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草本抑菌液

黄连抑菌液孩子也不要了-黄连抑菌作用

黄连抑菌液孩子也不要了-黄连抑菌作用

鹅口疮多发于新生儿和久病体弱、营养不良及消化不良的婴幼儿,是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

对鹅口疮患儿,比较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用生理盐水擦拭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再用l%碳酸氧钠做口腔护理,碳酸氢钠是碱性液体,可人为创造口腔偏碱性环境,改变了有利白色念珠菌生长的酸性环境,从而达到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目的,但并不能将其杀灭,而且随着患儿吸吮吞咽的动作,口腔的碱性环境很快就消失了,所以效果不持久。

制霉菌素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与膜中甾醇结合,损伤膜的完整性,使真菌内的一些生理物质(钾离子、核苷酸、氨基酸等)漏失,破坏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该药抗真菌谱广,口服本品后胃肠道不吸收,几乎全部自粪便中以药物原形排出。并且采用小剂量涂抹能大大减少患儿咽下药物的量,从而减轻或避免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的出现,及对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造成影响的可能性。

加强营养、合理膳食,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另外也要注意消毒,如果是母乳宝宝建议宝妈把戴过的哺乳文胸用沸水消毒,因为文胸很可能就是细菌的繁殖基地,很多妈妈起初已经控制住了宝宝的鹅口疮,后来却发现老是复发,有的就是因为没有把这温床消灭掉。此外,宝妈们还应该在哺乳前后做好乳头的清洁工作,以减少细菌滋生。如果是人工喂养宝宝则要牢记每次喂奶之前务必做好手部的清洁。另外,还要做好奶瓶、奶嘴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也要做好辅食器具的消毒工作。

鹅口疮是一种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症,多发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孩子入口的东西不干净,很容易使得鹅口疮反复感染发作。鹅口疮也见于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的孩子。

鹅口疮治疗方法:

1、用2%-3%苏打水(碳酸氢钠啦)溶液清洗口腔,弱碱性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

2、涂擦冰硼油(散)或硼砂甘油,硼砂对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

3、用制霉菌素甘油涂口腔,也可用1片制霉素(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涂口腔患处,制霉菌素外用可抑制真菌生长,使用后疗效往往较明显。

4、也取蜂蜜20ml,生姜汁10ml,混合均匀后涂在患处。

5、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C。

1、所谓鹅口疮是指口咽念珠菌感染疾病

2、早产儿和 健康 足月儿均可发病。不用滥用抗生素,尤其早期使用。

3、母乳喂养和配方奶喂养的婴儿都可以发生,根据统计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发生几率更大。

4、表现为宝宝口腔黏膜内覆着不规则的白色斑块,可以用棉签擦拭掉。

5、不严重的宝宝无症状; 严重宝宝在喂食时会哭吵疼痛而拒绝进食。

6、 健康 的宝宝经过抗真菌涂口腔治疗,一般不会反复。

7、如果反复发生鹅口疮需要考虑,是不是治疗时间过短,还是存在感染源。还是存在免疫缺陷疾病,反复需要排除。

8、建议宝妈在哺乳前后可以在乳头涂点制霉菌素,以减少真菌滋生,减少感染源。

9、配方奶粉喂养需要奶瓶消毒和冲奶粉前后勤洗手,宝宝也要洗手,减少重新感染机会。

10、治疗选用制霉菌素片和生理盐水溶化后用消毒棉签来涂在宝宝口腔黏膜上,范围大一些,检查涂用一个星期,很多宝宝反复是白色斑点消失了就立即停药,这是不正确的。

怎么治疗呢

1、用2%苏打水溶液少许清洗口腔后,每天 1一2次。  

2、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3—4次。一般2—3天鹅口疮即可好转或痊愈,

3、用朱氏青梅散凝胶涂抹小儿舌头,

建议使用第三种方法,简单,有效,针对性强,不伤害口腔黏膜和肠道,鹅口疮主要根源是肠道菌群失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宝宝能更好的吸收到,一般1-2天鹅口疮就消失了,适当再巩固3-4天,治愈率很高,不易反复。

孩子起鹅口疮吃什么药才能好?

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内外兼治法……

其(外因)主要是口腔感染了白色念珠菌所致,临床表现为:满口及舌上铺布白屑为特征,有似鹅之口,故称鹅口疮。(内因)中医认为:是由心脾积热所致。

治则:宜清热解毒。之治,调理。

可采用内外兼治法:

内服:金银花、板兰根各10~15克,冰糖适量。煮水饮,日3~5次。由于考虑小朋友不宜有黄连这等大苦之药,故改用此方剂为清热解毒而代之。

外用:青黛、人中白各等份,研细末,撒于患处即可。日3次。青黛,有清热解毒,凉血杀菌之功;人中白,有降火、消瘀之效。

采用内外兼治法,使药效更得以神速,直达病灶(病变部位),故能药到病除,鹅口疮即愈。

鹅口疮相对来说比较好治,不过有时发病较反复,会让家长认为是一直没治好。鹅口疮的发病和免疫功能,营养物质摄入有关,小孩的体质较弱,因此应多按摩,辅助运动,增加抵抗力。

一般的治疗方法是涂抹药物。常用药物是克霉唑、制菌霉素或龙胆紫溶液。在涂抹药物之前要先用2%的苏打水清洗口腔,然后涂抹药物,

克霉唑(250毫克每片),把一片药捻碎分成三份,分别于早中晚,喂奶前一个小时,把捻碎的药面放在一张干净的白纸上,轻轻倒到宝宝的嘴中;

用棉签蘸1%龙胆紫涂在口腔中,每天1 2次;

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3 4次。

中药沉淀物是喝还是扔

该产品的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建议咨询医生,确保个人健康状况适合使用。

2、在洗澡后,使用抑菌液进行清洗,注意不要让液体进入阴道内部。

3、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私密部位干燥清洁。

4、使用时间一般为每天1-2次,具体使用次数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5、同房后使用需等待一段时间,一般建议等待30分钟以上。

6、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红肿、灼热等情况应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常有人在服中药时发现一个问题:煎好的一碗中药汤液,其色棕黑,其状浑浊,其味苦涩。放温后再去服用时,会发现碗底有泥糊状沉淀物。因药材饮片本身具一定颜色,煎后药液呈棕黑色,人们就以为这是必然的事情,不管药有多苦,都喝得千干净净的。而对于碗底的沉淀物,在一部分人眼里,是这碗药的精髓,倒掉太可惜了;却也有人觉得这类沉淀物吃掉对身体无益,弃而不用。但实际上,对药液的浑浊之状,是好是坏,人们始终是茫然不知所措。至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沉淀物,喝了怕有害,扔了又怕浪费,到底是加点水搅和咽之,还是干脆丢掉,则是面临的实际问题。那么,中药沉淀物我们到底是喝还是丢弃呢?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中药汤剂的沉淀物服食比较好。中药汤剂所含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中药汤液在温度降低后常会有许多沉淀物产生,此沉淀物不宜丢掉,因为它正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之一。古代医家不知产生沉淀物的道理所在,但现代研究已发现,药液中产生的沉淀物不能轻易丢弃。在这里我们以黄连与甘草共煎为例,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小檗碱(又名黄连素)、甲基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而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酸性成分。黄连素属生物碱类化合物,这类药物和含酸性的药物在水中溶解度都较大,故用水煎煮时都能够很容易地从中药饮片中溶出。当两种药共煎时,各自所含的黄连素和甘草酸,则有可能在水液中相遇并结合,形成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盐或复合物,以微细颗粒状固体悬浮于煎液中,使煎液变浑浊。如果将此煎液放置,则颗粒可能沉淀到碗底,形成泥糊状物。而现代科学研究更进一步证实:在黄连与甘草用水共同煎煮时,如果甘草用量较大,所得的汤液如果放置至澄清,则上清液可以达到不苦的效果,但同时抑菌效果却大大降低。这也就表示,沉淀到碗底的泥糊状物,应当是具有抑菌作用且味又极苦的黄连素。可见,如果将含有黄连和甘草的处方共煎时,将碗底所得的泥糊状物弃之不用,则会大大影响药物的疗效。同时,在中药中,这类含生物碱的药物较多,如乌头、附子、麻黄、防己、贝母、苦参等都属于含生物碱的药物,而大黄、乌梅等含有酸性成分的中药也不少见。由此可见,煎含有黄连和甘草成分的中药,碗底所得的泥糊状沉淀物,若弃之不用,会明显影响中药的药效。另一方面,生物碱类化合物不仅能与有机酸尤其是大分子有机酸形成难溶于水的盐类物质,还能与鞣质酚类化合物形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而含鞣质酚类化合物的中药,就更多了,因此,在服用此类中药时,也应该将碗底沉淀物一同服食。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中药的成分问题还未能完全弄清,我们还不能完全阐明哪些药物所形成的难溶于水的物质,是有效还是无效,但为了保证药物有足够的疗效,还是不要将泥糊状物丢掉。正确的做法,应是再往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并搅和,将此浑浊液服完。总之,喝中药汤剂,虽然较浑浊,难以下咽,但切勿只图好下喉而将药物放置澄清或弃用沉淀物,而应该把煎出的汤剂全喝掉为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