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洗手液资讯

土将军膏方-土将军抑菌液的功效

土将军膏方-土将军抑菌液的功效

今天给各位分享生川军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制川军的功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中药川军是治什么病的2、“生川军后下”3、中药用法中的"生川军后下"是什么意思?4、川军的中药属性5、中药:“大黄”的现代应用6、大黄有什么功效?中药川军是治什么病的中药里的川军即大黄。

又名将军、生军等,性寒、味苦。

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

常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疽,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等证。

“生川军后下”生川军就是生大黄,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作用。

后下就是一副中药熬30分钟,大黄在15分钟时候在下

中药用法中的"生川军后下"是什么意思?生川军即中药大黄,生药材一泻下为主要功效,生川军后下是指大黄在熬药过程中应该最后下,这样可以减少煎煮过程中对大黄泻下成分的破坏。

川军的中药属性大黄:dàihuáng(注意:《中药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医药典籍均注音为dàhuáng,很多医药工作者和老百姓也读为dàhuáng,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注音为dàihuáng。

在普通话中必须以权威的字词典的注音为准。

(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中,已经将读音改为dàhuáng。

药名:大黄

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川军

拉丁植物名

1.RheumpalmatumL.

2.RheumpalmatumL.var.tanguticumMaxim.ExRngel.[R.TanguticumMaxim.ExBalf.]

3.RheumofficinaleBaill.RadixetRhizomaRhei

拉丁文名

1.RhizomaetRadixRheiPalmat2.RhizomaetRadixRheiTangutici

3.RhizomaetRadixRheiOfficinalis

性味:苦,寒。

归经:胃经;大肠经;肝经;脾经

科属分类:蓼科

功效:

1.泻下攻积: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胀腹痛等,如(伤寒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千金方温脾汤)、(伤寒六书黄龙汤)。

2.泻火解毒:用于火热炽盛,迫血妄行的吐衄等,如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牡丹皮汤)。

3.活血祛瘀:用于多种瘀滞证等,如复元活血汤。

4.清泄湿热:能导湿热从大便而出。

主要用于黄疸、淋证等,如茵陈蒿汤、八正散。

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

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东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采收和储藏大黄移栽后,一般于第3、4年7月种子成熟后采挖,先把地上部分割去,挖开四周泥土,把根从根茎上割下,分别加工。

北大黄挖起后不用水洗,将外皮刮去,大的开成对半,小团型的修成蛋形。

可自然阴干或用火熏干。

南大黄先洗净根茎泥沙,晒干,刮去粗皮,横切成7~0cm厚的大块,然后抗干或晒干,由于根茎中心干后收缩陷成马蹄形,故称“马蹄大黄”。

粗根刮皮后,切成10~13cm长的小段,晒或炕子即成。

炮制

生大黄(又名:生军):原药拣净杂质,大小分档,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

酒大黄:取大用黄酒均匀喷淋,微焖,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100斤用黄酒14斤)。

熟大黄(又名:熟军,制军):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大黄块100斤用黄酒30~50斤)。

亦有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

大黄炭:取大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喷清水,取山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大黄,锉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

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劈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用之。

但不同的方法炮制的大黄有不同的功用:

生大黄:以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效好,临床多用于毒热便秘、火毒伤络(吐血、衄血)、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及热毒痈疽等,也可外用(磨汁研粉)调敷疮疡肿毒;熟大黄泻下力逊,清热化湿力强,多用于湿热内阻之黄疸、淋证及湿热引起的痞满之证;

酒大黄:长于活血行瘀,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腹痛、肠痈等;

大黄炭:偏于收敛止血,止泻之作用;醋大黄可泻血分实热,多与活血调经药配伍用以治疗实热壅于血分而致经闭、痛经及产后腹痛等症。

煎煮法及用量

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徐氏之论述充分说明煎药法的重要性。

大黄的煎煮法,姜良铎多宗医圣张仲景之法,如大陷胸汤中大黄先煎,以治疗血热互结的大结胸证;大承气汤中的大黄后下,用作攻下实热,荡胃肠燥结;大黄附子汤中的大黄与他药同煎,用于治疗寒实内结,阳气不足的邪实正虚证。

大黄在汤剂中易于吸收,发挥药效较迅速;而丸药吸收缓慢,但药效持久。

大黄大剂量以攻为主,小剂量以“补”为主;由实致虚者用量宜大,由虚致实者用量宜小。

如大黄小剂量(0.6~1.5克)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中等剂量(1~2克大黄粉冲服或6~12克煎服)有缓泻,逐瘀之功效;大剂量(15~30克)通下攻逐之力更强。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也。

”综述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性状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鉴别

本品横切面:根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

韧皮部明显;薄壁组织发达。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黏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粉末黄棕色。

草酸钙簇晶直径20~160μm,有的至190μm。

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非木化。

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3~45μm,脐点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渍1小时,滤过,取滤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盐酸1ml,置水浴上加热30分钟,立即冷却,用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并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大黄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五个橙**荧光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日光下检视,斑点变为红色。

检查

土大黄苷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温浸1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10μl,点于滤纸上,以45%乙醇展开,取出,晾干,放置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不得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

干燥失重取本品,在105℃干燥6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15.0%(附录ⅨG)。

总灰分不得过10.0%(附录Ⅸ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0.8%(附录ⅨK)。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1%磷酸溶液(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

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大黄素、大黄酚对照品各5mg,分别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大黄素溶液1ml、大黄酚溶液2ml,分别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大黄素每1ml中含4μg、大黄酚每1ml中含8μ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1g[同时另取本品粉末测定水分(附录ⅨH第二法)],精密称定,置50ml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5ml,置50ml圆底烧瓶中,挥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声处理5分钟,再加氯仿10ml,加热回流1小时,冷却,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层,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约8ml,合并氯仿液,以无水硫酸钠脱水,氯仿液移至100ml锥形瓶中,挥去氯仿,残渣精密加甲醇10ml,称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热溶解残渣,放冷后,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酚(C15H10O4)的总量不得少于0.05%。

炮制

大黄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酒大黄取净大,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

熟大黄取净大黄块,照酒炖或酒蒸法(附录ⅡD)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大黄炭取净大,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色。

用药鉴别

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酒炙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好,易于瘀血证。

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商品有两类:一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

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

气特殊,味苦而微涩。

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

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

二铨水大黄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

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

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

②南大黄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

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

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

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

气味较弱。

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

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

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

气不香,味苦而涩。

质次。

服后有腹痛感。

中药:“大黄”的现代应用中药大黄,又名将军、川军、生军、锦纹。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牌、胃、大肠、肝、心包经。

作用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1、抗菌及抗病毒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鼠疫杆菌、白喉杆菌、人结核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金葡菌的作用较强。

大黄煎剂及水、醇、醚的浸出液在试管内对一些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大黄煎剂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雌激素样作用所含食用大黄素具有雄激素样作用,临床试用也有卵泡激样的功效。

3、利胆

①胆囊炎和胆道感染。

②胆道蛔虫

4、急性胰腺炎。

大黄,水煎,1~2小时口服1次,直到腹痛减轻,尿淀粉酶、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后减量。

呕吐或腹痛严重者用大黄水煎剂灌肠。

5、急、慢性肾功能囊竭及尿毒症大黄有明显的降低血中尿素氮的作用.用大黄或以大黄为主的复方,对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均有良好效果。

如不能口服,则可灌肠。

6、感染性疾病。

大黄,芒硝,玄参,甘草,水煎服.每次100毫升,4小时后体温不降者,再服1剂,最初24小时内可服3剂.

7、消化系统疾病。

大黄或以大黄为主组成的复方,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胃炎、肠梗阻、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等。

8、妇科疾病。

大黄及其制剂或与他药配伍,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功能失调、淤阻型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等疾病。

9、导泻及止泻

①导泻:口服大黄后,6~8小时后发生泻下作用,

②止泻:当服用小剂量时,常出现便秘,这是由于收敛成分的作用掩盖了导泻成分的作用所致,

10、解痉

11、降血压及降血脂

12、皮肤疾病对于烧伤、带状疱疹、湿疹、皮炎、创伤性感染、化脓性感染、银屑病、暑疖、酒渣鼻、痱疮等均可用大黄,黄连,冰片,五倍子,芒硝,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匀涂敷患处。

亦可视病情加减药味,但大黄是必用之品。

13、精神分裂症。

生大黄,生石膏,生铁落,青礞石,芒硝,夜交藤,黄芩,黄柏。

每剂煎3次,取汁,每2小时服药1次,分6次温服。

先服2周,见泻不可加止泻药,可多饮水,4周为1个疗程,

14、急重症肝炎。

生川军(后下),丹参,玄明粉(冲),枳实、川厚朴,茵陈、金钱草,水煎服,每周服1~2剂。

肝炎:大黄(酒浸几小时),青皮,二药烘干共磨粉,每日3次,每次3克,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

15、止血可用于治疗胆道出血、肺病咯血、外伤出血、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16、尚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使用注意

1.妇女孕期、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

2.生大黄泻下作用强,欲攻下宜生用,人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服,煮沸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

3.大剂量时,可引起大肠痉挛性收缩、肠绞痛,加服巅茄可减轻肠绞痛,而不影响泻下。

温馨提示:本人发表的文章中所涉及到各类中药方、验方、诊疗方法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治疗处方,请一般读者勿盲目试药,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大黄有什么功效?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MaximexBalf)、药用大黄(R.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又称生军、将军、川军。

性味苦、寒。

有泻实热、下积滞、化瘀、解毒功效。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黄疸、急性阑尾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症。

主产青海、甘肃、四川、陕西等省。

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与上种相似。

茎无毛或有毛。

根生叶略呈圆形或宽心形,直径40~70厘米,3~7掌状深裂,裂片狭长,常再作羽状浅裂,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柄亦较短。

圆锥花序大形,幼时多呈浓紫色,亦有绿白色者,分枝紧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较长花梗;花被6,2轮;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的地方。

分布青海、甘肃、四川。

西藏等地。

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茎直立,疏被短柔毛,节处较密。

根生叶有长柄,叶片圆形至卵圆形,直径40~70厘米,掌状浅裂,或仅有缺刻及粗锯齿,先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条,基出,上面无毛,或近州'脉处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柄亦短;叶鞘简状,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开展,花小,径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绿色或黄白色,2轮,内轮者长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圆,边缘不甚整齐,外轮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瘦果三角形,有翅,长约8~10毫米,宽约6~9毫米,顶端下凹,红色。

花果期6~7月。

多生长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茎或嫩苗统称为大黄茎,亦供药用。

形态特征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肥大,木质化,不分叉,呈萝卜形,有的具数个分叉,呈牛头形。

茎直立,不分枝,高90-120厘米,中空,有纵沟和短柔毛。

根生叶大,近圆形,掌状深裂。

花序圆锥形,分枝紧密,小枝向上挺直,数枚簇生于各节。

花小,数朵簇生,绿白色或浓紫色。

瘦果红色,三角形,长圆,具3个棱翅,顶部圆形或微凹,基部心形。

生长习性

性喜冷凉气候,耐寒,忌高温。

野生于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区;家栽在1400米以上的地区。

气候条件:冬季最低气温要在-10℃以上,夏季气温不超过30℃,无霜期50-180天,年降雨量为55-1000毫米。

对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上或砂壤上最好。

在黏重酸性的土壤栽种,造成根茎生长不良,影响产量。

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块,不宜种植。

大黄忌连作,需经4-5年后再种,宜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或以党参、黄连为前作。

大黄种子容易萌发,在15-25℃的温度条件下,发芽率可达85%以上,种子寿命为l-2年。

大黄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大黄是一种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层30-45厘米,选地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山坡地为好,前茬作物玉米、马铃薯等收获后,结合深耕施足基肥,每亩施厩肥4000-5000千克,在贫瘠的土壤上,还可增加施肥量。

2.繁殖方法

主要用种子繁殖,也可用芽繁殖。

种子繁殖又分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法。

(1)直播在初秋或早春进行。

直播按行株距70厘米X60厘米穴播,穴深3厘米左右,每穴播种5-6粒,覆土2厘米左右。

每亩用种量2-2.5千克。

(2)育苗移栽为了节约种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或在春季干旱,不宜直播栽培的地区,常采用播种育苗,移栽大田。

方法是在整好地作宽1.2米、长21米的高畦,四边开好排水沟。

横向在畦上开沟条播,行距12厘米,深5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2-3厘米,再覆一层草。

发芽出土后揭去覆草。

注意拔草,5-6月施一些稀人粪尿追肥。

过冬时10月下旬在大黄苗行上培土3-5厘米,以防幼苗受损,第二年移栽。

育苗第二年的4月中旬(谷雨)或8月下旬(处暑)移栽。

将苗挖出后把幼苗侧根剪去,在整好的土地上,及时栽植,株行距各60厘米,挖穴15-30厘米深,每穴1株,覆土,埋住芦头,压实土壤,使根与土紧密结合。

移栽时可采取“曲根定植”,即定植时将种苗根尖端向上弯曲呈L形,可大大降低植株的抽薹率。

(3)子芽繁殖在收获大黄时,将母株根茎上萌生健壮而较大的子芽摘下种植。

过小的子芽可栽于苗床里,第二年秋天再行定植。

为防止伤口处腐烂,栽种时可在伤口涂上草木灰。

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大黄第一年幼苗小,杂草易生,结合松土要勤除草,在行间种植大豆、玉米,抑制杂草生长。

第二至三年,在5月上旬、7月中旬除草松土,并在根部多培土。

(2)施肥大黄为喜肥植物,除施基肥外,每年还需进行追肥2-3次。

第一年6月亩追饼肥50千克,过磷酸钙10-20千克。

第二年追肥2次,分别于5月、6月在行间开沟施入人粪尿,或过磷酸钙20-30千克,氯化钾10-20千克,施后覆土,浇水。

(3)打薹大黄栽种后,第二年开始抽薹开花,除留种地外,其余植株的花薹摘掉,打薹应在晴天进行。

4.病虫害防

治病害主要为根腐病,多在8—9月雨季发生,或在高温多湿时发生,常在大黄收获的当年,或前一年发生。

根部顶端开始变黑腐烂,叶片同时变黄,以至枯。

防治方法是注意排除积水,及时松土。

打薹后,用土理好打薹的伤口,或用生石灰水消毒。

发病后及早拔除病株,秋季收集枯枝叶烧毁,减少病菌来源。

虫害有蚜虫,6-7月为害严重,可用乐果乳剂2000倍喷洒。

鼠害可诱杀或人工扑杀。

5.采收与加工

大黄栽种2-3年后,在9-10月地上部枯萎时收获。

收时,先剪去地上部分,将根茎与根全部挖出,仔细将土抖掉,过大的根茎可切成几块,中、小形的切成片,风干、晒干或烘干。

干后装于木箱或撞药设备内冲撞,撞去粗皮,露出**即可。

每亩可收干货400千克左右。

生川军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制川军的功效、生川军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中草药名方:十将军丸的功效与作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川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川大黄的副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中药大黄的功效2、大黄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样鉴别?3、大黄有什么功效?4、大黄有什么作用和功效中药大黄的功效中药大黄的功效

大黄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又名将军、川军、锦纹,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

大黄性寒、味苦,可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

传统上人们多用大黄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淤血闭经、跌打损伤、水火烫伤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

《神农本草经》上说:

大黄“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虽然大黄以攻下泻实闻名而被称为“将军”,但其实际用途非常广泛。

在可查到的清官医案中,大黄的用量在所有药物的用量中排名第十位。

宣统皇帝溥仪6岁那年,因胃口壅滞导致恶心腹痛、手心发热。

御医便采用熟大黄等药为他治疗,很快使其痊愈。

年逾古稀的慈禧太后曾因肝胃积热而导致眼目不爽,也是在服用了酒制大黄等药后康复的。

此外,清代不少皇帝还常用大黄泡茶来防病治病。

这是因为大黄在具有泻下作用的同时,又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它虽然可使人的大便次数增加,却不会导致脱水,也不会因苦寒而影响胃肠的功能。

而且,若将大黄久煎还可降低其泻下的作用。

从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看,大黄具有收敛、止血、解痉、利胆、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降血压等作用。

根据大黄的这些作用,人们在临床上主要用其治疗以下疾病:

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大黄20克,花椒10克,麻油100克。

先将花椒置于麻油中加温,继投大黄,随即离火,晾凉后去渣,分两次服下。

患者服药后约3小时开始排气,进而腹痛会减轻,连续服用可使蛔虫随大便排出。

可治疗麻痹性肠梗阻:

取大黄、芒硝各10克,厚朴、枳壳各6克,冰片3克。

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后填敷脐部,再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并可将热水袋敷在其上。

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

将生大黄放入50-100毫升的开水中浸泡,用晾至约37摄氏度的浸液给患儿灌肠(保留10~20分钟),每日灌2-3次。

每次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决定大黄的用量:1岁以内的`患儿用5-10克;1”3岁的患儿用10~15克;3-6岁的患儿用15-20克;6-12岁的患儿用20-30克。

可治疗肠痈:

取大黄、芒硝各30克,大蒜20克,鲜败酱草50克,鲜紫花地丁40克。

将上药共捣烂如泥,外敷于麦氏点(阑尾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肠胀气:

将大黄50克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外敷于双侧涌泉穴上,每次敷2小时,必要时可每日敷2-3次。

患者一般敷药一小时后即可出现肠蠕动和排气现象。

可治疗痈肿疔疮:

取大黄末15克(局部有脓液者可加皂角刺末10克),用鸡蛋清调匀后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烫伤:

取生大黄末30克,将鸡蛋黄炼油后与大黄末混匀,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脉管炎:

取大黄、芒硝各60克,乳香、没药各30克,露蜂房、透骨草各20克,紫花地丁30克。

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猪油将其调匀后外敷于患处,早晚各敷一次。

可治疗烧伤:

将大黄浸于95%的酒精中(按1:4的比例),半个月后滤取浸液,并装入无菌的喷雾器内,每日朝烧伤创面喷射4~5次。

目前,日本学者已从大黄中分离出120多种成分。

澳大利亚人已经开始用大黄加三七片治疗肥胖症;比利时人则在咖啡中添加大黄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德国、瑞士等还把大黄作为糖果、饼干的辅料。

国际性的大黄专题研讨会已举行过两次。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大黄研究和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黄这味著名的“将军”必将更显神通。

大黄功效主治是什么?怎样鉴别?大黄

又名:将军、川军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淤等多种功效,是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并以其攻下泻实之力而闻名,自古皆称其为“将军”。

《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主下淤血,治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大黄还具有利胆、抗菌降脂、降低尿素氮等作用。

大黄小档案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

大黄属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均可作为中药材使用。

一般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风干、烘干或晒干。

现代研究发现,大黄中主要含有番泻苷、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鞣质、钾、钙、镁等成分。

功效主治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淤。

主治1.用于大便煤结,热结便秘等属实证者。

2.用于火热上炎引起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

3.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咯血等症。

4.用于淤血凝滞引起的产后腹痛,月经不通,跌打损伤等症。

5.外敷用于热毒疮疖及烧烫伤。

类似药物比较

正品大黄,根呈圆柱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块状,外皮棕褐色,除去外皮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木部发达,具放射纹理,根茎横切面髓部较宽,可见星点,排列呈环状或散状,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砾感。

伪品大黄,根呈圆柱形或纵剖成不规则条块状,外皮棕褐色,多已刮除,表面黄棕色,横断面橙红色至黄棕色,根木部宽广,射线细密,红棕色,根茎横切面无星点,气不清香而浊,味先涩后苦。

注意事项

1.大黄入煎剂应后下,或用沸水泡服,否则会减弱药效。

2.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出现**。

3.女性胎前产后、怀孕期、月经期、哺乳期忌用。

4.脾胃虚弱、气血虚弱、无积滞或无淤血者忌用。

5.阴疽或痈肿溃后脓清、正气不足者慎用。

大黄有什么功效?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MaximexBalf)、药用大黄(R.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又称生军、将军、川军。

性味苦、寒。

有泻实热、下积滞、化瘀、解毒功效。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黄疸、急性阑尾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症。

主产青海、甘肃、四川、陕西等省。

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与上种相似。

茎无毛或有毛。

根生叶略呈圆形或宽心形,直径40~70厘米,3~7掌状深裂,裂片狭长,常再作羽状浅裂,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柄亦较短。

圆锥花序大形,幼时多呈浓紫色,亦有绿白色者,分枝紧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较长花梗;花被6,2轮;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的地方。

分布青海、甘肃、四川。

西藏等地。

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茎直立,疏被短柔毛,节处较密。

根生叶有长柄,叶片圆形至卵圆形,直径40~70厘米,掌状浅裂,或仅有缺刻及粗锯齿,先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条,基出,上面无毛,或近州'脉处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柄亦短;叶鞘简状,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开展,花小,径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绿色或黄白色,2轮,内轮者长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圆,边缘不甚整齐,外轮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瘦果三角形,有翅,长约8~10毫米,宽约6~9毫米,顶端下凹,红色。

花果期6~7月。

多生长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茎或嫩苗统称为大黄茎,亦供药用。

形态特征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肥大,木质化,不分叉,呈萝卜形,有的具数个分叉,呈牛头形。

茎直立,不分枝,高90-120厘米,中空,有纵沟和短柔毛。

根生叶大,近圆形,掌状深裂。

花序圆锥形,分枝紧密,小枝向上挺直,数枚簇生于各节。

花小,数朵簇生,绿白色或浓紫色。

瘦果红色,三角形,长圆,具3个棱翅,顶部圆形或微凹,基部心形。

生长习性

性喜冷凉气候,耐寒,忌高温。

野生于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区;家栽在1400米以上的地区。

气候条件:冬季最低气温要在-10℃以上,夏季气温不超过30℃,无霜期50-180天,年降雨量为55-1000毫米。

对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上或砂壤上最好。

在黏重酸性的土壤栽种,造成根茎生长不良,影响产量。

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块,不宜种植。

大黄忌连作,需经4-5年后再种,宜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或以党参、黄连为前作。

大黄种子容易萌发,在15-25℃的温度条件下,发芽率可达85%以上,种子寿命为l-2年。

大黄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大黄是一种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层30-45厘米,选地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山坡地为好,前茬作物玉米、马铃薯等收获后,结合深耕施足基肥,每亩施厩肥4000-5000千克,在贫瘠的土壤上,还可增加施肥量。

2.繁殖方法

主要用种子繁殖,也可用芽繁殖。

种子繁殖又分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法。

(1)直播在初秋或早春进行。

直播按行株距70厘米X60厘米穴播,穴深3厘米左右,每穴播种5-6粒,覆土2厘米左右。

每亩用种量2-2.5千克。

(2)育苗移栽为了节约种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或在春季干旱,不宜直播栽培的地区,常采用播种育苗,移栽大田。

方法是在整好地作宽1.2米、长21米的高畦,四边开好排水沟。

横向在畦上开沟条播,行距12厘米,深5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2-3厘米,再覆一层草。

发芽出土后揭去覆草。

注意拔草,5-6月施一些稀人粪尿追肥。

过冬时10月下旬在大黄苗行上培土3-5厘米,以防幼苗受损,第二年移栽。

育苗第二年的4月中旬(谷雨)或8月下旬(处暑)移栽。

将苗挖出后把幼苗侧根剪去,在整好的土地上,及时栽植,株行距各60厘米,挖穴15-30厘米深,每穴1株,覆土,埋住芦头,压实土壤,使根与土紧密结合。

移栽时可采取“曲根定植”,即定植时将种苗根尖端向上弯曲呈L形,可大大降低植株的抽薹率。

(3)子芽繁殖在收获大黄时,将母株根茎上萌生健壮而较大的子芽摘下种植。

过小的子芽可栽于苗床里,第二年秋天再行定植。

为防止伤口处腐烂,栽种时可在伤口涂上草木灰。

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大黄第一年幼苗小,杂草易生,结合松土要勤除草,在行间种植大豆、玉米,抑制杂草生长。

第二至三年,在5月上旬、7月中旬除草松土,并在根部多培土。

(2)施肥大黄为喜肥植物,除施基肥外,每年还需进行追肥2-3次。

第一年6月亩追饼肥50千克,过磷酸钙10-20千克。

第二年追肥2次,分别于5月、6月在行间开沟施入人粪尿,或过磷酸钙20-30千克,氯化钾10-20千克,施后覆土,浇水。

(3)打薹大黄栽种后,第二年开始抽薹开花,除留种地外,其余植株的花薹摘掉,打薹应在晴天进行。

4.病虫害防

治病害主要为根腐病,多在8—9月雨季发生,或在高温多湿时发生,常在大黄收获的当年,或前一年发生。

根部顶端开始变黑腐烂,叶片同时变黄,以至枯。

防治方法是注意排除积水,及时松土。

打薹后,用土理好打薹的伤口,或用生石灰水消毒。

发病后及早拔除病株,秋季收集枯枝叶烧毁,减少病菌来源。

虫害有蚜虫,6-7月为害严重,可用乐果乳剂2000倍喷洒。

鼠害可诱杀或人工扑杀。

5.采收与加工

大黄栽种2-3年后,在9-10月地上部枯萎时收获。

收时,先剪去地上部分,将根茎与根全部挖出,仔细将土抖掉,过大的根茎可切成几块,中、小形的切成片,风干、晒干或烘干。

干后装于木箱或撞药设备内冲撞,撞去粗皮,露出**即可。

每亩可收干货400千克左右。

大黄有什么作用和功效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峻、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血虚气弱、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均忌用。

大黄的基本介绍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

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

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

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加水稍浸泡、润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晒干或晾干。

取大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服用方法

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

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关于川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和川大黄的副作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论文 水产

十将军丸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六。

组成三棱30克(去毛、土,炮)莪术(生)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30克草果(去壳)60克川常山60克砂仁槟榔乌梅半夏(汤泡七次)各30克

用法上药先将常山、草果二味锉碎,用酒、醋各250毫升浸一夜,后人余药同浸至晚,煮干,取出晒干或焙干,为末,酒、醋各半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丸,白汤送下。日服三次。

主治疟疾日久不众,邪气伏藏胁腹,绪为疟母。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鱼腥、咸、酸、油腻及诸毒物。

提醒您:十将军丸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炒九香虫是一种稀有的中药材,它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上的应用前景概述

萧峰

西南大学11111111111 1111111

摘要: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具有价廉、绿色、环保、无残留等优点,符合无公害养殖要求。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渔用中草药的水产养殖上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草药、无公害养殖、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淡水资源和海洋水域环境的恶化,渔业资源量和质量持续下降,此外,水产养殖业也存在水体污染与滥用各种渔药与添加剂等情况,因而环境保护与鱼产品安全成为捆饶人类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国际法院法官所说:“通观历史,人类由于经济的或其他的原因一直不断地干扰自然,由于我们的科学知识和日益认识到一欠考虑和未减缓的速度从事这种干扰对人类的危险,可持续发展概念充分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需要”。

中国是渔业大国,水产品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3,水产养殖量居世界首位,占全世界的2/3,2002年全国水产品总量达4570万吨,养殖量达2600多万吨,且养殖方式趋向于集约化、现代化,但是伴随经济腾飞的同时,各种弊病也接踵而至,如2006年的多宝鱼事件,鳜鱼体内的孔雀石绿残留超标等等问题的出现,让人们更重视食品的安全,自身的健康,不仅如此,抗生素等药物导致的一系列副作用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如1998年和1999年的中国出口日本的部分鳗鱼因药物残留超标而被退货,2002年中国出口给欧盟的小龙虾因检出氯霉素而被退货。水产品被拒事例既给国家带来了经济损失,同时也损害了中国水产品的国际形象。

1、 中草药的发展

随着绿色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使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发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病原体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中草药成为当前水产药物研究的重点,在养殖和饲料中使用中草药具有许多化学物质不能媲美的优点,既能改善水体环境,提高药效,控制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中草药制剂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有望成为将来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的一个新方向。

2、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2.1 总草药的有效成分

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总称,重要是中医常用的药物,草药是指民间所应用的药物,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环保的绿色药物,其来源广,成本低,同时其疗效慢,作用时间长。

中草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一种中草药中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一般来说,除含有免疫物质外,还含有一些未知促生长活性物质及一定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脂肪、植物色素等。这些成分可增强食欲,促进机体代谢和消化酶的分泌,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从而加速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其体质,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急能力,降低饲料系数,改善水产品品质。

根据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黄颡鱼试验表明,黄颡鱼在在食用了中草药添加剂后,不仅增重效果明显,而且经济效益高,尤其是当党参,甘草等回味中草药的组成,不仅增重比例高出44.62%饲料系数降低了.0.37%,蛋白质效率也提高了0.4%。

增重率=(试验终末重—初始重)/初始重*100%

饲料系数=饲料摄食量/净增重

蛋白质效率=(试验终末重—初始重)/(总投饲量*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100%

而且益气补血,保肝利胆,清热解毒的作用。

2.2 中草药的作用机制

中草药提取于自然并保存了其自然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质,已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低残留、毒副作用小、多功能性、能全面调解机体的生理功能,兼具营养物质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其含有的免疫活性物质是多糖、有机酸、疳类,生物碱及其一些挥发性物质,但每一种有效成分对肌体的免役系统的调节方式都不一样,多糖具有刺激网状内及系统,诱导淋巴细胞,脾脏细胞再生,增加巨噬细胞的功能,提高从细胞杀伤活力,诱导产生干扰素等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反映能力,有机酸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疳类可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Ⅱ及淋巴毒素,增加体细胞的数量,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大多数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含有的生物碱、黄酮、香豆精等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黄连素可与DNA形成复合物,抑制DNA合成,黄酮能影响细菌的呼吸,抑制起RNA的合成。金银花可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抑制细胞壁的合成,黄芪可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直接抑制或破坏病菌的繁殖能力。

作为免疫增强剂,中草药在水产动物机制处于病理状态时还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对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功能状态(促进和抑制)均衡调整,直至起正常为止,即时于亢进的状态,同时对其进行抑制直至降低至最低水平,既可使异常高的DNA合成亢进状态降低至生态状态,又可将DNA的合成抑制状态调至兴奋,直至处于正常状态,这是中草药的多功能性的独特表现之一,每种中草药均含有多种成分,其中有的含有对某一器官组织起兴奋的作用,又有对这一器官起抑制作用的成分,虽然有的中草药含有二种作用相反的成分,但有的成分对某器官组织的不同系统进行调节,起到反向的调节作用。

.防治水产养殖疾病的几种常用的中草药

3.1大黄。

又名锦纹、黄良,别名将军、生军、马蹄黄等,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及根状茎入药。本品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有收敛、泻下、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等作用。用于烂鳃病、出血病及白头白嘴病等。使用方法:全池泼洒,常用量为2.5~3.75ppm,临用前,先将池水需用的大黄量,用0.3%的氨水按1∶20比例,在室温浸泡下经12~24小时,取药液均匀洒入水中,可有效防治鱼粘细菌病。

本品与硫酸铜合用,即大黄1~1.5ppm与0.5ppm浓度的硫酸铜联用,可提高疗效。内服,5~10克/公斤体重鱼,大黄碾成细粉末混入饲料内,每天1次,连用3天,可防治粘细菌病;连用7天,再泼洒硫酸铜(0.7ppm),对草鱼出血病效佳。也可按每公斤鱼重用2.5g大黄、1.5克黄柏、1克黄芩、5克食盐与饵料混匀制成药饵投喂, 每天1次,连服3天。此外,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也可用大黄治疗,有一定效果。

3.2 大蒜。

为百合科、葱属植物,以鳞茎入药,具特异的辛辣味和蒜臭,其有效成分为大蒜类。大蒜素具有广谱抑菌止痢、驱虫及健胃作用,常用于防治鱼类肠类病。使用方法:每100公斤鱼用大蒜0.5~1公斤拦入饲料中投喂,6天为一疗程,若加入等量食盐,可提高其作用,用于防治烂腮病、肠炎病;取大蒜晒干加水煎汁,以 10~30ppm浓度浸洗鱼体1小时,可杀锚头鳋,防治鲤鱼竖鳞病。

3.3.地锦草。

红茎草,为大戟科一年生草本,折断茎杆后有乳白色奶汁状液体流出。地锦草含黄酮类化合物及没食子酸,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谱较宽,并有止血和中和毒素的作用。主治鱼类肠炎、烂腮病。使用方法:每100公斤鱼用干地锦草500克(或鲜地锦草2000~2500克)煮汁,连渣拦入饵料中投喂,一日二次,3天为一疗程。 在投药前,用20ppm石灰乳全池泼洒,疗效更佳。

3.4.水菖蒲。

名水敛草、石菖蒲、石蜈蚣、 白菖蒲,系多年生草本。 本品含芳香挥发油1.5~3.0%,油中主要为油辛醇、细辛酸、甲基丁香酚、倍丰萜烯类等,含有非结晶性苦味。可防治肠炎、赤皮、烂腮、水霉病等。使用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切碎的菖蒲4~5公斤,用蓖麻叶4~5公斤,裹在10公斤左右的松树叶上,扎成 2~3捆,放置于食场及上风口进水处, 浸没在水中,每天翻动一次,促使其腐烂。每亩水深1米的水体用菖蒲1.3~2.5公斤,加食盐0.5~1公斤,全池遍洒,可治愈水霉病。

3.5.苦楝。

名楝树,为楝科落叶乔木,高15~20米。喜野生于田野、林边等处,本品含川楝树、生物碱、岩藻糖、萘酚等,有杀虫、杀菌作用,用于防治寄生虫性鳃病,以及锚头鳋、中华鳋、毛细线虫、车轮虫、隐鞭虫病等。使用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马尾松、苦楝树叶、皮或果各10~12.5公斤,切碎熬汁成12~25公斤,全池遍洒,每日一次,连用2~3天。 取苦楝树枝叶30~40公斤,直接在池中堆沤,5~7天后捞出残渣,能有效防治上述各病。

3. 6.五倍子。

又名倍子、百药煎、百虫仓等,为漆科植物盐肤本的叶上的干燥虫瘿, 由五倍子的蚜虫寄生而成,含大量鞣酸,能凝固蛋白质,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用于防治白头白嘴病、粘细菌病、气单胞菌病、假单胞菌病、白皮病、赤皮病、疖疮病等。使用方法:先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冲溶,全部溶解后,用池水稀释全池泼洒,常用量为2~4ppm。

3.7.乌桕。

名油子树、白乌桕、木梓树等,为落叶乔木。其果、叶有拔毒消肿和杀菌作用,常用于防治细菌性烂腮病、白头白嘴病等。使用方法:每50公斤鱼,用乌桕叶干粉250克混入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连喂3~6天,可防治鱼烂腮病;也可用干叶粉按4ppm计算药量,兑20倍饱和的石灰水液,浸泡6~12小时后,全池泼洒。

3.8.黄芩。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有粘毛黄芩、滇黄芩、川黄芩、丽江黄芩、甘肃黄芩等,含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黄芩新素等5种黄酮成分。此外,尚含β-谷甾醇、苯甲酸、黄芩酶等。黄芩有抗炎、镇静、抗菌毒的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烂腮、疖疮、打印病、出血性败血症、肠炎病、尾柄病等。使用方法:取黄芩粉碎成细粉,按5%的比例加入饵料中自由投喂,5天为一疗程;或将黄芩切细加水浸泡24小时后,煎煮三次,使水溶液浓度为1%,全池泼洒,一日一次,连用3天。

3.9、黄连。又名鸡爪连、川连、味连、土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状茎入药,有抑菌、消炎、解毒功能,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

3.10、黄柏。又名案木、聚皮、元柏,落叶乔木。以树皮入药,有抑菌、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可防治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鱼病。用法是将干的黄柏、黄苓、黄连、板蓝根和大黄(合用和单用均可),每千克鱼五克,打成粉后拌盐五克,投喂或制成药饵,每天一次,连喂7天。

3.11 生姜。姜科, 多年生草本,高40到100cm,含姜醇、姜烯等挥发油,性微温,味辛,具有杀菌、解毒、杀虫和消炎的作用。将姜汁涂抹于鱼体伤口处即可。

3.11 芦苇。 多年高大草本,有清热、利尿、消炎的功效,可防治草鱼肠炎病,按每万尾鱼种用芦苇根5千克,加大蒜0.25千克和食盐0.25千克。打成浆。拌喂或制成药饵,每天2次,连喂4-6天。

4、中草药在养殖上存在的问题

4.1 中草药本身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它对水生动物的免疫增强效果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时期采集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相差很大,而且对其产品难以进行准确的药萧评价和质量控制。目前尚无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很难保证生产出质量稳定的定型产品,

4.2 科技含量低 目前绝大多数中草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味,仍停留在原始的散剂和煎剂上,精制品少,因此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4.3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大多用传统的中医理论,远远不能解释真正的作用机理,因而有研究一般只限于对中草药饲料效果进行评价,探讨其对水产动物的增重,抗病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深入到其对水产品品质的研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5.中草药的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前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日益增加,中草药也符合人们的安全和环保要求,所以中草药运用也越来越多,今后运用中草药应针对适应水生动物特点,研究药物的离子通道、作用机制、运转规律、转化过程及药物结构和药效关系等,尽快搞清鱼药和中草药的水生动物作用中的吸收、分布很转化和排泄规律及药物对环境规律的影响,提出在重要养殖水产品体内的掺留期及残留量,制定水产品上市前的保留期,研究制定使用方法,随着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推广,对防治有效的绿色中草药的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中草药成为中国的传统魂宝将会成为防治鱼病的主要药物,也必然会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登来 水产动物疾病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5)31-44

2. 魏清和 水生动物营养和饲料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5)

3. 王权 谢献胜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上的运用 水产科技情报 2006(4)163-168

4. 胡梦红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的运用 水产科技情报2006(5) 217-221

5. 刘玉林 周永奎 诱食剂在水产饲料中的运用 淡水洋鱼2006(7)62-63

6. 褚小林 渔业生态标签制度及其启示 水利渔业 2006(5)60-62

7. 田海军 郑阳 渔用中草药复方疗效等研究概述 水利渔业 2006(6)78-100

8. 孙克年 用林产重中药防治鱼吓鱼病 养殖与饲料 2006(9)22-24

9. 韩庆 马雨林 不同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黄颡鱼试验 养殖与饲料 2006(12)54-56

10. 曹克驹 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2)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炒九香虫有利于助消化

炒九香虫功效和作用是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在临床中的作用,炒莱菔子可以应用于消化不良、饮食停滞以及肚子胀痛、大便秘结,而且还有腹泻、痢疾等情况。对于肺部,经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或者阻塞性肺气肿所引起的痰多而出现喘憋、咳嗽的症状。

炒九香虫的来源

九香虫,单从名字来看,好像应该是很香的一种中药,其实它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臭屁虫”。那么九香虫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三国年间,兵荒马乱,有一队士兵正好来到贵州赤叶河附近,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每个士兵都有气无力,腹部疼痛,一时军心涣散,正巧碰到一担柴老翁,将军向老翁请教,老翁想将军领兵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于是带领士兵来到赤叶河边,只见他翻开河边的卵石,卵石下便有一窝窝如胡豆似的虫子飞出。老翁告诉士兵们:“这种虫叫臭屁虫,只要逮住它,将其放入盛温水的盆里,等虫在盆里挣扎到飞不动之时,体内的臭屁也就放尽了。然后,把虫烤熟了吃,便可解决腹痛的问题。”士兵们依法而行,没想到一吃他们精神立刻变好了,腹痛也消失了。于是,臭屁虫能治腹痛的功效便传开了。后来,大家觉得臭屁虫对人这么有益,而且炒熟后香美可口,就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即“九香虫”。

炒九香虫有利于壮阳

九香虫味咸性温,具有理气止痛,温肾助阳的功效。本品气香走窜,能温通利膈而行气止痛。可治疗肝气郁滞之胸胁胀痛、肝胃不和之胃脘疼痛以及中焦寒凝气滞之胃寒疼痛。另外本品还有助阳起痿之功,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冷痛。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九香虫对金**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

炒九香虫有巨大的营养价值

过去有句俗话:“有钱人吃鹿茸,没钱人吃屁巴虫。”这就道出了物美价廉的九香虫,竟有相似于壮阳滋补药物鹿茸的功效。从临床来看,九香虫对脾肾阳虚的阳萎、遗尿等症疗效显著,应用广泛。所以李时珍说它:“久服益人”,“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

……

(2) 利胆作用。麻醉犬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可使胆汁分泌增加,降低奥狄括约肌张力。麻醉大鼠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或水醇浸提制 剂,30分钟内胆汁、胰液分泌量均增加,而胰淀粉酶活性则降低,大黄不仅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人服用大黄 煎剂15g,胆囊明显增大 (B超测量) 。与动物实验结果相符。

(3) 保肝作用。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SGPT升高达616.0U/100ml,正常对照组为289U /100ml,经大黄治疗后,可使SGPT降至325.3U/100ml,肝细胞坏程度、变性也比对照组轻。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黄能显著逆转四氯 化碳引起的肝组织脂肪浸润及纤维化,微粒体肿胀,嵴明显下降,粗面内质网破坏核糖体脱落。此外,还可恢复四氯化碳引起的单胺氧 化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减弱。表明大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确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乙肝抗原 (HBsAg)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质后作用减弱或消失,同时也证明大黄中意醌类和大黄素对HBsAg并无抑制作用。

(4) 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采用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观察到,给予生大黄、酒炖大黄和大黄炭等药物均能 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明显缩小出血面积和减少出血灶数量,作用类同西咪替丁,对幽门结扎胃溃疡大鼠灌服生大黄粉悬液, 可使溃疡面积缩小,并能降低胃液量,胃液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但酒炖大黄无此作用。采用乙醇造成的胃粘膜损伤模型实验表明, 大黄煎剂1g/kg、0.5g/kg和0.25g/kg都有明显保护胃粘膜的作用,还有提高胃壁前列腺素E2 (PGE2) 的含量,防止乙醇对胃粘膜的损 伤作用。

(5) 对肠管平滑肌的作用。电生理研究表明:大黄对结肠的电活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特点为群集性放电,峰电频率明显增快,幅度明 显增高,收缩活动增强,阿托品可阻断大黄对结肠的兴奋作用。阻止结肠内水分吸收,加快结肠内溶物的排出而发挥其泻下作用。提示 大黄泻下作用是通过肠管中M受体而发挥效应。

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1) 抗菌。大黄的抗菌谱广,敏感细菌有葡萄球菌 (白色、柠檬色、金**) 、溶血性链球菌 (甲、乙) 、草 分枝杆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包皮垢球菌、炭疽杆菌, 尤以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最强。大黄对肠内厌氧菌脆弱拟杆菌有抑 制作用,该菌可将复合型胆汁酸分解为游离型胆汁酸,增强了对粘膜的刺激性而导致胆囊炎。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 白质合成以及糖代谢的抑制作用。

(2) 抗真菌。大黄煎剂及水、醇、醚提取物在体外对一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对许兰黄癣菌及蒙古变种、同心性毛癣菌、红色表皮癣 菌、堇色毛癣菌、铁锈色小孢子癣菌、大小孢子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趾间毛癣菌等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稀醇浸出液作用较水或醚浸出 液强。

(3) 抗病毒。大黄煎剂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鸡胚半体内筛选法测定最小有效量为每胚5mg。此外对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人毛滴虫、阴道滴虫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抗肿瘤作用。

腹腔注射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较强抑制作用,大黄酸对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对肉瘤S180和艾氏癌 皮下型无明显作用,大黄素对乳腺癌也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氧化和脱氢。大黄酸对癌细胞的酵解也有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

大黄对多种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小鼠灌胃大黄煎剂能显著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郭急性渗出性炎症。同 时对大鼠甲醛性、蛋清性足蹠肿胀、小鼠和大鼠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但酒炖大黄和大黄炭的作用较弱,可能是由於酒炖 使有效成分流失而大黄炭使有效成分破坏之故。大黄抗炎作用可能是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内环氧化酶通道受阻,增加羟基花生四烯酸 的生成,而活跃脂化酶通路,达到抗炎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大黄抗炎作用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因为切除肾上腺并不影响其 抗炎作用,相反抗炎的同时,并不降低肾上腺中抗坏血酸的含量,而且大黄煎剂不能延长切除肾上腺的未成年大鼠的生存时间和对抗切 除一侧肾上腺后致对侧肾上腺代偿性肥大。故大黄无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对微循环的影响。

给小鼠灌胃大黄醇提取物后,耳郭微循环 (动脉和静脉管径) 无明显影响,但可使血流速度变慢,有颗粒状红细 胞聚积体出现,以微静脉内最明显;局部滴注不能改变肾上腺素引起的肠系膜微血管的收缩,对胃壁微动脉和微静脉亦无明显扩张作 用,出现较明显的粒絮流,尤以微静脉为甚。大黄对微循环的影响主要是血流速度变慢,红细胞聚集,局部血液粘滞性升高而局部血管 不扩张,因而局部止血过程加强。

止血作用。

大黄用於止血,已有悠久的历史,尤其近年来发现应用大黄治疗消化道出血疗效确切。各种动物实验均证明大黄可明显缩 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其止血有效成分是大黄酚、大黄素甲醚、α-儿茶精和没食子酸等。它们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脆性,兴奋胃肠道 的局部血管,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显著增加纤维蛋白原活性,降低抗凝血因子Ⅲ的活性,升高α2巨球蛋白含量,竞争性地抑制纤溶酶 和纤溶酶原活化素哎活力。没食子酸尚可降低纤溶活性。此外,还可增杖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能力,使出血和凝血时间明显缩短。

降脂作用。

对於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黄醇或水提取物可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石油醚提取物则无效。

利尿作用。

家兔灌服大黄素、大黄酸30mg/kg,2—4小时后,尿量、排钠和排钾量达最高峰,比对照经明显增多。芦荟大黄素和大 黄酚的作用较弱。大贵素、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对免肾髓质Na+、K+-ATP酶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对尿素氮的影响。

大鼠喂食含0.75%腺哼Ⅲ饲料造成慢性肾功能不全模型,腹腔注射雅黄水提取物的生理盐水溶液可明显降低血尿 素氮和肌酐量,说明大黄对氮质血症有良好效果。其作用机制一方面大黄可使肠道吸收的氨基氮减少,另一方面大黄可抑制体蛋白的分 解,从而使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降低。用二氯化汞皮射造成豚鼠急性中毒性肾炎模型,灌服大黄水浸剂可使尿素氮降低。

大黄的药用价值

积滞便秘。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为急下之剂,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则泻下力缓和,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热结而气血不足者,配人参、当归等药,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热结津伤者,配麦冬、生地、玄参等,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须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温脾汤(《千金方》)。

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本品外用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如用治乳痈,可与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黄散(《妇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疮糜烂,多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圣惠方》)。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患处。

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如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湿热淋证者,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如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

(一) 配伍应用

配芒硝,芒硝咸寒,软坚润燥,而泻下通便。二者相须为用,攻下之力增强。如《本草崇原》“与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热,而调其肠胃,使之下泄也。”

配枳实,一苦寒,一辛寒,二药相伍,泻下行气并举,相得益彰。泻下辅助行气,行气辅助泻下,如《医方集解》载:“去实热用大黄,无枳实不通。”

配厚朴,厚朴辛苦温,辛能行气,苦能泄实满,温能化湿,合用可行气宽中,疏导肠胃,使中焦得舒,胃肠得畅,泻实除满。

配附子,取附子辛热温里扶阳,二药相伍,大黄走泄,附子取其散寒,可温下寒实积滞。

配肉桂,肉桂辛热,益火消阴,散寒止痛,温补肾阳,两药合用,寒热相济,性归和平,扶阳通便。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平肝之药以桂为最要,肝属木,木得桂则枯也,而单用之则失之热,降胃止血之药,以大黄为要,胃气不上逆血既不逆行也。而单用之又失之于寒,二药并用,寒热相济,性归和平,降胃平肝兼故无遗。”

配廑虫,廑虫成寒,破坚逐瘀,疗伤止痛,破血,二药相伍,取“通以去闭,虫以动其瘀”之效。大黄廑虫伍用,出自《金匮要略》大黄廑虫丸。

配生地,生地甘寒,主清主润,凉血生津,二药相伍为用,可治于心胃火炽,气火升腾,挟血上逆之吐衄。可收火降血宁之效,有增水行舟之功。

配甘草,甘草甘平,和补中焦,调和药性,二药合用,可壮其功而杜其弊。《王氏医存》:“大黄与甘草同用能利小便。”

配丹皮,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相使配对,辛以行之,苦以降之,相辅相成,有通降下行,泻火散瘀之效。

配桃仁,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润,本血分之品,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润燥滑肠。二药配伍,刚柔相宜,大黄专入血分,破血积,下瘀热,桃仁得大黄,专长气分,润肠燥,通积滞。用治产后腰痛,太阳、阳明蓄血证,痛闭经经等。

配赤芍,赤芍色赤,能入营分,通利血脉,祛瘀之功颇佳。二者相使,大黄得赤芍直入血分,而破血中之滞,赤芍得大黄则祛瘀力宏,共奏泻热逐瘀,和营止痛之功。如《千金方》神明度命丸,即取二药,主治“久病,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抱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之证。

(二)方剂制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本品、厚朴、枳实、芒硝。主治,阴明热结,痞满燥实之重证。

小承气汤(《伤寒论》) :本品、厚朴、枳实。主治阳明热结轻证。痞满实而不燥者。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主治阳明热结,燥实在下,而无痞满之证。

大黄丸(《圣济总录》) :本品、黄芩、黄连、当归、赤茯苓、黄芪、干地黄、赤芍药、柴胡、栀子。治虚劳骨蒸,心神烦躁,大小便难,四肢疼痛。

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 :本品、甘遂、阿胶。主治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面不渴。

大黄当归散(《张氏医通》) :本品、黄芩、红花、苏木、当归、栀子、木贼。主治眼胞壅肿,瘀血凝滞不散而渐生翳者。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本品、牡丹皮、桃仁、瓜子、芒硝,主治肠痈脓未成,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者。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本品、附子、细辛。主治,寒积里实。腹痛便秘,胁下偏痛,手足厥逆等。

大陷胸汤(《伤寒论》) 大黄、芒硝、甘遂。主治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哺少有潮热,短气燥烦等。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本品、黄连。治邪热壅滞,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及心火亢盛,吐血衄血。

大黄廑虫丸(《金匮要略》) :本品、黄芩、甘草、桃仁、蛇虫、蛴螬,芍药、干地黄、干漆、水蛭、廑虫。主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大黄泄热汤(《外台秘要》) :本品、泽泻、黄芩、栀子仁、芒硝、桂心、大枣、石膏、炙甘草。治心劳热,口舌生疮,心满痛等。

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 :本品、黄柏、硝石、栀子。治黄疸腹泻,不便短赤,表和里实等。

金黄散(《外科精义》) 大黄、姜黄、天花粉、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芷、生天南星。主治外用痈疖肿痛,痰湿流注,下肢丹毒,天疱疮,乳痈等红肿热痛。用清茶调敷;漫肿无头,用醋或葱酒调敷;一日数次,适量。

清宁丸(《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本品、绿豆、车前草、白术、法半夏、黑豆、香附、桑枝、槐枝、厚朴、大麦、陈皮、黄芩。主治脏腑积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头晕耳鸣,大便秘结。日服每次1丸;一日2次。每丸重9克。

大黄附方

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肠中有燥屎,腹满痛,谵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全见者,,以此汤下之: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大承气汤)

治大便秘结:大黄二两,牵牛头末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用酒调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微利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牵牛丸)

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五两(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侯,以冷水调半匙服之。(《圣惠方》雪煎方)

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汤)

治妇人经血不通,赤白带下,崩漏不止,肠风下血,五淋,产后积血,症瘕腹痛,男子五劳七伤,小儿骨蒸潮热等证,其效甚速:锦纹大黄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盐二钱,浸一日,切晒;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晒,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黄,去豆不用;一份用红花四两,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晒;一份用当归四两,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归,切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取下恶物为验。未下再服。(《医林集要》无极丸)

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温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千金方》)

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大黄、芍药各二两。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治大人小儿脾癖,并有疳者:锦纹大黄三两,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为细末;后用硫黄一两,官粉一两,将前项大黄末一两,三味再研为细末。十岁以下小儿,每服可重半钱,食后临卧米饮汤调服。此药忌生硬冷荤鱼鸡鹅一切发物。服药之后,服半月白米软粥。如一服不愈时,半月之后再服。(《昔济方》于金散)

去五脏湿热秽浊。治饮食停滞,胸脘胀痛,头晕口干,二便秘结:大黄十斤,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晒干。另用桑叶、桃叶、槐叶、大麦、黑豆、绿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侧柏叶铺甑蒸过晒干,再蒸再晒。制后再用半夏、厚朴、陈皮、白术、香附、车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过晒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或为散亦可。(《银海指南》清宁丸)

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个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一川大黄一分(生用),黄连一分(去须),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研入麝香令匀,以生油旋调,涂于鼻中。一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研为膏),川大黄一分(生为末)。上药相和令匀,以猪脂调涂鼻中。(《圣惠方》)

治奶痈: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贴时先用温酒调(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妇人良方》金黄散)

治痈肿振焮不可触:大黄捣筛,以苦酒和贴肿上,燥易,不过三,即瘥减不复作,脓自消除。(《补缺肘后方》)

治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诒火丹赤肿遍身:大黄磨水频刷之。(《救急方》)

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卫生宝鉴》如神散)

大黄的副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注意

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本草经集庄》:"黄芩为之使。"

《药性论》:"忌冷水。恶干漆。"

《本草经疏》:"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症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盱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

《本草汇言》:"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

《本经逢原》:"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

大黄要辨证服用

在中外医药文化的交流中,大黄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丝绸之路的驼峰上,既有瓷器的晶莹也有药材的芬芳,大黄经古代波斯帝国的中转运往西亚和欧洲,收入许多国家的药典。公元757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带去的药材中就有名贵的大黄。据清·赵翼的《檐曝杂记》载:当时的俄罗斯以中国的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后有数事违约,“上命绝其互市,禁大黄,勿出口,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由于大黄名贵一时,致使时人曾将服用大黄当作一种时尚趋之若鹜,不分体质不经辨证滥用大黄或致疾或殒命者屡见不鲜。清·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载:朱阁学翰林素知医,每日熬大黄浓汁为汤。服大黄十六斤,腹泻不起。友人为之挽叹云:“大黄为厉,九泉应悔自知医。”这足以告诫后人,即使是一味良药,如果不经辨证孟浪服用,也会给健康和生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值得今人引为鉴戒。

大黄辨真伪

大黄又名将军、黄良,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每年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寒,味苦,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赤、痛疡肿毒、疔疮、烫火伤等症,是非常常用的一味中药。

大黄的品种较多,大体可分为北大黄和南大黄两大类,北大黄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干燥的根茎,主要有西宁大黄和铨水大黄;南大黄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干燥的根茎,这两大类均载入《药典》。市场上大黄的伪品较多,均为同科植物,如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信州大黄、土大黄等等,这些品种未入《药典》,不可做为大黄药用。

正品大黄:

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铨水大黄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南大黄多横切成段,形如马蹄。西宁大黄为大黄中的上品,外表黄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俗称“高梁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闻之有股特殊的气味,口尝味苦而涩。铨水大黄、南大黄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太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他特征与西宁大黄相似。

伪品大黄:

品种较多,外观形状及表面颜色不一,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呈类圆锥形,外表红棕色、黄褐色;华北大黄、天山大黄、心叶大黄呈类圆柱形,外表为黄棕色、棕褐色或黑褐色;信州大黄多加工成椭圆形块状,表面棕褐色。断面大部分无正品的特征,横切面大多无星点;闻之无正品大黄的特异气味,大多气微,口尝味微苦,有的微涩。

上一页 全文完(共 30473 字) 展开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