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痛冷敷贴效果咋样-筋骨痛冷敷敷料一瓶多少钱
足球常见的运动损处理办法有哪些?足球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有扭伤、骨折、脱臼、擦伤、撞伤、挫伤、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足球运动损伤的急救办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踝关节扭伤
扭伤是由于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拧扭了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及肌腱所致。踝关节扭伤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关节韧带损伤。
主要处理措施有:
如外侧韧带损伤较轻、踝关节稳定性正常时,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缓解疼痛和减少出血、肿胀。2~3天后可用理疗、封闭、外敷消肿止痛化瘀药物,适当休息,并注意保护踝部。若症状严重,或韧带完全断裂或有撕脱骨折者需用短腿石膏靴固定患足,使其保持“矫枉过正”的位置,约4~6周。
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指肌纤维撕裂而致的损伤。主要由于运动过度或热身不足造成,可根据疼痛程度推断受伤的轻重,一旦出现痛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痛点敷上冰块或冷毛巾,保持30分钟,以使小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水肿。受伤后切忌立即搓揉及热敷。
肌肉拉伤的处理措施主要有:
1、注意休息!
2、弄清伤势将受伤部位轻轻转动,做一些轻柔动作以确定哪些肌肉、肌腱、韧带疼痛或受了伤,这样就能知道治疗动作应该集中在何处,并在强烈锻炼时应该避开哪些动作。
3、不增加伤处的负担。
4、按摩。
5、冰敷,受伤处一般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用冰敷可减轻肿胀。
6、热力热敷往往用于长期受伤后的养治。
韧带损伤
韧带损伤易发生的部位是踝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
处理措施主要有:
止痛和加快消肿,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休息、冷敷、压迫并抬高——韧带损伤后的头48至72小时的基础治疗。立即局部休息以避免继续损害。冰敷分钟进行10分钟停止的交替,可以减少胀和炎症。
擦伤
擦伤是身体某一部位的皮肤受外力的作用摩擦所致,使皮肤组织被擦破出血,或组织液渗出。
处理措施主要有:
小面积或轻度的擦伤,可用红药水或紫药水涂抹患处,无需包扎。大面积或深度的擦伤,需用生理盐水冲洗污染的伤口。如污染过于严重,可用经过消毒的小刷子将污泥刷净,再用消毒的纱布和凡士林油纱布橙盖伤口,最后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紧紧包扎)。擦伤部位如在关节或关节附近部位,最好在创面涂抹消炎软膏,不要包扎,以免引起组织干裂而影响活动,或一旦感染后容易波及关节。面部擦伤处最好不抹紫药水。
脱臼
脱臼即关节脱位。一旦发生脱臼,伤者要保持安静、不要活动,更不可揉搓脱臼部位。如脱臼部位在肩部,可把肘部弯成直角,再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部托起,挂在颈上,再用一条宽带缠过脑部,在对侧脑作结。如脱臼部位在髋部,则伤者应立即躺在软卧上,送往医院。
肘关节脱位急救措施:
发生肘关节脱位时,如果跟前无救助者,伤员本人根据肘关节的伤情判断是关节脱位,不要强行将处于半伸位的伤肢拉直,以免引起更大的损伤。可用健侧手臂解开衣扣,将衣襟从下向上兜住伤肢前臂,系在领口上,使伤肢肘关节呈半屈曲位固定在前胸部,再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如果有人救助,若救助人员对骨骼不十分熟悉,不能判断关节脱位是否合并骨折时,不要轻易实施肘关节脱位的的法复位,以防损伤血管和神经,可用三角巾将伤员的伤肢呈半曲位悬吊固定在前胸部,送往医院即可。
相关阅读:足球运动损伤的急救办法
冷冻喷雾剂的使用
冷镇痛喷雾剂又名冷冻剂,它是近年来国外广泛应用的新型止痛剂,对关节扭伤、肌肉拉伤、撞伤、踢挫伤(未破皮)等,有消炎、止血、防止肿胀发展的作用。它不是,同以往我国用于浅表层氢乙烷性质不同。由于它能迅速止痛、止血,颇受足球运动员欢迎。
不过,中医有不同看法,认为它对深部的血管破裂不一定有效,不如在患处用棉花、绷带加压包扎可靠,而且不留下受凉的后患。所以,我国近来氢乙烷已停产,冷镇痛喷雾剂使用也还不够普遍。在应急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冰袋包扎24小时,或用冷水毛巾敷贴亦可奏效。
下肢顶撞或踢挫伤
轻度受伤者,局部皮肤微肿,疼痛不严重。稍加冷敷即可继续上场。重的则皮下出血,红肿部位大,或隆起大包,触手即痛。这时,即需利用上述喷雾剂加包扎处理。伤在大、小腿处的,可外加护套。赛后,还应用凉性中草药(如五虎丹或新伤一号)进行调敷,即助消肿止痛。每天敷药一次,轻者2—3天可愈;重者约需一周。还可配合按摩治疗,加速活血散淤。如果场上发生骨折,或腹部、部位重度挫伤,还可能休克,则需立即抬出场外及时处理。挫伤后24小时内,切不可热敷或热水浸泡,以防血管扩张,加剧出血、肿胀。这将不利于迅速恢复。挫伤是皮下小血管、软组织损伤,肌肉纤维没有明显断者,可保持跑步、小量活动,不要停训。这有利于淤血肿胀的消散吸收。
膝关节扭伤
因场地不平,或拼脚、或被对方蹬、踩、拌,使踝关节发生内翻或处翻或扭伤。检查方法:看红肿程度;能否做屈伸踝动作;内、外翻韧带松不松;叩击足跟底部痛不痛等。一般单纯性关节扭伤,是关节一周痛,肿在关节缝内,能做屈伸和内、外翻动作,若是跟腓前韧带损伤,大多是内翻式扭伤,外踝上部肿胀,局部压痛,作内翻重复动作时最痛;若是跟腓后韧带损伤时,外踝下部肿胀、压痛,做内翻动作时,如足背第5跖骨基底部疼、局部肿胀、压痛,足前拿挤压痛时,需照光X片,除外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踝屈伸动作如果受限,还需考虑小关节脱臼的可能。如无骨折可疑,只是关节囊、韧带损伤,就在患处喷冻剂或冷敷,再加压包扎固定。
如是内翻式扭伤的,绷带要从外调向上包裹,以限制足踝再次内翻。扭伤重者,不能行走,应停止参加比赛,扭伤轻者,处理后可继续上场。赛后再对症治疗,一般踝关节扭伤,包括关节囊、韧带损伤,需外敷五虎丹或新伤一号,消肿止痛,高抬患肢。三天后开始深蹲、踝部按摩,促进囊内积液吸收。一般3—5天可愈,重者7—10天可痊愈。
腿部肌肉抽 筋
赛中或赛后抽筋,是常见现象,是由于肌肉失去正常调节功能的一种强直性收缩反应。造成的原因,或因跑动过多,肌肉太累,突然冲刺;或因出汗太多,盐份丧失超量;或因天冷肌肉发僵,受突然动作的强刺激等。抽筋后,首先精神要放松,设法使抽筋的肌肉被动伸长,痉挛现象就会逐渐缓解。
具体治疗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大、小腿后部肌肉群抽筋时,可平坐地上,伸直大、小腿,将足前掌上翘,休息几分钟就会好;厉害的抽筋,需要别人帮助扳腿。可让病人平躺地上,将大、小腿尽量伸直,再将足背上翘。并配合点穴“殷门”(大腿后中部)、“承山”(小腿后中部)、,静止不动3—5分钟,一般可缓解。如还不行,可再重复伸脚、扳脚、点穴。因出汗过多者,要加服盐片3—4片。
足部起水泡
地硬、鞋紧,常使足前掌内、外侧或足趾下起水泡、血泡。处理方法:先用碘酒、酒精消毒,再用7号注射用针头挑破水泡放水,用消毒棉球挤净,放一点消毒棉花在伤口处,帮助吸水、外贴胶布即可继续比赛。赛后,还可以进一步用紫药水、四环素药膏处理,每次洗澡后更换敷料,只要不感染,三、两天就会好的。
肌肉拉伤
当球员带球冲刺、射门、长传、接高球、急停、急转时,都可能发生大腿前后部、小腿三头肌拉伤。重者跛行,做重复动作即痛。一般伤情轻重、自我感觉处理。伤轻的喷点冷冻剂,戴上护腿又可上阵;中等受伤者,除喷剂外,加压包扎、加护腿,基本还能坚持比赛;伤重者行走困难,要抬出场冷敷包扎,高抬患肢,停止比赛。肌肉拉伤后,除上述处理外,还可在痛点集中处,打强的松龙液局部封闭。两天后配合按摩,电脉冲按摩,以助肌纤维损伤早日恢复。
伤后治疗
足球运动创伤的特点是,硬伤多,一般伤情较重。除骨折或韧带断裂外,如治疗及时,容易恢复。不受伤的足球运动员是少有的,场上急救处理也只是初步。真正的治疗还是场下系统进行,要求不留后遗症。一般人可以全休养伤,而运动员不行。运动技术的基本功要天天练,带伤边治边练是经常的。这可以促进损伤愈合,早期恢复功能。急救处理、伤后系统全面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是运动创伤治疗过程的三步曲。
足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原因分析
(一)原因
1、物理因素
比赛和训练中对方争球时,大、小腿等部位常常被对方碰撞、踢击或拌摔、推拉等造成身体各部位尤其是膝、踝关节突然改变体位或过度内收外展、扭转等引起肌肉、韧带及骨的损伤。被球踢击到面部、腹部、阴囊及等都可以造成外力损伤,粗野及犯规动作是引起拐伤的主要原因。运球抢球时,踩在球的上面,也容易引起踝关节、膝关节的损伤。准备活动不充分,保护措施不完善,都会造成局部劳损。此外,肌膜炎,腰肌筋膜炎、筋骨软骨病等均属劳损,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2、心理因素
影响运动员损伤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唤醒水平、焦虑、注意力和自信心。这些心理反应可通过运动员的自我评价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表现出来。过度的唤醒激发。情绪的变化能激发,同时也能抑制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适度的唤醒水平能使运动员临场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缺乏唤醒的激发,身心的能量和技术动作的发挥只能局限在较低的水平上。过度的唤醒激发又将阻碍技术水平的发挥。在疲劳状态下,大脑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明显降低,运动员的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功能率乱,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器的技能状况下降,动作的稳定性降低,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容易受伤。
(二)原因分析
1、运动员的身体特征
运动员的身体特征因人而异。与损伤有一定关联的因素大体上表现在年龄、体重、身体姿势等方面。年龄是一个难以控制的因素,而生长的年龄是运动员与周围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时间尺度,它与生物上的生长和经验是不可分割的。正确的姿势能防止突然和以外的扭伤,消极懒散的姿态加上肌肉弹性较差则使运动员易于受伤,而不断变换的姿势加上较好的`肌肉弹性能保护韧带。
2、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目前,人们对于运动损伤问题的心理方面的注意力在增加。布罗迪.L认为运动事故问题的核心在于运动员的性格。他描述了个性特征,包括:机能不足的感觉;敌视的感觉;责任感不足;身体的全神贯注的能力;与攻击性不相称的能力;胆怯;无懈可击的感觉;易激动的队员被观众嘲笑和对导致焦虑的压力的一系列反应及生活态度等所引起的高度激动。
3、运动员的身体状况
这涉及到为确保运动员获得最适宜的竞技状态所采用的手段,它包括:一个在训练、饮食、休息和按摩之间保持平衡的计划;增加肌肉爆发力量、耐力和其他素质的练习;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保护动作、快速的反应和身体柔韧性的课程。此外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以及疾病不仅影响竞技能力,而且也易导致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受伤。
一、 阑尾
阑尾是位于盲肠末端的一个细管状器官,末端为盲瑞,多位于右下腹部。
二、阑尾炎
阑尾炎是—种常见病、多发病,平均占普外科住院病人的16%一32.5%。依此可知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一般人习惯把阑尾炎叫做盲肠炎,实际上两者不是一回事。阑尾炎比较多见,任何年龄、性别都可以发病。急性阑尾炎是腹部的急之一。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力可发生腹膜炎,甚至有生命危险。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急性阑尾炎约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
当阑尾炎发作的时候 阑尾是一条大约3一6英寸长的窄小管道,它很容易被粪便等杂物塞满。一旦它被塞满,积蓄在阑尾里的流体就不能顺畅地倒流出来。渐渐地,压力增大,细菌侵入,阑尾开始发炎。如果不及时处理,它可能会渐渐地肿起来,产生剧烈的疼痛。
阑尾炎的发作很难找到确切的原因,因而也无法 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似乎没有什么措施能够预防阑尾炎,它在你倒霉的时候悄悄来临”,阿乐司?亚斯兰医学博士如是说。他是加利弗尼亚州北部湾保健中心和 费德医疗中心的外科医生。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阑尾有问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让医生为你做个外科手术,把它切除,以免它再次发作。
通常情况下,急性阑尾炎发作或者阑尾破裂的间隔时间大约有12一48小时。所以,你应该在它重新发作之前去看医生
阑尾炎发作最主要的感觉是疼痛。刚开始可能是隐隐地疼,疼的部位比较模糊,渐渐地扩展到腹部,最后就局限在阑尾部位——它的位置大概在你的肚脐和筋骨之间。除了疼痛之外,还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或者腹泻等症状。
当疼痛感局限在阑尾区后,你就该去看医生了。如果疼痛突然减轻,你更应该迅速去看医生,因为它可能是阑尾破裂的一个信号。在严重情况发生之前,你仍然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去看医生,阿斯兰医生说。
在大多数病例中,处置阑尾炎的方法很简单。医生通过外科手术把这个经常带来麻烦的小东西割掉。你除了失去一根儿英寸长的小管子外,一切都与从前一样。一般的阑尾切除手术需要你呆在医院1—2天,1O天之内便能恢复正常的工作。
阑尾又为什么那么容易发炎呢?原因不少,多数是因为阑尾内部堵住了东西。如有的人,刚吃完饭就打球,或做一些其他的剧烈运动,食物残渣很容易 从大肠掉进阑尾里发生阻塞;有的人吃饭没有规律,饱一顿,饿一顿,肠道功能紊乱,时而拉稀,时而又便秘,阑尾肌肉痉孪发生阻塞;蛔虫钻进阑尾也会阻塞,血 液运行不好,阑尾内的粪汁排不出来,细菌繁殖就会引起发炎,于是便由内向外地烂了起来。
所以预防阑尾炎,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调节,少吃多餐,忌暴饮暴食,饭后不要马上进行剧烈的运动等。
三、病因和发病
1、阑尾炎的病因学说
1.1 神经反射学说 认为阑尾炎的发生和神经系统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因阑尾肌肉和血管的反射性痉挛,致使阑尾管腔梗阻或血运发生障碍,随之出现细菌性感染。
1.2 阑尾腔梗阻学说 认为阑尾腔的机械性硬阻是发生炎症的主要原因,阑尾近端梗阻后,阑尾粘膜分泌物不能排出,使阑尾腔内压力增高,阑尾壁的血运受到障碍,细菌容易入侵,形成急性炎症。
1.3 细菌感染学说 认为阑尾发炎和阑尾腔内存在细菌有关,主要为大肠杆菌、肠球菌及厌氧性链球菌;细菌也可通过血运到达阑尾壁而发生炎症。
引起阑尾炎的主要原因是阑尾发生梗阻(堵塞)有:
(1) 阑尾管腔梗阻。在阑尾狭窄的管腔内由于粪石、食物残渣、毛发团块、肠道寄生虫滞留,阑尾发生损伤而肿胀、扭曲。
(2)阑尾壁狭窄。如以前患过急性阑尾炎,用药治愈后,阑尾壁结疤使阑尾壁变小。同时也能减弱阑尾的蠕动功能。
(3)阑尾壁上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病菌可经血循环进入阑尾引起急性炎症,发生红、肿、疼痛。阑尾壁上的淋巴组织肿大,阑尾肿瘤等也可以导致梗阻。阑尾腔内有许多细菌,发生梗阻后容易引起发炎,使血栓形成堵塞血管,产生坏、感染而发病。炎症向外发展到阑尾外层或穿入腹腔内就会化脓,引起腹膜炎。如果炎症扩散,有可能引起肝脓肿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威胁生命。
(4)饮食生冷和不洁食物、便秘、急速奔走、精神紧张,导致肠功能紊乱,妨碍阑尾的血循环和排空,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厌氧菌。
(5) 另外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也与阑尾炎发病有关。刚吃完饭就打球,或做一些其他的剧烈运动,食物残渣很容易 从大肠掉进阑尾里发生阻塞;有的人吃饭没有规律,饱一顿,饿一顿,肠道功能紊乱,时而拉稀,时而又便秘,阑尾肌肉痉孪发生阻塞;蛔虫钻进阑尾也会阻塞,血 液运行不好,阑尾内的粪汁排不出来,细菌繁殖就会引起发炎,于是便由内向外地烂了起来。
四、病人表观
1.腹痛:急性阑尾炎的典型腹痛是转移性右下腹痛。开始时往往是上腹痛(“心口”痛),与胃病相似,或是肚脐周围痛。一段时间后腹痛转移到右下腹部,此后腹痛点就相对固定了。由于各人阑尾位置不尽相同,所以疼痛点也会稍有差异。有人可没有转移病的过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腹痛转移的时间各人不同,快则2~3小时,慢则1天或更长时间。
2.恶心呕吐:由于阑尾受到炎症刺激而活动增强,常引起胃肠道反应而出现恶心呕吐。多在腹痛数小时后呕吐1次,但不会出现频繁呕吐。
3.发烧:腹痛早期不会发烧。在炎症明显时体温升高,炎症加重则体温更高。
4.检查病人时,早期腹部可无任何异常,在炎症明显时可出现肌紧张及压痛。
(1)压痛:多在右下腹(视阑尾所在部位而定)。用手一按即感觉疼痛。按下后突然把手抬起,病人亦有疼痛感,医学上叫着“反跳痛”。阑尾穿孔后全腹腔都有炎症时则全腹都有压痛、反跳痛。但仍以阑尾部最明显。
(2)肌紧张:当阑尾炎症发展到表面时,炎症刺激腹壁使肌肉紧张。即与对侧比较此处腹壁摸上去感觉较硬。但如果阑尾已经穿孔全腹都有炎症时则全腹都有肌紧张。仍以阑尾部位最明显。
五、治疗
急性阑尾炎是可以消退的,但消退后约有四分之一的病人会复发。目前手术方法比较安全,绝大多数手术效果是良好的。非手术疗法主要是抗感染(即消炎)。但应当做好随时住院治疗的准备工作,以免延误治疗使病情发展到严重程度造成治疗困难。
当发生急性阑尾炎时,必需施行紧急阑尾切除术,避免阑尾穿孔导致全腹感染(腹膜炎)。
至今,仍没有确切的检查方法来确诊阑尾炎,实际上,某些症状是由其他疾病原因引起的。医生只能从病人的病史、检查结果来作出诊断。在阑尾切除手术中,有25%的病人会被发现并没有阑尾炎,此时,外科医生检查过腹部其他脏器后,会切除正常的阑尾,以免病人日后发生阑尾炎。
手术切口位于病人的右下腹。
六、术后结局及合并症
急性阑尾炎经过外科治疗,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病例因治疗不及时或机体抵抗力过低,出现合并症或转变为慢性阑尾炎。
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为10%一20%,阑尾穿孔是影响并发症发生最重要因素。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可高达20%一67%。因此,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获得治疗、阑尾穿孔的发生率得以降低,阑尾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就能够得到明显地下降。
造成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和亡的原因,除部分带有难以避免因素,如年龄(婴幼儿及老年人的发生率高)、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伴随疾病、病程的早晚、阑尾局部解剖的变异等外,主要与思想是否重视,手术操作是否严格掌握处理原则及熟练程度有关。由于阑尾炎的多发性和阑尾切除技术的相对简单性使较多的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对有关阑尾炎阑尾切除术的危险性及较高并发症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思想麻痹表现为将阑尾炎认为是外科“小病”、阑尾切除术是外科“小手术”,从而导致有些病人在诊断上的延误和治疗的不当。
2.手术治疗 当肿块难以与回盲部癌肿及结核鉴别时或经一段时间的非手术治疗肿块无明显缩小.须手术治疗,切除病灶。
(五)预防常识
1.增强体质,讲究卫生。
2.注意不要受凉和饮食不节。
3.及时治疗便秘及肠道寄生虫。
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阑尾炎是—种常见病、多发病,平均占普外科住院病人的16%一32.5%。依此可知
阑尾术后并发症所涉及的人数之多、危害之大是不难想象的.近几年发生率仍很高,有时相当严重。此现象不仅存在于基层医院,大医院也屡见不鲜。
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为10%一20%,阑尾穿孔是影响并发症发生最重要因素。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可高达20%一67%。因此,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获得治疗、阑尾穿孔的发生率得以降低,阑尾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就能够得到明显地下降。
造成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和亡的原因,除部分带有难以避免因素,如年龄(婴幼儿及老年人的发生率高)、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伴随疾病、病程的早晚、阑尾局部解剖的变异等外,主要与思想是否重视,手术操作是否严格掌握处理原则及熟练程度有关。由于阑尾炎的多发性和阑尾切除技术的相对简单性使较多的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对有关阑尾炎阑尾切除术的危险性及较高并发症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思想麻痹表现为将阑尾炎认为是外科“小病”、阑尾切除术是外科“小手术”,从而导致有些病人在诊断上的延误和治疗的不当。
阑尾切除术并发症除与剖腹手术共有的切口感染、腹腔内感染或脓肿、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外,主要的有阑尾系膜血管术后出血、网膜粘连综合征、阑尾残株炎、粪瘘、盲肠壁脓肿等。
第一节 感染性并发症
一、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木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2.2%-21.8%,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可高达14.4%一54.4%。八十年代以来.因抗菌素的合理应用,特别是抗厌氧菌药物的应用,术后切口感染率已降至5%以下,但仍居腹部手术之首,
(一)原因
1.阑尾病因、病理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发病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的机会就越多,国内有人统计发病至手术达72小时以上者切口感染率高达37.8%,明显高于72小时以内者。阑尾不同病理改变,如单纯性阑尾炎与化脓性阑尾炎,在切口感染方面无显著差异,阑尾一经穿孔,腹腔污染严重,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
2.手术操作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手术操作时间过长可使空气中的细菌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的细菌随汗液排入切口而增加了污染切口的机会。加之长时间的牵拉加重了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损伤,降低了局部组织的抗菌力。也有作者认为从小切口拖出感染的阑尾是污染伤口造成感染的重要因素。
3.腹腔引流物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当腹腔引流物从原切口引出时,切口感染率明显升高。这是因为腹腔引流液可随同引流物污染切口各层组织,引流物影响切口对台,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另戳口引流避免了上述弊端。
4.与手术者经验的关系 郭盖章比较分析了由住院、进修医师与主治医师分别完成的阑尾切除术病例,发现前者一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6.5%,主治医师以上的手术仅为10 6%.后者一般城市病人多,就诊及时,少数为手术难度较大的病例,手术操作较熟练,动作轻柔.组织损伤少,因而感染率相对较低。而前者急诊多,大多数病人在夜间手术,条件较差,无菌观念不强,最大的缺点是木中喜用手分离,动作粗重,5例盲肠浆膜层撕破行缝合和4例医源性盲肠瘘的病人全部发生切口感染,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5.其他 ①逆行法切除阑尾时阑尾不能及时取除,暴露的两残端也不能及时包埋,增加了切口污染的机会;②缝合腹空各层时留有腔隙,特别是肌层钝性分离、加上术中牵拉使之留有一腔隙,若肌层未予缝合封闭,造成积液或积血而导致感染;③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切口感染率高于中青年组,可能与这两个年龄组身体抗感染能力差有一定关系。郭盖章统计,以10岁以下儿童和51岁以上患者者切口感染为最高,各达24.3%和29.8%。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切口感染多发生在皮下或肌肉下腹膜外层。典型的切口感染表现为术后数日体温仍高或有升高趋势,切口处疼痛,以胀痛或搏动性痛为多见。体检见切口红、肿,压痛明显,脓肿形成时有波动感。切口深部感染可仅表现为切口及周围皮肤水肿,僵硬感,有深压痛和凹陷性水肿。疑有深部感染时,可用探针自缝合处进入,若有感染即有脓液沿探针流出。个别病例仅表现为切口及周围组织的不适和僵硬感,皮肤无红肿,按期拆线后不久切口裂开、脓液流出,脓液有明显的恶臭味。此多为切口深层的迟发性厌氧菌感染。
B超检查可探查切口处腹壁各层,当有积液或脓肿形成时因像显示为液暗区。引导穿刺可获诊断。
(三)治疗
当穿刺获得脓液后即应将切口缝线拆除引流。要求引流口足够大,引流通畅。
如果病人临床有发热,应适当应用抗菌药物。一般来说,当感染的切口引流后体温很快恢夏正常,即可停用抗菌药。如果体温仍然不降,可能为切口引流不畅或伴有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存在。
切口引流后需每日换药。换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仔细清除各种异物(如缝线)和坏组织;②局部尽量不用抗生素;③引流数天后,当创面干燥、渗液不多时可考虑将创面对合。一般采用蝶形胶布对拢伤口;①如果切口引流物有粪佯物,则可能为粪瘘形成,做相应的处理。
(四)预防
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上重视 对急性阑尾炎应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手术,这是防止加重阑尾病理变化,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
2.在阑尾切除术木前术后均需应用抗菌药物 一般需选用针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药物联合用药。
3. 加强无菌无创操作、避免污染,保护切口使其不与病变阑尾接触。处理阑尾时尽量使用器械提拉,切断阑尾基底时小心不使切端污染附近组织和器械。彻底清除腹腔内渗液。
4.腹膜外翻保护切口 汪中波对570例阑尾切除术采用了腹膜外翻保护切口并进行了前瞻性、随机性非盲的临床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可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是:①切开腹膜前即淮备好吸引器,先将腹膜切一小口吸尽脓汁,再扩大剪开腹膜,用浸有生理盐水纱布蘸尽腹腔内的脓什或渗液,②根据切口大小用6—8把弯止血钳将腹膜外翻固定在护皮巾上,掩盖保护切口。
5. 缝合切口时应彻底止血,对合严密,消灭腔血肿,减少异物。
6.放置引流物时,不宜把引流物从切口引出,而应另外截口引出体外。
二、阑尾残端脓肿
(一)原因与病理
阑尾残端的处理有三种方式:即单纯结扎、结扎加残株内翻和仅荷包缝合而不结扎。最常用的方式是于阑尾根部结扎后做荷包缝合将残株埋入盲肠。从理论上讲该方法优点是能较好的控制残端出血、盲肠壁封闭可靠、残端包埋减少腹腔污染,以及创面浆膜化减轻了粘连的发生。荷包缝合过大是形成阑尾残端脓肿的主要原因,荷包缝合过密过紧可以影响盲肠壁的血供,导致坏、穿孔和脓肿形成。阑尾残端内翻可以导致盲肠壁粘膜内脓肿形成。脓肿破裂能够产生弥漫性腹膜炎或腹腔内无壁脓肿。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阑尾残端破裂致脓肿形成是阑尾切除术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0.5%。典型者发生在术后第5—7天,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右下腹痛,伴发热,有下腹压痛,肌紧张,偶尔可波及全腹。病人往往已经出院又因腹膜炎再入院。有报道可出现左下腹痛,其原因为局部炎症反应及纤维粘连,使脓腔破裂后不易向右扩散而易向对侧扩散,此外,有下腹手术切口的影响,掩盖了右下腹体征,致使左下腹症状体征而显得突出。由于脓汁刺激盆腔及腹肌,可有会阴及膀肋区疼痛并感排尿困难。阑尾残株炎所致荷包脓肿,在阑尾切除术后至脓肿破裂前,多不出现腹腔内有感染征象, —般情况好,不发热,脓肿破裂后突发高热及出现腹膜炎的表现。
有下腹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液体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
应立即手术探查和引流。术中可见腹腔内混浊液体,盲肠的荷包缝合破裂,阑尾残端结扎完整。除非阑尾残端已脱落或荷包缝合已造成盲肠壁的坏,粪瘘是不常见的。更为常见的是腹腔内脓肿形成而需手术引流。
三、腹腔感染
腹腔脓肿多发生在以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术后,以盆腔脓肿最多见,发生率4%一l 8%。
(一)原因
腹腔脓肿产生的原因多为对阑尾脓肿或阑尾穿孔所致的腹腔积脓处理不当(如冲洗不当、脓液残留),引流物选择不当、放置部位欠妥以致引流不畅、术后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阑尾根部和盲肠明显水肿使残端愈合不良、荷包内脓肿向腹腔和切口穿破、木中盲肠损伤未被发现或处理欠妥、盲肠本身的病变(结核、癌)在阑尾切除中未被发现等亦是可能的原因。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般发生在手术后的5—10天。主要表现为发热、腹部不适和腹泻。由于盆腔的低位并邻近阑尾,盆腔是脓肿形成的最常见部位。盆腔脓肿多表现为低热,伴有明显的直肠刺激症状,如排便次数增多,粘液样便,排便不尽感等。有时可刺激膀胱出现尿痛、尿急、尿频。触诊时可有下腹部压痛,直肠指检最有助于诊断,在直肠前可触及触痛的肿块。脓肿形成初期肿块较软,触痛明显。
其他部位腹腔感染常缺乏突出的症状,发热、腹胀或腹痛、白细胞增高是最常见的表现,在术后有这类症状持续者即应警惕腹腔感染的可能。
术后腹腔感染要求及早作出诊断,早期诊断、正确定位对预后至关重要。诊断的点为:①结合手术情况,如有腹膜炎者术后残余感染机会较多;术中有阑尾残留者,残株炎不难诊断;②需排除切口感染;③注意腹部有无固定压痛部位或肿块,盆腔脓肿时直肠指检常能触及直肠前壁肿块;④x线检查在膈下脓肿病例常会提示胸膜炎性改变;⑤超声检查对腹腔脓肿诊断和定位灵敏度较高,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手段。
(三)治疗
包括脓肿引流和应用适当的抗菌药物。近来的经验表明B超和cT引导经腹部穿刺引流盆腔脓肿是有效、安全的。对单个的与腹壁间无肠管阻隔的脓肿,可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多发性脓肿或经皮引流失败者需行手术引流。
盆腔脓肿的最适当治疗方法是经直肠引流。在适当麻醉后,首先用细针经直肠壁穿刺入脓腔以明确诊断,然后用止血钳开放脓腔,留置引流物2—5天。引流物应柔软以防穿入邻近器官。该方法治疗效果好,安全,极少有并发症出现。如果脓肿位于侧壁难以经直肠引流,或存在于术探查的其他腹部体征,应选择经腹部探查。
(四)预防
阑尾炎术后腹腔感染常较其原发病严重,故应重视预防。
1.重视引流,特别对阑尾穿孔致腹膜炎者必须充分引流。引流的重点是盆腔,引流条须切实置入盆腔,避免扭折,必要时增加引流部位。
2.阑尾有较大的穿孔者应注意有无粪石脱出进入腹腔。
3.对包裹、粘连于阑尾的炎性大网膜最好—起切除,因为炎性大网膜亦可引起腹腔
感染及肠粘连。
4. 坏疽性阑尾炎因粘连严重而行浆膜内剥离者,有时会发生阑尾内芯断裂.而残余部分回缩很难再行取除,造成阑尾残株残留。此时应在该部位放置引流5—7天。同时给予抗炎治疗。
5. 牢固结扎阑尾系膜,对短而阔的系膜应分段缝扎,可避免滑脱。妥善处理阑尾残端,避免盲肠瘘。
四、门静脉炎、肝脓肿及脓毒症
(一)原因
1. 致病菌毒力甚强,很快出现阑尾系膜静脉的脓栓形成。以致细菌通过阑尾系膜静
脉-回盲肠系膜静脉一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一肝脏一体循环。
2.木中操作粗暴,挤压阑尾,也是可能的因素。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门静脉炎者表现为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有时可有黄疸。
肝脓肿。1938年Ochsner报告指出34%的细菌性肝脓肿病人发生在阑尾炎之后。由于现代抗菌药物的应用和更为积极的手术治疗使之阑尾炎作为肝脓肿病因的重要性已明显下降。
肝脓肿的临床表现为有季肋部疼痛、厌食、寒战和发热、体重降低和肝区叩痛等。约有8%一87%的病人可有黄疽。大多数病人有白细胞增高。B超和cT扫描能够明确脓肿的大小和部位。B超或cT引导经皮穿刺抽出脓液能够证实诊断。
脓毒症。少见,多发生在门静脉炎的基础上。临床表现为阑尾切除后体温不降或高热、寒战、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烦躁、嗜睡、谵妄等。血白细胞>2×109/L。
(三)治疗
1.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控制门静脉炎,不使之发展为更严重之并发症,如肝脓肿、肺脓肿和脓毒症等。
2.怀疑门静脉炎时,可静脉应用类固醇激素。
3.脓肿较大可切开引流,或在B超引导下反复抽液或经皮置管引流。
(四)预防
1.对急性阑尾炎发病后不久即出现寒战高热者应警惕可能并发门静炎,应及时行阑尾切除术,并应用广谱抗生素。
2.要求术中操作轻柔,尽量避免挤压阑尾。
五、腹部炎性肿块
阑尾切除术后炎性肿块是阑尾切除术后的慢性炎性增殖性改变,可发生于腹壁、回盲部或大网膜。固质地较硬,有时可误诊为回盲部结核或癌。可发生于急性或慢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但以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后多见。有人亦称为假性肿瘤、非持异性肉芽肿等。
(一)原因
杨维良等共手术切除炎性肿块11例、病理检查结果为慢性炎症病变过程,镜下灶结缔组织明显增生,玻璃样变,其中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含异物巨细胞。在炎性肿块内均可找到粗线头。因此,可以确认此炎性肿块是一种感染和异物反应.引起的局部慢性炎症增殖性改变。粗丝线引起局部的异物反应,形成异物肉芽肿性肿块.由于炎症的反复而变得硬韧,并且不易消散。
(二)临床表现
1.可发生在术后1个月至15年。大多数发生在阑尾切除术后2年内。
2.发生部位常在腹前壁和腹腔内。发生于腹前壁者,肿块多位于手术切口附近,位置表浅,无明显移动性,无明显触痛,无波动,穿刺无液体抽出。腹腔内肿块多位于回盲部或大网膜,位置深在。
3.多数肿块有一定的移动性。但位于回盲部的肿块与侧腹壁粘连时,肿块固定,无明显触痛。
(三)诊断
1.多发生于青壮年。
2.阑尾切除术后恢复良好,肿块逐渐出现,增大缓慢,无急性炎症过程。
3.肿块位于右下腹,中等硬度,直径—般为数厘米,较长时期内肿块可无明显变化。
4.病人全身状态佳,无发热、贫血、消瘦表现。无腹痛、腹泻和脓血便等表现。
5.B超检查腹壁或腹腔可见实质性肿块,cT扫描多为低密度处,轻度强化。钡剂灌肠透视,肿块多与肠管无关。回盲部肿块可压迫盲肠呈现局限性光滑充盈缺损,但粘膜正常。
该病需与回盲部结核和回盲部癌相鉴别。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当出现腹部肿块后,可先行非手术治疗,如使用抗生素,局部热敷或理疗等措施。若肿块明显缩小,无疼痛症状,则不必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当肿块难以与回盲部癌肿及结核鉴别时或经一段时间的非手术治疗肿块无明显缩小.须手术治疗,切除病灶。
六、粪 瘘
(一)原因
1.阑尾切除后残端处理不当,如残端结扎不牢,或残端组织保留太少,造成结扎线脱落或盲肠壁的荷包缝合不满意等。
2.手术时误伤盲肠或末端回肠未能及时发现。
3.回盲部有病变,如结核、限局性盲肠炎或阑尾并发盲肠炎,未经仔细检查而盲目地切除阑尾。
4.术后发生盲肠周围脓肿,以后破溃穿回盲部或发生盲肠壁内阑尾残端脓肿向前腹壁溃破。
5.引流物过硬,压迫肠壁发生坏。
6.阑尾残株炎是形成窦道的一少见原因。对阑尾切除术后形成慢性窦道且经久不愈时,应注意有无阑尾残株炎的可能,应彻底清创,手术切除全部病变组织。
(二)临床表现
1.多发生在阑尾根部发生坏疽或穿孔的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后3—7天。
2.首先表现为切口的红、肿、热和疼痛。当切开引流后,引流液较多,需多次更换敷料。有粪样渗液和/或粪臭味。回肠损伤发生肠瘘者渗液量明显增多,同时伴有切口周围腹壁明显的炎症表现和皮肤的肠液侵蚀表现。
粪瘘为低位肠瘘,对病人机体影响不重,一般不致发生营养障碍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三)治疗
1.充分引流、及时换药,大多可在2周内治愈。如长期不愈可考虑手术治疗,将窦道切除封闭内口。若内口周围瘢痕或炎症较重不能封闭时可切除病变肠管,行肠吻合术。术前最好行钡剂灌肠或窦道造影以确定粪瘘部位和肠道有无病变。
2.营养不良者需积极营养支持。
3</S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