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草本抑菌液

黄连芦根抑菌液贴的功效-黄连芦根抑菌液贴怎么用

黄连芦根抑菌液贴的功效-黄连芦根抑菌液贴怎么用

新生儿胎黄的预防调护:

 1.预防

 1)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晶。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胎黄婴儿贵,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

 2)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

 2.护理

 1)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

 2)新生儿注意保暖,提早开奶。

 3)注意观察胎黄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

 1.复温

 是治疗的首要措施。轻症患儿在温水浴后用预暖的棉被包裹,置24-26℃的暖室中,外加热水袋,水温从40℃渐增至60℃,体温可较快上升至正常。中度和重度患儿可先安放在远红外线开放型保暖床上,将温度调节到高于小儿体温1.5~2℃处,约每30分钟能使体温升高1℃,随患儿体温的上升继续提高保暖床的温度,当体温达4℃时可移至封闭式保暖箱中,保持箱温在5℃左右。为减少辐射失热,在稍离小儿身体的周围罩一透明塑料布。将头面部露出塑料布外,头上戴一小帽保暖。复温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采用温水浴、温盐水灌肠各种方法。如正在用静脉补充液体或高营养液时,可在瓶的周围用热毛巾包裹,使进入体内的液体有一定温度。供给的氧也要预热。

 2.营养和液体

 要保证供应足够的热卡和液体,开始时热卡至少应达到基础代谢的需要,以后渐加至正常需要量。因低温时心肾功能减低,输液量不宜过多。对低血糖小儿适当提高葡萄糖进入量。

 3.药物

 (1)对心肾功能较差者

 可给多巴胺和多巴酚胺等心血管活物,因小剂量有扩张肾、脑血管的作用,可以增加尿量。多巴酚胺有增加心肌收缩的作用,但不增快心率,可和多巴胺合用。也可用其他药物如654-2,若面色、心率好转即静滴维持,继续治疗一周。

 (2)抗生素的应用

 对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硬肿症尤为重要,对肾脏毒性较大的药物尽可能少用。寒冷损伤综合征虽可能发生呼吸道感染,但不宜用广谱抗生素预防。

 (3)肝素治疗

 至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正常后渐减少给药次数,7天为一疗程。

 (4)基因检测

 基因来自父母,几乎一生不变,但由于基因的缺陷,对一些人来说天生就容易患上某些疾病,也就是说人体内一些基因型的存在会增加患某种疾病的风险,这种基因就叫疾病易感基因。

 新生儿混合喂养的正确方法:

 1.补授法混合喂养:补授法是在妈妈每次喂奶时,先让宝宝吃母乳,等宝宝吸吮完两侧*后,再添加配方奶。如果下次母乳量够了,就不必添加了。补授法混合喂养的优点是保证了对*足够的刺激,这样实施的最终结果可能会重新回归到纯母乳喂养。建议4个月以下的宝宝采用补授法。

 2.代授法混合喂养:一次喂母乳,一次喂牛奶或代乳品,轮换间隔喂食,适合于6个月以后的婴儿。这种喂法容易使母乳减少,逐渐地用牛奶、代乳品、稀饭、烂面条代授,可培养孩子的咀嚼习惯,为以后断奶做好准备。

 新生儿护养措施:

 (1)去除胎毒。

 所谓胎毒,主要是指胎中禀受的热毒,包括*物咽入腹中而成的胎毒。给新生儿去胎毒,是中华民族护养小儿的有效防保措施。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不少儿科专家运用中医“胎毒学说”,选药预防新生儿溶血病取得成功,同时证实了中医“去胎毒”观点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中具有实用价值。新生儿服用去胎毒的药物,可以清除母胎中带来的热毒,预防某些疾病,有一定保健作用。具体用法有:①甘草法甘草3克,浓煎取汁,以消毒纱布蘸药汁,令小儿频颇吮吸。连用3-5天。②黄连法黄连1?5~3克,用水浸泡,令汁出,入饭锅蒸后,滴小儿口中,每次2-3滴,清晨空腹用,连用3~5天。黄连性寒,胎禀气弱者不用。③豆豉法淡豆豉9克,浓煎取汁,频频饮服。④大黄法生大黄3克,沸水适量浸泡或略煮,取汁滴小儿口中,胎粪能下后,停服,脾虚气弱便溏禁用。⑤银花甘草法银花6克、甘草3克煎插拭口,并以少量令小儿吸吮。

 (2)保暖。

 新生儿体量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容易随环境温度变化,所以应使婴儿处在适当温度下,以减少机体的氧耗,降低代谢率。一般室温应控制在24℃,湿度为50%-60%;若婴儿*身置于暖箱内,最适宜温度是在相对湿度为50%时保持31℃~34℃。如果条件不允许维持24℃左右室温时,可加热水袋保暖,但要防止烫伤,并随时注意体温。新生儿的床应远离通风口和电扇处,所用的被褥、衣服、尿布要预热,以免传导散热。

 (3)喂养。

 正常足月产儿分娩后,母、子情况良好者,可在2-4小时开始哺乳,异常娩出者酌情延迟。可先试喂5%葡萄糖水。提早哺乳,能促进母乳分泌,预防婴儿低血糖。母亲产后2~3天,多有乳汁分泌不足现象,婴儿若有明显的饥饿表现或体重减轻过多时,可在哺乳后补授适量糖水或牛奶,但切不可以糖水或牛乳代替母乳,应尽量以母乳喂养。为保证哺乳成功,必须坚持母乳喂养。代授法,不利于泌乳功能的建立。喂奶时间按需而定,一般间隔3小时左右,每次给予20分钟吸吮,喂奶间隙时要适当喂水。

 (4)预防感染。

 新生儿皮肤及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均娇嫩,免疫功能不足,必须严格预防感染。凡患呼吸道感染、腹泻、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病者,均不能接触新生儿。

 (5)皮肤护理。

 脐带脱落前不宜用盆浴,可在每次换尿布后,用水揩洗臀部及会。每日沐浴1次,水温40℃左右,室温27℃,用中性肥皂,浴后宜用柔软毛巾吸干,可扑少许爽身粉,以保持干燥,但不宜过多。同时应注意保护口鼻以免水、粉吸入肺部。

 (6)五官清洁。

 应注意面部及眼、外耳道、口、鼻孔的清洁,但不要挖耳道及鼻腔,有分泌物时可用棉球拭去。婴儿口腔黏膜柔嫩,一般不宜擦洗,严禁挑破牙龈上的所谓“板牙”或“马牙”,因为这些原是正常的上皮积聚,只要用淡盐水擦抹就可以。

 (7)衣着舒适。

 衣服应柔软、宽适,容易穿换,干燥清洁,无领系带,不用扣子或别针等紧硬物。棉衣或棉被用新棉花,外用洁净曝晒过的软布做套。若用久藏在箱中的旧衣服,应事先取出吹晒,以避免婴儿接触樟脑而引起溶血反应。尿布要用柔软而吸水性强的棉布,尿布外勿用塑料布等包裹。夏季不必包襁褓,冬季用厚薄适宜的毛毯或棉被包裹,要有一定松度,不要用带子系紧,以免限制胸、腹及四肢的活动。

 (8)激发心理因素。

 多项研究证明,早期激发心理因素,能促进婴儿的发育,环境对发育的作用并不亚于遗传因素。在新生儿期,早期激发的方法,可以在日常护理中进行,如在哺乳、洗澡、换尿布及穿衣时,可与婴儿进行眼神交流、对他说话、逗笑、抚摸皮肤,或者给婴儿听柔和、舒缓、轻松的音乐。随着交往的增多,同时也促进母婴相依的感情,而相依感情的建立,对婴儿以后的心理发育,是非常有益的。

 概述新生儿硬脂肿症是一种以全身皮肤或局部肌肉发凉发硬,体温不升,或兼有水肿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常见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早产、体弱儿更易罹患。本病中医称“胎寒”、“五硬”等。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是因先天禀赋不足,元阳虚弱,感受寒邪所致。小儿体禀不足,形气虚弱,元阳不振,护理不当,复感寒邪,无以温煦肌肤,致寒邪阻滞经脉,血脉不足以营于四肢而致病。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寒冷季节,出生后一周左右,尤以早产儿多见,多有保暖不当病史。

 2.局部皮肤僵硬发凉,不能用手捏起。伴反应低下,不吃,不哭,体温不升等。严重者关节强硬,口唇及指端青紫。

 辩证分型

 1.寒凝血滞症状:初生后不久,面色紫暗,肌肤欠温,肌肤硬肿不易捏起,臀部腿部及趾部色暗,青紫或红肿,指纹紫暗,唇舌暗红。

 证候分析:寒主凝滞,寒邪内侵,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温煦肌肤及四末,故全身欠温,四肢发凉,皮肤硬肿,不能捏起。寒邪凝滞,血脉瘀阻,故皮肤色暗红紫或红肿。面色紫暗,唇舌暗红,均为寒凝血瘀之象。

 2.阳气虚衰症状:生后3~5天内,体温不升,面色灰暗,僵卧少动,多睡少哭,吮吸无力,肌肤发冷发硬,皮肤水肿,按之凹陷,硬肿范围较广,音质淡,苔白或无苔,指纹淡滞。

 证候分析:小儿阴寒内盛,元阳微弱,故见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多睡少哭,吮吸无力。寒主凝敛,寒凝血滞,故肌肤发冷发硬。舌淡苔白,面色灰暗,均为阳气虚衰之象。

 分型治疗

 1.寒凝血滞治则:温经通络。

 主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加减:皮肤瘀紫,加五灵脂6克、川芎6克;肢冷畏寒,加补骨脂6克、杜仲6克、仙灵脾6克。

 主方分析:本证为寒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当归四逆汤其性温,能温煦气血,通畅经脉。故可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处方举例:

 当归6克芍药6克肉桂3克细辛1.5克大枣3枚鸡血藤6克桃仁3克红花3克仙灵脾6克甘草6克。

 2.阳气虚衰治则:益气温阳。

 主方:参附汤加减。

 加减:水肿甚,加茯苓6克、大腹皮6克;气息微弱,加五味子6克、麦冬6克。

 主方分析:本证阴寒内盛,阳气衰弱,故用甘温之人参大补元气,配附子温壮元阳,以达益气温阳散寒之功。

 处方举例:

 生晒参3克(另煎)熟附子3克(先煎)干姜3克丹参6克当归6克黄芪6克麦冬6克甘草3克

 中成药

 1.保暖复温,用热水袋,棉被包裹,或将患儿抱在母怀中,贴肤保暖。严重者放入暖箱保暖。

 2.静脉点滴葡萄糖、血浆等,作支持疗法。

 3.局部处理:在局部硬肿处,用白酒或鲜姜温擦患部,每日擦2~3次。

 简便方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1.重视产前检查,避免早产。

 2.加强初生儿的护理,特别是早产儿和体弱儿的保温工作。

 3.对患儿体温在30℃以上,有吸吮能力,可用滴管滴喂奶液,或少量多次滴喂热开水。

 概述新生儿丹毒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传染病,以局部皮肤红赤如丹,形如片云,游走不定为特征。本病中医称“赤游丹”、“赤游风”。

 病因病理赤游丹的发病原因,多因局部皮肤损伤,脐部疾患,臀部湿疹,种痘,虫咬,护理不善等,为外风邪毒所侵,以致感染成病。邪毒袭人经脉,随气血流走全身,发于肌表,因而出现皮肤红肿、灼热、疼痛等风火热毒证候。如邪毒炽盛测可入脏入腑内陷心营,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风火交炽,心神受扰,肝风内动的证候。此外,亦有因孕妇热毒壅结于内,遗患胎儿,以致出生后热毒蒸发于外而为病。

 诊断要点

 1.临床可见壮热,局部皮肤红肿、灼热、发硬,边缘隆起,迅速向周围扩大,边缘清楚,稍压褪色。

 2.血白细胞增多,多在20X109/L以上,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

 3.血培养可见链球菌生长。

 辩证分型

 1.风火热毒症状:皮肤局部红肿,形如云片,热肿痛,游走不定,发热恶寒,烦躁多啼,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由于风热邪毒的侵袭,入于经脉,搏于气血,外发肌表,故见皮肤红肿热痛。邪正交争,故发热恶寒。热盛化火,扰乱心神,故烦躁多啼。邪毒入于经脉,随气血流行,故游走全身,发无定处。舌红苔白,脉滑数,为风热邪毒内蕴之象。

 2.邪毒入营症状:患部皮肤掀赤疼痛,高热,心烦,唇燥口干,或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由于热毒炽盛,内陷营血,心神受扰,故见高热心烦。热灼营阴,津液被劫,故见唇燥,口干,舌绛等候。甚则邪陷心包或热盛动风,出现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等危候。舌红绛,苔黄,脉数,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分型治疗

 1.风火热毒治则:疏风散邪,泻火解毒。

 主方:黄连解毒汤加减。

 加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5克(后下);呕吐,加姜竹茹4.5克;尿赤,加茯苓6克、滑石10克(包煎)。

 主方分析:黄连解毒汤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使内蕴之邪毒得以外达清解。方中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清泻三焦之火。

 处方举例:

 黄连1.5克黄芩6克黄柏6克山栀6克牛蒡子6克野菊花4.5克板蓝根10克赤芍6克丹皮4.5克生甘草3克2.邪毒入营治则:凉血解毒,开窍熄风。

 主方:神犀丹加减。

 加减:神志昏迷,加安宫牛黄丸1/3丸(研服),或紫雪丹0.9克(吞服);舌绛唇干,加石斛6克,芦根15克。

 主方分析:本方既有豆豉、银花、连翘、黄芩等清热透邪,又配以犀角、生地、玄参、紫草以凉血解毒,花粉生津止渴,石菖蒲芳香开窍。

 处方举例:

 银花6克连翘6克黄芩6克板蓝根10克水牛角15克(先煎)生地6克玄参6克紫草6克石菖蒲6克丹皮6克赤芍6克生甘草3克

 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每日2~3次,每次1片口服。

 2.七味新消丸每日3次,每次0.03克,饭后服。

 简便方

 1.金黄散适量,用大青叶15克煎水,调敷患处。

 2.紫花地了适量,捣烂外敷,每日1次。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保护皮肤清洁,避免损伤感染。

 2.注意脐部、臀部的干燥,若有湿疹溃破时,应及时治疗,选用柔软、吸水性好的尿布。

 3.对患儿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

 新生儿硬脂肿症辩证分型:

 1.寒凝血滞症状:初生后不久,面色紫暗,肌肤欠温,肌肤硬肿不易捏起,臀部腿部及趾部色暗,青紫或红肿,指纹紫暗,唇舌暗红。

 证候分析:寒主凝滞,寒邪内侵,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温煦肌肤及四末,故全身欠温,四肢发凉,皮肤硬肿,不能捏起。寒邪凝滞,血脉瘀阻,故皮肤色暗红紫或红肿。面色紫暗,唇舌暗红,均为寒凝血瘀之象。

 2.阳气虚衰症状:生后3~5天内,体温不升,面色灰暗,僵卧少动,多睡少哭,吮吸无力,肌肤发冷发硬,皮肤水肿,按之凹陷,硬肿范围较广,音质淡,苔白或无苔,指纹淡滞。

 证候分析:小儿阴寒内盛,元阳微弱,故见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多睡少哭,吮吸无力。寒主凝敛,寒凝血滞,故肌肤发冷发硬。舌淡苔白,面色灰暗,均为阳气虚衰之象。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速记: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诊治

 概述新生儿黄疽是指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与胎孕等因素有关。凡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疽,于10~14天内消退,若是早产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其他情况一般良好,此为生理性黄疽,若7~10天后,**未退或加重,或兼见其他症状,则需进一步诊疗。本病中医称“胎黄”、“胎疸”等。

 病因病理新生儿黄疸为病,或由于孕母感受湿邪,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传入胎儿,或寒湿阻滞,遗于胎儿,或湿热蕴郁,瘀阻内积,郁结于里,均导致胎儿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熏蒸肝胆,胆失条达,以致胆液外泄,而发为此病。

 诊断要点

 1.正常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

 2.足月儿出生第3~4天血清胆红素达高峰值(平均103μmol/L),继则在2天内较快下降,此为生理性黄疸。若持续上升,应考虑病理性黄疸。

 3.诊断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巨细胞包涵体病,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辩证分型

 1.湿热发黄症状:全身皮肤、面目发黄,色较鲜明,并见发热,烦躁,啼哭不安,口渴,尿少色黄,呕吐,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侵入肤表,膀胱,故见身、目、尿俱黄。湿热蕴结肠胃,则便秘。邪热炽盛,故见发热烦躁。湿热内阻,脾胃不和,可见呕吐。看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2.寒湿发黄症状:身、目、尿俱黄,日久不退,**晦暗,面色欠华,不思乳食,纳少腹胀,食后易吐,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腻,脉细缓。

 证候分析: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不振,寒湿阻滞,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尿俱黄,颜色晦暗。湿从寒化,脾胃虚弱,气阳不振,故不思乳食,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3.瘀积发黄症状:身、目、尿俱黄,**较深且晦暗,逐渐加重,纳少易吐,腹部膨隆,大便搪,色如陶土,时伴腹痛,皮肤有瘀斑,兼见衄血,指纹紫滞,舌暗红或微紫,苔黄,脉细涩。

 证候分析:湿热瘀滞,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尿俱黄,颜色紫暗。胆汁不循常道而横溢肌肤,故大便如陶土样。气机郁滞,血脉不通,久则瘀血积聚,故腹部膨隆。见瘀斑,指纹紫滞,为瘀血之象。

 分型治疗

 1.湿热发黄治则:清热利湿退黄。

 主方:茵陈蒿汤加减。

 加减: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1.5克;浮肿,加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呕吐,加半夏6克、竹茹3克、陈皮3克;腹胀,加权实6克、厚朴6克。

 主方分析:此证由湿热熏蒸而引起,茵陈蒿汤为专治湿热发黄的有效方剂。其药性大苦大寒,用量不宜过大,皆因新生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过用苦寒,恐伤脾胃。

 处方举例:

 茵陈6克山栀6克生大黄3克(后下)泽泻6克茯苓6克车前子6克(包煎)姜竹茹3克甘草3克。

 2.寒湿发黄治则:温中化湿。

 主方:茵陈理中汤加减。

 加减:食少便塘,加茯苓6克、苡仁6克;形寒肢冷,加附子3克(先煎)、吴英3克;呕吐,加半夏6克、陈皮3克。

 主方分析。此方重点在调理脾胃,温中散寒,振奋中阳,疏通气机,为治疗寒湿发黄之主方。

 处方举例:

 茵陈6克干姜3克党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吴萸3克陈皮3克甘草3克3.瘀结发黄治则:活血化瘀消积。

 主方:茵陈蒿汤、血府逐瘀汤加减。

 加减:若神软乏力,哭声微弱,加党参6克、白术6克;皮肤瘀斑,衄血,加蒲黄炭6克、仙鹤草6克。

 主方分析:血府逐瘀汤重在活血祛瘀,疏理气机。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两方合用,可清热利湿,化瘀消积。此方不仅有大寒大苦之品,且有行气活血之药,应注意损伤脾阳。

 处方举例:

 茵陈6克山桅6克生大黄3克(后下)桃仁6克红花3克川考6克牛膝6克甘草3克

 中成药

 1.黄疸茵陈冲剂每日3次,每次半包口服。

 2.茵桅黄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

 简便方

 1.山栀10克,水煎加母乳服,每日1次。

 2.玉米须30克,茵陈6克,黄芩6克,水煎分两次服用,每日1剂。

 3.车前草10克,半边莲10克,茵陈10克,每日煎水代茶饮。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怀孕期间,匆过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勿滥用药物。

 2.对足月儿10天内或早产儿两周内的黄疸,应密切观察其变化。

 概述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断脐处理不善,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临床以出现唇膏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为特征。多在出生4~7天发病。中医称为“脐风”。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新生儿断脐时使用的用品不洁,或断脐后护理不当,为风冷水湿*毒之邪所侵而致。外来邪毒侵入脐中,经络脉隧受阻,营卫壅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为邪毒所闭,肝风内动,而成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证候。若邪毒中脏,肝木乘脾坝u唇青口噤,牙关紧闭,脐黑。若不及时救治,则病情迅速恶化而导致亡。

 诊断要点

 1.有断脐不洁史。发病时间在生后3~14天。

 2.出现典型症状,如苦笑面容,牙关紧闭,阵发性抽搐,肢体强直等。

 3.脐部分泌物培养,可查到破伤风杆菌。

 辩证分型症状:形寒身热(或无热),口撮唇紧,舌体强硬,啼声难出,牙关紧闭,不能吮乳。时吐白沫,吞咽困难,口眼颜面牵引,面呈苦笑,但神志一般尚属清楚。

 严重者面青唇紫,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频,脐突肚紧,甚则脐边青黑,呼吸喘促,汗出不止而致亡。

 证候分析:断脐不洁,风冷水湿*毒之邪侵入脐中,传入经脉,营卫壅滞,内风陡起,筋脉拘急,故见唇青口撮,牙关紧闭,不能吮乳,啼哭不出,口眼颜面牵引,四肢抽搐呈苦笑面容。邪毒侵入督脉,故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邪毒中脏,肝木乘脾,故喉间疾鸣,口吐涎沫。脐边青黑,是邪毒中脏的恶候。指纹青紫,也是邪毒内侵之象。

 分型治疗治则:宣通经络,驱风镇痉。

 主方:撮风散加减。

 加减:牙关紧闭,面?s肢厥,汗出不止,加人参3克、熟附子6克(先煎);大便不通,腹胀满,加生大黄3克(后下)。

 主方分析:本方麝香辛散走窜,辟*散结,宣通经络营卫;蜈蚣、全蝎、僵蚕、钩藤驱风镇痉;竹沥、朱砂化痰安神。

 处方举例:

 麝香0.3克(冲)蜈蚣3克全蝎3克僵蚕3克钩藤6克(后下)朱茯神6克竹沥5毫升(冲)甘草3克

 中成药

 1.外治法豆豉、天南星、白蔹、赤小豆,研细末,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四周。

 2.灯火天法用灯心蘸麻油燃火,以烧灼所选定的穴位或部位,一触及皮肤便即离去。取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大指少商、脐心、脐轮,共十三?鳎?有温通经络,熄风解痉的功效。

 简便方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运用新法接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重视脐部处理,防止脐部感染。

 2.保持病室安静,光线宜偏暗,尽量避免触动患儿。抽搐时不宜服药与喂奶。

 3.本病来势凶险,极易造成亡,因此,必须及早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儿脐突预防护理:

 一、预防

 新生儿断脐后,应注意脐部残端的保护,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渍,保持清洁干燥。脐部残端让其自然脱落。保持内衣和尿布的清洁、干燥、柔软,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二、护理

 换药时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干痂形成,切不可强剥,以免发生出血和伤及肉芽。防止脐疮脓液外溢污染健康皮肤,造成其他感染。

 减少婴儿啼哭叫扰。若啼哭频频,肿物久不回复,应注意检查其原因,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请问一下清热解毒的中药处方?

抗病毒口服液与双黄连口服液不是一种药。

抗病毒口服液的主要成份为板蓝根、连翘、生地、芦根、藿香等。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养阴作用,主治病毒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

双黄连口服液主要为金银花、黄芩、连翘等。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这两种药的药理功能大同小异,都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但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孩子如是风热感冒,则可服用双黄连口服液,成人剂量为口服1次20毫升,一日3次,8岁儿童一次10毫升(1 支)即可

那位知道久咳不愈有什么好的偏方吗?

此类药物功能清泄里热,解除热毒,凉血泻热,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里热证候。

1、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

推荐:

导赤散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等疾病

开窍凉血解毒-神犀丹

黄连解毒汤治败血症等病

2、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捣碎煎服。

3、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物有显著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用量:一般为3--9克。

4、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鲜者15--40克。

5、连翘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内含挥发油,连翘酚,黄酮甙,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表明: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所含连翘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连翘还有抗炎、镇吐、利尿和强心的作用;所含黄酮甙能增强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因而对毛细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用于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及过敏性紫癜等。

用量:一般6--9克。

推荐:

解毒养阴-清营汤

治身热多汗-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的白虎汤

6、牡丹皮

牡丹皮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牡丹的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挥发油和植物甾醇等。药理试验证明:牡丹皮有降低血压作用;有镇痛、镇静、抗炎和解热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辛,功能清热,凉血、和血、清瘀,适用于热人血分,发斑、惊痛、吐血、痈疡,跌打损伤等症。

用量:5---9克,但脾胃虚寒泻泄者忌用。

7、知母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含多种皂甙及皂甙之,此外还含有两种黄酮类成分、芒果甙等。试验证明:知母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潮热均有明显疗效。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适用于肺热咳喘或阴虚咳嗽,烦热消渴,骨蒸劳热,小便不利,大便燥结等症。

用量:一般6---9克,但肾阳虚,两尺脉微弱及大便溏泄者忌用。

8、板蓝根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大青叶属植物菘兰和草大青的根,含板蓝根靛甙,大青素B,B--谷甾醇等;板蓝根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有条钩端螺旋体作用。临床上用板蓝根煎剂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显著疗效;对急慢性肝炎均有一定疗效,能缓解或消退症状,促进肝功能改善;用板蓝根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玫瑰糠疹,扁平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用于流感脑炎、乙型脑炎、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火眼、疱疹等。

用量:——般5—9克;但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9、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含绿原酸,肌醇,黄酮类成分等;药理试验证明:金银花有抗炎和解热作用,对流感病毒和多种致病菌、皮肤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反映了金银花的清热解毒功效。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疮、痈、疖肿等热毒壅盛之症。

用量:一般为6-12克;但虚寒泄泻及疮流清脓无热毒者不宜用。

推荐:

钟玉池用狗肝菜治高热

清热降压野菊花(图)

10、夏枯草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卉或全草,内含三萜皂甙及其甙元齐墩果酸,挥发油及维生素,氯化钾等;药理研究证明:夏枯草的全草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其煎剂对某些常见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病菌亦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适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疠,瘿瘤等。

用量:一般为9克左右。

11、栀子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含多种苦味素甙,还含甘露醇,熊果酸等,栀子有利胆作用,或使胆汁分泌增加;同时栀子有降温,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还有抗微生物作用,对多种致病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虚烦不眠、黄疸、目赤、衄血、热毒疮疡等症。

用量:3—9克。

12、蒲公英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和果酸等;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又有保肝、利胆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肩挑腺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

用量:9——15克,捣烂外敷,可用于乳痈、疹疮、痈肿等。

元参的功效与作用

要看什么症状了,要对症下药,病有千种药有万变

参味苏梗茶

出处《饮膳正要》

组成五味子、人参各4克,苏梗3克,白砂糖适量。

功用益气敛肺,止咳平喘。

主治老年慢性咳喘,动则气急,胸闷脘痞,痰多色白质粘稠,舌苔薄白不腻者。

制法将人参切成薄片,苏梗切碎,与五味子共置保温杯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不时将参片细嚼咽下。每日1剂。

宜忌肥胖体质、湿痰素盛者忌用。

按语本方用五味子敛肺滋肾,以治肺虚喘咳;人参补益肺脾以扶本培正。紫苏梗辛甘微温,入脾、胃、肺三经,有理气、解郁、止痛的功效。《本草崇源》说它“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本方用之,一主疏利胸中气滞,肺牌之气运行流畅,则胸闷院痞可除;二是防止五味、人参的敛、补太过,有碍痰湿的排泄。全方设计较为全面,故一般痰湿不重、又无脾、肺实热者饮用此茶,能补肺平喘、强壮体质。

冬瓜子茶

出处《药茶治百病》

组成冬瓜子30克,红糖2O克。

功用清肺化痰,排脓。

主治肺热咳嗽,或肺痈,高热不退,咳吐脓血气味腥臭,胸痛,苔黄腻。

制法先将冬瓜子捣碎,煎汤,去渣,溶入红糖。不拘时,代茶饮用。

按语冬瓜子,为冬瓜的种子。性味甘寒,能清肺化痰、排脓利水。对痰热咳嗽、肺痈、肠痈、水肿、痔疮等病均有良效。《本草述钩元》:“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凡肠胃内壅,最为妥药。”红糖色赤,味甘。能益气补血,行血活血,缓中止痛。红糖中所含的钙是糖类中含量最高的,还含有较多的铁和少量的维生素B族。故本方能化痰排脓。本方也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肺组织化脓症,如肺脓肿、化脓性肺炎、肺坏疽以及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等症

双花杏蜜茶

出处《百病饮食自疗》

组成金银花、菊花、杏仁各1O克,蜂蜜3O克。

功用疏风散热,宣肺化痰,解毒。

主治肺痈初期,咳嗽胸隐痛,或咳则痛甚,呼吸不利,痰涎粘滞浓浊,恶寒发热。舌质红,苔薄黄。

制法先将金银花、菊花、杏仁(捣碎)共煎成药汁,去渣,贮瓶内。饮用时兑入蜂蜜,代茶频频饮之。

按语本茶剂治肺痈初起效果颇佳。《类证治裁》:“肺痈由热蒸肺窍,致咳吐臭痰,胸胁刺痛,呼吸不利,治在利气疏痰,降火排脓。”金银花能清热解毒,且有轻宣疏散之效,常用治疮痈、疖肿。《本草纲目》:“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菊花能清上焦风热,清头目,解毒。杏仁能止咳平喘。蜂蜜,甘,平。能润肺止咳,解毒。《本草纲目》称蜂蜜:“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药理分析:金银花提取液对金**葡萄球菌有效,对慢性气管炎中某些常见细菌(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也有抑菌作用,它还能延缓呼吸道病毒对细胞的病变作用。菊花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金**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链球菌)有某些抑制作用,菊花提取物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故本方能宣肺化痰,解毒。

结核潮热茶

出处《食物中药与便方》

组成地骨皮9克,银柴胡6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热凉血,退痨热。

主治肺结核病,午后潮热或低热不退。

制法上药研成粗末,置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热退后即停。

宜忌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者忌用。

按语地骨皮为枸杞子的根皮,性味甘寒,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消渴、高血压等症。药理试验,本品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比氨基比林弱,约与其它解热药相等。还有降血压、降血糖作用。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味甘苦,性凉,能清肺胃脾肾之热,兼能凉血。因其无解表之性,故古今虚劳发热方中多用之。方中配以少量生甘草能清热和营、调中。三药合用,对结核潮热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功劳叶茶

出处《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组成鲜嫩功劳叶6O克。

功用清热滋阴。

主治结核病之潮热,咳嗽咯血。

制法先将此药洗净,沥去水份,放入暖水瓶中,以沸水冲至大半瓶,盖闷1O多分钟,代茶饮用。1日内作数次饮完,弃去残渣。

按语肺结核属中医之肺痨,是由痨虫侵蚀肺叶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上以咳嗽、咯血、下午或夜间潮热、盗汗、胸痛、消瘦为特征。

功劳叶,别名黄天竹、土黄柏、刺黄柏、刺黄苓(四川)、木黄连。中原地区分布较多,全年皆可采得。用于本方者以鲜品为佳。其性味苦寒,能清热滋阴,可疗肺结核。功劳叶含小檗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四氢药根碱和木兰碱。煎剂对金**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敏感。服用本方时,应加强西药的抗痨治疗

百部茶

出处《药茶治百病》

组成百部、红糖各20克。

功用润肺止咳。

主治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结核咳嗽。

制法将百部研成末,开水浸2O分钟后,加入红糖,代茶饮用。

按语百部,别名药虱药。春季新芽出上前及秋季苗将枯萎时挖取,洗净泥土,除去根须,入沸水烫或蒸至无白心,晒干,切段。生用或蜜炙用。性味甘苦、平。能润肺止咳。暴咳、久咳均可用之。《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嗽,主润益肺。”药理研究表明:百部含百部碱、百部次碱、原百部碱等成分,有明显镇咳作用,能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对人体多种寄生虫有杀灭作用。对结核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此外,百部尚可用于荨麻疹、皮炎、体癣、蚊虫叮咬。以鲜品切断,用断面涂搽患部。

玄麦甘桔茶

出处《疡医大全》

组成玄参、麦冬各4.5克,桔梗3克,生甘草1.5克。

功用润肺化痰止咳,生津止渴。

主治①肺阴虚咳嗽、喉痒干咳无疾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②肺结核干咳,夜间发热,盗汗,口渴咽干。

制法将上药研为粗末,和匀,制成1包。每次1包,用沸水冲泡,代茶饮。

宜忌痰多色白者思用。

按语玄参能滋阴降火以解毒。《本草纲目》曰:“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麦冬,甘,微寒,能清肺热,补肺阴。《本草纲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痿。”《饮片新参》:“养肺胃阴,治劳嗽痰血。”桔梗宣肺止咳,且有化痰之效。生甘草,清热益气,与桔梗相伍,能利咽止咳。四药配合使用,共奏润肺止咳、生津止渴之效。故可用于治疗肺阴不足所致咳嗽。对肺结核而呈阴虚干咳者,本方虽亦适用,但须增用抗结核药物。

二冬二母茶

出处《症因脉治》

组成麦冬、天冬、知母、川贝母。

功用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虚燥热,咳嗽喘逆,咽燥口干,痰粘不能咳出。连咳不已,则面赤气急,舌苔黄,脉沉微数。

制法先将川贝母研末备用。前三味各取6克,置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分2~3次饮用,同时每次吞服川贝粉3克。每日1剂。

宜忌风寒或湿痰咳嗽者忌用。

按语本方系“二冬膏”方加知母、贝母组成。其清肺、祛疾、止咳功效较强。方中知母味苦,性寒,能清热除烦,泻肺滋肾。李果说:“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知母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一些肠道致病菌也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实验性结核治疗:用含2.5%知母粉的饲料喂养,证明对肺部结核病灶有抑制作用;如用药量提高到5%,则肺结核指数可接近异烟肼。用知母浸膏经皮射,能防止和治疗大肠杆菌所致的免高热,且作用持久。

沙参麦冬茶

出处《中医良药良方》

组成沙参8克,麦冬、桑叶各6克。

功用润肺清燥,止咳。

主治肺热阴虚,久咳不已,咽燥无痰。或痰涎粘稠而少,不易咯出,伴有虚热、盗汗者。

制法上三味共置保温杯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风寒或湿痰咳嗽者忌用。

按语本方以沙参、麦冬润肺养阴,止咳;桑叶能祛风清热,治肺热咳嗽,并有止盗汗(《丹溪心法》)的作用。三药合用,对肺热阴虚之新久咳嗽均有良效。方中所用沙参为南沙参,它是桔梗科植物及其同属植物的根,主含三萜皂甙和淀粉,有良好的祛痰作用。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本草求真》说“沙参有南、北二种,北沙参质坚性寒,南沙参体虚力弱。”可见二者科属虽不同,但主治相同,唯力有厚薄。

润肺止咳茶

出处《中草药制剂方法》

组成玄参、麦冬、桔梗各6克,乌梅、生甘草各3克。

功用养阴敛肺,清咽止咳。

主治久咳不已,肺阴亏损,症见咽喉干燥,咳嗽剧烈,无痰,口干,舌红,或有潮热、盗汗。

制法上药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风寒咳嗽忌用。

按语慢性咳嗽,每易损伤肺阴或肺气,阴虚者要养阴,气虚者应补气。肺之气阴恢复,咳嗽才能治愈。方中玄参、麦冬养阴润肺;桔梗、甘草化痰止咳。乌梅能敛肺生津,《纲目》用它能治久咳不已。药理试验表明,乌梅的水煎液或乙醇浸液对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以及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显著抗菌作用

三子养亲茶

出处《韩氏医通》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3克。

功用降气化痰。

主治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质粘稠厚,胸闷脘痞,呕恶少食,体倦肢重,舌苔白厚腻。

制法将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用生绢小袋盛之,置暖水瓶中,以沸水冲泡大半瓶,盖闷1O分钟左右,即可当茶饮用。1日内作数次饮完。弃去沉渣。

宜忌阴虚燥热、咳嗽痰少者忌用。

按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疾之器,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多则壅遏肺气,故咳嗽频作,胸闷脘痞,呕恶少食,体倦肢重。苏子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之功。《本经逢源》:“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白芥子有辛散利气、温肺祛痰之功。《本草经疏》曰:“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隔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莱菔子有降气消痰之功。三药配伍,则有降气化痰之功

止咳喘茶

出处《药茶治百病》

组成〕满山红12克,广地龙、紫菀各6克。

功用止咳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咳嗽,哮喘气急。

制法将上三味药研末,置于热水瓶中,以沸水冲至大半瓶,盖闷10多分钟即可当茶饮用,1日内作数次饮完,奔去沉渣。

按语止咳喘茶,原名止喘茶。满山红生于干石质山坡、石砬子灌木丛中,我国东北地区有产。秋冬季采叶,晒干或阴干备用。其根随时可采,切片晒干。其性平,味甘微涩,有解热毒的作用。药理研究:满山红含有挥发油,有较强的镇咳祛痰作用,有对抗乙酰胆碱所致支气管痉挛的作用,能防治组织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兴奋呼吸中枢,并有抑制葡萄球菌等作用。地龙,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故药材称广地龙。夏秋捕捉,捕得后用草木灰呛,去灰晒干,或剖开用温水洗净体内泥土,晒干。生用或鲜用。性味咸、寒。清热平喘,用于痰鸣喘息,本品能扩张支气管而有良好的平喘作用。紫菀能祛痰、镇咳、杀菌。故本茶对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肺系疾患疗效颇佳。

柚皮茶

出处《四川中药志》

组成柚子皮6~9克(干品),冰糖适量。

功用化痰止咳。

主治咳嗽痰多,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或食入不消化。

制法上药切碎,置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闷10分钟,加入冰糖屑适量,代茶饮用。

宜忌孕妇及虚人忌用。

按语柚又名“文旦”。柚子的果皮外层部分制成药材名“化杨红”,味辛甘苦,性温,能化痰消食、下气、快膈。治气郁胸闷、脘腹冷痛、食滞、咳喘、疝气等症。《四川中药志》说它还能“解酒毒,治肾脏水肿”。由于本品的口味较苦,且消伐之性太强,故配以冰糖之甘润,以监制之。

橘红茶

出处《百病饮食自疗》

组成橘红6克,白茯苓9克,生姜2片。

功用理气和中,化痰止嗽。

主治痰湿蕴肺,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质粘稠,胸闷纳少,或有呕?、便溏者。

制法上药切碎,共置保温杯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风热咳嗽、口干舌红者忌用。

按语上述痰湿蕴肺证属痰饮病范畴,常见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或体肥多痰者。其病机为脾虚温盛,湿聚则痰生。痰湿壅阻肺气,肺失清肃则咳嗽、咯痰不已。治则当以温运脾气之药,以燥湿祛痰,湿痰得化,则咳嗽、咳痰自然痊愈。本方以橘红消痰利气、宽中、散结;白茯苓健脾渗湿;生姜温脾胃、去寒痰。全方药性偏温,故热痰、燥痰之咳嗽不宜使用。方中橘红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的果皮外层红色部分。内层为橘白,能补牌和胃、化浊腻,但消痰利气功效不及橘红。另有化橘红,为同科植物袖的外层果皮,《纲目拾遗》说它能“治痰症,消油腻、谷食积,醒酒,宽中。”《本草从新》则认为化橘红“消痰至灵,然消伐太峻,不宜轻用。”可见两种橘红,一缓一峻,使用时当注意。

地龙甘草茶

出处《药茶治百病》

组成干地龙2份、生甘草1份。

功用清热、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

制法地龙、甘草按比例,研成粗末,每次3~4克,用开水冲泡,盖闷15分钟,连渣饮下。每日2~3次。

宜忌寒痰性哮喘忌用。

按语地龙学名蚯蚓,以“白颈”者为佳。本品味咸,性寒。能清热、平肝、定惊、止喘、通络。《科学民间药草》说它:“有解热、利尿,舒展支气管作用。可治气喘等病。”动物实验表明,广地龙的90%醇提取浸膏,能明显增加大白鼠和家兔气管肺灌流量;能对抗组织胺和匹罗卡品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使其流出量增加2~3倍以上。其抗组织胺的有效成分为琥珀酸,也有认为其有效成分可能是6-羟基嘌呤。临床报道,应用地龙注射液、复方地龙注射液及口服地龙粉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的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据52例和1O1例的统计,前组显效为25例(占48.1%),后组控制不发44例,显效17例,共占66%。据观察,地龙粉及注射液对哮喘具有一定的解痉、平喘作用,痰多的病人,可使痰易咳出。口服粉剂后患者胸闷可见逐渐减轻。对辨证为“热喘”(舌质红,苔较厚,痰粘黄)的疗效较满意。同时还观察到使用地龙粉或注射液期间,未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但对高敏体质的患儿使用此注射液时应提高警惕。本方采用粉剂口服,并配以生甘草(因其具有皮质激素样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故使用时)更为安全可靠。

仙人掌茶

出处《中医良药良方》

组成鲜仙人掌茎(去皮、刺)6O克,蜂蜜3O~4O克。

功用清热解毒,止嗽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症见喘息痰鸣,不能平卧,咯吐黄稠痰,口干舌红,脉滑数。辨证属热喘者。

制法取仙人掌鲜品,洗净切细,置保温杯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置闷15分钟,取清液,调入蜂蜜2O克,顿饮或分2次。症状消失后即停药。

宜忌脾肺虚寒,畏寒便溏者忌用。

按语仙人掌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的根及茎,性味苦寒无毒。能行气活血、清热解毒。《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它“为健脾滋养强壮剂,又可补脾、镇咳、安神。《闽东本草》记述它“能去瘀,解肠毒,健胃,止痛,滋补,舒筋活络,疗伤止血。”民间常用之治疗胃痛、痞积腹痛、急性菌痢、痔疮出血和支气管哮喘、心悸失眠等。外用治疗疔疮、腮腺炎、乳腺炎、湿疹、黄小疮和火伤、蛇虫咬伤等(以上用法可参阅《中药大辞典》)。可见它是一种作用范围广的草药。本方配以蜂蜜润肺止咳。对于热证咳喘,有一定的疗效。

棉花根茶

出处《中药药理与应用》

组成棉花根皮30克,赤糖适量。

功用补中益气,止咳平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喘、咳痰迁延不愈者。

制法选择未用过有机磷农药的干燥棉花根,拣去内栓及杂质,切碎备用。每次取3O克置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加入赤砂糖调匀后,代茶饮用。每日1剂。

宜忌孕妇忌用。

按语棉花根皮是民间治疗哮喘、贫血及妇女闭经、子宫脱垂的草药。据《中药药理与应用》记述,它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止咳平喘。主要用于中气下陷、脾气虚弱、气虚咳喘。药理试验表明,棉花根(皮)所含天冬酰胺及其棉酚灌胃,对小鼠均有止咳作用。大鼠试验,棉根煎剂及其提取物有较强的祛痰作用。对组织胺和乙酞胆碱混合喷雾致喘的豚鼠有平喘作用。还观察到,棉根皮水煎剂和棉酚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过程均有减轻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临床报道;据数千例临床观察,有效率约为70~80%,并初步认为本品止咳、祛痰效果较好,平喘、消炎效果较差。一般服药后2~3天见效。部分病人服药初期有口干、恶心、上腹不适,个别病人有头晕现象,但可自行消失。

棉根皮、茎皮和种子均含棉酚,有抗生育作用。故未育青年不宜使用。但也有人报告,此效果是可逆的,并不影响再生育。一般于停药后抗生育作用约持续3~5周,以后生育功能逐渐恢复。

参苏止嗽茶

出处《中医良方良药》

组成党参9克,苏子、制半夏、黄羊各6克,炙甘草4克。

功用化痰平喘,益气补肺。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喘咳多疾、反复不已、胸脘痞闷、短气、痰涎无力咯出、体倦乏力者。

制法上药共研成粗末,用纱布包后置保温瓶中,用沸水运量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阴虚咳嗽、口干舌红者忌用。

按语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者,每多本虚标实之证,在老年人中,比较多见。本方用黄芩清泄肺热,苏子、半夏化痰涎、止咳喘以治其标。党参、炙甘草能补脾肺、益中气,扶正以固本。标本同治,于老人、虚人、咳喘痰多者尤为适用

双花大海饮

出处《中西医结合资料汇编》

组成菊花、金银花各1O克,生甘草、胖大海各6克。

功用疏散风热,解毒清音。

主治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咽痛音哑、干咳无疾。

制法上药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1剂。

宜忌风寒咳嗽忌用。

按语方中菊花疏散风热,银花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药均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胖大海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种子,又名安南子,性味甘淡、凉,有清热、润肺、利咽、解毒的功效。临床常用之泡软,治干咳失音、咽喉燥痛。生甘草解毒消炎。四药合用,能清咽开瘖,爽嗽豁痰。

薄荷芦根茶

出处《百病饮食自疗》

组成鲜薄荷10克,鲜芦根6O克。

功用疏散表邪,宣肺利咽。

主治夏燥秋热,夜卧露宿冒风致咽痛、干咳、口渴欲饮、伴畏寒、无汗者。

制法上二味洗净后切碎,共置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宜忌暑湿证、发热、泄泻、舌苔厚腻者忌用。

按语夏秋之季,白天燥热,夜晚多凉,如夜卧不慎或露宿,每易受凉,而腠理郁闭,汗气不能正常疏泄,导致肺气失宣,成为“凉燥”之证。本方用薄荷辛凉,发汗解表,《纲目》说它“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芦根甘寒,能清降肺胃、渗湿行水,夏月以之煎汤代茶有祛暑生津、去烦渴的功效。二药合用,辛凉发散、甘寒清肺,服后得微汗,肺卫之气宣达,诸恙自愈

什么偏方治糖尿病

1 清热凉血

元参性凉,味苦、咸,如肺经,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口渴舌绛、烦躁、夜寐不安、神识不清或身发斑疹等症,常和鲜生地、麦冬、黄连、连翘、银花、竹叶卷心等同用于以上诸症;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鼻咽干燥,常与芦根、黄芩同用;用于毒犯营血,高热迫血妄行、神昏谵语者,常与犀角、生地、丹皮配用;用于胃热炽盛,口干舌燥,胃中灼热疼痛,常与蒲公英、黄连、吴茱萸同用。

2 滋养肾阴

元参为咸寒之品,质润多液,入肾经,有滋养肾阴的功效,常与地黄配合同用。但元参苦泄滑肠而通便,泻火解毒而利咽,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一般不作长服的滋补之剂;地黄则功专补肾养阴,可作为久用的滋阴药品。

3 抗菌抑菌

元参50%煎剂用平板稀释法,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元参叶鲜法用平板打洞法,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60对须癣毛菌、羊毛状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元参叶的抑菌效力较根强,尤对金**葡萄球菌有效,对白喉、伤寒杆菌次之,对乙型链球菌等作用差,但弱于黄连。

4 降压

元参流浸膏对于麻醉兔静脉注射,小量能使血压先略有上升,继而下降;大量则仅使血压下降。水浸剂、乙醇-水浸液及煎剂,对于麻醉犬、猫、兔等有显著地降压作用。

疾病简介:

糖尿病是主要因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代谢紊乱、血糖增高为主的慢性疾病。早期无症状,晚期典型病例有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等症状。本病中医学属『消渴』范围。

(食疗偏方)

食用南瓜

用料:南瓜适量。

做法:熟食,当主食食用亦可。

功效:对治糖尿病有一定食用疗效。

说明:南瓜又称番瓜、倭瓜、窝瓜、金冬瓜。南瓜中的果胶能调节胃内食物的吸收速率,使糖类吸收减慢,可溶性纤维素能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控制饭后血糖上升。”

南瓜有“降糖降脂佳品”之誉,患有糖尿病者,常取本品佐餐不仅可以果腹,而且还可以降糖降脂。

南瓜粥

用料:南瓜2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南瓜切片,与粳米煮粥,每天早晚进食,日1剂,连服1个月。病情稳定后,可间歇食用。

功效:对各型糖尿病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豇豆汤

用料:带壳豇豆(干品)100克。

做法:水煎。每日1剂,吃豆喝汤。

功效:益气清热。用于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小便多等症状。

金煮玉

用料:嫩笋、酱油、盐各适量。

做法:将嫩笋削皮切成长方片,用酱油浸泡一下即捞出。锅内放入植物油烧至八成热,下笋片煎炸成**。

功效:益气清热。对糖尿病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说明:《千金要方》中记载:“竹笋,味甘,微寒,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

石斛瘦肉汤

用料:鲜石斛30克,芦根15克,猪瘦肉30克。

做法:将石斛、芦根去泥沙。猪瘦肉洗净切块,然后将全部用料放入炖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对胃阴虚型糖尿病引起的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大便干结等症状有一定食疗作用。

麻雀药粥

用料:麻雀5只,菟丝子30~40克,覆盆子10~15克,枸杞子20~30克,粳米100克,生姜2片,葱白2段,酒、细盐少许。

做法:先将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一起放入砂锅内煎取药汁,去渣,再将麻雀去毛及肠杂,洗净用酒炒,然后与粳米、药汁加适量水共煮成粥。将熟时,加入精盐、葱白、生姜,再煮成稀粥服用。每日1剂,分3次服。

功效:对糖尿病引起的多食、多饮、形体消瘦、乏力等症状有一定食疗作用。

山药玉竹白鸽汤

用料:淮山药、玉竹、麦冬各30克,白鸽1只。

做法:将白鸽去毛及肠,洗净,切块。山药、玉竹、麦冬洗净,然后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11、时,调味即可。

功效:对糖尿病引起的口渴、神疲乏力、食不知味、形体消瘦等症状有一定食疗效果。

山药含有黏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山药黄连汤

用料:山药25克,黄连10克。

做法:以上两味共水煎服。

功效:清热祛湿,补益脾肾。治疗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尿多、善饥。

山药猪肚丝

用料:猪肚1个,葱、生姜、山药各适量。

做法:将葱、姜切碎,山药切片与猪肚(切丝)同炒,每日早晚进餐时食用。

功效:对糖尿病有食疗功效,多食、尿多症重者尤其适用。

山药兔肉汤

用料:兔1只,山药适量。

做法:兔肉洗净切块,同淮山药共煎浓汁,放冷。渴时即饮。

功效:对因糖尿病而引起的口渴有一定食疗功效。

蒸鲜山药

用料:山药120克。

做法:将山药洗净、蒸熟。饭前1次吃完,每日2次。

功效:补脾止泻,补肾收摄。用于缓解因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尿多、易饥等症。

黄连鲇梅丸

用料:黄连适量,鲇鱼滑涎少许,乌梅适量。

做法:每次均用10克乌梅煎汤送服。将黄连研细末,和鲇鱼滑涎为丸,丸如桐子大,晒干后服。每次服用7粒,每日3次。

功效:糖尿病日见加重者宜用,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清蒸茶鲫鱼

用料:鲫鱼500克,绿茶适量。

做法:鱼去鳃及内脏,保留鱼鳞,鱼腹内填满绿茶,放盘中,上蒸锅清蒸,鱼熟透即成。淡食鱼肉,不加调料。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利尿。缓解因糖尿病而引起的饮水不止症状。

鲫鱼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之功效,对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补食疗作用。

水蛇粥

用料:水蛇适量。

做法:水蛇清炖煮粥,每日3餐,连服2周。

功效:因糖尿病而多饮、多食、多尿者宜用。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鳅荷煎

用料:泥鳅10条,干荷叶3张。

做法:泥鳅阴干,去头尾,烧灰,碾为细末,与干荷叶(研末)等量。每服10克,每日3次。

功效:因糖尿病而口渴饮水无度者宜用,有一定食疗效果。

黄连鲶鱼涎

用料:黄连末、鲶鱼涎各适量,乌梅3~5颗。

做法:用鲶鱼口里或身上的滑涎,同黄连末调和,捏成弹丸,晒干。每日3次,每次7粒,用乌梅煎汤送服。

功效:清热止渴。对糖尿病有食疗作用。

双瓜皮天花粉治

用料:西瓜皮、冬瓜皮各15克,天花粉12克。

做法:加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半杯。

功效:清热,祛湿,利水。对因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尿浊等症有一定食疗作用。

黑木耳扁豆面

用料:黑木耳、扁豆适量等份。

做法:晒干,共研成面。每次9克,白水送服。

功效:益气,清热,祛湿。对糖尿病有食疗作用。

蘑菇汤

用料:蘑菇适量。

做法:用蘑菇煮汁饮服,常用。

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食疗功效。

说明:蘑菇培养液具有降血糖作用,常食蘑菇有益于改善糖尿病症状。

蘑菇含有人体很难消化的粗纤维,可保持肠内水分,吸收余下的糖分,将其排出体外。

老鸭玉竹粥

用料:老鸭1000克,玉竹45克,沙参30克,粳米100克,调料适量。

做法:老鸭去毛、除脏,放入砂锅内煮烂熟,留汤将老鸭去骨,肉切成细丝或小丁,与玉竹、沙参入汤内同煮,去渣取汁,下粳米再煮成粥服用。

功效:对各型糖尿病均有较好的食疗功效。

蚕蛹汤

用料:蚕蛹10个。

做法:水煎,日服2次。

功效:止渴益肾。对糖尿病有一定的食疗功效。

苦瓜汤

用料:苦瓜(鲜品)50~100克。

做法:洗净做汤食,每日2~3次。

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食疗功效。

苦瓜粉

用料:苦瓜(鲜品)500克。

做法:苦瓜制成干粉冲服。每次10克,每日3次,连服2周。

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食疗功效。

鸡内金菠菜根粥

用料:鸡内金10克,鲜菠菜根250克,大米50克。

做法:菠菜根洗净切碎,加水同鸡内金共煎煮30~40分钟,然后下米煮粥。每日分2次连菜与粥服食。

功效:止渴,润燥,养胃。用于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口渴等症状。

说明:鸡内金是指家鸡的砂囊内壁,属于消化器官,用于研磨食物,该品为传统中药之一,用于消化不良、遗精盗汗等症,效果极佳,故而以“金”命名。

菠菜鸡内金汤

用料:菠菜根100~200克,干鸡内金15克。

做法:水煎,分3次饮服。

功效:对因糖尿病引起的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多食易饥等症状有一定食疗功效。

说明:菠菜应焯水后再与干鸡内金同煎。

糖尿病人经常吃些菠菜有利于血糖保持稳定。

猪胰玉米须

用料:猪胰200克,玉米须30克。

做法:水煎。分2次服用,每日2次。

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食疗功效。

猪脊汤

用料:猪脊骨1具,红枣150克,莲子100克,木香3克,甘草10克。

做法:猪脊骨洗净、剁碎,枣及莲子去核、心,木香、甘草用纱布包扎。同放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炖煮4~5小时。分顿食用,以喝汤为主,亦可吃肉、枣和莲子。

功效:滋阴,清热,健脾,行气。缓解因糖尿病而引起的口渴、善饥、尿频等症状。

枸杞蚕茧猪胰汤

用料:猪胰1个,枸杞子15克,蚕茧9克。

做法:加水适量,煮熟后服用。每日1剂,常食。

功效:对因糖尿病引起的烦渴、小便频数等症状有一定食疗功效。

桃胶玉米须

用料:桃树胶15~25克,玉米须30~60克。

做法:两味加水共煎汁。日饮2次。

功效:平肝清热,利尿祛湿,和血益气。对糖尿病有食疗功效。

猪胰薏米粥

用料:猪胰1个,慧米50克(亦可取黄芪

100克)。

做法:水煎服食。每日1剂,连用10天。

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食疗功效。

姜鲫胆丸

用料:干姜末50克,鲫鱼胆汁3个。

做法:以上二味共调和成药丸大,每服5丸,以大米汤送下。

功效:对因糖尿病引起的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等症状有功效。

芹菜汁

用料:芹菜500克。

做法:芹菜洗净,捣绞汁煮沸或用芹菜煎水适量。日服2次。

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食疗功效。

枸杞粥

用料:枸杞子30~60克,粳米100克,豆豉少许。

做法:上药同煮为粥,以葱白、盐等调味服食。1日2次,作早晚餐食用。

功效:对消肾阴亏虚型糖尿病有食疗功效,尿量频多者尤其宜用。

说明:脾虚溏泻者,填用。

枸杞子营养含量丰富与,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水烫葱头

用料:鲜葱头100克。

做法:洗净,开水烫过切细,加食油少许调味。佐饭食之,每日2次。

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食疗功效。

糯米花汤

用料:糯米爆成的米花、桑根白皮各50克。

做法:水煎。日分2次服。

功效:补中益气,清热。用于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口渴。

甘薯叶冬瓜汤

用料:鲜甘薯叶150克,冬瓜100克。

做法:加水共煎汤。每日分2次服。

功效:清热利尿。对治糖尿病有一定的食疗效果。

空心菜梗

用料:空心菜梗100克,玉米须50克。

做法:将空心菜梗、玉米须同水煎。常服。

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食疗功效。

空心菜的粗纤维素的含量较丰富,对糖尿病有助益。

煮玉米粒

用料:玉米粒500克。

做法:加水煎煮至粒熟烂。分4次服食。

功效:清热利尿,降低血糖,对因糖尿病引起的尿味带甜、身有浮肿、尿量增多等症有食疗效果。

说明:胃寒者应少食。

桑叶螺肉汤

用料:桑叶(鲜品)24克,蝉衣6克,田螺(鲜活)240克,红枣少许。

做法:将鲜活的田螺置于清水中养半天左右,等泥沙吐清,用水略煮后捞起,取肉去壳;红枣去核、洗净,用水浸透;桑叶、蝉衣略洗,然后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瓦锅内,加入浸泡红枣的枣水及适量清水,武火煮15~20分钟,调味即可。随量饮汤吃肉。

功效:适用于肝经风热型糖尿病并发失明症患者。对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目赤多泪等症状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海蚌肉

用料:海蚌适量。

做法:海蚌取肉,捣烂炖熟。每日数次温服。

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的食疗功效。

黄酒田螺

用料:大田螺20个。

做法:将田螺养于清水盆中,吐去泥沙,取出田螺肉加黄酒半小杯,拌和,再以清水炖熟。饮汤,每日1次。

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食疗功效。

菠菜银耳汤

用料:菠菜根100克,银耳10克。

做法:水煎煮。日服2次。

功效:滋阴润燥,生津止渴。对于糖尿病口渴或大便干燥等,有一定食疗效果。

冷水茶

用料:茶叶10克。

做法:将开水晾凉,取200毫升冷开水浸泡茶叶5个小时即可。

功效:适用于糖尿病,有一定食疗效果。

说明:本方以未经加工的粗茶为最佳,大叶绿茶次之。禁用温开水冲泡,否则失去疗效。茶叶中含有促进胰岛素合成及去除血液中过多糖分的多糖类物质,因而常饮冷水茶可治疗糖尿病。

腌柿叶

用料:鲜柿叶适量。

做法:洗净,以食盐浸渍。每日吃5~6片。

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食疗功效。

鳕鱼汤

用料:鳕鱼一条。

做法:将鳕鱼去内脏、洗净,如常法烹熟或煮汤。服食。

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食疗功效。

说明:鳕鱼胰腺含丰富的胰岛素。

鳕鱼胰腺含有丰富的胰岛素,适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

(中药偏方)

玉壶茶

用料:人参、天花粉、麦门冬各适量。

做法:取人参、麦冬、天花粉,以1:2:3的比例,共研粗末,每日用30克,纱布包住,置保温瓶中,以沸水300毫升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服,饮完再加开水,以药汁泡尽为止。

功效:对伴有多食、多饮、形体消瘦、乏力、脉虚之糖尿病有食疗作用。

说明:人参能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在此以小别量常饮,对诸虚不足者有调补气血、恢复体力之功效。需注意服人参时不可同时食萝卜,茶叶亦在禁忌之列。

黄芪膏

用料:黄芪720克,白糖300克。

制法:将黄芪煎汁3次,榨净,将各次所煎药汁澄清过滤,蒸发成浓汁,加冰糖收有。

做法:每次半汤匙至1汤匙,开水化服。

功效:治糖尿病伴有烦渴多饮,尿频量多等症状。

黄芪能增强机休免疫功能、保肝、利尿。对糖尿病并发症有疗效。

多食丸

用料:肉从蓉、山茱萸、菟丝子、制黄芪各等份蜂蜜适量。

做法:各药研末,调蜜为丸,如桐子大,饭前半小时服20丸,每日3次。

功效:对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

生地石膏茶

用料:生地30克,石膏60克。

做法:先将石膏打碎,同生地一起加水煎汤,取汁。代茶饮,每日1剂。

功效:治肺热胃热型糖尿病。口渴引饮,多食善饥者宜用。

(外用偏方)

冷敷法

用料:冷毛巾2条

做法:将毛巾浸泡冷水中,拧干。一条毛巾包住整个脚板2~3分钟。一条毛巾敷于喉咙处,稍等片刻后再洗个冷水脸。

功效:解口渴,安心神。糖尿病患者通常在晚11时左右感到口渴难忍,采用冷敷法可使症状缓解。

说明:在中医学说中,人的脚底有两个解渴的穴位。一是位于脚掌心的涌泉穴,一是位于小趾边鼓起处的无名穴。涌泉穴有促进肾脏调节体内水液的功能,而无名穴与喉咙有关,冷敷此二穴位,可起到调节经络,消除口渴的作用。

请参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