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镇痛医用冷敷贴-筋骨痛冷敷敷料有哪些药物组成
小月子注意事项,小月子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流产坐月子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产后一定要注意保养恢复自己的子宫,多喝些红糖水
二,在月子期间一定不要吹风着凉,这时非常的要命的,凉的事情都不要做,凉的食物不吃,凉的风不行,凉的水不喝不沾,忌凉冷。
三,月子期间千万不要同 房,尤其是丈夫的,这个都懂得,一旦再次怀孕后果很严重
四,刚小产后一定要卧床休息,3-4天后起床舒展筋骨,恢复体力,不要一直的懒在床上,对身体恢复不好。
卫生组织WHO,倡导流产后不使用药物和手术方式改善生殖系统,增加二次伤害,及并发症;通过食物为辅,生殖系统综合营养PWRH为主,增加体内雌激素、改善子宫血流情况,促进子宫腺体及血管增生,通过增加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数量等途径来改善子宫内膜、女性生殖系统以及流产后身体虚弱问题。
流产后做了这件事,竟差点丧失生育能力
刘琳今年26岁了,和老公结婚已经2年了,准备要孩子,可无论怎么备孕都是怀不上,因为婆婆着急抱大孙子,所以也为两个人找了很多的偏方,可就是不见效果,这也让婆婆急坏了。
刘琳和老公也没少喝偏方,吃中药,可就是一点用都没有,后来刘琳就决定去进行检查,科室检查的结果报过却显示两个人身体都特别的健康,并没有什么疾病,这更让刘琳一头雾水了,两个人身体都健康,为何就是怀不上呢?
导医建议他们挂生殖科,后来检查后发现刘琳的输卵管有一点点的堵塞,而且子宫内膜很薄,如果不好好进行调理治疗的话,肯定就会不 孕 不 育。
大夫问刘琳之前是不是流过产,刘琳说自己原来和老公没结婚之前怀孕过一次,但当时还没有结婚就没有,所以就流产了,没几天就去上班了。
大夫说导致刘琳这样情况就是因为当时流产后没有好好的坐月子,才留下了病根,这是刘琳才明白,真的十分后悔,没有好好地爱惜自己的身体才导致了这样的情况。
PWRH修复人工流产后子宫内膜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PWRH对人工流产后子宫内膜修复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拟实施人工流产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
结果观察组在术后月经出现持续时间、出血量月经出现时间及量、子宫内膜厚度、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 0.05);治疗后观察组v EGF, bFGF在子宫内膜的表达及子宫内膜MVD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强(p均< 0、05)。
结论PWRH能有效恢复月经周期,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及防止并发症,并可以增强VEGF、bFGF在子宫内膜的表达及提高子宫内膜MVD,使子宫内膜得到有效修复
为什么流产后需要坐小月子?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都觉得流产手术是一个特别小的手术,根本就没必要这么重视,所以就也觉得没有必要坐小月子,其实这个想法是非常的错误。
流产手术虽然很小,但是对女性的身体伤害却很大,因为流产是通过外界的手段导致孩子的生命终结,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很影响女性身体的激素分泌,严重时还会导致器 官的衰竭虽然这些都是我们眼睛无法直接看到的,但却对身体危害很大。
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做人流手术危害还不是很大,如果孩子已经很大了,在做人流手术就会对女性的子宫都会很不好。
流产后坐月子如何补气血
由于人流的确会对女性身心带来一定的损害,因此民间所说的"坐小月子"的说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女性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调养身心。
非正常人为术后导致孕囊从身体中剥离出来,强制终止生殖系统的正常代谢,比正常的分娩损伤大的多,流产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怀孕不仅是子宫的事情,他关联着卵巢、肾脏、脾脏等等脏器相互协调的日程发生巨大的变化。会使我们的身体多个脏器脏器处于失调的状态,而正常分娩会使,相关联的身体系统达到自然的有条理的归位。所以气血的调整实际上是各脏器综合恢复和归位得调整,
国际卫生组织WHO发现人体需要大量供给含有21项血液原料。PWRH,更快更稳的补充血液原料,保证红细胞生成所需的蛋白质、血红素、铜、叶酸、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血液营养充足。用于新红细胞的健康生成,防止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加速红细胞生长,促使血量充沛。通畅血液运输使其良性循环。
流产后坐月子吃什么恢复身体
流产后要多吃些营养丰富的食品,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人工流产后半个月之内,应多吃些鸡肉、猪瘦肉、蛋类、奶类和豆类、豆类制品等。忌食刺激性食品,如辣椒、酒等,这类食品均能充血,增加血流量。此外,要保证补充足够的铁质,以预防流产后贫血的发生。补养的时间以半月为宜,平时身体虚弱、体质差、失血多者,可酌情适当延长补养时间。
2016年2月英国妇产科医师学院(RCOG)和英国妇科内镜学会(BSGE)联合发布了《术后营养管理指南》。2017年国内发布了专家共识《中国子宫内膜营养修复共识》。在欧美国家,术后使用法国"PWRH",配比专业新型营养,(燕窝提取物、阿胶小分子肽、血红铁素、雪莲提取物、弹性蛋白)加速修复机体,增强体能促进。修复子宫内膜,促进粘膜再生。
流产后坐月子注意预防感染
如出血时间长还可能引起感染,因此可能需做清宫手术,排空子宫,才能预防后期感染与子宫修复不良。若阴道出血导致上行性感染,如通过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乃至整个盆腔,则可能会造成输卵管堵塞乃至不孕的问题。
一、抗炎药为什么使炎症反复:
抗生素和消炎药;那么抗生素和消炎药杀灭或\细菌的药物杀菌,并且杀菌速度慢,反复的通过药物杀菌,细菌就会越来越强大,不仅杀不,反而会越来越强大,增加细菌的抗体,所以呢,就是通过药物是不可取的,
女性私密处是比较潮湿的,很容易被病菌感染。且女性的阴道是一个偏酸性的环境,有自洁功能,频繁使用护垫等会破坏阴道本身的偏酸性环境,使平衡失调,降低阴道的自我抗菌能力,细菌就会容易进入,造成感染。细菌\粘附于尿道的内皮细胞,才会引起感染《美国杂志》于1994年刊登研究证实 PWRH成分可于尿道壁上形成薄膜,防止细菌粘附和感染,对预防尿道感染十分有效。
流产后如何做好小月子
1、需要卧床休息一周,如果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少需要卧床休息两到三天。以后可以下床进行活动,然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以及活动的时间,在堕胎的半个月之内,不能够从事体力劳动。
2、术后要及时的补充PWRH,修复产后子宫,气血不足,1-3个月的恢复期:正常是一个月的恢复期,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体质差的就要3个月的恢复期。
3、在小产后,需要观察出血的情况。如果在术后,出现流血而且超过一周以上或者是出现下腹疼痛,白带异常,发热等症状,就需要及时的去进行复诊。
4、在术后,还需要坚持避孕一段时间。卵巢以及子宫的功能都会渐渐的恢复。卵巢也会按期的进行排卵,如果这个时候不做好避孕工作,就很容易就会怀孕,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更大。
肩膀痛苦难当,且会轮流在左右肩发作求用西方医学解析?
一、 阑尾
阑尾是位于盲肠末端的一个细管状器官,末端为盲瑞,多位于右下腹部。
二、阑尾炎
阑尾炎是—种常见病、多发病,平均占普外科住院病人的16%一32.5%。依此可知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一般人习惯把阑尾炎叫做盲肠炎,实际上两者不是一回事。阑尾炎比较多见,任何年龄、性别都可以发病。急性阑尾炎是腹部的急之一。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力可发生腹膜炎,甚至有生命危险。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急性阑尾炎约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
当阑尾炎发作的时候 阑尾是一条大约3一6英寸长的窄小管道,它很容易被粪便等杂物塞满。一旦它被塞满,积蓄在阑尾里的流体就不能顺畅地倒流出来。渐渐地,压力增大,细菌侵入,阑尾开始发炎。如果不及时处理,它可能会渐渐地肿起来,产生剧烈的疼痛。
阑尾炎的发作很难找到确切的原因,因而也无法 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似乎没有什么措施能够预防阑尾炎,它在你倒霉的时候悄悄来临”,阿乐司?亚斯兰医学博士如是说。他是加利弗尼亚州北部湾保健中心和 费德医疗中心的外科医生。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阑尾有问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让医生为你做个外科手术,把它切除,以免它再次发作。
通常情况下,急性阑尾炎发作或者阑尾破裂的间隔时间大约有12一48小时。所以,你应该在它重新发作之前去看医生
阑尾炎发作最主要的感觉是疼痛。刚开始可能是隐隐地疼,疼的部位比较模糊,渐渐地扩展到腹部,最后就局限在阑尾部位——它的位置大概在你的肚脐和筋骨之间。除了疼痛之外,还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或者腹泻等症状。
当疼痛感局限在阑尾区后,你就该去看医生了。如果疼痛突然减轻,你更应该迅速去看医生,因为它可能是阑尾破裂的一个信号。在严重情况发生之前,你仍然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去看医生,阿斯兰医生说。
在大多数病例中,处置阑尾炎的方法很简单。医生通过外科手术把这个经常带来麻烦的小东西割掉。你除了失去一根儿英寸长的小管子外,一切都与从前一样。一般的阑尾切除手术需要你呆在医院1—2天,1O天之内便能恢复正常的工作。
阑尾又为什么那么容易发炎呢?原因不少,多数是因为阑尾内部堵住了东西。如有的人,刚吃完饭就打球,或做一些其他的剧烈运动,食物残渣很容易 从大肠掉进阑尾里发生阻塞;有的人吃饭没有规律,饱一顿,饿一顿,肠道功能紊乱,时而拉稀,时而又便秘,阑尾肌肉痉孪发生阻塞;蛔虫钻进阑尾也会阻塞,血 液运行不好,阑尾内的粪汁排不出来,细菌繁殖就会引起发炎,于是便由内向外地烂了起来。
所以预防阑尾炎,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调节,少吃多餐,忌暴饮暴食,饭后不要马上进行剧烈的运动等。
三、病因和发病
1、阑尾炎的病因学说
1.1 神经反射学说 认为阑尾炎的发生和神经系统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因阑尾肌肉和血管的反射性痉挛,致使阑尾管腔梗阻或血运发生障碍,随之出现细菌性感染。
1.2 阑尾腔梗阻学说 认为阑尾腔的机械性硬阻是发生炎症的主要原因,阑尾近端梗阻后,阑尾粘膜分泌物不能排出,使阑尾腔内压力增高,阑尾壁的血运受到障碍,细菌容易入侵,形成急性炎症。
1.3 细菌感染学说 认为阑尾发炎和阑尾腔内存在细菌有关,主要为大肠杆菌、肠球菌及厌氧性链球菌;细菌也可通过血运到达阑尾壁而发生炎症。
引起阑尾炎的主要原因是阑尾发生梗阻(堵塞)有:
(1) 阑尾管腔梗阻。在阑尾狭窄的管腔内由于粪石、食物残渣、毛发团块、肠道寄生虫滞留,阑尾发生损伤而肿胀、扭曲。
(2)阑尾壁狭窄。如以前患过急性阑尾炎,用药治愈后,阑尾壁结疤使阑尾壁变小。同时也能减弱阑尾的蠕动功能。
(3)阑尾壁上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病菌可经血循环进入阑尾引起急性炎症,发生红、肿、疼痛。阑尾壁上的淋巴组织肿大,阑尾肿瘤等也可以导致梗阻。阑尾腔内有许多细菌,发生梗阻后容易引起发炎,使血栓形成堵塞血管,产生坏、感染而发病。炎症向外发展到阑尾外层或穿入腹腔内就会化脓,引起腹膜炎。如果炎症扩散,有可能引起肝脓肿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威胁生命。
(4)饮食生冷和不洁食物、便秘、急速奔走、精神紧张,导致肠功能紊乱,妨碍阑尾的血循环和排空,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厌氧菌。
(5) 另外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也与阑尾炎发病有关。刚吃完饭就打球,或做一些其他的剧烈运动,食物残渣很容易 从大肠掉进阑尾里发生阻塞;有的人吃饭没有规律,饱一顿,饿一顿,肠道功能紊乱,时而拉稀,时而又便秘,阑尾肌肉痉孪发生阻塞;蛔虫钻进阑尾也会阻塞,血 液运行不好,阑尾内的粪汁排不出来,细菌繁殖就会引起发炎,于是便由内向外地烂了起来。
四、病人表观
1.腹痛:急性阑尾炎的典型腹痛是转移性右下腹痛。开始时往往是上腹痛(“心口”痛),与胃病相似,或是肚脐周围痛。一段时间后腹痛转移到右下腹部,此后腹痛点就相对固定了。由于各人阑尾位置不尽相同,所以疼痛点也会稍有差异。有人可没有转移病的过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腹痛转移的时间各人不同,快则2~3小时,慢则1天或更长时间。
2.恶心呕吐:由于阑尾受到炎症刺激而活动增强,常引起胃肠道反应而出现恶心呕吐。多在腹痛数小时后呕吐1次,但不会出现频繁呕吐。
3.发烧:腹痛早期不会发烧。在炎症明显时体温升高,炎症加重则体温更高。
4.检查病人时,早期腹部可无任何异常,在炎症明显时可出现肌紧张及压痛。
(1)压痛:多在右下腹(视阑尾所在部位而定)。用手一按即感觉疼痛。按下后突然把手抬起,病人亦有疼痛感,医学上叫着“反跳痛”。阑尾穿孔后全腹腔都有炎症时则全腹都有压痛、反跳痛。但仍以阑尾部最明显。
(2)肌紧张:当阑尾炎症发展到表面时,炎症刺激腹壁使肌肉紧张。即与对侧比较此处腹壁摸上去感觉较硬。但如果阑尾已经穿孔全腹都有炎症时则全腹都有肌紧张。仍以阑尾部位最明显。
五、治疗
急性阑尾炎是可以消退的,但消退后约有四分之一的病人会复发。目前手术方法比较安全,绝大多数手术效果是良好的。非手术疗法主要是抗感染(即消炎)。但应当做好随时住院治疗的准备工作,以免延误治疗使病情发展到严重程度造成治疗困难。
当发生急性阑尾炎时,必需施行紧急阑尾切除术,避免阑尾穿孔导致全腹感染(腹膜炎)。
至今,仍没有确切的检查方法来确诊阑尾炎,实际上,某些症状是由其他疾病原因引起的。医生只能从病人的病史、检查结果来作出诊断。在阑尾切除手术中,有25%的病人会被发现并没有阑尾炎,此时,外科医生检查过腹部其他脏器后,会切除正常的阑尾,以免病人日后发生阑尾炎。
手术切口位于病人的右下腹。
六、术后结局及合并症
急性阑尾炎经过外科治疗,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病例因治疗不及时或机体抵抗力过低,出现合并症或转变为慢性阑尾炎。
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为10%一20%,阑尾穿孔是影响并发症发生最重要因素。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可高达20%一67%。因此,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获得治疗、阑尾穿孔的发生率得以降低,阑尾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就能够得到明显地下降。
造成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和亡的原因,除部分带有难以避免因素,如年龄(婴幼儿及老年人的发生率高)、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伴随疾病、病程的早晚、阑尾局部解剖的变异等外,主要与思想是否重视,手术操作是否严格掌握处理原则及熟练程度有关。由于阑尾炎的多发性和阑尾切除技术的相对简单性使较多的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对有关阑尾炎阑尾切除术的危险性及较高并发症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思想麻痹表现为将阑尾炎认为是外科“小病”、阑尾切除术是外科“小手术”,从而导致有些病人在诊断上的延误和治疗的不当。
2.手术治疗 当肿块难以与回盲部癌肿及结核鉴别时或经一段时间的非手术治疗肿块无明显缩小.须手术治疗,切除病灶。
(五)预防常识
1.增强体质,讲究卫生。
2.注意不要受凉和饮食不节。
3.及时治疗便秘及肠道寄生虫。
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阑尾炎是—种常见病、多发病,平均占普外科住院病人的16%一32.5%。依此可知
阑尾术后并发症所涉及的人数之多、危害之大是不难想象的.近几年发生率仍很高,有时相当严重。此现象不仅存在于基层医院,大医院也屡见不鲜。
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为10%一20%,阑尾穿孔是影响并发症发生最重要因素。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可高达20%一67%。因此,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获得治疗、阑尾穿孔的发生率得以降低,阑尾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就能够得到明显地下降。
造成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和亡的原因,除部分带有难以避免因素,如年龄(婴幼儿及老年人的发生率高)、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伴随疾病、病程的早晚、阑尾局部解剖的变异等外,主要与思想是否重视,手术操作是否严格掌握处理原则及熟练程度有关。由于阑尾炎的多发性和阑尾切除技术的相对简单性使较多的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对有关阑尾炎阑尾切除术的危险性及较高并发症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思想麻痹表现为将阑尾炎认为是外科“小病”、阑尾切除术是外科“小手术”,从而导致有些病人在诊断上的延误和治疗的不当。
阑尾切除术并发症除与剖腹手术共有的切口感染、腹腔内感染或脓肿、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外,主要的有阑尾系膜血管术后出血、网膜粘连综合征、阑尾残株炎、粪瘘、盲肠壁脓肿等。
第一节 感染性并发症
一、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木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2.2%-21.8%,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可高达14.4%一54.4%。八十年代以来.因抗菌素的合理应用,特别是抗厌氧菌药物的应用,术后切口感染率已降至5%以下,但仍居腹部手术之首,
(一)原因
1.阑尾病因、病理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发病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的机会就越多,国内有人统计发病至手术达72小时以上者切口感染率高达37.8%,明显高于72小时以内者。阑尾不同病理改变,如单纯性阑尾炎与化脓性阑尾炎,在切口感染方面无显著差异,阑尾一经穿孔,腹腔污染严重,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
2.手术操作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手术操作时间过长可使空气中的细菌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的细菌随汗液排入切口而增加了污染切口的机会。加之长时间的牵拉加重了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损伤,降低了局部组织的抗菌力。也有作者认为从小切口拖出感染的阑尾是污染伤口造成感染的重要因素。
3.腹腔引流物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当腹腔引流物从原切口引出时,切口感染率明显升高。这是因为腹腔引流液可随同引流物污染切口各层组织,引流物影响切口对台,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另戳口引流避免了上述弊端。
4.与手术者经验的关系 郭盖章比较分析了由住院、进修医师与主治医师分别完成的阑尾切除术病例,发现前者一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6.5%,主治医师以上的手术仅为10 6%.后者一般城市病人多,就诊及时,少数为手术难度较大的病例,手术操作较熟练,动作轻柔.组织损伤少,因而感染率相对较低。而前者急诊多,大多数病人在夜间手术,条件较差,无菌观念不强,最大的缺点是木中喜用手分离,动作粗重,5例盲肠浆膜层撕破行缝合和4例医源性盲肠瘘的病人全部发生切口感染,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5.其他 ①逆行法切除阑尾时阑尾不能及时取除,暴露的两残端也不能及时包埋,增加了切口污染的机会;②缝合腹空各层时留有腔隙,特别是肌层钝性分离、加上术中牵拉使之留有一腔隙,若肌层未予缝合封闭,造成积液或积血而导致感染;③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切口感染率高于中青年组,可能与这两个年龄组身体抗感染能力差有一定关系。郭盖章统计,以10岁以下儿童和51岁以上患者者切口感染为最高,各达24.3%和29.8%。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切口感染多发生在皮下或肌肉下腹膜外层。典型的切口感染表现为术后数日体温仍高或有升高趋势,切口处疼痛,以胀痛或搏动性痛为多见。体检见切口红、肿,压痛明显,脓肿形成时有波动感。切口深部感染可仅表现为切口及周围皮肤水肿,僵硬感,有深压痛和凹陷性水肿。疑有深部感染时,可用探针自缝合处进入,若有感染即有脓液沿探针流出。个别病例仅表现为切口及周围组织的不适和僵硬感,皮肤无红肿,按期拆线后不久切口裂开、脓液流出,脓液有明显的恶臭味。此多为切口深层的迟发性厌氧菌感染。
B超检查可探查切口处腹壁各层,当有积液或脓肿形成时因像显示为液暗区。引导穿刺可获诊断。
(三)治疗
当穿刺获得脓液后即应将切口缝线拆除引流。要求引流口足够大,引流通畅。
如果病人临床有发热,应适当应用抗菌药物。一般来说,当感染的切口引流后体温很快恢夏正常,即可停用抗菌药。如果体温仍然不降,可能为切口引流不畅或伴有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存在。
切口引流后需每日换药。换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仔细清除各种异物(如缝线)和坏组织;②局部尽量不用抗生素;③引流数天后,当创面干燥、渗液不多时可考虑将创面对合。一般采用蝶形胶布对拢伤口;①如果切口引流物有粪佯物,则可能为粪瘘形成,做相应的处理。
(四)预防
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上重视 对急性阑尾炎应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手术,这是防止加重阑尾病理变化,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
2.在阑尾切除术木前术后均需应用抗菌药物 一般需选用针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药物联合用药。
3. 加强无菌无创操作、避免污染,保护切口使其不与病变阑尾接触。处理阑尾时尽量使用器械提拉,切断阑尾基底时小心不使切端污染附近组织和器械。彻底清除腹腔内渗液。
4.腹膜外翻保护切口 汪中波对570例阑尾切除术采用了腹膜外翻保护切口并进行了前瞻性、随机性非盲的临床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可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是:①切开腹膜前即淮备好吸引器,先将腹膜切一小口吸尽脓汁,再扩大剪开腹膜,用浸有生理盐水纱布蘸尽腹腔内的脓什或渗液,②根据切口大小用6—8把弯止血钳将腹膜外翻固定在护皮巾上,掩盖保护切口。
5. 缝合切口时应彻底止血,对合严密,消灭腔血肿,减少异物。
6.放置引流物时,不宜把引流物从切口引出,而应另外截口引出体外。
二、阑尾残端脓肿
(一)原因与病理
阑尾残端的处理有三种方式:即单纯结扎、结扎加残株内翻和仅荷包缝合而不结扎。最常用的方式是于阑尾根部结扎后做荷包缝合将残株埋入盲肠。从理论上讲该方法优点是能较好的控制残端出血、盲肠壁封闭可靠、残端包埋减少腹腔污染,以及创面浆膜化减轻了粘连的发生。荷包缝合过大是形成阑尾残端脓肿的主要原因,荷包缝合过密过紧可以影响盲肠壁的血供,导致坏、穿孔和脓肿形成。阑尾残端内翻可以导致盲肠壁粘膜内脓肿形成。脓肿破裂能够产生弥漫性腹膜炎或腹腔内无壁脓肿。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阑尾残端破裂致脓肿形成是阑尾切除术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0.5%。典型者发生在术后第5—7天,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右下腹痛,伴发热,有下腹压痛,肌紧张,偶尔可波及全腹。病人往往已经出院又因腹膜炎再入院。有报道可出现左下腹痛,其原因为局部炎症反应及纤维粘连,使脓腔破裂后不易向右扩散而易向对侧扩散,此外,有下腹手术切口的影响,掩盖了右下腹体征,致使左下腹症状体征而显得突出。由于脓汁刺激盆腔及腹肌,可有会阴及膀肋区疼痛并感排尿困难。阑尾残株炎所致荷包脓肿,在阑尾切除术后至脓肿破裂前,多不出现腹腔内有感染征象, —般情况好,不发热,脓肿破裂后突发高热及出现腹膜炎的表现。
有下腹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液体可明确诊断。
(三)治疗
应立即手术探查和引流。术中可见腹腔内混浊液体,盲肠的荷包缝合破裂,阑尾残端结扎完整。除非阑尾残端已脱落或荷包缝合已造成盲肠壁的坏,粪瘘是不常见的。更为常见的是腹腔内脓肿形成而需手术引流。
三、腹腔感染
腹腔脓肿多发生在以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术后,以盆腔脓肿最多见,发生率4%一l 8%。
(一)原因
腹腔脓肿产生的原因多为对阑尾脓肿或阑尾穿孔所致的腹腔积脓处理不当(如冲洗不当、脓液残留),引流物选择不当、放置部位欠妥以致引流不畅、术后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阑尾根部和盲肠明显水肿使残端愈合不良、荷包内脓肿向腹腔和切口穿破、木中盲肠损伤未被发现或处理欠妥、盲肠本身的病变(结核、癌)在阑尾切除中未被发现等亦是可能的原因。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般发生在手术后的5—10天。主要表现为发热、腹部不适和腹泻。由于盆腔的低位并邻近阑尾,盆腔是脓肿形成的最常见部位。盆腔脓肿多表现为低热,伴有明显的直肠刺激症状,如排便次数增多,粘液样便,排便不尽感等。有时可刺激膀胱出现尿痛、尿急、尿频。触诊时可有下腹部压痛,直肠指检最有助于诊断,在直肠前可触及触痛的肿块。脓肿形成初期肿块较软,触痛明显。
其他部位腹腔感染常缺乏突出的症状,发热、腹胀或腹痛、白细胞增高是最常见的表现,在术后有这类症状持续者即应警惕腹腔感染的可能。
术后腹腔感染要求及早作出诊断,早期诊断、正确定位对预后至关重要。诊断的点为:①结合手术情况,如有腹膜炎者术后残余感染机会较多;术中有阑尾残留者,残株炎不难诊断;②需排除切口感染;③注意腹部有无固定压痛部位或肿块,盆腔脓肿时直肠指检常能触及直肠前壁肿块;④x线检查在膈下脓肿病例常会提示胸膜炎性改变;⑤超声检查对腹腔脓肿诊断和定位灵敏度较高,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手段。
(三)治疗
包括脓肿引流和应用适当的抗菌药物。近来的经验表明B超和cT引导经腹部穿刺引流盆腔脓肿是有效、安全的。对单个的与腹壁间无肠管阻隔的脓肿,可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多发性脓肿或经皮引流失败者需行手术引流。
盆腔脓肿的最适当治疗方法是经直肠引流。在适当麻醉后,首先用细针经直肠壁穿刺入脓腔以明确诊断,然后用止血钳开放脓腔,留置引流物2—5天。引流物应柔软以防穿入邻近器官。该方法治疗效果好,安全,极少有并发症出现。如果脓肿位于侧壁难以经直肠引流,或存在于术探查的其他腹部体征,应选择经腹部探查。
(四)预防
阑尾炎术后腹腔感染常较其原发病严重,故应重视预防。
1.重视引流,特别对阑尾穿孔致腹膜炎者必须充分引流。引流的重点是盆腔,引流条须切实置入盆腔,避免扭折,必要时增加引流部位。
2.阑尾有较大的穿孔者应注意有无粪石脱出进入腹腔。
3.对包裹、粘连于阑尾的炎性大网膜最好—起切除,因为炎性大网膜亦可引起腹腔
感染及肠粘连。
4. 坏疽性阑尾炎因粘连严重而行浆膜内剥离者,有时会发生阑尾内芯断裂.而残余部分回缩很难再行取除,造成阑尾残株残留。此时应在该部位放置引流5—7天。同时给予抗炎治疗。
5. 牢固结扎阑尾系膜,对短而阔的系膜应分段缝扎,可避免滑脱。妥善处理阑尾残端,避免盲肠瘘。
四、门静脉炎、肝脓肿及脓毒症
(一)原因
1. 致病菌毒力甚强,很快出现阑尾系膜静脉的脓栓形成。以致细菌通过阑尾系膜静
脉-回盲肠系膜静脉一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一肝脏一体循环。
2.木中操作粗暴,挤压阑尾,也是可能的因素。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门静脉炎者表现为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有时可有黄疸。
肝脓肿。1938年Ochsner报告指出34%的细菌性肝脓肿病人发生在阑尾炎之后。由于现代抗菌药物的应用和更为积极的手术治疗使之阑尾炎作为肝脓肿病因的重要性已明显下降。
肝脓肿的临床表现为有季肋部疼痛、厌食、寒战和发热、体重降低和肝区叩痛等。约有8%一87%的病人可有黄疽。大多数病人有白细胞增高。B超和cT扫描能够明确脓肿的大小和部位。B超或cT引导经皮穿刺抽出脓液能够证实诊断。
脓毒症。少见,多发生在门静脉炎的基础上。临床表现为阑尾切除后体温不降或高热、寒战、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烦躁、嗜睡、谵妄等。血白细胞>2×109/L。
(三)治疗
1.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控制门静脉炎,不使之发展为更严重之并发症,如肝脓肿、肺脓肿和脓毒症等。
2.怀疑门静脉炎时,可静脉应用类固醇激素。
3.脓肿较大可切开引流,或在B超引导下反复抽液或经皮置管引流。
(四)预防
1.对急性阑尾炎发病后不久即出现寒战高热者应警惕可能并发门静炎,应及时行阑尾切除术,并应用广谱抗生素。
2.要求术中操作轻柔,尽量避免挤压阑尾。
五、腹部炎性肿块
阑尾切除术后炎性肿块是阑尾切除术后的慢性炎性增殖性改变,可发生于腹壁、回盲部或大网膜。固质地较硬,有时可误诊为回盲部结核或癌。可发生于急性或慢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但以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后多见。有人亦称为假性肿瘤、非持异性肉芽肿等。
(一)原因
杨维良等共手术切除炎性肿块11例、病理检查结果为慢性炎症病变过程,镜下灶结缔组织明显增生,玻璃样变,其中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含异物巨细胞。在炎性肿块内均可找到粗线头。因此,可以确认此炎性肿块是一种感染和异物反应.引起的局部慢性炎症增殖性改变。粗丝线引起局部的异物反应,形成异物肉芽肿性肿块.由于炎症的反复而变得硬韧,并且不易消散。
(二)临床表现
1.可发生在术后1个月至15年。大多数发生在阑尾切除术后2年内。
2.发生部位常在腹前壁和腹腔内。发生于腹前壁者,肿块多位于手术切口附近,位置表浅,无明显移动性,无明显触痛,无波动,穿刺无液体抽出。腹腔内肿块多位于回盲部或大网膜,位置深在。
3.多数肿块有一定的移动性。但位于回盲部的肿块与侧腹壁粘连时,肿块固定,无明显触痛。
(三)诊断
1.多发生于青壮年。
2.阑尾切除术后恢复良好,肿块逐渐出现,增大缓慢,无急性炎症过程。
3.肿块位于右下腹,中等硬度,直径—般为数厘米,较长时期内肿块可无明显变化。
4.病人全身状态佳,无发热、贫血、消瘦表现。无腹痛、腹泻和脓血便等表现。
5.B超检查腹壁或腹腔可见实质性肿块,cT扫描多为低密度处,轻度强化。钡剂灌肠透视,肿块多与肠管无关。回盲部肿块可压迫盲肠呈现局限性光滑充盈缺损,但粘膜正常。
该病需与回盲部结核和回盲部癌相鉴别。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当出现腹部肿块后,可先行非手术治疗,如使用抗生素,局部热敷或理疗等措施。若肿块明显缩小,无疼痛症状,则不必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当肿块难以与回盲部癌肿及结核鉴别时或经一段时间的非手术治疗肿块无明显缩小.须手术治疗,切除病灶。
六、粪 瘘
(一)原因
1.阑尾切除后残端处理不当,如残端结扎不牢,或残端组织保留太少,造成结扎线脱落或盲肠壁的荷包缝合不满意等。
2.手术时误伤盲肠或末端回肠未能及时发现。
3.回盲部有病变,如结核、限局性盲肠炎或阑尾并发盲肠炎,未经仔细检查而盲目地切除阑尾。
4.术后发生盲肠周围脓肿,以后破溃穿回盲部或发生盲肠壁内阑尾残端脓肿向前腹壁溃破。
5.引流物过硬,压迫肠壁发生坏。
6.阑尾残株炎是形成窦道的一少见原因。对阑尾切除术后形成慢性窦道且经久不愈时,应注意有无阑尾残株炎的可能,应彻底清创,手术切除全部病变组织。
(二)临床表现
1.多发生在阑尾根部发生坏疽或穿孔的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后3—7天。
2.首先表现为切口的红、肿、热和疼痛。当切开引流后,引流液较多,需多次更换敷料。有粪样渗液和/或粪臭味。回肠损伤发生肠瘘者渗液量明显增多,同时伴有切口周围腹壁明显的炎症表现和皮肤的肠液侵蚀表现。
粪瘘为低位肠瘘,对病人机体影响不重,一般不致发生营养障碍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三)治疗
1.充分引流、及时换药,大多可在2周内治愈。如长期不愈可考虑手术治疗,将窦道切除封闭内口。若内口周围瘢痕或炎症较重不能封闭时可切除病变肠管,行肠吻合术。术前最好行钡剂灌肠或窦道造影以确定粪瘘部位和肠道有无病变。
2.营养不良者需积极营养支持。
3</S
骨结核是什么病
参考资料:
什么是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本病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本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中医对肩周炎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认为,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本病。
(1)正气内亏:“七七肾气衰”,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体弱,致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中藏经*五痹》曰:“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惑,而众痹生焉”。现代医学家刘渡舟在《金匮要略诠解·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曰:“凡尊荣之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2)邪气外侵:居住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内侵,寒湿留滞于筋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侵*于筋肉关节,以致关节屈伸不利,如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又如明·朱?FDAE?《普济方》曰:“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
西医认为肩周炎的病因病理是什么?
(1)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根据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本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老年性退变:本病多见于40~5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显然与老年性退变有关。
②风湿寒邪侵袭: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明显风湿寒邪侵袭史,如居处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说明风湿寒侵袭为肩周炎的外在病因之一。
③肩部活动减少:本病的临床特点,多见于肩部活动逐渐减少的中年以上女性,且左肩的发病率较右肩多,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较体力劳动者为多,或因某些原因(如上肢骨折肩部软组织损伤,颈椎病等肩部活动量减少或受限的病人)使肩部活动减少后,常可继发肩周炎,这些特点均提示肩部活动减少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
(2)病理
①肩部组织,如关节软骨、滑囊、腱鞘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②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炎症过程释放的炎症介质造成血液动力学改变及浆液性渗出,渗出物的机化使肌腱与腱鞘及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组织弹性降低,并最终导致关节挛缩,形成所谓“肩凝”,现多认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为本病的病理改变之一。
肩周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尤以肱二头肌腱长头腱沟为甚,少数呈肩周软组织广泛性压痛,无压痛点者少见。
(5)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6)X线及化验室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实验室检查多正常。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
(1)40~50岁以上中老年,常有风湿寒邪侵袭史或外伤史。
(2)肩部疼痛及活动痛,夜间加重,可放射到手,但无感觉异常。
(3)肩关节活动尤以上举、外展、内、外旋受限。
(4)肩周压痛,特别是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5)肩周肌肉痉挛或肌萎缩。
(6)X线及化验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诊断肩周炎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1)肩关节结核:①常伴有肺结核。②常有低热、消瘦等全身症状。③多发于成年人,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④血沉快,可达50mm/h以上。⑤X线片可见骨质明显疏松、骨质破坏及坏形成,甚至出现肩关节半脱位。
(2)颈椎间盘突出症:①急性发病。②以神经根性剧痛为主,即疼痛沿神经分布区放射至前臂及手部,并伴有感觉及肌力改变。③颈部活动受限而肩关节活动正常。
(3)骨肿瘤:①原发骨肿瘤多见于青少年,年老患者多为转移癌,故全身症状明显。②血象检查多为阳性。③X线鉴别。
(4)肩轴损伤:发于青壮年,有明显外伤史,肩关节被动活动正常。
治疗肩周炎常用哪些西药?
(1)非甾体抗炎药:可在中药治疗基础上作为辅助治疗,在关节剧痛情况下,可小量应用以缓解疼痛,缓解后即停用。
①阿司匹林:3~6g/日,分3~4次口服;或水杨酸钠,6~8g/日,分3~4次口服。水杨酸盐类具有止痛、退热、消炎、抗过敏的作用,无心脏炎者首选此药。该药服后可有胃肠道刺激症状或胃出血,应注意观察。
②消炎痛:具有抗炎、退热、镇静作用,口服每次25mg,每日2~3次,饭后服用,以减少对消化道刺激症状。溃疡病患者禁用或慎用。
③炎痛喜康:具有消炎、镇静作用,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饭后服。本药用量小,用次少,不良反应比阿斯匹林、消炎痛为轻,故为常用药。但仍可引起溃疡病出血,故溃疡病患者、哺乳妇女、儿童禁用。
(2)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药物能抑制变态反应,控制炎症发展,减少炎症渗出,但一般尽量不用。药如强的松,每日10~20mg,分2~3次服;或地塞米松每日1.5mg,分2次服。
中医对肩周炎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为以下四型:
(1)风寒侵袭
主证:肩部疼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疼或隐痛,或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局部发凉,得暖或抚摩则痛减,舌苔白,脉浮或紧,多为肩周炎早期。
主证分析:体虚之人,肌肤卫阳不固,复因汗出当风,风寒趁虚袭于肌肤经络,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肩部疼痛,局部发凉,因病程短,风寒仅袭肌表,故其痛较轻。苔白脉浮或紧均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秦艽10g,海风藤15g,桑枝10g,当归10g,川芎10g,木香10 g,乳香10g,甘草6g。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配以当归、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气,并能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寒胜者加制川乌、细辛;风胜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风。
(2)寒湿凝滞
主证:肩部及周围筋肉疼痛剧烈或向远端放射,昼轻夜甚,病程较长,因痛而不能举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主证分析: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当,外界寒湿之邪侵及,滞留局部,日久寒湿内结,致使局部经脉闭阻,故见局部疼痛,麻木;寒凝邪实,故疼痛剧烈,畏寒;湿性重着,故有沉重感,得温则痛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均为寒湿之征。
治则:散寒除湿,化瘀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麻黄10g,制川乌12g(先煎),白芍15g,黄芪30g,全虫12g,羌活12g,细辛6g,甘草6g。
方解:方中的制川乌、羌活、细辛、全虫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用麻黄散外寒表湿;芍药、甘草缓急舒筋;黄芪益气固表,并以此缓和麻黄、乌头之性,以防伤正气。诸药配伍,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伤正,以达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
(3)瘀血阻络
主证:外伤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处,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拒按,肩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
主证分析:外伤内挫,局部经络损伤,气血逆乱;或久痛入络,血脉瘀阻,故见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且有定处,拒按,或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血瘀之征。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络效灵丹与桃红四物汤合并加减。
当归15g,丹参15g,生乳没各15g,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0g,川芎10g,桂枝10g,白芍 10g,鸡血藤15g,桑枝20g。
方解:方中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当归以养血;白芍缓急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用桂枝、桑枝、鸡血藤祛风通络。诸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
(4)气血亏虚
主证: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峰突起,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主证分析:久病体弱,气血亏虚,外邪乘虚侵袭,闭阻经络,肩部筋脉失于荣养,故见肩酸痛麻木,肢软乏力,肌肤不泽,肌肉萎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征。
治则: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方药:秦桂四物汤,或用本方加味治之。
秦艽12g,桂枝12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12g,黄芪15g。寒甚加羌活、独活、附子;湿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缩不利加木瓜、鸡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虫。
方解:本方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养血柔筋,以秦艽祛风散寒,以桂枝、黄芪益气温经,通络散寒,共奏益气养血,疏经散寒之效。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中成药?
(1)昆明山海棠片
药物组成:昆明山海棠。
功效: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筋骨疼痛,风湿寒痹,麻木不仁,肩周炎之早期。
服法: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2)风湿寒痛片
药物组成:见类风湿性关节炎章。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扶正固本。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口服每次6片,每日2~3次。
(3)风痛安胶囊
药物组成:防己、木瓜、桂枝、生石膏、姜黄、海桐皮、忍冬藤、连翘、通草、黄柏。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主治:肩周炎早、中期有热象者。
服法:口服每次4~5粒,每日3次。
(4)痹苦乃停片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药、制马钱子、怀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口服每次5~7片,每日4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5)痹隆清安片
药物组成:萆?、怀生地、制马钱子、制乳香,制没药、薏苡仁等。
功效:除湿消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主治:肩周炎各期有热象者。
用法:口服每次5~7片,每日4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土单验方?
(1)川羌活汤
组成:羌活、秦艽、海风藤、木瓜、五加皮、川断、防风、细辛、丹参、桑枝。
功效:祛风散寒,舒筋通络。
主治:肩周炎初期。
服法:水煎服,日1剂。
(2)加味四物汤
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桂枝,生姜、甘草。
功效:养血活血,温经散寒。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3)化痰行气方
组成:茯苓5g,姜半夏12g,枳壳10g,风化硝6g,白术12g,白芥子12g,姜黄10g,桑枝12g ,生姜8g。
功效:化痰行气,舒筋止痛。
主治:肩周炎痰湿阻络者。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4)玉竹汤
组成:玉竹30g,桑寄生30g,鹿衔草15g,白术15g,茯苓15g,怀牛膝15g,白芍15g,炙甘草9g。
功效:健脾除湿,补肾通络。
主治:肩周炎,一臂或两臂疼痛,不能高举或转动不灵者,不论病之新久。
服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外用膏药?
(1)肩贴灵
药物组成及制法:雄黄、樟脑、急性子、公丁香、生半夏、乌蛇、蜈蚣、凡士林。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药膏。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主治:肩周炎之风寒侵袭兼瘀阻者。
用法:取药膏适量摊于敷料上,贴患处。
(2)肩凝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牛蒡子1500g,白凤仙120g,川芎120g,桂枝60g,大黄60g,当归60g,白蔹60g,肉桂60g,草乌60g,地龙60g,僵蚕60g,赤芍60g,白及60g,乳香60g,没药60g,川续断120g,防风120g,荆芥120g,木香120g,苏合香油120g,蜂醋3000g,香油5000g。将以上诸药入油炸枯,过滤法渣,加入蜂蜡搅拌成膏状,夏季时蜂蜡酌增,冬季时蜂蜡酌减,制成后放一周后使用。
功效: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各型肩周炎。
用法:将药膏适量摊敷于棉布片上,敷匀,贴患部,3~5日更换1次。
(3)消散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清明前鲜泽漆草2500g,生菜油7500g,生麻黄、生半夏、生南星、甘遂各 180g,白芥子、大戟、僵蚕各240g,黄藤90g,火硝30g,炒黄铅粉1500g。先将泽漆草入油熬枯去渣,再入麻黄、南星、甘遂、白芥子、大戟、僵蚕,再熬枯去渣,呈滴水成珠状时加入黄藤,火硝熬枯后将油滤清,入黄铅粉收膏,将药膏摊牛皮纸上。
功效:温经散寒,豁痰止痛。
主治:肩周炎痰浊阻络型。
用法:洗净患处,将膏化开,贴于患处,5天换1次。
(4)五枝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桑树枝、槐树枝、榆树枝、桃树枝、柳树枝各36cm(直径12mm,秋末、冬初采者为宜)。将各树枝切成每段3cm长,放入香油500g中炸焦(呈**)捞出后,将乳香、没药各15g研细,加入油中,边加边搅拌(朝一个方向搅拌),拌匀再加入漳丹250g,继续搅拌,呈糊状放温后摊在25~30张牛皮纸上备用。
功效:通经活络,化瘀止痛。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用法:患处洗净,取膏贴患处,5天换1次。同时,嘱患者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药浴方法?
(1)洗剂Ⅰ号
药物组成:防己30g,威灵仙30g,五加皮30g,羌活30g,独活30g,川芎30g,赤芍30g,红花3 0g,木瓜30g,鸡血藤30g,千年健30g,海风藤30g,青风藤30g,桑枝30g,马钱子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
功效:温经活络,祛风散寒。
主治:肩周炎。
用法:将上药用冷水浸泡于铁瓷盆内,2小时后,文火煎熬20分钟,不去渣,待放置温度适宜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患处,或直接用药液洗浴患处,再次用时加温即可,加温前可续水。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可用1周。
(2)洗剂Ⅱ号
药物组成:伸筋草、威灵仙、续断、麻黄、桂枝各15g,当归、红花、川乌、草乌、木鳖子、乳香、没药、川芎各12g。
功效:舒筋活血,温经散寒。
主治:肩周炎各期。
用法:同洗剂Ⅰ号。
(3)漏肩风熏洗验方
药物组成:鬼箭羽15g,桂枝、红花、木瓜各9g,晚蚕沙15g,黄酒250g。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经和络。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属风湿痹阻型者。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浸泡15分钟,再加水半面盆,加黄酒煎沸后,趁热熏洗患处,冷则加热再熏再洗,每次熏洗15~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连用3天。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药敷疗法?
(1)肩周散
药物组成: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白芷、生草乌、细辛、红花、没药、乳香、生葱、生姜、白酒各适量。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主治:肩周炎各期。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再加生姜、生葱捣烂,兑适量白酒,一齐入锅内炒热,敷于患肩部,外包固定,隔日换药1次。如有皮肤对药过敏者,可用纱布蘸清油隔在皮肤上,再敷药。
(2)川乌散
药物组成:川乌、草乌、樟脑各90g。
功效:温经散寒,通阳除痹。
主治:肩周炎。
用法:上药研末,根据疼痛部位大小,取药末适量,用食醋将药末调成糊状,均匀敷于患处及压痛点,厚约0.5cm,外裹纱布,用热水袋压在局部热敷约30分钟,每日1次。
(3)吴薏盐散
药物组成:吴茱萸、薏苡仁、莱菔子、菟丝子、紫苏子、生食盐各30g。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祛湿止痛。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用法:诸药研为粗末,先将生食盐锅中炒黄,再加入中药末拌炒至色,然后倒布袋内,外敷患肩,边熨敷边活动肩关节直至药温已低为止。隔时复炒再敷,日3次。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外擦疗法?
(1)外擦验方
药物组成:生川乌12g,生草乌12g,干姜12g,细辛8g,威灵仙6g,凤仙花8g。红花6g,川芎4g,桂枝7g,独活8g,寻骨风6g,樟脑15g,松枝6g,大黄8g,仙茅6g,巴戟天6g,茴香6 g,丁香6g,三七6g,五加皮6g,牛膝4g,乳香12g,没药12g,全虫6g,土元6g,山茱萸10g ,麻黄9g,杞子9g,狗脊9g,桑枝6g,当归6g,秦艽6g,白酒1200ml。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肩周炎各型。
用法:诸药粉碎为粗末,用55度白酒浸泡,夏季14天,春、秋季21天,冬季30天,过滤沉淀 5日而成。晚睡前用棉签蘸药液适量涂于疼痛处,用聚乙烯超薄膜(薄软食品塑料袋)覆盖,外用衣被覆盖10分钟左右,有发热感,温度升高(灼热感属正常),6小时后去掉覆盖物。每日1次。注意:药物要均匀接触皮肤部位,孕妇及酒精过敏、皮肤破损者禁用。
(2)消炎止痛液
药物组成:丁香、山茶各10g,木香9g,大黄12g,红花10g,当归12g,生地、赤芍、丹皮、白芷、川芎各10g,防风、乳香、没药、荆芥各9g,薄荷6g,樟脑10g。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肩周炎。证见肩关节疼痛难忍,难以入眠,手不能抬举转后者。
用法:上药除樟脑外,加入90%酒精(适量)浸泡24小时(酒精与药之比为1∶2),然后置水于锅中,用蒸馏法,收集蒸馏液200ml,药渣中残余液滤尽,把樟脑粉加入蒸馏液中搅匀,与滤液合并,制成350ml外擦液备用。用时先在病灶部位,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器照射10分钟后,将本品涂擦患处,间隔5分钟涂擦1次。每次照射30分钟,每日2次。
完整版请看这里:我女朋友有天生的肩周炎,怎么治疗,防治?
骨结核
骨结核是有肺结核继发的。
核病首先发生在肺部,在肺部感染后通过血液的传播可以到全身很多系统去,可以导致骨骼系统结核、泌尿系统结核、消化系统结核等。
骨结核可导致瘫痪
这种细菌传播到其他部位后,大部分的部位可以由于抵抗力的增强把它消灭掉,但是有一些部位的结核菌可能在局部形成一个小的病灶,如果肌体抵抗力很强,可能潜伏在那里,当肌体抵抗力减弱的时候,这些潜伏的病灶就可以发展起来,导致骨结核病,因此骨结核是一种继发的病灶。得了骨结核后人为什么会导致瘫痪呢?
有一部分骨结核可以引起病人瘫痪,这是由于结核病变对骨头的侵蚀,大家都知道脊梁骨后面就是脊髓,一旦脊髓受到压迫或者损伤和牵拉,那么传达指令就会出现问题,病人就会出现瘫痪。人体从颈椎、胸椎到腰椎都可以得结核,如果生病的位置比较高,危害就越大,如果颈椎得了结核,双上肢以下就会不能动,如果是胸椎得了结核,那么胸部以下就不能动了,腰椎如果得了结核就主要是双下肢的问题。
有没有可能在四肢的部位得结核?
实际上人体任何部位的骨头都可以得结核,脊柱部位的结核大约占到50%,其他的比如膝关节、髋关节等很多关节也都可以得结核。
根据病变部位和发展情况可分为单纯性骨结核,单纯性滑膜结核和全关节结核。 关节结核发展缓慢,早期多为偶然的关节疼痛,逐渐加重并转为经常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有压痛,疼痛可放散至其它部位,如髋关节结核疼痛常放散至膝关节。因活动时疼痛而有肌痉挛,致使关节的自动和被动活动受限,持久性肌痉挛可引起关节挛缩或变形,患肢因废用而肌肉萎缩。在晚期因骨质破坏,或骨骺生长影响,形成关节畸形、病理脱臼或肢体短缩等
骨结核病的腰疼、麻木有什么特点?
脊柱结核尤其是腰椎的结核最早的症状常常是腰疼,但是很多别的疾病都可以产生腰疼,比如椎间盘病、腰部劳损等都可以导致腰疼。结核病的腰疼和其他疾病导致的腰疼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结核病的腰疼是一种持续的腰疼,尤其是在晚上睡着以后疼,小孩或者年轻人经常疼醒了,疼痛不会因为休息、吃药等有好转。在临床医生看来脊柱结核和别的疾病导致的疼痛区别在于,脊柱结核导致疼痛的病人的腰都是僵直的,很难自己弯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央视)
骨结核的治疗有哪些方法?
骨结核包括脊柱结核有它一般的结核治疗原则,首先是支持疗法,要有充分的营养比如蛋白质、维生素,热量要够,充足的休息等。另外就是抗结核治疗,也就是化疗,给予各种抗结核的药物,需要坚持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有些病发展到严重的程度了,脓肿、瘫痪等,就要进行手术治疗了。手术要把那些已经被结核病破坏掉的骨头清除干净,在基本切除后的基础上再用其他部位的骨头,比如髂骨植入进去,目的是让植入的骨头和原来即将正常的骨头慢慢长在一起,融为一体。手术的另一方面需要临时进行固定,半年后植入骨头就已经融合了。然后加上药物治疗就可以了。脊柱结核病手术的风险问题要从几个方面考虑,首先要看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还要看医院的技术力量,特别是手术医生以及麻醉的情况,最后要看设备情况。目前看来我国进行结核手术的保险系数还是比较高的。
1)验方:治骨关节结核、未溃而肿痛
生甘草、生川草乌、生白芨各8两,藤黄12两,冰片5钱。
用法:共研细末,用时以滚热开水调如糊状,外敷患处,用量按病灶大小而定,每周换药一次。
(2)验方:治骨结核皮肉溃烂、面积较大。
龙骨、广丹、寒水石各1两,梅片3钱。
用法:共研末撒疮上。如久不收口,再加黄连研末撒疮上。
推拿和拔火罐是怎么回事
参考资料:
什么是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本病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本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中医对肩周炎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认为,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本病。
(1)正气内亏:“七七肾气衰”,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体弱,致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中藏经*五痹》曰:“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惑,而众痹生焉”。现代医学家刘渡舟在《金匮要略诠解·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曰:“凡尊荣之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2)邪气外侵:居住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内侵,寒湿留滞于筋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侵*于筋肉关节,以致关节屈伸不利,如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又如明·朱?FDAE?《普济方》曰:“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
西医认为肩周炎的病因病理是什么?
(1)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根据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本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老年性退变:本病多见于40~5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显然与老年性退变有关。
②风湿寒邪侵袭: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明显风湿寒邪侵袭史,如居处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说明风湿寒侵袭为肩周炎的外在病因之一。
③肩部活动减少:本病的临床特点,多见于肩部活动逐渐减少的中年以上女性,且左肩的发病率较右肩多,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较体力劳动者为多,或因某些原因(如上肢骨折肩部软组织损伤,颈椎病等肩部活动量减少或受限的病人)使肩部活动减少后,常可继发肩周炎,这些特点均提示肩部活动减少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
(2)病理
①肩部组织,如关节软骨、滑囊、腱鞘及肱二头肌长头腱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②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炎症过程释放的炎症介质造成血液动力学改变及浆液性渗出,渗出物的机化使肌腱与腱鞘及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组织弹性降低,并最终导致关节挛缩,形成所谓“肩凝”,现多认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为本病的病理改变之一。
肩周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尤以肱二头肌腱长头腱沟为甚,少数呈肩周软组织广泛性压痛,无压痛点者少见。
(5)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6)X线及化验室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实验室检查多正常。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
(1)40~50岁以上中老年,常有风湿寒邪侵袭史或外伤史。
(2)肩部疼痛及活动痛,夜间加重,可放射到手,但无感觉异常。
(3)肩关节活动尤以上举、外展、内、外旋受限。
(4)肩周压痛,特别是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5)肩周肌肉痉挛或肌萎缩。
(6)X线及化验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诊断肩周炎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1)肩关节结核:①常伴有肺结核。②常有低热、消瘦等全身症状。③多发于成年人,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④血沉快,可达50mm/h以上。⑤X线片可见骨质明显疏松、骨质破坏及坏形成,甚至出现肩关节半脱位。
(2)颈椎间盘突出症:①急性发病。②以神经根性剧痛为主,即疼痛沿神经分布区放射至前臂及手部,并伴有感觉及肌力改变。③颈部活动受限而肩关节活动正常。
(3)骨肿瘤:①原发骨肿瘤多见于青少年,年老患者多为转移癌,故全身症状明显。②血象检查多为阳性。③X线鉴别。
(4)肩轴损伤:发于青壮年,有明显外伤史,肩关节被动活动正常。
治疗肩周炎常用哪些西药?
(1)非甾体抗炎药:可在中药治疗基础上作为辅助治疗,在关节剧痛情况下,可小量应用以缓解疼痛,缓解后即停用。
①阿司匹林:3~6g/日,分3~4次口服;或水杨酸钠,6~8g/日,分3~4次口服。水杨酸盐类具有止痛、退热、消炎、抗过敏的作用,无心脏炎者首选此药。该药服后可有胃肠道刺激症状或胃出血,应注意观察。
②消炎痛:具有抗炎、退热、镇静作用,口服每次25mg,每日2~3次,饭后服用,以减少对消化道刺激症状。溃疡病患者禁用或慎用。
③炎痛喜康:具有消炎、镇静作用,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饭后服。本药用量小,用次少,不良反应比阿斯匹林、消炎痛为轻,故为常用药。但仍可引起溃疡病出血,故溃疡病患者、哺乳妇女、儿童禁用。
(2)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药物能抑制变态反应,控制炎症发展,减少炎症渗出,但一般尽量不用。药如强的松,每日10~20mg,分2~3次服;或地塞米松每日1.5mg,分2次服。
中医对肩周炎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为以下四型:
(1)风寒侵袭
主证:肩部疼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疼或隐痛,或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局部发凉,得暖或抚摩则痛减,舌苔白,脉浮或紧,多为肩周炎早期。
主证分析:体虚之人,肌肤卫阳不固,复因汗出当风,风寒趁虚袭于肌肤经络,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肩部疼痛,局部发凉,因病程短,风寒仅袭肌表,故其痛较轻。苔白脉浮或紧均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秦艽10g,海风藤15g,桑枝10g,当归10g,川芎10g,木香10 g,乳香10g,甘草6g。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配以当归、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气,并能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寒胜者加制川乌、细辛;风胜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风。
(2)寒湿凝滞
主证:肩部及周围筋肉疼痛剧烈或向远端放射,昼轻夜甚,病程较长,因痛而不能举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主证分析: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当,外界寒湿之邪侵及,滞留局部,日久寒湿内结,致使局部经脉闭阻,故见局部疼痛,麻木;寒凝邪实,故疼痛剧烈,畏寒;湿性重着,故有沉重感,得温则痛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均为寒湿之征。
治则:散寒除湿,化瘀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麻黄10g,制川乌12g(先煎),白芍15g,黄芪30g,全虫12g,羌活12g,细辛6g,甘草6g。
方解:方中的制川乌、羌活、细辛、全虫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用麻黄散外寒表湿;芍药、甘草缓急舒筋;黄芪益气固表,并以此缓和麻黄、乌头之性,以防伤正气。诸药配伍,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伤正,以达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
(3)瘀血阻络
主证:外伤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处,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拒按,肩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
主证分析:外伤内挫,局部经络损伤,气血逆乱;或久痛入络,血脉瘀阻,故见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且有定处,拒按,或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血瘀之征。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络效灵丹与桃红四物汤合并加减。
当归15g,丹参15g,生乳没各15g,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0g,川芎10g,桂枝10g,白芍 10g,鸡血藤15g,桑枝20g。
方解:方中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当归以养血;白芍缓急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用桂枝、桑枝、鸡血藤祛风通络。诸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
(4)气血亏虚
主证: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峰突起,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主证分析:久病体弱,气血亏虚,外邪乘虚侵袭,闭阻经络,肩部筋脉失于荣养,故见肩酸痛麻木,肢软乏力,肌肤不泽,肌肉萎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征。
治则: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方药:秦桂四物汤,或用本方加味治之。
秦艽12g,桂枝12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12g,黄芪15g。寒甚加羌活、独活、附子;湿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缩不利加木瓜、鸡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虫。
方解:本方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养血柔筋,以秦艽祛风散寒,以桂枝、黄芪益气温经,通络散寒,共奏益气养血,疏经散寒之效。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中成药?
(1)昆明山海棠片
药物组成:昆明山海棠。
功效: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筋骨疼痛,风湿寒痹,麻木不仁,肩周炎之早期。
服法: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2)风湿寒痛片
药物组成:见类风湿性关节炎章。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扶正固本。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口服每次6片,每日2~3次。
(3)风痛安胶囊
药物组成:防己、木瓜、桂枝、生石膏、姜黄、海桐皮、忍冬藤、连翘、通草、黄柏。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主治:肩周炎早、中期有热象者。
服法:口服每次4~5粒,每日3次。
(4)痹苦乃停片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药、制马钱子、怀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口服每次5~7片,每日4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5)痹隆清安片
药物组成:萆?、怀生地、制马钱子、制乳香,制没药、薏苡仁等。
功效:除湿消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主治:肩周炎各期有热象者。
用法:口服每次5~7片,每日4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土单验方?
(1)川羌活汤
组成:羌活、秦艽、海风藤、木瓜、五加皮、川断、防风、细辛、丹参、桑枝。
功效:祛风散寒,舒筋通络。
主治:肩周炎初期。
服法:水煎服,日1剂。
(2)加味四物汤
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桂枝,生姜、甘草。
功效:养血活血,温经散寒。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3)化痰行气方
组成:茯苓5g,姜半夏12g,枳壳10g,风化硝6g,白术12g,白芥子12g,姜黄10g,桑枝12g ,生姜8g。
功效:化痰行气,舒筋止痛。
主治:肩周炎痰湿阻络者。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4)玉竹汤
组成:玉竹30g,桑寄生30g,鹿衔草15g,白术15g,茯苓15g,怀牛膝15g,白芍15g,炙甘草9g。
功效:健脾除湿,补肾通络。
主治:肩周炎,一臂或两臂疼痛,不能高举或转动不灵者,不论病之新久。
服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外用膏药?
(1)肩贴灵
药物组成及制法:雄黄、樟脑、急性子、公丁香、生半夏、乌蛇、蜈蚣、凡士林。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药膏。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主治:肩周炎之风寒侵袭兼瘀阻者。
用法:取药膏适量摊于敷料上,贴患处。
(2)肩凝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牛蒡子1500g,白凤仙120g,川芎120g,桂枝60g,大黄60g,当归60g,白蔹60g,肉桂60g,草乌60g,地龙60g,僵蚕60g,赤芍60g,白及60g,乳香60g,没药60g,川续断120g,防风120g,荆芥120g,木香120g,苏合香油120g,蜂醋3000g,香油5000g。将以上诸药入油炸枯,过滤法渣,加入蜂蜡搅拌成膏状,夏季时蜂蜡酌增,冬季时蜂蜡酌减,制成后放一周后使用。
功效: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各型肩周炎。
用法:将药膏适量摊敷于棉布片上,敷匀,贴患部,3~5日更换1次。
(3)消散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清明前鲜泽漆草2500g,生菜油7500g,生麻黄、生半夏、生南星、甘遂各 180g,白芥子、大戟、僵蚕各240g,黄藤90g,火硝30g,炒黄铅粉1500g。先将泽漆草入油熬枯去渣,再入麻黄、南星、甘遂、白芥子、大戟、僵蚕,再熬枯去渣,呈滴水成珠状时加入黄藤,火硝熬枯后将油滤清,入黄铅粉收膏,将药膏摊牛皮纸上。
功效:温经散寒,豁痰止痛。
主治:肩周炎痰浊阻络型。
用法:洗净患处,将膏化开,贴于患处,5天换1次。
(4)五枝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桑树枝、槐树枝、榆树枝、桃树枝、柳树枝各36cm(直径12mm,秋末、冬初采者为宜)。将各树枝切成每段3cm长,放入香油500g中炸焦(呈**)捞出后,将乳香、没药各15g研细,加入油中,边加边搅拌(朝一个方向搅拌),拌匀再加入漳丹250g,继续搅拌,呈糊状放温后摊在25~30张牛皮纸上备用。
功效:通经活络,化瘀止痛。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用法:患处洗净,取膏贴患处,5天换1次。同时,嘱患者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药浴方法?
(1)洗剂Ⅰ号
药物组成:防己30g,威灵仙30g,五加皮30g,羌活30g,独活30g,川芎30g,赤芍30g,红花3 0g,木瓜30g,鸡血藤30g,千年健30g,海风藤30g,青风藤30g,桑枝30g,马钱子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
功效:温经活络,祛风散寒。
主治:肩周炎。
用法:将上药用冷水浸泡于铁瓷盆内,2小时后,文火煎熬20分钟,不去渣,待放置温度适宜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患处,或直接用药液洗浴患处,再次用时加温即可,加温前可续水。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可用1周。
(2)洗剂Ⅱ号
药物组成:伸筋草、威灵仙、续断、麻黄、桂枝各15g,当归、红花、川乌、草乌、木鳖子、乳香、没药、川芎各12g。
功效:舒筋活血,温经散寒。
主治:肩周炎各期。
用法:同洗剂Ⅰ号。
(3)漏肩风熏洗验方
药物组成:鬼箭羽15g,桂枝、红花、木瓜各9g,晚蚕沙15g,黄酒250g。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经和络。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属风湿痹阻型者。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浸泡15分钟,再加水半面盆,加黄酒煎沸后,趁热熏洗患处,冷则加热再熏再洗,每次熏洗15~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连用3天。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药敷疗法?
(1)肩周散
药物组成: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白芷、生草乌、细辛、红花、没药、乳香、生葱、生姜、白酒各适量。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主治:肩周炎各期。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再加生姜、生葱捣烂,兑适量白酒,一齐入锅内炒热,敷于患肩部,外包固定,隔日换药1次。如有皮肤对药过敏者,可用纱布蘸清油隔在皮肤上,再敷药。
(2)川乌散
药物组成:川乌、草乌、樟脑各90g。
功效:温经散寒,通阳除痹。
主治:肩周炎。
用法:上药研末,根据疼痛部位大小,取药末适量,用食醋将药末调成糊状,均匀敷于患处及压痛点,厚约0.5cm,外裹纱布,用热水袋压在局部热敷约30分钟,每日1次。
(3)吴薏盐散
药物组成:吴茱萸、薏苡仁、莱菔子、菟丝子、紫苏子、生食盐各30g。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祛湿止痛。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用法:诸药研为粗末,先将生食盐锅中炒黄,再加入中药末拌炒至色,然后倒布袋内,外敷患肩,边熨敷边活动肩关节直至药温已低为止。隔时复炒再敷,日3次。
治疗肩周炎有哪些外擦疗法?
(1)外擦验方
药物组成:生川乌12g,生草乌12g,干姜12g,细辛8g,威灵仙6g,凤仙花8g。红花6g,川芎4g,桂枝7g,独活8g,寻骨风6g,樟脑15g,松枝6g,大黄8g,仙茅6g,巴戟天6g,茴香6 g,丁香6g,三七6g,五加皮6g,牛膝4g,乳香12g,没药12g,全虫6g,土元6g,山茱萸10g ,麻黄9g,杞子9g,狗脊9g,桑枝6g,当归6g,秦艽6g,白酒1200ml。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肩周炎各型。
用法:诸药粉碎为粗末,用55度白酒浸泡,夏季14天,春、秋季21天,冬季30天,过滤沉淀 5日而成。晚睡前用棉签蘸药液适量涂于疼痛处,用聚乙烯超薄膜(薄软食品塑料袋)覆盖,外用衣被覆盖10分钟左右,有发热感,温度升高(灼热感属正常),6小时后去掉覆盖物。每日1次。注意:药物要均匀接触皮肤部位,孕妇及酒精过敏、皮肤破损者禁用。
(2)消炎止痛液
药物组成:丁香、山茶各10g,木香9g,大黄12g,红花10g,当归12g,生地、赤芍、丹皮、白芷、川芎各10g,防风、乳香、没药、荆芥各9g,薄荷6g,樟脑10g。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肩周炎。证见肩关节疼痛难忍,难以入眠,手不能抬举转后者。
用法:上药除樟脑外,加入90%酒精(适量)浸泡24小时(酒精与药之比为1∶2),然后置水于锅中,用蒸馏法,收集蒸馏液200ml,药渣中残余液滤尽,把樟脑粉加入蒸馏液中搅匀,与滤液合并,制成350ml外擦液备用。用时先在病灶部位,用特定电磁波谱治疗器照射10分钟后,将本品涂擦患处,间隔5分钟涂擦1次。每次照射30分钟,每日2次。
吃 黑豆对儿童有哪些好处
推拿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以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体体表通过经络、穴位与内脏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内脏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对体表经络、穴位进行推拿刺激,也可以通过经络将治疗疾病的"信息"传达给有病的脏腑,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推拿的常用手法有下面几种:
1.推法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患者的某一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该手法适用于头面、四肢、胸腹部,具有疏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舒筋通络的功能。
2.拿法
以大拇指与其他四指中的任意一指或几指相对,提拿起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一拿一放地交替进行。适用于颈项、肩背和四肢。其功能为开窍醒神、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
3.按法
用指腹或手掌着力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向下压之,并在该处保持一定的压力停留片刻,随之稍加揉动。本法常与揉法配合使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处的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背腰和四肢。具有通经活络、缓解痉挛、调理关节的功能。
4.摩法
以手掌附着于人体的某一部位,在其上作环形移动抚摩。多用于腹部,也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的跌打肿痛较剧者,具有缓止痛、调和气血、和中理气、消积导滞的功效。
5.揉法
以手指、鱼际、掌根及手掌,在病人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做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适用于头面、胸腹、四肢,具有疏通经络、消肿散结、化瘀止痛、调中和胃的功效。
6.擦法
以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在病人较长的一段体表上作快速的来回摩擦。多配以推拿介质,如红花油、葱姜水等。该法具有振奋阳气,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祛风散寒、理筋止疼、健脾和胃的功效。
7.搓法
以两手掌夹住病人的肢体,相对用力作快速的搓揉,在搓动的过程中,作上下的往返移动。该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多用于四肢,常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
8.摇法
医者一手抓住患者肢体的远端,另一手扶住被摇的关节(肩关节、腕关节、髋关节),以该关节为支点,作肢体最大范围的环形往复摇动。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多用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以及肩周炎等。
9.捻法
以拇指与食指、中指或食中指相对,捏住患者的手指或脚趾,作搓揉的动作。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功效,多用于半身不遂、颈椎病,以及指端麻木疼痛等症。
10.点法
以指端、指间关节或肘部按压在患者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常用于脘腹部、背腰部和四肢。具有温通经络、调理脏腑、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肚腹疼痛、四肢疼痛等症。
11.抖法
以双手握住病人肢体的远端,用力作快速、连续、小幅度的上下颤动。具有通经络、理筋骨、利关节的作用。常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使用。
12.拍法
以手五指微曲,形成空心虚掌,稍用力在病人的患处作拍打动作。常用于颈肩、腰背、四肢。具有疏理气机、活血通络的功能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样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们采访了省名中医刁本恕等专家。
火罐一拔病体舒畅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刁老师还介绍,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在家操作要讲方法
专家提醒:既然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火罐当然并不简单,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险,生活中并不乏拔火罐时出现意外的事件。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什么中成药治疗脂肪瘤
检举 黑豆的食用方法
黑豆,又名橹豆、料豆、零乌豆,民间多称黑小豆和马科豆,向有豆中之王的美称。黑豆防老抗衰,药食俱佳。是因它色黑形小、能作猪马的精饲料之故,与黄豆同属大豆类。药用还有用黑豆加工的大豆卷、豆豉、黑豆衣等。
中医历来认为,黑豆为肾之谷,入肾。具有健脾利水,消肿下气;滋肾阴,润肺燥,制风热而活血解毒;止盗汗,乌发黑发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黑豆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脂肪及维生素外,尚含黑色素及烟酸。正因为如此,黑豆一直被人们视为药食两用的佳品。
研究提示,黑豆具有高蛋白、低热量的特性。黑豆中蛋白质含量高达360%-40%,相当于肉类的2倍、鸡蛋的3倍、牛奶的12倍;黑豆含有18种氨基酸,特别是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黑豆还含有19种油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吸收率高达95%以上,除能满足人体对脂肪的需要外,还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黑豆基本不舍胆固醇,只含植物固醇,而植物固醇不被人体吸收利用,又有抑制人体吸收胆固醇、降低胆固醇在血液中含量的作用。因此,常食黑豆,能软化血管,滋润皮肤,延缓衰老。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有益。
黑豆中微量元素如锌、铜、镁、钼、硒、氟等的含量都很高,而这些微量元素对延缓人体衰老、降低血液粘稠度等非常重要。黑豆中粗纤维含量高达4%,常食黑豆,可以提供食物中粗纤维,促进消化,防止便秘发生。
黑豆味甘性平,为清凉性滋补强壮药,日常生活中以黑豆为食品者亦有多种。它具有祛风除热、调中下气、解毒利尿、补肾养血之功能。既能补身,又能去疾,药食咸宜。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易出现体虚乏力的状况。要想增强活力和精力,按照祖国医学的理论,补肾很重要。黑豆就是一种有效的补肾品。根据中医理论,豆乃肾之谷,黑色属水,水走肾,所以肾虚的人食用黑豆是有益处的。
黑豆对年轻女性来说,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黑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其中E族和B族维生素含量最高,维生素E的含量比肉类高5~7倍众所周知,维生素E是一种相当重要的保持青春健美的物质。我国古人虽不知道黑豆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却从实践中得知它是一种美容食品。如古代药典上曾记载黑豆可驻颜、明目、乌发,使皮肤白嫩等。
黑豆皮为黑色,含有花青素,花青素是很好的抗氧化剂来源,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尤其是在胃的酸性环境下,抗氧化效果好,养颜美容,增加肠胃蠕动。
黑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VE也是一种抗氧化剂,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皮肤皱纹,保持青春健美。黑豆中粗纤维含量高达4%,常食黑豆可提供食物中的粗纤维,促进消化,防止便秘发生。
另外,根据中医理论,“黑豆乃肾之谷”黑色属水,水走肾,所以肾虚的人食用黑豆可以祛风除热、调中下气、解毒利尿,可以有效地缓解尿频、腰酸、女性白带异常及下腹部阴冷等症状。
黑豆对健康虽有如此多的功效,但不适宜生吃,尤其是肠胃不好的人会出现胀气现象,但加热之后,部分营养成分又会被高温分解掉。
黑豆的调补服法有两种:
一种是煮料豆法,即与它药同煮;一种是单服法。
明太医刘俗德《增补内经拾遗方论》载"煮料豆药方:老人服之能乌须黑发,固齿明目。"此方用当归12克,川芎、甘草、陈皮、白术、白芍、菊花各3克,杜仲、炒黄芪各6克,牛膝、生地、熟地各12克,青盐20克,首乌、枸杞子各25克,同黑豆煮透去药,晒干服豆。张石顽《本经逢原》述黑豆"入肾经血分,同青盐、旱莲草、何首乌蒸熟,但食黑豆则须发不白,其补肾之功可知"。这些都是以黑豆与药物同煮,然后去药食豆之法。
另一种是:
单服法,不与其它药同煮即具补肾养血之功。《本草纲目拾遗》言其"服之能益精补髓,壮力润肌,发白后黑,久则转老为少,终其身无病"。
单方验方举例如下:
1、治盗汗:黑豆、浮小麦各30克,水煎服;或用黑豆、浮小麦各30克,莲子8克,黑枣7枚同煮。
2、头昏畏明:以黑豆30克,菊花12克,枸杞子、刺蒺藜各15克煎服。
3、腰痛:黑豆30克,炒杜仲15克,枸杞子12克,煎水服。
4、月经不调:黑豆30克,苏木15克水煎,加红糖调服。
5、筋骨痹痛:黑豆30克,桑枝、枸杞子、当归各15克,独活9克,煎服。
6、婴儿湿疹:黑豆油30毫升,黄蜡15克,共熔化为膏,涂患处。
7、烫伤:黑豆250克,煮浓汁,取适量涂患处。
这里介绍黑豆食疗的几种用法,以供感兴趣的朋友据情选用。
病后体虚用黑豆可促进康复:
用黑豆100克,水浸30分钟,加水适量,煮沸后小火煮40分钟,用少许盐或糖调味,分两次食用,早晚各一次。一般食用一周即可见效。
2.正在发育的儿童食用黑豆可促进生长:
用黑豆1000克,置烤箱中干燥,研粉装瓶备用。每次20克,一日两次。用开水调成粉糊状或入稀粥中食用均可。四季食用效果更佳。
3.患有白癜风或头发早白者用黑豆效果好:
用何首乌1000克,食盐60克,共煮一大瓦锅水,滤去药渣,再加黑豆5000克,药液量以能淹没黑豆为度,煮30分钟,捞出,阴至八成干。然后如前法再煮再干,反复九次(即中药九蒸九晒炮制法)即可。每次嚼食25克,早晚个一次,坚持食用。
4.肾炎水肿或营养不良性水肿食用黑豆能消肿,增进食欲:
食用方法:黑豆100克,精肉50克,水适量,同煮40分钟,分两次食用,早晚个一次。或用黑豆1000克,胎盘一具,洗净,置烤箱中干燥,研粉装瓶备用。每次20克,早晚各一次,效果更显著。肺结核、慢性肝病等食用亦有良好效果。
5.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用黑豆等煎液外用往往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方法是:用黑豆皮、蚕豆皮、扁豆皮125克,加水2500毫升,煎沸25分钟后离火待温,然后用敷料浸上述煎液湿敷患处,一日2次。一剂可用3--4天。
瘤周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包囊,内有被结缔组织束分成叶状成群的正常脂肪细胞。有的脂肪瘤在结构上除大量脂肪组织外,还含有较多结缔组织或血管,即形成复杂的脂肪瘤。 脂肪瘤是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中医是没有什么好方法,只有手术的 脂肪瘤 多见于40~50岁的成年人。瘤体质地柔软,圆形或分叶状,位于皮下,可以推动;瘤体大小不等,小的如枣大,用手摸方能触知,大的可隆起皮面,但表面皮肤正常。肿瘤单发或多发,见于体表的任何部位,以肩、背、腹部为多见。多无自觉症状。血管脂肪瘤为一特殊类型的脂肪瘤,以年轻人较为多见,好发于下肢,可自觉疼痛,触之亦有压痛。
中医治疗脂肪瘤
[治法]:健脾,化痰,活血化瘀
白术10 云苓15 浙贝12 桔梗12 夏枯草18 昆布15 陈皮6 枇杷叶12 当归10 黄芪18 党参15 淮山18 薏苡仁18
[加减]:
(1)全身浮肿者,加猪苓15 泽泻12
(2)肿瘤坚硬,加山慈菇18 莪术12 山甲12
(3)大便溏泄者,加肉豆蔻12 神曲15 广藿香10
中医验方:
①板兰根120g,银花9g,连翘9g,皂刺9g。每日1剂,煎2次分服。
疗效:按该方治疗多例,疗效显著。5个月治愈。
②蟾酥软膏:蟾酥10g,溶于30ml清洗液中,加磺胺软膏40g,配成20%蟾酥软膏外敷,一般用药3天,癌组织开始脱落,约18天基本愈合。
疗效:青岛白求恩医院用此方治愈。
偏方
①樟乳散:樟丹30g,乳香10g。研末以小麻油制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1次。
②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30g。黄芪30g,蚤休15g,穿曲甲10g,甘草10g。水煎服,日服2次。
保健原则
1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脂肪瘤形成及/或使原来的瘤体增长变大增加脂肪瘤的癌变系数。
2饮食要规律
早餐要吃好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脂肪瘤患者极其重要如果不吃早餐可刺激脂肪瘤或使原来的瘤体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3低胆固醇饮食
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脏器的新陈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皮下或内脏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脂肪瘤因此脂肪瘤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肉类食品每日限制再75g以下品种应以瘦猪肉以及去皮的鸡鸭肉为佳但应避免吃肥肉鸡鸭的皮和加工的肉制品(如肉肠)等此外鱼子鱿鱼动物的内脏如肝脑肾肺肚(胃)肠均应严格限食
禁忌的食物
1、酒精和含酒精类的饮料。
2、规律饮食,早餐按时吃,吃好。
3、低胆固醇饮食。
4、不吃动物内脏。
宜吃的食物
1、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2、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
3、低胆固醇食品有香菇,木耳,芹菜。
4、日常选用的油要多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5、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类辛辣食品。
6、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7、多饮水、多活动。
8、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很多原因可以形成脂肪瘤的,不要太紧张,平常要特别注意饮食,辛辣,肥甘厚味的少吃,多吃蔬菜,水果,参加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少熬夜,这些都在中医的理疗方法,西医就只有手术!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原则 较小(直径1cm内),多发瘤,一般不需处理。
方法选择 在治疗上惟一有效方法是手术切除。对于多发者(有的患者可达百余个),也只能先选择影响大的、较疼痛的进行切除。尚无法根治。有的采用吸脂术,在皮肤上作小切口,插入吸管,去除较大
或局部脂肪过多症,不留显著瘢痕。当然,这也是局部治疗。
手术切除 表浅脂肪瘤影响功能、劳动和美观者,可考虑手术。
术前准备:清洗局部皮肤。
麻醉:采取局麻。
沿皮纹切开脂肪瘤的表面皮肤。用弯止血钳沿瘤体包膜分离肿瘤,钳夹及结扎所有见到的血管。脂肪瘤多呈多叶状,形态不规则,应注意完整地分离出 具有包膜的脂肪瘤组织。用组织钳提起瘤体分离基底,切除肿瘤。止血后,分层缝合切口。术后处理:切口敷料要妥善包扎。术后6~7日拆线。
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