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芩抑菌液的功效与作用-连芩怎么读
黄柏,又名黄檗、檗皮,为芸香科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清热解毒的常用中药。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泄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赤白带下、淋浊、梦遗、骨蒸劳热、盗汗、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等症。黄柏:它的正式中名叫黄檗,是芸香科黄檗属植物,别名还有黄菠萝树、黄檗木、元柏等,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河南、安徽等地,常生长在山地杂木林中、河沟沿岸。
黄芩、黄连、黄柏味苦,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黄芩又分青芩和枯芩(生长年代不同),黄连以鸡爪连为主。功效类似于西药的“消炎”,而归经有所不同。比如黄芹入上焦肺经,黄连入胃肠,黄柏多入肾膀胱经等。其药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在临床上常应用于治疗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痈肿疮毒、血热出血、胎热胎动不安等症。
三味药均性苦、味寒,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见长,主治湿热为患所致多种病症,如湿温、黄疸、泻痢、痢疾等。均可用于热毒内盛,壮热口渴,疮疡肿毒。诸如此证类的,三药合用,必有良好的疗效。如白头翁汤用黄连清热解毒燥湿;黄柏泻下焦湿热,且清肾火,如二妙散用黄柏清利下焦湿热;三药可同用,如黄连解毒汤中用黄芩清上焦肺火,黄连泻中焦胃火,黄柏泻下焦肾火,配合栀子通泻三焦火热。
黄柏,苦寒,主要功能是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1、作为一个清热燥湿药,其优势在于治疗下焦湿热,作用部位以下焦为主,如用于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湿热白带过多、腰膝肿痛、湿热淋证等。
麦粒肿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药白术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药白术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白术的功效与作用2、白术的功效与作用健脾益气治疗贫血还能保肝护肝3、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4、常用中药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利水、安胎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腹胀、食欲不振、水肿、胎动不安等病症。
那么白术都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呢,我就带大家看看白术的功效与作用吧!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1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1、调整肠胃功能。
当肠胃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当肠胃处于抑制状态时,白术又能使肠胃兴奋起来,从而激发肠胃进行正常活动。
2、抗溃疡。
从白术中提取出来的一些物质,对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降低胃液酸度,减少胃酸和蛋白酶的排出量。
3、保肝。
白术可用于防治四氯化碳导致的肝损害,缓解肝糖原减少喝肝细胞坏,促进肝细胞生长。
4、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白术具有抗疲劳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还具有增加体重、增强体力的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增加造血功能。
经实验证明,白术在促进红系造血细胞生成方面有明显作用,可促进红细胞造血。
6、抗衰老。
白术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避免有害物质对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增强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减少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并且具有延缓老年肾脏衰老的作用。
除此之外,白术还具有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抑制子宫收缩和美容的作用,可以说是健康人体的好帮手。
白术的食用方法
1、白术甘草茶
取白术12g、甘草3g、绿茶2g、用开水冲泡饮用,可健脾益气,温中润燥。
2、白术五味粥
取白术12g、橘皮3g、生姜皮1g、茯苓15g、砂仁3g
加水煎成汁,然后去渣与粳米一同煮成粥,每天早晚两次,趁热食用,可健脾利水。
3、白术鲫鱼汤
白术10g、鲫鱼100克、盐适量。
鲫鱼洗净切片。
白术洗净先煎汁100毫升,然后取汁与鱼熬成汤,最后加盐调味。
此法还可加粳米煮成白术鲫鱼粥。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2
白术吃多了会怎样
白术虽好,但是要注意用法用量,吃多了是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的。
尤其是,它属于中药,具有一定的药性,吃多了可能会损伤到脾胃。
不少人在吃完白术后出现胸闷气结、腹胀等问题,有些人还会伴随有血压下降的现象,这都是没有注意白术的用量所致。
一般来说,白术的用量应当控制在6-15克,如有特殊情况,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白术可以长期吃吗
我们都知道,白术是一种中药,虽然说性质比较温和,但长期服用是会对人体有害的。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们在看中这味药材功效的同时,也要知道药是不能乱吃的,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还是不吃为妙。
如有需要,应该在医生的叮嘱下服用,切忌自己胡乱用药。
白术的适宜和禁忌人群
白术具有健脾胃、利水和治疗食欲不振的功效,很适合脾胃气虚、食欲不佳、全身乏力、肠胃功能不佳的人群食用。
而由于白术还具有安胎的作用,所以孕妇如有胎动不安现象的,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时定量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内热、津液损耗过多者应该尽可能少吃或者不吃白术类制品。
如果是胸闷气滞、胃胀腹胀的人群,是一定不能食用白术的。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健脾益气治疗贫血还能保肝护肝白术不仅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还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中药材。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也有很多,不仅可以健脾益气、降低血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疗贫血,对于孕妇们来说,还有着一定的安胎作用,这一点是很多中药所没有的。
一、白术的功效
1、健脾益气
白术作为在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对于身体有着很好的滋补效果,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寒的朋友们来说,可以健脾益气,有着补充人体气血不足的功效。
2、降低血糖
对于血糖较高的患者们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们内的血糖含量,不过对于低血糖的人们来说就不宜食用了,以免导致血糖过低引起生命危险。
3、治疗贫血
据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白术能够促进人体内红细胞的增长速度,对于患有贫血的人们来说,经常食用一些白术,可以起到补血的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中药补品。
4、利尿
在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种,利尿的效果也是十分强大的。
白术可以促进电解质尤其是纳的排出,对于人体可以起到很好的利尿效果,明显而又持久,对于小便不利的人们来说是一剂良药。
二、白术的作用
1、延缓衰老
白术还有着抗氧化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人体自由基的形成,从而延缓衰老速度,这一点对于女性朋友们来说可是天然的美容产品,也不用担心有什么副作用。
2、保肝护肝
对于患有肝病的朋友们来说,白术可以减轻肝糖原的减少,延缓肝细胞坏,促进新的肝细胞再生,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3、安胎作用
不要觉得孕妇是不能吃中药的,有些中药对于孕妇还有着安胎作用。
白术就是其中之一,其中的醇提取物与石油醚提取物对于子宫收缩有着抑制作用。
4、增强免疫
白术中含有的多糖对于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复的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让人们免受病毒的侵害,身体也会变得更加强壮。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都知道了白术的功效和作用,希望朋友们在生活中都能适量的食用白术来强身健体!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它的功效和作用才是最闪亮的一点,不同的使用方法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任何事物都不能包治百病,才能够充分发挥他的功效和作用,下面是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1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1、利尿作用
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对各种动物如大鼠、兔、狗都有作用。
2、降血糖作用
家兔灌胃煎剂或浸膏,血糖稍有降低。
在研究中发现,白术具有很好的降血糖的.效果,若是血糖高的话,可以试试白术疗法,但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强壮作用
白术有升白作用,白术还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玫瑰花形成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且IgG明显增高。
说明白术有健脾胃、壮身体和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4、抗凝血作用
白术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健康人服用5%根煎剂,每次1汤匙,每天3次,4天后凝血酶元时间及凝血时间均显着延长,停药后10天上述指标恢复到给药前的水平,酒精浸出液也有效果,但维持时间较短。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白术有血管扩张作用。
对心脏呈抑制作用,剂量过大时可致停博,犬静脉注射煎剂0.1g/kg,血压轻度下降0.25g/kg时,血压急剧下降,3~4小时内未见恢复。
6、抗肿瘤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白术挥发油中之中性油对食管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
10mcg/ml时,于24小时内可使癌细胞全部脱落。
7、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过去报道,白术对胃肠道功能(如胃酸的胃液分泌,推进性肠蠕动等)无影响,亦无抗溃疡、抗炎和镇痛作用,不影响正常体温。
8、抗菌作用
水浸液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
煎剂对脑膜炎球菌亦有抑制作用。
近报道白术煎剂和四君子汤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而无杀菌作用。
白术的食用方法
1、参芩白术加味汤
材料:炒白术10克,党参、茯苓、白芍、山药、炒扁豆、莲子各12克,薏苡仁15克,砂仁(后下)、炒陈皮、木香(后下)、甘草各6克。
做法:水煎2次,取药汁300毫升。
每日1剂,早、晚温服。
2、白术黄芪煮鱼
材料:虱目鱼肚1片,芹菜些许,白术、黄芪各10克,防风6.5克,盐、味精、淀粉适量。
做法:将虱目鱼肚洗净,切成薄片,放少许淀粉,轻轻搅拌到匀,腌制20分钟,备用;药材洗净,沥干,备用;锅置火上入清水,将药材与虱目鱼肚一起煮,用武火煮沸,再转入文火续熬,至味出时,放适量盐、味精调味、起锅前,前放适量芹菜即可。
白术的功效和作用虽然多,但也是有禁忌的。
食用白术要注意什么呢?白术不适合哪些人呢?
白术的禁忌
1、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慎服。
2、内有实邪壅滞者禁服。
结语:白术有很好的利尿、降血糖以及对于心血管系统的保护有很好的作用。
白术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来美白祛斑哦,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还是需要谨慎使用。
白术虽好,然阴虚内热以及身体有其他一些不适的患者是不宜服用的。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与主治2
白术的功效:
白术是补气中药,别名:山蓟、杨_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脾胃气虚,不思饮食,倦怠无力,慢性腹泻,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者宜食;自汗易汗,老小虚汗,以及小儿流涎者宜食。
胃胀腹胀,气滞饱闷者忌食。
别名:山蓟、杨_蓟、术、山芥、天蓟、山姜、山连、山精、乞力伽、冬白术。
功效分类:补益药
性味:苦、甘,温。
归经:脾经;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白术的作用:
白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
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1、三白汤: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
这个美容方子从调和气血、调理五脏的功能入手,从而美白祛斑。
白术和白茯苓是传统的润泽皮肤、美白的药物,它们与甘草一起还可以延缓衰老。
白术有双向调节肠道蠕动功能,所以既能对脾虚引起的腹泻有用,又能缓解脾虚引起的便秘。
2、用白术蘸酒(或醋)如研墨之状,均匀涂抹脸上,可美白,清热燥湿、杀螨、除痘,治疗雀斑和黑斑。
圣医李时珍曾说此方治雀斑“极致”。
3、白术治虚弱枯瘦,食而不化:於术(酒浸,九蒸九晒)一斤,菟丝子(酒煮吐丝,晒干)一斤,共为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二、三钱。
(《纲目拾遗》)
4、白术治脾虚胀满:白术二两,橘皮四两。
为末,洒糊丸,梧子大。
每食前木香汤送下三十丸。
(《全生指迷方》宽中丸)
5、白术治痞,消食强胃:枳实(麸炒)一两,白术二两。
上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绿豆一倍大。
每服五十丸,白汤下,不拘时候,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
(《兰室秘藏》积术丸)
6、服食滋补,止久泄痢:上好白术十两,切片,入瓦锅内,水淹过二寸,文武火煎至一半,倾汁入器内,以渣再煎,如此三次,乃取前后汁同熬成膏,入器中一夜,倾去上面清水,收之。
每服二、三匙,蜜汤调下。
(《千金良方》白术膏)
7、白术治脾虚泄泻:白术一两,芍药半两(冬月不用芍药,加肉豆蔻,泄者炒)。
上为末,粥丸。
(《丹溪心法》白术丸)
8、白术治小儿久患泄泻,脾虚不进饮食,或食讫仍前泻下,米谷不化:白术一分(米泔浸一时,切,焙干),半夏一钱半(浸洗七次),丁香半钱(炒)。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糊丸,黍米大。
每半岁儿三丸,三五岁儿五、七丸,淡生姜汤下,早晚各一。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温白丸)
9、白术治湿泻暑泻:白术、车前子等分,炒为末,白汤下二、三钱。
(《简便单方》)
10、白术治肠风痔漏、脱肛泻血、面色萎黄,积年久不瘥:白术一斤(糯米泔浸三日,细研锉,炒焦为末),干地黄半斤(净洗,用碗盛于甑上蒸烂细研)。
上相和,如硬,滴酒少许,众手丸梧桐子大,焙干。
每服十五丸,空心粥饮下,加至二十丸。
(《普济方》香术丸)
11、白术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
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
12、白术治中湿,口噤,不知人:白术半两,酒三盏。
煎一盏,顿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
日三,夜一。
(《三因方》白术酒)
13、白术治忽头眩运,经久不差,四体渐羸,食无味,好食黄土:白术三斤,曲三斤。
上二味搀筛酒和,并手捻丸如梧子,暴。
饮服二十枚,日三。
忌桃、李、雀肉等。
(《外台》)
14、白术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
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近效方》术附汤)
15、白术治自汗不止:白术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
(《千金方》)
16、白术治盗汗:白术四两,分作四份,一份用黄芪同炒,一份用石斛同炒,一份用牡蛎同炒,一份用麸皮同炒。
上各微炒,去余药。
只用白术,研细。
每服二钱,粟米汤调下,尽四两。
(《丹溪心法》)
17、白术治老小虚汗:白术五钱,小麦一撮,水煮干,去麦为末,用黄芪汤下一钱。
(《全幼心鉴》)
18、白术治产后呕逆不食:白术五钱,姜六钱。
水煎,徐徐温服。
(《妇人良方》)
19、白术治妇人血虚肌热,或脾虚蒸热,或内热寒热:白术、白茯苓、白芍药(炒)各一钱,甘草(炒)五分,姜、枣,水煎。
(《妇人良方》乞力伽散)
白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
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胀可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
白术用于表虚自汗。
本品与黄芪、浮小麦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虚自汗。
白术又可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肿、胎气不安等症,有内热者,可与黄芩等配伍;腰酸者可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白术用于水湿停留、痰饮、水肿。
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白术用药禁忌:
1、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2、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常用中药白术的功效与作用白术
又名于术、浙术。
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主产于我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性味功效:
味甘、苦,性温。
归脾、胃经。
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作用:
1、强壮作用
白术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在白细胞减少症时,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并有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还能刺激造血系统,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
2、利尿
治疗肾性水肿,常与桂枝、茯苓配伍,以温阳利水,改善肾功能、消除蛋白尿。
肝性水肿,常与茯苓、泽泻配伍。
营养不良性水肿、妊娠性水肿,均可与五皮饮合用。
3、胃肠疾患
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霍乱吐泻及胃神经官能症等。
证属脾胃虚弱者,常与人参、茯苓、甘草配伍,如四君子汤。
院腹冷痛、呕吐、腹泻者,则与人参、干姜、炙甘草配伍,如理中汤。
消化不良,腕腹满闷硬胀者,可与枳实配伍,如枳术丸。
4、肝病
本品有保肝作用,治疗肝病,可重用本品。
治肝硬化腹水,用白术,再辨证加味。
白术有抗癌作用,治疗原发性肝癌,同时辨证加味。
5、先兆流产
对于胎动不安,属气虚者,配伍人参;属热者配伍黄芩;属寒者配伍艾叶。
6、自汗及流涎
单用为研末服用,或与黄芪、浮小麦同用。
7、梅尼埃综合征
用白术,配伍泽泻,党参,茯苓,牛膝,不可与附子、甘草配伍。
常用量:312克。
使用注意:
补脾健胃多用炒白术,
健脾止泻常用焦白术,
利水止汗多用生白术。
内容仅供参考,
如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祝你身体健康!
关于中药白术功效与作用和中药白术功效与作用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条苓有什么作用?
麦粒肿又名睑腺炎,即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睑腺开口处进入睫毛根部的皮脂腺或眼睑深部的睑板腺而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发生于睫毛、毛囊或周围的皮脂腺者,称为外麦粒肿;发生于睑板腺者,称为内麦粒肿。这是一种普通的眼病,人人可以罹患,多发于青年人,预后较好,无损于视力,但反复或多发者,日后可能影响眼睑外观或功能。
麦粒肿中医称其为“针眼”,又称“土疳”、“土疡”。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硬结,推之不移。局限于眼睑部,形如麦粒,痒痛并作,继则红肿热痛加剧,拒按,初起多伴有表证,后期多溃破流脓。
方一芩薄汤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黄芩6克,薄荷3克。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明目。
主治内、外麦粒肿。
方解本方中黄芩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之功;薄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效,两药配合,相得益彰。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的抗菌谱较广,薄荷所含薄荷脑能兴奋中枢神经,扩张毛细血管,麻痹末梢神经,两药合用具有消炎、止痒、止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3次服,5日为1疗程。
方二秦皮汤
出处《普济方》
组成秦皮、黄连(去须)、细辛(去苗叶)各60克,黄柏15克,青盐30克。
功用清热燥湿,消肿止痒。
主治内、外麦粒肿。
方解方中秦皮、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解毒,细辛祛风止痛,青盐消肿止痒。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秦皮所含秦皮素、鞣质等能抑制组织胺所致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另可镇痛、抑菌。细辛有镇痛、抗炎、局部麻醉作用。
用法上药共研末,和匀。每用30克,以水3盏,煎取1盏半,去渣,趁热洗患眼,洗后避风。每日洗3次。
方三解毒汤
出处《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
组成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草、肿节风各等份。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睑腺炎,红肿疼痛。
方解本方用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草清热解毒,肿节风散结消肿止痛。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含有蒲公英固醇、蒲公英苦素,能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率,能激发机体免疫功能,并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地丁草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金**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一般共取80克,加清水1000毫升,煎数沸,先取药汁200毫升,日分2次内服,再将剩余药液倒入碗内,趁热先熏后洗患眼。最后将毛巾浸透,热敷患处。每日1剂,日洗2~3次。
方四四黄膏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大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份。
功用清热燥湿,攻积祛瘀。
主治麦粒肿,睑缘局部红肿压痛。
方解方中大黄泻火攻积,黄柏、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所含黄连素有加强白细胞吞噬金**葡萄球菌的功能,黄柏、黄芩亦有较强抑菌作用。
用法将上药制成外用药膏。用75%酒精局部消毒患眼眼睑皮肤后将四黄膏均匀敷于患处,敷药面积为眼睑的大部分,盖敷料固定。次日揭去敷料,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再换药,一般2~3次治愈。
按语此法应由医务人员在医院操作,切勿让患者自行敷药,敷药时药膏不可进入结膜囊内,用此方法时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方五消炎明目方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食盐15克,明矾10克,冰片3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炎明目。
主治热毒上攻型麦粒肿。
方解方中明矾解毒明目,冰片清热消炎。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明矾可从细胞吸收水分,使之脱水收缩,减少腺体分泌,减少炎性渗出而消炎;并可使局部小血管收缩,血液凝固而止血,低浓度可有消炎、收敛、防腐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置碗内(大碗),捣细,即冲入沸开水一大碗,拌匀,泡化,澄清后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液加热至沸,先熏患眼,待温凉后用药棉蘸药液洗患眼,每次洗3~5分钟。日洗3次。
方六银蒲解毒汤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组成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天花粉、黄芩、赤芍、菊花各15克,荆芥穗、白芷、全蝎、甘草各10克。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行血,消肿散结。
主治麦粒肿热毒上攻型,症见胞睑局部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方解方中黄芩、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菊花、荆芥穗、全蝎疏散风热,通络止痛;赤芍清肝火,散瘀血;天花粉排脓消肿。且本方除口服外,又用药渣煎汤热敷,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促使炎症消散,内清外消,获效颇捷。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含有蒲公英固醇、蒲公英苦素,能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率,能激发机体免疫功能,并对细菌、真菌有抑制作用。金银花可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
用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浸泡1小时后,煎至400毫升,每日服1剂。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滤出药液,分2次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湿热敷患眼(重复使用时需再加热)。
方七银翘散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薄荷6克(后入)、淡豆豉9克、荆芥穗12克、牛蒡子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淡竹叶12克、芦根12克。
功用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主治风热客睑型针眼,症见病初起,胞睑局部微红肿痒痛。
方解方中薄荷、豆豉、荆芥、桔梗、牛蒡子疏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竹叶、芦根、甘草以助清热。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金银花、连翘均具有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薄荷所含薄荷醇作用于皮肤或黏膜的神经末梢,血管收缩,局部产生清凉感,同时麻痹神经末梢,发挥消炎、止痛、止痒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八仙方活命饮
出处《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金银花15克、天花粉3克、防风10克、白芷12克、陈皮6克、赤芍12克、归尾9克、乳香6克、没药6克、皂角6克、穿山甲6克、贝母9克、甘草3克。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热毒壅盛型针眼,症见胞睑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
方解方中金银花、天花粉、甘草清热解毒,消赤退肿;防风、白芷疏散风热,使蕴结之热毒从外消散;配陈皮利气化滞,赤芍、归尾、乳香、没药活血消滞止痛;贝母散结;皂角、穿山甲以消肿攻坚。
药理金银花具有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赤芍对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九竹叶石膏汤
出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组成石膏30克,黄连、黄芩、栀子、竹叶、赤芍各9克,白术、扁豆各10克,升麻、生甘草各6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主治脾胃伏热型麦粒肿。
方解方中石膏、竹叶、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生津,赤芍活血散瘀消肿,白术、扁豆健运脾胃,升麻引药上行。
药理石膏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消炎、抗水肿作用,煅制后能收敛黏膜、皮肤等组织,减少分泌。方中所用栀子、黄连、黄芩对金**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十生斛花粉汤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生地黄、天花粉、夏枯草各15克,石斛、连翘、金银花、黄芩、黄柏、焦白术、白扁豆、党参各10克,枳壳6克。
功用养阴清热,益气明目。
主治脾胃内热未清,气血虚弱,余邪未净,热毒蕴伏所致的复发性麦粒肿。
方解方中生地黄、天花粉养阴清热,石斛、连翘、金银花、黄芩、黄柏清热解毒,焦白术、白扁豆、党参益气,枳壳行气。全方以清热解毒,养阴益气,祛风散结为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所含黄连素有加强白细胞吞噬金**葡萄球菌的功能,黄柏亦有较强抑菌作用。天花粉对多种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对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夏枯草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方十一二子明目汤
出处《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组成决明子、青葙子、牡丹皮、夏枯草各15克,桑叶、谷精草、淡竹叶各9克,菊花、赤芍、刺蒺藜各12克,生地黄、赤小豆各24克,生石膏30克,薄荷3克,番泻叶、生甘草各3克。
功用清肝泻脾,祛风明目。
主治急性睑腺炎。
方解方中决明子、青葙子、夏枯草、谷精草、菊花清肝泻火明目,桑叶、淡竹叶、生石膏、薄荷疏风清热,牡丹皮、赤芍、刺蒺藜凉血活血散结,番泻叶泻脾胃积热。本方诸药协同清肝泻脾,凉血活血,祛风明目,解毒散结。
药理决明子醇浸液有抑制细菌的作用,菊花对金**葡萄球菌有明显杀灭作用,赤芍对伤寒杆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法以武火煎沸后再文火熬半小时,成人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煎至300毫升顿服。小儿每日1剂,水煎2次,共煎取汁200毫升,分2次服,每次服100毫升。
方十二和血蒸剂
出处《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
组成桑叶9克,明矾、石斛、食盐、山龙胆各3克。
功用疏风散热,养阴燥湿,消肿止痛。
主治麦粒肿初期,胞睑肿胀明显者。
方解方中桑叶疏风散热,明矾燥湿消肿止痛,石斛养阴清热。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叶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抑制作用,也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明矾可从细胞吸收水分,使之脱水收缩,减少腺体分泌,减少炎性渗出而消炎;低浓度可有消炎、收敛、防腐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加水400毫升,煎数沸,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眼、洗目。每日熏洗1~2次。
部分中成药不宜与西药同服
条苓,条芩,又称子芩,新根中部坚实的。清大肠火,治疗大肠有热的痢疾泄泻。对于湿热引起的黄疸痈肿疮毒都可应用。
主要功效:清大肠火,治疗大肠有热的痢疾泄泻。对于湿热引起的黄疸痈肿疮毒都可应用。
黄芩为唇形科草本植物黄芩的根。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
1.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湿温、热淋等,如(<伤寒论>黄芩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汤)、(火府丹)。
2.清泄肺热:用于肺热咳嗽、温病壮热烦渴及热毒疮痈,用治肺热咳嗽,常与知母 桑白皮同用;如燥热咳嗽,还可配合天冬 麦冬等同用。如(清咽宁肺汤)、(<张氏医通>黄芩泻肺汤)。
3.泻火解毒:用于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与生地 白茅根同用,以凉血止血。
4.清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常与白术同用。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对多种革蓝氏阳性、阴性细菌有抑菌作用。其煎剂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2.有抗过敏性哮喘、抗肺炎作用;3.有利胆、保肝作用。
外耳道炎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我国的现代医学正在沿着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中西药联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增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部分中成药里也含有西药的成分,并取得了极好的疗效,但是中西药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药理作用各不相同。如果盲目地合用,忽视了部分中西药的配伍禁忌,就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或引发新的疾病,需要特别注意。 一天清晨起床后,张大爷的白眼球上呈现出一片鲜红的血印,把他和家人吓了一跳,急忙去医院就诊。医生仔细地检查并询问了病史、用药史后说:“张大爷患的是眼巩膜出血,与同时服用西药阿司匹林和中药银杏叶片有关”。 我国的现代医学正在沿着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中西药联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增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部分中成药里也含有西药的成分,并取得了极好的疗效,例如维C银翘片、感冒清胶囊、消渴丸等。 但是中西药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药理作用各不相同。如果盲目地合用,忽视了部分中西药的配伍禁忌,就会适得其反;不仅降低药物的疗效,还可能导致不良的相互作用,加重病情或引发新的疾病。例如张大爷服用的中成药银杏叶片与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华法林、麦角胺咖啡因同时服用可导致血肿,与氢氯噻嗪片同时服用可引起血压升高。又如中成药济生肾气丸含有钾离子,与安体舒通、氨苯蝶啶、磺胺类西药同服时可导致高血钾,引起心律失常。 部分中成药与西药同服时,有的相互影响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有的使药物的作用过强、产生敏化作用,有的使药物的作用降低、失去疗效,还有的产生毒性或使原有的毒性作用增加,这些中西药就不宜同时服用。虽然大部分中成药都是非处方药,但是中西药合用时建议患者咨询医生或药师:不宜同时服用的就需避免同用,因病情必须服用时需调整药物剂量并错开用药的时间。 以下是不宜同时服用的中成药与西药举例: 中药成份\&中成药举例\&西药举例\&同时服用产生的相互作用\&生物碱\&小活络丸、舒筋丸、追风透骨丸、伸筋丹胶囊、接骨丸、附桂骨痛片、腰痛宁胶囊、马钱子散、木瓜丸\&氨茶碱、阿托品等生物碱类西药\&西药可增加中药里马钱子、附子、川乌、草乌的毒性,甚至导致中毒。\&麻黄碱\&感冒软胶囊、活络丸、疏风定痛丸、追风透骨片、复方川贝精片、止嗽青果丸、通宣理肺丸、急支糖浆\&呋喃唑酮、优降宁、苯乙肼\&西药可增强中药里麻黄碱的作用,导致血压升高。\&同上\&地高辛、洋地黄等强心甙类\&中药里的麻黄碱可增加强心甙的吸收与敏感性,使其毒性增强。\&蟾蜍\&华蟾素片、麝香保心丸、血栓心脉宁胶囊、益心丸、心可宁胶囊、熊胆救心丸、喉症丸、六神丸\&中药里的蟾蜍增强心甙对心脏的作用,导致强心甙中毒。\&钙、镁、铁\&苓桂咳喘宁胶囊、胃痛胶囊、龙牡壮骨冲剂、肾骨胶囊、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异烟肼、诺氟沙星、氧氟沙星\&中药里的金属离子与西药形成难溶解吸收的络合物,使药效降低。\&鞣酸\&四季青消炎喉片、鞣酸苦参碱片、鞣酸小檗碱、牛黄解毒片、复方黄芩片、胆宁片、乙肝清热解毒颗粒、双虎清肝颗粒\&胰酶、胃蛋白酶、乳酶生、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头孢类抗生素\&中药里的鞣酸与西药生成鞣酸盐沉淀物,使药物不易被吸收,降低疗效。\&朱砂\&麝香牛黄丸、牛黄消炎灵胶囊、紫金锭、醒脑降压丸、医痫丸、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牛黄醒脑丸、梅花点舌丸\&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富马酸铁、碘化钾、溴化钾、溴化钠\&朱砂的主要成分硫化汞与西药生成汞沉淀物,刺激性增强,导致药源性肠炎。\&雄黄\&西药使中药雄黄里含的砷氧化,增加毒性。\&乙醇\&国公酒、风湿骨痛酒、舒筋活络酒、温肾助阳药酒\&苯巴比妥、阿司匹林、呋喃唑酮、甲硝唑、替硝唑、溴隐亭、硝西泮、氟地西泮、格列齐特、酮替芬、头孢菌素类\&乙醇影响西药的代谢,降低或增强疗效。西药增加机体对乙醇的敏感性,出现乙醛中毒反应。\&碱性成份\&胃得安片、香砂养胃丸、舒肝平胃丸、胃痛胶囊、快胃片\&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中药的碱性成份使西药血药浓度增加,增强不良反应。\&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异烟肼、胃蛋白酶\&中药的碱性成份减少西药的吸收,降低疗效。\&酸性成份\&五味子糖浆、益心宁神片、冠心宁片、开胃山楂丸、枣仁安神液、参芪五味子片\&磺胺类\&中药酸化尿液,使磺胺溶解度降低,引起结晶尿或血尿。\&红霉素类\&酸性中药降低红霉素的抗菌作用。\&胰酶片、复方氢氧化铝片、氨茶碱、碳酸氢钠\&酸性中药与碱性西药发生酸碱中和反应,降低疗效。\&抑菌成份\&牛黄解毒片、麝香牛黄丸、芩连片、肠康片、复方黄连素片、银黄颗粒、三、穿心莲片\&乳酶生、整肠生、培菲康\&中药里的抑菌成份抑制肠道益生菌,使其失去疗效。\&活血成份\&银杏叶胶囊、消栓通络片、复方丹参滴丸、月见草油、灯盏花素片、沉香化滞丸、血府逐瘀胶囊、大黄蛰虫丸、当归浸膏片\&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中药里的活血成份增强西药作用,潜在出血的危险性。()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外耳道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致病菌为金**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渍,易引发急性外耳道炎。其它疾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贫血、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急性外耳道炎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会转为慢性。
方一栀子清肝汤
出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组成栀子、川芎、当归、柴胡、白芍各3克,牡丹皮、牛蒡子各6克,煅石膏10克,黄芩、黄连、甘草各1.5克。
功用清肝泻火,解毒活血。
主治治疗肝胆火热上灼而致外耳疾患,如外耳道疖、外耳道炎、外耳湿疹、外耳道乳头状瘤等。
方解栀子性寒,味苦,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能;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配合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配以黄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黄、牡丹皮,能凉血止血;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药理栀子能解热、镇痛;牡丹皮具有镇静、催眠、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石膏有解热,消炎作用;黄芩、黄连有解热、抗病毒作用;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白芍具有抗炎、镇痛、消肿、免疫调节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
方二银花解毒汤
出处《疡科心得集》
组成金银花、紫地丁、赤茯苓、连翘各10克,夏枯草10克,牡丹皮6克,黄连3克,犀角(磨服)0.1克。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主治治疗风热邪毒犯上,而致耳疖、耳疮(外耳道炎)。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地丁、夏枯草清热,泻肝火;黄连清热泻火;牡丹皮凉血止血;赤茯苓行水,利湿热。
药理金银花、连翘具有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夏枯草的有效成分对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连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促进免疫功能;地丁解热、抗病毒。
用法水煎服。犀角若缺乏,可以用水牛角片30克煎服。
按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
方三柴胡清肝汤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柴胡、黄芩、山栀、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节各3克。
功用清肝散火,活血祛风。
主治治疗耳疖、耳疮(外耳道炎),见耳道红肿疼痛,或有少许脓液者。
方解生地黄性寒,能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黄芩、牛蒡子清热泻火,解毒利咽;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养血的作用;天花粉养阴生津。
药理本方具有镇痛、消炎、解毒、降血压、改善体质等作用。
用法上药用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时服,每日1~2剂。
方四当归川芎散
出处《证治准绳·类方》
组成当归、川芎、柴胡、白术、芍药各3克,山栀3.5克,牡丹皮、茯苓各2.4克,蔓荆子、甘草各1.5克。
功用养血清肝,疏风散热。
主治治疗血虚肝旺,耳疮耳内痒痛,溢脓。
方解当归、川芎行气活血;白芍养血柔肝;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栀子清热泻火;牡丹皮清热凉血;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甘草缓急,止痛。
药理柴胡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抗菌、抗肝损伤、抗病毒(流感病毒)等作用;茯苓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蔓荆子具有镇痛、抗炎、祛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五托里消毒散
出处《妇人良方》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白术、茯苓各3克,金银花、白芷各2.1克,甘草1.5克。
功用托毒排脓。
主治治疗耳疖、耳疮,脓耳脓水清稀,能收口干燥,正气不足,神萎乏力者。
方解太子参、茯苓、白术、生黄芪、当归,白芍补益气血,托毒外出,白芷托里排脓,甘草缓急止痛。
药理茯苓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生地黄具有抑制真菌,利尿,利肝胆作用;白芍有抗炎、镇痛、消肿作用;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六芩柏滴耳液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黄芩黄柏各12克,枯矾6克,冰片3克,麻油500毫升。
功用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治疗外耳道炎。
方解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枯矾外用可以解毒、杀虫、止痒,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药理黄芩有解热、降压、利尿、镇静、利胆、保肝、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肠管蠕动等功能。黄柏对多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有利胆、利尿、降压解热等作用,枯矾有收敛、消炎、防腐、止血的作用。冰片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先将黄芩、黄柏放入麻油中浸泡24小时,然后放入铁锅内煎炸变为黑**,取出后研末,与冰片、枯矾细末同时放入麻油中,过滤装瓶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药液涂抹患处,或浸小纱布条纱入外耳道。每日换药1~2次。
方七消炎膏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乳香、没药、血竭、儿茶各6克,朱砂1.5克。
功用活血散瘀消肿。
主治治疗外耳道疖。
方解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可相兼而用。血竭、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敛疮,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药理乳香有镇痛作用,没药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血竭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儿茶有收敛、止泻作用,朱砂有解毒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将乳香、没药麸炒以去油,然后与血竭、儿茶研细末,加适量蜂蜜调匀成膏。用时以药棉制成粗细适合的棉栓,涂上消炎膏后,塞敷于外耳道。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方八六神丸纱条
出处《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组成六神丸(中成药)30粒液体石蜡适量。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疼。
主治治疗外耳道炎,外耳道疖。
方解六神丸的组成有天花粉、人工牛黄、青黛、蟾酥、冰片、大黄、珍珠粉。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牛黄熄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蟾酥开窍醒神,止痛,解毒。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珍珠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外用可燥湿敛疮。
药理天花粉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牛黄有镇静、镇痉作用。青黛对金**葡萄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有抗菌作用。蟾酥平喘、镇咳、抗炎、抗肿瘤、抗放射及升白细胞的作用。冰片有一定的止痛及温和的防腐抑菌作用。大黄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珍珠粉治疗溃疡。
用法将六神丸研细末,以液体石蜡调和,浸渍纱布条。用时将纱条放入外耳道,每日换药1次。
方九滴耳油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核桃仁。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治疗耳疮耳内闷、肿,流脓。
方解方中核桃仁补肾,温肺,润肠。
药理核桃仁有镇咳作用,可影响胆甾醇的体内合成及其氧化、排泄。
用法研烂,拧油去渣,得油3克,兑冰片0.6克。每用少许,滴于耳内。
方十清耳膏
出处《医方类聚》
组成附子尖、石菖蒲、蝉蜕各等份。
功用温经通络止痒。
主治治疗耳疮(慢性外耳道炎),耳内作痒。
方解附子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药理附子有消炎、镇痛作用。石菖蒲有镇静、抗惊厥、解痉抑菌的作用。蝉蜕有抗惊厥、解热的作用。
用法上药为末。耳痛者用麻油调入,耳痒者,用生姜汁调成锭子,用纱布裹好,塞入耳中。药干便换。
方十一青敷药
出处《青囊秘传》
组成大黄500克,姜黄240克,白芷180克,青黛120克,白芨120克,天花粉80克,陈皮120克,甘草60克。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治疗耳疖、耳疮(外耳道炎),局部红肿疼痛,甚则化脓。亦可用于鼻疔、鼻疳(鼻前庭炎)脓肿未成时。
方解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浓。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陈皮理气燥湿、健脾化痰。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药理大黄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姜黄有抗炎、利胆的作用,白芷对多种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黛对金**葡萄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有抗菌作用;白芨对结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天花粉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陈皮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防止微细血管出血,能拮抗组织胺,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甘草有抑酸、解痉、祛痰止咳、抗炎、抗过敏、解毒的作用。
用法上药研细末。如红肿者,用野菊鲜叶捣汁,或以茶叶泡汤候冷,或用蜂蜜调敷。每日换药1次。
方十二九一丹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煅石膏27克,黄灵药3克。
功用提脓生肌。
主治治疗耳疖,鼻疔溃后脓腐未净,新肌将生者。
方解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黄灵药又叫黄升丹,是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而成,能拔毒化腐。二者在共奏提脓生肌之效。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石膏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胆汁排泄,并有利尿作用。黄灵药对绿脓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及金**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细辛,别名:华细辛、盆草细辛,拉丁文名:Asarum sieboldii Miq. 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或横走,直径2-3毫米,节间长1-2厘米,有多条须根。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知识,欢迎阅读。
功效作用
1、细辛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2、细辛治咳,消肌疮肉,胸中结聚。《日华子本草》
3、细辛又谓温中下气,破痰开胸中,除喉痹,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胆,通精气,皆升发辛散,开通诸窍之功也。其曰久服明目,利九窍,必无是理,盖辛散升发之药,岂可久服哉。细辛,其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别录》
4、细辛主少阴苦头痛。《珍珠囊》
5、细辛治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陶弘景)
6、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李杲)
7、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长沙药解》
8、细辛治脑风头痛:细辛(去苗叶)、高良姜、瓜蒂各0.5g、硝石25g,上四味捣研为细散。每用新水满含一口口畜药半字入鼻中良久即定。(《圣济总录》点头散)
9、细辛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本经逢原》
10、细辛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
11、细辛治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麻黄(去节)200g、细辛100g、五味子半升、桂心、干姜各50g、半夏八枚(洗去滑),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投杯即卧。令人汗出不得卧 勿怪。亦可从五合,不知升增,日再。(《古今录验》沃雪汤)
12、细辛治肺寒卒咳嗽方 :细辛25g(捣为末)、杏仁25g(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上件药于铛中熔蜡25g, 次下酥0.5g,入细辛、杏仁,丸如羊枣大。不计时候,以绵裹一丸,含化咽津。(《圣惠方》)
13、细辛用于头痛、齿痛、风湿痹痛: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细辛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14、细辛治因风眉骨痛不止者:川乌、草乌各5克 此二味俱用童便浸二宿、细辛、羌活、片芩(酒拌炒)、甘草(炙) 各2.5g,上为细末,分二服,清茶调下。(《丹溪心法》羌乌散)
15、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
16、细辛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17、细辛治头面风痛。《本草衍义》
18、细辛用于痰多咳嗽: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细辛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细辛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19、细辛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故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肌。盖痹及肌,皆是感地之湿气,或兼风寒所成,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本草经疏》
20、细辛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痒,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药性论》
21、细辛治卒暴中风、昏塞不省、牙关紧急、药不得下咽者:细辛(洗去土、叶)、猪牙皂角(去子)各5g,研为细末,每用少许,以纸捻蘸药入鼻,俟喷嚏,然后进药。(《济生续方》)
22、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纲目》
23、细辛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24、细辛治口舌生疮,大使燥结,起目中倒睫。《纲目》
25、细辛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等症: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26、细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肌。明目,利九窍。《本经》
27、细辛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别录》
28、细辛治鼻塞、不闻香臭:细辛(去苗叶)、瓜蒂各0.5g、上二味捣,罗为散,以少许吹鼻中。
29、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
30、细辛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本草经百种录》
31、细辛治脾胃虚弱、呕哕寒痰、饮食不下:细辛(去苗叶)25g、丁香0.5g,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10g,煎柿蒂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辛香散)
32、细辛治风寒在脑或感湿邪头痛头晕及眉棱眼眶痛者:川芎15克 细辛(洗去土)、白术各15g、甘草5g,水二盅 姜三片, 煎八分,食远服。(《妇人良方》小芎辛汤)
33、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佐九味羌活汤,发散寒邪快捷,因其气味辛香,故能上升。入芎辛汤,疗目痛后羞明畏日,隐涩难开。合通窍汤,散肺气而通鼻窍。佐清胃汤,祛胃热而止牙疼。此热药入寒剂,盖取反以佐之之义也。《药品化义》
34、细辛主风寒湿头疼,痰厥气壅。《本草通玄》
35、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
食用方法
细辛散
处方:细辛(去苗,一钱)、白术(去芦,一钱)、独活(去芦,一钱)、附子(炮,去皮脐,一钱)、肉桂(一钱)、防风(去芦,一钱)、厚朴(姜制,二钱)、麻黄(去节,二钱)、枳实(麸炒,半钱)、甘草(半钱)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主治:脾脏中风,肉热肌肤,**如虫行;或腠理开,汗大泻,脾肉色不泽,唇鼻**。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细辛散
组成:细辛(去苗叶)1两、荆芥(去梗)1两、莽草1两、升麻1两、胡桐泪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用5钱匕,水2盏,加槐枝10数茎,盐2钱匕,同煎令浓,热漱冷吐。
主治:牙齿浮动,宣露疼痛。
细辛散
组成:细辛1两、芎1两、赤茯苓1两半、桑根白皮2两(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伤寒,发歇寒热,唇口干焦,毒气攻四肢浮肿。
细辛散
组成:细辛1两、肉桂(去皴皮)1两、独活1两、秦艽(去苗)1两、麻黄(去根节)1两、菖蒲1两、红兰花1两、薏苡仁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当归(锉,微炒)1两、萆薢(锉)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半两。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服4钱,以水、酒各半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产后中风,手脚不遂,筋脉拘急,不能言。
细辛散
组成:细辛1两、麻黄1两(去根节)、葛根3分(锉)、荆芥1两、白术1两、赤芍药1两、紫菀3分(洗去苗土)、桔梗1两(去芦头)、桂心1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五味子3分。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伤寒3日,咳嗽,胸膈不利,四肢烦疼,壮热头痛。
细辛散
组成:细辛(去苗,锉)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
制法:上为散。
用法:以葱汁和1钱匕,绵裹塞耳中。
主治:聤耳,耳中痛,脓血出。
细辛汤
组成:细辛(去苗叶)3分、防风(去叉)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柏子仁(研)3分、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3分、山茱萸3分、甘草(炙,锉)3分、蔓荆实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3枚(擘破),同煎数沸,去滓,取7分,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肝虚气痹,两胁胀满,筋脉拘急,不得喘息,四肢少力,眼目不明。
细辛茶
材料:细辛0.3g、绿茶3g。
用法:用1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祛风,散寒,行水,开窍;解热镇痛,抑菌。
主治:风寒湿头痛;风湿痹痛。
细辛粥
组成:综辛3克,大米100克。
制法:将细辛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每日1-2剂,连续2--3天。
功效: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适应症: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身痛,牙痛,痰饮咳嗽,痰白清稀,鼻塞等。
提示:
1、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肺热咳嗽等不宜选用;
2、历代中医认为,"辛不过钱",故临床使用时用量不宜过大。
细辛大黄丸
组成:细辛、大黄、枳实、紫朴、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水泛为丸。每服1钱,重者2钱,再重3钱,淡姜汤送下,稍冷服之。
主治:痧,大便干结,气血不通,烦闷壅盛,昏沉者。
细辛五味子汤
组成:北细辛(去苗)1两、半夏(洗7次)1两、甘草(炙)1两半、乌梅(去核)1两半、五味子3两、xx壳(去蒂盖)3两、桑白皮(炒)2两。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每服3钱,水2盏半,加生姜10片,煎至1盏,用纱帛滤去滓,温服。留2服滓并作1服,再煎。
主治:肺经不足,胃气怯弱,或冒风邪,或停寒有饮,咳嗽倚息,不得安卧,胸满迫塞,短气减食,干呕作热,嗽唾结痰,或吐涎沫,头目昏眩,身体疼重,语声不出,鼻塞清涕,头面脚膝时带虚浮,痰咳不止,痛引胸胁者。
菟丝细辛粥
材料:菟丝子15克、细辛5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菟丝子洗净后捣碎和细辛水煎去渣取汁,入米煮粥,粥熟时加白糖即可。
功效:治疗过敏性鼻炎肾虚型:鼻流清涕,喷嚏频频,鼻痒不适,经常反复发作,早晚为甚;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遗精,夜尿多,舌质淡,苔白,脉濡弱。
杜仲细辛酒
材料:杜仲半斤、丹参半斤、芎劳五两、桂心四两、细辛二两
功效:治疗突然腰痛。
用法:随多少饮服。
制法:上药切细,用酒一斗,浸五宿。
禁忌:忌生葱、生菜。
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
禁忌: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方论: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独活细辛汤
组成:独活、细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风、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外感头痛,邪在少阴,头痛痛连颊部。
加减:有风,加荆芥,倍防风;有寒,加麻黄、桂枝;有暑,加黄芩、石膏;有湿,加苍术、白芷;有燥,加石膏、竹叶;火旺,加知母、黄柏。
细辛附子狗肉汤
材料:狗肉150克、细辛6克、熟附子9克、熟地18克、八角、茴香6克
做法:
1、狗肉洗净、切块;细辛、熟附子、熟地、八角、茴香分别用清水洗净。
2、起油锅,下狗肉爆香,与其它用料一齐放入砂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3小时,调味供用。
功效:补肾助阳、化浊开窍
主治:老年耳聋属于肾阳不足、痰浊蒙窍者。症见听力减退,对语言的理解力亦日见下降,伴有神志呆滞,腰酸膝冷,夜尿清长,形体虚胖,舌胖淡,苔白浊,脉迟弱。
牛膝细辛酒
组成:牛膝一两、秦艽一两、天门冬(去心)一两、薏苡仁二两、独活一两、细辛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五加皮一两、桂心一两、丹参一两、杜仲(去粗皮)一两、酸枣仁一两、仙灵脾一两、晚蚕沙(微炒)二两。
制法:上药细锉,用生绢袋盛,好酒一斗五升,浸七日。
用法:每日不计时候温饮一小盏,常令有酒气为佳。
主治:妇人中风偏枯,一边手足不收、顽麻不仁、筋脉拘急、不能运动。
吴萸细辛理中汤
组成:党参、白术、生姜各9克,细辛1.5克,吴茱萸、炮姜各6克。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2次,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早、晚温服。
功效:益补肾气。适用于肾虚作泻,消化不良性腹泻者。
当归细辛汤
组成:当归12g、桂枝(去皮)9g、芍药12g、细辛3g、炙甘草6g、木通6g、大枣9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症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者;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者。
细辛天麻鹿肉汤
材料:鹿肉120克、细辛3克、天麻24克、熟地30克、砂仁6克、生姜少许。
做法:
1、将鹿肉洗净,切块;砂仁洗净,打碎;天麻、熟地、生姜洗净。
2、把全部用料(除砂仁外)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小时,加人砂仁,再煮半小时,调味即可。随量饮用。
功效:细辛性味辛温,人肾经,长于止痛,兼能开窍,对于少阴(肾寒或肾虚)头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天麻性味甘平,熄风止痉,助细辛之止痛;熟地性味甘而微温,补肾滋阴,益精填髓,与细辛共用,有标本兼顾之效;鹿肉性昧甘温,善于补肾益精,肾精足,脑海得养则头痛可愈;生姜助天麻之祛风,并可调味。
用药禁忌
1、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细辛。
2、风热阴虚禁用细辛。《得配本草》
3、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细辛。《本草经疏》
4、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本草别说》
5、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注解伤寒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