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疣液配方-解疣克疣草本抑菌液
问题一:身上长的猴子怎么去掉啊 瘊子 又叫做跖疣,它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皮肤的微小破损自身接种传染,从而越来越多。由于足底每天受力,再加上鞋的摩擦,所以跖疣非常容易自身接种传染;并且由于摩擦表面有很厚的角质层,给治疗带来困难,很难一次根治。 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冷冻、激光和外用药物。冷冻需要连续多次,每两周一次。激光容易残留部分,导致复发,因此不首选。如果非常多,可以用水晶膏和思可得等化学制剂来腐蚀局部皮肤,从而治疗。 但同时民间有很多小偏方,贴两个试试看看。 1、试着将蒜瓣切成小块,用以擦抹患处。先是猴子表面出现干痂,最后至完全脱落. 2、取数十粒枸杞浸泡白酒中,月余后,用枸杞沾酒涂在瘊子上,每天坚持数次,健忘者可家里、单位都预备药液,轻者数日就好,重者几周痊愈,且不痛不痒。 3、用手捏住螳螂颈部,使它的嘴对准瘊子,它马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很快瘊子就被它吃掉,当然要流点儿血,但不疼。这时用清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并用纱布擦掉血迹,几分钟后不再流血,两二天伤口就会愈合。
希望采纳
问题二:身上有肉猴子怎么去除 肉瘊这种皮肤疾病一般是病毒感染导致的,是常见的疾病时间长了可能会进一步增多但是没有明显感觉。在局部可以涂抹草本克疣洗液。到医院做激光冷冻治疗易复发还疼痛。饮食清淡,不能喝酒吸烟不吃辣椒。
问题三:身上长得肉猴子如何去掉 此病为病毒感染所致,常反复发作,治疗一般只需外治即可,如可应用千金散,水晶膏等腐蚀疣体,多可好转,也可应用香附,木贼,苦参,蒲公英等中药洗浴,还可采取针刺,激光等措施,具体应遵循临床医师的指导,以上供参考。
问题四:怎样去除身上的肉猴 用白醋涂,不限次数,刚开始好像没什么效果,坚持后会发现肉瘊子里面会有黑的东西发出来再坚持,它会慢慢退掉。
问题五:有什么办法能自己去掉身上的猴子 螳榔可治瘊 去年6月,我脸上、手上长出了很多瘊子,越长越大,已类似黄豆。到处求医无效,无意中听到有人议论螳螂能吃瘊子,便试验起来:用手捏住螳螂颈部,使它的嘴对准瘊子,它马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很快瘊子就被它吃掉,当然要流点儿血,但不疼。这时用清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并用纱布擦掉血迹,几分钟后不再流血,两二天伤口就会愈合。至今已一年,一个瘊子也没再长。 香蕉皮可治瘊子 我曾得到一个小偏方:用香蕉皮敷在疣(俗称瘊子)的面,使其软化,并一点点地脱落,直至痊愈。我用这个方法已将我头及脸部的两个瘊子治好了。我是用香蕉皮多次敷,用手指一点一点掐掉的,治好后再未长出来。 大蒜能治瘊子 数月前,我的右脸庞上长出一颗小米粒大小的瘊子,后来渐渐长到绿豆那么大。我试着将蒜瓣切成小块,用以擦抹患处。先是猴子表面出现干痂,最后竟至完全脱落.现在患处光洁如初,未留任何痕迹。 生猪油治瘊子 去年我手背上长了个瘊子,日渐增大。友人说可用生猪油(或肥肉)每天抹几次。我试用月余,瘊子竟自行脱落,一点迹也没留。 拉拉秧可治瘊子 拉拉秧的梗上有刺,像小挫一样。用拉拉秧的梗挫手上的瘊子,一挫即平,而且不感染。这是邻居告诉我的。我手上的瘊子,已经挫掉。 瘊子和皮肤熬生物简易治法 准备碘酒、75%酒精和细丝线一根(其他结实的细线也可)。用碘酒消毒瘊子,其面积要超过瘊子两倍,然后用酒精脱碘,用细丝线在瘊子根部勒紧系住(余线剪断),阻断血液供给,如瘊子蒂大,过三四天再紧一回。这样,小的瘊子和赘生物,四五天即干枯脱落,大的一周以后脱落。我从医多年,以此法治瘊子,无痛苦,不出血,不留瘢痕,效果甚佳。 鲜芝麻花可治瘊子 我小时候手背上长了一个玉米粒大的刺瘊。1948年秋,一位 *** 战士告诉我可用鲜芝麻花在患处轻轻摩擦,经试用20次后,发现患处开始干裂,并逐步自行脱落,未留任何痕迹。 1960年手背上又长了一个瘊子,仍用此法消除。 紫药水治瘊子 我25岁时长了3个瘊子,后又发现3个。我无意中拿出棉花蘸紫药水涂在瘊子上作记号,以便去医院治疗、可是第二天一看,紫药水痕迹尚在,瘊子却只剩4个了,新生的小瘊子已消失。于是我每天用紫药水涂瘊子六七次,一周后瘊子全消失了,至今再没长过瘊子。 除瘊一得 1978年春,我右手掌长出一小刺瘊,不到半年竟有豌豆大。多方求医不见效。一次,我用唾液将刺瘊浸湿,又涂上吸烟时的热烟灰,一天一次,连续一星期。每次涂后有痛感,但慢慢结痂,痂掉后皮肤光滑如初,至今6年多未犯。 红荆花治瘊子 我邻居某君手背长了一些瘊子。去年夏天,他在地头休息时持红荆花(即荆条)搓着玩,第二天发现,手背的瘊子少了。他想这大概是红荆花的作用,于是到地里又用红荆花搓手背,不几天,瘊子全部消失,没有再生。 枸杞泡酒治瘊子 取数十粒枸杞浸泡白酒中,月余后,用枸杞沾酒涂在瘊子上,每天坚持数次,健忘者可家里、单位都预备药液,轻者数日就好,重者几周痊愈。经本人和我周围人的多次试验,治愈率100%,且不痛不痒。 蜘蛛网治瘊子 三十年前我腋下长了三个像黄豆粒大小的瘊子,听人讲,蜘蛛网治瘊子。后来我在民房内找了一个蜘蛛网,用根丝轻轻绕在瘊子上(绕时不要太紧),先松后紧,不几天三个瘊子全掉了。 蒲公英治瘊子 三年前我儿手上长了个瘊子,用了很多药不见效。朋友介绍一方,用蒲公英很快治愈。其方法:将新鲜的蒲公英整朵黄花折下,花茎就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把汁液在瘊子上反复涂抹,每天涂1一2次,10天左右瘊子就消失。 大宝SOD可除瘊子 我......>>
问题六:用什么方法能去掉身体上长出来的肉猴子 枸杞泡酒治猴子
取数十粒枸杞浸泡白酒中,月余后,用枸杞沾酒涂在瘊子上,每天坚持数次,健忘者可家里、单位都预备药液,轻者数日就好。
还可以用祛疣ling
问题七:肉猴子怎么去掉 你好肉猴 是传染性软疣属病毒感染,一般会有轻微瘙痒。 意见建议:一般用针挑出疣体,外擦碘伏就可以了,可以使用左旋咪唑擦剂提高免疫力,预防复发。
问题八:身上长猴子怎么能去掉?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可以去医院点掉,但有可以留下疤痕。还有一种就是用去山里弄大的蜘蛛网,用蜘蛛网把猴子缠住,这个办法很好,不用花钱,留下的疤痕也小。手机打字不容易,希望你能采纳。
竹子是草本还是木本
扁平疣 一、扁平疣简介:扁平疣“扁瘊”,是常见的皮肤赘生物,好发于青年人颜面、手背和前臂呈针头至黄豆大的扁平丘疹,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有轻度瘙痒感,皮诊逐渐增加,病程缓慢,自身传染。扁平疣常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若瘙痒加重,疣的数目突然增多、色红、鼓起,更易传染,切忌搔抓,应及早治疗。 一、扁平疣的病因:由于肺经风热熏蒸,蕴阻肌肤而成。 二、扁平疣的治疗方法:解毒化瘀,清热凉血。 扁平疣,在中医学中称“扁瘊”,它的病原体和寻常疣一样?本病经过慢性,可经1~2年或更久而自行消退。消退前疣基底部常现炎症反应,抓痒加重,但可复发。极少数患者还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皮疹特点:正常皮色,淡红色或淡褐色扁平丘疹,米粒大到绿豆大,圆形或多角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皮疹数目较多,常散在或密集分布,可见由于搔抓后的自体接种现象――皮疹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 扁平疣是一种病毒,由于病毒在医学界很难治疗,所以目前无论在国内、国外对扁平疣的治愈率很低,只在25%左右,平均治疗时间需3个月左右。 目前医学界无法直接杀扁平疣病毒,所以治疗扁平疣的方法都采用提高人体免役功能来压制、消除扁平疣,这也是为什么治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目前扁平疣几种治疗方法: (1) 口服中药。由于从口服到内脏吸收到达皮肤,药力损耗大,这种口服中药运用扶正祛邪的原理,不是直接杀灭病毒,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并且要长期连续服用几十天,一般人很难坚持。 (2) 注射激素转移因子。西医治疗扁平疣主要注射转移因子等激素来提高人体免役功能。由于这一种间接性治疗不是直接能杀灭扁平疣病毒,所以治愈率也很低,特别是对一些年龄偏高的人。 (3) 采用激光铲除的方法。由于扁平疣病毒是在表皮下面,激光只能铲除表面扁平疣颗粒,而皮下病毒没有铲除,所以不可能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即使当时铲除了,往往过了几个月扁平疣还会重新发出来。 介绍几个小偏方: (1)硫代硫酸钠+70%的医用酒精溶液,必须在最热的夏天涂抹。 (2)用些药粉用白醋稀释途患口,买白醋一瓶 ,鹌鹑蛋若干个 玻璃瓶一个 ,用白醋浸泡鹌鹑蛋两个星期,在用醋煮熟食用, 一次俩棵 。 ``````````````````````
鱼鳞痣怎么治疗
草本。
竹子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跟禾本科的水稻,麦子,狗尾草一样,都是草本植物。
禾本科
禾本科 (Gramineae,Poaceae)单子叶植物纲鸭跖草亚纲的1科。多年生、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在竹类中,其茎为木质,呈乔木或灌木状。根系为须根系,种子根早期消失,由茎基部发出多数纤维状不定根,或从匍匐根状茎节上生出纤维状根。茎有节与节间,节间中空,称为秆。秆圆筒形,基部数节之腋芽长出分枝,称分蘖,有鞘内分蘖和鞘外分蘖,形成密丛生或疏丛生株丛。节部居间分生组织生长分化,使节间伸长。单叶至生成二列,由叶鞘、叶片和叶舌构成,有时具叶耳;叶鞘边缘开放,彼此覆盖,质地较韧,有保护节间基部柔嫩生长组织以及输导和支持作用;叶片狭长线形,或披针形,具平行叶脉,中脉显著,不具叶柄,通常不从叶鞘上脱落。在竹类中,叶具短柄,与叶鞘相连处具关节,易自叶鞘上脱落,秆箨与叶鞘有别,箨叶小而无中脉。花序顶生或侧生,多为圆锥花序,或为总状、穗状花序。小穗是禾本科的典型特征,由颖片,小花和小穗轴组成。颖片位于下方;小花着生于小穗轴上,通常两性,或单性与中性,由外稃和内稃包被着,小花多有2枚微小的鳞被,雄蕊3或1~6枚,子房1室,含1胚珠;花柱通常2,稀1或3;柱头多呈羽毛状。果实为颖果,少数为囊果,浆果或坚果,含大量胚乳,胚小,种脐点状或线形。禾本科有660属近10000种,居有花植物科中的第5位,种数在单子叶植物中仅次于兰科。在生态上,本科适应性广,分布遍及全球,从热带至寒带,从平原到高山,湖泊、沼泽、沙漠地区均有它们的踪迹,不少种类是草地、草甸和草原的建群种或优势种,个体数量之多,居高等植物之冠。中国产230余属约1500种。禾本科是种子植物中最有经济价值的大科。是人类粮食和牲畜饲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工淀粉、制糖、酿酒、造纸、编织和建筑方面的重要原料。
主要特征的演化趋势 禾本科在进化过程中,主要是沿着简化方向前进的。它的花朵小而精简,通常只有雄蕊和雌蕊,花被退化为极小的鳞被,由特化的稃片包藏着,小花连同其下颖片(即不孕苞片)共同组成小穗,每一小穗,实为一高度特化的穗状花序。
花与适应风媒传粉机制紧密连系,花无色无味,雄蕊有细长花丝,花药丁字形,花粉粒细小,圆而干燥,壁薄光滑,具单萌发孔,适合于风媒飘扬。雌蕊羽状或帚刷状,能有效地从空气中捕捉花粉粒,花粉粒落到柱头上,迅速为柱头上的乳突细胞所缠绕,有的立即萌发(如甘蔗、高粱),有的经数分钟(如玉米),有的需经几小时,甚至几天以后才萌发。玉米的小花柱头甚为特化,极细长成丝状伸出于鞘苞之外,不具羽毛,但系能接受花粉的柱头面。雌蕊子房内胚珠数目减少到1个,并特化为果皮与种皮相结合的颖果,或有果皮厚而坚硬的坚果与多汁的浆果只出现在少数竹类中。颖果通常轻而不裂,细小,这也是适应借风传播的生态习性;亦有借动物来传播的。颖果长圆状披针形,椭圆形或近圆形;颖果中最大的为栽培的谷物。胚乳占据果实的大部分,并分化为角质胚乳和粉状胚乳,外层是充满蛋白质粒的糊粉层,即角质胚乳,其他部分为主含淀粉的粉状胚乳。胚的大小随类群不同而异,在竹亚科,早熟禾超族,小麦超族和针茅超族中,胚占颖果的比例小,约为果体的1/4;黍亚科和画眉草超族的胚较大,约为果体的1/2。竹亚科、早熟禾等超族的种脐多呈长线形,黍亚科和画眉草超族的种脐为点状。珠被在简化过程中仅留下了痕迹,珠心部分也只有表皮(如黍),或由表皮变成的栓化层(如玉米)。在进化过程中,各部分有一系列减数,最明显的是雄蕊由6枚减少为3枚,有时为2枚或1枚;柱头3枚,减少为2枝或少数为1枚;鳞被由3减为2或完全退化,鳞被由较大、多脉简化为微小而无脉,其功能是能借膨胀时产生压力,使内稃与外稃张开,让雄蕊和柱头伸出,达到传粉和授粉作用。
小穗沿着两条路线演变,由于禾本科中小穗的小花发育顺序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为有限发育方式,小穗含1成熟花在上,下部花不孕,无小穗轴延伸,脱节于颖之下,背腹压扁,是黍亚科的特征。另一为无限生长方式,小穗含多数小花,由基部第一小花先发育,自上而下,向顶成熟,有小穗轴延伸,脱节于颖之上与各小花间,两侧压扁,是竹亚科和早熟禾亚科的特征。两大类群分别沿着各自的方向路线演化。竹亚科与早熟禾亚科的小穗含花数目多,小花向顶不断生长,多者达数十枚(如画眉草下部花先熟,籽粒随落,上部花仍继续生长);小花数目由多数到少数,通常含3~5小花(早熟禾),小穗轴退化,演变成仅含1花的小穗,如剪股颖族与针茅超族。小穗各部结构相应发生变化,颖片由小到大,较外稃短(早熟禾属)至长于其小花(剪股颖属);芒顶生(羊茅属)至外稃背部和基部着生(野青茅属);芒细直(早熟禾族)至芒扭转膝曲(燕麦族)。黍亚科的小穗仅有1枚成熟花在上,限制了小穗轴的继续生长和小花数的增加,演化方向与早熟禾亚科、竹亚科减数的方向显然不同,黍亚科的进化表现在保护和传播颖果的器官特化上。位于该亚科起始阶段的黍超族其外稃在成熟时增厚变大,无芒,颖片小而质薄;发展到须芒草超族,它的成熟花内,外稃简化成微小膜质,延伸出发达的芒而利于种子传播,颖片成为主要保护器官,变厚增大,分化出种种性状,如沟、孔、毛被、疣突与糙涩等等;再进一步发展为玉蜀黍超族,其稃体退化,微小,无芒,第一颖发达,同时花序的穗轴节间增厚,成为嵌陷小穗的结构,它不仅完善地包藏籽粒,并随同籽粒逐节断落,成为传播体。上述颖果由稃片(黍超族)到颖片(须芒草超族)和花序穗轴节间(玉蜀黍超族)保护和传播的一系列发展,分别表现出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演化,进化顺序反映出益趋完善的程度。演化阶段上的最高级代表——玉米,为雌花序高度集中,由多数花序愈合而成的圆柱状肉序,着生大量籽实,外面还围以鞘苞形成的佛焰苞所保护。
花序由假花序(小穗着生于枝秆各节,不具延续穗轴,营养枝与生殖枝未分化,如竹亚科箣竹超族),演变为具延续穗轴的真花序(见多数属种)。花序的演化趋向,为小穗的集中与轴枝的简化,小穗柄与分枝缩短,由开展圆锥花序变为紧缩的、或密聚的圆柱形圆锥花序(看麦娘)。发展到小穗柄短缩退化形成穗状花序(小麦超族)。小穗集中生于穗轴一侧形成穗状花序再作指状排列(狗牙根)或圆锥状排列(千金子)。花序主轴伸长(五节芒),至短缩(双药芒属)或退化成极短(金茅);穗轴延续(芒属)演变为随同小穗成熟而逐节断落的传播体(甘蔗);穗轴细长演变为扁平宽大(钝叶草)或穗轴膨大增厚形成镶嵌小穗的凹穴(空轴茅属);穗轴单生演变为多数花序穗轴合生(玉米)。小穗单生(黍超族)进化为孪生(须芒草超族),成对着生的小穗同形同性(甘蔗亚族)演变为异形小穗(无柄小穗两性,有柄小穗简化为单性或中性(高梁属),由异型对小穗简化到具有同型对小穗,即总状花序下部的无柄小穗也简化为不孕,与其不孕的有柄小穗形成苞片的形式(如扭黄茅、菅属),小穗由两性简化为单性,雌雄小穗着生于同一花序的不同部分(薏苡)演变为异序,如玉米雄花序顶生,雌花序腋生。花序单纯裸露,不具有附属物发展到为各种总苞所包藏的雌花序(薏苡总苞特化为硬骨质念珠状)。
胚的结构禾本科植物的胚是高度特化的,它的子叶成为有吸收营养成分功能的盾片,有保护胚芽的胚芽鞘,以及胚根鞘等。在不同的亚科和超族中,具有不同的特征,主要分为两大型,早熟禾型(F)和黍型(P),其区别为:①盾片与进入胚芽的维管束在中胚轴同一平面上(P),盾片与进入胚芽的维管束延伸到远离中胚轴而有子叶节(F);②外胚叶:由存在(F)到不存在(P);③盾片基部与胚根鞘间,有沟隙(P)或无沟隙(F);④胚芽横切面:胚叶维管束少、边缘分离者(F),胚叶具多数维管束,边缘相重叠者(P)。
幼苗随胚胎结构不同而异,在不同亚科和超族中有明显差别。如黍亚科的颖果萌发时,中胚轴伸长,生有不定根,具1种子根,幼苗顶端原套由1层细胞构成,出土后第一叶宽,近椭圆形,多脉、平展。早熟禾超族的种子根多数,中胚轴不伸长,幼苗顶端原套细胞有2~3层,第一叶线形,狭窄而直立。
叶片表皮层产生各种特化细胞,由长细胞和两种短细胞(硅细胞和栓细胞)组成,在上表皮(两叶脉之间)有纵列的大型薄壁泡状细胞,它在干燥时萎缩使叶片内卷、折叠,与减少蒸腾有关。位于叶脉间的上下表皮,有纵列的气孔(器),两个保卫细胞呈狭长哑铃形,气孔的开闭依赖于两端的膨大或缩小,其两旁各有一枚副卫细胞。叶肉细胞形成多样,有的细胞壁常向内皱褶形成多环细胞。不同的类群在不同的生态地理条件下叶片结构有很大区别,例如热湿条件下,居于较原始位置的竹亚科、原禾超族、芦竹超族以及温带中湿生性的早熟禾超族、小麦超族,其叶肉组织细胞中叶绿体均匀分布,有细胞间隙,薄壁维管束鞘不发达,不含有特化的叶绿体,属三碳植物,表皮常具单细胞微毛,硅质细胞呈椭圆形式新月形,副卫细胞近长方形。适应于热带干燥地区的画眉草超族和黍亚科成员,叶片维管束由大型的薄壁维管束鞘细胞所包围,这类细胞内含大量特化的叶绿体,并充满淀粉,外为1层或数层紧密排列呈放射状的叶肉细胞所围绕,演变成为四碳植物,表皮具双细胞微毛或多细胞微毛,硅质细胞呈哑铃形或马鞍形,副卫细胞为三角形或拱形。
生理生态 居于原始地位的原禾超族、芦竹超族和早熟禾超族的成员,在热湿和温湿生境中,为光呼吸的低光效C3植物,而适应于高温干旱环境中的黍亚科(尤其是须芒草超族)和画眉草超族的成员已演变为非光呼吸的C4植物,C4植物在进化中产生了特殊的叶片结构和酶系统,与光合作用效能有密切关系,具有高光效固碳能力,在高温、强光、干旱的条件下,光合速率是C3植物的2倍,能有效地利用水分和短期内完成生育周期的特点,其净生产率高,补偿点低,为5~10ppm,或接近于零(如玉米、高粱、甘蔗),因此C3和C4植物的日干物质生产率也有着明显不同,如C4的玉米52克/平方毫米·日,C3的水稻只有36克/平方毫米·日。
黍亚科许多种类在有0.5%灭草隆,或低氧压时仍不妨碍萌发,而早熟禾族成员则不能萌发。
核型本科细胞染色体数和结构比较复杂,各亚科和超族的染色体大小基数、组型是不同的。早熟禾超族和小麦超族的染色体大型,x=7;居于原始位置的竹亚科、早熟禾亚科中的原禾超族、芦竹超族和画眉草超族的染色体为小型,x=6,5或4(10,9),生在寒旱地带的针茅超族,染色体为小型,x=5,6,多为非整倍体。禾本科的多倍体物种繁多,尤其在高海拔和北极地区,比例在80%以上,有些属中的多倍体种达90%。
化学成分本科颖果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成分。有的种类还含有生物碱、挥发油和皂苷。如大麦、燕麦、稻、黍、高粱、玉米等属中含有大麦芽碱(hordenine);芦竹、大麦和虉草属中有禾草碱(gramine);芦竹属含芦竹灵;毒麦的颖果含有一种麻痹中枢神经的毒麦碱(C4H12N2O);羊茅属和毒麦属含有呲咯类(Pyrrolidines)生物碱;黍属、高粱的叶中,含有氰苷(dhurrin或phyllantin)。多元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在禾本科中普遍分布,小麦属含小麦黄素(tricin);大麦属含大麦黄素(lutonarin);鸭茅属和梯牧草属含鸭茅黄素(dactylin);玉米含槲皮黄素(quercetin)。香茅属和香根草属含有精油,是提取香精油的原料。
地理分布 较原始的类群主要出现在热带潮湿气候下,如竹亚科分布于东南亚及美洲热带雨量充沛的地区;早熟禾亚科中原禾超族、芦竹超族的成员,生长在热带沼泽或林下。早熟禾超族的多数成员,在热带山地和温寒地带发展,其中早熟禾族、燕麦族、剪股颖族、虉草族和小麦超族等,适应于冬寒夏凉气候,常为温带草甸、草原或林下的主要种类;针茅超族适生于寒冷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通常为构成温带干草原或荒漠草原的优势种;画眉草超族则是在热带干旱区域发展,多为高温干燥草地或不规则降雨区的荒漠草原建群种。黍亚科成员主要分布于热带,各类群随着降水量的不同而有区别,该亚科中居于原始位置的柳叶箬族,生长于热带潮湿林荫下;黍超族在热带降水季节较长的地区很丰富,而须芒草超族则在热带亚热带季风雨条件下发展,是适应于有一定干旱季节的稀树干草原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各大类群有一定的生态地理区域,这与长期适应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并随着气候环境不断旱化和寒冷而演化形成。
演化地位 禾本科在营养和繁殖器官上的特化,尤其是花部在系统发育上适应风媒的高度简化,一般认为它是进化中处于高级阶段的一个科。但过去常将类似禾草的莎草科或灯心草科同置于颖花目(Glumiflorae)中。实质上,它们并非来源于共同的祖先。禾本科的原始类群可能与鸭跖草目(Commlinales)的帚灯草科(Restiiona-ceae)、须叶藤科(Fagellariaceae)和刺鳞草科(Centrole-pidaceae)等南半球的热带科有亲缘。禾本科的祖先在中生代白垩纪时已出现,根据地史演变与有关化石资料推断,冈瓦纳古陆可能是本科的起源和分化中心。随着大陆漂移,海陆变迁、气候条件的改变,由原始的喜热湿类群适生于变寒、变旱的环境下,不断演化发展为现代遍布全球的式样。
分类系统 早在1814年R.布朗依据小穗的结构,将禾本科划分为早熟禾(Pooideae)与黍(Panicoideae)两大类群。G.边沁(1881)在科下设立了黍亚科和早熟禾亚科。黍亚科下划分为黍族(Paniceae)等6族2亚族;在早熟禾亚科下分竹族(Bambuseae),狐茅族(Festuceae)等8族19亚族。H.F.林克(1827)、C.S.孔特(1833)及E.G.斯托伊德尔(1855)等均在科下划分了许多族。1887年E.海克尔建立了较完整的属以上的分类系统,这一系统在早熟禾亚科之下包括了竹族、原禾族(Phareae)、狐茅族、燕麦族(Aveneae)、虎尾草族(Chlorideae)、大麦族(Hor-deae)、剪股颖族(Agrostideae)、结缕草族(Zoyszeae)、虉草族(Phalarideae)、野古草族(Arundinelleae)和稻族(Oryzeae)等;黍亚科中包括糖蜜草族(Melinideae)、黍族、须芒草族(Andropogoneae)和玉蜀黍族(Maydeae)。半个世纪以来,各国学者大体采用这一系统。
1931年,N.P.艾夫多洛夫根据禾本科叶片的解剖结构和染色体特征,发现原来放置于早熟禾亚科中的画眉草群与黍亚科相近,故将它放在甘蔗亚科(Saccharife-rae)中。罗谢维茨(1937)的系统在黍亚科下包括画眉草系(Eragrostiformes)与黍系(Paniciformes)。近代的学者研究了禾本科叶片表皮结构(普拉特1932,布朗1957),胚胎形态(里德1957),淀粉粒类型(哈尔兹)以及细胞染色体、生理、生态、分布等,通过多学科的研究以及应用近代科学技术手段,获得不少材料与证据,为建立禾本科系统奠定了基础。一般称50年代以后建立的系统为新系统。新、老两类系统反映在对待亚科的划分上是不一致的,新系统在科下划分为5,6,7和9个亚科(皮尔格1954)。比较起来,两大系统各有不足之处,老系统在两亚科下包括数十个庞大的族,不易反映族间亲缘的远近及其进化关系。新系统在科下并列着多个亚科也难以显示其共祖来源和系统演化的阶层级次关系,为了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出各大类群间的演化顺序及其发展的途径,按照禾本科的进化序列,作者在亚科与族之间增立了超族一级。
各亚科、超族的特征及其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如下:
竹亚科含2超族,约70属。分布于美洲热带与亚洲东南部的湿热地区。营养器官特化,秆木质化,借根状茎繁殖,有性生殖退化,花部保留着原始的3数花性状。竹秆是建筑、土木、交通用材,也是工艺用品、编织和造纸原料。笋供食用(竹类)。含2超族:①箣竹超族含箣竹族(Bambuseae)、梨竹族(Melocanneae)、牡竹族(Dendroca-lameae)、倭竹族(Shibataeeae)等。②青篱竹超族含青篱竹族(Arundinarieae)、香竹族(Chusqueeae)等。
早熟禾亚科广布于全球各种生境中,是最大的一个亚科。草本,小穗含多花至1花,向顶发育,根据花序、小穗、颖片、外稃脉纹、颗果和叶片结构、染色体、生理、生态分布等特征,划分为6超族:①原禾超族含原禾族(稻族、菰族(Zizanieae)等。热带湿地草本。包括栽培的稻和茭白。②芦竹超族含芦竹族(Arundineae)、棕叶芦族(Thy-sanolaeneae)、假淡竹叶族(Centothece),为热带湿地或沼泽生境下的高大草本。芦竹(Arundo donex)和芦苇是造纸的好原料。淡竹叶(Lophatherum graeile)的根部膨大成纺锤形,可供药用。③早熟禾超族含早熟禾族(Poeae)、燕麦族、剪股颖族(Agrostideae)和虉草族等。分布于世界温寒地带和热带高海拔山地,是种类最多的超族,它代表着早熟禾亚科的典型特征。染色体大型,x=7。包括重要的牧草,如早熟禾族的羊茅(Festuca ovina)、鸭茅(Pactylis glomerata)、早熟禾(Poa pratensis)、雀麦(Bromus japonicus)和拂子茅属(Calamagrostis)等,许多种类是温带山地草原、草甸的主要成份。④小麦超族含短柄草族(Brachypodieae)、小麦族(Triticeteae)和野麦族(Elymeae),染色体大型,x=7。包含重要的麦类作物和温寒地带的优良牧草如鹅观草属(Roegneri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羊草(Leymus chinensis)、披碱草(Elymus sibiricus)和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等。⑤针茅超族含落芒草族(Oryzopseae)和针茅族(Stipeae)。芨芨草(Achnathe-run splendens)是西北干旱地区常年可为家畜采食的牧草。针茅属(Stipa)是适应寒冷干燥气候下的类群,不少种类是组成温带草原或高原荒漠草原的优势种,为冬春的主要牧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是一种对牲畜有害的毒草。⑥画眉草超族含画眉草族(Eragrosti-deae)、虎尾草族,结缕草族和三芒草族(Aristideae)。染色体小型,x=9,10(5,4),为分布于热带干旱地区的C4植物。穇子(Eleusine coracana)和台麸(Eragrestis tef)是非洲和印度的食用谷物。有价值的牧草有罗滋草(Chlorisgayana)、狗牙根(Cynodon daotylon)以及干热荒漠草原的三芒草(Aristida)等。常见的一年生杂草有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知风草(E.ferruginea)、牛筋草(Eleusineindica)等。
黍亚科分布世界热带地区。约210属,3000余种。来源于小穗仅含1成熟花在上的共同祖先,根据外稃、颖片、花序穗轴的特征与演化阶段划分3超族:①黍超族,主产热带美洲和非洲降水季节长的热湿地带。含8族,最大的黍族(Paniceae)有8亚族,107属, 1000余种。稷(Panicum miliaceum)、粟(Setaria italica)是起源于中国的谷类作物,也是优质饲草。本族含有众多有价值的牧草,珍珠粟(Pennisetum glaucum)是高产牧草,也可作谷物。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马唐(Digitariaciliaris)、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毛花雀稗(P.dila-tatum)、两耳草(P.conjugatum)、狗尾草(Setaria viri-dic)、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白草(P.flaccidum)等。②须芒草超族,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干湿季交替的季风雨区。含5族90属约1000种。不少种类是热带稀树干草原的建群成分。如黄茅(Heteropogon contorlu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var.major)。高大草类——南荻(Mi-scanthus hunnanensis)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是优质造纸原料。高粱(Sorghum bicolor)是重要的谷类作物。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的茎贮藏糖分,为世界热带地区的制糖原料。香茅属(Cymbopogon)的香茅(C.citratus)和辣薄荷草(C.jwarancusa)等茎叶中均富有精油,是提取柠檬油,辣薄荷油等香料工业的主要原料。香根草属(Vetivevia)根中含香根草油。具有不少耐旱、耐瘠的牧草资源,如须芒草属(Andropogon)、鸭嘴草属(Is-chaemum)、野古草属(Arundinella)、双花草(Dichanthiumannulatum)、蓝茎草,以及中生性的莠竹属(Microste-gium)等。③玉蜀黍超族,含3族31属。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季风雨气候区域,生长在水湿较好的环境下。3族的演化趋势为,异型对小穗中的有柄小穗存在(鞘尾草族Elio-nureae)演变为有柄小穗退化,无柄小穗发展到嵌陷于花序穗轴腔穴中(筒轴茅族Rottboellieae)。无柄小穗两性进而简化为单性(玉蜀黍族Maydeae),雌雄小穗位于同一花序的不同部分(薏苡属Coix),发展到分别形成不同的花序,如玉米,雄花序为顶生圆锥花序,雌花序为腋生肉序并外具鞘苞。属高光效C4植物,植株高大,体中糖分和蛋白质积累多,是重要的谷物(玉米、薏苡)和饲料来源,如高产的类蜀黍(Euchlaena maximcana)、优质的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空轴茅(Coelorhachis striata);薏苡(Coix lacryma-jobi)是亚洲热带原产,具多种用途,颖果食用并有强壮利湿之药效,叶作饲料,秆可造纸,坚硬总苞可作工艺品。
黍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详细资料大全
鳞病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但是患者若能加强皮肤护理,再结合药物治疗,可使症状获一定好转。
首先应加强皮肤护理,冬季气候干燥时,皮肤失水相对增加,皮损即加重。因此,冬季是护理的重点,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奶油、白薯、鱼肝油、绿叶素及猪肝等。冬季洗澡不宜过勤,肥皂不宜使用过多,洗澡后要搽用护肤油脂,可保护皮肤柔润,使鳞屑减少,并保持适当的水分和足够的营养成分。另外,还应注意衣着保暖,避免风寒刺激皮肤;忌食辛辣刺激。这样可使患者舒适,病情缓解,达到预防作用。
其次在上述护理下,病情仍比较严重,考虑用药治疗:
(1)西医治疗
①内服法:口服大剂量维生素A,每日10~30万u或维生素A酸,每日1mg/kg/日。但长期服用可出现骨质脱钙,脱发和其他中毒症状。
②外治法:外用10%尿素脂,0.1%维生素A酸霜或20%鱼肝油软膏等,对缓和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有一定疗效。
(2)中医治疗
①内服法:血虚风燥证 无家族史,幼年发病,皮肤干燥,体质素虚者,服十全大补丸配苍术膏;瘀血阻滞证 有家族史,自幼发病,皮肤干燥、粗糙,皲裂,两目黯黑者,服血府逐瘀口服液。
②外治法:血虚风燥证可用杏仁60g,研碎煎汤外洗,然后将胡桃90g,乳汁10g,捣烂和成膏外用;瘀血阻滞证可用大黄15g,桂枝20g,桃仁30g,煎汤外洗,然后外搽当归膏(当归20g,香油50g,黄蜡6g,先将香油熬开,入当归煎至焦枯,去渣令温,加入黄蜡成膏)。
鱼鳞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皮肤角化性皮肤病,中医称为蛇皮癣。依遗传方式不同而分为: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鱼鳞病:
① 常见。常于生后数月开始发病,病情随年龄增长而加重,症状冬重夏轻。
② 基本特点:皮肤干燥、疹色为黄褐色或污褐色鳞屑呈菱形或多角形,边缘翘起,中央紧贴于皮肤,细小或糠状。
③ 皮疹主要发生于四肢伸侧,其次为背部,头部可有轻度鳞屑,重者可波及全身,但腋窝、臀皱折部位常不波及,手背可有毛囊角化性损害。
④ 多数患者因全身皮肤的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致使皮肤干燥少汗,患者因此感到不适。
2.性联遗传性寻常鱼鳞病
1).少见。属性联隐性遗传,仅发生于男性(女子为携带者),出生后不久发病。
2).皮疹分布广泛,屈侧和皱折部位亦可累及,腹部较背部为重,皮疹鳞屑较大而明显,可波及肘窝、腋下、脶窝。
3).眼裂隙镜检查,男、女均可见到在角膜后壁或弹性层膜上具有多数小的混浊点。
3.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过去称为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此病出生时即有皮肤增厚如角质样,有铠甲样鳞屑覆盖整个身体。出生后脱屑留有粗糙的潮湿面,可见松弛性大疱。其上再度形成鳞屑。四肢屈侧和皱襞部腹股沟、腕,腋和肘部有灰色厚的或疣状鳞屑,局部呈疣状损害,所以又称豪猪状鱼鳞病。
4.层板状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过去称为无大疱的鱼鳞病样红皮病,可分轻重二型。
1).重型者为丑胎多数为胎或产后亡。
2).轻型者即所谓层板状鱼鳞病,出生后即发病,外被的角质层较薄如火棉胶状角质层脱离后,皮肤呈红色并有脱屑。
5.限局性线状鱼鳞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层板状鱼鳞病的一种变异。
下列处方均有养血润肤之功效:
1. 桑椹粥:桑椹子15g、大枣30g、粳米60g同煮成粥。
2. 芝麻糕:糯米粉100g,黑芝麻30 g,红糖15g,先将糯米与红糖同煮为饭,打捣成糕,撒布黑芝麻于糕上。
3. 木耳肉皮胨:猪皮100 g、黑木耳15 g、调料适量,先将猪皮洗净切碎熬到成胨,待成时加入黑木耳,调料即可。
4. 甲龟龙眼粥:龙眼肉20 g、甲鱼肉30 g、糯米50 g,同煮成粥,食前加调料适量。
5. 每日以乌枣10 g,糯米50 g,黑芝麻12 g,黑豆子15 g,煮粥食用。
6. 海参粥:粳米、肥海参各60 g同煮成粥。
7. 麻枣糖:蜂蜜500 g、冰糖300g,黑芝麻60 g,乌枣200 g、先将乌枣煮熟,去皮核,取肉捣烂,加入黑芝麻,再将蜂蜜熬制,待成膏时,加入枣泥,黑芝麻,切成糖块大小,经常食用。
参考资料:
鱼鳞病(又称蛇皮病)是一种常见的角化障碍性皮肤病,75%属遗传。患者皮肤粗糙、干燥,伴有糠秕状鳞屑,呈菱形或多角形,淡褐或深褐色不等;多数对称地发生于四肢伸侧。轻者夏季完全消失,冬季出现或加重,重者皮肤变厚,斑纹明显。多在出生后不久发病,儿童期开始明显,成年后不会好转。由于汗腺减少,患者可因出汗困难而感到周身不适,甚至有轻微发热,冬季则有皮肤皲裂,毛发稀疏干燥。本病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最新研究发现,鱼鳞病病在表皮,根在血液,缘于基因。原来患者体内存在血液基因病毒,在造血过程中产生一种“隐形血体蛋白”,与肌体代谢的有害产物活性氧相结合形成血毒,随血液循环全身,导致肝脏造血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皮肤粗糙干燥生成本病这一新的发现,破解了鱼鳞病难治复发的奥秘所在,也为我中心成功研制鱼鳞病克星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
鱼鳞病是什么病?鱼鳞病俗称蛇皮癣,以皮肤干燥和鱼鳞状鳞屑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 75%属遗传,多于儿童期时发病,好发部位四肢躯干仰面,皮肤干燥粗糙,伴有糠秕状鳞屑,呈菱形和多角形,皮屑边缘略翘起,状似蛇皮,或汗毛孔有颗粒物堵塞,长不出汗毛,患者可因排汗困难而感到周身不适、甚至有轻微发热、发痒、重者皮肤较厚,有灰褐色鳞屑和深重斑纹,随着年龄增长波及全身,本病特点冬重夏轻。久治不愈给患者带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表及心身健康甚至遗传下一代。
鱼鳞病是怎样形成的?鱼鳞病的发病是由于遗传原因导致体内热、血毒形成某种物质代谢障碍,这种代谢遗留物不易从肾脏排泄,却与皮肤有较强的亲和力,由于这种代谢遗留物的熔点和溶解受气温、湿度的影响很大,夏季皮肤水分充足,气温高,这种物质处于液化和溶解状态,因此对皮肤的损害相对较轻。但是一进入秋天,气温降低,气候干燥,该物质一经分泌到皮肤表层就迅速凝固,并且皮肤水分减少,无法有效溶解该物质,因此它就凝结,沉积于皮肤角质层,所以会出冬重得夏轻的症状,其结果一方面对皮肤产生损害,使皮肤角化速度大大加快产生大量的鳞屑;另一方面堵塞了毛囊和汗腺导管,导致皮脂腺、汗腺分泌障碍,最终使皮肤失去滋润,变得异常干燥。由于全身皮脂腺、汗腺的分布差异以及每个人体质的不同,分别从皮脂腺,汗腺上分泌代谢遗留物的多少也不一。因此不同类型的鱼鳞病患者在临床上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
鱼鳞病的四大类型:
1、寻常型鱼鳞病:主要表现在四肢伸侧和躯干的燥性褐色菱形,或多角性鳞屑,上臂及大腿伸侧常有明显的毛囊角化性丘疹,掌趾受累。发病率很高,其角化性鳞屑是数层角质细胞不脱落堆积所致,多于出生后数月出现,5岁左右最重,青春期后症状可能减轻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和治疗不当病情加重。
2、性连锁隐患性鱼鳞病:可于生后或婴儿发病。皮损鳞屑大而显著,呈黄褐色或污黑色大片鱼鳞状,皮肤干燥粗糙,往往遍布全身,腋窝、及肘窝等部位亦可受累;腹部、背部尤重。如面部受累,则仅限于耳前及颜面侧面。一般不发生毛囊角化。掌趾处皮肤正常,皮损不随年龄增长而减轻,有时反而增重。
3、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又称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为具有高畸变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少见。生后或生后数月,可有泛发性及局面限性损害。泛发性者出生时全身即有铠甲样厚层鳞甲,生后即脱落,出现泛发性潮红及鳞屑,剥除鳞屑呈现润面,红斑可逐渐消失,可再发生较厚疣状鳞屑,局面限性者仅在四肢屈侧及皱壁部可有较厚的鱼鳞状角质片。
4、板层状鱼鳞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生后全身即为一层广泛的人棉胶状的膜紧紧的包裹,多引起眼睑及唇外翻。数日后该膜脱落,皮肤呈广泛弥漫性潮红,上有灰白色或灰褐色多角形或菱形大片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往往对称性发于全身,以肢体屈侧,肘窝、腋窝和外阴等部较为明显。掌趾过度角化,指甲及毛发过度生长,病程经过迟缓,可终生存在,至成年期红皮症可减轻,但鳞屑仍存在。
北京老年医药鱼鳞病研究会的专家们通过对鱼鳞病潜心研究,认为鱼鳞病由;气血虚弱、病久伤阴、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而引起,气血虚弱病久耗伤阴液,则营血失调,气虚血虚则生燥,常年湿邪内生而成;精神郁闷、常期压抑、伤及肝血、肝藏血功能失调,血失濡养而发生皮肤干燥生成本病。
找到了鱼鳞病的致病病理和病因也就打开了治疗鱼鳞病的康复之门,最终以陈明和马树林教授带领的专家组成功的研治出了治疗鱼鳞病的首选良药。“鱼鳞消”(膏剂、胶囊)“润燥搽剂”系列纯中药,
“鱼鳞消”(膏剂、胶囊)“润燥搽剂”系列药物采用养血润燥、活血化於和益气固表的治疗准则,逐步调整,使气血和合,阴阳平衡、让角化的皮肤软化。
“鱼鳞消”(膏剂、胶囊)“润燥搽剂”系列药物的几大功效:
1、药物内含大量营养成份,能全面调节人体脏腑功能,从肝、肾、脾、肺入手全面调理,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激活皮脂腺和汗腺功能,扩张微循环。
2、能直接疏通毛孔,激起汗腺和皮脂腺的正常功能,使汗毛在短期内正常生长,达到排汗,散热、泄毒的作用。
3、可弥补先天不足、药物内含生物活性渗透因子,能有效的杀灭人体病毒。滋补肝肾,使病毒从肾脏中排泄,减少病毒从皮肤的分泌量,减轻对皮肤损害。
患者本人同意刊登仅供参考:
吴国花,女, 38岁,病例卡号0099、0812广东省珠海市某外企部门经理,患病三十余年,自幼皮肤干燥,长不出汗毛,呈灰褐色鱼鳞状;曾就诊于广州市各大医院,疗效甚微,于九九年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我中心“鱼鳞消”(膏剂、胶囊)“润燥搽剂”系列药物治疗鱼鳞病的报道后,特地到北京老年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鱼鳞病研制中心”找到了坐诊于龙谭湖医院的陈明教授,陈教授详细地了解她的病情后,给她开了两疗程的“鱼鳞消”(膏剂)“润燥搽剂”系列药物,回家服用十天后症状明显减轻,两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除,又通过邮购购买一个辽程进行巩固治疗,回访至今五年未见复发。
参考资料:
鱼鳞病
[概述]
鱼鳞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皮肤角化病,旧称鱼鳞癣,中医称蛇皮癣。主要表现为四肢伸侧或躯干部皮肤乾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外观如鱼鳞状或蛇皮状,因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性联遗传寻常性鱼鳞病、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及板层状鱼鳞病。
[症状体症]
按症状和体征可分四型:
1.显性寻常型鱼鳞病
(1)出生后3月-5岁之间发病;
(2)皮肤乾燥、上覆灰白色至淡棕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周边翘起,中央紧贴皮肤;
(3)主要分布在四肢伸侧、背部;
2.性联寻常型鱼鳞病
(1)出生后3个月内发病,仅男性受累;
(2)皮肤乾燥粗厚,上覆大而深棕色鳞屑,冬重夏轻。随年龄增长,损害不变,甚至加剧;
(3)皮损分布全身,以头面、侧面、耳前、颈受累最重。屈侧常被累及。
3.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1)出生时全身即有铠甲样多层鳞屑,脱落后出现粗糙湿润面,可有松弛性大胞;
(2)严重者手足呈爪形;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层板状鱼鳞病
(1)婴儿全身生后为一层广泛火棉胶状膜紧紧包裹,数日后该膜脱落,皮肤广泛潮红,上有大片多角鳞屑,中央粘着,边缘游离;
(2)掌跖角化过度,指甲及毛发过度生长;
(3)2/3患者有睑外翻。
[诊断依据]
1.遗传性疾病;
2.四型的皮损表现;
3.组织病理改变
(1)显性遗传性鱼鳞病:表皮中度角化过度,伴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2)性联寻常型鱼鳞病:角化过度,颗粒层正常或稍厚;
(3)表皮松解角化过度鱼鳞病:角化过度,表皮细胞松解,颗粒变性。
[治疗原则]
1.目前无根治方法,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增加角质层含水量和促进正常角化;
2.全身治疗,可试用维生素A,13-顺维甲酸、银屑灵或氨甲蝶呤;
3.局部可用增加角质层含水量,去除过度角化的物质,如尿素霜、维甲酸、水杨酸等;
4.有感染可外用抗菌素软膏。
[疗效评价]
1.治愈:皮损消退90%以上;
2.好转:皮损消退50%以上;
3.未愈:皮损消退30%以下。
[专家提示]
本病无特效治疗,轻症鱼鳞病对健康无大影响,仅冬天皮肤瘙痒或乾燥,可于洗澡后外搽尿素霜等水合剂。注意个人卫生,减少臭味,重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甲酸类药物,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可有智力迟钝应注意开发智力。
祛除鱼鳞病魔 还你健康肌肤 生活时报咨询电话:010—66715067邮编:100071联系人:黄进勇
鱼鳞病是一种角化障碍性皮肤病,通常有遗传家族史。临床表现四肢伸侧躯干部皮肤干燥粗糙,伴有淡褐至深褐色鱼鳞屑和深重斑纹,汗腺分泌减少,冬重夏轻,严重时皮肤皲裂僵硬。若长久不治或治疗不当,可波及全身遗传后代。
目前,我国适用于鱼鳞病服用的药物很多,但均无法从根本上使患者痊愈。人们往往针对鱼鳞病的外表现象采取治疗,使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这种医治方法治标不治本。鱼鳞病其病因是肝肾阴虚,血虚风盛,风盛则燥,燥至肌肤失养而发病。现在由北京市朝阳区城建七医院鱼鳞病研究中心著名鱼鳞病专家黄主任反复临床验证,成功地研制出治疗鱼鳞病的特效药物“消鳞丹”及“祛鳞酊”,内服外用,使患者在短期内脱去鳞屑,长出汗毛,皮肤光洁有明显疗效。安徽芜湖的赵某,因患此病,多方求医,一直未治好,在报上看到广告后,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在城建七医院治疗一疗程脱去鳞屑,长出汗毛,巩固一疗程后几年来未见复发。此药老少适宜,无毒副作用。几年来,黄主任以其独特的疗效治愈众多鱼鳞病患者,使他们获得了健康。
还鱼鳞病患者健康肌肤 生活时报咨询电话:(010)66701169
8月18日是一个吉利的日子,对于孟大伟和白雯丽来说,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经过多次情感的折磨,这对年轻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这天,他们终于领取了鲜红的结婚证。人们忘不了,是北京市复兴路24号西门医院中医皮肤病专家宋主任、赵主任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孟大伟出生于哈尔滨,攻读博士学位,在大连一家合资企业任高级职员。小伙子一表人才,很受姑娘们青睐。他谈了几个女朋友,最终不知什么原因就分手了,原来小伙子患有严重的鱼鳞病,一身皮肤除头脸外,其它部位干燥、粗糙、掉皮屑,蛇皮一样的皮肤令姑娘们望而却步。为这病他到本省、外省市十多家医院看过,却没有治好病,他羞于与人打交道,就变得自卑而又沉默寡言。在一年的春季,他悄悄辞去了令许多人羡慕的工作,只身来到北京的一家公司打工。他只想离开那个令他尴尬的环境。
与在大连一样,孟大伟很快引起了公司姑娘们的注意。青春秀丽的武汉籍姑娘白雯丽更是对他一见倾心,可他总是躲躲闪闪。当姑娘终于鼓起勇气向他表露心迹时,大伟含泪向姑娘道出了实情。他说,这病还会遗传下一代呢。没想到姑娘一点不在乎,很真诚地对他说,自己也曾患鱼鳞病,情感经历与他太相似了,是北京西门医院的宋大夫和赵大夫给治好了。第二天,白雯丽就领着孟大伟,来到这九层的门诊大楼找到了两位主任。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经过宋主任和赵大夫三个疗程的治疗,大伟原来干燥粗糙的皮肤不见了,一身健康的皮肤还给了他男儿的自尊与自信。两年后的今天,这对年轻人坦然地走到了一起。
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角化异常性皮肤病,患者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表皮呈鱼鳞或蛇皮状,重者皮肤增厚呈板层状甚至皲裂,严重影响美观。看到许多患者为鱼鳞病深深苦恼、自卑,宋主任决心攻克这一难关。多年来,他潜心研究鱼鳞病的发病机理与辩证施治,从鱼鳞病生理学、病理学、皮肤组织细胞学入手,从中医角度得出了该病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气失调、阴虚火旺、津血失布而致肌肤失所养”所致的见解。即鱼鳞病是由肝、脾、肺、肾的失调而致皮下组织通透性差,人体消化的水谷精微不能充分输布于表皮而致。要彻底治愈鱼鳞病,应该从调整人体整体机能入手,光作表面文章不行,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他在鱼鳞病科研组中率先运用“宣肺健脾益肾,活血通络润肤”的内外结合疗法治疗鱼鳞病取得成功。他精选几十味中药研制的鱼鳞消胶囊和鱼鳞清搽剂,内服外用,可调节脏腑功能,改善皮下组织通透性,使皮肤获得充足的养分,逆转皮肤的异常角化,使皮下毛孔能分泌汗液,长出汗毛,这样就恢复了皮肤的光洁与弹性。经无数次临床验证,这种疗法治疗鱼鳞病疗效显著不复发,无副作用,一般2—3个疗程即可治愈。他治疗鱼鳞病取得成功后,全国很多患者来信来电求医问药,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回复患者,并把药品邮到患者手中。为此,他常常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有人问他这把年纪了还图个啥,他总是说:“病人着急我也急呀,趁现在身体还行,多治好一些病人,心里才更踏实一些呢。”——一个默默奉献余热的老专家,用他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崇高的内心世界。
还鱼鳞病患者健康肌肤 文摘报《人民公安报》10.8钟文
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角化异常性皮肤病,患者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表皮呈鱼鳞或蛇皮状,重者皮肤增厚呈板层状甚至皲裂,严重影响美观。看到许多患者为鱼鳞病深深苦恼、自卑,北京市复兴路24号西门医院中医皮肤病专家赵峰主任决心攻克这一难关。多年来,他潜心研究鱼鳞病的发病机理与辨证施治,从鱼鳞病生理学、病理学、皮肤组织细胞学入手,从中医角度得出了该病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气失调,阴虚火旺、津血失布而致肌肤失所养”所致的见解,即由肝、脾、肺、肾的失调而致皮下组织通透性差,人体吸收的营养不能充分输布于皮表而致。要彻底治愈鱼鳞病,应该从调整人体整体机能入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他在鱼鳞病科研组中率先运用“宣肺健脾益肾,活血通络润肤”的内外结合疗法治疗鱼鳞病。他精选几十味中药研制成鱼鳞消胶囊和鱼鳞清搽剂,内服外用,可调节脏腑功能,改善皮下组织通透性,使皮肤获得充足的养分,逆转皮肤的异常角化,恢复皮肤的光洁与弹性。该疗法疗效显著,不复发,无副作用,一般两至三个疗程即可治愈。他治疗鱼鳞病取得成功后,全国很多患者来信来电求医问药,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回复患者。为此,他常常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有人问他这把年纪了还图个啥?他总是说:“病人着急我也急呀,趁现在身体还行,多治好一些病人,心里才更踏实一些呢。”赵主任用他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崇高的内心世界。
秋冬治“鱼鳞”不易复发 光明日报
鱼鳞病又称蛇皮癣,是因体内微循环障碍、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一种皮肤角化性疾病,多数遗传,且冬重夏轻。患者表现为四肢肌肤干燥、粗糙、有灰褐色鱼鳞状鳞屑和深重的斑纹,严重时出现皮肤破裂、僵硬、骚痒等。它病程长,给患者肉体上、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折磨和痛苦。
北京中医药研究中心皮肤病研究组的张德鹏医生,经过十多年的不懈研究,在鱼鳞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新进展。多年来,张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对“鱼鳞病”有独特疗效的药物。他广集中医民间验方和古今中医名家之精华,利用中国核物理研究所提供的γ射线磁场分离仪,从何首乌、牛黄、川芎、犀角、阿胶等几十味天然中草药中提取有效成份,经反复实践,精心组合配伍,成功研制出纯天然治鳞特效药——“鳞立清”口服、外用药。经国内几十家大、中医院临床治疗表明,无论患者病史多长、病情多重、遗传或非遗传,使用“鳞立清”内外夹攻,标本兼治,都能取得脱屑净鳞、皮肤光洁、长出汗毛的疗效,并可在短期内获一次性治愈,且不易复发。“鳞立清”的研制成功,受到了上级卫生部门和权威专家的充分肯定。“鳞立清”具有活血化瘀、营肌润肤、健脾润燥、调节内分泌、改善微循环等功效,疗程短、见效快、无副作用。
张德鹏医生提醒患者:秋冬季节是鱼鳞病症状逐渐加重的季节,此时使用“鳞立清”系列药物内外夹攻,辨证施治,对症用药,能药到病除,不再复发。
皮肤干燥冬季皮屑多:鱼鳞病 年03月01日15:14新浪生活
问:我是61年生,男性,在3岁得皮肤病,症状是皮肤干燥,分泌汗液少,冬重夏轻,有皮屑,四肢较重,冬季遇风吹或长时间接触泥水后皮肤开裂,冬季皮屑多,主要在小腿部,有片状,无疼感和捎痒感,经多方医治无效
医院讲此病非银硝病和鱼鳞病之类,是一种皮肤病顽症,发病机理不清,不知有何办法。
吴大夫答:你的情况首先还是要考虑鱼鳞病的可能。因为你所描述的表现和鱼鳞病非常象。33患者由于角化异常,皮肤的更新非常快,所以产生大量的皮屑,而且保湿能力明显下降。由于冬季气候比较干燥,皮肤表面的皮脂分泌减少,滋润的作用不足,导致皮肤干燥,容易引起皮肤瘙痒。
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你这种症状较轻的患者,主要是保持皮肤湿润,减少皮屑,防止继发湿疹等其它皮肤病。有鱼鳞病的患者冬季气候比较干燥时原有的病情也容易加重,表现出瘙痒和脱屑。
因此对于鱼鳞病患者,冬季应该注意洗澡不要太勤,少用碱性的浴液,水温不要太烫,洗澡后要趁皮肤还没有完全干燥涂润肤产品。
如果用上述方法后还瘙痒,可以在发病期间口服抗组胺类药物止痒,此外局部可以使用甘油等润滑皮肤,严重的有湿疹样改变的还要外用激素类药物。
什么是丝状疣_丝状疣有哪些症状
黍为一年生草本。 秆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厘米,有节,节上密生髭毛。 叶鞘松弛,被疣毛;叶舌长约1毫米,具长约2毫米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1.5厘米,具柔毛或无毛,边缘常粗糙。 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则下垂,长约30厘米,分枝具角棱,边缘具粗糙刺毛,下部 *** ,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约4~5毫米;颖纸质。
黍,是中国古代主要粮食及酿造作物,列为五谷之一。黍米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品种,而品质当属山西省北部地区的最好。当地民间百姓将黍米制成面粉,再制成炸糕,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男婚女嫁,都要用“油炸糕”来款待亲友和客人,从而成了本地最有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黍米 外文名 :拉丁文名semen panici miliacei;英文名broomcorn millet 别名 :稷米、粢米、穄米、糜子米 科属 :禾本科 药材基源 :为禾本植物黍的种子 采收和储藏 :秋季采收,碾去壳用。 植物形态,栽培技术,化学成分,主要价值,药用价值,保健功效,选购方法,植物文化, 植物形态 黍无毛,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2~2/3,先端尖或锥尖,具5~7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大多为11脉;第一外稃形似第二颖;内稃薄膜质,较短小,长1.5~2毫米,先端常微凹。 颖果圆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长约3毫米,乳白、淡黄或红色。 种子白色、**或褐色,性粘或不粘。 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 一般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粘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 本植物的根(黍根)、茎(黍茎),以及稷的种子(稷米),稷的茎(糜穰)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黍米,又称糯秫、糯粟、糜子米等,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农作物,被列为五谷之一。一般来说,黍米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黏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有白、黄、红诸色。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当地民间百姓黍米制成面粉,再制成油炸糕,无论逢年过节,还是男婚女嫁,都要用“油炸糕”来款待亲友和客人。传统小吃“驴打滚”就是用黍米中的黄米制成的。黍米还是酿造黄酒的最好原材料。黍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量高出粳米1倍,蛋白质中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种类。所含淀粉略低于粳米。脂肪含量高于米、麦,近似玉米,主要有棕榈酸、亚油酸、异亚油酸等。黍米中还含有粗纤维、灰分、黍素等。 小米 栽培技术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 去壳黍米含灰分(ash)2.86%,精纤维(crudefiber)0.25%,粗蛋白(crude protein)15.86%,淀粉(starch)59.65%,含油5.07%,其中饱和脂肪酸生为棕榈酸(palmiticacid),二十四烷酸(carnaubic acid),十七烷酸(daturic acid),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异亚油酸(isolinoleic aced)等。蛋白质(protein)主要有:白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谷蛋白(glutelin),醇溶谷蛋白(prolamine)等种类。黍米又含黍素(miliacin),鞣质(tannin)及肌醇六磷酸(phytate)等。 主要价值 黍米颗粒大于小米,呈金**,粘度很大。据分析:每100克黍米含蛋白质9.6%、脂肪0.9%、糖16.3%、热量1515千焦耳,以及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这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在中医中药中被列为“补中益气”的具有食疗价值的食品。中医认为:黍米具有滋补肾阴、健脾活血的作用,还有治疗杖疮疼痛和小儿鹅口疮的功能。中医还指出:黍米黏性大而难以消化,切忌过量食用,尤其老弱病人和胃肠功能欠佳者更要少食,心血管病人、血脂过高者,最好不食,以防止胆固醇、血脂的升高。 除此之外,黍米是酿造黄酒的最好的原材料。 药用价值 性味甘,平。 ①《吴普本草》:甘,无毒。 ②《别录》:甘,温,无毒。 ③《饮膳正要》:甘,平,无毒。 ④《纲目》:丹黍米:甘,微寒,无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阴经。 黍米的功效益气补中。 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 ①《吴普本草》:益气补中。 ②《别录》:丹黍米,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③孟诜:患鳖瘕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煮粥或淘取泔汁。 外用: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小儿鹅口,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 (《千金方》) ②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分。 各熬令黑如炭,捣末,以鸡子白和涂之。 (《肘后方》) 保健功效 黍米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益脾和胃、安神助眠、止泻、乌发。主治咳逆、烦渴、霍乱、止泄、除热、胃痛、不思饮食、肺虚咳嗽、烫伤等。《名医别录》中记载:丹黍米,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黍米在中医中药中被列为“补中益气”具有食疗价值的食品。黍米中所含的脂肪主要有棕榈酸、廿四烷酸、十七烷酸、油酸、亚油酸、异亚油酸等,均有利于生长发育。黍米中含有的粗纤维、灰分、黍素等有促进消化、滋补身体等功效。黍米中还含有多种米、麦中所缺乏的胺基酸,对调补机体代谢十分重要。此外,黍米还有治疗小儿鹅口疮及水火烫伤的功效。 选购方法 选购黍米时,可抓一把黍米两手轻磨,手上沾有糠面的为新黍米,若无糠面且有**沾在手上的,即为掺假黍米。黍米宜储存于低温、干燥、避光处。 植物文化 陶弘景:黍,荆、郢州及江北皆种此。其苗如芦,而异于粟,粒亦大。今人又呼称粟为黍,非也。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则皆用秫黍也。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间,江东时有种而非土所宜。2.《本草衍义》: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著难解,然亦动风。
3.《日用本草》: 丹黍米浙人呼为红莲米;江南多白黍,间有红者,呼为赤虾米。
4.《纲目》: 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
5.《证类本草》
什么是丝状疣呢?丝状疣其实就是瘊子的一种,是发生于皮肤浅表的外形如丝的小赘生物,俗称线瘊。这样解释,相信患者朋友就应该了解一个大概了。 丝状疣是瘊子疾病当中的一种,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可连接成片,可通过破坏免疫能力引发过敏、癌症、HIV、肝炎等免疫系统疾病。 丝状疣是瘊子病中一个特殊的分形,俗称“线瘊”,它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传染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传发生于皮肤浅表层,外形如丝一般的赘生物,具有传染性,传染性中度。一般多发于30岁以上女性患者。 丝状疣是寻常疣一种,是病毒引起的。一般较柔软,呈丝状突起,与皮肤颜色几乎一样,多发生于脖子、眼睑等部位,中医俗称“线瘊”,患者一般无不适症状,但如果长的数量太多就会影响美观。 丝状疣的常见症状表现: 皮损表现为褐色或淡褐色,细长、柔软带蒂的赘生物,数目从数个到数百个不等,有传染性且影响美观。好发于眼睑、颈项、颏部和头皮等部位。皮疹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皮色或淡褐色,似小钉倒立在皮面上。 一般无自觉症状。虽然丝状疣不痛不痒,但摸上去还是会让人感觉不适,因此总有很多患者喜欢用手去抓、撕或者扯这些“小东西”,希望用这种方法将它们清除。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这样抓和扯,最多只能把皮肤表面的疣去掉,其根部还在皮肤里,没多久就会复发。而且一不小心把疣扯破的话,还很容易引发感染,伤口部位又红又肿。 所以丝状疣也与瘊子一样,不能忽视,更不能去抓、抠这些疙瘩,小心抓破会引发感觉,导致原本不痛不痒的丝状疣会变得又痛又痒,所以赶紧治疗吧。 欢迎您随时咨询我院在线医生(点击进入),在线预约免除您排队的烦恼,让您轻松预约,轻松看病,还有更多优惠等您拿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