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洗手液资讯

冰醋酸抑菌液成分是什么-冰醋酸有杀菌消炎作用吗

冰醋酸抑菌液成分是什么-冰醋酸有杀菌消炎作用吗

醋酸是有机物。

乙酸,也叫醋酸(36%--38%)、冰醋酸(98%),是一种一元羧酸。羧酸属于烃的衍生物,烃的衍生物属于有机物,因此醋酸是有机物。纯的无水乙酸(冰醋酸)是无色的吸湿性固体,凝固点为16.6℃(62℉),凝固后为无色晶体,其水溶液中呈弱酸性且蚀性强,蒸汽对眼和鼻有刺激性作用。

乙酸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例如在水果或者植物油中,但是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在动物的组织内、排泄物和血液中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许多微生物都可以通过发酵将不同的有机物转化为乙酸。

乙酸是醋的主要成分,而醋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乙酸发酵细菌(醋酸杆菌)能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现,每个民族在酿酒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发现醋——它是这些酒精饮料暴露于空气后的自然产物。如中国就有杜康的儿子黑塔因酿酒时间过长得到醋的说法。

扩展资料:

醋酸的用途:

乙酸是大宗化工产品,是最重要的有机酸之一。主要可用于生产乙酸乙烯、乙酐、乙酸酯和乙酸纤维素等。聚乙酸乙烯酯可用来制备薄膜和粘合剂,也是合成纤维维纶的原料。乙酸纤维苏可制造人造丝和**胶片。乙酸酯是优良的溶剂,广泛用于油漆工业。

乙酸还可用来合成乙酐、丙二酸二乙酯、乙酰乙酸乙酯、卤代乙酸等,也可制造药物如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生产乙酸盐等。在农药、医药和染料、照相药品制造、织物印染和橡胶工业中都有广泛应用。

在食品工业中,乙酸用作酸化剂,增香剂和香料。制造食醋时,用水将乙酸稀释至4~5%浓度,添加各种调味剂而得食用醋。作为酸味剂,使用时适当稀释,可用于调饮料、罐头等,如制作蕃茄、芦笋、婴儿食品、沙丁鱼、鱿鱼等罐头。

可制作软饮料,冷饮、糖果、焙烤食品、布丁类、胶媒糖、调味品等。乙酸具有防腐剂的作用。1.5%就有明显的抑菌作作用。在3%范围以内,可避免霉斑引起的肉色变绿变黑。

百度百科—醋酸

脚气灰指甲怎么根治?灰指甲找胥博士灰甲抑菌液可以吗?

酵母rna的分离加10%乙酸的作用是抑菌和避免使得细胞质的pH发生改变,乙酸中的乙酰基,是生物化学中所有生命的基础。当它与辅酶A结合后,就成为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新陈代谢的中心。乙酸在细胞中的浓度是被严格控制在一个很低的范围内,避免使得细胞质的pH发生破坏性的改变。

乙酸,也叫醋酸、冰醋酸,化学式CH3COOH,是一种有机一元酸,为食醋主要成分。纯的无水乙酸是无色的吸湿性固体,凝固点为16.6℃,凝固后为无色晶体,其水溶液中弱酸性且腐蚀性强,蒸汽对眼和鼻有刺激性作用。

乙酸二聚物

乙酸的晶体结构显示 ,分子间通过氢键结合为二聚体,二聚体也存在于120℃的蒸汽状态。二聚体有较高的稳定性,已经通过冰点降低测定分子量法以及X光衍射证明了分子量较小的羧酸如甲酸、乙酸在固态及液态。

甚至气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当乙酸与水溶和的时候,二聚体间的氢键会很快的断裂,其它的羧酸也有类似的二聚现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乙酸

乙酸和乙酸乙酯互溶还是不互溶。

脚气导致的灰指甲,在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就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甲下组织感染造成的甲病。

因药物不容易渗透入甲板,而且甲生长比较缓慢,因此治疗上较为困难,关键在于坚持用药。

第一,外用药物适用于白色浅表型和远端侧位甲下型的损害,可先用小刀和指甲锉,尽量去除病甲,再使用30%冰醋酸溶液或者碘酊,每天两次外涂,疗程3至6个月,直至新甲长出;

第二,如果受损的甲较多,或者外用药物效果欠佳,建议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系统用药治疗,首选伊曲康唑,指甲需治疗3个疗程,趾甲需用药4个疗程。

每天喝醋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乙酸和乙酸乙酯是互溶的。

简单点就是相似相容,乙酸和乙酸乙酯都是有机物,有机物与有机物一般易溶,特别是四个碳以下的。水和乙酸乙酯一个是有机的,一个无机的,极性相差大,所以不溶。

乙酸,也叫醋酸(36%--38%)、冰醋酸(98%),化学式CH3COOH,是一种有机一元酸,为食醋主要成分。纯的无水乙酸(冰醋酸)是无色的吸湿性固体,凝固点为16.6℃(62℉),凝固后为无色晶体,其水溶液中呈弱酸性且蚀性强,蒸汽对眼和鼻有刺激性作用。

乙酸乙酯是无色透明液体,低毒性,有甜味,浓度较高时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对空气敏感,能吸水分,使其缓慢水解而呈酸性反应。能与氯仿、乙醇、丙酮和混溶,溶于水(10%ml/ml)。能溶解某些金属盐类(如氯化锂、氯化钴、氯化锌、氯化铁等)。

扩展资料:

乙酸是大宗化工产品,是最重要的有机酸之一。主要可用于生产乙酸乙烯、乙酐、乙酸酯和乙酸纤维素等。聚乙酸乙烯酯可用来制备薄膜和粘合剂,也是合成纤维维纶的原料。乙酸纤维苏可制造人造丝和**胶片。乙酸酯是优良的溶剂,广泛用于油漆工业。

乙酸还可用来合成乙酐、丙二酸二乙酯、乙酰乙酸乙酯、卤代乙酸等,也可制造药物如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生产乙酸盐等。在农药、医药和染料、照相药品制造、织物印染和橡胶工业中都有广泛应用。

在食品工业中,乙酸用作酸化剂,增香剂和香料。制造食醋时,用水将乙酸稀释至4~5%浓度,添加各种调味剂而得食用醋。作为酸味剂,使用时适当稀释,可用于调饮料、罐头等,如制作蕃茄、芦笋、婴儿食品、沙丁鱼、鱿鱼等罐头,可制作软饮料,冷饮、糖果、焙烤食品、布丁类、胶媒糖、调味品等。

乙酸具有防腐剂的作用。1.5%就有明显的抑菌作作用。在3%范围以内,可避免霉斑引起的肉色变绿变黑。

百度百科-乙酸

百度百科-乙酸乙酯

安必仙简介

少量吃醋无碍,但是任何人像打翻了醋坛子般的大量喝醋,对胃肠都刺激太大。再者,市售的水果醋或其它醋饮料里往往加入大量的糖,如果以喝醋取代开水、茶等饮料,额外增加不少热量,长期喝下去,肥胖机会大增,对控制体重更不利。

患者不宜食醋。因为醋不仅会腐蚀胃肠黏膜而加重溃疡病的发展,而且醋本身有丰富的有机酸,能使消化器官分泌大量消化液,从而加大胃酸的消化作用,以免胃酸增多、溃疡加重。

对醋过敏者及低血压者应忌用。因食醋会导致身体出现过敏而发生皮疹、瘙痒、水肿、哮喘等症状。另外,一些对醋有不适应者应谨慎食用。患低血压的病人食醋会导致血压降低而出现头痛头昏、全身疲软等不良反应。

扩展资料:

营养价值

1、醋可以开胃,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吸收,使食欲旺盛,消食化积;

2、醋有很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能有效预防肠道疾病、流行性感冒和呼吸疾病;

3、醋可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是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一剂良方;

4、醋对皮肤、头发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中国古代医学就有用醋入药的记载,认为它有生发、美容、降压、减肥的功效;

5、醋可以消除疲劳,促进睡眠,并能减轻晕车、晕船的不适症状;

百度百科—白醋

百度百科—醋

?广藿香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通用名称 5 英文名称 6 安必仙的别名 7 分类 8 安必仙的药理作用 9 安必仙的药代动力学 10 安必仙的适应证 11 安必仙的禁忌证 12 注意事项 13 安必仙的不良反应 14 安必仙的剂型和规格 15 安必仙的用法用量 15.1 肌内注射 15.2 静脉滴注 16 安必仙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17 安必仙的贮存 18 安必仙的临床应用 19 氨芐西林中毒 19.1 临床表现 19.2 治疗 20 氨芐西林的药典标准 20.1 品名 20.1.1 中文名 20.1.2 汉语拼音 20.1.3 英文名 20.2 结构式 20.3 分子式与分子量 20.4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20.5 性状 20.5.1 比旋度 20.6 鉴别 20.7 检查 20.7.1 酸度 20.7.2 溶液的澄清度 20.7.3 有关物质 20.7.4 N,N二甲基苯胺 20.7.5 水分 20.7.6 炽灼残渣 20.7.7 重金属 20.8 含量测定 20.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0.8.2 测定法 20.9 类别 20.10 贮藏 20.11 版本 21 参考资料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氨芐西林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氨芐西林 已经自动替换为 安必仙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ān bì xiān

2 英文参考

Ampicillin

3 概述

安必仙为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青霉素类药。安必仙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其抗菌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相同,特点是广谱,不耐青霉素酶。用以治疗敏感细菌所引起的呼吸道、胃肠道、尿路、软组织、脑膜炎、败血症和心内膜炎等感染。可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内注射应用。吸收后分布良好,注射给药后,脑脊液、胸腹水、关节腔和支气管分泌液中均可达有效治疗浓度。

安必仙为国家基本药物。

4 通用名称

安必仙

5 英文名称

Ampicillin

6 安必仙的别名

氨芐青霉素;安比林;安比西林;安比先;安必林;氨芐西林;安必欣;氨西林;氨芐青;氨芐三水酸;三水合氨芐青霉素;氨芐青霉素三水酸;氨芐青霉素三水物;芐那消

7 分类

抗微生物药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

8 安必仙的药理作用

安必仙为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抗菌机制是阻止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故不仅能抑制其增殖,而且能直接杀灭细菌。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青霉素近似,对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优,对其他菌的作用则较差,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萄球菌无效。革兰阴性菌中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埃希菌、伤寒与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布氏杆菌等对本品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肺炎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本品不敏感。[1]

9 药代动力学

肌内注射0.5g后,于0.5~1小时达到血药峰浓度12μg/ml;静脉注射0.5g后,15分钟和4小时后血药浓度分别为17μg/ml和0.6μg/ml。广泛分布于胸腹腔积液、关节腔积液、房水和乳汁中,且浓度较高。胆汁中浓度高于血药浓度数倍。可透过胎盘屏障,但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能力低。蛋白结合率为20%~25%。半衰期约为1.5小时,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长至7~20小时。12%~50%的药物在肝脏代谢,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1]

安必仙给药后吸收良好。正常人空腹口服0.5g、1g,2h后达血药浓度峰值,分别为5.2μg/ml、7.6μg/ml;肌内注射0.5g,0.5~1h达血药浓度峰值,约为12μg/ml;静脉注射0.5g后15min和4h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7μg/ml、0.6μg/ml。新生儿和早产儿肌内注射10mg/kg、25mg/kg后1h,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20μg/ml、60μg/ml。药物吸收后在体内分布广泛。胸腹腔积液、关节腔积液、眼房水、乳汁中药物浓度较高。安必仙在胆汁中的浓度高于血药浓度数倍;肺部感染患者的支气管分泌液中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1/50;孕妇血清中药物浓度明显低于妊娠期。安必仙可透过胎盘屏障,羊水中可持续保持一定血药浓度。安必仙透过正常脑膜能力低,正常脑脊液中仅含少量药物,但在脑膜发炎时药物浓度明显增加。安必仙分布容积为0.28L/kg,蛋白结合率为20%~25%。

健康成人半衰期为1.5h,新生儿和早产儿半衰期为1.0~1.2h。12%~50%的药物在肝脏内代谢。安必仙肾清除率比青霉素略缓,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24h尿中排药在口服为20%~60%,肌内注射为50%,静脉注射为70%。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长至7~20h。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药物,但腹膜透析对安必仙的清除无影响。

10 适应证

安必仙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肠道感染以及脑膜炎、软组织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1]

11 禁忌证

对安必仙或其他青霉素类过敏者禁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患者避免使用。[1]

12 注意事项

(1)用药期间如出现严重的持续性腹泻,可能是假膜性肠炎,应立即停药,确诊后采用相应抗生素治疗[1]。

(2)在弱酸性葡萄糖液中分解较快,宜选用中性输液作溶媒。溶解后立即使用。[1]

其他同青霉素[2]:

(1)首先详细询问过敏史,有过敏史者一般不宜做皮试。

(2)用药前要按规定方法进行皮试(浓度为500单位/ml,皮内注射0.05~0.1ml)。

(3)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应立即肌内注射0.1%的肾上腺素0.5~1ml,临床表现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1次,同时配合其他对症治疗。

(4)本品不宜鞘内注射,可经肌内或静脉给药,当成人一日剂量超过500万单位时宜静脉绘药。静脉给药时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且宜分次快速滴入,一般每6小时1次,以避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5)有哮喘、湿疹、花粉症、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慎用,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应调整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6)大剂量给药时,应考虑到带入的钠离子或钾离子,可引起高钠血症或高钾血症。青霉素钠100万单位含钠离子1.7mmol(39mg);青霉素G钾100万单位含钾离子1.5mmol (65mg)。

(7)本品水溶液不稳定,易水解,因此注射液应新鲜配制,必须保存时,应置冰箱冷藏,24小时内用完。

13 不良反应

安必仙的不良反应与青霉素相似,过敏反应常见皮疹和荨麻疹,较其他青霉素类发生率高。偶见过敏性休克、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少见肝功能异常,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症状。[1]

安必仙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较为多见。

1.皮疹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后5天,呈荨麻疹或斑丘疹,前者为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典型皮疹,后者对安必仙有一定的特异性。注射给药的发生率高于口服者。

2.偶见用药后致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3.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发生间质性肾炎。

4.少数患者用药后偶见肝功能异常。

5.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婴儿用药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前囟隆起。

6.安必仙相关性肠炎极为罕见。

14 剂型和规格

(1)(钾盐)注射用无菌粉末:①0.25g (40万单位);②0.5g (80万单位)。

(2)(钠盐)注射用无菌粉末:①0.24g (40万单位);②0.48g (80万单位);③0.96g(160万单位)。

15 安必仙的用法用量 15.1 肌内注射

[1]

①成人,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

②小儿,2.5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一次。

③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15.2 静脉滴注

[1]

适用于重症感染。

①成人,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静脉滴注。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

②儿童,一日5万~20万单位/kg,分2~4次静脉滴注。

③新生儿(足月产):用量同肌内注射。

16 药物相互作用

(1)与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磺胺类药物合用,可减少青霉素类药物的排泄,使青霉素类血药浓度升高,作用增强,但毒性反应也可能增加[1]。

(2)与四环素类、红霉素、氯霉素和磺胺类等抑菌药合用,可能降低本品抗菌作用[1]。

安必仙与氯霉素联合应用后,在体外对流感杆菌的抗菌作用影响不一。氯霉素在高浓度(5~10mg/L)时对安必仙无拮抗现象,在低浓度(1~2mg/L)时可使安必仙的杀菌作用减弱,但对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无影响。且两药合用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时,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比两药单用时高。

(3)与华法林合用,可加强抗凝血作用[1]。

(4)同时服用避孕药,可能影响避孕效果[1]。

安必仙能 *** 雌激素代谢或减少其肠肝循环,降低口服避孕药的药效。

(5)卡那霉素可增强安必仙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肠杆菌属的体外抗菌作用。

(6)庆大霉霉素可增强安必仙对B组链球菌的体外杀菌作用。

(7)安必仙与棒酸联用,可使对产β内酰胺酶的淋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从64μg/ml降至4μg/ml。

(8)林可霉素可抑制安必仙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

(9)别嘌醇可使安必仙皮肤黏膜反应发生率增加,尤其多见于高尿酸血症者。

(10)氯喹可减少安必仙吸收量达19%~29%。

(11)安必仙在弱酸性葡萄糖液中,分解较速,宜用中性液体作溶剂。

17 安必仙的贮存

干燥、冷暗处保存。勿置冰箱中,以免瓶装品吸潮。[1]

18 安必仙的临床应用

安必仙适用于治疗一般轻症感染。常用于由淋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肠球菌所致的急性泌尿道感染。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肠球菌性心内膜炎疗效较好。

19 安必仙中毒

安必仙(氨芐青霉素、安比青霉素)用以治疗敏感细菌所引起的呼吸道、胃肠道、尿路、软组织、脑膜炎、败血症和心内膜炎等感染。可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内注射应用。吸收后分布良好,注射给药后,脑脊液、胸腹水、关节腔和支气管分泌液中均可达有效治疗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20%,半衰期l~1.5h。成人常用量2~4g/d,分4次口服;肌肉注射4~6g/d,均分4次;静脉滴注4~12g,均分2~4次。[3]

19.1 临床表现

[4]

1.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较多见。其中以皮疹最常见,发生率达3.1%~l8%,常在治疗开始后7~12d出现,呈荨麻疹或斑丘疹。注射给药的皮疹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肾功能不全者,皮疹的发生率也高。有引起剥脱性皮炎的报道。曾报道8例发生过敏性皮炎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应考虑为变态反应性肝损伤。

2.曾报道一患者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原有的高血压恶化,从130/90 mmHg升到230/130mmHg,伴胸闷、头部剧烈疼痛。

3.尿路感染者应用本品中可出现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的二重感染。

19.2 治疗

安必仙中毒的治疗要点为[5]:

1.不良反应的治疗原则同青霉素。

2.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血液中本品,腹膜透析无效。

20 安必仙的药典标准 20.1 品名 20.1.1 中文名

安必仙

20.1.2 汉语拼音

Anbianxilin

20.1.3 英文名

Ampicillin

20.2 结构式 20.3 分子式与分子量

C16H19N3O4S·3H2O 403.45

20.4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本品为(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三水化合物。按无水物计算,含安必仙(C16H19N3O4S)不得少于96.0%。

20.5 性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

本品在水中微溶,在三氯甲烷、乙醇、或不挥发油中不溶;在稀酸溶液或稀堿溶液中溶解。

20.5.1 比旋度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5mg的溶液,在60℃水浴上加热使溶解,冷却,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E),比旋度为+280°至+305°。

20.6 鉴别

(1)取本品和安必仙对照品适量,分别加磷酸盐缓冲液(取无水磷酸氢二钠0.50g与磷酸二氢钾0.301g,加水溶解使成1000ml,pH值为7.0)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各含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等量混合,作为混合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丙酮-水-甲苯-冰醋酸(65:10:10:2.5)为展开剂,展开,晾干,喷以0.3%茚三酮乙醇显色液,在90℃加热至出现斑点。混合溶液所显主斑点应为单一斑点,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应与对照品溶液或混合溶液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相同。

(2)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658图)一致。

以上(1)、(2)两项可选做一项。

20.7 检查 20.7.1 酸度

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2.5mg的溶液,在60℃水浴上加热使溶解,放冷,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H),pH值应为3.5~5.5。

20.7.2 溶液的澄清度

取本品5份,各0.6g,分别加1mol/L盐酸溶液5ml,使溶解后,立即检查,另取本品5份,各0.6g,分别加2mol/L氢氧化铵溶液5ml,使溶解后,立即检查,溶液均应澄清;如显浑浊,与2号浊度标准液(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 B)比较,均不得更浓。

20.7.3 有关物质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A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3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安必仙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A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3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测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A为12%醋酸溶液-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水(0.5;50:50;900);流动相B为12%醋酸溶液-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水(0.5:50:400:550);检测波长为254nm。先以流动相A流动相B(85:15)等度洗脱,待安必仙峰洗脱完毕后立即按下表进行线性梯度洗脱。取安必仙系统适用性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A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mg的溶液,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的色谱图应与标准图谱一致,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0%。立即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1.0%),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3倍(3.0%),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任何小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05倍的峰可忽略不计。

时间(分钟) 流动相A(%) 流动相B(%) 0 85 15 30 0 100 45 0 100 50 85 15 60 85 15 20.7.4 N,N二甲基苯胺

取本品约1.0g,精密称定,置具塞试管中,加1mol/L氢氧化钠溶液5ml,精密加入内标溶液(精密称取萘适量,加环己烷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0μg的溶液)1ml,强烈振摇,静置,取上层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N,N二甲基苯胺5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盐酸2ml和水20ml振摇混匀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25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具塞试管中,加lmol/L氢氧化钠溶 液5ml,[6]精密加入内标溶液1ml,强烈振摇,静置,取上层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气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E)测定,以硅酮(OV17)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3%;柱温120℃;N,N二甲基苯胺峰与内标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2μl,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内标法以峰面积比值计算。含N,N二甲基苯胺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0.7.5 水分

取本品,照水分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M第一法 A)测定,含水分应为12.0%~15.0%。

20.7.6 炽灼残渣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5%。

20.7.7 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H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20.8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测定。

20.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有关物质项下的流动相A流动相B(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取安必仙对照品和头孢拉定对照品各适量,加流动相A溶解并制成每1ml中约含安必仙0.3mg和头孢拉定0.02mg的混合溶液,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安必仙峰与头孢拉定峰的分离度应大于3.0。

20.8.2 测定法

取本品约5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A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安必仙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20.9 类别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

20.10 贮藏

遮光,严封,在干燥处保存。

20.11 版本

甙类的主要分类

拼音名Guǎnɡ Huo Xiānɡ

别名 藿香,海藿香

来源

药材基源: 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gostemon cablin (Blanco)Benth.[Mentha cablin Blanco]

采收和储藏:水田栽培6-8月、坡地栽培8-11月收割。选晴天连根拔起,去掉须根及泥沙。亦可留宿根分期收割,于定植后3-6个月收割侧生分枝,以后每隔5-6个月割1次,2-3年后更新,也可在收获期将离地2-4个节上的枝条和主秆割下,让其基部再长枝叶,第2年收获期又依此法进行,2-3年后更新。广藿香采收后,在阳光下摊晒数小时,待叶成皱缩状时即分层重叠堆积,盖上稻草用木板压紧,让其发汗一夜,使枝叶变黄,次日再摊开日晒,然后再堆闷一夜,再摊开曝晒至全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60cm。直立,分枝,被毛,老茎外表木栓化。叶对生;叶柄长2-4cm,揉之有清淡的特异香气;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10cm,宽4-5-7.5cm,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阔而钝或楔形而稍不对称,叶缘具不整齐的粗钝齿,两面皆被毛茸,下面较密,叶脉于下面凸起,下面稍凹下,有的呈紫红色;没有叶脉通走的叶肉部分则于上面稍隆起,故叶面不平坦。轮伞花序密集,基部有时间断,组成顶生和腋生的穗状花序式,长2-6cm,直径1-1.5cm,具总花梗;苞片长约13mm;花萼筒状;花冠筒伸出萼外,冠檐近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缘;雄蕊4,外伸,花丝被染色。花期4月。我国产者绝少开花。(图1)

生境分布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与广西有栽培。原产菲律宾等热带亚洲。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高温湿润气候,以年平均气温24-25℃最适宜生长,气温隆至17℃以下,生长缓慢,植株能耐0℃短暂低温。雨量要充沛,分布均匀,要求年降雨量1600-2400mm。喜阳光,但在苗期和定植初期必须适度荫蔽,一量长出新根和新叶后即去掉荫蔽。遇台风时枝叶易折断。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生产上采用直插法和插枝育苗移栽法。直插法:宜选取温暖多雨季节,如海南省,一般在9-10月,选生长旺盛,粗壮、节密,生长期4-5个月的植株,取中部茎的侧枝,长20-30cm,具6-7个节,下部3-4节褐色木栓化,用手将枝条自工戏上轻轻折下,使插枝附有部分主茎的韧皮组织。采苗时一般自茎基部逐层分次向上采取,每隔15-20d采1次。采下的苗应置于阴凉处,并要随采随种。插枝育苗:即将鲜枝条插于苗床上,待长根后再移栽大田。其方法及时间与直插法同。枝条插在苗床后,早上搭棚遮荫,晚上揭开,冬季应昼夜搭棚防霜害。每日早晚各浇水1次。插后10d左右发根。可施稀人粪水3-4次,20d后除去荫蔽物,1个月质即可定植。定植应在温暖湿润季节,广州郊区宜4月上旬,湛江地区在3-5月,四川在8-9月,海南可在7-8月及9-11月;一般采用斜插法,将苗的3/5斜插入土中,覆土压实,按行株距50cm×40cm的三角形种植,植后随即淋水,盖草遮荫。

田间管理 功成活后应定期进行除草松土。定植后半个月可进行第1次除草,以后每月除草1次,中耕除草后结合施肥,以施氮肥为主。一般植后1个月有新芽叶长出时即进行第1次追肥,以后每隔20-30d施肥1次,直至收获前1个月停止。前期多施人粪尿和草木灰等,后期则施硫酸铵为主。干旱季节多施水肥。应注意灌溉排水,保持田间一定的湿度。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及时疏沟排水,挖除病株,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还有细菌性角斑病等。地老虎,可人工捕杀或用毒饵诱杀(将麦麸炒香,用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拦潮)。此外,还有蝼蛄、红蜘蛛等为害。

性状

性状鉴别 全株长30-60cm,多分枝,枝条稍曲折。茎钝方柱形,直径约2-7mm,节间长3-13cm;外表皮灰褐色、灰**或带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心有髓;基部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1.2cm,具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长2-4cm,被柔毛。气香特异,叶微苦。

以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纵切面:表皮为1列细胞,排列不整齐,有非腺毛,1-5个细胞;表皮下有木栓化细胞3-5列。皮层外缘为4-10列厚角细胞,内缘为薄壁细胞,有大形细胞间隙,内有间隙腺毛;腺头单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长75-195μm,内含**至黄绿色挥发油,柄短,1-2个细胞,多与皮层细胞相连接,薄壁细胞尚含草酸钙针晶,长约15μm。中柱鞘纤维成束。韧皮部狭窄。木质部于四角处较发达,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及木纤维组成,均木化。髓部细胞微木化,含草酸钙针晶及片状结晶,稀有演粉粒。

粉末特征:淡棕色,1非腺毛1-8个细胞,平直或先端弯曲,长97-590μm,壁具刺状突起,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有的基部含小针晶。2腺鳞头部8个细胞,直径37-70μm;柄单细胞,极短。3间隙腺毛存在于叶肉或茎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中,头部单细胞呈不规则囊状,直径13-50μ,长23-43μm,含有金**状物;柄短,1-2细胞。4腺毛头部2细胞或偶单细胞;柄1-3细胞,甚短。5草酸钙针晶细小,散于叶肉、茎薄壁细胞或纤维中,长3-27μm。6叶表皮细胞不规则形,气孔直轴式。7柱鞘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淡**或黄绿色,呈长梭形,直径11-37μm,木化,纹孔较稀,有的可见分隔,胞腔大多含黄棕色物,偶有细粒状结晶。8木纤维成束,直径13-35μm,壁木化,纹孔斜裂缝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十髓部薄壁细胞形大,有纹孔,有的含细小针晶。

化学成份茎叶挥发油含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31.86%),西车烯(seychellene9.85%,α-愈创木烯(α-guaiene8.82%),ξ-愈创木烯即 α-布藜烯(ξ-guaiene,α-bulnesene8.65%),α-广藿香烯(α-patchoulene8.48%),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e6.91%),广藿香酮(pogostone3.80%)[1],还含β-愈创木烯(β-guaiene),β-榄香烯(β-elemene),β-丁香烯(β-caryophel-lene),ξ-荜澄茄烯(ξ-caolinene)[2]及广藿香二醇(patchoulan1

12-diol)[3]。地上部分含挥发性小分子成分:乙酸甲酯(methylac-etate),3-甲基丁酮(3-methyl butanone),3-甲基丁烯酮(3-methyl-3-butenone)[4],黄酮类成分:藿香黄酮醇(pachypodol),商陆黄素(ombuin),芹菜素(apigenin),鼠李素(rhamin),芹菜素-7-O-β-葡萄糖糖甙(apigetrin)及芹菜素-7-O-β-O-葡萄糖(apigetrin)及芹菜素-7-O-β-D-(6-对-香豆酰)-葡萄糖甙[apigenin-7-O-β-D-(6-p-coumaroyl)-glucoside][5]。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广藿香酮体久对白色含珠菌、新型隐球菌、黑根霉等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广藿香叶鲜汁对金**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生长也有定的抑制作用[2]。其鲜汁滴耳(4滴/次,每日3次)能治疗金**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实验性豚鼠外耳道炎[3]。广藿香酮能抑制青霉菌等霉菌的长,可用于口服液的防腐[4]。

2.钙捐款抗作用 广藿香水提物对高钾引起的离体豚鼠结肠带收缩有明显抑制,表明其有钙拮抗作用,3×10-4g/ml,抑制率为17%,30×10-4g/ml时,抑制率达91%。有效成分为广藿香醇,其钙拮抗作用的拮抗参数(PA2)值为5.95,IC50为4.7×10-5mol/L。广藿香醇对Ca2+引起的大鼠主动脉条的收缩,也与维拉帕米相心,具有剂量赖性拮抗作用[5]。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挥发油1滴,加氯仿0.5ml,再加5%溴的氯仿溶液数滴,石牌广藿香先裉色,继显绿色;海南广藿香,先裉色,继显紫色。

(2)取本品挥发油1滴,加苯0.5ml,再加5%醋酸铜溶液少量,充分混合,放置分层,吸取上层苯液,点于栽玻片上,待苯挥发后,于残留物上加乙醇1-2滴,放置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石牌广藿香可见众多蓝色针状结晶;海南广藿香可见少量灰蓝色结晶及绿色无定形物。

(3)薄层色谱 取挥发油0.5ml,用乙酸乙醋稀释5ml,作供试液,另以广藿香酮、百秋李醇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冰醋酸(95:5:0.2)展开,取出,晾乾,喷以5%三氯化铁乙酸液,再于105℃;加热显色。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炮制除去残根及杂质,先抖下叶,筛净另放;茎洗净,润透,切段,晒乾,再与叶混匀。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主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闵;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外感暑湿之寒热头痛;湿温初起的发热身困;胸闵恶心;鼻渊;手足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鲜者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浸泡患部;或研末调敷。

注意阴虚者禁服。

临床应用用于湿浊中阻,院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摘录《中华本草》

由于甙元的化学结构种类很多,甙类一般分为下面几类:

-含硫甙

-氰醇甙

-酚和芳香醇衍生的甙类

-羟基蒽醌衍生物有蒽甙

-黄酮类及黄酮甙

-香豆精及香豆精甙

-强心甙

-皂甙

-其他甙类 (Thioglycosides)又称芥子油甙,水解后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芥子油)与葡萄糖。这些酯类为有一定挥发性的油状液体,一般具有特殊气味,本类甙在十字花科植物中广泛分布,并有芥子酶共存,当含此类甙的中草药加水研磨时即因酶解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而具刺激或其它生物性。如芥子中的芥子甙(Sinigrin)酶解后生成的黑芥子油即异硫氰酸丙烯酯,外用为皮肤发赤剂,有局部止痛、消炎作用。白芥子中的白芥子甙(Sinalbin)酶解后生成白芥子油即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有相似作用。萝卜根中的特殊气味,即由其含有的萝卜甙(Glucoraphenln)酶解后生成的萝卜芥子油所致。

定性反应: 取药材打碎,于30℃放置2小时后进行蒸馏,收集馏出液,取馏出液1滴,加苯肼滴即生成氨基脲(Semicarbazlde)衍生物结晶,可于显微镜下检视,可因熔点不同而区别各种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 (含氰甙,Cyanogenetic glycosides)甙元为含氰基(一c=N)的氰醇衍生物。氰甙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不稳定,易被同存于植物体中的酶水解。甙元水解后可产生有毒的氢氰酸。如以苦杏仁中的苦杏仁甙为例:

苦杏仁具有镇咳作用即由于苦杏仁甙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的镇咳作用所致。由于氢氰酸有毒用时必须控制服用剂量。枇杷仁、木薯根以及其他一些蔷薇科植物的种子、叶与树皮中常有大量氰醇甙存在。在忍冬科、豆科、亚麻科等植物中亦有分布。

定性反应: 取药材粉末0.2~0.5g,置于小试管中,加少量水润湿,管口用软木塞塞住,上悬挂一条用水润湿的苦味酸钠试纸,将试管置40~50℃水浴中加热,如有氰醇甙存在,会因水解产生的氢氰酸而使试纸由橙**变为砖红色。 (Pheno1 g1ycosides)此类成分在中草药中普这存在。有不少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如柳属(Salix)、杨属(Popu1us)、芍药属(Paeonia)、松属(Pinus)等多种植物。

本类甙多为结晶体,无色,味苦。一般易溶于热水,能溶于冷水、乙醇,不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剂。游离甙元分子量小的常有挥发性,分子量较大者或结合成甙者均无挥发性。易水解生成甙元与糖。

柳树皮和杨树皮中的水杨甙(Salicin)有解热镇痛作用;牡丹皮和徐长卿中的牡丹酚(Paeonol)有镇痛镇静作用。杜鹃花科植物中所含的熊果甙(Arbutim)有抗菌作用。

本类甙或其水解产物一般可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显色。如牡丹酚甙水解所生牡丹遇三氯化铁显红棕色。 (Anthraglycosides)、蒽醌(Anthrapuinone)是具有下列结构的化合物,由它可产生一系列衍生物,并可与糖结合成甙。中草药内存在的多为羟基蒽醌衍生物及其甙类,部分为羟基蒽酚衍生物及其甙类和二蒽酮衍生物及其甙类。

本类成分在蓼科植物中广泛分布。豆科、茜草科、百合科等科植物中亦有存在,含这类成分的常用中草药有大黄、何首乌、虎杖、决明子、番泻叶、茜草、芦荟等。

(1)通性: 常见的羟基蒽醌类衍生物有大黄中的大黄素(Emodin)、大黄酸(Rhe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茜草中的茜草(Alizarin)等。

蒽甙与其甙元多呈**或桔红色,蒽甙易溶于水,在稀醇中的溶解度比在高浓度醇中大,难溶于、氯仿或其他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蒽甙元大多具结晶形,不溶或难溶于水,可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中。蒽醌类衍生物多有荧光与升华性,遇碱显红色,遇醋酸镁的甲醇溶液显红色至紫色。蒽醌类成分大多具有致泻作用,有些有抑菌作用,如大黄酚与大黄素。

(2)定性反应:

1)药材断面加1%氢氧化钠(钾)或氢氧化铵溶液,显红色。此红色加酸则色褪而复现**。此反应亦可用中草药浸出液于滤纸上进行。

2)Borntrger反应: 取药材粉末约0.1g置试管中,加碱液数ml浸出,过滤,滤液呈红色,加盐酸酸化,可见红色又转为**,加数ml苯或振摇,可见有机溶剂层显**,分取苯或溶液,加碱液振摇,如碱液显红色示有羟基蒽醌衍生物。

3)微量升华: 取少量药材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可见多种形状的**升华结晶,加碱液结晶消失并显红色。

4)醋酸镁反应: 取药材粉末用甲醇加热浸出,取1ml浸出液加0.5%醋酸镁甲醇溶液数滴,如有蒽甙存在可显橙、红、紫等颜色,所显色泽与分子中羟基的数目与取代位置有关,如果分子中至少有两个酚性羟基位于不同苯环的α位上,如大黄素、大黄酸等显红色,两个酚性羟基位于同一苯环的α位如羟基茜草素显紫红色;两个酚性羟基分别位于同一苯环的α位与β位如茜素显蓝紫色。所显色泽为羟基蒽醌与镁成络合物而致。

5)定量方法:一般有重量法、容量法、萤光法、比色法等。以比色法应用最广泛。主要原理是利用羟基蒽醌衍生物与碱液生成红色进行比色。且因游离的羟基蒽醌类一般生物活性较其甙类小、故要测定结合蒽醌的含量。兹简介比色法如下:

a)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50mg左右的1,8-二羟基蒽醌,于250ml容量并中用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精密量取上述标准液0.50、1.00、2.00、3.00、4.00、5.00ml,分别放人25ml容量瓶中,在水溶上蒸去,加5%氢氧化钠及2%氢氧化铵混合碱液至刻度,摇匀,30分钟后比色,以试剂为空白对照,绘出光密度——浓度的曲线。

b)测定方法:

(1)游离蒽醌的测定:药材粉末(40目)0.1~2g,在索氏提取器中以氯仿提取至无色,氯仿液以5%氢氧化钠及2%氢氧化铵混合碱液萃取至无色。碱液用少量氯仿洗涤,过滤,沸水浴中加热4分钟,冷至室温,调整至一定体积,30分钟后同上法比色,由标准曲线计算含量。

(2)结合蒽醌的测定:药材粉末(40目)0.1~1g于三角烧瓶中加30m1 5N硫酸液回流水解2小时,稍冷后加30ml氯仿继续回流1小时,用吸管吸出氯仿液,加入20ml氯仿继续回流1小时,吸出氯仿液后再加10ml氯仿,重复操作至提取液无色。合并氯仿液,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用同上混合碱液同法进行比色测定,测得之总蒽醌含量减去游离蒽醌含量,即得结合蒽醌含量。 (Flavonoid g1ycosdes)又称黄碱素类,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类天然色素。在许多中草药内是有效成分,具有C6-C3-C6的基本碳架。从这个基本碳架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结构。目前已知的约有18种类型,其中主要的有下列几种,在柏科、银杏科、杉科等裸子植物中尚有双黄酮(Biflayones)存在。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与葡萄糖或鼠李糖结合成甙,部分为游离状态或与鞣质结合存在。

(1)通性: 黄酮类大多为**结晶物,也有的是无定形粉末如白花色甙元和其甙类。异黄酮几无色或浅**。双氢黄酮与双氢黄酮醇均无色。黄酮甙一般易溶于热水、甲醇、乙醇、吡啶、乙酸乙酯与稀碱液,难溶于冷水及苯、、氯仿中。游离的黄酮类一般难溶于,较易溶于有机溶剂(在乙酸乙酯中溶解度较大)与稀碱液。一些黄酮类在紫外光下可显萤光,如以氨蒸汽或碳酸钠水溶液处理后萤光更明显。多数黄酮类可与镁盐、铝盐、铅盐等反应生成颜色较深的络合物。

(2)分布与作用: 黄酮类及黄酮甙在植物界分布广泛,许多中草药均含本类成分如槐花米、黄芩、陈皮、葛根、野菊花、水飞蓟、银杏叶等。以豆科、芸香科、菊科、唇形科的植物中较多。一般具降压、抗菌以及调节血营渗透压的作用,目前还发现有抑制肿瘤细胞与防护紫外线损伤的作用。

(3)定性反应

①药材粉末少量置试管中,加95%乙醇数ML,温热浸出,过滤,滤液加镁粉与数滴浓盐酸,溶液变橙或红色。这是由于黄酮类被还原生成花色甙元与其二聚物而致。分子中羟基或申氧基数目多时,色较深,C3位上无羟基的黄酮类反应不明显。

②药材粉末的乙醇溶液加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凡3位或5位有羟基的黄酮会因与Al产生络合物而显鲜**。

(4)定量方法: 一般有重量法、萤光法、比色法等,通常多用比色法。主要原理是根据黄酮类成分结构中有碱性氧原子,一般又多有酚羟基,可以与许多试剂产生颜色而制定。下面简介比色法。

①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标准芸香甙一定量,以乙醇溶解并稀释至每ml约含60μg,精密量取0.5~5.00 ml不同量的此溶液,分别用乙醇稀释至5.00 ml,准确加入3ml 0.1M三氯化铝溶液及5mI1M醋酸钾溶液,放置40分钟,在分光光度计415nm测定光密度,绘制光密度一浓度标准曲线。

②测定方法:

精密称取样品粉末(60目)0.5~1.0g于100ml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一定量稀醇,将锥形瓶与内容物共称重(准确到0.1g),水浴回流一定时间,冷后再称重,补充溶剂至原重,过滤,取一定量滤液稀释到适当浓度,取此液一定量,准确加入3ml 0.1M氯化铝溶液及5mI 1M醋酸钾溶液,另补充蒸馏水使总量为13ml, 40分钟后同上比色,以同一滤液同样量加水至13ml为空白对照,以标准曲线计算含量。 (Coumarin g1ycosides)香豆精又名香豆素,在植物中分布广泛,尤以伞形科、豆科、芸香科、菊科等植物中为多,原多数用为香料,后因发现其有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肿瘤与防御紫外线烧伤作用而受到重视。香豆精的基本结构如下所示,此外尚有呋喃骈香豆精类、异呋喃骈香豆精类衍生物。秦皮中的七叶树甙(Aesculin)、补骨脂中的补骨脂内酯(Psora1en)、亮菌中的假蜜环菌素甲(ArmillarisinA)等均属香豆精类及其衍生物。香豆精甙能溶于水、甲醇、乙醇、碱液,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其甙元能溶于沸水、乙醇、甲醇、氯仿、及碱液,难溶千冷水。香豆精类成分多具有芳香性,能随水蒸汽挥发或升华,多有萤光,紫外光下或在碱往溶液中更为明显。

定性反应异羟肟酸铁试验: 药材粉末0.5g,加5ml甲醇,在热水浴中加热数分钟,过滤,滤液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2~3滴, 10%氢氧化钠溶浓2~3滴,水浴微热,冷后用稀盐酸调节pH为3~4,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2滴,如显红色或紫色反应,示有香豆精类成分。 (Cardiac g1ycosides)本甙类为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对心肌有显著兴奋作用的甙类,在医药上多用为强心药。

(1)通性: 强心甙元为带有不饱和内酯环的甾体衍生物。此不饱和内酯环多数为五元环(甲型),少数为六元环(乙型),都连接在甾核的C17位上。

按照现代对甾体化合物的化学命名法,属于甲型强心甙元的基本结构称为强心甾(cardenclide),属于乙型甙元的基本结构称为海葱甾(Scillanolide)或蟾酥甾(Bufanolide)。强心甙中的糖大多连接在C3羟基上,糖的分子为单糖、双糖或多个,α-羟基糖外,尚有一类特殊的糖——α去氧糖,如D-洋地黄毒糖(Digitoxose) D夹竹桃糖等。

强心甙在植物体内存在形式常为一级甙。含强心甙的植物中通常同时有能水解该类甙的酶存在,能水解一级甙的糖链的α-羟基糖(一般为末位的葡萄糖)部位而生成次级甙。无机酸可使强心甙完全水解成甙元与糖。

强心甙一般能溶于水、乙醇、甲醇等,可溶于乙酸乙酯、氯仿,难溶于、苯。强心甙易被酶、酸或碱水解。强心甙的生物活性与其化学结构有很大关系,如果被水解成甙元或内酯环被破坏,强心作用就减弱或消失。放在采集、贮藏、制造含强心甙的中草药过程中更应注意防止水解的问题。

(2)分布:含强心甙的中草药有洋地黄、毛花洋地黄、黄花夹竹桃、毒毛旋花子,万年青、夹竹桃等。以玄参科、夹竹桃科、萝藦科、百合科、十字花科、桑科等植物中分布较多。

(3)定性反应

① Keller-Kiliani (K-K)反应:药材粉末1g置锥形瓶冲,加70%乙醇10ml,水浴回流30分钟后过滤,滤液盛于小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残渣溶于1ml 0.5%三氯化铁-冰醋酸溶液,将溶液倾于小试管中,沿管壁徐徐加浓硫酸1ml,二液面接触处显棕色环示有强心甙的存在;冰醋酸层显蓝绿色示有a-去氧糖的存在,如样品含色素、树脂较多会影响颜色的观察,可先将样品用提去色素等,过滤,滤渣再同上法进行试验。

② 3,5二硝基苯甲酸试验(Kedde试验)同上法制备药材的氯仿浸液,点样于滤纸上,再滴3,5-二硝基苯甲酸试剂,显红色。本试验对六元不饱和内酯环型的强心甙呈阴性反应。此反应的原理是由于不饱和内酯环中C21活性次甲基的存在所致。 (Saponins)又称皂素。因其水溶液经振摇后易起持久的肥皂样泡沫而得名。

(1)通性:大多数皂甙为白色或乳自色无定形粉末,富吸湿性,能溶于水、稀乙醇、甲醇、不溶于、氯仿、苯等有机溶剂。皂甙的水溶液遇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试剂可产生沉淀。皂甙有去污作用,味辛辣,能刺激粘膜,尤其对鼻粘膜为甚,吸入鼻内可打喷嚏,口服后能促进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分泌,所以常用为祛痰药。皂甙与血液接触后能破坏红血球,产生溶血现象,因此含皂甙的中草药不能用于注射,特别是静脉注射。皂甙溶血作用的大小随其种类不同而异,其溶血的最低浓度称为该皂甙的溶血指数(Haemo1ytic index),利用溶血指数可以测定中草药中皂甙的含量,但结果较粗略,口服皂甙不会产生溶血现象,可能因皂甙在胃、肠中被水解所致。皂试多能与一些大分子醇或酚类如胆甾醇等结合生成分子化合物,此类分子化合物经过一定方法处理后可使其结合状态破坏而将皂甙重新析出,故此性质可用于皂甙的提取分离。

(2)分类:根据皂甙元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①三萜式皂甙(Triterpenoid saponins)皂甙元为三萜类衍生物,具30个碳原子。大多数在甙元上带有羧基,故又称酸性皂甙。在酸性溶液中形成较稳定的泡沫,能被醋酸铅试剂沉淀。本类皂甙在植物界分布较广,尤以石竹科、桔梗科、五加科、豆科等为多。桔梗、南沙参、党参、人参、三七、瞿麦、甘草、远志、紫菀、地榆等许多中草药都含有本类皂甙。其甙元有五环三萜与四环三萜二种,五环三萜又可分为β-爱留米脂醇型(β-Amyrin)、a-爱留米脂醇型等多种类型。四环三萜又可分为羊毛脂醇型(Lanostero1)等多种类型。

②甾式皂甙(Steroid saponins)皂甙元为甾体衍生物,具27个碳原子。不具羧基,故又称中性皂甙。在碱性溶液中形成较稳定的泡沫,能被碱式醋酸铅试剂沉淀。本类皂甙主要存在于薯蓣科、百合科植物中,如各种薯蓣、七叶一枝花、土茯苓、知母、麦冬等。甾式皂甙因可作为合成甾体激素的原料而有重要意义。其甙元基本骨架为螺旋甾烷(Spirostane)。

(3)定性反应:

①取0.5g药材粉末,加水5ml,煮沸浸出,过滤,浸出液放试管中激烈振摇,能产生持久(15分钟以上不消失)蜂窝状泡沫。

②取药材粉末1g加水数ml煮沸,过滤得水浸液,取1ml,加2%血球悬浮液5ml及生理食盐5ml摇匀,如放置5分钟后溶液变透明(溶血),示可能有皂甙存在。

③Libermann-Buehard反应:药材粉末1g,加5~10ml 70%乙醇热浸、浸出液蒸干,浓硫酸-醋酐试剂1~2滴,颜色由黄-红-紫-蓝显示可能有三萜皂甙,如继续变为绿色示可能有甾式皂甙存在。

(4)定量方法:可用重量法、比色法或溶血指数法测定。溶血指数法较方便,但其结果受条件(如试管大小、溶液pH、温度。血液种类等)影响较大,故不够精确。简述方法如下:

①0.5%药材浸出液的配制:药材粉末以等渗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食盐水)精确配制成0.5%浓度。

②溶血指数的测定:取直径、长短一致的9支小试管,分别精确吸入0.1、0.2、0.3、 ……0.9ml中草药浸出液,精密加缓冲液补足体积为1ml,各试管中再各精密加1ml 2%血球悬浮液,各管摇匀后由可以产生完全溶血的中草药最低浓度来计算溶血指数。

③皂甙含量的测定:用标准皂甙(最好是同一药中提出的纯皂甙)配成适当浓度的溶液,同上法测定溶血指数,从标准皂甙与中草药浸出液的溶血指数计算中草药中皂甙的百分含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