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草本抑菌液

黄连抑菌液使用后有眩晕-黄连抑菌液是哪个厂家生产的

黄连抑菌液使用后有眩晕-黄连抑菌液是哪个厂家生产的

常有人在服中药时发现一个问题:煎好的一碗中药汤液,其色棕黑,其状浑浊,其味苦涩。放温后再去服用时,会发现碗底有泥糊状沉淀物。因药材饮片本身具一定颜色,煎后药液呈棕黑色,人们就以为这是必然的事情,不管药有多苦,都喝得千干净净的。而对于碗底的沉淀物,在一部分人眼里,是这碗药的精髓,倒掉太可惜了;却也有人觉得这类沉淀物吃掉对身体无益,弃而不用。但实际上,对药液的浑浊之状,是好是坏,人们始终是茫然不知所措。至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沉淀物,喝了怕有害,扔了又怕浪费,到底是加点水搅和咽之,还是干脆丢掉,则是面临的实际问题。那么,中药沉淀物我们到底是喝还是丢弃呢?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中药汤剂的沉淀物服食比较好。中药汤剂所含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中药汤液在温度降低后常会有许多沉淀物产生,此沉淀物不宜丢掉,因为它正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之一。古代医家不知产生沉淀物的道理所在,但现代研究已发现,药液中产生的沉淀物不能轻易丢弃。在这里我们以黄连与甘草共煎为例,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小檗碱(又名黄连素)、甲基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而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酸性成分。黄连素属生物碱类化合物,这类药物和含酸性的药物在水中溶解度都较大,故用水煎煮时都能够很容易地从中药饮片中溶出。当两种药共煎时,各自所含的黄连素和甘草酸,则有可能在水液中相遇并结合,形成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盐或复合物,以微细颗粒状固体悬浮于煎液中,使煎液变浑浊。如果将此煎液放置,则颗粒可能沉淀到碗底,形成泥糊状物。而现代科学研究更进一步证实:在黄连与甘草用水共同煎煮时,如果甘草用量较大,所得的汤液如果放置至澄清,则上清液可以达到不苦的效果,但同时抑菌效果却大大降低。这也就表示,沉淀到碗底的泥糊状物,应当是具有抑菌作用且味又极苦的黄连素。可见,如果将含有黄连和甘草的处方共煎时,将碗底所得的泥糊状物弃之不用,则会大大影响药物的疗效。同时,在中药中,这类含生物碱的药物较多,如乌头、附子、麻黄、防己、贝母、苦参等都属于含生物碱的药物,而大黄、乌梅等含有酸性成分的中药也不少见。由此可见,煎含有黄连和甘草成分的中药,碗底所得的泥糊状沉淀物,若弃之不用,会明显影响中药的药效。另一方面,生物碱类化合物不仅能与有机酸尤其是大分子有机酸形成难溶于水的盐类物质,还能与鞣质酚类化合物形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而含鞣质酚类化合物的中药,就更多了,因此,在服用此类中药时,也应该将碗底沉淀物一同服食。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中药的成分问题还未能完全弄清,我们还不能完全阐明哪些药物所形成的难溶于水的物质,是有效还是无效,但为了保证药物有足够的疗效,还是不要将泥糊状物丢掉。正确的做法,应是再往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并搅和,将此浑浊液服完。总之,喝中药汤剂,虽然较浑浊,难以下咽,但切勿只图好下喉而将药物放置澄清或弃用沉淀物,而应该把煎出的汤剂全喝掉为妙。

黄连素是什麼?吃後会有什麼反映?有什麼药物可以代替的吗

如果在不清楚病症的情况下,胡乱每天喝黄连水。是会有副作用的,黄连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拉肚子,影响到肠胃的运化功能,从而会影响到食欲,导致消化不良。除非体内有实热,否则慎用。

黄连具有着清热解毒以及消炎作用,对于大肠杆菌等都具有着抑制作用。可以泡水喝,但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因为是苦寒之品。

扩展资料:

1、黄连具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黄连对胃还处于一个保护的作用,它具有明显抗盐酸乙醇氢化钠、阿司匹林等所致大鼠急性为粘膜损伤的作用。

2、黄连具有抑菌的功能:黄连对金葡、霍乱弧菌、乙型链球菌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作用较弱。

黄连不仅药用历史悠久,而又以清热解毒享有盛名,因而历代医家都对它有很高评价。如南朝梁、齐间的陶弘景曾有“久服长生”之说。

百度百科-黄连(中药)

凤凰网-药师冀连海:双黄连口服液抑病结论尚早,乱吃有副作用

黄连有哪些药理作用

黄连素

开放分类: 药物、医疗、用药指南、抗感染中草药

黄连素

黄连素在临床中一直作为非处方药用于治疗腹泻,但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连素具有显著的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胆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因而在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将可能有广泛、重要的应用前景,日益受到重视。

黄连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是我国应用很久的中药。可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植物中提取。它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常用的盐酸黄连素又叫盐酸小檗碱,其化学结构如图所示。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胃炎,它无抗药性和副作用。

用中医学解释,此类药物性凉,能清除邪热或虚热,清除有害毒物,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手中的一味清热解毒良药。通常每次口服0.1~0.5克,每日三次。

黄连素:居家良药勿越界使用

黄连素是众多治疗腹泻药物中最为大家熟知、价格便宜、服用简单、携带方便的药物之一。所以,几乎家家户户备有此药,无论出差还是旅游,黄连素更是人们的必备药物之一。许多人在腹泻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它。应当说,它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好药。不过,要用好它,还是有许多诀窍的。

在两年多前,国家药监局曾公布了一批停用的药品,其中包括复方黄连素片和复方黄连素注射液,有媒体误报黄连素已停用,引起了很大的误会。所谓的“复方黄连素”,是按照地方标准生产的药物,此次停用是因为“质量不可控”,该药与我们常说的黄连素是完全不同的药物。黄连素仍收录于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使用非常安全。

虽然黄连素是良药,但不可乱用,应正确选用。首先,对于全身性感染疾病,不适宜选择黄连素,因为它口服吸收极差,几乎停留在胃肠道,不易透过胃肠道进入血液,所以只适合胃肠消化道炎症性疾病。

其次,腹泻的原因很多,总体可分感染性腹泻,多呈急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多呈慢性腹泻。由上面对黄连素药理作用的介绍可知,黄连素只适用于感染性腹泻。胃肠感染表现可轻可重,轻者仅腹痛、腹泻,重者会有恶心、呕吐、发热寒战、食欲不振,严重时导致脱水、酸中毒、休克。一般而言,对轻型炎症可以选用黄连素,对于重型则必须合用抗感染作用强的抗生素。

而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复杂,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肝硬化、尿毒症、过敏性疾病、癌症等,都可以导致慢性腹泻。对非感染性的腹泻、腹痛,黄连素是毫无作用的。像常见的过敏性荨麻疹胃肠型,如果不采取解除过敏综合治疗,仅用黄连素是控制不了腹泻的。而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在吃2~3片黄连素后,腹痛、腹泻常常会消失,但这并非黄连素的功劳。因为肠易激综合征是可自行缓解的疾病,但又是反复发病难以根治的病症,其腹泻症状的消失,与吃黄连素无关。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为了避免腹泻,在外出吃饭、游旅之时,提前吃上几片黄连素,这种做法并不妥当。因为这样做,可以说是一种对细菌的“挑逗”行为,会让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且预防的剂量通常都不会太大,细菌在与药物抵抗中容易“获胜”。如果经常这样“锻炼”细菌,只能使细菌“抵抗”经验丰富,由弱变强,有害无益。

黄连素口服后,只停留在肠道内不被吸收,故不良反应很小。有科学家曾给小鼠按每千克体重8克的用量服用黄连素,24小时后尚有半数存活。如果换作60千克的人,相当于每天吃上接近250克黄连素。当然,“是药三分毒”,口服黄连素后也可能会产生恶心、呕吐、皮疹和药物热等不良反应。而且,由于黄连素具有一定的固涩止泻作用,有的人在服用黄连素之后腹泻可能是止住了,但继之又发生了便秘。另外,经常服用黄连素易产生耐药性,不仅不能消除腹泻、腹痛,甚至还会加剧腹泻、腹痛,以及其他一些想避免却又忽视了的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①抗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

一细菌:体外试验证明,黄连或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以及金**葡萄球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绿色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结核杆菌等亦有效;对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则作用较差,对宋内氏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则几无作用。由于实验方法之不同,各家报告有些差异。对痢疾杆菌,以舒氏痢疾杆菌的敏感度较高,其次弗氏、宋内氏最差。其作用等于或优于磺胺而弱于链霉素及氯霉素。黄连粗提取物与纯小檗碱的抗菌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少数情况,对某种细菌的作用不完全一致的。煎剂即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抗药后,小檗碱仍有抗菌作用,也有报告,加用小檗碱可恢复肠道细菌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在体外及体内的试验中,它与链霉素、磺胺对葡萄球菌还显示有协同作用。小檗碱与磺胺类药物对痢疾杆菌同时发生抗药性的菌株虽较多,但并无完全的交叉耐药性。在试管中对百日咳杆菌有显著的抑菌作用,虽然其最低有效浓度高于链霉素与氯霉素,但其临床疗效至少不低于链霉素与氯霉素。对白喉杆菌,体外有抑菌作用;但口服黄连,不能保护白喉杆菌对豚鼠的致作用,也未能减轻或抑制局部反应的发生以及皮内注射白喉毒素的局部反应。对鸟型、牛型、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抑制作用。由于所用培养基及菌株等条件的不同,其抑制作用有较为显著的,也有不显著的,一般远不及对氨水杨酸。体内试验,对接种结核杆菌的小鼠、家兔、豚鼠的疗效均不十分显著。有人报告,1:2000小檗碱与结核菌在体外作用三日后,并不影响细菌对豚鼠的致病力,如作用14日后,则可使其致病力降低1/2。二其他微生物及原虫:在鸡胚试验中,黄连对各型流感病毒、新城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试管中对十余种常见致病性真菌有广泛而显著的抑制。对钩端螺旋体,在试管中有相当强的杀灭作用,小檗碱在7.5微克/毫升,黄连水煎剂在1.9毫克/毫升时,即有显著作用。黄连煎剂及硫酸小檗碱在体外及体内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体外试验,其效力相当于依米丁的1/128,汉防己甲素的1/4;体内试验相当于汉防己甲素的1/16。此外,尚有抗滴虫、抗黑热病原虫、抗锥虫、杀草履虫等作用。由于其作用广泛,有人认为可作为防腐剂,其酚系数在5~20之间。黄连抑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是小檗碱。黄连生药炒焦后,小檗碱含量有所降低,抗菌力亦随之减弱。它低浓度(约为10毫克/100毫升)为抑菌,高浓度(约为20毫克/100毫升)为杀菌。其杀菌作用原理较为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小檗碱能抑制金**葡萄球菌的生长与呼吸,抑制细菌的葡萄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过程,特别是脱氢反应。与维生素PP及B有较显著的拮抗作用;偏碱性时,能使大肠杆菌、粪链球菌的吡哆醛与酶蛋白的结合受到抑制,在酸性时则否,能抑制细菌对蛋白质的合成;黄连及其复方制剂可使金**葡萄球菌溶血素及血浆蛋白凝固酶的效价降低。在对霍乱弧菌的研究中证明,小檗碱可能伤害了细胞膜,而导致细胞内成分的改变;它不影响核酸合成,而增加蛋白质的分解过程,对脂肪酸成分(饱和的及不饱和的)也有改变。据报道,它能增强白细胞及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能使动物因感染而产生的代谢障碍,如心肌糖元及某些酶活性之降低,有所恢复。对豚鼠对布氏杆菌活菌菌苗的免疫反应,小檗碱(单用或与磷胺并用)在早期用药时,稍呈抑制,晚期则并无影响。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与弗氏痢疾杆菌对单用小檗碱极易产生抗药性。某些细菌还可从培养基中同化小檗碱;但对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异烟肼、对氨水杨酸之间并无交叉耐药性。据报道,用黄连组成复方后,抗药性之形成远较单用时为小,抗菌效力还有所提高。

②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静脉注射或口服小檗碱对麻醉(犬、猫、兔)或不麻醉(大鼠)动物,均可引起血压下降。一般剂量时,持续时间不长,重复给药,无增强作用及耐受现象。降压作用与心脏无关,因为在一般剂量或小剂量时,它能兴奋心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大剂量方抑制心脏;即使再增加剂量,在离体蟾蜍或猫的心脏上亦无停搏现象。降压与血管的扩张有关,因为降压的同时,脾、肠、肾及四肢容积皆有增大,蟾蜍血管灌流及家兔寓体肾脏灌流,也都证明它能直接扩张血管。小檗碱的降压作用不受苯海拉明和利血平化的影响;阿托品可阻断其降压作用(麻醉大鼠),但不影响乙酰胆碱的降压反应;因此其作用可能是直接兴奋毒蕈碱样受体。对降压原理中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不少的研究以后,一般认为,其降压乃由于对血管的直接作用与增强乙酰胆碱(见下节)两种因素而来。有若干原理至今尚未获圆满解释,如麦角毒能将小檗碱的降压作用翻转为升压作用;注射大量阿托品后,乙酰胆碱的升压作用可被小檗碱翻转为降压作用等,皆有待继续研究。

③对乙酰胆碱等的作用

小檗碱在哺乳类心脏标本(心肺装置、离体猫心、离体兔心耳、离体猫心耳)上,小剂量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大剂量则对抗之,在整体动物上也是这样,小剂量增强乙酰胆碱或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引起的血压下降,大剂量则削弱此种反应。在兔耳、蛙下肢灌流、离体兔肠、支气管等标本上,小檗碱都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亦可增强电刺激鼓索神经、注射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在对家兔瞳孔的试验中,局部用药,小檗碱(0.5%)可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此外,它还能显著增强乙酰胆碱对蛙腹直肌的作用,小剂量时呈现显著的抗箭毒样作用,剂量过大,则又可增强某些药的箭毒样作用。在整体动物身上也可观察到抗箭毒样作用,但在体内,作用发生很慢,与毒扁豆碱不同.其作用强度(兔垂头及小鼠的毒性试验)不如毒扁豆碱,其衍化物可有更强的抗箭毒样作用。总之,小檗碱具有双相作用;它对乙酰胆碱的增强作用,与其抗胆碱酯酶有关,在犬、马血清、兔脑匀浆胆碱酯酶的活力测定中,都确定它的抗胆碱酯酶的作用,但效力仅及新斯的明的1/200。另一方面,小檗碱对乙酰胆碱的拮抗作用,则可能与其化学结构同属季铵化合物,因而二者之间发生相互竞争性拮抗所致。

小檗碱还有某些抗肾上腺素样作用,在小檗碱引起麻醉动物降压的过程中,肾上腺素的升压反应被大大削弱,但很快即恢复。小檗碱能拮抗肾上腺素及其同类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甲氧胺等在麻醉兔身上引起的心律不整、心率变慢以及心电图的改变。

④对平滑肌的作用

小檗碱除对血管平滑肌起松弛作用外,对其他平滑肌如子宫、膀胱、支气管、肠胃道等都具有兴奋作用。对离体豚鼠及猫的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甚至超过北美黄连碱,此点在妇产科应用上有意义。黄连煎剂对离体兔肠,低浓度使肠的紧张度上升,浓度过高反引起弛缓。

⑤对胆汁分泌及血液的影响

小檗碱有利胆作用,增加胆汁形成,使胆汁变稀,对慢性胆囊炎患者,口服有良好效果。在慢性试验中,小檗碱对大鼠口服(20毫克/公斤)、肌肉注射(2毫克/公斤)可降低血清胆甾醇。黄连的热水浸液对家兔在饲喂胆甾醇或切除甲状腺后,可使升高的血清C/P值较早的恢复正常或降低血脂质水平。对家兔的苯肼性动脉硬化症,三黄粉(黄连、黄芩、大黄)可使升高的c/P值有所下降。早年报告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未被证实。据报道,小檗碱及某些苦味健胃药(丁香中的石竹萜烯等)有抗贫血作用。对注射苯肼及二胺甲苯引起贫血的家兔,小檗碱可使红细胞的减少幅度较对照组少而血红蛋白也有某些增高。但也有报告,未发现黄连粉末有此作用。早年报告的小檗碱能减少白细胞,抑制白细胞的阿米巴样运动,未被证实,一般剂量时,它对白细胞并无影响。

⑥抗癌、抗放射及对细胞代谢的作用

以前认为小檗碱系原浆毒或细胞分裂毒,它与秋水恼、白屈菜碱同属芪胺类化合物,并与秋水仙有协同作用。在组织培养试验中,抑制细胞呼吸、氧的摄取并引起细胞的脂肪性变,萤光照相显示小檗碱存在于细胞内之颗粒中。它的抑制细胞呼吸,主要是由于抑制了丙酮酸的氧化脱羧所致,对异丁烯二酸、延胡索酸、醋酸、无氧糖醇解等并无影响。也有认为,它之抑制呼吸,主要是抑制黄酶,而癌组织的黄酶含量低,故较正常细胞对小檗碱更为敏感,还有报告它能抑制癌细胞的核酸合成,抑制嘌呤核甙酸合成的中间体羧胺的利用。尽管在试管中有制癌作用,但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的治疗作用效果不佳。小檗碱对小鼠遭受Coγ-射线照射而致的亡有某些保护作用,从体外酵母菌的试验中得知,此种保护可能与小檗碱改变了细胞内微粒体表面的某些特性有关。

⑦其他作用

小檗碱小剂量能加强小鼠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大剂量可削弱之;同时它也能加强抑制过程。小檗碱对颈动脉体、骨髓及肠管的化学感受器有兴奋作用;颈动脉注射与静脉注射本药不同,不是引起恒定的降压反应,而是引起血压的波动性改变。此种现象可能与它对颈动脉体的反射性升压作用这一因素有关。在对大鼠的巴豆油肉芽囊的实验中,用组织学的方法证明,小檗碱皮射,可帮助机体加强对炎症病灶形成屏障的作用。黄连的甲醇提取液有抗炎作用(大鼠足踝浮肿法及巴豆油肉芽囊性炎症法等),局部给药也能使肉芽肿重量减轻,其作用近似保泰松。据称小檗碱有解热、抗利尿、局部麻醉、镇静、镇痛、延长戊巴比妥睡眠时间以及降低家兔眼内压等作用,无雌性激素样作用。黄连与萱草根同时或在较短时间内同服,可降低后者对小鼠的毒性。

⑧吸收、分布、排泄

小檗碱口服不易吸收。肠外给药,吸收入血后迅速进入组织,血浓度不易维持;人类口服0.4克盐酸小檗碱后30分钟血浓度为100微克%(体外杀菌浓度大约为20毫克%),随后逐渐减少,即使重复给药,每4小时0.4克,血浓度亦不见增高。在体内,几乎所有组织均有小檗碱的分布,而以心、肾、肺、肝等为最多。它在各组织中贮留的时间甚为短暂,24小时后仅有微量,主要在体内进行代谢,也有少部分(6.4%)经肾排出。兔口服后,亦能吸收,并能在血中停留72小时,尿中亦有排泄,组织中以心脏中浓度最高,胰、肝次之。大鼠口服,吸收甚微。注射给药,则主要进入心、胰、肝、大网膜脂肪;24小时后仅有胰、脂肪中中仍可查见相当量的小檗碱。仅少量(1%)自尿排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