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草本抑菌液

黄连芦根抑菌液功效-黄连根的作用

黄连芦根抑菌液功效-黄连根的作用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4岁小儿多见,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常见于冬春两季,传染性强。中医称“水花”、“水喜”、“水赤豆”等。

方一桑菊饮加减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桑叶10克,野菊花10克,银花10克,薄荷(后下)6克,牛蒡子6克,桔梗3克,滑石(包煎)15克,苡仁10克,甘草3克。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渗湿。

主治水痘风热夹湿。

方解桑叶、菊花疏散风热,桔梗、牛子清利咽喉,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利咽喉、清头目,芦根清热生津,滑石、苡仁利水渗湿。

药理银花有抗病毒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桑叶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煎剂在体外试验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乙型链球菌及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还有解痉、利尿作用。桔梗含桔梗皂苷、桔梗酸等成分。具有祛痰、抗炎、降胆固醇等作用。滑石所含硫酸镁有吸附和收敛功效,内服能保护肠壁。薏苡仁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抑制骨骼肌收缩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银翘散。犀角地黄汤加减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银花10克,连翘10克,水牛角(先煎)30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生地黄10克,苡仁10克,甘草3克。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祛湿。

主治水痘邪热炽盛。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赤芍、牡丹皮、水牛角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苡仁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银花有抗病毒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赤芍、牡丹皮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知母含有多种皂苷、烟酸、黏液质,有抗菌、解热、镇静等作用。生地黄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薏苡仁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抑制骨骼肌收缩作用。水牛角有强心、降血压、抗炎、镇静、解热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验方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银花10克,芦根30克,甘草3克。

功用清热解毒生津。

主治水痘。

方解银花清热解毒;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银花有抗病毒作用;芦根具有解热、镇静、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抑制骨骼肌收缩作用。

用法水煎内服,日1剂,连服3~4日。

方四验方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野菊花10克,银花10克,紫草10克,甘草3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

主治水痘。

方解菊花、银花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紫草清热凉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菊花、紫草对金**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并具有降压、缩短凝血时间、解热、抗炎、镇静作用;银花有抗病毒作用。

用法水煎内服,日1剂,连服3日。

方五验方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苦参30克,浮萍15克,芒硝30克。

功用清热燥湿,透疹止痒。

主治水痘。

方解苦参清热燥湿;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芒硝清热消肿。

药理苦参有抑制细菌和真菌、利尿、抗炎、抗过敏、镇静、平喘等作用;浮萍有利尿、解热及抑菌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为硫酸钠,能使肠道引起机械性的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

用法煎水外洗,每日2次。

方六验方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银花藤10克,车前草15克,板蓝根15克,蒲公英15克。

功用清热解毒,渗湿利水。

主治水痘。

方解银花藤、板蓝根、蒲公英清热解毒;车前草利水渗湿。

药理银花藤、板蓝根、蒲公英有抗细菌和病毒、抗炎、解热作用;车前草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

用法煎汤外洗。

方七验方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薏苡100克,绿豆100克。

功用清热解毒,渗湿利水。

主治水痘。

方解薏苡渗湿利水;绿豆清热解毒利水。

药理薏苡仁具有解热、镇静、镇痛、抑制骨骼肌收缩作用;绿豆有解毒作用。

用法加水熬熟,加少许糖,每日2次服用。

方八验方

出处《儿科应用必备》

组成银花9克,连翘9克,牛蒡子9克,薄荷9克,桔梗6克,甘草3克,竹叶3克,滑石6克。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

主治水痘。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桔梗、牛蒡子清利咽喉;薄荷利咽喉、清头目;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滑石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银花有抗病毒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桔梗含桔梗皂苷、桔梗酸等成分,具有祛痰、抗炎、降胆固醇等作用;滑石所含硫酸镁有吸附和收敛功效,内服能保护肠壁;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镇痛止痒之功;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验方

出处《儿科应用必备》

组成银花5~15克,淡竹叶5~10克,甘草3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尿。

主治水痘。

方解银花清热解毒;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银花有抗细菌和病毒、抗炎、解热作用;竹叶有抑菌、退热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验方

出处《儿科应用必备》

组成忍冬藤15克,车前草15克,板蓝根15克,千里光15克。

功用清热解毒,渗湿利水。

主治水痘。

方解忍冬藤、板蓝根、千里光清热解毒;车前草利水渗湿。

药理银花藤、板蓝根、千里光有抗细菌和病毒、抗炎、解热作用;车前草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对化脓的水痘,亦可用本方清洗消毒。

方十一验方

出处《儿科应用必备》

组成银花9克,连翘9克,蝉蜕9克,甘草3克,紫花地丁6克,赤芍4克,板蓝根4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主治水痘。

方解银花、紫花地丁、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蝉蜕疏散风热,透疹;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银花、紫花地丁、板蓝根有抗细菌和病毒、抗炎、解热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蝉蜕有抗惊厥、解热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验方

出处《儿科应用必备》

组成升麻6克,黄连6克,黄芩9克,石膏15克,生地黄9克,牡丹皮6克,银花9克,连翘9克,赤芍6克,甘草3克。

功用清热凉营解毒。

主治水痘。

方解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银花、连翘、石膏清热解毒;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银花、升麻有抗细菌和病毒、抗炎、解热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汗腺分泌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阻断斑疹丘疹形成疱疹,同时促进疱疹迅速结痂干燥;生地具有降压、镇静、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赤芍、牡丹皮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中医治疗疫病作用有哪些? 越详细越好

抗病毒口服液与双黄连口服液不是一种药。

抗病毒口服液的主要成份为板蓝根、连翘、生地、芦根、藿香等。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养阴作用,主治病毒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

双黄连口服液主要为金银花、黄芩、连翘等。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这两种药的药理功能大同小异,都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但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孩子如是风热感冒,则可服用双黄连口服液,成人剂量为口服1次20毫升,一日3次,8岁儿童一次10毫升(1 支)即可

中药材功效

中医治疗疫病理论有以下几点:

1、扶正防疫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增强人体正气,就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从而使邪气不能侵体,或即使感受了邪气也不会发病或发病其病情也很轻微,易于治愈康复,所以培固正气是预防传染病的首要环节。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即是说注意保护体内阴精对于预防伏气温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药物防疫

早在《内经》的《素问?刺法论》中就有用小金丹以预防疫病的记载。晋?葛洪指出:“家人视病者,可先服取利,则不相染易也。”葛洪用柏枝散预防疫病流行,并强调常服熬豉、新米、酒渍,以断温病,令不相染。《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列有不少辟温方药,如《备急千金要方》言:“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以防温病(传染性疾病)发生。元代滑寿主张在麻疹流行期间以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预防麻疹的发病。《本草纲目》记载了服脐带粉预防疫疹,服紫草根预防麻疹。

3.接种防疫 预防传染的最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接种免疫,这也是增强人体正气的一种方法。

早在晋代《肘后备急方》中,曾记载用疯狗的脑子敷在被疯狗咬伤的局部创口上,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至明代以前,我国发明了种痘法以预防天花,开创了世界人工免疫的先河,并创立了医学史上的第一种人工免疫疗法—“人痘接种术”。它比英国柏克立的乡村医生琴纳发明的种牛痘预防天花至少要早500年。

4.重视环境、个人及饮食卫生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注意到环境卫生对于预防传染病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有使用唾壶的习惯。应邵《汉官仪》载:“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唾壶,朝廷荣之。”早在唐代《千金要方》中也载有“常习不唾地”之说,即要求人们不要随地吐痰。清?尤乘《寿世青编》说:“凡人卧床常令高,则地气不及……人卧室宇,当令洁净,洁净则受灵气,不洁则受故气。故气之乱人室宇者,所为不成,所依不立。即一身亦尔,当常沐浴洁净。”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这些记载均说明搞好环境卫生与预防保健的关系极为密切。

5.消毒隔离 古代医家基于对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认识,在《内经》提出的“避其毒气”预防原则的指导下,采取了各种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如汉代即对传染病患者采取集中隔离治疗,设置“病庵”,类似于现代传染病医院。晋朝规定:朝臣家有“时疫”(传染病)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说明不仅要将病人隔离,还要对已与病人有所接触而尚未发病者隔离。此外,隋代还曾设有“厉人坊”,其用来隔离麻风病人。

6.驱杀蚊蝇虫害 古人已认识到一些昆虫、小动物可传播疾病,因此极为重视驱杀蚊蝇虫害以预防传染病流行。在周代就设有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专事药物驱杀虫害。敦煌石窟中有一幅殷人熏火防疫图,形象地描绘了殷商时代即以火燎、烟熏杀虫、防疫的生动情景。在防蚊方面,我国在后汉时期就较普遍地使用蚊帐辟蚊。针对如何灭鼠以防病,《山海经》里载有用白矾毒鼠的方法;《本草纲目》载有以砒霜“和饭毒鼠”。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防止瘟疫的发生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优势

中医在防治传染病的实践中,深入发掘,系统继承,全面运用中医药理论和防治方法,在防治传染病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治疗传染性疾病亦不例外。这一方法决定了中医治疗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介入。在用现代医疗技术未查清病原体的情况下,中医可根据一组由症状组成的证候群,审证求因、据因处方。如禽流感初起表现为头痛、鼻塞、咳嗽、恶寒发热,发生冬春季节,治疗即可根据风温证,邪在肺卫论治,用辛凉宣肺法;如表现为发热、咳嗽、舌质红,即可根据风温邪热壅肺论治,用清热宣肺法。只要有病症出现,就可以通过审证求因,针对病因对传染病进行早期干预,这对减弱病原体的毒力,减轻毒素对人体器官的损伤以及对免疫系统的破坏有重要作用。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为纲领的温病学说对传染病的辨证具有高度的经验性、灵活性和技巧性。

如五十年代中期,中医按照“暑温”辨证成功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制定了“清热、解毒、养阴”三种治疗原则,所用方药以白虎汤为主,主要药物有石膏、全蝎、蜈蚣、犀角、羚羊角等,被称作“石家庄经验”在全国推广。继后,各正规医院接纳中医应诊,确诊的乙脑病人应用中药后,病率控制在30%以下,此为当时医学界一件大事。1956年北京地区再次暴发乙脑,蒲辅周等著名医家提出“暑湿并重”的观点,以辨证论治为出发点,不拘一法一方一药,强调天人相应,重用芳香化浊法,数法结合辨病、辨证施治,先后用白虎汤、白虎加苍术汤为主治疗乙脑,取得肯定疗效。

如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期间,中医药积极参与治疗,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根据病情分期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得到了国际专家的认可。中医在把握SARS整体病机规律上,针对各期不同的病机特点而分期辨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早期治疗重在宣透清化,中期治疗重在清化湿热、宣畅气机,极期治疗重在祛邪的同时重视扶正,恢复期要扶正透邪,并兼以化湿、活血。另外,针对湿邪病机特点,加强健脾化湿、宣畅气机,防止过用寒凉;针对正虚的病机特点,及时使用扶正药以扶正达邪;针对血瘀病机,及时使用活血化瘀药以活血通脉。② 在整体分期辨治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体质特点、兼夹证不同进行加减,以改善症状,提高疗效。实践证明,在治疗SARS过程中,应用中药进行早期干预,可阻断病程进一步发展;缩短平均发热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中药可明显减轻症状,缓解病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在传染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主要抓住祛邪与扶正两大原则。祛邪即祛除有害病因—疫毒之邪,亦即抑制或消除致病因子,排除病理产物,达到阻止病程发展的目的。运用温病学理论对各类传染病进行治疗,虽然其对病原体的直接对抗作用还未达到理想效果,但现代药学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对细菌类感染性疾病,既有杀菌作用,又有抵抗内毒素作用,对病毒类有一定的抗病毒、解除毒力的作用。要依据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予以清气解毒、攻下解毒、祛湿解毒、清营凉血解毒以及与熄风开窍等法并用,以急挫热毒,缓解病势,起到抗病原微生物、抗毒素损害的作用。实验证明大青叶、虎杖、板兰根、连翘、防风等能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减少内毒素致小鼠亡,降低内毒素致兔发热反应,缓解休克期肺血管收缩,改善肺循环灌注状态,破坏内毒素化学结构等。如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证的治疗?

扶正即通过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扶正普遍应用于各种传染病的始终,基本原则是养阴保津。在各类疫毒之邪侵入机体产生疾病的情况下,往往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一般情况如仅采用单纯对抗性治疗,可使已削弱的免疫功能更减弱。而中医治疗在卫气营血的各阶段中都注意“存津液”“扶正”,清热、解毒、凉血、清营与养阴、固脱同用,这是一种对抗性与保护性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保护机体免疫功能有着积极的意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医补益类、清热解毒类、凉血活血类药除能直接降解病原体的毒素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清热解毒祛邪与养阴扶正在卫气营血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配合应用,以达到相辅相成,有机地统一。

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中药治疗传染病的作用主要有:(1)中药有一定的广谱杀灭或抑制病毒的作用,如板兰根、贯仲、黄芩、银花、连翘、苦参、天花粉等;(2)调动机体防御能力,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如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刺五加、地黄、当归、鹿茸、灵芝、枸杞子、*羊霍、冬虫夏草等;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如抑制超敏反应的黄芩、银花、连翘、石膏、青篙、天花粉,具抗炎作用的板兰根、贯仲、黄连,促进T淋巴细胞活化和特异性抗体形成的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等川;(3)用药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及无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弊端。

如中药对流感的治疗,其具有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肺循环、镇痛抗炎等综合功效。

如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面,中药有抑制乙肝病毒、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恢复肝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和肝纤维化等方面的功效。

另外,近几十年来,从各个领域开展了中医药防治AIDS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可有效保护和改善免疫功能,延长寿命,使患者长期带毒生存;已有研究显示部分中药方剂及其成分对HIV有一定抑制作用。总之,中医药治疗AIDS有一定的疗效,有潜在优势,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其主要治疗的切入点。

总之,中医对传染性疾病采用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地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应该在现代新发现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中发挥很好的作用。人类社会要延续,新的传染病就会不断出现,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有很大的空间,这场对SARS的斗争证实了这一看法。人类必将与传染病并存,中医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医学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也要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病。

卫生部部长认为,中医西医其实一个是用手测量、依据分析测定,另一个则来自直觉和感受,两者代表了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则主要是沿着“实证加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类似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古典的西洋静物油画。但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表示,当前要特别强调对中医的尊重,如果不知道中医的内涵、优点、精华是什么,需要改进和改善的部分是什么,就草率对它下结论,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应该有的态度。医学研究应首先从人这个复杂的生物系统本身开始,在捕捉和了解其整体特性和规律的前提下着手进入微观领域。也就是说应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策略,先有整体,尽管开始时很模糊,但在明确人体的系统运行功能和状态的基础上逐步向局部直至最小单元进行科学的还原分析,最终使之自上而下地逐层清晰化。

预见,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展望未来,随着对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传染病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医药对今后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疫病的防治具有极大的潜力,传染病的中医诊疗将会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也必将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中医在手足口病和禽流感中应用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治疗方法

急性发作期 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恢复期 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米等。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在急性期间用自拟方清热泻脾饮。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之功。使用本方应注意病中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

中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36例报告

符虹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16或A2、A4、A5、A10病毒所致。病毒通过口腔由人传播到人,儿童好发。临床表现为低热不适、腹痛,继而口腔粘膜水疱、溃疡,手指、足趾背侧面特别是指甲周围及侧缘出现红色丘疹、水疱。笔者近2年来,采用中医治疗36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男16例,女20例。年龄6个月~4岁。诊断标准参见文献〔1〕。

1.2 中医辨证 笔者将本病分为两型:(1)肺胃热蕴型:19例。表现为发热、烦躁、不思饮食、流涎,口腔粘膜充血、水疱、糜烂、溃疡疼痛,大便干结,手指、足趾背侧红色丘疹、小水疱;(2)湿热蕴蒸型:17例。除口腔溃疡外,皮疹较重,手、足、肘、膝、臀可见水疱,并显泛发状。

1.3 治疗 以银花、连翘、板兰根、赤芍、米仁、生草为主方。肺胃热蕴型加石膏、川连以清胃泄热,玉屑散外涂口腔,以止痛清热;湿热蕴蒸型,加白花蛇舌草、地肤子、白藓皮以清热解毒、燥湿止痛,用芦甘石洗剂外用,以清热燥湿止痒。结果3剂药后痊愈25例,5剂药痊愈8例,7剂药痊愈3例。无后遗症,均无复发。

2 讨论

手足口病西医多采用对症处理。中医病因分析,认为本病的病邪是“风毒湿热”,由于小儿胎禀素厚,养育过温,复因风毒湿热所侵,其邪从口鼻而入,“随其虚处所著”,蕴郁肺脾。肺合皮毛,主宣肃,外邪袭肺,肺失宣肃,可见肺卫症状。又脾主肌肉,“风毒湿热”与血气相搏,发于肌肤,在口则为口腔溃疡,在手足则发为水疱。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本方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板兰根、赤芍清热凉血,抗病毒;米仁清热利湿;生草配银花、连翘加强清热解毒作用。诸药相配组成清热解毒利湿基本方。若口腔溃疡明显,脾胃热盛,以黄连、石膏加强清泄胃火之力;肌肤泛发水疱,湿毒盛者,则用白花蛇舌草、地肤子、白藓皮,以清热解毒,燥湿清利止痒。本组结果表明,应用上法治疗手足口病,效果较好。

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

中医药治疗参照时行感冒(流感)及风温肺热病进行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

(1)及早使用中医药治疗.

(2)清热,解毒,化湿,扶正祛邪.

2.中成药应用

应当辨证使用中成药,可与中药汤剂综合应用.

四,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2005版)

1.轻证——毒犯肺胃(邪犯肺胃)

症状: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舌苔白,白腻或黄腻,脉浮滑数.

病机:疫毒之邪袭于肺胃,致肺胃蕴邪,肺失宣肃,胃肠失和,湿热壅滞.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湿,调和胃肠.

参考处方: 桑叶___菊花___炒杏仁____黄连

连翘___知母___生石膏____藿香

佩兰___苍术___姜半夏____芦根

四,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2005版)

加减:口干者加沙参;

______ 咳嗽甚者加枇杷叶,浙贝母;

苔腻甚者加草果;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苏叶;

腹泻者去知母,加马齿苋.

四,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2005版)

2.重证__疫毒壅肺,内闭外脱

症状:高热,寒战,咳嗽,少痰难咯,胸痛,憋气喘促,口唇紫暗,或心悸,四末不温,冷汗淋漓,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暗红苔黄腻或灰腻,脉细数或脉沉细欲绝.

病机:疫毒之邪壅肺,热毒壅盛,故高热,寒战;肺失宣降,故喘息憋气;痰瘀闭肺,肺气欲绝,故呼吸极度困难,喘息气促,阳气欲脱,可见心悸,心慌,四末发冷,冷汗淋漓等.

治法:清肺解毒,扶正固脱.

参考处方: 炙麻黄____生石膏____炒杏仁____ 知 母

川贝母____鱼腥草____黄 芩____葶苈子

虎 杖___ 西洋参____山萸肉____炙甘草

四,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2005版)

加减:

高热,神志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者上方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胶囊),也可选用清开灵,醒脑静,鱼腥草注射液.

肢冷,汗出淋漓者去川贝母,加桂枝,干姜,炮附子,煅龙骨,煅牡蛎,注射剂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口唇紫绀加三七,益母草,黄芪,当归尾;

苔黄腻甚者加藿香,佩兰,黄连.

四,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2005版)

中成药的应用:应当辨证使用中成药或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配合应用.

(1)解表清热类:可选用柴银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2)清热解毒类:可选用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或颗粒)等.

(3)清热开窍类: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或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或胶囊)等.

(4)清热祛湿类:可选用藿香正气丸(或胶囊),葛根芩连微丸等.

以上4类均可选用清开灵注射剂,醒脑净注射液,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等.

中成药的应用:应当辨证使用中成药或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配合应用.

(5)扶正固脱类: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也可配合使用生脉饮口服液,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等.

四,中医药对人禽流感的治疗(2005版)

五,中医药治疗禽流感动态

三越"了哥王片"可防治禽流感

民间在实践中早就证实了了哥王在治疗禽流感方面的卓越疗效.据悉,在江西井冈山地区,农村就采用了哥王治疗鸡瘟和鸭瘟.一般情况下,鸡瘟,鸭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了哥王的防治作用,实际上是其抗病毒作用的具体体现.不久前,广东省韶关市养鸡场使用含有了哥王的组方治疗新瘟疫(亚洲鸡瘟),取得明显效果.

生产厂家——浙江绍兴市三越药业集团

五,中医药治疗禽流感动态

首个治"禽"中药出炉

中药制剂"金丝桃素"对禽流感H5N1和H9N2亚型病毒的杀灭率分别达到目100%和99.99%

五,中医药治疗禽流感动态

这是国内首个"金丝桃素"中药对鸡人工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治疗试验结果."金丝桃素"研制者——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新兽药工程重点试验室 "这个结果表明,我们已经有了治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药物,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中药制剂."15天的试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剖杀各组试验鸡,采用接种鸡胚法进行病毒分离.并用RT-PCR方法对所分离的病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都是阴性.

五,中医药治疗禽流感动态

双黄连口服液有抗禽流感病毒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对双黄连口服液抗禽流感病毒的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其对该病毒的杀灭率达到94.37%.

请问一下清热解毒的中药处方?

中药材功效合集

 中药材功效合集,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药是从古代就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中药的种类是很多的,不同的中药功效和作用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是有关于中药材功效合集。

中药材功效1

  1、白刺苋

 痢疾、暑泻,肠炎,咽喉痛,便秘,痔疮出血,胆囊炎,干冷白带,小儿胎毒,皮肤湿毒作痒,下消,狭心症,胃十二指肠溃疡。

  2、六角英

 又叫狗肝菜,感冒发热,急性肝炎、目赤肿痛,斑疹发热,带状泡疹,霍乱吐泻,跌打年伤。

  3、鸡蛋花

 中暑、痢疾、腹痛、咳嗽。

  4、鸡屎藤

 气郁胸闷,胃痛,中暑,小儿疳积,阑尾炎,关节风湿痛,掉落眠,久咳,农药中毒;

  5、尖叶苦菜

 清热,凉血,解毒。治痢疾,黄疸,血淋,痔瘘,疔肿,蛇咬。

  6、牛筋草

 高热,抽筋神昏,脱力黄,劳力伤,医治干冷黄疸,小儿热结,腰部挫闪疾苦哀痛,疝气,预防乙型脑炎。

  7、千里光

 各类急性炎症性疾病,明目。小儿胎毒,肾囊风,湿疹。

  8、乳蓟

 蓟(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疗痈肿),小蓟(治急性肾炎、泌尿系传染、尿疼浮肿、传染性肝炎),乳蓟没有太的副传染,包含怀孕的妇女皆可安心应用,乳蓟乃至能帮助哺乳期间的妇女增加乳汁。

  9、石莲花

 肝病、肝硬化、治尿酸、痛风、高血压。

  10、珍珠草

 小儿疳积,夜盲,传染性肝炎。

  11、蚶壳草

 又叫崩碗,主热痧气腹痛,减肥,去干冷。治肝肿,肋膜炎。

  12、羊蹄草

 又叫一点红,清解肠干冷,凉血生肌,消肿拔毒。治痢疾、脱肛(配火炭母),麻疹后热毒内困,赤眼,疮疖肿毒,湿疹痒痛,乳疮(外洗或捣敷),小儿红肿(外洗或内服)。治肾盂肾炎:一点红一斤,狗肝菜一斤,车前草半斤。水煎成500毫升。成人每日三次,每次10毫升。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13、旱莲草

 又叫墨斗草,其性凉、味甘、酸,功用养阴补肾、凉血止血,合用于肝肾阴虚之眩晕、须发早白、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带下、淋浊等。旱莲草含有皂甙、挥发油、鞣质、维生素A、旱莲草素等成分。

 旱莲生姜蜜汁鲜旱莲草,去杂质、洗净、切碎、捣烂,装入一只消毒纱布袋内,挤出液汁,参与少量蜂蜜和生姜末调成糊。用量可裁夺。每次服2~3小食匙,每日2次。可用温开水或温热的大年夜批黄酒送服。可以医治因肾虚惹起的头发早白。

  14、曼陀罗

 曼陀罗有毒,为沉着要药,可败坏肌肉,现代麻沸散和云南白药保险子首要成分,平易近间花、子、叶、根各有不合用法,分治不合疾病,子十粒嚼服可医治掉落眠。

  15、鬼针草

 嫩时可当菜吃,还算可口,传闻对降落转氨酶成果很好。可分离肝热。

  16、苦菜

 云南人称青菜为苦菜,其实图中的才是苦菜,古本草列为下品,可健胃益胆,抗肿瘤,很适合现代人。

  17、葵菜

 有野生和家种两种,《本经》列为下品,是食之有益于安康的蔬菜,如本局部地区不知道食用。上图中为野生种,可通利五脏,根用以通利肾窍,叶以红糖为引,医治疮肿内服有效。

  18、荨麻

 药书或言有毒、或言小毒、或言毒、或言剧毒。实践上,平易近间之前多作药用,此刻多作蔬菜食用。其刺生时接触汗毛有刺痛感,煮汤或与鸡蛋煎滋味都很可口。可医治小儿风咳,风火牙痛等症。一患者云其根医治荨麻疹有奇效。

  19、龙葵

 清热治肿瘤,也是常常利用野菜之一,有保肝、健胃、明目之功。

  20、黄萢

 果实味美,开胃,柔肝缓急,小儿食之良。

  21、何首乌

 制用补养气血,气味安然安静,可常食用,生用解毒通便而不伤阴。苗有安神润血之功。

  22、乌泡

 果实和黄袍同功,叶和嫩尖以红糖为引煎服,治肝急水泻有奇效,并且没有副传染

  23、野薄荷

 滋味和传染和家种者类似,散风热,逐秽气,解鱼虾毒。

  24、棕榈

 棕毛、花、根入药,性收涩,可以止血,但妇科白带用之更加对症。

  25、灰灰菜

 通俗不入药,古方用之制造冬灰,今常常利用,能清肺腑淤积。

  26、夏枯草

 应时节而生,能和血,引阳入阴而医治掉落眠。味咸,能软坚散积。无毒,嫩苗该当可作菜,但滇中一带蔬菜多,无人食。

  27、车前草

 药店用子,草与子同功。清膀胱热,利肾气,预防积石,消水肿降血脂降血压,别的,引肺热从小便出,可医治咳嗽。有 ? 叶、小叶两种,小叶者良。

  28、铁蒿

 蒿类多,有药用,也有食用,也有药食两用,药店多用青蒿及黄蒿。铁蒿可清虚热,与青蒿类似,味不太苦,艰辛期间老庶平易近也食用充饥,有食用保健价值,可惜无人研究开辟。

  29、金银花

 金银花全身都可入药,是必然的珍贵中药材之一。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保肝利胆的功用。

  30、蒲公英

 性味功用: 甘,微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31、鸭跖草

 小便不通。用鸭跖草一两、车前草一两,共捣出汁,加蜜少量,空心服。

 赤白痢。用鸭跖草煎汤每日服。

 喉痹。用鸭跖草汁点喉。

 痔疮肿痛。用鸭跖草、碧蝉儿花一路,搓软敷贴患处。

  32、垂盆草

 靠水的田间地头有甘淡微酸,凉。能清热解毒,消痈肿、利尿,解蛇毒。

  33、灯笼草

 这个就不消多说了信赖小时辰常常采食酸平。清热解毒,利尿止血,消肿散结。

  34、苍耳子

 散风湿,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35、马兰

 也是一种罕有的野菜。别号:马兰头、阶前菊、鸡儿肠、红梗菜等。菊科马兰属。药用全草。性凉,味辛。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36、荠菜

 是一种最罕有的.野菜,既可炒食、凉拌,又可作饺子馅。别号:护生草、喷喷鼻田荠、揽鼓菜等。十字花科荠菜属。药用全草。性平,味甘。入手少阴、太阴、足厥阴三经。和脾,利水,止血,明目。治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疾苦哀痛。

  37、小蓟

 野菜之一。别号:刺儿菜、猫蓟、刺萝卜、刀菜、野红花等。菊科蓟属。药用全草或根。性凉,味甘。入肝、脾二经。凉血,祛瘀。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性肝炎,创伤出血,疔疮,痈毒。

  38、水芹菜

 野菜之一。伞形科水芹菜属。药用全草。性凉,味辛。平肝,解表,透疹。治麻疹初起,高血压,掉落眠。如本身采摘,须寄望还有一种毒芹,植株细弱,通俗展开分离,而水芹菜则在水边或湿地成片展开。

  39、天胡荽

 别号:破铜钱、鸡肠菜、盆上芫茜等,伞形科破铜钱属。药用全草。性寒,味苦辛。清热,利尿,消肿,解毒。治黄疸,赤白痢疾,淋病,小便倒运,目翳,喉肿,痈疽疔疮,跌打毁伤。

  40、酢浆草

 别号:三叶酸草、醋母草,鹁鸪酸等。酢浆草科酢浆草属。药用全草。性寒,味酸。入手阳明、太阳经。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消肿,解毒。治泄泻,痢疾,黄疸,淋病,赤白带下,麻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疔疮,痈肿,疥癣,痔疾,脱肛,跌打毁伤,汤火伤。

  41、卷耳

 中药名:婆婆指甲菜,别号:瓜子草,高脚鼠耳草。石竹科卷耳属。药用全草。味甘。清小便热症。

中药材功效2

  枸杞子:滋阴明目延缓衰老

 属性功效: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等功效。

 防病保健:枸杞尤其擅长明目,所以还俗称“明眼子”。历代医家治疗肝血不足、肾阴亏虚引起的视物昏花和夜盲症,常常使用枸杞。

 常坐电脑面前办公的朋友,日常吃些枸杞是可以帮助明目的。若是女性常吃枸杞,还会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枸杞为扶正固本,生精补髓、滋阴补肾、益气安神、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良药,自古以来就是滋补强壮养人的上品,有效地增强各种脏腑功能,能改善大脑功能和对抗自由基的功能,具有明显的延缓衰老的作用。

  艾叶:风寒咳嗽

 属性功效:艾叶味苦、辛,性温,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的作用。

 防病保健:因风寒所致的咳嗽,可采用艾叶熏脚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取艾叶适量,放入沸水中煎煮15分钟,去渣取汁,把药液倒入盆内,先熏后洗双脚;当皮肤出现疖肿症状时,可取艾条1根,点燃一端,距患处3~5厘米进行熏灸,在熏灸过程中,艾条应以疖肿为中心缓慢旋转,灸至疖肿及周围皮肤出现明显红晕,患者感觉微烫为止,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生地黄:经常便秘者

 属性功效: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

 防病保健:经常便秘的人,不妨喝1杯生地黄蜂蜜水,具体方法是:取生地黄适量,加水煮30分钟,待药液稍凉后加蜂蜜2勺搅拌均匀。

  山药:小儿脾胃虚弱

 属性功效:山药味甘性平,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作用。

 防病保健:小儿脾胃虚弱,时常没有好胃口,且时不时腹泻,这时让孩子多吃点山药,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山药对老年人因肺气虚弱所致的慢性咳嗽、气促等症或肾气虚弱所致的腰酸腿软、夜尿频等症,均有一定疗效;对于病后身体虚弱,需长期调养的人来说,山药更是质优价廉的补品。

 温馨提示:因山药药性平和,所以可长期食用。煲汤、煮粥均可。

  薏米:祛湿气

 属性功效: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等功效。

 防病保健:在湿气较重的季节或地区,可用薏米煮汤喝。

 温馨提示:因薏米性微寒、偏凉,所以平时怕冷的阳虚体质者不宜长期服用。

  石榴皮:腹泻

 属性功效:石榴皮味酸、涩,性温,具有涩肠止泻、止痢固脱等功效。

 防病保健:吃石榴后将石榴皮洗净、晒干收集起来,当家人出现腹泻症状时,可将石榴皮与红糖煮水喝,疗效较佳。

  鸡内金:小儿积食

 属性功效:鸡内金味甘性平,具有健胃消食、化积排石、固摄缩尿等功效。

 防病保健:当出现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小儿积食等症状时,可将晒干的鸡内金炒后捣碎,加点山楂一起熬水喝,或将山药、鸡内金一起研成细末,与粳米共煮粥食用。

  罗汉果:止咳润肺

 属性功效:罗汉果味甘、酸,性凉,具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滑肠排毒、嫩肤益颜、润肺化痰等功效。

 防病保健:罗汉果服用方法非常简便,煎水、冲泡饮用或直接嚼着吃均可。

  菊花:目赤肿痛

 属性功效: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

 防病保健:因热伤风、肝火盛所致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等症状,可泡1杯菊花茶喝。

  金银花:咽喉肿痛

 属性功效:金银花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防病保健:对于咽喉肿痛、热毒泻痢等症,用金银花水煎代茶喝,1天后即可见效;宝宝身上出现热痱,可用金银花煎成浓浓的汤汁,用棉球蘸取汁液在患处轻轻地反复擦洗,1天后就会显效。

  西洋参:口干目眩

 属性功效:西洋参味苦、微甘,性寒,具有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的作用。

 防病保健:熬夜后,很多人常会感觉口干目眩、咽痛咳嗽,此时喝1杯西洋参茶,可让您口舌生津。

 温馨提示:因西洋参性寒,所以脾胃虚弱的人不宜过多食用。

  陈皮:理气化痰

 属性功效:陈皮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调中、祛湿、化痰等功效。

 防病保健:对于咳嗽不止且痰液稀白的患者,可用陈皮泡水喝。

中药材功效3

  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香薷、生姜、葱白、

 辛夷、芫荽.

  发散风热药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柴胡、豆鼓、豆卷、蝉蜕、

 浮萍、西河柳、水蜈蚣、天胡荽、蔓荆子、木贼草、

  清热泻火药

 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鲜竹叶、淡竹叶、夏枯草、鸭跖草、西瓜皮、荷叶、莲子心.

  清肝明目药

 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千里光.

  清热凉血药

 鲜生地(附:生地)、紫草、犀角、牛黄、牡丹皮、赤芍药、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玄参、茅根、茅针花.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忍冬藤、忍冬叶、银花子、金银花露、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犁头草、山慈菇、漏芦、四季青、乌蔹莓、芙蓉花、芙蓉叶、白蔹、鱼腥草、野荞麦根、虎耳草、红藤、败酱草、鬼针草、地耳草、垂盆草、土茯苓、马兰根、射干、山豆根、马勃、橄榄、金果榄、白毛夏枯草、点地梅、一枝黄花、爵床、人中黄、人中白、淡秋石、白头翁、马齿苋、鸭胆子、橄核莲、小飞蓬、鸡眼草、叶下珠、绿豆、绿豆衣、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白英、龙葵、蛇莓、白花蛇舌草、凤尾草、猪殃殃、天葵子、藤梨根、猪胆汁.

  清热燥湿药

 黄连、黄芩、黄柏、胡黄连、龙胆草、秦皮、苦参、白藓皮.

  清虚热药

 清虚热药、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白薇、葎草.

  攻下药

 大黄、芒硝、西瓜霜、铁扁担、番泻叶、芦荟.

  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胡麻仁、蜂蜜.

  峻下逐水药

 牵牛子、甘遂、大戟、芫花、续随子、商陆、乌臼根皮、巴豆.

  利水渗湿药

 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灯心草、通草、梗通草、冬葵子、车前子、车前草、木通、滑石、金钱草、连钱草、海金沙、石苇、扁蓄、瞿麦、萆薢、赤小豆、玉米须、葫芦壳、冬瓜皮、冬瓜子、泽漆、蝼蛄、茵陈蒿、铃茵陈、地耳草、垂盆草、

  化湿药

 藿香、佩兰、砂仁、砂仁壳、砂仁花、白豆蔻、豆蔻壳、豆蔻花、苍术、厚朴、厚朴花、草豆蔻、草果.

  祛风湿药

 独活、威灵仙、秦艽、防己、臭梧桐、老鹤草、虎杖、透骨草、急性子、桑寄生、五加皮、鹿啼草、豨签草、千年健、虎骨、白花蛇、乌梢蛇、徐长卿、桑枝、络石藤、海风藤、寻骨风、丝瓜络、接骨木、木瓜、蜇砂、松节、松香、松花粉、海桐皮、

  理气药

 橘皮、橘络、化橘红、枳实、瓜蒌皮、全栝蒌、木香、乌药、檀香、甘松、九香虫、路路通、白胶香、大腹皮、青皮、橘叶、橘核、枸橘、川楝子、香附、佛手、佛手花、香橼、八月札、娑罗子、玫瑰花、代代花、绿萼梅、白残花、荔枝核、旋覆花、旋覆梗、代赭、沉香、丁香、柿蒂、柿霜、刀豆子、刀豆壳.

  活血祛瘀药

 川芎、丹参、桃仁、瘪桃干、红花、泽兰、马鞭草、乳香、没药、五灵脂、郁金、延胡、姜黄、降香、夏天无、月季花、益母草、鸡血藤、王不留行、牛膝、苏木、刘寄奴、荆三棱、蓬莪术、蟅虫、水蛭、虻虫、干漆、阿魏、凌霄花、自然铜、水红花子、

  止血药

 仙鹤草、紫珠、白芨、蚕豆花、荠菜花、铁苋菜、地锦草、艾叶、灶心土、大蓟、侧柏叶、山茶花、羊蹄根、万年青根、槐花、地榆、茜草、茜草藤、蒲黄、棕榈炭、血余炭、藕节、百草霜、牛角(角思)、墓头回、参三七、花蕊石、

  消食药

 莱菔子、莱菔英、地枯萝、山楂、六曲、鸡内金、麦芽、谷芽、阿魏、

  驱虫药

 苦楝根皮、使君子、槟榔、番瓜子、雷丸、鹤虱、芜荑、榧子、贯众、大蒜、

  温化寒痰药

 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白附子、皂荚、牙皂、苏子、白芥子、桔梗、旋覆花、旋覆梗、白前、天浆壳、萝藦藤、萝藦种毛、石胡荽.

  清化热痰药

 贝母、前胡、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猴枣、礞石、海蛤壳、海浮石、葶苈子、昆布、海藻、黄药脂、荸荠、瓦愣子、白螺丝壳、胖大海、木蝴蝶.

  止咳平喘药

 杏仁、甜杏仁、马兜铃、青木香、青木香藤、枇杷叶、鼠曲草、蔊菜、天竺子、天竺叶、南烛子、款冬花、紫菀、百部、桑白皮、鸡蛋膜、鸡蛋壳、鸡子黄、胡颓叶、胡颓子、胡颓根、千日红、钟乳石、洋金花、曼陀罗茎叶、曼陀罗种子.

  祛寒药

 附子、乌头、草乌、肉桂、干姜、吴茱萸、高良姜、红豆寇、蜀椒、椒目、胡椒、荜菝、毕澄茄、丁香、小茴香.

  开窍药

 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

  平肝息风药

 羚羊角、山羊角、石决明、天麻、钩藤、白蒺藜、橹豆衣、代赭石、蚯蚓、僵蚕、僵茧、

 贝齿、玳瑁、马宝、狗宝、紫石英、白石英、全蝎、蜈蚣、壁虎.

  重镇安神药

 朱砂、磁石、龙骨、龙齿、牡蛎、琥珀、珍珠、珍珠母、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夜交藤、合欢皮、合欢花、小麦、秫米.

  补气药

 人参、人参叶、人参芦、党参、明党参、孩儿参、黄耆、白术、山药、扁豆、扁豆衣、扁豆花、大枣、甘草、饴糖、人胞、脐带、黄精、狼把草、金雀根、金雀花、

  助阳药

 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羊藿、仙茅、巴戟天、补骨脂、胡桃肉、胡桃夹、肉苁蓉、益智仁、沙苑蒺藜、菟丝子、蛤蚧、冬虫夏草、锁阳、葫芦巴、蛇床子、韭子、韭菜根、阳起石、骨碎补、海狗肾、黄狗肾、续断、杜仲、狗脊、棉花子、棉锦皮、薛荔果.

  养血药

 熟地黄、何首乌、鲜首乌、当归、白芍、阿胶、桑椹子、桂圆肉、

  滋阴药

 沙参、珠儿参、西洋参、天门冬、麦门冬、石斛、玉竹、百合、羊乳根、枸骨叶、楮实子、谷树叶、谷树浆、谷树根皮、枸杞子、女贞子、女贞叶、旱莲草、龟板、龟板胶、鳖甲、鳖甲胶、桑寄生.

  收敛药

 山茱萸、五味子、乌梅、莲子、石莲子、莲须、荷花莲房、肉豆蔻、诃子、藏青果、赤石脂、禹余粮、五倍子、石榴皮、石榴根皮、明矾、椿根皮、凤眼草、芡实、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乌贼骨、碎米荞、鸡冠花、浮小麦、糯稻根、糯稻草、麻黄根、白果、白果叶、刺猬皮.

  其它药

 蟾酥蟾皮、雄黄、硼砂、磠砂、砒石、斑蝥、石灰、轻粉、大风子蜂房、土槿皮、木槿花、木槿子、绿矾、樟脑、硫黄、炉甘石、孩儿茶、血竭、象皮、象牙屑、松香、铅丹、毛茛、马钱子、土木鳖、蒟蒻、常山、甜茶、瓜蒂、藜芦、辣蓼

  [附]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

 苍耳子、鸭胆子、常山、白果、马钱子、半夏、雷公藤、铅粉、铅丹、密陀僧、雄黄、砒霜、白降丹、轻粉、水银、红丹、火硝、白矾、雄黄、朱砂

元参的功效与作用

此类药物功能清泄里热,解除热毒,凉血泻热,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里热证候。

1、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

推荐:

导赤散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等疾病

开窍凉血解毒-神犀丹

黄连解毒汤治败血症等病

2、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捣碎煎服。

3、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物有显著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用量:一般为3--9克。

4、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鲜者15--40克。

5、连翘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内含挥发油,连翘酚,黄酮甙,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表明: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所含连翘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连翘还有抗炎、镇吐、利尿和强心的作用;所含黄酮甙能增强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因而对毛细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用于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及过敏性紫癜等。

用量:一般6--9克。

推荐:

解毒养阴-清营汤

治身热多汗-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的白虎汤

6、牡丹皮

牡丹皮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牡丹的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挥发油和植物甾醇等。药理试验证明:牡丹皮有降低血压作用;有镇痛、镇静、抗炎和解热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辛,功能清热,凉血、和血、清瘀,适用于热人血分,发斑、惊痛、吐血、痈疡,跌打损伤等症。

用量:5---9克,但脾胃虚寒泻泄者忌用。

7、知母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含多种皂甙及皂甙之,此外还含有两种黄酮类成分、芒果甙等。试验证明:知母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潮热均有明显疗效。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适用于肺热咳喘或阴虚咳嗽,烦热消渴,骨蒸劳热,小便不利,大便燥结等症。

用量:一般6---9克,但肾阳虚,两尺脉微弱及大便溏泄者忌用。

8、板蓝根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大青叶属植物菘兰和草大青的根,含板蓝根靛甙,大青素B,B--谷甾醇等;板蓝根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有条钩端螺旋体作用。临床上用板蓝根煎剂口服或肌肉注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显著疗效;对急慢性肝炎均有一定疗效,能缓解或消退症状,促进肝功能改善;用板蓝根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玫瑰糠疹,扁平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用于流感脑炎、乙型脑炎、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火眼、疱疹等。

用量:——般5—9克;但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9、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含绿原酸,肌醇,黄酮类成分等;药理试验证明:金银花有抗炎和解热作用,对流感病毒和多种致病菌、皮肤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反映了金银花的清热解毒功效。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疮、痈、疖肿等热毒壅盛之症。

用量:一般为6-12克;但虚寒泄泻及疮流清脓无热毒者不宜用。

推荐:

钟玉池用狗肝菜治高热

清热降压野菊花(图)

10、夏枯草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卉或全草,内含三萜皂甙及其甙元齐墩果酸,挥发油及维生素,氯化钾等;药理研究证明:夏枯草的全草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其煎剂对某些常见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病菌亦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适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目珠疼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疠,瘿瘤等。

用量:一般为9克左右。

11、栀子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含多种苦味素甙,还含甘露醇,熊果酸等,栀子有利胆作用,或使胆汁分泌增加;同时栀子有降温,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还有抗微生物作用,对多种致病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苦,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虚烦不眠、黄疸、目赤、衄血、热毒疮疡等症。

用量:3—9克。

12、蒲公英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和果酸等;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又有保肝、利胆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肩挑腺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

用量:9——15克,捣烂外敷,可用于乳痈、疹疮、痈肿等。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1 清热凉血

元参性凉,味苦、咸,如肺经,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口渴舌绛、烦躁、夜寐不安、神识不清或身发斑疹等症,常和鲜生地、麦冬、黄连、连翘、银花、竹叶卷心等同用于以上诸症;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鼻咽干燥,常与芦根、黄芩同用;用于毒犯营血,高热迫血妄行、神昏谵语者,常与犀角、生地、丹皮配用;用于胃热炽盛,口干舌燥,胃中灼热疼痛,常与蒲公英、黄连、吴茱萸同用。

2 滋养肾阴

元参为咸寒之品,质润多液,入肾经,有滋养肾阴的功效,常与地黄配合同用。但元参苦泄滑肠而通便,泻火解毒而利咽,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一般不作长服的滋补之剂;地黄则功专补肾养阴,可作为久用的滋阴药品。

3 抗菌抑菌

元参50%煎剂用平板稀释法,对金**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元参叶鲜法用平板打洞法,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160对须癣毛菌、羊毛状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元参叶的抑菌效力较根强,尤对金**葡萄球菌有效,对白喉、伤寒杆菌次之,对乙型链球菌等作用差,但弱于黄连。

4 降压

元参流浸膏对于麻醉兔静脉注射,小量能使血压先略有上升,继而下降;大量则仅使血压下降。水浸剂、乙醇-水浸液及煎剂,对于麻醉犬、猫、兔等有显著地降压作用。

清热降火的中药有哪些?清热降火的中药大全

正确的作法,还是再往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并搅混,将此混浊液再服完,是合适的。中医药学有很多同时含甘草和黄连的着名方剂,如《伤寒论》中黄连汤(方为黄连、干姜、桂枝、半夏、党参、甘草、大枣),葛根黄芬黄连汤(方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药汤(方为芍药、黄芩、当归、槟榔、黄连、大黄、木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汤液,放置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物,可以加水搅混再服,或者干脆将整碗汤液搅拌后再服,不弃为宜,其它含此二药共煎所得汤液,均按此法服为宜。

将药材先用清水冲洗,去除灰尘杂质。清洗后,加水盖过药材约一、两公分后,以大火煮开,药汤滚了后,再用大火煮个两、三分钟(目的在杀菌),接着转小火熬二十~三十分钟,取出药汤倒在碗里,这是第一批药汤。

2.再放冷开水入药材中,火滚后再以小火熬二十分钟即可,这是第二批药汤。

3.第一批药汤里面花草类的挥发性成分较多,第二批药汤里面根茎矿石类的成分较多。将第一批的药汤加上第二批的药汤,倒在一起混合后,便是一天内要喝完的汤药。可以分成两次或三次服用。没有服用完的,则先放在冰箱冷藏。

要特别提醒读者,如果中药汤冷掉了,千万不可以放到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微波会改变药性。如果要加热,可用玻璃、陶瓷容器重新煮开或是隔水加热。另外,熬煮药材的容器不可使用铝锅,也尽量避免使用铁器甚至不锈钢,应以陶瓷或玻璃最佳。

在熬中药汤的时候,一定要加盖,尽量使有效成分保留在汤汁里,敏感的人,闻到汤汁的香味,过敏症状就已经开始舒缓了,这就是有效物质逸散到空气中的缘故。

中药煎煮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说中药煎煮要不要加盖子。

要使中药切片煎透,让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应以加盖煎为好。尤其是煎煮的药中含有可随水蒸气挥发的成分时,如薄荷、藿香、砂仁等,最好加盖煎煮。这样可使含药物挥发成分的水蒸气在盖内凝集,变成水珠滴回药罐内,由此减少药物有效成分的丢失。

对于多数质地坚实的根、种子或动物药物,如人参、黄芪、黄精、麦冬、五味子、蛤蚧、龙骨等,亦应加盖煎煮,可使药物有效成分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被煎出,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对于那些质地松散、体积较大的中药,如丝瓜络、茵陈、菊花、桑叶等,煎煮时由于药液易外溢,就不应加盖煎煮,并要随时搅拌,使其均匀煎透。

中草药的命名是怎么来的?清热解毒的中药材有哪些很常见?

不少人在秋天到来之后,还保持着夏天的饮食习惯,比如爱吃辣椒等辛辣的食物,很容易引起内积燥火。下面就由的我为大家介绍清热降火的中药有哪些?清热降火的中药大全。

清热降火的中药有哪些

板兰根

板兰根主要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感冒、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炎症。它不仅对感冒病毒有着强效的抑制作用,还对大肠、伤寒、肠炎等也有着显着的抑制作用。

黄连

此中药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结肠炎、急性结膜炎、口疮、疖、痈、吐血、消渴和烧伤等。对一些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和滴虫有杀灭作用,此外还有降压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功效是清热去湿、泻火解毒。

鱼腥草

此中药主治肺炎、肺脓肿、泌尿系感染、痢疾、乳腺炎、肾炎、蜂窝组织炎、中耳炎、外用毒蛇咬伤和疖、痈等。它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镇痛、止血、止咳、利尿等作用。

黄芩

主治急性和慢性肝炎、高血压、痢疾、急慢性肠炎、疖、痈、烧烫伤、上呼吸道感染和预防猩红热等。有解热、镇静、降压、利尿、利胆和保肝等作用。

金银花

此中药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脓肿、急性阑尾炎、钩端螺旋体病、细菌性痢疾、疖、痈、丹毒、子宫糜烂等。

春季清热降火常用中药

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捣碎煎服。

连翘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内含挥发油,连翘酚,黄酮甙,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表明,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所含连翘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连翘还有抗炎、镇吐、利尿和强心的作用,所含的黄酮甙能增强毛细血管致密度,因而对毛细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用于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及过敏性紫癜等。

用量:一般6--9克。

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

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鲜者15--40克。

5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着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物有显着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用量:一般为3--9克。

6牡丹皮

牡丹皮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牡丹的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挥发油和植物甾醇等。药理试验证明,牡丹皮有降低血压作用,有镇痛、镇静、抗炎和解热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辛,功能清热,凉血、和血、清瘀,适用于热人血分,发斑、惊痛、吐血、痈疡,跌打损伤等症。

用量:5---9克,但脾胃虚寒泻泄者忌用。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

身体内的寒湿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伤脾,引起肾阳脾阳不足、肾气虚,造成各脏器功能下降,脾气虚,造成直接消化吸收能力差,所以拉大便会看到便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时间久了,光吃不长,血液亏虚。

肾在中医的五行中属水,水是灌溉、滋润全身的,当人体内这个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身体会干燥。脏器也是一样,每个脏器都需要工作、运动,这种运动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就易摩擦生热。

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水生木,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显。如果给肝脏足够的水,让肝脏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它就不可能干燥,就不会有火。

还有头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因为火是升发的,所以虚火一定要漂浮在头部的,而很多人能感觉到上热下寒,造成失眠。

因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阳不足、肾气虚时髓海就空虚,远端的头部首先出现缺血,也就是"缺水"了,自然反应的就是干燥的症状,如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器官,较容易受细菌的感染。

当颈部及头面部的血液供应减少后,这里的免疫功能就下降,会出现各种不适,这样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的概率就会增加。又由于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各种炎症很难治愈,就会反反复复发作,成为各种长期不愈的慢,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

对于虚火,普遍存在,现在上火绝大多数是虚热居多,当然也有实热,还有虚实并存的。当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你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真正的肾火就守不住,往头面部跑,寒湿越重,虚火就越来越大。而如果错误的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虚火,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而当有虚热干扰时,除了上面所说的症状,还会出现入睡慢,睡觉质量差易醒,容易被吓到,多梦甚至梦话,大便干色黑,小便清长夜尿多,动则汗出(冷汗),感冒总是连发扁桃体肿大甚至腺样体肿大,中耳炎,牙周炎,反复性口腔溃疡等等。

寒湿重时表现的症状

1、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2、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3、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4、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5、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6、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7、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8、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9、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10、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11、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12、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13、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14、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15、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中药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物质文化,几千年来,中草药凝结了古人众多智慧和心血,在临床运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药材的品种非常多,有些人也十分难以理解要怎么记住这些中药材,那么,中草药的命名是怎么来的?清热解毒的中药材有哪些很常见?来看看。

1、中药材的命名

以产地取名:中草药由于生长或栽培的土壤以及所处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其功能和疗效。古人很重视“地道药材”,常在优质药材的品名上冠以地名以便与其它地方的药材相区别。如有一种具有补中益气功效的药出产于山西上党县,由此而取名党参。巴蜀出产一种外形似豆的药物,故称巴豆。川贝母、川黄连、蜀椒等,都是因其生长在四川而得名;广木香、广陈皮、广郁金等,都是因生长在广东而得名;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怀生地号称四大怀药,系因产地在怀庆府(今河南博爱等县)一带而得名;其它如阿胶产于山东省东阿等。

以颜色取名:一些药材是根据原药材的天然颜色而命名的。如红花的花是红色的,大黄的根茎是**的,黑牵牛的种子是黑色的,紫草的根是紫色的。其它如朱砂、金银花、赤苓、丹参、鸡血藤、黄柏、金莲花、红娘子、青风藤,也都缘其特有的颜色而被冠以贴切的药名。

以味道或特殊气味取名:有相当一部分中药是根据中草药的味道、特殊气味而命名的,如香薷、香附、藿香、茴香、苦参、酸梅、酸枣仁、甜叶菊、甘草、九香虫、鱼腥草等。

以形态取名:有些中草药是根据植物或生药形态而命名的。人参的根像人形,故名人参。有一种草药的茎叶遍布白毛,看去宛如老叟的发,因此称之白头翁。乌头的块根因类似乌鸦的头而得名;牛膝是因其茎节膨大部分类似牛的膝关节而得名;马兜铃是因其状如马项下的系铃而得名。其它如马钱子、附子、猫爪草、七叶一枝花、翻白草、龙眼、狗脊等,也都是因它们的形态而命名的。

因药用部分而命名:在植物方面,如白茅根、麻黄根、桑叶、苏子、橘皮等;在动物方面,如虎骨、鹿茸、蝉蜕、龟板、鸡内金、海狗肾、全虫、蜈蚣等。

因生长特性而命名:有些中药是根据它们的发育特性而命名的。如款冬花冬季开花,忍冬藤经冬不,夏枯草在夏至枯萎,桑寄生寄生在桑树上;其它如冬虫夏草、半夏、垂盆草、半边莲、巴豆、旋复花、鸡血藤等皆是。

以动物取名:如猪苓、马蹄莲、牛尾蕨、羊肝菜、鸡血藤、鸭跖草、鹅不食草、猫爪草、虎杖、狼毒、蛇床子、骆驼刺、飞燕草、金鸡菊等,均由动物而取名。

因纪念某人而命名:是以最先发现或最初使用人的名字作为药名。如使君子、何首乌、刘寄奴、杜仲等。

以数字取名:如一见喜、二宝花、三棵针、四季青、五味子、六月雪、七星剑、八角莲、九月菊、十姐妹、百日红、千年健、万年青等,皆由数字而取名。

沿用外来药物的译名:是根据进口药物译音或冠以“番”、“胡”等字样。如曼陀罗、诃黎勒、番木鳖、胡椒等。

以功效取名:有些药物为了突出它的主要性能,往往直接以功效命名。如防风是因其善于疏散风邪;血竭长于止血;锁阳能补肾固精;*羊藿可使公羊动情;千里光能明目;益母草善于调治妇科病;通草能利小便;王不留行可通乳;伸筋草能舒筋活络;何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治疗须发早白;大风子可治麻风等都是因其功效而命名的。

因炮制(加工)方法而命名:如甘草加入蜂蜜拌炒谓炙甘草,柴胡加入醋拌炒谓醋柴胡,西瓜加工制霜谓西瓜霜,生地经过反复蒸晒谓熟地等。

除上述方法外,有些药材具有两种特性,如黄连是因其色黄、根茎节节相连,细辛是因其根细而味辛得名等。

2、清热解毒的中药

此类药物功能清泄里热,解除热毒,凉血泻热,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里热证候。

1、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

2、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捣碎煎服。

3、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物有显著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用量:一般为3--9克。

4、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鲜者15--40克。

5、连翘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内含挥发油,连翘酚,黄酮甙,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表明: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所含连翘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连翘还有抗炎、镇吐、利尿和强心的作用;所含黄酮甙能增强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因而对毛细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用于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及过敏性紫癜等。

用量:一般6--9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