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草本抑菌液作用15的药水要放多少水-草本抑菌液使用方法
青蒿,为菊科1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a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特殊香气。本药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将其列为下品,谓其“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蚤,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1〕 ”。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含倍半萜内酯类的新一代抗疟药,其自问世以来即以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活性得到世界公认,并广泛运用于现场疟疾的治疗。根据历代医家对青蒿临床运用的记载,随着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研究揭示青蒿素还有抗肿瘤、红斑狼疮、其它寄生虫病、抗内毒素和治疗皮肤病等作用。本文探讨青蒿的古今传统应用与青蒿素现代研究方向之间的承先启后关系。
1 治疗疟疾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古以来其一直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国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从用常山、蜀漆等治疗疟疾开始,历代医家在临床治疗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青蒿的抗疟作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以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以治寒热诸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青蒿可治“疟疾寒热”。宋代《圣济总录》有用“青蒿汤”、元代《丹溪心法》有“截疟青蒿丸”、明《普济方》有“青蒿散”、“祛疟神应丸”等,皆以青蒿复方配伍治疗疟疾 〔2〕 。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为现代青蒿素的抗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依据,而直接引致了上世纪70年代青蒿素抗疟这一重大发明,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临床研究证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脑型疟和抗氯喹恶性疟的疗效尤为显著,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其24h清除原虫达95%以上,现场使用7天疗程的青蒿素衍生物治愈率达95%以上,且对恶性疟配子体有抑制作用。现已开发出多种衍生物及各种不同的剂型。由于多重抗药性疟疾在全球蔓延,而青蒿素类药具有高效、速效和低毒等其它抗疟药所不可替代的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疟疾流行区,成为抗疟治疗的一线药物。但是同时由于青蒿素类药半衰期短,who和专家们主张将青蒿素与其它抗疟药联合使用,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2 治疗发热性疾病
青蒿作为传统的清热药,历代医家对其退热作用甚为推崇。如《本草新编》云其“退暑热。”《医林纂要》称其可“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图经本草》:“青蒿,治骨蒸潮热,古方多单用之。”《药性赋歌括白话解》中讲得较为全面“青蒿,用治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症,或阴虚发热,如骨蒸潮热,日晡潮热,或原因不明的持续低热,配合辨证用药,常收意外之效。 〔3〕 ”如用于治疗伏邪伤阴,邪留阴分的青蒿鳖甲汤;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的清骨散;邪伏少阳、肝经湿热的蒿芩清胆汤等方剂,就是以青蒿为主药治疗各种发热性疾病的常用方剂。
现代医学认为,在发热性疾病中,除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外,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等也占一大部分。发热是这些疾病的常见症状,一般热势不高,但反复发作。临床除对症及使用激素治疗外,目前尚未有较好的治疗方法。运用青蒿治疗各种发热性疾病取得了一定进展。
2.1癌性发热 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祖国医学认为其多因久病耗伤气阴,以致气阴两虚,使机体阴阳失调而致的虚热。临床治疗多以养阴清热为大法。以青蒿为主药的青蒿鳖甲汤具养阴清热之功效,方中青蒿养阴清热透络可引邪外出。边荣华运用此方辨证治疗癌性发热19例,总有效率达75%,且作用持久,无毒副作用 〔4〕 。woerdenbag h.j等实验证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显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5〕 。杨小平等用青蒿酯钠进行体内抗肿瘤实验亦证明其对人hela人宫颈癌细胞和人sune-1、cne-1均有体外杀伤作用 〔6〕 。陈征途等用青蒿素介导肝癌细胞株hepg2的凋亡,结果可使hepg2细胞破坏率达51.67%,细胞凋亡率为19.19% 〔7〕 。posner gh等新合成的青蒿素衍生物(c-10-carba trioxane dimmer3)对人肿瘤细胞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不具有细胞毒作用 〔8〕 。学者们认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有望成为简便、有效且经济的抗肿瘤药。
2.2 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发热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发热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其辨证多以阴虚为主。庄国康等于上世纪80年代初报道了运用青蒿治疗盘形红斑狼疮 〔9〕 。由此,不少学者对青蒿素与免疫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其有免疫抑制作用,有些则认为其可增强免疫功能 〔10〕 。高春芳等认为这可能与给药剂量密切相关,小剂量时有免疫增强作用,大剂量时有免疫抑制作用,实验证明,青蒿琥酯作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小鼠,其可明显抑制疾病发展 〔11〕 。余其斌 〔12〕 、钟嘉熙 〔13〕 分别用青蒿琥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取得一定疗效。
2.3 抗内毒素 内毒素是引起人体发热的主要致热原,主要由病毒或细菌入侵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引起。《重庆堂随笔》云“青蒿,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温病要药。”青蒿作为治疗各种温热性疾病的传统药物能否用现代医学相关理论来解释,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谭余庆 〔14〕 、刘云海 〔15〕 等通过相关动物实验表明,青蒿能降低内毒素小鼠的亡率,延长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同时对肝、肺组织形态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王巨存 〔16〕 等的实验表明青蒿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清no浓度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对于防治由内毒素血症引起的多器官功能综合征、多脏器衰竭具有一定意义。
2.4 治疗血吸虫病 上世纪80年代初发现青蒿素具有抗血吸虫作用 〔17〕 。此后,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证实青蒿素及其各种衍生物都具有抗血吸虫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杀灭宿主体内的童虫而起作用。较之吡喹酮,青蒿素类药具有可靠、稳定、方便及副作用少等特点 〔18〕 。近几年在各地抗洪区的实验也证实了青蒿素类药的抗血吸虫作用。如胡水银等 〔19〕 用青蒿琥酯预防性治疗接触疫水的人群感染血吸虫的效果,共17031人,用药后全组无急性血吸虫病发生。认为其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具有高效、安全及方便等优点。张绍基等 〔20〕 分别在江西、安徽和湖北血吸虫病流行区用青蒿琥酯和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患者,结果显示,青蒿琥酯的副作用轻且治疗效果显著。
3 治疗皮肤病
《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青蒿“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蚤”。唐《食疗本草》称“青蒿......烧灰淋汁,各石灰煎,治恶疮瘢靥。”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青蒿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挥发油在0.25%浓度时,对所有皮肤癣菌有抑菌作用,在1%浓度时,对所有皮肤癣菌有杀菌作用 〔21〕 。徐红伟等 〔22〕 在临床用青蒿治疗手足癣,疗效满意,认为其对多种致病菌有良好的杀灭抑制作用,且无毒副作用。江海燕 〔23〕 、陈华 〔24〕 用青蒿素及其提取物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皮炎及光敏性皮肤病等,亦收到满意疗效。
4 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中药青蒿作为传统清热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用其治疗包括疟疾在内的各种发热性疾病。我国医学科学家在前人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基础上进行研究,发明了青蒿素,用于治疗各型疟疾尤其是脑型疟及重症疟疾,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同时对青蒿素的抗肿瘤、抗红斑狼疮、抗内毒素、治疗其它寄生虫病等与发热相关的疾病和病理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其治疗这些疾病的具体机制又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尚有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治疗创伤、实验性矽肺、促毛发生长及抗心律失常等许多方面的报道。2003年在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青蒿作为中药治疗“非典”处方的常用药,在提高“非典”的疗效和降低病率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青蒿素的这些现代研究与应用都可以从青蒿的传统应用的历史记载和临床经验中找到根据,进一步发掘和研究青蒿的古今传统应用,对于拓宽青蒿及青蒿素研究的思路有重要意义,如对青蒿其它有效成分的研究以及扩大青蒿素的治疗应用研究范围等均有重要启迪。
中草药: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1.具有治便秘的作用
决明子含有大黄素,针对肠内的热燥,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顺利排便。
2.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
决明子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它既可以清泄肝胆郁火,又可疏散风热。同时,它还具有明目的作用,对于每天长时间对着电脑的上班族,可以泡些决明子喝,常喝不仅可以缓解眼睛干涩,多泪、视物不清等症状。
3.可以降血压降血脂
决明子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可以泡水喝,对降血脂降血压有一定的作用。中老年朋友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时可以常喝些决明子的水。
4.具有减肥的作用
决明子可以抑制脂肪的合成,对体内多余脂肪还有分解作用。每天取10克的决明子用来泡水喝,这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5.具有抗菌的作用
决明子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中提取的决明子醇,能有效的对抗大肠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副伤寒杆菌等等。
中文名地榆(《本经》)
类别根类
异名白地榆、鼠尾地榆(《滇南本草》),涩地榆(《贵州民间方药集》),马连鞍薯(《广西中兽医药植》),山红枣根(《河北药材》),赤地愉、紫地榆(《中药志》),枣儿红(《贵阳民间药草》),岩地芨、红地榆(《湖南药物志》),水橄榄根、花椒地输、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黄根子、蕨苗参(《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蔷薇种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地榆,又名:玉札、玉豉(《神仙服良经》),酸赭(《别录》),豚榆系(《石药尔雅》),野升麻、红绣球、土儿红、山枣仁,一枝箭、紫朵苗子、小紫草、马猴枣、鞭枣胡子、黄瓜香、血箭草。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茎粗壮,生多数肥厚的纺锤形成长圆柱形的根。茎直立,有棱。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根生叶较茎生叶大,具长柄,茎生叶近于无柄,有半圆形环抱状托叶,托叶边缘具三角状齿;小叶5~19片,椭圆形至长卵圆形,长2~7厘米,宽0.5~3厘米,先端尖或钝圆,基部截形、阔楔形或略似心形,边缘具尖圆锯齿,小叶柄短或几无柄。花小,密集成倒卵形,短圆柱形或近球形的穗状花序,疏生于茎顶;花序梗细长、光滑或稍被细毛;花暗紫色,苞片2,膜质,披针形,被细柔毛;花被4裂,裂片椭圆形或广卵形;雄蕊4,着生刁:花被筒的喉部,花药黑紫色;子房上位,卵形有毛,花柱细长,柱头 *** 状。瘦果椭圆形或卵形,褐色,有4纵棱,呈狭翅状。种子1枚。花、果期6~9月。
生长于山地的灌木丛、草原、山坡或田岸边。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采集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苗枯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梢弯曲,长约8~13厘米,径约0.5~2厘米。外皮暗紫红色或棕黑色,有纵皱及横向裂纹,顶端有时具环纹。少数有圆柱状根茎,多数仅留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粉红色残淡**,有排成环状的小白点。气无,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此外,甘肃、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小白花地榆(东北、内蒙古)、细叶地榆(东北)、大花地榆(内蒙古)、长叶地榆(东北、内蒙古)等,亦同等入药。
化学成分根含鞣质约17%,三萜皂甙2.5~4.0%。分离出的皂甙有:地榆糖甙I,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阿拉伯糖和葡萄糖;地榆糖甙Ⅱ,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和阿拉伯糖;地柿皂甙B,初步鉴定是葡萄糖醛酸的三萜皂甙。茎叶含槲皮素和山柰酚的甙,熊果酸等三萜类物质。叶含维生素C。花含矢车菊甙、矢车菊双甙压作用。
炮制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衣变为黑色,内部老**,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苦酸,寒。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别录》:"甘酸,无毒。"
③《滇南本草》:"苦涩,温。"
归经入肝、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肝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手、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功用主治凉血上血,清热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
①《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②《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③《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④《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⑤《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⑥《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
⑦李杲;"治胆气不足。"
⑧《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⑨《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⑩《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⑾《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⑿《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研末掺。
宜忌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发良。恶麦门冬。"
②《本草衍义》:"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③《医学入门》:"虚寒冷痢禁闲。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也。"
④《本草经疏》:"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法并禁用。"
⑤《本草汇言》:"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
⑥《本经逢原》:"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悮服多致口噤不食。"
选方①治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②治红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钱,炒乌梅五枚,山查一钱。水煎服。红痢红糖为引,白痢白糖为引。(《滇南本草》)
③治急性菌痢:水橄榄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传染病》)
④治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⑤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
⑥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圣惠方》)
⑦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参各一两,或加怀牛膝一两,水煎服,连服二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治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地榆500克,田基黄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调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⑨治湿疹:一地榆一两,加水两碗,煎成半碗,用纱布沾药液湿敷。二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两,枯矾-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三地榆面十五两,密陀僧三十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全展选编·皮肤科》)
⑩治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⑾治烧烫伤: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单方偏方调查资料选编》)
⑿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疮上,生根捣敷佳。(《补缺肘后方》)
⒀治蛇毒:地榆根,捣绞取汁饮,兼以渍疮。(《补缺肘后方》)
临床应用①治小儿肠伤寒
4~14岁小儿用地榆1两,白花蛇舌草5钱,水3碗煎至60毫升内服,4岁以下减半。每日2~3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养阴性为止。经治57例14岁以下的患儿,结果49例治愈,8例无效。治愈病例平均退热天数为7.3天,最短2天,最长19天。实验证明,1:5或1:10的地榆汤均有抑菌作用。治疗中未见副作用发生。
②治疗烧伤
将地榆焙干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另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搅拌使成糊状,盛于消毒缸内备用。用时将药糊直接涂于创面,可以很快形成1层厚厚的药痂,能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一般适用于一、二度烧伤、烫伤病人。地榆含有大量鞣质,有较强的收敛性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还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对抗绿脓杆菌感染。亦可采用地榆酒 *** (地榆洗净晒干,研粗末用70~75%酒精渗漉提取清液,煮至液面出现薄膜,冷却备用)涂布烧伤创面,每日2~3次,不包扎。涂布次数以创面形成干痂而不出现龟裂为度。对已污染的创面应先行清创处理。通过一、二度烧伤患者40例的观察,证明此法对浅度烧伤,特别对中小面积、污染较轻的烧伤效果较好,一般经12~24小时创面上可形成1层棕色保护膜,这对防止细菌污染、减少创面渗出,均有良好影响。
③治疗皮肤病
将地榆炙黄,研细末过筛,以凡士林配成30%药膏,外敷患部。敷膏前依皮损的不同情况先以油类擦洗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经治湿疹及湿疹样皮炎,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及糜烂感染型足癣等疾患共109例,结果治愈47例,显效及有效50例。平均治愈日数为8.3天。以湿疹及湿疹样皮炎的治愈率最高,脂溢性湿疹及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共26例全部有效。实践证明,30%地榆膏有止痒、收敛、消炎等作用。另有用生地榆1两,加水约600毫升,熬成300毫升药液,冷却后湿敷患处流水部位(热湿敷可起反作用)。半小时后再浸再敷。每天3~4次,连用3~4天,直至不流水为止。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脂溢性湿疹,婴幼儿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渗出较多时,待渗出减少后,可用地输20两、煅石膏20两、枯矾1两研成细末混匀,调制成40~50%软膏外敷,每日1~2次。如遇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浸润或轻度肥厚时,可用地榆粉1.5两、密陀僧末3两研匀加凡士林调成50~60%软膏外敷,每日1~2次。
④治疗结核性脓疡及慢性骨髓炎
用地榆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浓煎口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亦可肌注与口服交替进行。一般以1个月为一疗程。临床治疗4例结核性脓疡,2例慢性骨髓炎,结合外科常规治疗,均收到一定效果。
提醒您:地榆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