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是什么药有什么作用-防风抑菌液的功效和作用
手足癣是指指(趾)及掌、跖面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病原菌多为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及须毛癣菌。临床分为水疱型、鳞屑角化型、浸渍型。足癣相当于中医学“臭田螺”、“田螺皮包”等范畴。
甲癣是浅表皮肤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一种甲霉菌病。一般由手足癣日久蔓延而成。临床以指(趾)甲发生凹凸不平、肥厚,失去正常光泽等为特征。甲癣相当于中医学“鹅爪风”、“油灰指甲”、“油炸甲”等范畴。
方一百蛇灭癣方1
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蛇床子、苦参、白鲜皮各45克,生百部、当归各20克,雄黄面(后下)、硫磺面(后下)各12克。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鳞屑、角化型手癣。
方解方中蛇床子杀虫止痒,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杀虫;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生百部杀虫灭虱;当归活血止痛;雄黄解毒,杀虫;硫磺外用解毒杀虫疗疮。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蛇床子对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苦参有抗炎,抗过敏,皮炎,烫伤的作用;白鲜皮能抑多种癣菌,真菌;百部能抑制一切皮肤真菌,水浸液和醇浸液对体虱、阴虱皆有杀灭作用;雄黄有抑菌,真菌,癣菌,增强免疫的作用;硫磺与皮肤接触可溶解角质、杀疥虫、细菌、真菌作用,对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治疗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待温后浸泡20~30分钟,每日2次。
方二百蛇灭癣方2
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蛇床子、苦参、白鲜皮各60克,生百部、黄柏各20克,雄黄面(后下)、硫磺面(后下)各12克。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糜烂型手足癣。
方解方中蛇床子杀虫止痒,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杀虫;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生百部杀虫灭虱;黄柏清热燥湿,解毒疗疮;雄黄解毒,杀虫;硫磺外用解毒杀虫疗疮。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蛇床子对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苦参有抗炎,抗过敏,皮炎,烫伤的作用;白鲜皮能抑多种癣菌,真菌;百部能抑制一切皮肤真菌,水浸液和醇浸液对体虱、阴虱皆有杀灭作用;黄柏有抑菌作用;雄黄有抑菌(真菌、癣菌)增强免疫的作用;硫磺与皮肤接触可溶解角质、杀疥虫、细菌、真菌作用,对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治疗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待温后浸泡20~30分钟,每日2次。
方三百部根酒
出处《实用药酒精选》
组成百部根50克,白酒500毫升。
功用滋阴清热,杀虫止痒。
主治手足癣各型。
方解方中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百部能抑制一切皮肤真菌,水浸液和醇浸液对体虱、阴虱皆有杀灭作用。
用法将百部根炒至焦黄,入酒浸泡,5日后取用。每次15毫升,空腹饮之,每日3次。
方四三妙汤加味
出处《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苍术、黄柏、川牛膝、木瓜各10克,大青叶、赤小豆各12克,鱼腥草15克,生甘草6克。
功用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主治足癣湿热型。
方解方中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川牛膝;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赤小豆、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甘草,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苍术、黄柏、川牛膝、木瓜有抑菌抗炎作用;鱼腥草、甘草抗溃疡、抗炎、抗过敏作用、抗菌。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养血润肤饮加减
出处《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
组成丹参、地肤子、白鲜皮、当归、白芍、皂角刺、桃仁、防风各10克,熟地黄、何首乌、天花粉各12克。
功用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主治手癣血虚生燥者。
方解方中丹参活血,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地肤子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皂角刺消肿排脓,祛风杀虫;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何首乌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过敏作用,对某些癣菌有抑制作用;地肤子抑制多种皮肤真菌,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白鲜皮抑多种癣菌,真菌;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通便;桃仁镇、抗炎、抗菌、抗过敏作用;防风抗炎,抗过敏,抗菌疱疹,紫癜,扁平疣;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天花粉具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苏木浸洗方
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苏木、蒲公英、钩藤各30克,防风、防己、川椒、黄芩、白矾各15克。
功用解毒消肿,止痛收敛。
主治足癣浸渍糜烂型。
方解方中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川椒、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白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苏木促进微循环,消炎作用;防风抗炎,抗过敏,抗菌;防己抗炎作用,对免疫有抑制作用,广泛抗过敏作用;川椒、黄芩抑菌;白矾外用明显抗阴道滴虫作用,促进溃疡愈合。
用法水煎外洗。
方七丁香酊方
出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丁香15克,70%乙醇100毫升。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手足癣。
方解方中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丁香有抗炎作用。
用法丁香用70%乙醇加至100毫升,外搽,每日3次。
方八漏芦汤
出处《疡科选粹》
组成漏芦、白蔹、槐皮、五加皮、甘草各22.5克,蒺藜子60克。
功用清热利湿收敛。
主治手足癣湿毒浸*者。
方解方中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白蔹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槐皮凉血止血;五加皮祛风湿利水;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漏芦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白蔹有很强的抗真菌作用;五加皮有抗炎作用;甘草、蒺藜子抗溃疡、抗炎、抗过敏作用、抗菌。
用法共为粗末,每用150克,水煎汤,淋洗患处。
方九枯矾散
出处《灵验良方汇编》
组成枯矾、龙骨各6克,黄丹4.5克,麝香0.3克,干胭脂2.1克。
功用收湿止痒。
主治手足癣水湿泛滥型。
方解方中龙骨镇静安神,收敛固涩;麝香活血通经,消肿止痛;枯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麝香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枯矾可促进溃疡愈合。
用法上为细末,和匀,洗净患处,再直接撒粉末于患处。
方十神效癣药
出处《古今名方》
组成斑蝥15克,百部60克,槟榔、土槿皮、大枫子肉、白芨、川椒各30克。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手足癣湿毒浸*型。
方解方中斑蝥破血逐瘀,散结消症;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土槿皮、川椒杀虫止痒;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斑蝥攻毒蚀疮增强免疫增强作用;百部抑制一切皮肤真菌,水浸液和醇浸液对体虱、阴虱皆有杀灭作用;槟榔抑制皮肤真菌;土槿皮有机酸和乙醇浸膏及苯浸膏致病性皮肤真菌和白色念珠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白芨促进肉芽生长,创面愈合。
用法上药浸于750毫升烧酒中备用,用棉签蘸药液搽患处,每日2~3次。
方十一生姜浸酒
出处《药酒治病养生999方》
组成生姜250克,50~60度白酒500毫升。
功用解毒杀菌。
主治手癣。
方解方中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姜抑菌,抗炎,抗溃疡,脂溢性皮炎。
用法生姜加工粗碎,置容器中加白酒,蜜蜂,浸泡2日后去渣即成。外用涂患处。
方十二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羊蹄根300克,75%酒精600毫升。
功用收敛杀虫止痒。
主治甲癣。
方解方中羊蹄根收敛杀虫止痒。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羊蹄根据抑菌。
用法痒蹄根切碎浸泡酒精中7昼夜,过滤去渣备用。用棉棒蘸药水涂患处。
云防风的药理作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竹叶的功效与作用禁忌,以及竹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功效与作用的功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竹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竹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总结2、竹叶泡水喝的功效作用和禁忌事项3、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喝竹叶茶的禁忌有哪些4、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什么5、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6、竹叶茶的功效与禁忌关于竹叶茶的功效与禁忌竹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竹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总结1、清心除烦
淡竹叶性甘寒、入心经能够清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能泄胃火以止渴。
用于治疗热病伤津,心烦口渴等症状。
2、清新降火
淡竹叶性寒能够清心降火,甘淡能渗湿利尿。
可以用于治疗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
3、利尿
临床应用证明,竹叶的利尿作用较弱,但能明显增加尿中氯化钠的含量。
正常人试以本品10g煎服,利尿作用弱,但能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量。
其利尿作用较木通、猪苓为弱,但其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排泄则比猪苓强。
4、抑菌
竹叶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实验:用竹叶水煎剂体外试验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5、解热
用15%酵母混悬液皮射引起大鼠人工发热,用淡竹叶水浸膏灌胃有解热作用.对用大肠杆菌皮射引起的猫和家兔发热,竹叶亦有解热作用,每2g/kg竹叶的解热效价相当于33mg/kg非那西汀(phenacetin)的0.83倍。
6、抗自由基
竹叶提取物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生物黄酮类保健营养素,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能力和确凿的类sod活性。
对亚硝化反应的阻断能力可与vc相媲美。
7、抗衰老
竹叶中还含有丰富的叶绿素,研究表明,叶绿素是许多蔬菜抗诱变作用的重要成分,有抗肿瘤防癌变功效,因叶绿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这对预防心血管病和防衰老有积极作用。
8、抗肿瘤
实验:竹叶粗提取物对s、喜。
的抑制率为43.1%一45.6%,但对宫颈癌一14和淋巴肉瘤一1腹水型无抑制作用。
9、竹叶用药禁忌
无实火、湿热者慎服,体虚有寒者禁服淡竹叶。
肾亏尿频者忌服淡竹叶。
孕妇忌服淡竹叶。
竹叶不宜久煎,入食以鲜品为佳,煮粥时宜稀薄,不宜稠厚。
竹叶泡水喝的功效作用和禁忌事项竹叶就是竹子的叶片,一般是用来观赏的,而且在生活中常见的茶具、筷子、凉席等都是用竹子做成的,但是竹叶还可以泡水喝哦,还有很多的功效作用。
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竹叶泡水喝的功效作用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叶泡水喝的功效作用
1、清火利尿,可以治疗内火旺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而赤,尿痛热淋。
2、提神抗疲劳,竹叶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降低身体消耗糖原的速度,饮用后抗疲劳的效果很明显。
适合工作压力大、经常用脑的白领。
3、杀菌解毒,黄酮类物质还有抗菌抑菌作用,可以抵抗很多身体内常见的菌种,比如大肠杆菌。
十月份采摘的竹叶黄酮活性最强。
4、降血压降血脂,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更好的促进身体健康。
5、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合在炎炎夏日里饮用,有降暑安心的效果。
竹叶泡水喝的禁忌事项
第一:孕妇不适合服用竹叶
竹叶性寒,孕妇的身体比较的特殊以及脆弱,如果大量的将竹叶泡水喝,那么容易导致出现流产的情况,不利于胎儿以及孕妇的健康。
第二:肾亏尿频患者不适合服用竹叶
上文我们有介绍,竹叶具有很好的利尿清热的作用,适合那些小便不顺畅的患者服用。
不过,如果是肾亏以及尿频尿急的患者服用,不仅病情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会加重疾病,所以最好不要服用。
第三:竹叶不适合久煎
老中医告诉我们,竹叶的煎煮方法一定要科学,不能够长时间的煎煮,否则会导致药效的降低。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的竹叶都是选择新鲜的,同时也都是将竹叶进行冲泡或者是煮粥,这样效果更佳,能够更好的发挥竹叶的功效。
第四:不宜过量服用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竹叶泡水喝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也不存在任何的毒副作用。
但是,很多人为了能够令竹叶的功效获得最大化,每天都大量的服用竹叶茶,这是非常不正确的行为。
日常在将竹叶泡水喝的时候一定要掌握量,过量服用并不好。
第五:肠胃比较弱的患者谨慎服用
除了泡水喝这种方法之外,很多人也喜欢将竹叶制作成为药膳,例如竹叶粥等。
在这里需要特别的注意,竹叶中所含有的纤维比较粗,在进入肠胃之后并不容易被消化,所以建议肠胃比较弱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
竹叶的药用价值
1、疗热渴:淡竹叶五升,茯苓、石膏(碎)各三两,小麦三升,栝楼二两。
上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取八升,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分温服。
(《外台秘要方》竹叶汤)
2、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二把,石膏一升,半夏(洗)半斤,人参二两,麦冬(去心)一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
(《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3、治霍乱利后,烦热躁渴,卧不安:浓煮竹叶汁,饮五、六合。
(《圣济总录》竹叶汤)
4、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淡竹叶一握,粳米一合,茵陈半两。
上以水二大盏,煮二味取汁一盏,去滓,投米作粥食之。
(《圣惠方》淡竹叶粥)
5、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甘草各一两,桂枝一两,人参一两,附子(炮)一枚,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温覆使汗出。
(《金匮要略》竹叶汤)
6、治诸淋:淡竹叶、车前子、大枣、乌豆(炒,去壳)、灯心、甘草各一钱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奇效良方》淡竹叶汤)
7、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淡竹叶二钱,木通一钱,生甘草八分,车前子(炒)三钱,生地黄六钱,水煎服。
(《医力简义》导赤散)
8、治产后血气暴虚,汗出:淡竹叶,煎汤三合,微温服之,须臾再服。
(《经效产宝》)
猜你感兴趣:
1.淡竹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2.中药胆南星的功效与作用
3.淡竹功效和作用
4.竹叶青茶的作用与功效
5.橘梗的功效作用和附方有哪些
6.中药鳖甲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喝竹叶茶的禁忌有哪些一、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
1、竹叶茶具有的清热解毒,解毒利尿的作用。
竹叶茶的味道清香可口,颜色微微发黄淡儿绿,晶莹剔透,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竹叶茶具有抗衰老和抗疲劳的作用,因其含有黄酮类的化合物和香豆素类内酯营养素,经常的喝竹叶茶能起到抗菌的效果,调节血脂,具有清热、消炎的功能。
2、竹叶茶对人体具有保健的作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但是怀孕的女性不能喝竹叶茶,以免对胎儿造成危害,风寒感冒的患者尽量不要喝竹叶茶,会导致感冒的症状加重。
竹叶在中医当中被制作成这种疾病的膏药,绝大多数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喝竹叶茶,能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3、竹叶茶是以竹叶为主要的原料制作的茶,是属于禾本科植物,中空有节、茎、叶常绿,竹叶含有三萜类物质、芦竹素、白芳素等等,用新鲜的竹叶用水煎代茶饮,能够清热利尿,清凉解暑。
竹叶茶尽量选择专用的茶叶保鲜剂,或者放入到冰箱当中冷藏。
二、喝竹叶茶的禁忌
1、孕妇不适合服用竹叶茶。
竹叶性寒,孕妇的身体比较的特殊以及脆弱,如果大量的将竹叶泡水喝,那么容易导致出现流产的情况,不利于胎儿以及孕妇的健康。
2、肾亏尿频患者不适合服用竹叶茶,竹叶具有很好的利尿清热的作用,适合小便不顺畅的患者服用。
不过,如果是肾亏以及尿频尿急的患者服用,不仅病情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会加重疾病,所以最好不要服用。
3、竹叶不适合久煎煮,老中医告诉我们,竹叶的煎煮方法一定要科学,不能够长时间的煎煮,否则会导致药效的降低。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竹叶都是选择新鲜的,同时也都是将竹叶进行冲泡或者是煮粥,这样效果更佳,能够更好的发挥竹叶的功效。
4、不宜过量服用,竹叶泡水喝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也不存在任何的毒副作用。
但是,很多人为了能够令竹叶的功效获得最大化,每天都大量的服用竹叶茶,这是非常不正确的行为。
日常在将竹叶泡水喝的时候一定要掌握量,过量服用并不好。
5、肠胃比较弱的患者谨慎服用,除了泡水喝这种方法之外,很多人也喜欢将竹叶制作成为药膳,例如竹叶粥等。
竹叶中所含有的纤维比较粗,在进入肠胃之后并不容易被消化,所以建议肠胃比较弱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
扩展资料
竹叶茶是以竹叶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一种茶。
竹为禾本科植物,中空有节,茎、叶常绿,在长江以南各省都有载种。
竹叶含三萜类物质、芦竹素、白芳素等。
取鲜竹50-100克,水煎代茶饮,滋味清午纯和,具有清热利尿,清凉解暑作用。
竹叶在中国食用、药用历史悠久,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内酯、多糖、叶绿素、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竹叶黄酮具有良好的抗自由基能力,能有效调节人体血脂,并具有消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是理想的纯天然营养品。
竹叶提取物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和血胆固醇、扩张毛细血管、疏通微循环、活化大脑促进记忆、改善睡眠、抗癌症、美化肌肤等功效。
竹叶提取物以其丰富的资源、优秀的品质、确凿的保健功效、清新怡人的风味和极大的安全性,在功能性食品和医药保健品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
竹叶提取物是竹叶茶的主要成分,所以常喝对人体有益。
竹叶茶
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什么1、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
(1)竹叶功效,重在清心凉肺,正如《药品化义》所说:“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经曰,治温以清,专清心气又取气清入肺.是以清气分之热.非竹叶不能。
”至于临床应用,《本草正》记述较为具体:“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
”竹叶用鲜品则清心除烦力强。
配合清心降火的灯心草,起协同作用。
“轻可去实”之法则对病后体虚患者,尤具特殊意义。
(2)竹叶茶具有解渴消暑,解毒利尿的功效。
竹叶青茶其味清香可口,其色微黄淡绿,其汤晶莹透亮,具有生津止渴、消热解毒、化痰的功效。
(3)竹叶青茶还具有清热,消炎,利尿通络的功效。
竹叶青茶内含皂苷、糖及维生素A、C,有清热、消炎、利尿通便之功效。
纯野生植物,生长于山崖石缝中《本草纲目》称:味苦寒、无毒。
(4)其作用有:治疗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
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
主五林、月经不通、破血块排脓、痔瘘并泻血、眼目肿痛及肿毒,治浸*疮并妇人阴疮。
2、竹叶茶禁忌:
(1)孕妇不适合服用竹叶茶
竹叶性寒,孕妇的身体比较的特殊以及脆弱,如果大量的将竹叶泡水喝,那么容易导致出现流产的情况,不利于胎儿以及孕妇的健康。
(2)肾亏尿频患者不适合服用竹叶茶
竹叶具有很好的利尿清热的作用,适合那些小便不顺畅的患者服用。
不过,如果是肾亏以及尿频尿急的患者服用,不仅病情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会加重疾病,所以最好不要服用。
(3)竹叶茶不适合久煎
老中医告诉我们,竹叶的煎煮方法一定要科学,不能够长时间的煎煮,否则会导致药效的降低。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的竹叶都是选择新鲜的,同时也都是将竹叶进行冲泡或者是煮粥,这样效果更佳,能够更好的发挥竹叶的功效。
(4)不宜过量服用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竹叶泡水喝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也不存在任何的毒副作用。
但是,很多人为了能够令竹叶的功效获得最大化,每天都大量的服用竹叶茶,这是非常不正确的行为。
日常在将竹叶泡水喝的时候一定要掌握量,过量服用并不好。
(5)肠胃比较弱的患者谨慎服用
除了泡水喝这种方法之外,很多人也喜欢将竹叶制作成为药膳,例如竹叶粥等。
在这里需要特别的注意,竹叶中所含有的纤维比较粗,在进入肠胃之后并不容易被消化,所以建议肠胃比较弱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
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竹叶茶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绿色茶饮,很多人都喜欢喝的,但是怀孕的女性禁止喝竹叶茶,下面分享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1
1、补充营养
竹叶茶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绿色茶饮,人们冲泡饮用后能吸收它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和丰富维生素,还能吸收一些矿物质,更能吸收丰富的皂苷,这些营养在进入人体后能提高身体多个器官的功能,也能促进身体代谢,并能增强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对维持人体健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清热解毒
竹叶茶是一种性质寒凉的茶叶,人们也用它以后能清理身体内的热毒,可预防多种上火症状出现它特别适合热性体质的`人群饮用。
竹叶茶还具有超强的消炎杀菌能力,能防止人体内炎症滋生病,能让人体出现了气管炎,肺炎,咽喉炎等疾病病情减轻,能让人体尽快康复。
3、去除口臭
竹叶茶具有自然的香气,它含有一定数量的挥发油和活性成分,人们在冲泡饮用后能去除口腔中的异味,也能防止口臭滋生,经常饮用能清新口气也能防止口臭出现,同时也能消除口腔炎症减少口舌生疮发生率。
竹叶茶的禁忌
生活中那些已经怀孕的女性禁止喝竹叶茶,因为竹叶茶对女性子宫有一定刺激作用,容易造成子宫收缩,女性在怀孕期间喝竹叶茶会引发流产或者胎动不安。
生活中那些患有肾亏或者尿频的人群也仅只喝竹叶茶,他们喝竹叶茶后会加重肾脏负担,容易让病情加重,这些都是人们喝竹叶茶时必须要注意的禁忌。
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2
竹叶茶怎么泡最好喝
1、竹叶茶的冲泡方法比较简单,想让泡好以后的茶汤,一定要掌握好茶叶与水之间的比例,正常情况下,竹叶茶与水之间的比例应该在1:50左右,另外水温要控制好,如果水温过高会让竹叶茶的香味大量流失,会影响茶汤泡好以后的口感。
2、竹叶茶用最适合它的茶具来冲泡,才能泡出特别好喝的茶汤,这种茶色泽碧绿,冲泡以后汤色清澈透亮,他特别适合用那些白瓷茶具或者透明玻璃杯来冲泡,冲泡以后可以先关上竹叶茶在水中慢慢伸展的样子,然后再慢慢饮用它泡出的茶汤。
竹叶茶的正确泡法
1、竹叶茶在冲泡时需要先准备好竹叶茶,然后准备好白瓷茶具,再烧一壶开水水,最好使用天然山泉水,也可以使用家中的纯净水,把水烧开以后,要让水温略微降下来,大约在90度左右时才能用来冲泡竹叶茶。
2、把准备好的竹叶茶直接放到干净玻璃杯中,先冲入适量开水让水,刚刚把茶叶浸没,然后用手轻轻晃动,等茶叶温润以后把杯子中的水倒掉,随后再次冲入开水,浸泡一分钟以后就能把泡好的茶汤取出,等它降温后可直接饮用,每次放入的竹叶茶可反复冲泡三到五次。
竹叶茶的功效与禁忌关于竹叶茶的功效与禁忌1、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经常饮用竹叶茶,最大的好处就是解渴消暑,竹叶茶味道清香可口,茶水微黄呈淡绿色,纯天然的饮料,还可以达到清热消炎的作用,竹叶茶含有大量的皂苷和维生素A,有利于人体吸收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达到消炎的作用。
竹叶茶有利尿通络的作用,特别是小便不顺畅的人,建议饮用竹叶茶。
经常饮用竹叶茶,可以治疗小儿新张风热和精神恍惚,可以缓解人的心绪,达到安神的作用,茶叶中茶多酚可以吸收辐射,也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经常饮用竹叶茶,可以防止口臭,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可以有效抑制龋齿的发生,进而防止口臭的产生。
2、竹叶茶的禁忌:竹叶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咖啡碱及氨基酸,饮用提神醒脑,缓解疲乏,但竹叶茶茶性寒凉,体质偏寒者不宜饮用,竹叶茶本身较为鲜嫩,禁忌煮饮。
关于竹叶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和竹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功效与作用的功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哪些药方有益于治疗虹膜睫状体炎?
1.1.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取体重18-21g小鼠24只均分二组,分别po云防风水煎剂(1ml含2g生药)40g/kg和同体积水。1小时后ip0.5%醋酸0.2ml/20g,观察20分钟内小鼠扭体反应次数,结果云防风组小鼠扭体反应数为11.4±1.8次,明显低于对照组19.2±2.4次(P<0.05)。
1.2.对小鼠痛阈的影响:采用热板法测定痛阈,其条件是热板温度为55±0.5℃。取体重18-20g雌性小鼠,经预测反应潜伏期后挑选其反应潜伏期不超过30s的小鼠20只,均分二组,分别po云防风水煎剂相当生药40g/kg及同体积水,测定给药前后小鼠反应潜伏期,结果见表2,云防风组小鼠的反应潜伏期在服药后60s及90s均明显延长,(P<0.05)。
1.3.电刺激鼠尾法:电刺激鼠尾法表明,乙醇浸剂给小白鼠ig21.18g/kg及sc42.36g/kg,均有一定镇痛作用,给药后镇痛率分别为46.4%和56.7%,60分钟后的镇痛率则分别39.O%与53.3%。 2.1.对戊巴比妥钠阈下睡眠剂量的影响:取体重20-28g小鼠40只均分二组,分别po云防风水煎剂相当40g/kg和同体积水后1小时,ip戊巴比妥钠35mg/kg,记录15分钟内动物入睡数,以翻正反射消失1分钟以上为入睡指标。结果云防风组入睡小鼠(17只,85%)比对照组(17只,35%)明显增加(P<0.01)。
2.2.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取体重20-22g小鼠24只均分二组,分别po云防风水煎剂相当40g/kg和同体积水后50分钟,记录10分钟内小鼠活动次数。结果云防风组为226.3±35.9、对照组为326.7±27.7,可见云防风使小鼠自发活动明显减少(P<0.01)。
2.3.抗炎作用:取体重24g-26g雄性小鼠20只均分二组,剂量同上,l小时后,用巴豆油合剂25ul涂右耳致炎,4小时处小鼠,称重并观察炎症反应程度。结果云防风组的肿胀程度(13.9±0.9mg)明显低于对照组(18.4±1.2mg)(P<0.05)。 2.4.体外抑菌试验:采用平板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云防风对金**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二种霉菌(产黄青霉、杂色曲霉)等有抑菌作用,而对流感杆菌、伤寒杆菌、福氏及志贺氏痢疾杆菌无抑菌作用。 将家兔用三联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制成动物致热模型。Ip关云防风水煎液2g/kg,以安替匹林和生理盐水作对照。云防风水煎液在1-2小时内解热作用明显。
治疗湿疹的36种常用中药
虹膜睫状体炎是指因虹膜、睫状体炎症所引起的,以眼部红赤、疼痛、房水混浊、瞳孔缩小、展缩失灵为主要特征的眼病。属于前部葡萄膜炎。本病多合并有风湿性疾病,也可因结核、糖尿病、外伤及手术等引起。是常见眼病之一。
该病属传统中医学的“瞳神紧小”、“瞳神干缺”范畴。瞳神失去正常展缩功能,持续缩小,甚至缩小如针孔,称瞳神紧小,相当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瞳神失去正圆,边缘参差不齐,黄仁干枯不荣,称瞳神干缺,相当于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方一新制柴连汤
出处《眼科篡要》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蔓荆子10克、栀子10克,木通、荆芥、防风、龙胆草、黄连各6克、甘草3克。
功用疏风清热。
主治肝经风热型瞳神紧小。
方解方中柴胡、蔓荆子、荆芥、防风疏风散邪止痛;黄连、黄芩、栀子、龙胆草清肝泻火退赤;赤芍、木通清热活血,退赤止痛;甘草清热和中。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煎剂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增强作用,对病毒亦有抑制作用,方中黄芩、栀子、荆芥、防风、龙胆草、黄连对细菌有杀灭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二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12克、栀子18克、黄芩9克、泽泻12克、车前子9克、木通6克、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柴胡12克、甘草6克。
功用清泻肝胆,通腑泻热。
主治肝胆火炽型瞳神紧小。
方解本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泽泻、车前子、木通清热利湿,导热下行;当归、生地黄滋阴凉血,且能防苦寒化燥伤阴;柴胡疏肝解郁,兼引药入肝;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重在直泻肝胆实火,清利三焦湿热。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龙胆草含龙胆苦苷、龙胆碱等,具有明显的抗炎消肿作用,并能抑杀细菌。黄芩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其中对金**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作用较强;其抑菌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素和黄芩苷。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三柴胡薄荷熏洗剂
出处《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
组成柴胡、薄荷各15克。
功用清肝解郁,疏解风热。
主治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方解方中柴胡清肝解郁明目,薄荷疏风解热,两药共奏清肝解热明目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煎剂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增强作用;薄荷所含薄荷醇作用于皮肤或黏膜的神经末梢,血管收缩,局部产生清凉感,同时麻痹神经末梢,发挥消炎、止痛、止痒作用。
用法上药加清水400毫升,煎数沸。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小盆内,趁热熏洗患眼15分钟。每日1剂,日熏洗3次。
方四泻肝明目汤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龙胆草15克,栀子10克,黄芩12克,木通、当归各6克,甘草4克。
功用清肝泻火,祛风明目。
主治顽固性虹膜睫状体炎。
方解方中龙胆草、栀子、木通清肝泻火,黄芩清热解毒,当归补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近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草内所含龙胆苦苷、龙胆碱,均具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柴胡皂苷A、D也具有良好的抗炎、解毒作用;黄芩、栀子等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作用;诸药合用,在免疫治疗方面疗效显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五抑阳酒连散
出处《原机启微》
组成生地黄、独活、黄柏、防风、知母各9克,蔓荆子、前胡、羌活、白芷各12克,黄芩、寒水石、栀子、黄连各15克,防己9克,生甘草6克。
功用祛风除湿清热。
主治风湿热邪攻目,清阳不升,湿浊上犯,病势缠绵,易反复发作的瞳神紧小。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防风、羌活、白芷、防己、蔓荆子祛风除湿;栀子、黄芩、寒水石、黄连、黄柏清热泻火;地黄、知母滋阴抑阳;甘草和中。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芷含有多种呋喃香豆素,对多种病毒、革兰氏阳性菌、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提取液有镇痛、消炎、解热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六知柏地黄丸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知母18克、黄柏15克、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瞳神紧小属久病耗伤真阴,虚火上炎,故病势较缓,局部症状不重。
方解方中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山药补肝肾,泽泻、茯苓泄肾健脾利湿,牡丹皮泻火祛瘀,知母、黄柏泄虚火。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茯苓能提高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体液免疫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七菊花明目饮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组成菊花18克,黄芩12克,柴胡、青葙子、茺蔚子各6克,龙胆草、防风、芒硝各3克,浙贝母、桔梗、知母、玄参、赤芍、牡丹皮各9克。
功用清泻肝热,祛风明目。
主治肝经风热型瞳神紧小。
方解菊花、黄芩、柴胡、青葙子、龙胆草、茺蔚子清泻肝热,防风疏散风邪,芒硝软坚通腑,浙贝母、桔梗化痰蠲浊,玄参、赤芍、牡丹皮活血祛瘀明目。
药理根据药理研究,本方有些药物对某些症状有特殊作用,如青葙子、茺蔚子可散大瞳孔;芒硝可速降前房积脓;浙贝母、桔梗可使瞳孔区渗出渐退,房水渐清;知母、地黄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可用于本病的始终。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八当归散
出处《银海精徽》
组成当归24克、生地黄18克、赤芍药15克、川芎12克、黄芩9克、栀子9克、菊花9克、甘草6克、白蒺藜9克、木贼6克、大黄6克。
功用清肝泻热,活血化瘀。
主治外伤复感风热引起的瞳神紧小。
方解方中黄芩、栀子、菊花、白蒺藜、木贼、大黄清肝泻热,生地黄防热病伤阴,当归、赤芍药、川芎养血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药理研究发现当归多糖能显著提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当归总酸对特异性抗体(IgG)的产生有促进作用,中性油则明显抑制I克G抗体的产生,当归总酸对血凝抗体(IgM)和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九加味柴连汤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黄芩、龙胆草、栀子、赤芍、木通各15克,荆芥、蔓荆子、防风、柴胡、甘草、生大黄各10克,黄连5克,金银花20克。
功用疏风凉血,清肝利湿。
主治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方解本方用柴连汤清肝疏风,凉血活血,利湿解毒。另加大黄、金银花增强泻火凉血之功,直折肝胆实热。瞳神紧小症急性发作期,运用此清、疏、利之法,可釜底抽薪,折火泻毒,其效甚好。
药理现代实验研究发现荆芥全草含有挥发油,挥发油抗病毒、消炎、健胃、驱风、解痉和抗过敏作用。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十还阴救苦汤
出处《原机启微》
组成升麻、苍术、炙甘草、柴胡、防风、羌活各15克,细辛6克,藁本12克,川芎30克,桔梗15克,红花3克,归尾21克,黄连、黄芩、黄柏、知母、生地黄、连翘各15克,龙胆草15克。
功用泻火解毒,凉血散结。
主治肝经风热、热毒所致瞳神紧小症。
方解方中柴胡、防风、羌活、细辛、苍术、藁本疏散风邪;黄连、黄芩、黄柏、知母、连翘、龙胆草清热泻火,平肝解毒;升麻升举阳气,桔梗引药上行,川芎、红花、归气活血化瘀,生地黄滋阴清热;炙甘草甘温和中,调和诸药。
药理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细辛含有多种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细辛酮、蒎烯等。挥发油有抗病毒、局部麻醉作用、解热镇痛作用、抑菌作用及抗过敏作用;藁本含挥发油,主要为丁基苯酚,川芎内酯等,有显著的抗病毒功效,并对多种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十一舒肝解毒汤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柴胡、当归、栀子、淡豆豉、桑叶各10克,赤芍、白芍、青皮、蔓荆子、龙胆草各12克,郁金、连翘各15克,土茯苓30克,生甘草3克。
功用舒肝解郁,祛风透热。
主治肝经风热型瞳神紧小,表现为视力骤降,眼珠胀痛,伴发热恶风,口苦咽干,胸胁胀闷,头痛身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浮数。
方解方中柴胡、栀子、白芍、青皮、蔓荆子、龙胆草、郁金清热舒肝解郁,当归、赤芍凉血活血,淡豆豉、桑叶、连翘、土茯苓祛风清热解毒。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柴胡煎剂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增强作用,对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十二柴芩四物汤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生地黄15克,柴胡、黄芩、当归、赤芍、川芎、甘草各10克。
功用清泻肝胆,凉血活血。
主治肝胆火炽型瞳神紧小。
方解方中柴胡、黄芩清肝胆实火,生地黄凉血养阴,当归、川芎、赤芍补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清泻肝胆,凉血活血之功。
药理当归多糖能显著提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当归总酸对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有促进作用,中性油则明显抑制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当归总酸对血凝抗体和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治疗小儿麻痹症的药方有哪些?
一、祛风类药
1.防风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肺,脾经。
功效解析: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医学启源》记载,防风“主治诸风及祛湿也”。防风辛温发散,可治疗一切风邪,而且在祛风药物中作用比较温润,祛风而不伤阴液。皮肤科常用其与荆芥配伍,增强止痒之效,治疗湿疹伴瘙痒者。
现代研究:防风含酚类物质、甘露醇、有机酸等,有解热发汗作用,并能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抑制组胺释放。
2.刺蒺藜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肝,脾经。
功效解析:刺蒺藜具有散风行血,疏肝明目的功效。因其辛散苦泄,能祛风止痒,常与防风、荆芥、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相配,增强止痒效力,用于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还可用与何首乌配伍,一补一散,既可养血,又能疏风止痒,适用于湿疹日久,血虚风燥,症见皮损肥厚、干燥脱屑、瘙痒甚者。
现代研究:刺蒺藜含挥发油、皂甙、黄酮类化合物及微量生物碱等。皂甙可以抑制机体衰老过程中某些退化性变化。刺蒺藜提取物有抗过敏作用,并能改善皮损部血液循环状态。
3.全蝎
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归肝经。
功效解析:全蝎具有祛风止痒,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玉楸药解》中记载全蝎:“穿筋透节,逐湿除风。”就是说其药力能够入络脉,祛除深藏于其中的风湿邪。因其祛风而止痒故可用治风邪入络引起的皮肤瘙痒。临床则多用来治疗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效果良好。全蝎与蜈蚣配伍使用,两药走窜搜剔,可以增强祛风活络、息风止痉的功效。另外,全蝎还善解毒,有以毒攻毒散结的作用,尤适宜于风毒恶血蕴结肌肤引起的顽固性瘙痒、皮肤增厚者。
现代研究:全蝎含有蝎素、氨基酸、无机元素、甜菜碱、胆甾醇、蝎酸等成分,具有抗惊厥、抗癫痫、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全蝎与蜈蚣配合使用可达到止痒的原因,与两药均有镇静作用,可降低皮肤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有关。但二药均有毒,用量过大可引起溶血反应,临床曾有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因此,使用时应注意剂量。
4.僵蚕
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归肝、肺、胃经。
功效解析:僵蚕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僵蚕可治“皮肤风疮”。因其祛风止痒,多用于治疗湿疹伴皮肤瘙痒者;又因其有疏风热的作用,可治疗风热蕴结肌肤引起的湿疹,常与桑叶、菊花等疏散风热药配伍使用。
现代研究:僵蚕主要含蛋白质、脂肪、草酸胺,以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醇水浸出液有抗惊厥作用,体外试验有轻度抑菌作用。
二、祛湿类药
1.苍术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解析: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可祛上、中、下三焦之湿。因其有特异香气,还可以进行香疗,即中医理论所说的“芳香辟秽”。中医认为,身体异味,如腋臭、口臭、汗臭等,真正原因是机体内有湿热,体表孔窍是散味的“门窗”。香疗可以疏通体内代谢,祛湿热,让身体“门窗”自然散发清香。使用苍术时,需要注意因其性味辛温,不宜用于有热象证候者。
苍术对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尤为适宜。如果伴有面色无华,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小便不黄等脾虚症候,可与白术、茯苓、泽泻配伍使用。若伴胸闷恶心,腹胀等气滞症状,常与陈皮、厚朴合用,增强除湿理气的效力。
现代研究:苍术含挥发油,并含丰富的维生素A,有助于皮损部位愈合。
2.厚朴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解析:厚朴具有燥湿消痰,温中下气除满的功效。中医认为,性味苦燥的药物可以祛除湿邪。厚朴苦燥辛散,能祛湿邪,同时,因其性温可下气除胀满,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治疗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常与苍术、陈皮同用,如平胃散。
现代研究:厚朴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对皮肤肿瘤有抑制作用。
3.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解析:茯苓具有渗湿健脾的功效。《世补斋医书》记载,茯苓可以行水,又可行湿。皮肤科常用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泛发性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临床上多同山药、白术、薏苡仁配伍,达到健脾利水之功,如参苓白术散、朱仁康的健脾除湿汤等。
现代研究:茯苓含糖类、酸类物质,有抗菌、利尿的作用。
4.薏苡仁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解析:薏苡仁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的功效。因其性凉,能清热而利湿,又能健脾,临床常用治湿疹证属脾虚湿盛型。常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如参苓白术散。薏苡仁除了是一味中药外,还是一种美容食品,经常食用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雀斑、老年斑、妊娠斑,对粉刺、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现代研究:薏苡仁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薏苡仁酯为有效成分之一,可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作用。
5.车前子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解析:车前子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车前子可利水道,除湿痹。且本药利湿而不伤阴,车前子利水作用大于清热作用。车前子与健脾祛湿药配用,可利湿止泻,用治湿疹水疱明显,皮肤湿烂者;与清热利湿药同用,增强清热效力,并通过利小便的作用使湿有出路,如配伍龙胆草、黄芩、泽泻、通草之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治疗证属湿热的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等。
现代研究:车前子含黏液、琥珀酸等,有利尿作用。
6.茵陈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解析:茵陈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其祛湿作用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为治湿热黄疸的要药,还可用治小便不利,风痒疮疥。茵陈配伍清热药,如茵陈蒿汤,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的湿疹。
现代研究:茵陈含香豆精、茵陈酮、茵陈挥发油,有利胆解热作用,在试管内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7.萆薢
性味归经: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经。
功效解析:萆薢具有祛风除湿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萆薢为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祛风湿功效显著,能治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临床常配伍茯苓、薏苡仁、扁豆以健脾除湿,治疗脾虚湿浊不化之急性、亚急性湿疹。
现代研究:萆薢含薯蓣皂甙,有抗真菌作用,并能扩张末梢血管。
8.藿香
性味归经:味辛、微,性温。入脾,胃,肺经。
功效解析:藿香不仅具有芳香化湿、祛暑辟秽、和中止呕的功效,又可以健胃,助脾胃正气。《本草正义》记载,藿香芳香而猛烈,温煦而燥烈,能祛除阴湿邪,同时助脾胃正气,是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有效药物。皮肤科常用来治疗暑湿引起的皮肤病,如亚急性湿疹、皮炎等,如藿香正气散。
现代研究:藿香含挥发油,促进胃液分泌,并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三、清热类药
1.黄芩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经。
功效解析: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尤其善于清中上焦的湿热。金代医家张元素归纳黄芩泻热功效显著。皮肤科常用其治疗皮炎湿疹类过敏性皮肤病,辨证属湿热者。清代名医邹澍总结张仲景使用黄芩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黄芩与黄连配伍,清中焦之湿热。现代临床中也常使用黄芩与黄连配伍来增强清热燥湿力量。黄芩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对热毒疮疡有治疗效果。
现代研究:黄芩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而且不易产生抗药性。黄芩苷对皮肤和指甲的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2.黄连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解析: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其清热燥湿作用大于黄芩,并且对中焦湿热最有效,而且善于清心经实火。中医认为,火分为实火或虚火,实火多为外感邪气,治宜泻火,若外邪已伤阴则泻火同时还要滋阴。虚火为阴虚而不制阳,治疗宜滋阴,若阴损及阳则需阴阳共补,不过仍以滋阴为主。
黄连可内服或外用治疗湿疹、痈肿、颜面红斑等。黄连配伍黄芩、栀子可治疗急性湿疹皮炎类疾病,辨证属湿热证者,又因黄连可清心胃之火,故心胃经有实火而兼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表现的,使用黄连尤为适宜。黄连制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单味黄连外洗亦有收敛止痒作用,可治疗阴囊湿疹、下肢湿疹。外涂黄连浸汁,可治耳道流脓。
现代研究:黄连主要成分是小檗碱,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同时还能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对抗过敏反应。黄连煎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黄柏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解析: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长于清泄下焦湿热,也是治疗湿疹最常用的外用药之一。内服可用于因湿热、瘀阻经络而引起的诸多皮肤病,症见焮红肿痛、溃破渗出等均可使用,尤其对下肢皮肤病效果较好。若外用该药,还有清热燥湿,收敛疮面的作用。常与苍术配伍使用,即二妙散。皮肤科对湿热见症明显的湿疹,手足汗疱症,脂溢性皮炎等可用此方。
现代研究:黄柏含小檗碱,具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黄柏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
4.龙胆草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析:龙胆草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龙胆草皆能治愈。可见其清肝胆热功效显著。因此,龙胆草常用于治疗以湿热为主证的急性湿疹、过敏性皮肤病,方用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赵炳南创制)等。龙胆草配伍苦参、栀子、黄柏、车前子效力更强。外用龙胆草单味药水煎冷敷,可以治疗急性湿疹。
现代研究:龙胆草含龙胆苦苷、当归苦苷等苷类苦味成分,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对常见细菌及致病性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5.苦参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解析: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自古就是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主药。《本草图经》就评价苦参“古今方用治疮疹最多”。因其清热燥湿止痒,治疗湿热所致的急性湿疹、皮炎效果显著,且常用于治疗阴囊湿疹。内服外洗均有较好疗效。常与蛇床子配伍,蛇床子燥湿杀虫,二药相合,煎水外洗,燥湿功力更强,且寒热相济,可以治疗寒热属性不明显的男子阴囊湿疹。
现代研究:苦参含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苦参碱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且具有类似皮质激素的抗炎、抗过敏效果。
6.玄参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解析:玄参具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的.功效。因其既清热泻火,又可滋养津液,所以热毒实证、阴虚内热证均可使用。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迁延日久,证属阴伤有虚热者,因病程较长,以致耗阴伤血,生风化燥。常见皮损浸润肥厚,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常有舌红苔花剥或舌淡苔光。朱仁康老中医创滋阴除湿法,治疗此型湿疹,方用滋阴除湿汤,便以玄参为其中一主药。
现代研究:玄参含生物碱、糖类、甾醇、氨基酸、脂肪酸、微量挥发油、胡萝卜素等。玄参煎剂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此外,本品对多种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还具有抑制作用。
7.白鲜皮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经。
功效解析:白鲜皮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的功效。《药性论》记载,白鲜皮可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为皮肤科常用药。常与苦参、地肤子配伍,煎汤内服、外洗,治疗风热湿毒所致的湿疹、外阴湿疹、阴囊肿痛。
现代研究:白鲜皮含白鲜碱、白鲜内脂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明显抑制变态反应,减少病变部炎症渗出,促进皮损愈合。
8.金银花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析: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是治疗疮痈的要药。清代陈士铎对金银花大加赞赏,认为金银花最能消火热之毒,主张清火热之毒必用本药。临床中金银花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等辨证属湿热而热象明显者。热象明显且有化毒趋势,常见皮肤大片红斑、丘疹,皮色焮红灼热,疼痛。常与连翘、蒲公英、地丁配伍,以清解热毒,如五味消毒饮。
现代研究:金银花含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金银花茎叶提取物能明显的抑制真菌生长,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金银花水煎剂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
9.青黛
性味归经:味咸,性寒。归肝,肺经。
功效解析: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其性寒能清热,味咸可入血,故能清热解毒,消斑。临床上青黛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过敏性皮炎等,尤其适用于血热引起的皮肤红斑、热痛。外用可与黄柏、石膏等配伍。
现代研究:青黛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青黛中分离出的色胺酮对皮肤病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0.土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
功效解析: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的功效。其功效能入络,清除湿热蕴毒。土茯苓汤最早是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疮毒的,据说,土茯苓还是治疗梅毒的要药。作为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汤对于一般的“湿热”也有明显的功效。现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疮毒以及湿热久郁的湿疹。
现代研究:土茯苓根茎含皂苷、鞣质、树脂等。土茯苓苷能给肌肤补充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促进人体自身对皮脂的调理,达到平衡。鞣质等酸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滋养肌肤,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
11.马齿苋
性味归经:味酸,性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解析: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血消肿的功效,对治疗痈肿毒热有明显疗效。如《医宗金鉴》记载的马齿苋膏即以马齿苋鲜品捣烂外敷,治疗血热毒盛的肿疡。现代临床多用其煎汤外洗,单味水煎剂有明显收敛、消炎、止痒作用,所以,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有渗出糜烂者。
现代研究:马齿苋含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钾盐,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P等,具有抗菌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过敏作用。
12.地肤子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解析:地肤子具有利湿清热止痒的功效。《本草原始》记载,地肤子可以去皮肤中湿热,皮肤外湿痒。临床常用与白鲜皮、苦参、黄柏同用,煎汤外洗,治疗湿疹伴瘙痒者;与猪苓、泽泻、车前子配伍可以清利下焦湿热,止痒。
现代研究:地肤子含苷类及生物碱、维生素A等,有保护皮肤、抑菌的作用。
四、理血类药
1.生地黄
性味归经:味甘,性凉。归心,肝,肾经。
功效解析:生地黄具清热滋阴,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珍珠囊》记载生地黄“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因其有凉血的功效,所以,可以清解血分热毒,可用于治疗血热毒盛型湿疹。常与黄芩、丹皮等配伍。又因其能润燥生津,也可用于治疗血虚风燥之慢性湿疹。
现代研究:生地黄含地黄素、甘露醇、生物碱、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成分,具有抗辐射、保肝、降低血糖、强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
2.当归
性味归经: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解析: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称“归尾”,全体称“全归”。 《本草新编》记载:“当归,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无毒。虽有上下之分,而补血则一。”当归头止血,当归身和血(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当归尾破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虽然当归有头、身、尾之分,功效也略有不同,但补血为其最大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证的慢性湿疹。常配伍白芍、熟地以养血润燥。
现代研究:当归含挥发油、酯类、菸酸、维生素A类等。当归提取物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致炎物质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作用。当归煎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并且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3.赤芍
性味归经:味苦,性凉。归肝经。
功效解析:赤芍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因其性凉入肝经,可凉血、活血化瘀,临床上适用于血热型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应用时常与丹皮配伍。
芍药以其根入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应用时有人常把两者混淆。白芍味苦、酸,性凉,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白芍补血敛阴,凡虚寒腹痛、泄泻者慎服;赤芍活血凉血,凡血虚者慎服。
现代研究:赤芍含有芍药苷、苯甲酸、挥发油、树脂、糖类、淀粉等,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镇痛、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
4.紫草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心,肝经。
功效解析:紫草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因其长于清理血分之热,所以可以治疗一切脏腑火热炽盛之实火病。常用于麻疹及其他热病发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红活或疹出不畅等。常与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等配伍。
现代研究:紫草含乙酰紫草素(水解后生成紫草醌)、紫草红、异丁酰紫草素等,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时对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5.丹参
性味归经: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解析: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湿热久郁而致血瘀者。与金银花、连翘、乳香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药配伍,用于治疗疮痈肿痛。
现代研究:丹参含丹参酮类、丹参醇类、维生素E等,能改善机体微循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丹参制剂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6.白茅根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析:白茅根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因其可凉血止血,同时又有利水作用,故能导热下行。作用特点是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尤以热证而有阴津不足者,最为适用。
现代研究:白茅根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三萜烯、钾盐、白茅素、芦竹素、羊齿烯醇等,能抑制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其水浸剂有利尿作用。
7.莪术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
功效解析: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本草经疏》记载:“莪术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所长。”莪术苦泄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破血消瘀,行气止痛。临床用于病情迁延日久,湿热毒邪瘀热互结于肌肤的慢性湿疹。常与活血药配伍应用。
现代研究:莪术含有的挥发油成分,有抑菌、抗炎作用,并能促进局部微循环。
五、补益类药
1.白术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效解析: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术炒用其健脾益气效力更强,临床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常用炒白术配伍党参、茯苓等,以健脾除湿,同时佐以清热药,如参苓白术散。
现代研究:白术能显著增强白细胞吞噬金**葡萄球菌的能力。白术多糖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复的作用。白术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能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的能力。
2.党参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功效解析: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血的功效。党参为常用补气中药,但其力量较人参弱,一般慢性虚弱病证都可选用。皮肤科常用其与茯苓、白术、黄芪配伍,以健脾益气,治疗湿疹属脾虚湿盛证。
现代研究:党参含皂苷、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生物碱以及多种氨基酸等,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3.熟地黄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解析: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补精益髓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熟地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熟地黄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临床常用其与当归、白芍配伍,治疗湿疹迁延日久,有血虚证候者。
现代研究:熟地黄含地黄素、维生素A、糖类及氨基酸等,有抗炎和减少渗出的作用。
4.沙参(南沙参、北沙参)
性味归经: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析:南沙参具有清肺化痰、养阴润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北沙参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南沙参与北沙参虽是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药材,但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细分起来,南沙参偏于清肺祛痰,而北沙参偏于养胃生津。皮科用于治疗慢性湿疹后期,阴伤有热者。
现代研究:北沙参含生物碱,有降温、镇痛作用;南沙参含皂苷,有抗菌作用。
5.何首乌
性味归经: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解析:何首乌具有养血祛风,补益肝肾,乌须黑发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可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其性不寒不燥,是滋补的良药,其功效又在地黄、天冬之上。临床常用何首乌与天冬、麦冬、白芍配伍以养血润燥,用于治疗慢性湿疹而血虚风燥见症者。
何首乌的藤茎可入药,名首乌藤,又名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能养血安神,祛风止痒。《本草纲目》记载首乌藤:“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甚效。”可以治疗失眠多汗、血虚身痛、皮肤瘙痒,特别适宜湿疹肤瘙痒伴睡眠差者。
现代研究:何首乌含卵磷脂等细胞新生和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有利于皮损细胞新陈代谢和再生。
婴儿湿疹的治疗药方由哪些药材组成?
小儿麻痹是小儿神经系统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以弛缓性瘫痪为特征。主要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混入饮食里经口传染,少数也可由呼吸道传染。1~5岁以下儿童为多见。本病属于中医学“湿痹”、“痿证”范畴。证见突然发热(类似感冒)、烦躁、不安、多汗、全身疼痛,发热后肢体突然出现弛缓性瘫痪,多发生在下肢。
方一验方
出处《中医儿科临床选辑》
组成木瓜、透骨草、麻黄、当归、地肤子各12克,制甲珠、桂枝各9克,红花、川牛膝各13克,露蜂房1只。
功用温经祛湿,活血通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待热退后,方可用之)。
方解木瓜、透骨草化湿,舒筋,活络;地肤子清热利湿;当归、红花、牛膝、甲珠、桂枝活血通络;蜂房性善走窜,能祛风止痛;麻黄发散骨肉风湿之邪。
药理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并有抗凝作用;穿山甲能明显延长小鼠和大鼠凝血时间,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壁降低外周阻力;蜂房提取物有降压、扩张血管作用;木瓜有保肝,抑菌作用;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桂枝有降温解热,抑菌,健胃,利尿,强心,镇痛,镇静,抗惊厥,止咳祛痰的作用。
用法上药加清水半面盆煮沸后,加入烧酒、黄酒各60毫升,继续煮沸后,倒入盆中,趁热烫洗患肢。必须使药力热透,方可有效。每剂可洗3次。
方二验方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生草乌、干姜、桂枝、伸筋草、川芎、丹参、络石藤、鸡血藤各6克。
功用温经散寒,化瘀通络。
主治早期小儿麻痹症。
方解川芎、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桂枝温经通络;伸筋草、络石藤祛风通络;草乌祛风通络;干姜温经散寒。
药理川芎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丹参能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纤溶,对抗血栓形成;乌药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桂枝有降温解热,抑菌,健胃,利尿,强心,镇痛,镇静,抗惊厥,止咳祛痰的作用;干姜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升压作用;鸡血藤水提物及酊剂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功能;络石藤甲醇提取物对动物双足浮肿、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可抗痛风,能抑菌,降压。
用法将上药煎汤,待稍温后加白酒100毫升浸浴患处,每日1次。
方三验方
出处《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当归19克,苏芍、川牛膝各15克,木瓜、桂枝、红花、地肤子各12克,甲珠20克,透骨草15克,麻黄10克,露蜂房1个。
功用祛风活血,温经通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
方解牛膝、红花活血化瘀;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桂枝温经通络;木瓜化湿舒筋活络;蜂房性善走窜,能祛风止痛;地肤子清热利湿;麻黄发散骨肉风湿之邪。
药理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并有抗凝作用;当归、川芎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蜂房提取物有降压、扩张血管作用;木瓜有保肝,抑菌作用;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桂枝有降温解热,抑菌,健胃,利尿,强心,镇痛,镇静,抗惊厥,止咳祛痰的作用;穿山甲能明显延长小鼠和大鼠凝血时间,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壁降低外周阻力;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
用法将上药煎汤,然后入烧酒、黄酒各60毫升再煮沸,倒入盆内,趁热洗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方四验方
出处《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组成寻骨风根、威灵仙各30克,半边莲240克。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通络。
主治小儿下肢麻痹症。
方解寻骨风、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药理寻骨风有镇痛、抗炎、解热作用;威灵仙有促进肠平滑肌运动和调节胃肠运动功能,抗利尿,镇痛,降血糖,降血压,利胆,抑菌的作用;半边莲有利尿,降血压,抑菌,止血,对神经系统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
用法上药加清水2000ml,煎沸后,将上药液倒入杉木水捅内,并放一小木凳于桶中,嘱患儿脱去裤袜,坐于桶口,将足踏在小木凳上,并用厚毛巾将水桶口围起,勿使热气外散。趁热熏洗患处,至药水不烫时,取出木凳,将小儿患足浸入水中洗泡。每日早、午、晚各1次。
方五验方
出处《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组成麻黄、杜仲、川乌、草乌、当归各9克,花椒6克,川断、党参各12克,黄芪30克。
功用益气活血,温经通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末期。
方解川乌、草乌祛风湿,温经通络;杜仲、川断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麻黄发散骨肉内里风湿之邪;当归养血活血,通经络;花椒祛湿利水;党参、黄芪补气生肌。
药理川乌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杜仲具有调节细胞免疫平衡的功能;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党参增加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的吸收;黄芪具有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川断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对疮疡有排脓、止血、镇痛、促进组织再生作用;花椒有镇痛抗炎,杀细菌和真菌,杀疥螨的作用。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先熏后洗患肢。每日1~2次。
方六甘露消毒丹加减。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藿香10克,黄芩10克,射干10克,蔻仁(后下)6克,滑石(包煎)15克,葛根10克,姜半夏10克,苡仁10克,焦楂曲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解表清热,疏风利湿。
主治小儿麻痹症邪侵肺胃型。
方解藿香、蔻仁芳香化湿;半夏燥湿化痰;黄芩善清上焦湿热;滑石、薏仁清热利水;葛根清热解肌;射干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藿香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并有防腐、抗菌作用;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射干对外感及咽喉疾患中的某些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三妙丸加减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苍术10克,黄柏10克,牛膝10克,生苡仁15克,丝瓜络15克,川芎10克,红花6克,鸡血藤10克,甘草6克
功用清热祛湿,舒筋活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邪注经络型。
方解苍术祛风燥湿;黄柏燥湿清热;苡仁清热利湿;牛膝、丝瓜络、川芎、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苍术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是镇静作用,同时使脊髓反射亢进,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鸡血藤水提物及酊剂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功能;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并有抗凝作用;黄柏具有广泛抗菌作用;丝瓜络有明显的镇痛、镇静和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补阳还五汤加减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党参10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功用益气活血,祛邪通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气虚血滞型。
方解党参、黄芪养气生肌;当归养血活血;赤芍、红花、川芎、地龙活血化瘀通经络;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党参增加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的吸收;黄芪具有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地龙有解热、镇静、抗惊厥、降压、抗凝、增强免疫力、抗菌等作用;当归、川芎、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七宝美髯丹加减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首乌10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补骨脂10克,甘草6克。
功用滋补肝肾、强筋健骨。
主治小儿麻痹症肝肾虚损型。
方解首乌养血生精;补骨脂养精生髓;当归养血活血;茯苓补益中气,清热利湿;枸杞填补肾精;菟丝子补肾养精;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首乌对脑和肝组织中的B型单胺氧化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使老年小鼠的胸腺不致萎缩,甚至保持年轻的水平;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茯苓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作用;枸杞对免疫有促进作用,同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还有抗衰老、抗突变、抗肿瘤、降血脂、保肝及抗脂肪肝、降血糖、降血压作用;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并有抗凝作用;菟丝子对大脑皮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补骨脂有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验方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生石膏15克,葛根15克,银花15克,白芍15克,黄连3克,黄苓15克,全蝎3克,蜈蚣3克,甘草6克。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急性发热期。
方解石膏、葛根清气分之热;银花清热解毒;黄连、黄芩清中上二焦湿热;白芍养血通络;全蝎、蜈蚣通经活络;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葛根有明显解热、解痉作用;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有环己六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全蝎、蜈蚣有明显抗癫痫、抗惊厥作用;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验方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苍术6克,防风6克,炙甘草6克,木瓜10克,当归6克,桑寄生6克,秦艽6克,赤芍6克,桂枝3克,川芎6克,独活6克,熟地黄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细辛1.5克。
功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小儿麻痹症。
方解苍术、防风、木瓜祛风除湿;秦艽祛风湿,强筋骨;赤芍、川芎活血通络;桂枝、细辛温经通络;当归养血通络;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薏苡仁利湿通络;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苍术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是镇静作用,同时使脊髓反射亢进,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当归、川芎、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木瓜有保肝,抑菌作用;桂枝有降温解热,抑菌,健胃,利尿,强心,镇痛,镇静,抗惊厥,止咳祛痰的作用;独活有抑制作用有抗炎、镇痛及镇静作用,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茯苓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作用;桑寄生煎剂或剂在体外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多种肠道病毒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熟地黄具有对抗地塞米松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
用法水煎冲入黄酒少许,分3次服,每日1剂。
方十二验方
出处《儿科应用必备》
组成银花10克,连翘10克,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3克,茯苓12克,滑石10克,甘露消毒丹(包煎)15克。
功用解表清热,疏风利湿。
主治小儿麻痹症。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葛根清气分之热;黄连、黄芩清中上二焦湿热;茯苓、滑石补气利湿。
药理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有环己六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葛根有明显解热、解痉作用;滑石所含硫酸镁有吸附和收敛功效,内服能保护肠壁;茯苓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作用;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瘙痒性、炎症性疾病,属中医学胎毒、湿毒范畴,俗称奶癣,是婴儿常见的皮肤病不都是婴儿。轻者皮肤局部红斑、丘疹、水疱,有分泌物渗出;重者以糜烂瘙痒为主反复发作,影响婴儿健康。
方一艾叶外洗方
出处《中医·养生》
组成艾叶少许。
功用利湿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艾叶性味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有利湿止痒之功。
药理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球菌和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及煎剂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真菌有轻度抑制作用。艾叶熏烟对细菌和真菌亦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可使菌落减少95%~99.8%。
用法用8~15克艾叶加1千克水煮沸(水沸后即止),将药液用纱布滤取药渣后倾入浴盆,兑入适量清水,调整水温为38~42℃,为婴儿洗浴(艾叶用量视婴儿体重和洗澡用水量而定原则上以洗澡水呈浅褐色为宜),浴后抱出拭干,脂溢型或湿润型湿疹的婴儿可用松花粉均匀涂布患处或皮肤褶皱较多的地方。松花粉(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是花粉制剂,具有祛风收敛祛湿作用。一般每日洗1~2次,1~2周便会痊愈,而且不易复发。
按语①皮肤上的痂皮会逐渐自行脱落,家长不要硬性揭下痂皮。
②不要用婴儿肥皂以及各种浴液和洗液给婴儿勤洗,否则会加重湿疹。③严重难愈的湿疹婴儿可到中医门诊辨证用药。
方二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龙胆草3克,紫草6克,连翘6克,马齿苋5克,生石膏10克,生地黄6克。
功用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湿热型,症见:形体强壮,活泼好动,多食易饥,多怒,大便多干,小便多赤。
方解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胆实火,下泄肝胆湿热,泻火除湿,切中病机;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尤善清胃经实热;紫草、连翘、马齿苋凉血解毒;诸药属苦寒燥湿伤阴之品,故用生地黄养阴,使祛邪而不伤正。
药理龙胆草含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龙胆二糖、龙胆酮和龙胆酸等,有抑菌、镇静、肌松、降压、健胃作用;紫草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并有抗炎作用;马齿苋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便干加重紫草、生地黄用量;皮疹以头面为主加蝉蜕、野菊花;下肢重加苦参、黄柏;渗出液多加土茯苓;痒甚加徐长卿、白鲜皮。
方三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赤苓皮6克,白术6克,泽泻6克,茵陈4克,生地黄4克,竹叶4克,甘草3克。
功用健脾利湿。
主治婴儿湿疹脾虚型,症见:形体虚胖,性格较静,大便易溏,舌多胖,苔多腻。
方解泽泻、白术健脾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使水湿直达膀胱;赤茯苓皮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茵陈、竹叶、甘草利湿清热。
药理泽泻能增加尿量并加快尿素、氯化物等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因此能抑制疱疹形成;白术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赤茯苓皮利尿功效较好;茵陈乙醇提取物对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生地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痒甚加白鲜皮、刺蒺藜。
方四验方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黄芪9克,白芍药6克,防风6克,甘草3克,当归9克,丹参9克,山药9克,白扁豆6克。
功用健脾润燥,益气养血。
主治婴儿湿疹血燥型,症见:形体偏弱,面色少华,食纳较少,少动懒言,哭声较低,大便多不成形,小便多清,舌淡,苔少或花剥。
方解山药、白扁豆、防风健脾润燥;黄芪、甘草益气;白芍药、当归、丹参养血。诸药合用,则血脉调和,瘙痒自止。
药理黄芪具有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肿瘤、抗疲劳、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丹参能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纤溶,对抗血栓形成;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扁豆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
用法日1剂,头2煎分2次温服,第3煎外洗或湿敷。
按语加减:痒甚加白鲜皮、苦参;烦急加佛手、青皮;皮疹反复不愈加赤芍药、乌梢蛇。
方五冰黛散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青黛150克,苦杏仁(煅存性)100克,黄柏、地肤子各100克,氯霉素80克,冰片10克。
功用健脾利湿,泻火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青黛味咸、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散肿、促进结痂之功;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和防腐之用;黄柏味苦、性寒,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苦杏仁味苦,性微温,杀虫治诸疮疥,将杏仁煅存性用于外科疾病婴儿湿疹的治疗,是杏仁的妙用;地肤子味苦、性寒,有清热利水、止痒的功效;氯霉素为抗生素药,具杀菌消炎、收敛滋液之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收敛止痒、解毒消炎之功效。前贤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训,外用药具有使药物直达病所,见效快的特点,最适合小儿用药。
药理青黛含靛蓝和靛玉红,对金**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有抗菌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黄柏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地肤子水浸液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等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苦杏仁是山杏果仁,味苦,含脂肪油50%,并含有苦杏仁苷和苦杏仁酶和各种游离氨基酸,有杀菌消炎作用。
用法其中将黄柏、地肤子烘干,杏仁在锅里文火煅黑,再把各种药物分别研成极细末,过120目筛,瓷瓶装,密封备用。渗出液多者(湿性),干撒患部,渗出液少或无渗出液者(干性),用小儿宝宝霜与药粉10∶1的比例配制混匀,擦于患部,不需包扎。1日2~3次,连续用药7天为一个疗程。
按语治疗期间忌食海鲜、鱼腥等物,避免搔抓及肥皂、热水烫洗。
方六除湿汤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金银花15~20克,连翘15~20克,地肤子10克,马齿苋10克,苦参15~20克,荆芥10克,蝉蜕10克。
功用清心除烦。
主治婴儿湿疹。症见:头面部皮肤丘疹或红斑,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慢性者皮肤变粗稍厚,可呈苔癣样变。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马齿苋清热解毒;地肤子、苦参清热燥湿;荆芥、蝉蜕祛风止痒,其中蝉蜕既可疏风泄热主外风,又可平肝定惊主内风,达止痒、镇静双重效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作用。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连翘能明显抑制炎性渗出;苦参所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能抑制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介质的释放;蝉蜕有镇静作用;黄柏有广谱抗菌作用;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有环己六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马齿苋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煎浓液外洗,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7日为1个疗程。
按语有**渗液加黄柏10克;有脱屑加土茯苓10克。
方七二黄散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硫磺30克,雄黄24克,松香6克,白矾12克,白芷15克。
功用清热祛风除湿。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方中硫黄归肾心包经,杀虫止痒,补火助阳,阴阳学说中:“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具有护卫保护之意,主治疥癣湿疮;雄黄归肝胃经,解疮毒,主治湿疮疥癣;松香功效生肌止痛收湿止痒,主治痛肿疥癣;白芷辛温主治风热湿疹瘙痒,还能活血排脓,是痛疽疮毒常用药。
药理硫磺主含硫,升华硫有杀菌及杀疥虫作用,局部应用对皮肤有溶解角质的作用;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并含少量其他重金属盐,雄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矾主含硫酸铝钾,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白芷有抗菌、抗真菌、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癌、降血压的作用。
用法共为细末,用新鲜的猪板油搓成糊膏。用法:温开水洗净患处涂抹,每日1次。
方八三黄汤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黄连、黄柏、甘草各5克,苦参、艾叶各10克。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婴儿湿疹湿热型。
方解方中黄连、黄柏具清热解毒燥湿之效;苦参清热解毒,治疗周身瘙痒;艾叶除湿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黄连、黄柏具有消炎作用,其中黄连具有抗菌、抗过敏作用,苦参、艾叶具有抗多种皮肤真菌作用;甘草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法浓煎取液约200毫升,以消毒纱布浸湿敷于患处,每剂用5天。
方九验方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
组成单味马齿苋50克(鲜品用100克)。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马齿苋性寒味酸,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疗疮、止痒收敛之功,为阳症疮疡要药,如《圣济总录》马齿散敷方治甲疽,《圣惠方》治恶疮、翻花疮、白秃等。
药理马齿苋水浸剂不仅有杀菌作用,并证实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和收缩血管的作用,水煎后湿敷并温洗,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所,促进炎症消散,减少渗出,从而迅速发挥治疗作用。
用法药物剂量可视病变范围而适当增减,加凉水适量,浸泡30分钟,然后煎药,水开后改用文火煎10分钟,再待药水温度降至自然凉度后,用纱布或纯棉毛巾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5天为1疗程,渗出型需延长1~2个疗程。
方十三仙汤
出处《湖南中医药导报》
组成炒麦芽10克、炒谷芽10克、炒神曲10克、土茯苓5克、苡仁5克、防风5克、山药5克、苍术5克。
功用健脾消食、清热除湿。
主治婴儿湿疹脾虚湿盛型。
方解方中焦三仙健脾消食,薏苡仁、山药健脾除湿,土茯苓、苍术清热除湿,配以防风清热疏风止痒。诸药合用有健脾消滞、清热除湿之功。
药理麦芽、谷芽对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故能助消化,另外麦芽、谷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分解酶,这些消化酶能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伤食、食积等;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还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防风有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
用法水煎,日1剂,分2次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食母乳者其母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方十一三心导赤饮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连翘心6克,山栀心3克,莲子心3~6克,灯芯3扎,木通、淡竹叶各6克,生地黄、车前子各10克,甘草4克。
功用镇静止痒,清解毒热。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连翘心味苦性凉,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栀子心性味苦寒,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莲子心性味苦寒,具清心去热之功。上述三心直清心肺之炽热,辅以生地黄、黄芩、木通、淡竹叶4味,其中生地黄性味甘寒,有清热凉心,养阴生津之功;黄芩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并能泻火解毒;木通性味甘淡微寒,且泻火行水,通利血脉之功;淡竹叶性味甘寒,也具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之功。前二味助三心以扑肌肤腠理之血热,有利于红斑之类皮损消退;后两味导热下行,从游窍而泄心肺炽热,上下分清,则毒热孤矣。方中赤小豆性味甘平,有利水除湿,消肿解毒,和血排脓之功。车前子、车前草性味甘寒,子有清热利水之功,而甘草又能清热解毒,善治热毒痈肿;而蝉衣轻灵宣达,引诸药直至肤腠,合奏镇静止痒,清解毒热之效。
药理本方中黄芩、连翘、栀子、甘草、木通、地黄等,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用法每天1剂,浓煎至100毫升为宜,分3次口服。如为母乳喂养,可由其母每日口服两次,患儿服1次。通过哺乳,使患儿获得药效。5剂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2~3个疗程。
方十二湿疹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组成茵陈9克,茯苓皮6克,山药12克,薏苡仁15克,苍术6克,黄柏6克,乌梅9克,花椒6克,黄连4.5克,滑石6克,蒲公英6克,金银花6克,蝉蜕6克,连翘9克,竹叶2克,灯心草1克。
功用健脾除湿,清热熄风止痒。
主治婴儿湿疹。
方解方中茵陈清热利湿为主药;茯苓皮、山药、薏苡仁健脾利湿渗湿以治内湿;苍术、黄柏、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而治外湿;乌梅调理肝脾;花椒伍黄连辛开苦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蝉衣清热解毒散风;竹叶、灯心草、滑石导湿热从小便去。诸药合用使风散、热清、脾健、湿除,使机体气机通畅,气血调和。
药理本方中黄连、黄柏、金银花、蒲公英等,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山药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薏苡仁具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茯苓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花椒有镇痛抗炎,杀细菌和真菌,杀疥螨的作用;蝉蜕有抗惊厥、解热的作用;乌梅有抗真菌、抗过敏的作用,又可降低口腔pH值而抑菌。
用法以上药物用适量的清水浸泡30分钟,约煎15~20分钟,两次煎液混合,分次服用。一般1~3个月约服5~10毫升,3~6个月服10~20毫升,6个月~1岁服30~60毫升,1~2岁服60~100毫升。急症、重症每日服3~4次,轻症、缓症每日服2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