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洗手液资讯

黄连芦根抑菌液河南-请问一下黄连根能治疗什么

黄连芦根抑菌液河南-请问一下黄连根能治疗什么

1 清热凉血

元参性凉,味苦、咸,如肺经,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口渴舌绛、烦躁、夜寐不安、神识不清或身发斑疹等症,常和鲜生地、麦冬、黄连、连翘、银花、竹叶卷心等同用于以上诸症;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鼻咽干燥,常与芦根、黄芩同用;用于毒犯营血,高热迫血妄行、神昏谵语者,常与犀角、生地、丹皮配用;用于胃热炽盛,口干舌燥,胃中灼热疼痛,常与蒲公英、黄连、吴茱萸同用。

2 滋养肾阴

元参为咸寒之品,质润多液,入肾经,有滋养肾阴的功效,常与地黄配合同用。但元参苦泄滑肠而通便,泻火解毒而利咽,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一般不作长服的滋补之剂;地黄则功专补肾养阴,可作为久用的滋阴药品。

3 抗菌抑菌

元参50%煎剂用平板稀释法,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元参叶鲜法用平板打洞法,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60对须癣毛菌、羊毛状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元参叶的抑菌效力较根强,尤对金**葡萄球菌有效,对白喉、伤寒杆菌次之,对乙型链球菌等作用差,但弱于黄连。

4 降压

元参流浸膏对于麻醉兔静脉注射,小量能使血压先略有上升,继而下降;大量则仅使血压下降。水浸剂、乙醇-水浸液及煎剂,对于麻醉犬、猫、兔等有显著地降压作用。

哪些中药材治牙龈出血?

抗病毒口服液与双黄连口服液不是一种药。

抗病毒口服液的主要成份为板蓝根、连翘、生地、芦根、藿香等。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养阴作用,主治病毒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

双黄连口服液主要为金银花、黄芩、连翘等。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这两种药的药理功能大同小异,都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但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孩子如是风热感冒,则可服用双黄连口服液,成人剂量为口服1次20毫升,一日3次,8岁儿童一次10毫升(1 支)即可

金银花的知识

牙龈出血,多由胃热或阴虚引起。

由胃热引起者,轻症无明显不适,牙龈轻度红肿,仅在刷牙时容易出血,色鲜红,量不多,宜煎服生地黄、莲翘各15克,鲜茅根、鲜芦根、鲜荷叶各30克。胃热较重者,牙龈渗血量多,牙龈红肿疼痛,伴有口苦而渴、大便结、小便黄等,可煎服生石膏、生地黄、连翘各15克,黄连、升麻、当归各6克,仙鹤草、鲜茅根各30克。

在服用上述清胃凉血药的同时,经常吃点鲜枣,喝些绿豆汤,在暑天用西瓜皮煎汤代茶饮,都有助于减轻出血。

由阴虚引起者,牙龈渗血时发时止,牙龈微微红肿,伴有心烦、手足心热、咽干舌燥、腰酸胀等,宜用滋阴泻火的方药:1、知柏地黄丸;2、二至丸;3、知母、黄柏、丹皮、山药、茯苓、山茱萸、泽泻各10克,熟地黄、旱莲草、女贞子、仙鹤草各15克煎服。?

中草药的命名是怎么来的?

基本资料

来源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 或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或用硫黄熏后干燥。

英文名 FLOS LONICERAE

别名忍冬、银花、双花、二花、二宝花、鹭鸶花

产地分布

河南省封丘县,已获金银花源产地认证

外形特征

忍科,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个,附于筒壁,**;雌蕊1个,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红腺忍冬 长2.5~4.5cm,直径0.8~2mm。表面黄白至黄棕色,无毛或疏被毛。萼筒无毛,先端5裂,裂片长三角形,被毛。开放者,花冠下唇反转。花柱无毛。

山银花 长1.6~3.5cm,直径0.5~2mm。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有毛。

毛花柱忍冬 长2.5~4cm,直径1~2.5mm。表面淡**微带紫色,无毛。花萼裂片短三角形。开放者花冠上唇常不整齐,花柱下部多密被长柔毛。

金银花亦可在家庭栽培,是著名的庭院花卉,花叶俱美,常绿不凋,适宜于作篱垣、阳台、绿廊、花架、凉棚等垂直绿化的材料,还可以盆栽。若同时再配置一些色彩鲜艳的花卉,则浓妆淡抹,相得益彰,别具一番情趣。

鉴别方法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 5ml,放置12小时,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 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醋酸丁酯-甲酸-水 (7:2.5:2.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种植技术

一、 品种选择

金银花,又名银花、忍冬花,当地俗称花子。平邑金银花有三大品系:鸡爪花、大毛花、山银花。

1、 鸡爪花:花蕾簇生于花枝顶端,呈鸡爪状,分为大鸡爪花和小鸡爪花,喜肥水,结花早,生产性能好。花蕾瘦小略短,色泽较淡,是加工的首选品种。

2、 大毛花:生长旺盛,墩形大而松散,枝蔓长而粗壮,花蕾长,根系发达,抗干旱,耐瘠薄,适于山岭薄地和梯堰地边栽植。

3、 山银花:是金银花的原始野生种,板蔓葡匐于地,叶长,花蕾瘦小,花有紫红色条纹,加工品质优良。

二、 育苗

1、 压条栽植法:汛期选取一、二年生的健壮枝条,截30厘米的段,去掉下部叶片,每穴6——8条,栽于整好的穴内,覆土压实,若墒情不足,则需浇水,成活率90% 以上,。

2、 插条育苗:在修剪金银花枝时,截枝为20厘米作插条。造畦扦插,行距20厘米,株距2厘米。春、夏、秋季均可扦插,100天后即可出圃移栽。

三、 栽植

金银花主要栽植于岭坡、地堰、沟边、道旁,多呈散生状,随着种植水平的提高,逐步发展金银花密植园。

栽植时间多在春季2月份,挖0.5米见方的穴,浇足底水,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穴栽3——5株。栽后覆土、压实。密植园栽植采有株行距1×1。3米,亩栽500墩左右。

四、 生长期管理

1、 施肥

一般于冬前施有机肥作基肥。生长期根据金银花生长状况,分期追肥3——5次,每次每墩追施有机肥15——20公斤,或三元复合肥0.5公斤,金银花生长期间一般不用浇水。如遇特大干旱,要浇水抗旱。

2、 合理修剪

多在冬前或早春进行。要剪去弱病枝,以促发新枝,同时结合剪枝,进行银花育苗。

3、 防害治虫

金银花主要害虫有:金银花尺蠖虫、中华忍冬花圆尾蚜、白啄木虫等,亩用40%乐果乳油100——125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呀虫,亩用50%敌敌畏乳油150——200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防治尺蠖虫和白啄木虫。

五、 采收

金银花的花期,一般从5月下旬——10月中旬,约150天。头茬花在5月下旬,二茬花在7月中下旬,三茬花在8月中旬,四茬花10月中旬,每茬花期在7天左右。

适采期在花蕾上部膨大呈白色时,采得过早影响产量,过晚则降低品质

金银花提取物

金银花提取物 英文名: HoneySuchle Flowers Extract

金银花提取物主要成分:绿原酸 Chlorogenic acid 98%,99%

检测方法:HPLC

CAS NO: 327-97-9

性 状: 白色精细粉末

附 注:高纯绿原酸可做粉针、针剂、注射剂的医药原料

溶解性:水溶性好。易溶于热水、乙醇及丙酮,可完全溶解。极微溶于醋酸乙酯。

分子式及分子量:C16H18O9=354.30

EINECS 登录号:206-325-6

熔点205-209°C 比旋光度:-36° (c=1, H2O)

金银花提取物-高纯绿原酸生产企业:艾特天然产物 13875855783 www.ataherb.com

药用价值

忍冬同属多种植物的花蕾在不同地区作金银花药用。除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和毛花柱忍冬外,在地方作为药用的还有淡红忍冬 (Lonicera acuminata Wall.)、卵叶忍冬(Lonicera inodora W.W.)、短柄忍冬 (Lonicera pampaninii)、净花菰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灰毡毛忍冬 (L.macrathoides Hand.-Mazz)、滇西忍冬(L.buchananii Lacein kew Ball.)、皱叶忍冬 (L.rhytidophylla Hand.-Mazz)、细毡毛忍冬(L. similis Hemsl.)、盘叶忍冬 (L.tragophylla Hemsl.)、新疆忍冬(L.tatarica Linn.var.tatarica)、匍匐忍冬 (L.crassifolia)等。

金银花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和初开的花。金银花味甘性寒,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一般用量6~15克,水煎服,亦可入丸散。脾胃虚寒及气虚体弱者不要使用。 我们的古人已经发现,金银花能解菌毒。宋代张邦基的《墨庄漫录》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崇宁年间,平江府天平山白云寺的几位僧人,从山上采回一篮野蕈煮食。不料野蕈有毒,僧人们饱餐之后便开始上吐下泻。其中3位僧人由于及时服用鲜品金银花,结果平安无事,而另外几位没有及时服用金银花的僧人则全都枉黄泉。可见,金银花的解毒功效非同一般。

专利方剂六味黄酮茶:是以饮茶的方式饮用中草药,该茶由 “金银花、银杏叶、决明子、槐米、山楂、菊花” 六种国家卫生部规定的药食同源的中草药组方而成主要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将原材料精选、炮制、加工成袋泡茶,所以叫“六味黄酮茶”。它不是通常的茶叶,不含茶叶成分,它是以喝茶的方式饮用的中草药。六味黄酮茶也不是保健品,属于功效型食品(批号:陕卫食证字号),一种具有药效的功效性食品。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4%磷酸溶液(13:8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7nm。理论板数按绿原酸峰计算不低于1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适量,置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4μg的溶液,即得(10℃以下保存)。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50%甲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25ml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1.5%。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血毒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用法用量

6~15g。

贮藏方法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中医认为,金银花性寒、味甘、气平,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治疗热毒肿疡、痈疽疔疮等症。由于兼有宣散作用,故又可治疗外感风热和温病初起。如治疗风热感冒的银翘解毒片(丸),就是以金银花为主药的。与黄芩配伍制成的银,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金银花加水蒸馏可获得“金银花露”,有清暑解热的作用,可以治疗小儿热疖、痱子、暑热等症。

我国自古以来,民间就有这样一个习惯,在炎夏到来之际,给儿童喝几次金银花茶,可以预防夏季热疖的发生;在盛夏酷暑之际,喝金银花茶又能预防中暑、肠炎、痢疾等症。

炎夏酷暑之际,人们容易中暑,用金银花制成凉茶,频频饮用,能够预防中暑。夏末至中秋季节,细菌性痢疾、肠炎多发,可以金银花为主,配以黄连、黄芩,煎成汤剂口服,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采摘金银花宜在含苞待放之时,以色黄白、肥大者为佳。若捏一撮优质金银花,置于玻璃杯中,将沸水冲入,少顷,则见一个个花蕾垂直地悬于水中,不浮不沉,亭亭玉立,好看极了。待水浸透花蕾之后,则陆续沉入杯底。

据药物化学分析,金银花含有木犀草素、肌醇、皂甙、鞣质等。药理实验表明,金银花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均具有抑制作用,还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临床上也多用它治疗上述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新近的研究指出,金银花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而淋巴细胞转化率可反映细胞免疫功能,即提高机体免疫力。金银花还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提高免疫功能。金银花还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对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用动物实验证明,金银花能显著提高动物对高温环境的耐受力,当对照组的动物因高温亡50%时,喂饲金银花茶的动物在相同环境下仅亡6%。证实了金银花的清热解暑作用。

用金银花和菊花制成的“银菊饮”当茶喝,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200例,效果良好。其中系统观察46例,血压降至正常者35例,余者也有不同程度降低,并可使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获得改善。用金银花注射液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其疗效并不比抗生素差,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性和副作用。

金银花的药理

金银花含环己六醇、黄酮类、肌醇、皂甙及鞣质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以及致病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亦有抑制作用。此外,金银花还具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金银花水及酒浸液对试验性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金银花的花、叶经蒸馏制得的蒸馏液叫金银花露。夏季用它做成饮料,不仅味道甘甜可口,而且还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之功。以前药铺的柜台上经常摆放着一个装有金银花露的瓷坛,在饮料品种极其稀少的过去,柜台上那青花瓷坛不知让多少小孩儿眼馋心痒。

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大部分将士水土不服,中了山岚瘴气。后经一小村寨,见村民面黄饥瘦,诸葛亮顿起恻隐之心,发放军粮施救。村民们十分感谢,一土著白发老人得知许多蜀兵患了“热毒病”时,便叫来自己的一对孪生孙女儿:“金花、银花,你们去采几筐仙药来为蜀军解难。”然而三天后,姐妹仍未归来。人们多方寻找,在一处山崖,只见两只药筐中已采满了草药,筐边有野狼的足迹和被撕碎的衣服鞋子……

蜀军将士吃了草药得救了,而金花、银花却为此献出了生命,为了纪念她们,人们就把这种草药开的花叫作“金银花”。

金花间银蕊 草药抵万金

金银花,又名银花、金花、忍冬花、金藤花等。每当夏秋季来临,我国南北诸省的山区、丘陵,都有这种蔓藤爬攀植物,开黄白两色的鲜花,清香扑鼻,这就是“金银花”。花开时初为纯白,继而变黄,十分好看。采集该花颇有讲究,须在晴天清晨露水刚干时摘取,并及时晾晒或阴干,这样药效才佳。

据有关文献记载,金银花在我国已有2200多年栽植史。早在秦汉时期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载有忍冬,称其“凌冬不凋”;金代诗人段克诗曰:“有藤鹭鸶藤,天生非人有,金花间银蕊,苍翠自成簇。

功能主治

《本草纲目》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自古以来,金银花常用于清热解毒,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等症,亦用于风热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等作用。

小编推荐:盛夏佳饮:金银花

常用药方

含有金银花的药方、药膳方特别常见,据调查,全国有1/3的中医方剂用到金银花。

热毒痈疖 可单用浓煎内服,也可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配伍,以增强清热解毒消肿之功。代表方有五味消毒饮,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方:“金银花三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水二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之功。主治各种疔毒,痈疮疖肿,局部红肿,热痛,或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脉数。

此方药虽仅有五种,但功专力宏,是历代中医治疗火毒结聚而引起痈疮疖肿的首选方剂。现代用量及煎服方法为:金银花20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克,水煎后,加酒适量和服,药渣捣烂可敷患处。

疮疡肿毒初起,或已成脓而未溃者,可与穿山甲、皂角刺、大贝、白芷等合用,代表方有仙方活命饮,出自《校注妇人良方》:“穿山甲、甘草、防风、没药、赤芍药、归梢、乳香、贝母、天花粉、角刺各一钱,白芷六分,金银花、陈皮各三钱。用好酒三碗,煎至一碗半。若上身,食后服;若下身,食前服,再加饮酒三四杯,以助药势,不可更改。”仙方活命饮以清热解毒为主,活血行气,消肿溃坚为辅,称为“疮痈之圣药,外科之首方”,用于一切疮痒初起。金银花用量较重,善清热解毒,配白芷、防风意在疏风散邪,使热毒从外透解;花粉、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现代用量:穿山甲3克、皂角刺3克、当归尾3克、甘草3克、金银花9克、赤芍3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天花粉3克、陈皮9克、防风3克、贝母3克、白芷3克。

应用价值

金银花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最近,很多防治非典的中药处方中都使用了金银花。日常生活中,人们还经常以金银花泡水代茶来治疗咽喉肿痛和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方法为:取金银花20克,煎水代茶或泡茶饮,每日1剂。除此之外,许多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也同样用到了金银花。

(1)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银花甘寒,既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且在清热之中又有轻微宣散之功,所以能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症未解、里热又盛的病症。应用时常配合连翘、牛蒡子、薄荷等同用。

(2)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金银花清热解毒作用颇强,在外科中为常用之品,一般用于有红肿热痛的疮痈肿毒,对辨证上属于“阳症”的病症,较为适合,可合蒲公英、地丁草、连翘、丹皮、赤芍等煎汤内服,或单用新鲜者捣烂外敷。

(3)用于热毒引起的泻痢便血(粪便中夹有黏液和血液)。热毒结聚肠道,入于血分,则下痢便血。银花能凉血而解热毒,故可疗血痢便血,在临床上常以银花炒炭,合黄芩、黄连、白芍、马齿苋等同用。

(4)银花味甘性寒,气味芳香,既可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热毒,尤为治阳性疮疡的要药。配以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则疏表解热;配以鲜生地、玄参、连翘、竹叶卷心等,则清营泄热;配以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则解毒疗疮;配以黄耆、当归、甘草,则托毒消痈;配以黄芩、白芍、甘草等,则清热治痢。

★取金银花15克,生甘草3克,煎水含漱,可治咽喉炎。

★取金银花60克,山楂20克,煎水代茶饮,可治感冒发热,头痛咽痛。

★取金银花、蒲公英各25克,甘草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可治腮腺炎。

★取金银花、连翘、大青根、芦根、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5天,可预防流脑。

★取金银花、菊花、山楂各10克,蜂蜜100克,加清水适量,煎煮30分钟,滤出药汁饮服,可治暑热头痛,心烦口渴。

★取金银花鲜嫩茎叶及花适量,用冷开水洗净,细嚼咽下,可治毒蕈中毒。

★取金银花15克,焙干研末,水调服,可治痢疾。

★取金银花300克,黄连、黄芩各90克,加水煎煮,取药液1000毫升,每次服用30毫升,每日4次,可治急性菌痢。

★取银花24克,蒲公英15克,连翘、陈皮各9克,青皮、生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服,可治初期急性乳腺炎。

★取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紫背天葵子6克,每日1剂,水煎服,可治痈肿疮疡。

★取金银花60~90克,蒲公英30~60克,甘草9~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可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辅助治疗。

★取金银花15克,车前草、旱莲草、益母草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可治泌尿道感染。

哪些药方有益于治疗小儿口疮?

中药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物质文化,几千年来,中草药凝结了古人众多智慧和心血,在临床运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药材的品种非常多,有些人也十分难以理解要怎么记住这些中药材,那么,中草药的命名是怎么来的?清热解毒的中药材有哪些很常见?来看看。

1、中药材的命名

以产地取名:中草药由于生长或栽培的土壤以及所处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其功能和疗效。古人很重视“地道药材”,常在优质药材的品名上冠以地名以便与其它地方的药材相区别。如有一种具有补中益气功效的药出产于山西上党县,由此而取名党参。巴蜀出产一种外形似豆的药物,故称巴豆。川贝母、川黄连、蜀椒等,都是因其生长在四川而得名;广木香、广陈皮、广郁金等,都是因生长在广东而得名;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怀生地号称四大怀药,系因产地在怀庆府(今河南博爱等县)一带而得名;其它如阿胶产于山东省东阿等。

以颜色取名:一些药材是根据原药材的天然颜色而命名的。如红花的花是红色的,大黄的根茎是**的,黑牵牛的种子是黑色的,紫草的根是紫色的。其它如朱砂、金银花、赤苓、丹参、鸡血藤、黄柏、金莲花、红娘子、青风藤,也都缘其特有的颜色而被冠以贴切的药名。

以味道或特殊气味取名:有相当一部分中药是根据中草药的味道、特殊气味而命名的,如香薷、香附、藿香、茴香、苦参、酸梅、酸枣仁、甜叶菊、甘草、九香虫、鱼腥草等。

以形态取名:有些中草药是根据植物或生药形态而命名的。人参的根像人形,故名人参。有一种草药的茎叶遍布白毛,看去宛如老叟的发,因此称之白头翁。乌头的块根因类似乌鸦的头而得名;牛膝是因其茎节膨大部分类似牛的膝关节而得名;马兜铃是因其状如马项下的系铃而得名。其它如马钱子、附子、猫爪草、七叶一枝花、翻白草、龙眼、狗脊等,也都是因它们的形态而命名的。

因药用部分而命名:在植物方面,如白茅根、麻黄根、桑叶、苏子、橘皮等;在动物方面,如虎骨、鹿茸、蝉蜕、龟板、鸡内金、海狗肾、全虫、蜈蚣等。

因生长特性而命名:有些中药是根据它们的发育特性而命名的。如款冬花冬季开花,忍冬藤经冬不,夏枯草在夏至枯萎,桑寄生寄生在桑树上;其它如冬虫夏草、半夏、垂盆草、半边莲、巴豆、旋复花、鸡血藤等皆是。

以动物取名:如猪苓、马蹄莲、牛尾蕨、羊肝菜、鸡血藤、鸭跖草、鹅不食草、猫爪草、虎杖、狼毒、蛇床子、骆驼刺、飞燕草、金鸡菊等,均由动物而取名。

因纪念某人而命名:是以最先发现或最初使用人的名字作为药名。如使君子、何首乌、刘寄奴、杜仲等。

以数字取名:如一见喜、二宝花、三棵针、四季青、五味子、六月雪、七星剑、八角莲、九月菊、十姐妹、百日红、千年健、万年青等,皆由数字而取名。

沿用外来药物的译名:是根据进口药物译音或冠以“番”、“胡”等字样。如曼陀罗、诃黎勒、番木鳖、胡椒等。

以功效取名:有些药物为了突出它的主要性能,往往直接以功效命名。如防风是因其善于疏散风邪;血竭长于止血;锁阳能补肾固精;*羊藿可使公羊动情;千里光能明目;益母草善于调治妇科病;通草能利小便;王不留行可通乳;伸筋草能舒筋活络;何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治疗须发早白;大风子可治麻风等都是因其功效而命名的。

因炮制(加工)方法而命名:如甘草加入蜂蜜拌炒谓炙甘草,柴胡加入醋拌炒谓醋柴胡,西瓜加工制霜谓西瓜霜,生地经过反复蒸晒谓熟地等。

除上述方法外,有些药材具有两种特性,如黄连是因其色黄、根茎节节相连,细辛是因其根细而味辛得名等。

2、清热解毒的中药

此类药物功能清泄里热,解除热毒,凉血泻热,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里热证候。

1、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

2、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捣碎煎服。

3、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物有显著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用量:一般为3--9克。

4、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鲜者15--40克。

5、连翘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内含挥发油,连翘酚,黄酮甙,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表明: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所含连翘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连翘还有抗炎、镇吐、利尿和强心的作用;所含黄酮甙能增强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因而对毛细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用于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及过敏性紫癜等。

用量:一般6--9克。

早上起床口特别苦是怎么回事?

小儿口疮是口舌黏膜上出现淡**或灰白色小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尤以实热证较为多见,常伴有发热,流涎,纳差,大便干结等症状。

方一白芨连冰粉

出处《新中医》

组成白芨15克,黄连9克,冰片2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敛疮。

主治小儿口疮属脾胃积热者。

方解黄连清热泻火,解毒疗疮;白芨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冰片能散热止痛、防腐消肿,全方合用,有清热解毒止痛、祛腐消肿之功效,用于小儿口疮证属心脾胃素有蕴热之实火者确有良效。

药理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白芨其主要成分白芨胶及挥发油的止血效果迅速而确实,并有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碾成极细粉末,过130目筛后装瓶备用。令患者先用蒸馏水或淡盐水漱洗口腔后,取药粉约2克,分撒在口腔溃疡处,每天1~2次,5天为1疗程。

方二导赤散加味

出处《江苏中医药》

组成生地黄5~15克,麦冬5~12克,木通3~9克,车前子3~10克(包),鲜竹叶5~6克,甘草梢3~6克。

功用清热泻火。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生地黄、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木通、车前子、鲜竹叶上清心经之火,下清小肠之热而利水;甘草梢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性味甘寒,清心养阴,利湿导热。此方有利水不伤阴、泻火不伐胃之功。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麦冬有镇咳祛痰、强心利尿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车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锌能治疗急慢性炎症。

用法水煎频服,日服1剂,重者可日夜各服1剂。

方三釜底抽薪散

出处《中医外治杂志》

组成吴茱萸15克,胡黄连、川大黄各6克,胆南星3克。

功用导热下行,引火归元。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吴茱萸为主药,以热治热,引热下行,《本草纲目》曰:“吴茱萸,咽喉口舌生疮者,以吴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热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从治之义。”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使浮游之虚火制;小儿多热易惊,以胆星清热镇惊;大黄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醋溶合诸药,且敛中有散,协同引热。诸药合用,寓有引热下行、引火归元之义。

药理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并有利尿作用,还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胆南星具有祛痰、抗惊厥、镇静及镇痛作用;胡黄连有利胆、抑菌作用。

用法上方共研细末,制成散剂备用。1岁以下小儿每次用药3克,1岁以上可酌情增至6~12克。用时将药末与陈醋适量调成糊状,候患儿睡熟后涂敷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包扎,晨起去之。

方四黄连泻心汤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黄连、黄芩各3克,竹叶、生地黄、木通、赤芍各6克,元参、山栀各5克,连翘10克,生甘草2克。

功用清热泄火解毒。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黄连、黄芩苦寒泻火,解毒疗疮;山栀清泻三焦之热;生地黄、赤芍、木通清热凉血降火利火,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走;竹叶、连翘清心除烦,导热下行,质轻性淡善走上焦,配合元参养阴清热使元阴得固,不发明火;甘草清热导火,并能促进溃疡面愈合。

药理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水煎滤汁200毫升,每日分2~5次服完,每日1剂,3日为1疗程。

方五甘草泻心汤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炙甘草20~30克,黄连3克,黄芩6~9克,干姜3~5克,党参10克,半夏6克,高热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咽部破溃者加桔梗1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5~10克,小便赤黄者加滑石15克,阴虚火旺者去干姜加沙参、知母各10克。

功用健脾、清热、化湿。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炙甘草补虚健脾,宜重用为主药;党参补益中气;黄连、黄芩苦寒泻热;半夏燥湿化痰为辅;干姜温脾助运,同时防苦寒太过为佐。

药理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天为1疗程。

方六复方五倍子散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

组成五倍子50克、儿茶30克、冰片少许。

功用清热泄火、敛疮止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五倍子属收涩药,《开宝本草》中记载“疗湿癣疥痒脓水……,小儿面鼻疳疮”。《本草纲目》中记载“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湿烂”。儿茶:《本草纲目》中记载“清上膈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本草求真》中记载“……功专清上膈热……收湿,凉血……治一切口疮喉痹”。冰片清热止痛,可消炎,又避免了五倍子对溃疡面的刺激性疼痛。

药理五倍子对小肠有收敛作用,可减轻肠道炎症止腹泻,并有抑菌作用;冰片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儿茶有收敛、止泻、降压、抑菌的作用。

用法共研细末,以香油调和,涂于患处,每日1次。

方七鸡黛玉汤

出处《江苏中医药》

组成鸡苏散15克,黛蛤散20克,玉泉散20克。

功用清热利湿,泻火止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鸡黛玉汤方中,鸡苏散由滑石、甘草、薄荷组成,清热利湿兼解表,使热邪从小便而泄,故热可退,渴可解,祛邪而不伤正,利湿兼能和胃;黛蛤散由青黛、蛤壳组成,清热解毒、生肌疗疮且有较强的止痛作用;玉泉散由生石膏、生甘草组成,石膏善清肺胃之火,泻火解毒,为疮家圣药。

药理滑石所含硫酸镁有吸附和收敛功效,内服能保护肠壁;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泽泻能增加尿量并加快尿素、氯化物等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因此也能抑制疱疹形成,与石膏有协同作用。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煎煮,头煎取药液100毫升,二煎取药液50毫升,将二煎药液混合,分3~4次服完,连服3日。若采取漱口方式,同样有效。

方八口疮清饮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组成生石膏(先煎)10~30克,川连3~6克,黄芩9克,焦山栀9克,连翘9克,薄荷(后下)5克,淡竹叶10克,生军(后下)3克。

功用清上泄下。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以生石膏、黄连、黄芩、山栀之大苦大寒,泻中焦气分之火;配连翘、薄荷轻扬清上以通达宣泄;伍生军、淡竹叶泻腑实、清心火,并引三焦火热从水道、谷道而出。全方共奏清上泄下之功。

药理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方九口疳八味散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大青叶、鲜生地、生石膏各30克,鲜芦根25克,黑玄参15克,京赤芍、粉牡丹皮各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热养阴,活血凉血。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方中生石膏、鲜芦根性甘寒,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大青叶解毒力强,又能凉血,对此症有良效;生地黄、玄参养阴清热,兼能通便;牡丹皮、赤芍既凉血又能清心除热,散血化瘀;再调以甘草,和中解毒,缓和生石膏、大青叶的峻烈作用,药虽八味,功效擅一。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大青叶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亚甲型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显著的抗白血病作用;芦根具有解热、镇静、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抑制骨骼肌收缩作用;玄参有降血压、降血糖、解热和强心作用;牡丹皮有解热、镇静、镇痛、解痉、抑菌、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每日1剂,煎二汁,每汁150毫升,少量频服,服药期间,均不服其它药物。

方十验方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组成吴茱萸15克。

功用引火归源。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吴茱萸加醋有引火下行之功效,且涌泉穴属肾经,有引火归源、退虚热的作用。

药理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用法将吴茱萸研成细末,加醋调糊,敷于双侧涌泉穴,连续治疗3天。

方十一口炎散

出处《江西中医药》

组成吴茱萸6克,重楼6克,乌贼骨5克,黄连6克,蒲黄5克,大黄6克。

功用清热解毒,化瘀敛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本方以吴茱萸为主药,其性虽热但取其引热下行,引火归原功效;重楼、黄连有清热解毒、散瘀作用;乌贼骨有收敛创面、破瘀血功效;而大黄苦寒,长于通下泄热;加用蒲黄以加强活血祛瘀生新止痛功效。

药理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并有利尿作用,还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蒲黄有促进凝血,降血压,改善微循环,抗炎,利胆,利尿,镇痛,平喘等作用;乌贼骨有抗消化性溃疡、抗肿瘤、抗放射及接骨作用。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瓶装密封备用。使用时用棉签沾取药末涂在溃疡面上,每日3次。一般使用1~2天创面即可愈合,3天为一个疗程。

方十二龙胆泻肝汤

出处《陕西中医》

组成龙胆草2~5克,山栀、黄芩、柴胡、生地黄、当归、木通、泽泻、竹叶各6~10克,车前子、地榆各12~20克,甘草3~6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选用胆草、黄芩、山栀苦寒泻火、解毒,直拆其火势;选用泽泻、木通,重用车前子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清利;当归、生地黄活血养血益阴;柴胡祛风透热;竹叶清热除烦,导热下行,质轻性淡、善走上焦;甘草抗炎抗过敏,对溃疡面有保护作用;地榆能泻火解毒,并有收敛作用,能使溃疡面渗出减少,疼痛明显减轻,愈合加速。

药理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车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山栀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柴胡有镇静、安定、镇痛、解热、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龙胆草有抑菌、镇静、肌松、降压、健胃作用;当归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泽泻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作用。

用法日1剂,水煎服。

麦粒肿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口苦多由于胆囊功能差,特别是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石症等)的病人的一种反应。还有一些由于胃动力差,食道存在炎症的人也可为胆汁反流至胃,也会引起口苦。另一方面,有的人生活不规律,睡眠休息不足,以及打呼噜、张口睡觉、口腔发炎等人群也易出现口苦的情况。 口苦、牙龈出血等情况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长时间或者经常出现口苦应及时到医院查找病因。

口干口苦一般来说是内热炽盛,阴津不足的表现,可试用清热生津的中药,药物如下:黄连15g,麦冬30g,芦根30g,白茅根30g,生地20g,赤勺20g。三到五付即应见效。

另外,引起口苦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均可出现口苦;口腔本身疾病以及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的人也可出现口苦;其他如疲劳、睡眠不足、过度吸烟、酗酒等同样会引起口苦;至于患有某些肿瘤的病人,那口苦就更多见了。一般性的口苦虽算不上什么大病,但严重的口苦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情绪,而且还会使患者味觉减退而影响食欲。

有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药物——维生素C片,对任何原因的口苦症都有效。维生素的用法是每天三次,每次2~3片,放舌下含化,一般说来,轻度的口苦只要服药2~3次就可消失。即使是重的口苦症,连续服药3~4天也能解决问题。服用维生素C无副作用。当然,使用维生素C片治疗口苦症只是救急之法,治标不治本,而口苦仅仅是多种疾病或不良生活因素所致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因此为预防和根治口苦症,最好的办法是医治原发疾病,戒除生活中的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还要注意口腔卫生等。

防治口干舌燥3法

1.莲子芯水可防治口干舌燥:将莲子芯用开水沏,不要过浓也不要过淡,日饮二三次可预防口干舌燥、虚火上升、嗓子疼痒、声音嘶哑、脑觉昏沉等。同时还可治疗咳嗽。

2.吃拘杞子治夜间口于症:每晚吃拘杞子30克,嚼得越烂越好,要坚持不断。但应指出,对长期口干的老年人,应进一步检查,例如有人患癌症, 也有口于的现象,请万万莫大意。另外,对糖尿病或老年人因津液分泌减退而感到口干者,尤其在夜间,可将拘杞子洗净备用,需要时取一粒含在舌心上,几秒钟后,就会从舌根生出津液,解除了口中干渴,入睡前含人,一夜不用喝水。

3.蜂蜜加米醋治咽干舌痛:每天早晚各一次, 每次1匙蜂蜜、2匙米醋,冲一大杯开水,连续喝几个月就会好转,同时对大便异常也可得以恢复正常。

口腔异味多见于口臭,所谓口臭(也有称“口气”的),就是人口中散发出来的令别人厌烦、使自己尴尬的难闻的口气。别小看口臭这小小的毛病,它会使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敢与人近距离交往,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正常的人际、情感交流,令人十分苦恼。

有些人,口臭较重,自己就可以闻到自己的口气臭秽;而有些人,通过他人的反应,才知道自己口臭。自测口气的方法:将左右两手掌合拢并收成封闭的碗状,包住嘴部及鼻头处,然后向聚拢的双掌中呼一口气后紧接着用鼻吸气,就可闻到自己口中的气味如何了。

口臭的原因

一. 口腔疾病: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口腔粘膜炎以及蛀牙、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人,其口腔内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厌氧菌,其分解产生出了硫化物,发出腐败的味道,而产生口臭。

二. 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都可能伴有口臭。近来,我们还发现,导致许多胃疾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其口臭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而根治幽门螺杆菌后,口臭症状明显减轻。原因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直接产生硫化物,引起口臭。

三. 吸烟、饮酒、喝咖啡以及及经常吃葱、蒜、韭菜等辛辣刺激食品,或嗜好臭豆腐、蛋等具有臭味食物的人,也易发生口臭。

四. 节食减肥,或因病不能进食,或老年人的唾液腺功能降低、妇女在月经期间出现内分泌紊乱而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有利于厌氧菌生长,因此发生口臭。

五. 少女口臭:有些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女性,卵巢功能不全,性激素水平较低时,口腔组织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菌从而产生口臭。

口臭可因口腔卫生不良、牙周病、干口症、抽烟、生病或吃了特定食物而产生。当口腔卫生不佳,牙周病或唾液不足,而有细菌堆积时,口臭便会发生,唾液对于洗去食物残渣及细菌而言有其必要性,某些药物,如高血压、精神科用药或特定的疾病也可能会造成干口症,偶尔鼻腔或呼吸道的感染,也可能造成口臭,假如口臭持续发生,可请牙医师检查看看是否与牙科相关疾病有关。

口臭怎么防治?

定期检查是否有牙周病、干口症或其它疾病。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消除牙周疾病,且定期请牙医师洗牙、洁牙,都可有效减少口臭。而不论口臭的主因是什么,良好的口腔卫生仍是最重要的,每天刷两次牙并清洁一次牙缝,若有假牙,晚上必须取下休息,隔天清洁干净后才可戴回,如此对口臭的消除都大有助益

口臭为临床常见疾病。患引病者,不仅令人厌恶,而且患者也常为交际、洽谈而苦恼。为帮助患者消除口臭,特将口臭的种种表现及治法,浅述如下。

胃火口臭:多由火热之邪犯胃所致。其证除口臭外,每兼面赤身热,口渴饮冷,或口舌生疮,或牙龈肿痛,流脓出血等。应清泻胃火。宜用清胃散(黄连、升麻、生地、丹皮、石膏、当归)治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食积口臭:多由过饱伤胃、缩食停滞胃中引起。其证口出酸腐臭味,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嗳气口臭等。应消食导滞,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均可随症选用。

热痰口臭:多由热痰犯肺或热痰郁久化脓化腐引起。其证除口臭外,每兼咳吐痰浊或脓血,胸痛短气等。应清肺涤痰。未化脓化腐者,宜用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萎)治之;化脓化腐者,宜用千金苇茎汤(桃仁、苇茎、冬瓜子、苡仁)加味治之。

虚热口臭:多由阴虚生内热所致。口臭而兼见鼻干,干咳,大便干结,为肺阴虚弱之候。当清润肺脏,宜用清燥救肺汤(石膏、桑叶、杏仁、枇杷叶、人参、麦冬、阿胶、胡麻仁、甘草)化裁治之;口臭而兼见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肌肉跳动,爪甲不华,为肝之阴血亏损。当补益肝之阴血。用酸枣仁汤(酸枣仁、茯神、知母、川芎、甘草)合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加减治之,其效颇佳。口臭而兼见腰腿酸软,多梦遗精,口干咽燥,夜间尤甚,为肾阴虚损,相火妄动之证。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久服必验

◆口腔异味——疾病的“信号”

在门诊中,常有病人在主诉时,说自己什么病也没有,就是里有一种或酸、或甜、或淡、或咸、或苦、或辣、或臭、或香的味道。由于这个缘故,这些人总感到吃东西不那么香甜可口,甚至“味同嚼蜡”。

根据中医的说法,口腔味觉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心、脾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心开窍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脾者,仓禀之官,脾开窍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若心气不和,脾气不足,运化失常,就会出现口味异常(口腔异味)。故中医认为,口腔异味常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应当引起注意。

口 甜

中医认为,口腔产生甜味,是由于脾胃湿热郁阻,肝脾痰炎内蕴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口腔出现甜感,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有关。由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的含量过多,舌部味蕾受剌激而产生甜感。一般认为,此症也多见于糖尿病患者。

口甜伴有纳呆、脘腹满闷、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濡渭者,方用佩兰一味,开水冲泡代茶服。也可取芡实、茯苓、扁豆、厚朴花、陈皮、栀子、黄连、藿香各15克,水煎内服。

口 苦

口腔出现苦味,多属肝胆热证和肠胃热证。此症多由胆气蒸腾所致。多见于各种炎症急性发作期。

通常认为:口苦与胆汁排泄失常有关。有些癌症患者由于舌微循环发生障碍,舌尖感受甜味的味蕾萎缩,加上唾液成分的改变,所以常有口苦之感。

出现口苦,如伴有头痛、眩晕、目赤、急躁易怒、睡眼欠佳、舌苔黄、脉弦数,可用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郁热,热清则口苦自除。

口 咸

口咸主要是肾阴不足、虚火上浮的一种表现。症见腰膝疲软、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认为与肾有关。多见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有时也可出现在慢性肾炎、肾功能损害者身上。这些人的唾液中所含的钠、钾、钙、镁含量增多,PH值多呈碱性。

口 酸

口酸多系肝胆之热乘脾所致。“肝热则口酸”,这是中医的见解。口酸反映了“脾胃气弱”,多见于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有些胃肠道异常病人的胃酸分泌过多,也往往有口酸的感觉。从口酸患者唾液中测得,这些人唾液中多数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均偏高,PH偏于酸性。

口酸如伴有胸闷肋闷,舌苔薄黄,脉弦数,可服左金丸。或用煅瓦楞(或乌贼骨)30克,水煎服。也可取吴菜萸1克、黄连6克,加水300克,煎至200克,内服。

口 淡

口腔感到淡而无味,多见于脾胃虚寒或病后脾虚运化无力者;此外,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长期发热的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的缺乏、蛋白质及热量不足等,均可使舌部因味蕾敏感度下降而产生口淡之感。患者常常食欲不振,进食无味而厌食。在部分高龄的老年人中,由于味蕾退化,也多出现此症。

如伴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胸腔不畅、舌淡苔白,脉虚而缓,可服参苓白术散补气健脾。

口 辣

肝火偏旺、肾虚痰热者,口腔多感辣味。多为肺热或胃火上炎所致。在大叶性肺炎、支气官肺炎、脓疡、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和长期低热患者中也可出现。

有报告说,口辣还与舌温偏高,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过分敏感有关。

治口辣,可用泻白散泻肺清热;也可取鲜地骨皮煎汤代茶饮服。

口 臭

一般认为:患有牙周病、龋齿、口腔溃疡等疾病的人,口中常有一股难闻的臭味。此外,鼻咽部和鼻腔内有炎灶或脓性分泌物时,也会引起口臭。

也有认为。口臭与消化机能失调有关。这是因为肠胃功能紊乱或消化不良,可使人的唾液成分发生变化而呈现酸性,有利于腐败类细菌的繁殖与活动,从而导致口臭。

祖国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脾胃湿热,内火上熏,就会发生口臭。

口臭患者可内服保和丸。也可单用夏枯草6克,水煎代茶饮服,症状可在短期消失。

口 香

多见于消渴症(糖尿病)重症。患者口腔中常感有一股果味萦绕。出现这种情况时,应去医疗机构检查,对症治疗,切切不可大意!

不良的口气,即所谓口臭,是相当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许多人在日常社交生活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即便衣冠楚楚、举止洒脱,一旦张口时传出不雅异味,也会让人皱眉败兴并进而或多或少地对之产生反感。之所以引起口臭,往往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口腔卫生有着密切关系。口腔唾液的生化成分、酸碱度、杀菌功效、分泌量等皆会受到身体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为了让自己在公众场合的形象风采不留一丝缺憾,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口臭的成因及对付它的积极办法吧。

生活中人们互相交往及社交活动中,人们交谈中常会感到一些人有口臭,要么对方突然与自己拉开距离,要么我们不自觉地疏远对方。这就是口腔异味造成的难堪局面。有哪些原因会引起口臭呢?

● 口腔疾病:

1.龋病等口腔病灶内含大量细菌腐化牙质,食物残渣的发酵,炎症分泌物。

2.牙龈炎、牙周炎、菌斑、牙石、软垢堆积,食物嵌塞发酵造成。

3.拔牙后伤口感染、智齿冠周炎、口腔溃疡等。

防治:

定期上医院检查口腔并利用超声波洁牙机清洗牙齿。如发现牙齿坏损,需及时修补。平时注意洁牙护牙,餐毕正确漱口,并多食苹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 鼻咽部疾病:

1.鼻窦炎、鼻腔分泌物、萎缩性鼻炎。

2.慢性咽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防治:

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消除病灶。

● 胃肠道疾病:消化不良、饱食、胃炎、溃疡病。

防治:

肠胃疾病患者应按时服药治疗并调整饮食结构,尽量避免吃冰冷、油腻、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 肺脓疡:呼出气味带臭味。

● 全身代谢性疾病:糖尿病。

防治:

及时就医,治疗病症。

● 食物因素:葱、蒜、韭菜、烟、酒等。

烟、酒及蒜、葱、韭菜、芹菜、臭豆腐等气味浓裂的食物一经进食后,很容易被血液吸收,然后经由呼气排出体外,产生难闻气味。

防治:

积极戒烟,少喝酒,吃了蒜、葱等刺激性食物后,应立即漱口,咀嚼茶叶、红枣或嚼些新鲜香菜、饮牛奶、咀嚼口香糖,以减轻口臭。

● 人体代谢运作不畅,如便秘不能进行正常代谢时,体内毒素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也会使口腔产生不佳气味。

防治:

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及豆类、动物肝脏等食物。患便秘的减肥人士如果想控制食物热量,则可从高纤维饮食下手,适当多吃苹果、香蕉、西瓜、竹笋、叶菜、燕麦片、糙米粥等高纤维食物。生活作息规律,适时舒解精神压力以保持自律神经的平衡,对预防便秘也极有助益。此外,平日还应注意多做运动,以刺激肠胃蠕动。

● 有些药物,如镇静药、降血压药、利尿药、减肥药等.服后会使唾液分泌减少,从而引致口臭。

防治:

勿滥服药物,确有病而需要服药时,需格外注意口腔卫生。

因此要消除口臭,必须清楚口臭的原因,去除病因。建议你出门时,尤其是参加重要的聚会前,除了整装修容外,别忘了刷牙,再自测一下口中是否有异味,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自测口气的方法很简单,将左右两掌合拢并收成封闭的碗状,包住嘴部及鼻头处,然后向聚拢的双掌中呼一口气,就可闻到自己口中的气味了。

清新口气速效处方:

1.嚼无糖口香糖。

2.放几片茶叶在嘴里咀嚼。

3.使用口腔清新喷雾剂。

麦粒肿又名睑腺炎,即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睑腺开口处进入睫毛根部的皮脂腺或眼睑深部的睑板腺而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发生于睫毛、毛囊或周围的皮脂腺者,称为外麦粒肿;发生于睑板腺者,称为内麦粒肿。这是一种普通的眼病,人人可以罹患,多发于青年人,预后较好,无损于视力,但反复或多发者,日后可能影响眼睑外观或功能。

麦粒肿中医称其为“针眼”,又称“土疳”、“土疡”。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硬结,推之不移。局限于眼睑部,形如麦粒,痒痛并作,继则红肿热痛加剧,拒按,初起多伴有表证,后期多溃破流脓。

方一芩薄汤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黄芩6克,薄荷3克。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明目。

主治内、外麦粒肿。

方解本方中黄芩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之功;薄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效,两药配合,相得益彰。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的抗菌谱较广,薄荷所含薄荷脑能兴奋中枢神经,扩张毛细血管,麻痹末梢神经,两药合用具有消炎、止痒、止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3次服,5日为1疗程。

方二秦皮汤

出处《普济方》

组成秦皮、黄连(去须)、细辛(去苗叶)各60克,黄柏15克,青盐30克。

功用清热燥湿,消肿止痒。

主治内、外麦粒肿。

方解方中秦皮、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解毒,细辛祛风止痛,青盐消肿止痒。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秦皮所含秦皮素、鞣质等能抑制组织胺所致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另可镇痛、抑菌。细辛有镇痛、抗炎、局部麻醉作用。

用法上药共研末,和匀。每用30克,以水3盏,煎取1盏半,去渣,趁热洗患眼,洗后避风。每日洗3次。

方三解毒汤

出处《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

组成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草、肿节风各等份。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睑腺炎,红肿疼痛。

方解本方用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草清热解毒,肿节风散结消肿止痛。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含有蒲公英固醇、蒲公英苦素,能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率,能激发机体免疫功能,并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地丁草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金**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一般共取80克,加清水1000毫升,煎数沸,先取药汁200毫升,日分2次内服,再将剩余药液倒入碗内,趁热先熏后洗患眼。最后将毛巾浸透,热敷患处。每日1剂,日洗2~3次。

方四四黄膏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份。

功用清热燥湿,攻积祛瘀。

主治麦粒肿,睑缘局部红肿压痛。

方解方中大黄泻火攻积,黄柏、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所含黄连素有加强白细胞吞噬金**葡萄球菌的功能,黄柏、黄芩亦有较强抑菌作用。

用法将上药制成外用药膏。用75%酒精局部消毒患眼眼睑皮肤后将四黄膏均匀敷于患处,敷药面积为眼睑的大部分,盖敷料固定。次日揭去敷料,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再换药,一般2~3次治愈。

按语此法应由医务人员在医院操作,切勿让患者自行敷药,敷药时药膏不可进入结膜囊内,用此方法时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方五消炎明目方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食盐15克,明矾10克,冰片3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炎明目。

主治热毒上攻型麦粒肿。

方解方中明矾解毒明目,冰片清热消炎。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明矾可从细胞吸收水分,使之脱水收缩,减少腺体分泌,减少炎性渗出而消炎;并可使局部小血管收缩,血液凝固而止血,低浓度可有消炎、收敛、防腐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置碗内(大碗),捣细,即冲入沸开水一大碗,拌匀,泡化,澄清后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液加热至沸,先熏患眼,待温凉后用药棉蘸药液洗患眼,每次洗3~5分钟。日洗3次。

方六银蒲解毒汤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组成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天花粉、黄芩、赤芍、菊花各15克,荆芥穗、白芷、全蝎、甘草各10克。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行血,消肿散结。

主治麦粒肿热毒上攻型,症见胞睑局部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方解方中黄芩、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菊花、荆芥穗、全蝎疏散风热,通络止痛;赤芍清肝火,散瘀血;天花粉排脓消肿。且本方除口服外,又用药渣煎汤热敷,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促使炎症消散,内清外消,获效颇捷。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含有蒲公英固醇、蒲公英苦素,能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率,能激发机体免疫功能,并对细菌、真菌有抑制作用。金银花可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

用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浸泡1小时后,煎至400毫升,每日服1剂。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滤出药液,分2次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湿热敷患眼(重复使用时需再加热)。

方七银翘散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薄荷6克(后入)、淡豆豉9克、荆芥穗12克、牛蒡子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淡竹叶12克、芦根12克。

功用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主治风热客睑型针眼,症见病初起,胞睑局部微红肿痒痛。

方解方中薄荷、豆豉、荆芥、桔梗、牛蒡子疏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竹叶、芦根、甘草以助清热。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金银花、连翘均具有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薄荷所含薄荷醇作用于皮肤或黏膜的神经末梢,血管收缩,局部产生清凉感,同时麻痹神经末梢,发挥消炎、止痛、止痒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八仙方活命饮

出处《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金银花15克、天花粉3克、防风10克、白芷12克、陈皮6克、赤芍12克、归尾9克、乳香6克、没药6克、皂角6克、穿山甲6克、贝母9克、甘草3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热毒壅盛型针眼,症见胞睑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

方解方中金银花、天花粉、甘草清热解毒,消赤退肿;防风、白芷疏散风热,使蕴结之热毒从外消散;配陈皮利气化滞,赤芍、归尾、乳香、没药活血消滞止痛;贝母散结;皂角、穿山甲以消肿攻坚。

药理金银花具有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赤芍对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九竹叶石膏汤

出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组成石膏30克,黄连、黄芩、栀子、竹叶、赤芍各9克,白术、扁豆各10克,升麻、生甘草各6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主治脾胃伏热型麦粒肿。

方解方中石膏、竹叶、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生津,赤芍活血散瘀消肿,白术、扁豆健运脾胃,升麻引药上行。

药理石膏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消炎、抗水肿作用,煅制后能收敛黏膜、皮肤等组织,减少分泌。方中所用栀子、黄连、黄芩对金**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十生斛花粉汤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生地黄、天花粉、夏枯草各15克,石斛、连翘、金银花、黄芩、黄柏、焦白术、白扁豆、党参各10克,枳壳6克。

功用养阴清热,益气明目。

主治脾胃内热未清,气血虚弱,余邪未净,热毒蕴伏所致的复发性麦粒肿。

方解方中生地黄、天花粉养阴清热,石斛、连翘、金银花、黄芩、黄柏清热解毒,焦白术、白扁豆、党参益气,枳壳行气。全方以清热解毒,养阴益气,祛风散结为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所含黄连素有加强白细胞吞噬金**葡萄球菌的功能,黄柏亦有较强抑菌作用。天花粉对多种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对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夏枯草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十一二子明目汤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决明子、青葙子、牡丹皮、夏枯草各15克,桑叶、谷精草、淡竹叶各9克,菊花、赤芍、刺蒺藜各12克,生地黄、赤小豆各24克,生石膏30克,薄荷3克,番泻叶、生甘草各3克。

功用清肝泻脾,祛风明目。

主治急性睑腺炎。

方解方中决明子、青葙子、夏枯草、谷精草、菊花清肝泻火明目,桑叶、淡竹叶、生石膏、薄荷疏风清热,牡丹皮、赤芍、刺蒺藜凉血活血散结,番泻叶泻脾胃积热。本方诸药协同清肝泻脾,凉血活血,祛风明目,解毒散结。

药理决明子醇浸液有抑制细菌的作用,菊花对金**葡萄球菌有明显杀灭作用,赤芍对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以武火煎沸后再文火熬半小时,成人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煎至300毫升顿服。小儿每日1剂,水煎2次,共煎取汁200毫升,分2次服,每次服100毫升。

方十二和血蒸剂

出处《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

组成桑叶9克,明矾、石斛、食盐、山龙胆各3克。

功用疏风散热,养阴燥湿,消肿止痛。

主治麦粒肿初期,胞睑肿胀明显者。

方解方中桑叶疏风散热,明矾燥湿消肿止痛,石斛养阴清热。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叶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抑制作用,也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明矾可从细胞吸收水分,使之脱水收缩,减少腺体分泌,减少炎性渗出而消炎;低浓度可有消炎、收敛、防腐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加水400毫升,煎数沸,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眼、洗目。每日熏洗1~2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