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草本抑菌液

治中耳炎的苦参抑菌液-苦参抑菌剂多少钱一盒

治中耳炎的苦参抑菌液-苦参抑菌剂多少钱一盒

体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很多人可能患病之后会很难治愈,所以很多人会尝试着用一些偏方去治疗体癣,但是选择偏方不仅仅要注意安全,也要注意疗效,有的可能并没有什么效果。那么,一般哪些偏方可以治疗体癣?米醋泡花椒可以治疗体癣?

1、米醋泡花椒

伏天采摘鲜花椒,用上好米醋按1:3的比例浸泡装玻璃病内密封,浸泡约10-15天。使用时,根据用量把泡醋倒在玻璃瓶内或者瓷器皿中,用棉签蘸醋涂抹患处,每日早、中、晚各1次,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

2、木炭烧谷糠

谷糠适量,将谷糠放在干净的铁板上,放入一块烧红的木炭,使谷糠燃烧冒烟。一会儿铁板上就会有**的谷糠油析出,用棉签蘸谷糠油适量涂在患处,每日3次,注意治疗期间忌酒、鱼虾、辣椒。

3、苦参膏外敷法

苦参6克,凡士林24克。将苦参研末,与凡士林调匀。外敷局部。本方可祛湿、杀虫、止痒,适用于冶牛皮癣静止期、股癣、皮肤瘙痒症、阴囊湿疹、阴痒。

4、韭菜泡脚法

将500克新鲜韭菜捣成泥状,放进脚盆,加入沸水(一般以淹没患处稍上一些为宜),再用与脚盆大小的盖子将脚盆盖紧,待水稍凉,将双脚浸泡在韭菜水中,30分钟左右即可。本方适用于脚癣,一两次便可见效。

5、生姜泡酒法

生姜250克。生姜洗净,切成薄片,晒干,然后放入酒瓶内,用白酒浸泡并密封两三日。再将泡好的白酒涂抹于患处,每日3次,主治花斑癣,使用三五天可好转。花斑癣俗称汗斑,表现为皮肤上出现浅**或深褐色圆形斑,不痒也不痛,多见于颈、胸、背部。

6、雄黄蛇床子外敷法

雄黄、蛇床子等份。两味药共研细末,用猪油调匀。用药前先将局部清洗干净,外敷药膏。每天2次。本方适用于体癣。

7、牛皮癣发病原因

1、感染因素

感染虽然不是牛皮癣的直接病因,但在临床工作中已经注意到有相当部分的患者在发病前会有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感冒等感染病史。这可能是由于感染发热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而对其他致病因素易感,或感染后的代谢产物(内毒素等)的抗原性,使机体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激活体内的牛皮癣相关基因,造成皮肤损伤而发病。

2、遗传因素

牛皮癣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患者往往有家族史,家族中可能连续几代人或同一代人中有多人发生牛皮癣。目前认为牛皮癣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具有牛皮癣遗传背景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的感染而发病,但是牛皮癣具体怎样遗传、遗传的基因有多少种等许多问题尚未研究出结果。

3、环境因素

经统计调查,牛皮癣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世界各地报告的发病情况高低不一,即使是同一种族的人生活在不同环境者牛皮癣的发病串也不一样。在我国也存在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以及某些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等现象,说明环境对牛皮癣的发生是有重要影响的。

导致各个地区牛皮癣发病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当地的空气湿度、清洁度、海拔、气压、气温、水质、微生物生态等因素相关。空气污染、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损害免疫系统和代谢平衡而诱发本病。

4、免疫因素

研究发现,牛皮癣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多种细脑因子和免疫类型的异常表达,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E高,IgM降低。很多导致牛皮癣的因素都是通过干扰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引起发病。

帮忙看看这个药方,谢谢。治疗中耳炎的,从李可老中医那里摘出来的,就是不知道用量,自己瞎写的,求纠正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耳朵疾病的一种,需要特别注意,那么你们知道得了真菌性外耳道炎怎么办吗?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真菌性外耳道炎治疗 措施

 1、0.9%生理盐水外耳道冲洗,配合使用吸引管,在放大耳镜或和手术显微镜下,细心清除外耳道脓液、渗液、痂皮、脱屑等。

 2、局部用4%硼酸乙醇、2%酚甘油短纱条贴敷外耳道,嘱患者每3~4小时滴上述药物1次,每天更换纱条1次。

 3、慢性的外耳道炎可以用新霉素、多粘菌素等抗生素类的药物和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的合剂、霜剂,软膏等进行涂敷在患处,同时要经常的换药。

 4、怀疑与过敏因素有关者,可用抗过敏药物如西替利嗪10mg/次,每天1次。

 5、积极治疗感染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耵聍栓塞、异物等。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病因

 在自然界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真菌,尤其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孳生繁殖更快。一些真菌侵的外耳道,在下列情况可为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因素:

 1、正常人的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如由于耳内进水或不适当地用药,改变了外耳道PH值,有利于真菌的孳生。

 2、 游泳 、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流出脓液的浸泡,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积和刺激,真菌得以孳生繁殖。

 3、全身性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都为真菌的孳生提供了条件。

 4、近年来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滥用,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酵母菌、念珠菌、芽生菌、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青霉菌等。来自CADIS一组资料报道4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中,滑念珠菌占42.9%,黑曲菌为35.7%,40%的人发病前用过抗生素。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症状

 1、早期会有耳内发痒或奇痒及闷胀感,有少量水样分泌物。

 2、若因炎症使脱落的上皮与菌丝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盖在鼓膜表面,则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

 3、若有细菌感染,则可引起外耳道肿胀、疼痛及流脓。

 4、检查时多见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或者烟灰色霉苔,其状如薄膜或粉丝,甚似发霉。揭去苔膜,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面轻度糜烂或有少量渗血。将霉苔置于载玻片上,滴加少许10%氢氧化钾溶液,盖妥并适当加温,若于显微镜下见到菌丝体或芽胞状物,即可明确诊断。

外耳道炎的预防措施

 1、未病时就注意卫生,尤其是 儿童 。凡有化脓性中耳炎、耳疖肿、婴儿湿疹者,更应格外注意局部的干净与干燥,保持耳及其周围清洁,并要注意不要乱掏耳朵。

 2、既病之后,切忌水洗。如其污秽或痂皮堆积,可先用植物油涂擦,待其疏松之后,再用纱布或消毒过的软纸轻轻擦净。实在必须洗涤者,用苦参汤。

 3、按时更换外用药,按时进服内服药。

 4、痒时忌搔抓,必要时泡些食盐水,滴在痒处。其浓度以能达到止痒为标准。如是小儿要防止他乱抓搔擦。

外耳道炎的检查 方法

 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有耳屏压痛和耳郭牵引痛;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潮湿,有时可见小脓疱;外耳道内有分泌物;如病情严重,耳郭周围可水肿,而周围淋巴结肿胀或压痛。

 2、慢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肤多增厚,脱屑,或有痂皮附着,撕脱后外耳道皮肤呈渗血状。可有少量黏膜的分泌物,或有白色豆渣状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深部。

看过真菌性外耳道炎如何治疗的人还会看:

1. 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法

2. 外耳道炎中医治疗方法

3. 外耳道炎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4. 霉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5. 外耳炎的形成原因与预防有哪些

6. 耳朵经常痒是怎么回事很难受

化脓性中耳炎可以用哪些药方治疗?

这个方子值钱了 呵呵~炮甲珠5g就这一个都不合适以身试了 价格上都无法接受了 假的目前都在3000RMB真的就更不用说了 你认为合适吗成本一克10RMB这和开玩笑有什么区别 拿50RMB买一种 这个谁能接受的了 富人可以

下奶 还靠点谱

我也是下没看完 就回复你了 觉得有点可笑

小檗简介

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可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咽鼓吹张、擤鼻或鼻腔治疗后经咽鼓管途径侵入中耳。或鼓膜外伤、鼓膜穿刺、鼓膜置管后经外耳道鼓膜途径侵入中耳。婴幼儿基于其解剖生理特点,比成人更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感染。婴幼儿的咽鼓管短、宽而平直,如哺乳位置不当,平卧吮奶,乳汁或呕吐物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主要症状为耳痛、耳漏和听力减退,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婴幼儿不能陈述病情,常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抓耳摇头,甚至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本病极为常见。临床上以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特点。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常见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较多,无芽胞厌氧的感染或混合感染亦逐渐受到重视。

方一蔓荆子散

出处《仁斋直指方》

组成蔓荆子、甘菊花、生地黄、赤芍、桑白皮、木通、麦冬、升麻、前胡、甘草、赤茯苓各等份。

功用疏散风热,解毒消肿。

主治治疗风热外袭,肺气失宣,而致耳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脓耳(化脓性中耳炎,或耳鸣,耳聋初期。

方解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桑白皮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前胡宣散风热;赤茯苓甘、淡、平行水,利湿热;生地黄、麦冬滋阴润燥,生津。

药理茯苓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菊花镇静解热,抗病原微生物;生地黄具有抑制真菌,利尿,利肝胆作用;前胡苷元有抗菌、抗真菌作用;麦冬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黑升麻提取物具有抗菌、降压、抑制心肌、减慢心率、镇静作用。

用法上为粗末。每次取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2枚,煎至150毫升,饭后服,每日2次。

方二润胆汤

出处《辨证录》

组成白芍30克,当归30克,柴胡3克,炒栀子6克,玄参30克,天花粉9克,菖蒲24克。

功用疏肝利胆,泻火通窍。

主治治疗双耳忽然肿痛,内流清水,久则变为脓血,恶寒发热,耳内有如沸汤之响,或如蝉鸣者。

方解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活血;当归养血活血;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天花粉养阴生津;玄参清热滋阴,泻火解毒;菖蒲理气、活血、散风、去湿。

药理石菖蒲可以产生镇静镇痛作用;白芍有抗炎、镇痛、消肿作用;栀子解热镇静,免疫调节。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三解仓饮子

出处《三因方》

组成赤芍药、白芍药各15克,当归、炙甘草、制大黄、木鳖子各30克。

功用活血清热,排脓消肿。

主治治疗邪热上壅,耳窍经脉气滞血瘀而致脓耳(化脓性中耳炎),耳内疼痛,脓出带血者。

方解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活血;当归养血活血;大黄清热泻火;木鳖子消肿散结,祛毒。

药理芍药苷具有抗炎、镇痛、消肿、通经、利尿作用、抗应激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大黄有很强的清热消炎作用;木鳖子具有止血、抗炎、止痛、抗菌、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次取12克,水煎,食后服。每日2次。

方四马勃散

出处《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马勃、薄荷、桔梗、连翘、杏仁、通草各6克。

功用疏风清热通窍。

主治治疗风热之邪上郁而致的脓耳(化脓性中耳炎)。

方解马勃性平,味辛,清肺利咽、解毒止血;薄荷清热解毒利咽;桔梗辛散苦泄性平,善于宣肺祛痰排脓;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杏仁润肺,止咳化痰;通草清热利湿。

药理马勃有止血,抗菌作用;杏仁消炎、杀菌、镇痛、止痒;通草具有较好的利尿、抗炎和解热作用;薄荷、连翘抗炎、镇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五清白散

出处《证治准绳·幼科》

组成桑白皮、地骨皮各9克,甘草3克,贝母6克,煅寒水石9克,天花粉、酒芩、天门冬各4.5克。

功用清肺化痰。

主治治疗肺热痰火上壅所致的脓耳(化脓性中耳炎),耳出白脓,兼见咳嗽者。

方解桑白皮、地骨皮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寒水石清热降火,利窍,消肿;贝母清热,开郁散结;天花粉、天门冬养阴生津,消肿排脓。

药理贝母有中枢抑制,镇静镇痛作用;桑白皮抗炎利尿,镇静镇痛;天花粉、门冬抗炎。

用法上药为末。每取6克,食后用蜜水调服或白通草煎汤送下。每日2次。

方六清黄散

出处《证治准绳·幼科》

组成防风、滑石各15克,炙甘草3克,酒炒栀子9克,藿香、酒黄连各6克。

功用清肝泻火。

主治治疗小儿脓耳(化脓性中耳炎)耳中流黄脓者。

方解防风发表,祛风,胜湿,止痛;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滑石清热解毒,收湿敛疮;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藿香性味辛微温,理气、和中、辟秽、祛湿;酒黄连清热解毒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藿香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防风热降温,镇痛抗炎,抗菌;栀子解热镇静,免疫调节;滑石有利尿消肿,保护黏膜的作用。

用法上药为末。白开水调6克,食后服。每日2次。

方七清心丹

出处《证治准绳·幼科》

组成炒黄连9克,飞滑石18克,甘草、飞辰砂各3克,薄荷1.8克,犀角6克。

功用清心泻火。

主治治疗化脓性中耳炎,耳出红脓兼见舌上舌疮如杨梅状者。

方解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滑石清热解毒,收湿敛疮;辰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攻毒杀虫;薄荷清热解毒利咽;犀角清热凉血。

药理黄连有抗菌、抗炎、解热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辰砂有镇静、催眠、抗惊厥,外用抑杀皮肤细菌;滑石有利尿消肿,保护黏膜的作用;薄荷抑菌,抗炎,解热。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4.5克,蜜拌,薄荷汤送下。早、晚各1服。

按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

方八黄芪建中汤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4.5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芍药18克,生姜9克,胶饴30克。

功用温中补气,升清降浊。

主治治疗慢性脓耳证属气血不足者。

方解桂枝汤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温阳祛风。饴糖合桂枝,甘温相得,温中补虚。饴糖、甘草合芍药,甘苦相须,和里缓急。黄芪,补气固表,抵御外邪。全方共奏温中补气,缓急止痛,调和营卫的功效。

药理黄芪具有强心、提高免疫力、保护脏器等多种药理作用。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方九薏苡附子败酱散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15克。

功用排脓消肿。

主治治疗慢性脓耳,或急性脓耳后期,脓稀而无臭者。

方解方中以薏苡仁利湿排脓,并辅以败酱逐瘀消肿,兼有附子温经祛湿、散寒止痛。

药理败酱有镇静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对金**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强,薏苡仁有解热、镇静、镇痛、增强免疫作用;附子有镇静、抗炎,抑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

方十黄柏滴耳液

出处《四川中医》

组成黄柏30克。

功用清热燥湿排脓。

主治治疗脓耳。

方解黄柏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疗疮。

药理黄柏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及原虫、抗炎、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

用法上药以水250毫升,馒火浓煎半小时,滤去渣,被缩至20毫升浓汁用时先以3%双氧水洗净患耳内脓液,拭干后,滴入黄柏滴耳液,每次2~3滴,每日3次。

方十一四黄液

出处《中医杂志》

组成黄连15克,黄柏、黄芩各9克,栀子6克。

功用清热燥湿排脓。

主治治疗急性脓耳和慢性脓耳。

方解黄连、黄芩、黄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药理黄连、黄芩、黄柏有抗菌、抗炎、解热作用;栀子有抗炎作用。

用法上药加水300毫升浸泡24~36小时,文火煎60分钟,待冷去渣,过滤两次,加2%苯甲醇,用前先洗清患耳,患耳向上,滴药液4~5滴,保持此姿态10~15分钟。1日滴3~4次。

按语四黄液滴耳、对耳拭细菌培养有金**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白喉杆菌生长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应用四黄滴耳液未发生毒副反应及不良反应,亦未发现有药液沉积中耳腔内阻碍外流现象,本法具有简,验、便优点。

方十二四黄苦参液

出处《中原医刊》

组成黄柏、黄芩、黄连、黄芪各30克,苦参40克。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治疗急、慢性脓耳。

方解黄连、黄芩、黄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药理黄芪具有强心、抗心肌缺血、提高免疫力、降糖、抗衰老、保护脏器等多种药理作用;黄连、黄芩、黄柏有抗菌、抗炎、解热作用。

用法上药加水1500毫升煮沸,慢火煎50~60分钟,滤渣后将药液浓缩至300毫升,澄清装瓶备用,保存期1月。用3%双氧水洗净耳道,拭千后,每次滴药液2~3滴,每日3~4次。根据病情,连续滴耳1~3周。

中耳炎,耳朵里有积液怎么办

目录 1 拼音 2 国家基本药物 3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檗 3.1 拼音名 3.2 小檗的别名 3.3 来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小檗的用法用量 3.7 摘录 4 《中华本草》:小檗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小檗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化学成份 4.9 小檗的药理作用 4.10 性味 4.11 归经 4.12 功能主治 4.13 小檗的用法用量 4.14 各家论述 4.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小檗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小檗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小檗 * 小檗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iǎo bò

2 国家基本药物

与小檗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863 126 小檗堿 片剂 100mg*24 盒(瓶) 2.4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864 126 小檗堿 片剂 100mg*20 盒(瓶) 2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865 126 小檗堿 片剂 100mg*40 盒(瓶) 3.9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866 126 小檗堿 胶囊 100mg*9 盒(瓶) 1.1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867 126 小檗堿 胶囊 100mg*12 盒(瓶) 1.5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3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檗 3.1 拼音名

Xiǎo Bò

3.2 小檗的别名

三颗针、狗 *** 、酸醋溜、刺刺溜、刺黄连、刺黄柏

3.3 来源

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豪猪刺Berberis nae Schneid、小黄连刺 B. wilsonae Hemsl.、细叶小檗B. poiretii Schneid.、黄芦木(大叶小檗)B. amurensis Rupr.或其同属植物其它种的根、根皮、茎及茎皮。春、秋采挖,除去枝叶、须根及泥土,将皮剥下,分别切片,晒干备用。

3.4 性味

苦,寒。

3.5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副伤寒,消化不良,黄疸,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支气管炎;外用治中耳炎,目赤肿痛,外伤感染。

3.6 小檗的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研粉调敷。

3.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小檗 4.1 出处

1.出自《唐本草》:子檗,子似女贞,皮白不黄,亦名小檗,所在皆有,今云皮黄,恐谬矣。今俗用子檗,皆多刺小树,名刺檗,非小檗也。其树枝叶与石榴无别,但花异,子细黑圆如牛李子耳。生山石间,所在皆有,襄阳岘山东者为良。陶于檗木附见二种,其一见是陶云皮黄,其树乃皮白,今太常所贮,乃叶多刺者,名曰刺檗,非小檗也。2.《本草拾遗》:凡是檗木皆皮黄,今既不黄,而自然非檗。小檗如石榴,皮黄,子赤如枸杞子,两头尖,

4.2 拼音名

Xiǎo Bò

4.3 英文名

Amur Barberry Root

4.4 小檗的别名

子檗、山石榴、三颗针、大山黄刺。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华西小檗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和茎、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silvataroucana Schneid.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4.6 原形态

1.华西小檗,落灌木,高达23m。木材及内皮呈**;小枝有棱,紫褐色,有疣状突起;刺3分叉,但着花小枝上下的刺通常不分叉,长约6mm,有时刺小或无。叶丛生;叶柄长12.5cm;叶片长椭圆菜至披针形,或倒卵形,长1.55.5cm,宽0.73.5cm,先端渐尖或圆钝有短尖头,基部狭楔形,全缘或疏生针芒状细刺齿,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有白粉。总状花序疏松或为近伞形花序,长37cm,有花812朵;无总花梗或很短;花**,小苞片2,卵形;萼片6,花瓣状,排列为2轮;花瓣6,倒卵形,较萼片短;雄蕊6。浆果卵形或球形,熟时深红色。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上的山坡林下阴湿地或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湖北、四川和云南。

4.8 化学成份

日本小檗根茎的木质部含小檗堿(Berberine)、氧化爵床堿(Oxyacanthine)、药根堿(Jatrorrhizine)、木兰花堿(Magnoflorine)、小檗胺堿(Berbamine)、氧化小檗堿(Oxyberberine)、掌叶防己堿(Palmatine)、非洲防己堿(Columbamine)。根皮和茎也含小檗堿。

4.9 药理作用

参见黄连条。大叶小檗叶酊剂在动物身上,能引起子宫肌收缩,加快心率,增加心肌收缩,降低血压。根制剂作用相似。欧小檗作用与大叶小檗相似,并能降低胆囊张力,减少收缩次数,可用于胆囊疾患,减轻疼痛及炎症现象,改善胆汁流量。氧化爵床堿10mg注入麻醉犬股动脉,可引起注药侧下肢的血管扩张,全身血压也有显著下降。此堿具有利胆作用,强度较小檗堿为弱,但较持久。40微克/ml能抑制小鼠腹水癌细胞的氧摄取。在体外无抗结核菌作用。在麻醉、二侧迷走切断及人工呼吸的狗身上,氧化爵床堿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压上升及肾血管收缩有阻断作用。

4.10 性味

苦;性寒

4.11 归经

肺;肝;脾经

4.12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泄泻;痢疾;口舌生疮;咽痛喉痹;目赤肿痛;痈肿疮疖

4.13 小檗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滴眼;或洗患处。

4.14 各家论述

1.陶弘景:主口疮。2.《唐本草》:主口疮,杀诸虫,去心腹中热气。3.《纲目》:治血崩。4.《陜西中草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治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白带,关节肿痛,阴虚发热,骨蒸,盗汗,痈肿疮疡,口疮,咽炎,结膜炎,黄水疮。

4.15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小檗的方剂 三棵针

zhēn英文:《单验方》之三棵针:处方:三棵针(小檗)30克,野菊花15克,马齿苋30克,甘草9克。...

耳炎药膏

拼音:ěryányàogāo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EryanYaogao标准编号:WS3B053...

冬青汤

āng《普济方》卷二四九:冬青汤:处方:冬青叶、小檗、甘草各等分。制法:以绢袋盛,投3沸汤中,须臾取...

珍黄安宫片

角片1000g珍珠层粉50g黄苓提取物13.5g小檗根提取物7.5g制法:以上十五味,取郁金、石菖蒲...

香连素片

拼音:xiāngliánsùpiàn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angliansuPian标准编号:W...

更多用到中药小檗的方剂

用到中药小檗的中成药 耳炎药膏

拼音:ěryányàogāo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EryanYaogao标准编号:WS3B053...

珍黄安宫片

角片1000g珍珠层粉50g黄苓提取物13.5g小檗根提取物7.5g制法:以上十五味,取郁金、石菖蒲...

香连素片

拼音:xiāngliánsùpiàn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angliansuPian标准编号:W...

肠康胶囊

拼音:chángkāngjiāonáng英文:肠康胶囊说明书:药品名称:肠康胶囊分类:消化系统药物中...

小儿肠胃康颗粒

檗堿研细,其余鸡眼草等十三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入等量乙...

更多用到中药小檗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小檗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金樱子

,谓其子形如黄罂也。石榴、鸡头皆象形。又杜鹃花、小檗并名山石榴,非一物也。曰∶林檎、向里子亦曰金樱子...

《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用药处方第四]口疮第六十四

黑石脂干地黄黄连龙胆大青升麻柏木小檗苦竹叶酪酥豉石蜜《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口舌

矾,涂。)楝根(口中漏疮,煎服。)冬青叶汁黄竹沥小檗汁(并含漱。)桂汁柘浆甑带灰(并涂鹅口。)粉(猪...

《本草纲目》:[序例第二卷序例]药名同异

乳沙参枸杞)豕首(猪头蠡实天门冬)山石榴(金罂子小檗杜鹃花)狗骨(犬骨鬼箭猫儿刺木)苦(败酱苦参酸浆...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1)急性期不要抽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较短者,可以通过滴鼻及其他药物治疗等方法治疗,或采用咽鼓管吹张的方法,使咽鼓管恢复通畅,鼓室积液得以从咽鼓管流出,从而避免带有损伤性的鼓膜穿刺手术。

(2)非抽不可时该抽如果耳闷耳闭严重,经滴鼻、咽鼓管吹张等方法治疗,咽鼓管依然不通,鼓室积液无法排出,这就是非抽不可的情况了。此时可行鼓膜穿刺抽液,具体方法为:成人用局部麻醉或鼓膜表面麻醉,选用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如果仅进行鼓膜穿刺抽液,而不进行其它治疗,数日后鼓室积液又会产生,出现耳闷胀症状。因此,病人要服用一些开瑞坦、稀化粘素等抗过敏、消水肿药物,用1%滴鼻,同时配合咽鼓管吹张,争取让积液从咽鼓管流出。

(3)抽液次数过多不好首次施行鼓膜穿刺术,患者可能有些害怕,但抽去鼓室积液,耳中顿时感觉舒适。如果鼓室积液的病因不除,鼓室内会反复生成积液,长期依靠鼓膜穿刺会有许多弊端,例如可能损伤鼓室内的听小骨等。如果长期治疗咽鼓管仍然不通畅的话,可以做鼓膜置管术,即在鼓膜上放置一个小通气管。以后通过此管可以让积液流出,使得中耳的传音功能恢复正常,耳中胀闷感消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