丁香所含的挥发油对许兰黄癣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方四十七组成鲜蒲公英、鲜败酱草各500克。

用法上药洗净切碎,放入盆内加水1 500毫升,煮开后再煎10分钟,离火待温,浸泡患部,每剂可如此用3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足癣。

说明蒲公英功能清热解毒,治痈肿疗毒,败酱草解毒,消痈排脓。两者合用,清热解毒杀虫,故对真菌有抑制作用。

方四十八组成马鞭草适量。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1次。

功用抑菌杀虫。

适应证脚气发肿。

说明马鞭草性味苦凉,能破血杀虫,药理实验表明,其水煎剂在体外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志清宁新包装是志清清么

皮肤外用,抗菌止痒。抑制白色念球菌,金黄葡萄球菌。产品适应范围:可抑制:牛皮癣、头癣、体癣、手足癣、花斑癣、湿疹、疥疮、玫瑰糠疹、神经性皮炎、皮炎、顽固性瘙痒、皮肤瘙痒症、皲裂型湿疹等。产品说明1、典必清皮肤抑菌喷剂60ml主要成分苦参、白鲜皮、黄连、黄柏、枯矾、冰片、升化硫等性 质外用喷剂淡黄,芳香。用法用量先将皮肤患处洗净 擦干 再将本品喷于患处 一天2-3次功能主治具有清热燥湿,抗菌抑菌作用。对各种皮肤疾患引起的肌肤瘙痒等不适有缓解保健作用。规格60毫升 --------------------------------------------------------------------------------2、典必清 皮肤涂抹40克主要成分苦参、白藓皮、黄连、黄柏、枯矾、冰片、升华硫等适用范围抗菌抑菌:本品对金黄葡萄球菌抑制率达90%以上,对白色念球菌抑菌率达90%以上,对真菌、霉菌抑菌率达90%以上,对各种皮肤病患、瘙痒等病菌有抗菌抑菌作用。规 格40克批准文号陕卫消证字2016第0227号用法用量1、外用每日使用喷剂1-2次,使用膏剂2-3次,可配合使用。2、配合使用先用喷剂喷于患处1-2喷,为分钟后用膏剂适量涂抹。治湿疹的药膏有糖皮质激素霜剂、抗生素药膏、硼酸溶液、硼锌糊、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治疗。治湿疹的药膏中,常用的糖皮质激素霜剂包括卤米松、糠酸莫米松霜剂、丙酸氯倍他索霜剂、曲安奈德霜剂、氟轻松霜剂、氢化可的松霜剂以及醋酸地塞米松霜剂等。应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霜剂副作用较大,不应长时间使用,如果病情持续不好转,应停止用药,尽快咨询医生更换治疗方案。在抗生素药膏中,具体使用什么药膏应遵医嘱,一般是使用莫匹罗星,用于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如果湿疹合并感染,则常使用抗生素药膏来进行抗感染治疗。湿疹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对于不同病情的病人治疗方案完全不同,故不要私自用药,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不是。志清宁的主要功能是消肿通便,清热泻火。新包装不是志清清,还是志清宁。该药由抑菌液和抑菌膏两种产品组成,抑菌液是有苦参、白芷、白鲜皮红花等成分组成,而抑菌膏是由薏苡仁、冰片、甘油、白油等组成,产品属于草本配方,而且温和不刺激,除痘效果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