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洗手液资讯

屈家本草抑菌液治脚气吗-屈臣氏治脚气的药

屈家本草抑菌液治脚气吗-屈臣氏治脚气的药

川乌头

(侯宁极《药谱》)

异名川乌(《金匮要略》)。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块根。

植物形态乌头(《本经》)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6厘米。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叶互生,革质,有柄;叶片卵圆形,宽5~12厘米,3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先瑞再3浅裂,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萼片5,蓝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长15~18毫米,宽约20毫米,侧萼片近圆形;花瓣2,无毛;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心皮3~5个,寓生,密被灰**的短绒毛。蓇葖果长圆形,具横脉。花柱宿存,芒尖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野生种分布辽宁、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本植物栽培品的子根(附于、侧子、漏蓝子);野生种的块根(草乌头)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至《本草纲目》始明确区分,云:"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此说与目前商品川乌头、草乌头的来源基本符合。但川乌头之栽培,始见于《本草图经》,故宋以前所称之川乌头,似亦属野生之乌头。参见"草乌头"条。

采集夏至至小暑间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茎叶,然后将子根摘下,与母根分开,抖净泥土,晒干。

药材干燥的子根,圆锥形,长1.5~3厘米;直径1.5~2厘米。表面灰褐色,有细的纵皱纹,顶端有凹陷的芽痕,侧边常留有自母根摘寓的痕迹,下端尖,周围有数个瘤状隆起的支根,习称"钉角"。质坚实,难折断,断面外层褐色,内面为灰白色,粉性,横切面有一多角形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

干燥的母根,呈瘦长的圆锥形,或带有残余的茎杆,体长3~7厘米,直径1.5~3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不平,或有锥形的小瘤状侧根,并具割去附子后遗留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粉白色或微带灰色,横切面可见多角形的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均以个匀、肥满、坚实、无空心者为佳。

炮制生川乌:拣去杂质,洗净灰屑,晒干。制川乌:取净川乌,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漂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川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除去甘草、黑豆,晒晾,闷润后切片,晒干(每川乌100斤,用甘草6斤,黑豆10斤)。

性味辛,热,有毒。

①《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主治秘要》云,性热,味辛甘。"

②《东医宝鉴》:"性大热,味辛甘,有大毒。"

③《医家心法》:"辛,温,大毒。"

④《长沙药解》:"味辛苦,性温。"

归经①《要药分剂》:"入髀、命门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厥阴、少阴经。"

功用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①《珍珠囊》:"去寒湿风痹、血痹。"

②李杲:"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

③王好古:"补命门不足,肝风虚。"

④《王氏究原方》:"性轻疏,温脾去风。"

⑤《纲目》:"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②《药性论》:"远志为使。忌豉汁。"

选方①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川乌(生,去皮尖为末)。用香熟白米粥半碗,药末四钱,同米用漫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脚许,蜜三大匙,搅匀,空腹啜之,温为佳,如是中湿,更入薏苡仁末二钱,增米作一中碗服。(《本事方》川乌粥法)

②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川乌头二两(去皮切碎,以大豆同炒,候豆汁出即住),干蝎半两(微炒)。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酽醋一中盏,熬成膏,可丸,即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温酒下七丸。(《圣惠方》)

③治风寒湿痹,挛痛不能步握:五灵脂、川乌(炮去皮、脐)、苍术(薄切酒浸,干)各二两,自然铜(烧热)一两。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温酒下,渐加丸数;服至病除。(《普济方》乌术丸)

④治风腰脚冷痹疼痛,宜用贴熁:川乌头主分,去皮脐,生用。上捣细罗为散,以酽醋调涂,于故帛上撒之,须臾痛止。(《圣惠方》)

⑤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细切,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上五味细切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金旺要略》乌头汤)

⑥治瘫缓风,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履步不正: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上为末,入龙脑、麝香,研令细匀,滴水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调服之,一日两服,空心晚食前服。(《梅师集偏方》神验乌龙丹)

⑦治口眼歪斜:生乌头,青矾各等分。为末,每用一字,吸入鼻内,取涕吐涎。(《箧中秘宝方》通关散)

⑧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一分(炮),赤石脂二分,干姜一分,附子一分,蜀椒二分。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丸,不知,稍加服。(乌头赤石脂丸)

⑨寒疝绕脐痛苦,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大乌头煎)

⑾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乌头,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乌头桂枝汤,⑧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⑿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息沉细,头痛腰重:川乌头(炮)、干姜各半两。上二味同为粗散,炒令转色,放冷,再捣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盐一捻,煎半盏、去滓、温服。(《博济方》退阴散)

⑿治小儿慢惊,搐搦涎壅厥逆:川乌头(生,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服。水一盏,姜七片煎服。(《婴孩宝书》)

⒀治脾寒疟疾:川乌头大者一个(炮良久,移一处再炮,凡七处炮满,去皮脐),为细末,作一服。用大枣七个,生姜十片,葱白七寸,水一碗,同煎至一蛊。疾发前,先食枣次温服。(《苏沈良方》七枣散)

⒁治腹中雷鸣,脐下疴撮疼痛:苍术(东流水浸十日,去黑皮,片切,焙)半斤,乌头(米泔浸五日,逐日换泔,炮裂,去皮脐),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三两,蜀椒(口开者,烧砖令红,以醋泼砖,安椒,盖出汗,取红用)三两,青盐(研)一两。上五味,捣罗四味为末,与盐拌匀,炼蜜和丸,捣一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圣济总录》乌术丸》

⒂治冷气下泻:木香半两,川乌(生,去皮)一两。上为细末,醋糊灿口梧子大,陈皮、醋汤下三、五十丸。(《本事方》木香丸)

⒃治久赤白痢及泻水:川乌头二枚,-枚豆煮,一枚生用为末。上以黑豆半合,入水同煮;黑豆热为度,与豆同研烂,丸如绿豆大。每服,以黄连汤下五丸。(《圣惠方》)

⒄治年久头痛: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凋涂太阳穴。(《经偏方》)

⒅治头风:大川乌、天南星等分。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水一大盏,白梅一个,生姜五片,煎至五分服。(《百一选方》)

⒆理囟门陷:绵川乌(生用),绵附子(生用)各五钱,雄黄二钱。上件为末,用生葱和根叶细切烂杵,入前药末同煎,空心作成膏,贴陷处。(《活幼心书》乌附膏)

⒇治牙痛:川乌头一分(生用),附子一分(生用),上件药,捣罗为末,用面糊和丸,如小豆大。以绵裹一丸,于痛处咬之,以瘗为度。(《圣惠方》乌头丸)

(21)治痈疽肿毒:川乌头(炒),黄柏(炒)各一两。为末,唾调涂之,留头,干则以米泔润之。(《僧深集方》)

(22)治痈攻肿,若有息肉突出者:乌头五枚,以苦酒三升,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度。(《古今录验》)

(23)治久生疥癣:川乌头七枚(生用),捣碎,以水三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温温洗之。(,圣惠方》)

临床应用用于粘膜表面麻醉

根据乌头的理化特性及麻醉目的,制成不同剂型应用。一10%乌头酒精浸出液:选取个大质好的生川乌磨成细粉,按10%比例浸入70%酒精中,24小时过滤备用(宜新鲜配制,使用时间不超过1个月)。主要用于鼻腔及口腔粘膜。用时以棉片浸湿稍拧干,贴附于需要麻醉的部位,经5~10分钟即可手术。二乌头酒精稀释液:以10%乌头酒精加入蒸馏水或盐水配制成1.25%稀释液(新鲜配制)。用于眼,气管、食管表面麻醉,滴眼时患者有轻度疼痛或辣感,顷刻即消失,多能忍受。气管、食管麻醉按一般麻醉方法进行。5~10分钟后可施行手术。三乌头葡萄糖粉:以极细的乌头粉1分与葡萄糖粉9分混合即得.其麻醉效力较浸出液强大,不易失效。在食管镜、直达喉镜检壹时,以粉末置于镜上渐渐吞咽,麻醉效果颇佳。在鼻腔与口腔应用时,可用湿盐水棉片或棉棒蘸药粉直接涂于局部粘膜。对时间较长的眼部手术,也可将粉末少许撒于下睑结膜穹窿部,待其自溶。5~10分钟后可施行手术。使用上述三种剂型共观察138例,麻醉有效率达97.1%,其中85.5%手术中完全无痛,10.1%手术中有轻度疼痛而能顺利完成手术,1.4%在手术中较疼痛但仍能坚持完成手术。无效病例中以角膜异物最多,可能系麻醉深度不够,角膜感觉较其它组织敏感之故。应用中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

此外,用乌头(根、叶均可)适量捣烂外敷或用鲜品榨汁涂布,可作为体表排脓手术的局部麻醉。

提醒您:川乌头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木瓜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你这个应该是杜仲树皮

杜仲皮是一种非处方药,属于中药的一种,味平和,可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

中老年人肾气不足,腰膝疼痛,腿脚软弱无力,小便余沥者宜食;妇女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胎漏欲堕及习惯性流产者保胎时宜食,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行走过迟,两下肢无力者宜食;高血压患者宜食。

功用主治

补肝肾, [1] 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

①《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②《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③《药性论》:"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⑤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⑥《本草正》:"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

⑦《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

⑧《本草再新》:"充筋力,强阳道。"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妊娠漏血,胎动不安。”杜仲是名贵滋补药材,其有效成分中除了含有大量已知活性的药用成分外,还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是杜仲保健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用药宜忌

宜:中老年人肾气不足,腰膝疼痛,腿脚软弱无力,小便余沥者宜食;妇女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胎漏欲堕及习惯性流产者保胎时宜食,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行走过迟,两下肢无力者宜食;高血压患者宜食。

忌:杜仲性味平和,补益肝肾,诸无所忌。

阴虚火旺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蛇皮、元参。"

②《本草经疏》:"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黄柏、知母同入。"

③《得配本草》:"内热。精血燥二者禁用。"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2.《名医别录》: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3.《药性论》: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4.《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5.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6.《本草正》: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

7.《玉楸药解》: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

8.《本草再新》:充筋力,强阳道。

9.《本草纲目》:杜仲,古方只知滋肾,惟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发昔人所未发也。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按庞元英《谈薮》:一少年得脚软病,且疼甚,医作脚气治不效。路钤孙琳诊之,用杜仲一味,寸断片折,每以一两,用半酒半水一大盏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愈。琳曰,此乃肾虚,非脚气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则为效容易矣。

10.李中梓:杜仲,虽温而不助火。

11.《本草经疏》:杜仲,按《本经》所主腰脊痛,益精气,坚筋骨,脚中酸痛,不欲践地者,盖腰为肾之府,经曰,动摇不能,肾将惫矣。又肾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二经虚,则腰脊痛而精气乏,筋骨软而脚不能践地也。《五脏苦欲补泻》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也。强志者,肾藏志,益肾故也。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者,祛肾家之湿热也。益肾补肝,则精血自足,其主补中者,肝肾在下,脏中之阴也,阴足则中亦补矣。

12.《本草汇言》:方氏《直指》云: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然色紫而燥,质绵而韧,气温而补,补肝益肾,诚为要剂。如肝肾阳虚而有风湿病者,以盐酒浸炙,为效甚捷;如肝肾阴虚,而无风湿病,乃因精乏髓枯,血燥液干而成痿痹,成伛偻,以致俯仰屈伸不用者,又忌用之。

13.《药品化义》:杜仲,沉下入肾,盖肾欲坚,以苦坚之,用此坚肾气,强壮筋骨,主治腰脊酸疼,脚膝行痛,阴下湿痒,小便余沥。东垣云功效如神应,良不爽也。牛膝主下部分,杜仲主下部气分,相须而用。

14.《本草求真》:杜仲,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且性辛温,能除阴痒,去囊湿,痿痹瘫软必需,脚气疼痛必用,胎滑梦遗切要。若使遗精有痛,用此益见精脱不已,以其气味辛温,能助肝肾旺气也。胎因气虚而血不固,用此益见血脱不止,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功与牛膝、地黄、续断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补肝肾,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中,熟地滋补肝肾,竟入筋骨精髓之内,续断调补筋骨,在于曲节气血之间为异耳。独怪今世安胎,不审气有虚实,辄以杜仲、牛膝、续断等药,引血下行。在肾经虚寒者,固可用此温补以固胎元。若气陷不升,血随气脱而胎不固者,用此则气益陷不升,其血必致愈脱不已。

选方

①治腰痛:杜仲一斤,五味子半升。二物切,分十四剂,每夜取一剂,以水一升,浸至五更,煎三分减一,滤取汁,以羊肾三、四枚,切下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空服顿服。用盐、醋和之亦得。(《箧中方》)

②治腰痛:川木香一钱,八角茴香三钱,杜仲(炒去丝)三钱。水一钟,酒半钟,煎服,渣再煎。(《活人心统》思仙散)

③治卒腰痛不可忍:杜仲二两(去粗皮,炙微黄,锉),丹参二两,芎藭一两半,桂心一两,细辛三分。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次入酒二分,更煎三、两沸,每于食前温服。(《圣惠方》杜仲散)

④治中风筋脉挛急,腰膝无力:杜仲(去粗皮,炙,锉)一两半,芎藭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风。(《圣济总录》杜仲饮)

⑤治小便余沥,阴下湿痒:川杜仲四两,小茴香二两(俱盐、酒浸炒),车前子一两五钱,山茱萸肉三两(俱炒)。共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⑥治妇人胞胎不安:杜仲不计多少,去粗皮细锉,瓦上焙干,捣罗为末,煮枣肉糊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烂,糯米汤下。(《圣济总录》杜仲丸)

⑦治频惯堕胎或三、四月即堕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五,六两为末,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简便单方》)

⑧治高血压:一杜仲、夏枯草各五钱,红牛膝三钱,水芹菜三两,鱼鳅串一两。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二杜仲、黄芩、夏枯草各五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⑨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杜仲30克,猪腰1对。用时将猪腰剖开,除去白色的筋膜,加冷水800毫升,以猪腰煮熟为度,除去杜仲,乘温服食猪腰及药汁,连服7~10剂。

⑩肾炎:用猪腰1个,杜仲30克,研末,装人除去白色的筋膜的猪腰内炖熟,食肉服汤,每日1剂,治急性肾炎。亦可用杜仲、海金沙、仙茅、双肾草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慢性肾炎。

舌头胖大有齿痕,需要怎么调理?

出处出自《雷公炮炙论》

拼音名Mu Guā

英文名Common Floweringquince Fruit

Fruit of Common Floweringquince

别名 楙、木瓜实、铁脚梨、秋木瓜、酸木瓜。

来源

药材基源: 为蔷薇科植物皱皮木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C.lagenaria (Loisel.) Koidz.]

采收和储藏:7-8月上旬,木瓜外皮呈青**时采收,用铜刀切成两瓣,不去籽。薄摊放在竹帘上晒,先仰晒几日至颜色变红时,再翻晒至全干。阴雨天可用文火烘干。

原形态皱皮木瓜 落叶灌木,高约2m。枝条直立开展,有刺,小枝圆柱形,微屈曲,无毛,紫褐色或黑褐色,有疏生浅褐色皮孔。叶片卵形至椭圆形,稀长椭圆形,长3-9cm,宽1.5-5cm,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有尖锐锯齿,齿尖开展,无毛或下面沿叶脉有短柔毛;叶柄长约1cm;托叶大形,草质,肾形或半圆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无毛。花先叶开放,3-5朵簇生于二年生老枝上;花梗短粗,长约3mm或近于无柄;花直径3-5cm;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直立,先端圆钝,全缘或有波状齿;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基部延伸成短爪长10-15mm,宽8-13mm,猩红色,稀淡红色或白色;雄蕊45-50,长约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合生,无毛或稍有毛,柱头头状,有不明显分裂,约与雄蕊等长。果实球形或卵球形,直径4-6cm,**或带黄绿色,有稀疏不明显斑点,味芳香;萼片脱落,果梗短或近于无梗。花期3-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

资源分布:分布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我国南方较温暖的地区均可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或扦插繁殖。种子繁殖:11月待果实变黄稍软有香气时采摘,放置后熟数日,取出种子播入苗床内,行株距为15cm×(10-15)cm,深6cm,每穴2-3粒,覆土3cm。春季苗高50-60cm时移栽。穴距70-100cm,行距150-200cm,深30-40cm。每穴放腐熟肥3-5kg,每穴栽2-3根苗呈三角形,覆土,踏实,浇水使根与土紧密结合,保持土壤湿润。成活后培土1次。分株繁殖:在3月前将分蘖的幼株从根部连带须根掘起移栽。扦插繁殖:春季2-3月间,剪取木瓜树苗较嫩的枝条,扦插于苗床,待成活后移栽。

田间管理 春、秋季结合施肥进行中耕除草,冬季松土时进行培土,以防冻保暖,开花前可施土杂肥,以促进枝叶生长且利开花。整枝于12月至翌年3月间进行,成年树每年1次,剪去病、枯、衰老枝,使树型为内空外圆,以利开花结果。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叶枯病,冬季清园,发病初期喷1:1:100的波尔多液。虫害有桃大尾蚜,可用10倍烟草石灰水浸液防治。桃蠹螟可检去病果集中处理,幼虫初孵期喷2.5%敌杀3000倍液防治;星天牛在成虫发生期晴天捕杀。

性状

性状鉴定 果实多呈纵剖成对半的长圆形,长4-9cm,宽2-5cm,厚1-2.5cm。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深皱纹;剖面边缘向内卷曲,果肉红棕色,中心部分凹陷,棕**。种子扁长三角形,多脱落,质坚硬。气微清香,味酸。

以质坚实、味酸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棕红色。1石细胞成群或单个散在,无色、淡**或橙**。呈类圆形、类长方形、长条形、长椭圆形、类三角形或类圆形,直径12-82μm,长至136μm壁厚5-20μm,层纹大多明显,孔沟细,少数分枝,有的胞腔含棕色或红棕色物。2果肉薄壁细胞常破碎,壁较厚,极皱缩,胞腔含黄棕色或深棕色物。3纤维成束,有时上下层交错排列,淡**或**,末端多圆钝,直径11-27μm,壁层5-12μm,木化,胞腔含棕色物。4中果皮薄壁细胞淡**或棕色,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5果皮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长方形,外壁厚14-32μm,角质化,胞腔小,内含红棕色物。6色素块黄棕色或棕色。7网纹、螺纹导管,直径5-27μm,壁厚约2μm。

化学成份果实含苹果酸(mal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和皂甙,还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药理作用

1.保肝作用 以四氯化碳造成大鼠肝损伤,自造型之日起,以10%木瓜混悬液按每日300mg/100g体重,给大鼠灌胃,连续10d,同对照组比较,给药组肝细胞坏和脂变较轻;可防止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并促进肝细胞修复,显著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

2.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筛选发现木瓜有较强抗菌作用。新鲜木瓜汁(每1ml滤液含生药1g)和木瓜煎剂(1g/ml)对肠道菌和葡萄球菌有较明显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在18-35mm;对肺炎链球菌抑菌作用较差,抑菌圈直径8-12mm。较敏感细菌有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及其变种、致病性大肠杆菌、普通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肠炎杆菌、白色葡萄球菌、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木瓜注射液(去鞣质)浓度1g/ml,仍有相似强度的抗菌活性。0.1mol/L氢氧化钠调木瓜汁pH为3、4、5、6、6.5、7.5进行抑菌试验,结果随pH提高木瓜抗菌作用减弱。以木瓜水溶性部分中分离提取木瓜酚经体外抑菌试验证明,其抑菌作用明显,对各型痢疾杆菌抑菌圈为19-28.6mm。

其他作用 曾发现木瓜提取物对小鼠艾腹水癌有抑制作用,该提取物为熔点177-178℃的结晶。木瓜提取液85mg/d腹腔注射,共7d,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呈抑制作用。

4.毒性 用体重18-25g小鼠25只,每1ml含0.5g生药的木瓜注射液进行尾静脉注射,每次0.2ml,分别以3h、8h、20h进行毒性试验,结果均未见动物亡。

鉴别(1)取本品粉末1g,加70%乙醇10ml,加热回流1h,滤液供试验:取滤液1ml,蒸乾,残渣加醋酐1ml使溶解,倾入试管中,沿管壁加硫酸1-2滴,两液接触面显紫红色环,上层液显棕**(检查皂甙);另取滤液滴于滤纸上,待干,喷洒三氯化铝试液,干燥后,于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蓝色萤光。(检查黄酮)(2)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2g,加入14ml0.5%盐酸乙醇,置水浴上回流10min,趁热滤过(若不回流,可在室温条件浸放24h后滤过),滤液供点样。另以苹果酸、枸橼酸、酒石酸、维生素C作为对照。同点样于硅胶G薄板上,用氯仿-丙酮-甲醇(2:7:4)为展开剂,展距10cm。用溴甲酚绿试液或甲基红试液为显色剂显色,样品与对照品在相同位置外显**斑点或红色斑点。

炮制清水洗净,稍浸泡,闷润至透,置蒸笼内蒸熟,乘热切片,日晒夜露,以由红转紫黑色为度。炒木瓜:将木瓜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焦为度。

性味酸;温;

归经肝;肺;肾;脾经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酸重,筋脉拘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注意

1.《食疗本草》:不可多食,损齿及骨。

2.《医学入门》:忌铅、铁。

3.《本草经疏》:下部腰膝无力,由于精血虚、真阴不足者不宜用。伤食脾胃未虚、积滞多者,不宜用。

各家论述

1.李杲:木瓜,气脱能收,气滞能和。

2.《纲目》:木瓜所主霍乱吐利转筋、脚气,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虽主筋,而转筋则由湿热、寒湿之邪袭伤脾胃所致,故筋转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属阳明。木瓜治转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则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温以收脾胃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木平则土得令而金受荫矣。《素问》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孟诜云:多食木瓜损齿及骨。皆伐肝之明验,而木瓜入手、足太阴,为脾胃药,非肝药,益可征矣。

3.《本草正》:木瓜,用此者用其酸敛,酸能走筋,敛能固脱,得木味之正,故尤专入肝益筋走血。疗腰膝无力,脚气,引经所不可缺,气滞能和,气脱能固。以能平胃,故除呕逆、霍乱转筋,降痰,去湿,行水。以其酸收,故可敛肺禁痢,止烦满,止渴。

4.《本草新编》:木瓜,但可臣、佐、使,而不可以为君,乃入肝益筋之品,养血卫脚之味,最宜与参、术同施,归、熟(地)并用。

5.《得配本草》:血为热迫,筋转而痛,气为湿滞,筋缓而软,木瓜凉血收脱,故可并治。

6.《本草求真》:木瓜,酸涩而温,止属收敛之品,何书备着其功曰理脾、舒筋、敛肺?缘暑湿伤人,挥霍撩乱,吐泻交作,未有不累脾胃而伤元气,损营卫而败筋骨。木瓜气味酸涩,既于湿热可疏,复于损耗可敛,故能于脾有补,于筋可舒,于肺可敛,岂真肺胃虚弱,可为常用之味哉?然使食之太过,则又损齿与骨及犯癃闭,以其收涩甚而伐肝极,奈人仅知理脚,而不审其虚实妄投,殊为可惜。陈者良。

7.《本草思辨录》:考古方用木瓜之证,如脚气、脚痿、腹胁胀满,多与辛温药为伍,不外驱寒湿之邪,辑浮散之气,虽功在降抑,而终不离乎敛,故其治筋病于转戾为宜,拘挛则非其所长。独许叔微以木瓜治项强筋急,谓少阴之筋从足至项,为肝肾受邪所致。是病虽在上而因仍在下。其以乳香、没药为佐使,则其以伸筋任乳、没,不以责木瓜,亦可见矣。

8.《雷公炮炙论》:调营卫,助谷气。

9.《别录》: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

10.《食疗本草》:治呕晼风气,吐后转筋,煮汁饮之。

11.《本草拾遗》:下冷气,强筋骨,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作饮服之。又脚气冲心,取一颗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又止呕逆,心膈痰唾。

12.《海药本草》:敛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

13.《日华子本草》:止吐泻奔豚及脚气水肿,冷热痢,心腹痛,疗渴。

14.王好古:去湿和胃,滋脾益肺。治腹

“独活草”是什么?

从祛湿调理实践中,有一个结论:齿痕舌也是分不同的类型的,不同类型的齿痕舌,有不同的调理方案,以下拿出两个案例做分享:

图一:齿痕舌。属于水湿内蕴,偏寒湿,症状包括:手脚凉,怕冷,四肢屈伸不利,皮肤暗淡没有光泽,头发枯燥或油腻,消化不良,腹胀,大便溏稀,小便频……

这种类型的齿痕舌,建议用辛温燥湿法结合淡渗利湿法。用这两个思想结合,搭配药食同源的药材,做成中草药配方代茶饮,可以取得良好的改善。

图二:也是齿痕舌,但类型跟图一不同。图二的齿痕舌偏湿热,症状包括:口干口苦,皮肤油腻,皮肤发黄,口气口臭,消化不良,腹胀,潮湿瘙痒,小便浑浊发黄,脚气脚臭,便秘或者便溏……

这种类型的齿痕舌,建议用苦寒燥湿法结合淡渗利湿法,用这两种思想结合,用药食同源的中草药配方做成代茶饮,一个月可有良好的改善。

综上:齿痕舌有不同的类型,要舌诊辨别自己的类型,然后有针对性调理。

一、 舌胖大主有湿,齿痕主脾虚,舌胖大有齿痕主脾虚有湿。

1、 若舌胖大苔白腻,主脾虚有湿,为寒湿。

治则: 健脾祛湿

方药: 参苓白术丸加减

组成: 人参、茯苓、炒白术、陈皮、山药、砂仁、薏苡仁、桔梗、大枣、泽泻、芡实

中成药: 参苓白术丸、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理中丸

2、舌胖大黄腻主脾虚湿热

治则: 健脾清热祛湿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

组成: 黄连、茯苓、半夏、甘草、枳实、白术、生姜、大枣、陈皮、竹茹

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黄连温胆丸、霍胆丸、四妙丸

二、脾虚有湿的 养生 注意事项:

1、 少吃生凉之品,少受凉,以免伤脾阳,脾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湿气增加。

2、 多锻炼身体,脾主四肢与肌肉 ,身体增强了,脾气就旺盛。

3、 春夏养阳,尽量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阳气的吸收,少开空调。阳气旺盛,湿气就会减少。

4、 健脾祛湿粥:薏苡仁、莲子、红豆、绿豆、小米熬粥喝。

5、 祛湿茶 :荷叶、玉米须适量泡水喝。

以上浅谈胖大齿痕舌临床意义,调理与 养生 ,望能帮助到朋友们! 舌头胖大有齿痕,就是中医所说的齿痕舌,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挤压而形成的。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具体说来,齿痕舌的出现。

一方面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有关,即脾阳虚,另一方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有关,即脾气虚。

舌体胖大有齿痕,患者可能还会伴有头重头晕、浑身乏力、爱睡觉没精神、口气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黏腻不成形等一些症状。

脾气虚、脾阳虚之后,水液代谢出现异常,出现水液潴溜,从而出现舌体肥大有齿痕等。

很多人舌大有齿痕,但很可能身体并没有明显症状,如果平时不加注意观察,就忽略了,反而耽误了最好的调理时机。

当舌体胖大而且出现了齿痕的时候,说明病症已经有了一定发展,身体脾气已经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或者用运化水湿功能减退。

齿痕舌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理:

1、饮食调理

减少摄入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不易消化类的食物,特别是要少吃肉类海鲜类,寒凉的生冷瓜果。

平日饮食多以蔬菜为主,保持通便,吃易消化的食物,并且每餐七分饱,细嚼慢咽,按时吃饭。

多吃补益身体、祛湿的药物和食物,比如山药粥、红豆汤、山药薏米粥、红豆薏米粥、绿豆汤、玫瑰花泡水。

适合多吃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2、运动调理

通过有氧运动可以明显促进脾胃运化,可以使水湿之邪尽快排出体外。

建议根据自己身体情况,找到适合的运动方案,比如慢走、操类、太极拳等中低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每周尽量运动4-6次,每次30分钟以上,尽量不要做剧烈运动。

3、药物治疗

适当的口服一些健脾运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可以改善舌头胖大有齿痕的相关症状。

在医生建议下,口服香砂胃苓丸,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木香顺气丸、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对于脾肾阳虚的患者,可以口服附子理中丸、真武汤加减等进行治疗。

对于只是出现了脾虚症状的患者,可以口服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中医讲究四诊合参,不能说仅凭舌头的症状就去开药方,建议还是到医院面诊再对症治疗。

以上就是今天关于齿痕舌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感谢您的阅读!

舌头肥大有齿痕为中医中的齿痕舌,在舌体边缘有牙齿的痕迹,这是因为舌体肥大受到牙齿齿缘压迫出现的齿痕,所以说舌头肥大和齿痕舌一般都是一同出现的,如果说舌头看上去淡白而湿润且边上有齿痕,是脾虚湿盛的表现,所以说调理主要以健脾祛湿为主。

脾虚

脾虚也分脾气虚和脾阳虚之分。

就脾气虚来说:

1.可能是脾不健运,表现为没有胃口,腹胀,特别在吃了东西后会更明显,而且大便稀溏,精神也不好,四肢没有力气,不想说话,整个人看上去显得浮肿。这些主要与我们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他急慢性疾患导致脾气损伤所致,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以调节饮食,多吃健脾胃的饮食,以及减少劳累,积极的处理慢为主。

2.脾气亏虚,脘腹坠胀,进食后更明显,而且还会有便意频繁,肛门有坠胀,或腹泻时间较长,气少乏力,头晕目眩等,也称之为中气下陷。

3.脾不统血,是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会出现便血、血尿、肌衄、齿衄、妇女月经多,崩漏等,中医认为若是脾气亏虚,统摄无权,致血液不能循经而溢于脉外,所以出现各种出血。

再来说说脾阳虚:

脾阳虚主要表现为腹胀,吃得少,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面色白、肢体困重、周身浮肿、小便不利,妇女白带量多。这与我们的脾气虚相似,或者说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与我们的舌肥大有齿痕相对应的一型,所以如果有舌大伴齿痕,我们需要看有没有对应的脾阳虚的其他症状,脾阳虚比较突出的症状就是形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尿少浮肿,带下清稀,舌淡而胖,舌苔白而滑。

寒湿困脾

而关于舌肥伴齿痕最常见的还是寒湿困脾,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吃得少,便溏,有时候还会想呕吐,嘴巴淡,口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暗,肢体有浮肿,小便短少,妇女的白带量多,舌淡肥苔白腻,按照之前说的,舌肥就会伴有齿痕的说法,而且齿痕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所以说舌肥到舌头有齿痕若是寒湿困脾所致,那么需要调理也并非一日两日就会有改善。

导致寒湿困脾的原因:多因贪凉饮冷,吃太多生冷的食物,导致寒湿停于中焦;或因居处湿地,冒着雨涉水,使得寒湿内侵,或过食肥甘,中阳被阻,以致湿自内生。因为脾喜燥恶湿,寒湿内侵,脾为湿困,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所以脘腹痞闷,甚至胀痛。而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本就为寒湿内盛之象。

如何调理?

1.饮食上少吃生冷的食物,包括水果和蔬菜,如西瓜、梨、草莓、柚子、橙子、苦瓜、山竹、火龙果、山竹、罗汉果、黄瓜、茄子、茭白、生地瓜、海带、紫菜、海藻、兔肉、鸭肉、绿豆、豆芽、豆浆、胖大海等等,特别注意一些冷饮、凉菜。

2.注意居住环境的除湿祛湿,以及注意保暖。

3.可以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比较常见的有茯苓,茯苓味甘淡,入脾经,有健脾祛湿的功效,《本草纲目》中称它有补五劳七伤、和中益气之效。煮粥、泡茶都不错,又是药食同源,服用也相对安全。如果茯苓不容易接触,那么玉米一定很常见吧,同样玉米也有一定健脾、除湿,开胃的作用。还有薏米、大豆、扁豆、赤豆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4.想要健脾除湿怎么能少运动呢?脾虚湿中的人,大多都是大肚便便,所以适当的运动也是除湿塑身的根本,多运动出汗,对于祛湿也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不可运动过度,否则会加重脾虚,适当即可,一般的慢跑、打球之类的相对柔和的运动最佳。

总结

对于脾虚、寒湿困脾导致的舌肥伴齿痕,调理上最重要的还是少吃生冷、以及适当的运动,一般来说身体能够自我调节过来,如果能够进食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那么会有更明显的改善,可这都需要一个过程,就算有所改善,也要注意在之后的生活中饮食习惯的改变。

要清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首先要清楚正常人的舌头是怎样的情况。

正常人的舌头,呈粉红或淡红色,其形状应是长椭圆形,胖瘦适中,光泽而润,舌头伸缩自如、有力,并且其舌苔是薄白色的,因为舌粘膜末梢分化成“角化树”的分枝,在这些分枝的空隙中,常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残渣等,这些物质覆盖在舌头的毛细血管,同时角化上皮因吸收水分而呈白色,这样就形成了薄白湿润的舌苔。

一般舌头胖大的情况下,同时舌边还有齿痕,这种舌头称为舌胖大;胖大比较厉害的情况下会肿胀,舌头会塞满口腔。

中医理论认为:“舌胖提示气虚,或者说湿气比较重;舌胖而苔腻的多属湿热。”舌头的颜色鲜红、肿胀,一般是心和胃有热;舌紫而肿,多因酒毒上冲;如舌头肿大和口唇也肿大青紫的,这是血液淤积,常常是由于药物中毒或者食物中毒所导致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火气太重,体内有郁所和火气,需要将这些郁气和火气释放出来。自己也这样的经历,发觉一般情况下是自己熬夜,没有休息好,同时情绪很落,火气很重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那怎么去调理昵?客气地说,中医博大精神,笔者的确知之甚少,那就从自己经历以及调理方法,分享给大家。这样情况下,我一般及时去调理自己睡眠,同时去一个积极的环境,调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开心起来,开心了,心中的郁气和不良会得到很大的释放,还有就是去运动,运动完感觉非常畅快。最后,就是通营养的调理,首先,饮食要清淡,在此期间,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多摄入一些VC、β-胡萝卜素含量、VB含量高的食物,如猕猴桃、胡萝卜、西红柿等等,

我一般还会额外去补充营养,恢复得比较快。

水平有限,如有不当,请多多指教!

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很高兴回答

舌头胖大有齿痕,在中医看来为胖大舌,齿痕舌。中医望舌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关键步骤,通过舌诊,可以了解内外脏腑生理,病理情况。

齿痕舌,胖大舌是怎样形成的!

舌体胖大,一般是因为体内水多,生活中比比皆是,常浸水的物件,会被水泡膨胀,所以身体水多,舌头就会胖大。而齿痕的出现是因为舌体胖大,充满整个口腔,这时候就会将齿龈印在舌体两边,这就是齿痕的出现,一般胖大舌都会伴随齿痕,所以都是因为水多。

胖大舌,齿痕舌怎么调理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形成胖大舌,齿痕舌的原因为水多,那么水多在人体怎么去除,可以通过一下几点:

1、健脾助运,化湿行水

脾胃属中焦,为运化水谷的重要脏器,脾运化水液,输布精微,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水液停滞,水湿过多,所以可以通过健脾法,来运化水湿。

2、温肾助阳,蒸熏水液

水液的代谢,还和肾关系密切,肾阳为人体阳之根本,肾阳可以温询机体,蒸熏水液,肾阳不足,温煦失司,则水液代谢异常,所以需要温肾助阳,来去除多余水液。

3、疏通三焦,调理气机

很多人出现胖大舌,齿痕舌用了健脾助运,化湿的方法,效果不明显,这时候就要考虑三焦问题,三焦为人体最大的腑脏,为水液气机的通道,三焦为决渎之官,水液运行通道,三焦气机失常,会造成水液运行失常,水停则水聚,所以需要调理气机,疏通三焦!

综合来说,关于胖大舌,齿痕舌的调理,一则调理脾胃,运化水湿。二则温肾补阳,蒸腾多余水液。三则疏通三焦,通调水道。

齿痕舌与脾虚或湿盛有关,则需要健脾祛湿

脾主运化,还有固摄的作用,如果脾气虚弱了,那么身体里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就会停留在体内,出现湿气;另一方面水液不能固摄,还可能出现睡觉流口水的情况。

另外如果舌头的颜色是淡粉色,有齿痕存在,表明为脾虚水湿;若舌头颜色为淡白色并伴有齿痕,则有可能是寒湿困脾导致,如果有齿痕舌,舌苔发黄、厚腻,则有可能是湿热导致。

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健脾祛湿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可以去找附近的中医,帮你辩证一下,具体的对症调理;另外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调理。

1、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

比如山药、莲子、芡实、薏米、赤小豆、南瓜等食物调节身体,提高脏腑功能,增强身体运化水湿的能力,水分及时排泄之后身体会保持 健康 ,这是有效改善湿气过重的方法。

2、运动锻炼不能少

通过锻炼的方式能够增强重要器官功能,在脾脏能力提高之后可以正常运化水湿,体内的湿气也可以尽早排泄出来,这是防止湿气过重的关键做法。

3、少吃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的食物

4、适当喝 养生 茶、去泡脚等

比如用党参泡水、茯苓泡水等,有助于补气健脾。

5、保持良好的心态

可能是肾虚导致

有齿痕舌的人,也有可能是肾气不足,气血运化不畅引起。这类人群同时会伴有怕冷、疲劳无力、手脚冰凉等现象。

所以如果出现齿痕舌、胖大舌的问题,要结合身体的其他表现去判断,如果自己判断不出来就去找附近的中医辨证,然后对症调理。

齿痕舌,就是舌边出现齿痕印,不论舌体胖瘦、何种颜色,都属虚证。齿痕舌一般有两种:一是舌体胖舌质淡有齿痕,属于脾气不足;二是舌体瘦舌质红有齿痕,属于气血两虚。问题中所说的舌头胖大有齿痕应该属于脾气不足的见证,往往还会伴有食少便溏、面黄形瘦、气短无力,舌苔薄白等。体胖舌淡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的表现。

虚则补之,调理舌头胖大的齿痕舌可食补,可药补,但都以健脾祛湿为主。食补可以适当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薏苡仁、扁豆、莲子、山药等,同时保持饮食规律,食物以温热为主,不饮酒,忌寒凉,以免寒伤脾阳。补益脾气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葛根、升麻、人参等。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的基本方是四君子汤,衍生方有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归芍六君子汤等,临证可以加减使用。

舌头胖大有齿痕,需怎么调理?

从你的舌象上看,舌体微胖而边有齿痕,通常属于 气血两虚 。是由于脾虚既影响水湿运化,导致湿阻于舌,又使得舌体肌肉易松弛,故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后形成了齿痕舌。 仔细辨认舌质颜色微带紫色,可见还夹有血瘀情况。

怎么调理?

一般情况下得 补气养血 ,同时需要 活血化瘀 的药物共同调理。气血不足,气对血的推动不力,所以久而久之会出现血瘀的情况;而血瘀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气血的生成,二者是互相影响。

治疗上可以参考口服 参苓白术散、血府逐瘀丸 ,或者是 口服当归补血汤,外加血府逐瘀丸 等。

自己在日常饮食中,可适当食用 益气补脾、消食开胃 的食物,如山药、扁豆、红枣、茯苓等。

但实际情况是,在临证中发现许多患者虽然具有明显的齿痕舌, 但患者的舌苔脉象并不符合虚象或单纯湿盛的表现 反而以瘀血证候较为突出,治疗就得以活血化瘀法为主。

所以最好还是根据身体的具体症状,四诊合参,辩证调理,运用汤药进行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

舌头胖大有齿痕一般是湿气重的表现。

舌头胖大是舌头相比较正常舌头大,甚至伸舌满口,或有齿痕,称胖大舌。胖大舌多因水饮痰湿阻滞所致。

有齿痕是舌体边缘有牙齿压印的痕迹,故称齿痕舌,也叫裙边舌。形成原因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湿气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

那么这两种可以确定是脾虚湿盛,那可不可以确定寒热情况呢?答案是不能。我们确定寒热还要看舌苔。舌苔薄白或者厚腻:若舌淡苔白而湿润,通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黄苔:则是由热邪熏灼,苔现**。如果舌淡胖嫩,苔黄滑水润的,大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舌头胖大嫩,有齿痕,不排除气虚。

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有齿痕,伴有气短懒言,乏力,自汗的是气虚的证候,不能当做湿盛治疗,应该补中益气,舌头就可以恢复。

水湿重的用五苓散、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猪苓汤等;气虚的用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四君子汤等。

那平常生活中该注意些什么呢?

1、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说过食生冷瓜果、蔬菜、海鲜、冰冷及冰镇食物等,避免外寒直中中焦,损伤脾阳;

2、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睡懒觉、不吃早餐致脾胃阳气不能生发,久之会导致中阳不足;

3、改掉不良的喝水习惯:空腹喝水、喝茶,大量的喝水重伤脾胃阳气会导致脾失健运,水湿不化。

美好生活源于 健康 之初, 健康 之初, 健康 科普专业媒体!

独活

独 活 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

(英) Doubleteeth Pubescent Angelica Root

别名 资丘独活、恩施独活、巴东独活。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f.biserrata Shan et Yuan 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茎带紫色,光滑,有槽纹。基生叶及茎下部叶三角形,2~3回三出式羽状全裂,最终裂片长圆形,两面均被短柔毛,边缘有不整齐重锯齿;茎上部叶简化成叶鞘。复伞形花序密被**柔毛;伞幅10~25;小总苞片5~8;花梗15~30;花白色。双悬果长圆形,侧棱翅状。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谷沟边或草丛中;有栽培。主产湖北、四川。

采制 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阴干或烘干。

性状 根头及主根粗短,略呈圆柱形,长1.5~4cm,直径2~3. 5cm,下部分出数条弯曲的支根。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及稍突起的细根痕,主根有环纹,顶端平截,有多列环状叶柄痕,中央为凹陷的茎痕。质坚硬,断面皮部灰白色,有多数散在的棕色油室,木质部灰**至黄棕色。香气浓郁,味苦辛,麻舌。

化学成分 含佛手柑内酯(bergapten)、二氢山芹当归油酯(columbianadin)、二氢山芹醇(columbianetin)、二氢山芹醇乙酸酯、伞花内酯(umbelliferone)、当归醇A~H(angelol A~H )及东茛菪内酯等多种香豆精类化合物。

性味 性微温,味辛、苦。

功能主治 祛风湿,通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

英文名 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

别名香独活、肉独活、川独活、资丘独活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 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发软后再烘至全干。

制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根略呈圆柱形,下部2~3分枝或更多,长10~30cm。根头部膨大,圆锥状,多横皱纹,直径1。5~3cm,顶端有茎、叶的残基或凹陷,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有隆起的横长皮孔及稍突起的细根痕。质较硬,受潮则变软,断面皮部灰白色,有多数散在的棕色油室,木部灰**至黄棕色,形成层环棕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微麻舌。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皮层窄,有少数油室。韧皮部宽广,约占根的 1/2;油室较多,排成数轮,切向约至153μm,周围分泌细胞6~10 个。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1~2列细胞;导管稀少,直径约至84μm,常单个径向排列。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 取本品粉末2g,加10ml,浸渍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独活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苯-醋酸乙酯(2:1: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粗粉约1g[同时另取本品测定水分(附录Ⅸ H第二法)],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置25ml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分次洗残渣,洗液并入同一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蛇床子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1μl与2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3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定位,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322nm,λR=37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蛇床子素(C15H16O3)不得少于0。30%。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

用法用量 3~9g 。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备注(1)祛风胜湿,通痹止痛,凡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尤以下部之痹痛、腰膝酸痛、两足痿痹、屈伸不利等症为适宜,常与桑寄生、秦艽、牛膝等同用。用于风寒表证,兼有湿邪者,常与羌活同用。

摘录《中国药典》

独活

(《本经》)

异名独摇草(《别录》),独滑(《本草蒙筌》),长生草(《纲目》)。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毛当归、兴安白芷、紫茎独活、牛尾独活、软毛独活以及五加科植物食用楤木等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①重齿毛当归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带紫色,有纵沟纹。根生叶和茎下部叶的叶柄细长,基部成宽广的鞘,边缘膜质。叶片卵圆形,2回3出羽状复叶,小叶片3裂,最终裂片长圆形,长4~8厘米,宽约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有不整齐重锯齿,两面均被短柔毛,茎上部的叶简化成膨大的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缺乏;伞辐10~25,极少达45,不等长,密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具花15~30朵;小总苞片5~8枚,披针形;花白色;萼齿短三角形;花瓣5,等大,广卵形,先端尖,向内折;雄蕊5,花丝内弯;子房下位。双悬果背部扁平,长圆形,基部凹入,背棱和中棱线形隆起,侧棱翅状,分果棱槽间1~4油管,合生面有油管4~5个。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湖北、四川及江西等地。

②毛当归

多年生草本,高1~3米。茎带紫色,无毛。根生叶和茎下部叶2回3出羽状复叶,小叶片卵圆形,长4~14厘米,宽2.5~8厘米,边缘有钝锯齿,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叶脉上疏生短柔毛,茎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而成膨大的叶鞘。复伞形花序伞辐10~20,总苞无或有1~2枚鞘状的苞片;小伞形花序具花16~30朵;小总苞数枚,花白色;萼齿短三角形;花瓣5;雄蕊5;子房下位。双悬果扁椭圆形,背棱线形隆起,侧棱翅状,每个棱槽中有油管1个,合生面有油管2个。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谷、水沟、草丛中或灌木丛中。分布安徽、浙江、江西、广西、新疆等地。

③兴安白芷,形态详"白芷"条。

④紫茎独活

多年生草本,高1~2米。茎深紫色,有纵沟纹,上部有少数分枝,密生短硬毛。叶互生,下部及中部叶2~3回羽状深裂,最终裂片狭卵形、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6~12毫米,两面脉上有细毛,边缘有缺刻状尖齿;叶柄基部膨大成鞘。上部叶简化成紫黑色囊状叶鞘,外面密被绒毛。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有毛;无总苞;伞辐20~30,密被柔毛;小总苞片钻形,有缘毛;花紫色,少为白色。双悬果宽椭圆形,长0.6~1厘米;宽5~7毫米;悬果扁平,有宽翅,背棱细线形。

多生于山坡草丛。分布东北、河北、山西等地。

⑤牛尾独活

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长圆锥形,有时有细长的支根数条。茎单一,表面有纵直沟纹,疏生短柔毛。基生叶和茎下部的叶柄长8~17厘米,基部扩大成宽阔的叶鞘,边缘膜质;1~2回羽状分裂,有3~5裂片,裂片广卵形或卵形,长5~13厘米,宽4~20厘米,3浅裂,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两面疏生短柔毛,茎上部叶较小,3浅裂至3滦裂。复伞形花序顶生,密生纫柔毛;伞辐16~18,长3.5~9厘米;总苞少数,长披针形,有时边缘羽状浅裂,小总苞片5~8,线状披针形,有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约20朵,花白色;萼齿不明显;花瓣5,顶端凹入,大小不等;雄蕊5;子房下位,密生细柔毛,花柱基部圆锥形。双悬果扁圆形,长6~7毫米,宽5毫米,背棱不显著,有油管4个,合生面有油管2个,侧棱发展成翅。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灌丛林下。分布四川、云南、湖北等地。

⑥软毛独活

多年生草本,高1~2米,全体被有柔毛。根圆锥形,黄白色。茎绿色,表面有纵直沟纹及白色短毛。叶互生,下部叶具长柄,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上部叶柄短,或仅有宽大的叶鞘;1回羽状分裂,裂片3,广卵形或菱形,不规则的3~5裂,长约10~20厘米,宽14厘米,深裂或浅裂,先端钝或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有白色短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伞辐12~30枚,长2~12厘米;被有柔毛;总苞少数,线形,小总苞片5~10。披针形,常较花梗为长;花小,白色;花瓣5,大小不等,边缘的花瓣较大,先端凹陷;雄蕊5,子房下位。双悬果倒卵状长圆形,先端凹陷,扁平,长约8毫米,侧棱发展成翅,背棱及中棱线形,油管4条,显著,合生面有油管2个。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坡地、草丛中。分布于我国北部及中部。

⑦食用楤木,形态详"土当归"条。

采集4~10月挖取根部,除去地上茎及泥土,晒干。

药材①资丘独活

又名:巴东独活、肉独活。为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茎及根。根茎部粗短,圆锥形,长1.5~4.5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棕色至灰棕色,具密集环状叶痕,有数条纵槽,并多不规则纵皱纹;顶部有凹陷的茎痕。根数个稀为单一,呈圆柱形,弯曲,长短不一,约至30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较粗糙,具深皱纹及横裂纹,有多数横长隆起的皮孔,长2~3毫米。质软韧,折断面带裂片性。切断面皮部淡灰棕色,有弯曲裂隙,射线暗棕色,油点细密,挤压时渗出**油滴,近形成层呈暗棕色环带;木质部带**。气香郁,味苦微甜,后辛。以根条粗肥,香气浓郁者为佳。

主产湖北思施、资丘、巴东及四川巫山、巫溪等地,江西亦产。

②香独活

又名:浙独活、绩独活。为植物毛当归的干燥根茎及根。根茎部膨大,呈圆锥状,表面灰棕色,具多数不规则纵皱纹。顶端残留茎基及叶鞘的痕迹。根数条呈类圆柱形,略弯曲,长约5~12厘米,直径约1.5~3厘米,多分歧。质轻而脆,易折断。切断面韧皮部和皮部灰白色,有裂隙,棕**油点散在;形成层棕色;木质部暗棕色,约占直径的1/2。气芳香,味微甜而辛辣。以根粗壮、质软、气香者为佳。

主产浙江、安徽。

③香大活

为植物兴安白芷的干燥根茎及根。呈长纺锤形,常分歧。根茎部表面密生横纹,顶端有茎痕或茎叶残基。根长短不等,表面灰棕色或暗棕色,有明显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色,木质部**。气特异而强烈,味辛苦。

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

④紫茎独活

为植物紫茎独活的干燥根茎及根。根茎短相,圆锥形,长约5厘米,直径达3.2厘米,表面棕**,有多数不规则纵皱,顶端残留茎基及叶鞘的痕迹,具环状横纹。根多条呈类圆柱形,稍弯曲,长5~14厘米,直径0.5~2厘米,具纵皱及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韧皮部及皮部棕**,木质部黄白色。气芳香,味微甜而辛。以根粗、香浓者为佳。

产河北。

⑤牛尾独活

为植物牛尾独活的干燥根茎及根。根茎部略膨大,长2.5~5厘米,有密集的环状叶痕及环纹,较粗者并有纵沟纹;顶端常残留茎基和**叶鞘。根单一,少有分枝,长16~25厘米,直径约至1.3厘米;表面略租糙,有不规则皱缩沟纹;皮孔细小、稀疏,横长排列。质较坚硬,折断面不平坦,具粉性。根的切断面皮部类白色,多裂隙,有众多橙**油点;近形成层现棕色环;木质部淡黄白色,偏心性。气微香,味微甜。以粗壮、分枝少、气浓者为佳。

主产四川。

⑥山独活

为植物软毛独活的干燥根茎和根。根茎部近圆锥形,长1~3厘米,直径0.7~2厘米;表面灰**至灰棕色,有密集环纹及环状叶痕,较粗者具少数纵沟纹;顶端残留茎基及具光泽的棕**叶鞘。根多分枝,稍弯曲,长8~18厘米,直径至1.5厘米;表面淡灰棕色至黑棕色,略粗糙,具不规则皱缩沟纹;皮孔细小,稀疏,横长排列。质较坚韧,折断面不平坦,具粉性。根的切断面类白色,多裂隙,可见橙**油点;近形成层现淡棕色环;木质部淡**。气微香,味微苦。以粗壮、气香者为佳。

主产四川、陕西等地。安徽、浙江也产。

⑦九眼独活

为植物食用楤木的干燥根茎和根。根茎粗大,呈弯曲扭转不整齐的圆柱体,长约10~30厘米,直径3~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具有约6~9个比较大的圆形凹穴(茎痕),所以有九眼独活之名,凹穴径宽1.5~2.5厘米,深约1厘米,每一凹穴构成一结节,内有残留的茎基部。根茎的底部散生多数圆柱形的根,大小粗细不一,长约2~15厘米,粗0.4~1厘米,表面有显著的纵直皱纹。横切面灰**或棕**,组织疏松,有很多的裂隙和分泌腔,形成层不显著。质轻,坚脆。气微香,味淡。以独根、粗壮、有油性者为佳。

主产四川。此外,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亦产。

此外,尚有短茎独活(产新疆)、白根独活(产四川、陕西,又称大活)、永宁独活(产陕西、四川,又名毛独活)、白亮独活(产四川、云南、西藏,又名白独活)以及浓紫龙眼独活(产西藏)、小叶龙眼独活(产四川、贵州、云南,又名九眼独活)等的根,在少数地区亦作独活使用。

化学成分毛当归根含当归醇、当归素、佛手柑内酯、欧芹酚甲醚、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当归酸、巴豆酸、棕桐酸、硬脂酸、油酸、亚麻酸、植物甾醇、葡萄糖和少量挥发油。

软毛独活根含白芷素、虎耳草素、佛手柑内酯、花椒毒素、牛防风素、异虎耳草素、异佛手柑内酯等多种呋喃香豆精类。叶除含上述成分外,还含补骨脂素等,其中主要的呋喃香豆精类为牛防风素。还含挥发袖0.26~0.57%。

药理作用①镇静、催眠、镇痛、抗炎作用

独活煎剂或流浸膏(品种未经鉴定)给大鼠或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可产生镇静乃至催眠作用,甚至可防止士的宁对蛙的惊厥作用,但不能使其免于亡。用小鼠热板法证明,它有镇痛作用。独活寄生汤同样有镇静、催眠及镇痛作用,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独活粗制剂(品种未鉴定)予麻醉犬或猫静脉注射,有降压作用,但不持久。酊剂作用大于煎剂。切断迷走神经不影响其降压,注射阿托品后,降压作用受到部分或全部的抑制。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煎剂在蛙腿灌注时,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③其他作用

独活能使离体蛙腹直肌发生收缩。煎剂(品种未鉴定)在试管内(1:100)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某些抗菌作用。

软毛独活对人能引起日光性皮炎,是由于其中所含之补骨脂素衍化物,如佛手柑内酯、花椒毒素、欧芹属素乙等。而花椒毒酚、异虎耳草素、Angesin等则无"光敏"作用

炮制拣去杂质,分开大小个,洗净,润透后切片,干燥。

《雷公炮炙论》:"采得独活后细锉,拌*羊藿裛二日后,曝乾,去*羊藿用,免烦人心。"

性味辛苦,温。

①《本经》:"苦,平。"

②《别录》:"甘,微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④《本草正》:"味苦,性微凉。"

归经入肾、膀胱经。

①《珍珠囊》:"足少阴肾,手少阴心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通玄》:"手、足太阳,足少阴、厥阴。"

④《药品化义》:"入心、肝、肾、膀胱四经。"

功用主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手脚挛痛,慢性气管炎,头痛,齿痛。

①《本经》:"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痫痓,女子疝瘕。"

②《别录》:"治诸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③《药性论》:"治中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肌苦痒,手足挛痛,劳损,主风毒齿痛。"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能燥湿,苦头眩目运,非此不能除。"

⑤张元素:"散痈疽败血。"

⑥李杲:"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头项难伸。"

⑦王好古:"去肾间风邪,搜肝风,泻肝气,治项强腰脊痛。"

⑧《滇南本草》:"表汗,治两胁、面寒疼痛。"

⑨《本草通玄》:"治失音不语,手足不随,口眼歪斜,目赤肤痒。"

⑩《本草正》:"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⑾《现代实用中药》:"发汗,利尿,消浮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宜忌阴虚血燥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蠡实为之使。"

②《本经逢原》:"气血虚而遍身痛及阴虚下体瘙弱者禁用。一切虚风类中,咸非独活所宜。"

选方①治风痹:独活、石南各四两,防风三两,附子、乌头、天雄、茵芋各二两。以酒二斗,渍七日,服半合,日三,以知力度。(《干金方》独活酒)

②治风伤肾经,腰痛如掣,久不治,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之患,及新产后腰脚挛痛,除风活血:独活二两半,桑寄生、杜仲(切,炒断丝)、北细辛、白芍药、桂心、芎藭、防风(去芦)、甘草、人参、熟地黄(洗)、大当归各二两。上锉散,每四钱,水二盏煎,空心服。(《世医得效方》独活寄生汤)

③治少阴寒湿腰痛:独活、苍术、防风、细辛、川芎、甘草。水煎服。(《症因脉治》独活苍术汤)

④治历节风四肢头面肿:黄芪十二分,独活八分,生地(切)三升(暴干),豆豉一升(熬),鼠粘子三升(暴干),上五味捣筛为散,一服方寸匕,饮汁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匕,忌芜荑、蒜、面、猪肉。(《延年方》)

⑤治惊瘫、鹤膝,及中风湿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昼轻夜重,及四肢痿痹不仁:川独活半两,当归(酒洗)、白术、黄芪(蜜水涂炙)、薄桂(去粗皮)、川牛膝(酒洗)各二钱半,甘草(炙)三钱。上件细切,每取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薤白一根,煎七分,空心热服,或无时。(《活幼心书》独活汤)

⑥治产后百日中风,痉,口噤不开,并治血气痛,劳伤,补肾;独活一斤,大豆五升,酒一斗三升。上三味,先以酒渍独活再宿,若急须,微火煮之,令减三升,去滓,别熬大豆极焦,使烟出,以独活酒沃之,去豆服一升,日三夜一。(《千金方》独活紫汤)

⑦治产后中风,虚人不可服他药者:独活三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亦可以酒水等煮之。(《小品方》一物独活汤)

⑧治风著人面,引口偏著耳,牙车急,舌不得转:独活三两,生地黄汁一升,竹沥一升。上三味,合煎取一升,顿服之。(《千金方》)

⑨治头痛属少阴者:独活、细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风、甘草,水煎服。(《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⑩治齿根动痛:生地黄、独活各三两。上二味细切,以酒一升渍一宿,含之。(《千金方》)

⑾浣洗一切痈疽:独活、黄芩、莽草、当归、川芎、大黄、赤芍药各-两。上为散,分作两次,先用猪蹄以水二升煮,令蹄熟,去蹄入药,再煎十余沸去滓,乘热洗疮。(《普济方》独活散)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独活3钱,红糖5钱,加水煎成100毫升,分3~4次服,疗程1周。治疗422例,显效29例(6.9%),有效282例(66.8%)。有效病例均显示一定的镇咳、平喘作用。副作用有头昏、头痛、舌发麻、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一般不必停药。

名家论述①《汤液本草》:"独活,治足少阴伏风,而不治太阳,故两足寒湿,浑不能动止,非此不能治。"

②《本草经疏》:"独活,其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者,金疮为风寒之所袭击,则血气壅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独活之苦甘辛温,能辟风寒,邪散则肌表安和,气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奔豚者,肾之积,肾经为风寒乘虚客之,则成奔豚,此药本入足少阴,故治奔豚。痫与痊皆风邪之所成也,风去则痫痓自愈矣。女子疝瘕者,寒湿乘虚中肾家所致也,苦能燥湿,温能辟寒,辛能发散,寒湿去而肾脏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也。"

③《本草汇言》:"独活,善行血分,祛风行湿散寒之药也。凡病风之证,如头项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难行,麻木不用,皆风与寒之所致,暑与湿之所伤也;必用独活之苦辛而温,活动气血,祛散寒邪,故《本草》言能散脚气,化奔豚,疗疝瘕,消痈肿,治贼风百节攻痛,定少阴寒郁头疼,意在此矣。"

④《药品化义》:"独活,能宣通气道,自顶至膝,以散肾经伏风,凡颈项难舒,臀腿疼痛,两足痿痹,不能动移,非此莫能效也。……能治风,风则胜湿,专疏湿气,若腰背酸重,四肢挛痿,肌黄作块,称为良剂。又佐血药,活血舒筋,殊为神妙。"

⑤《本草求真》:"独活,辛苦微温,比之羌活,其性稍缓,凡因风干足少阴肾经,伏而不出,发为头痛,则能善搜而治矣,以故两足湿痹,不能动履,非此莫痊,风毒齿痛,头眩目晕,非此莫攻……因其所胜而为制也。且有风自必有湿,故羌则疗水湿游风,而独则疗水湿伏风也。羌之气清,行气而发散营卫之邪,独之气浊,行血而温养营卫之气。羌有发表之功,独有助表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则游风头痛,风湿骨节疼痛可治,独行下焦而下理,则伏风头痛,两足湿痹可治。二活虽属治风,而用各有别,不可不细审耳。"

⑥《本草正义》:"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本经》主风寒所击,祛风之正治也。主金疮止痛,盖指风邪外袭之破伤风,则能法风而止其痛,非能止脱血发热之疮痛也。奔豚本属肾水之邪上涌,温辛下达,故亦治之。痫痓亦因风动而发,然寒风则宜于独活,而痰火生风,非其治矣。《别录》疗贼风及百节痛风,无问久新,则芳香走窜,固无微不至,亦防风之流亚也。独活气味雄烈,芳香四溢,故能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而利机关,凡寒湿邪之痹于肌肉,着于关节者,非利用此气雄味烈之味,不能直达于经脉骨节之间,故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惟古时羌活独活,未尝分别,故古书以独活通治内外上下诸证,凡头面肢体,无一不在独活范围之内,自宋以来,则羌活别为一条,而芳香之气,尤为浓郁,则彻上旁行,合让羌活占其优胜,而独活之味较厚,则以专治腰膝足胫等证。虽古人尚未明言,而海藏已谓羌活气雄,独活气细,石顽亦称其升中有降,皆隐然有上下之别,颐业师朱氏家法,恒以独活治下,凡自腰及少腹以下,通用独活,不仅风寒湿气痿痹酸痛,可以立已,即疡证之发于阴分者,未溃易消,已溃易敛,功绩显然,确乎可信,此古人未尝明言之奥旨也。……然如着痹痿躄诸侯,又多气血虚寒,不得流利,苟非羌独辛散,亦难速效,则病本虽属血虚,又宜于养血滋液之中,参入宣络温运,徐图奏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